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练习组装滑轮组和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通过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进一步了解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找出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认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增强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这个实验从组装滑轮组到测出各个物理量,要进行的活动和记录的数据都较多,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2.通过参与用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4.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探究课是中学物理教学中较难的一节课,所以学生在做实验时大部分不懂得怎样做,应该做什么。所以教师可以先将实验的过程大概地描述一遍。有些同学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同学们要分工合作。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由浅入深,步步引导。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多媒体与黑板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设计:1.通过例题复习上一节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教师提供一些辅助器材)。2.学生思考与讨论课文中的三个思考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本组的实验计划;然后组装滑轮组并选择实验器材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实验完毕,提问学生三个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解说,最后使学生掌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4.让同学提出在实验过程中的疑问并全班讨论解答,同时让同学们做二个实验:A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至同一高度,其机械效率是否一样?B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到同一高度,其机械效率是否一样?5.从实验中分析怎样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和总结;最后布置作业。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教室与多媒体。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这一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

本课设计一方面力求体现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会利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进行组合,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应学会如何进行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即课前准备什么,准备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对活动进行评价等。

由于本节课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很好地体现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所以,笔者以本节课为例,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本章的理论知识,了解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方法与过程: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学以致用,会根据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的特点,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简单机械组合模型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制作组合机械的模型、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4教学难点:

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5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

6活动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前、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第一章的结尾,又是初三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我将本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外准备活动阶段。主要由学生讨论确定小组设计方案、活动评价内容、制作机械模型及完成小组活动报告。第二阶段为课堂汇报和评价。每一小组结合作品(机械模型)用PowerPoint进行活动汇报。在每一小组汇报结束后有5分钟时间留给其他小组提问,本小组成员负责答疑,然后全班对此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7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

(1)设计组装方案

首先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主设计组装方案,画出组装图。

其次,将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比较优缺点,研究制定一个能体现本组集体智慧的机械模型设计方案。机械模型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设计时要明确它的用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机械,要有提高机械效率的思想。

然后,大家分工找材料,尽量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具。选取滑轮拉线时,首先要测量拉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使其符合设计要求;还要考虑线的光滑程度,以便于工作减小摩擦力,提高效率,但是不能太光滑,否则容易打滑;还要考虑线的粗细、硬度、质量,过粗过硬的线不便于缠绕且容易滑脱,质量大的线会降低效率等。

设计组装方案:(略)

画出组装图:(略)

(2)全班同学讨论,确定评价项目和评分标准

小组活动表现评价表

小组名称:______小组作品名称:______

(3)分组制作机械模型:

①本小组机械模型设计方案为:(略)

②设计表格,测出用该机械模型提起重物所需的拉力和物重之比以及机械效率。

③完成活动报告,准备运用计算机等媒体对机械模型的原理、技术指标等进行说明。

第二阶段:

(1)各组展示工作成果;交流所制作的机械模型的特点、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根据全班拟定的评价标准,为各组的表现打分。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总结本课题的学习体会。

学生作品举例:

第四小组

多功能步兵战车设计方案

将坦克模型改装,滑轮与杠杆使机械符合实际运用。

本机械以电动机为动力,用齿轮转动,使“车轮”转动,“车轮”上绕上细绳,细绳通过并列的定滑轮,连接重物,“车轮”可向前转,亦可向后转,使重物自由上下,此机械的摩擦力应很小,尽量提高机械效率。

多功能步兵战车说明

本机械利用动滑轮可以省力而设计。机械造型美观,是人们提升不能直接用手提的东西时的首选机械。该机械的效率可达到92.9%,可节约能源等等。该机械与车轮相结合,可移动机械的位置,有创新。根据S=hn,本组使用动滑轮可以更省力。但该机械稳定性不够好,有待于改进,可根据机械具体情况来改进。

8教学反思:

(1)此活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毕业后回忆的话题,也为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

(2)本活动除了课后制作的时间外,用了两节课堂教学时间,即活动过程的第一、二阶段。由于此活动学生兴趣高,学生自由发言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活动评价比较匆忙。

