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1篇

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全面,包括选材、人物背景以及中心思想等,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比如,我在确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的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掌握的知识点。(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哪些特点。(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自己组织语言总结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4)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以及不畏的精神,理解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理解廉颇和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学习他们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生能力训练点。(1)让学生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2)积累文言文中常用到的词,并且能正确使用这些词。

3.德育渗透点。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处事和遇到重大事件时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确立了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后,教学重难点就明确了。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中的三个故事,了解全文的写作线索,“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以及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令人心情放松和愉悦的语言,可以带给我们美感,让我们融入其中,充满想象。例如,我在教学《雨巷》一课时,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一幅唯美的画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带有音乐的视频,独自撑伞的年轻女子,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用音乐来渲染丁香姑娘的惆怅、徘徊,渲染书中的优美意境。那女子幽怨、哀伤的神情尽收学生眼底,身影并不清晰的丁香姑娘就这样走进了学生心里。这样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要着重在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上下功夫,保证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比如,我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文章中的周朴园是个十足的反面形象,但是他就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了么?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根据这个问题阅读课文,紧接着再展开激烈的讨论,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这就改变了过去单纯地讲解的单一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讨论下,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形象也会逐渐丰满起来。在这种情境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得以提高。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2篇

考点剖析:认识“常见文言虚词”和“在文中的用法”

关于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具体为:(1)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2) 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二是“在文中的用法”,这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因此,对文言虚词来说,关键是理解常见用法,就是具有在阅读材料时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并加以解释的能力。总之,要熟记常用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分四种类型。(1) 单一型。即一道题中只考查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2) 复合型。即将四种文言虚词组合成四组,区别它们在各组中的意思。(3) 混合型。即将文言虚词混同在文言实词中一起考查,这就更加需要区分清楚了。(4) 译文型。即将文言虚词放到句子中去落实它的意思。

真题引路:掌握文言虚词的考查类型与解题方法

1. 单一型。(2011年湖南卷第6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或咎其欲出者

B.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 这是考查同一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求结合原文语境判断文本中三个“其”的意义和用法,并与课内的一个“其”进行意义和用法异同的比较。例句中的“其诗亦怪怪奇奇”(明末清初《严祺先文集序》)的“其”字,在这里为代词,“他的”,做定语。具体分析如下:A.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其,那个,指示代词;B.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他,人称代词,作“破璧”的主语;C.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史记・项羽本纪》)其,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无忘”的“其”,一定,副词,这里可译作“千万不要忘记”,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一定”“千万”等。

【