(3)活动汇报结束后的自由提问和答辩是课堂最为精彩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无限深化和拓展。如果学生每节课都能这样,那么我们的物理课节节都是好课。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第11章是《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本章共编排了七个学生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关于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杠杆要保持静止即平衡,而杠杆倾斜是因为杠杆自重的影响,为了忽略重力的影响就要使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调节平衡螺母实质是调节重心的位置。而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讨论得出此操作不方便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在实验过程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力臂,实质是改变力臂的位置,使力臂在杠杆上,这一例同样也不方便测力臂。

“再探动滑轮”应围绕“为何探?探什么?如何探?”的思路展开。为何探――明确实验目的,用动滑轮能不能省功;探什么――测量拉力做的功与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并比较大小;如何探――改变物重,改变滑轮重。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滑轮不能省功,但是可以少做一些功,从而逐步树立学生利用机械做功总存在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思想,为机械效率的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在做有关机械效率的题目时,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有用功,哪个是总功。关键在于学生对有用功的认识不足。在这里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水桶里带上了一些水,在这种情况中有用功与额外功又分别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用功是做功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有用功与额外功的认识。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的编写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一条是以现代交通工具――汽车为载体来引入,先后介绍了机械能、内能及其相互转化,以及燃料的热值、内燃机等知识。暗的一条线索是以能量的概念展开,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前面学习的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这两种运动形式分别对应着机械能和内能,而且每种形式的能量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或转移(如内能的转移)的。

在本章的探究活动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模拟打桩”“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等问题时都用到这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

观察单摆与滚摆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同时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后面所例举的实例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来分析,并认识到能量转化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特性的实验中,对于用加热时间来控制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难以理解,往往会答成控制升高的温度来控制吸收的热量。虽然在信息快递中明确指出“如果加热方法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热量相同”,但仍然比较抽象。这里不防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用相同水流大小的龙头向不同的柱形容器中放水,能不能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容器中水量的多少呢?显然是不行的,容器的底面积不同,而相同的水流量,只要控制放水时间相同就说明容器中的水量相等。

第13章《电路初探》是探究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第14章是研究电路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第15章是探究电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到定量,层层递进,在探究过程的体验中逐步深化学生对电的认识和理解。

在“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活动中需强调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的情况,在此前提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放手发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把自己成功的连接方式用电路图表示出来,利用投影进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刻度尺的读数技能迁移到电表的读数上来。同时也要注意到它们的不同之处:中学物理实验中所用电表的准确度级别较低,不需要对电流、电压值进行估读。由于电表是双量程的,要看清电表使用的是哪两个接线柱,从而确定量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双量程电表,所以电流表的读数是一个难点,可以借助动画来训练读数。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功能;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S)-0011-3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对司空见惯的苹果总是落向地面的现象产生疑问,循着这一问题不断地观察与思考,并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家丁肇中曾在2万多张照片中,发现有8张照片上粒子的轨迹有异常,他穷追不舍,从而发现J子,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弗来萌在实验室观察到霉菌菌落的周围不生长细菌,对这一奇特现象的不断质疑、观察和研究,后来发明了青霉素。人类大量的科学史实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一切的发明创造也始于问题。正如波普所说:“问题能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去实验、去观察”。

当我们从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和行为方式审视教学过程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中的问题,是贯穿教学全流程的生命线。

问题在教学中既然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通过观察发现,并不是教学中的问题都是有效的。教学中牵强附会地设疑,会造成背离问题属性,追求课堂的热闹浮躁,导致学生远离理性思考,过多浅层设问会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休眠,高顶尖的问题必致“曲高合寡”。那么,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有效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各中学的物理课堂教学进行为期近一年的观察分析,发现我们区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种模式:

一种是由老师将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先进行系统讲解,对有关结论通过黑板或投影罗列出来,然后是例题讲解,学生再进行模仿和套用。教学结构大致是:出示课题,简单演示,告知结论,解题训练。

另一种是直接让学生面临具体的问题情景,面临问题的挑战,在情景的提示下,由学生自主经历观察、发现、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探索性活动,在解决问题中启迪智慧、建构知识、渗透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结构大致为:创设情景,生成问题,探索活动,形成认知,应用升华。

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研究显示,当教学内容以定论方式呈现时,学生将以原有知识为背景,并把当前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获得新知或问题解决,这是同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将引起认知结构量的改变。当教学内容以问题方式呈现时,将引起认知冲突,学生将面临新问题的挑战,产生欲求探索揭密的心理倾向,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学生只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新知或求得问题解决,这是顺应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将引起认知结构质的改变。如下图1所示:

可见,以上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将对应不同的心智行为.而不同的心智行为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与此相对应的不同的能力层次。前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是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对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化对知识的简单记忆有明显效果,但难以引起学生认知结构质的改变。若按后一种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课堂容量可能不大,但却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改变了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建构知识、领悟方法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同时,又对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白了“问题”是孕育知识的胚胎,生长智慧的沃土。但就像市场上的商品有真也有假,问题也有真假之分,真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有效性问题会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低效或无效的问题会严重干扰课堂教学。下面就从问题所引发的教学效能来探讨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是借助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启发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引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活知识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因此,有效性问题应当体现以下功能:即目标导向功能、激活思维功能、知识建构功能、反馈评价功能和思想引导功能等。

1 目标导向功能

教学中常常将教学目标隐藏在问题中,通过问题向学生展现学习的研究主题和中心内容,进而明确要学什么和学成什么。问题成为帮助学生开启心智、学习科学知识的向导。

案例1 “电学复习课”的设计思路:将一盏“220V 100W”与一盏“220V 40W”的白炽灯创设对比情景,让学生触景生疑,采取拟人化方式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人们为什么把我叫“白炽灯”?我的铭牌是什么意思?正常发光时,我们的电阻谁大?我们的灯丝谁粗? 将我们串联,谁亮?将我们并联,谁亮?1KWh的电能可供我正常工作多少小时?我为什么会变细?我为什么会变黑?灯丝烧断后,搭起来我为什么变亮?我不发光时有电阻吗? 我的铭牌看不清楚了,怎样办?实验原理是什么? 需要的器材有哪些?怎样设计电路?

本课例中以灯为载体,通过构建问题向学生呈现要学什么。这些高密度的设疑和质疑,几乎整合了初中物理电学的主干知识和主要方法,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问题解决中达成复习教学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目的明确,思路开阔,而且抓住关键,出奇制胜,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课堂容量,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2 激活思维功能

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并在一定的情景下诱发。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用问题去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不断深思与顿悟,让他们始终处于思索状态,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

案例2 在讲重心概念时,可创设一个锥体由低滚往高处的情景性实验。用大小不等的两本书,侧放在水平桌面上,放上两根相互平行的木棍,将两端呈尖锥的锥体放上去,如图2所示。学生会惊讶的发现锥体从低处滚向高处的奇妙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心向,去探究现象背后的秘密,这样的问题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想象。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不少的优秀教师,有一种磁石般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本领,剖析这些老师身藏的秘密“武器”,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善于用具有吸引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能够及时反馈自己的收获与喜悦,就像玩游戏式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学生喜欢并主动投入、不断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的过程。

3 知识建构功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强调情景、会话和意义建构。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从待探究的问题开始,由学生根据原有知识,提出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尝试性设想, 自主经历实验观察、动手操作、情景体验、分析论证、互动交流等活动,展开求知的过程。必要时还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改进和修正,得到一个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逐次深入的试错与批判,不断逼近目标, 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这就是问题的建构功能。

案例3 关于温度计教学片断:(通过框图3展现教学的大致过程和设计思路)

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只要我们能够将情景和问题进行优化,构建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现物理知识的生动与鲜活,让学生亲历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信息的交互量,节省了探究过程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低耗而高效的教学效能。这为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探究式教学,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实践层面的支持。

物理老师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遇上的难题“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会”,细心分析这一“病症”的“病根”,主要在于平时的教学只注重了结论、公式、定义等结果性知识,学生习惯于简单的记忆和复述,养成“模仿、套用”的认知风格,难以形成“质疑、变通”的思维品质。事实上,学生学习物理重要的不是记住公式和用公式去解题,重要的是在没有公式时,怎么找出公式来。“找”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领悟到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果我们离开引向结果的过程,一味追求裸的结果,就几乎没有结果。

4 评价诊断功能

教学反馈是教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或反思,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诊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补救。

案例4 在学习机械效率时,课的结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自我诊断、评价自己学习取得的成效。

反思问题1 我是否理解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具体的问题中我能判断并计算它们吗?

反思问题2 我是否真正理解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在具体的问题中我能不能计算机械效率?

反思问题3 通过学习机械效率,联系社会实际,对我有何新的启示?

5 思想引导功能

物理学科不只是数理逻辑、量化的公式和定理,它是一门有着丰富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的学科,它的每一次重大成就,都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是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只有从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和物理文化这三个角度全面理解物理课程目标,才能充分发挥物理教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物理问题不仅承担知识、方法的建构功能,也承担着一定的育人功能。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注意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发挥物理问题的思想教育功能。

案例5 在进行“光的色散”教学时,可设置以下问题。

问题1: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真的洁白无暇吗?(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提出光的色散)

问题2:我们知道红、绿、蓝三种颜色不同配搭可以得到色彩斑斓的无限多彩世界,这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通过问题1的启发,可以让学生明白:自然是“沉默不语”的,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现象不一定是问题的本质,而本质的、规律的东西常常隐藏在现象背后,要通过实验等探索活动,才能揭开现象隐藏的秘密。还可引导学生联想“白光”,看似最简单,内涵却极为丰富;通过问题2可引导学生从红、绿、蓝三种颜色的不同搭配,可以得到色彩斑斓的多彩世界,就好比有限的几个音符,通过不同配搭,可以奏出无限美妙的乐章,进而引导学生再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通过人与人的相互协作,产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合作诞生希望!

本课例对我们的启示:教学中,有时需要我们跳出学科这一狭碍的视野,充分挖掘知识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显性的概念、规律的知识同时,体会潜藏其背后丰富的思想与方法。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相关教育理论对物理力学教学的启示

认知发展理论主张,新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不能看做是知识的简单叠加,如果仅仅是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不利于学生所学新老知识之间联系的构造,不利于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增进学生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被课堂热烈的氛围所迷惑,要切实观察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思考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

个性发展理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能够包容他们意外导致的错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竞争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不断向前的奋斗意识,对于学生的不足,如实地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获得改正的机会,获得二次发展.

构建主义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要以增强学生的自身能力为目标,决不是单单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在学生之间合作、探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力学教学中应用教育理论,尤其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师“教得法”、学生“学得法”,从而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

2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

2.1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准备策略

在组织教学的初期,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在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的了解上.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所学的物理知识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会比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以后学好物理打下兴趣基础;另一方面,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健全,大多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对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学习物理原理时遇到多重困境.例如浮力、机械效率、压强等知识的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力和运动、浮力、压强和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例如,学气压强的时候,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喝饮料、医生用针头抽取药水等常见的生活现象,通过这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和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同时,利用物理课本上的“信息窗”、“迷你实验室”、“加油站”等小专题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物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引入策略

一趟完整的好课,课堂的引入部分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引入有利于接下来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习情景的完整构建.

2.2.1情景问题引入

通过一些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物理力学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压强》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出教学内容:大家都经历过下雪的冬天,人一旦踩在雪中学生就会陷入雪里,使人们行动不便,但是滑雪运动员穿上滑雪板后不但没有陷入雪中,还能够灵活地快速滑行,这是为什么呢?用手按压铅笔的两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体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JP3]生注意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面积的联系,进而为学习压强打下基础.

2.2.2趣味故事引入

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相传亥尼洛国王命令工匠做了一顶皇冠,但是他怀疑工匠偷偷用别的材料换了他的黄金,于是就命令阿基米德去调查此事,并限期1个月,否则就处置他,阿基米德回去后每天都捧着皇冠观察,但是一直想不出办法.有一天,他进入木桶中洗澡,进入木桶的一瞬间他发现木桶中的水被溢了出来,他灵光一现,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之后他运用这一办法成功验证了这顶皇冠的真实性,那么同学们知道,阿基米德想到了什么办法吗?学过本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2.3回顾旧知引入

例如在学习《功率》这一章节中,通过先复习机械工和做工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有两个工人要将施工用的水泥从一楼搬到三楼,楼层的高度是一样的,但是两个人所用的时间不同,那他们两个人所做的功一样吗?

2.2.4参与体验引入

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将生活中常用的纯净水桶压扁,感觉这个过程的不易,然后参与利用抽气机抽气,可以明显的看到大气压将水桶压扁.学生既参与了教学,又提高了兴趣,效果颇佳.

2.2.5数值比较引入

在进行《压强》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两组数值,思考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如A.F=50 N,s=1 m;B.F=100 N,s=4 m.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压强公式.

2.3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编排策略

2.3.1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必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完物理定理和规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章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去体验,浸入液体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水的多少有关,来验证所学的阿基米德原理.对于碰上一些具有安全威胁的实验,采用多媒体来弥补无法做实验的不足.例如,在做托里拆利实验的时候,由于实验的物品为水银,具有毒性,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实验.

2.3.2通过打比方举例子,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学习液体压强的知识的时候,学生会问液体内部的压强会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同一深度的液体压强各个方向是否都相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就像我们和我们所在的班级,我们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是自由平等的,这就是说明在同一深度压强是相同的.

3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应用案例

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为例,就教学过程及知识内容应用进行教学策略分析.

3.1以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上学的路上骑着自行车,我们用力去蹬自行车,车子就会往前跑,当我们不去蹬车子的时候,车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冬天来了,我们会在冰面上玩滑冰,为什么我们通过跑动,停止后得过一段时间才能静止?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情景问题策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

3.2回顾旧知策略,通过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入手,应用知识、发展知识、探索新知

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撤去力后物体还要继续往前运动?为什么物体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引出问题:运动物体与摩擦力的关系.

3.3参与体验策略,在实验操控中发展能力,掌握物理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怎样才能够让一个物体产生运动?怎样才能够使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相同?怎样能够改变物体的摩擦力?利用小车的实验来探索答案.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现象,是否当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就走得越远?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3.4趣味故事策略,透过历史故事体味发现物理真知的艰难和乐趣

回顾历史名人,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相关事迹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5数值比较策略,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数值,合理推理总结物理知识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结论,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一方面,物体的运动不受力的作用,只要没有力的参与,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静止的物体也会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另一方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考讨论:物体都有保持自身运动状态的特性,当你试图去改变它的状态的时候就会被抵抗,这种抵抗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通过实例来列举并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引出去惯性的定义.接下来教师列举实例,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例如把一块冰抛向冰面,使冰块在摩擦力忽略不计的冰面上匀速滑行,问现在冰块是否受向前的作用力?

3.6参与体验策略

拓展应用:播放视频.两个工人一起将一堆沙子装到车上.问:为什么工人可以将沙子扬起来?继续视频演示:一辆汽车拉着一个小木箱,汽车突然急刹车,小木箱向前翻滚了几下才停下来.问:为什么停车后,车上的箱子还要往前翻滚?并让学生列举与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在近30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林诗老师在福州秀山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近20年,期间她曾担任区工会女工委员,校教务处副主任、工会委员、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职务。2000年8月因区教研工作的需要调到福州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处,现任中学教研处主任兼物理教研员工作。她在1987年执教的初中物理《功》的课堂教学实录,作为由福建师大物理系主持的“五年跟踪”教学改革实验的“自学问题讨论法”的代表课,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录用并播放,1991年3月获1990年度福建省女标兵光荣称号(首届),1993年3月获福州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1997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1997年4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二十五届劳动模范,2006年9月荣获福建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007年4月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聘为“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物理课程团队核心成员,2007年10月荣获福州市晋安区“第四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光荣称号。

一、教改实验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促进成长

1984年林诗老师参加了由福建师大物理系组织的中学物理教学法“五年跟踪”教学改革实验,这为她提供了高层次的名师引领、同伴互助的机遇,她像海绵吸水那样抓住一切学习、锻炼的机会,每个学期都要承担1节以上的公开研究课,课题在开学初就定下来,选择的是最难教或一般教师认为没什么好教的课题,而承担课题的她,总是想开课时让听课者有所收获,不浪费老师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有精彩突破,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高。而当时“五年跟踪”教学改革实验的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但让学生知道物理概念,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概念”,用今天的课改术语表述,就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研究课对学生各种能力即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这就无意中引导承担研究课的教师,从开学的第一节课的设计开始,对每一节课堂教学中要达到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作具体安排,并扎扎实实地落实。这样承担一节研究课,提高的是一系列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1.深入研究课堂教学,长期坚持自制教具

林诗老师在参加“五年跟踪”教学改革实验时,福州秀山中学正处于创办的初期,学校还在建设中,教室租用在民房中。据她回忆,1981年参加工作时,学校物理仪器只有一台物理天平,平时教学中需要的实验仪器能自制的就自制,不能自制的就回自己中学就读的母校福州第七中学借。而承担研究课时遇到的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等效果不理想时,首先想到的是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初中生思维特征,改进和增加演示实验,实现无痕迹的引导,或增加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而当时的学校经济很困难,常规实验仪器虽然每年也有所添置,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常规实验要求,何况许多实验仪器是自行设计的,教仪站也买不到,只能靠大脑和双手,利用坛坛罐罐,变废为宝,自制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具和学具。随着学校的发展,物理配套仪器也逐渐完善,但这时她通过比较发现,许多自制仪器的实验效果比配套仪器好,这促使她长期坚持自制仪器。直至今日,身为教研员的她,在通过推门听课、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困难时,还经常进行自制仪器或对配套仪器进行改进。多年来因教学需要自制教具和学具有数百件,《自制物理仪器一套》在1987年8月召开的1987年全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全国二等奖,省、市一等奖,这意外的收获,让她体验了另一种成就,鞭策她在教学研究上快马加鞭。在秀山中学一线教学的近20年时间里,她先后承担区级以上的大型公开课近30次,曾受到中央人民教育出版社雷树人教授等国家级专家、特级教师的高度评价和赞扬,1993年3月她执教的初中物理优质课《机械效率》课堂教学实录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录用并播放。她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在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下,努力探索物理科教学规律,刻苦钻研教材,开展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不但自己进行教改实验,还大力宣传教改思想,介绍教改经验,推动教改活动。在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被省高师培训中心邀请到厦门、三明、宁德、南平等地举办的教学法培训班讲课,多次被省、市教育学院和省中学物理教学法研究会邀请给第一线的物理教师作教材分析,被邀请到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课,多次被福州师专邀请给毕业班学生作“当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体会”的报告,多次被福建师大物理系邀请给学生作教改经验和自制物理教具的技巧等讲座;曾参加《趣味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表》和《初二物理解题题典》、《双基优化》物理部分等书与教辅的编写修改工作。她撰写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论文,在1997年第2卷第3期《集美大学学报》上发表,还有多篇论文获省级奖,有多篇文章在《中学生物理园地》上发表,还担任过《中学生物理园地》的编委。

她指导学生参加各级物理竞赛曾获全国二等奖,市、区一等奖。任教的班级学生参加中考的平均成绩均名列区第一、市前茅。她在秀山中学连续10年指导福建师大物理系100位毕业生实习,她对工作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习教师树立了良好榜样,于1996年被福州市教育学院聘为“物理科中心组成员”。

2.练就一专多能本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物理学科的特色,加上长期的自制教具使林诗老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她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的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了“乡土中草药”标本,植物“花瓣”标本,植物叶贴“动物画”,“叶影”标本等;利用可乐瓶做各种“动物”、“灯笼”、“花篮”等。她指导的作品《水平、竖直检测器》在第十届市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指导和培训学生参加市舰模比赛,其中有2位学生分别获“镇远”号第二、三名,填补了当时郊区此项活动获奖的空白,她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同时自身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曾荣获福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先进个人。

3.再苦再累无怨无悔,工作家庭花开并蒂

1995年7月林诗老师的爱人支援山区教育工作调任山区中学任校长,为了全力支持爱人全身心投入山区的教育事业,在五年半时间里,她全部承担了照顾家庭和教育儿子的重担,其间有几年还承担了跨年段教学:初三年级1个班初二年级2个班,或初三年级2个班初二年级1个班,每天早出晚归,晚上还要加班学习、研究、备课、写教案。在每年对学生进行的无记名调查中,她总获得各个教学班学生全满意的评价。她承担年段管理工作中在家长会年段集中时,对家长作的家教指导,得到家长的高度评价,家长们反映希望多召开这样的家长会。她对毕业班学生的中考报名指导,对于对自己特长和兴趣朦胧不清的学生的终身发展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动终生。在担任教务处副主任时,这种作用就发挥的更大了。在这期间,她儿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又从初中升入福州一中。她常说我们当学生时,遇到好老师深感荣幸,孩子读书总希望能遇到好老师,每个学生家长的心情跟我们是一样的,因此,身为老师必须凭良心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尽最大努力实现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同时,家庭也是很重要的,孩子教育更重要,要尽量让孩子享受与学生一样的待遇。独生子女的教育就像中、高考命题和课堂教学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若每个家庭的教育都能把做人放第一位,会使遗憾减少,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可能就会更和谐、更安定。所以,她宁可放弃自己业余活动、少休息,也要做到学生、孩子、家庭三兼顾,孩子在妈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孝顺长辈。孩子对妈妈的理解,爱人、家人、长辈的理解支持也是她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动力之一,用她的话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辛苦心不苦,忙却快乐着,累却幸福着。”她爱人为彻底改变山区学校的面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和称赞,这与她的支持、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

4.任教农村中学20年,辛勤耕耘收获不凡

林诗老师在农村中学这平凡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她以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敬业、乐教,爱生、忘我工作的精神,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除前面提到的之外,1991年荣获福州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1994、1997年均在“佐藤明雄福州教育奖评奖”中,荣获优秀教育工作者奖;1995年被评为市普及实验教学先进工作者、被评为福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先进个人;1997年评为福州市普通中学优秀教研组长;历年来累计荣获各级先进称号40多次。

二、及时把握课改机遇,研究创新促进成长

因工作需要,林诗老师于2000年8月调到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担任物理教研员,赶上了课程改革的浪潮。因为她有“五年跟踪”教改实验的体验与收获,在这一轮的课改过程中,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具有前瞻性,她在使用课改教材之前,就对物理课改进行先期的“穿旧鞋,走新路”和“试穿新鞋走新路”研究,2003年6月将研究成果分成《案例汇编》《论文汇编》,为一线教师真正使用课改教材时提供参考,使老师们少走许多弯路。

1.努力研究教学过程,精心指导教学设计

担任教研员工作10年多以来,林诗老师深信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效果有时无声胜有声,通过推门听课发现问题,找准提高物理教师综合素质的切入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执教能力。2001年以来听推门课、研究课累计1500多节,指导区级以上公开课、参赛课累计168节,录制课堂教学、教学比赛、专家报告等学习研究资料100多片光盘。

林诗老师常说:“提高老师执教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老师体验,设计和执教一节成功课之后的喜悦、成就感以及过程的思路与方法,而这种精神享受会转化为老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内动力,思路与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日常教学设计与执教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执教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没有最好,但有更好,而每一次的研究与修改总是向更好的目标提升”。因此她非常重视参与承担公开课、参赛课的一线老师教学设计、执教过程的研究,其流程如下图:

一线教师每承担一次公开课任务,综合素质就提升一次,公开课后与课前比较,老师的自信心、气质、魅力、亲和力、语言的简洁度、问题的指向性、引导的恰当度、组织能力等均会有较大的提高。因而她视每一次的指导研究过程为难得的学习机会,只有公开课、参赛课才有机会与一线老师一起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这个过程是一线老师为她提供了研究学习的平台。同时她还认为推门听课是另一种很好的学习提高方式,在这一形式的听课过程可以发现许多研究课中所无法发现的真问题,而有效的教学研究源于真问题的发现。所以她总是真诚地感谢老师们为她提供发现问题、学习、研究的机会。听课、交流、研究使她受益匪浅,并与一线老师共成长。

2.立足教研工作本职,尽心尽力培养教师

林诗老师指导过的一线老师参加教学比赛累计获:国家级二等奖1人、优秀奖1人,省级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1人,市级特等奖6人次、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课堂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1人次,省级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教案国家级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1人次。课堂教学实录国家级二等奖1人次。课堂教学实录参加市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2人次。在晋安区首届“骨干教师”认定中,被认定的7位中学教师中有2位是物理教师;晋安区首届“教学名师“评选中,被评上的5位中学教师中有2位是物理学科教师。她还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聘为2007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物理课程团队核心成员,参加2007、2008年“高中物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中“如何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讲课、素材收集和小视频拍摄、批改培训作业等。利用多次参加中考命题的体验,进行评价研究,借助本区质检命题和市级质检命题机会,为晋安区物理学科培训了3位市质检、12位区质检命题人员。参加“2007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大赛”获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3.脚踏实地教研创新,不懈努力成绩显著

林诗老师长期坚持参加福建师大物理系主持的“导控探索式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五年跟踪”实验10周年时将研究课题命名为“导控探索式教学法”),身为教研员的她,曾承担福州市立项的重点课题“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学’研究”、福建省中学物理“科学探究教与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性的教学案例研究”,并带领晋安区的物理教师共同研究。她还曾是市立项的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学习,在指导晋安区实验校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入学校培训老师,亲自承担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课题,起到了示范性指导作用,案例和部分培训内容收入中期总结交流会的汇编中,并被评为福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课题组先进个人。2003年3月被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聘为《福建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成员。2008年10月被邀参加为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科学探究指南的制作与实施》的编写,负责整理编写《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科学探究学习资源的开发》部分的初稿,组织部分省级子课题“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性的教学案例研究”的课题组教师整理了13节案例,提供给相应的编写组。2009年12月被福建省中学物理教学法研究会聘为“中学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专家评审组成员、子课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组长。她在课题研究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晋安区的物理老师共同研究,而研究成效由教学效果体现。研究源于问题、创新源于解决,本着虽没最好却有更好的宗旨,沿着有效高效目标努力,实施具体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时反馈、课后配套作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自制实验仪器、配套实验仪器的改进等等,如自制了无需暗室即可操作的“光学系列仪器”等许多简易而效果好的仪器。

林诗老师于1995、2001、2004、2005、2006、2009年累计6次被邀请参加福州地区物理科中考试卷的命题工作。她不但善于进行实践研究,还重视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升。担任教研员以来她撰写的论文《初中物理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导学”初探》被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一等奖,并发表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试教通讯》2005/24-25合刊(总第194-195期)上;论文《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导”的感悟》收入福建省特级教师论文集《名师论教》;论文《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刊登在《福建教育督导与德育》2008年第3期;论文《浅谈提升教师素质的策略》刊登在《福建教育督导与德育》2009年第1期;论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巧用实验提高教学有效性》刊登在《福建教育研究》中等教育理科(3)2010年8月号,2009年11月论文《提升教师素质的探索与实践》在华东六省一市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担任教研员以来累计撰写论文26篇。她还参加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师教学用书》、《综合实践活动》,“中考总复习丛书《新考点指导》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初中物理同步训练》等书与教辅的编写工作。她还善于将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给物理界同仁,2000年9月以来承担的省、市、区级讲座累计77场、63个专题,由于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好,很好地体现了真实和实用,深受与会、参训老师欢迎和高度评价。2008年11 月荣获福建省中学物理优秀教研员称号,2009年3 月被评为福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三、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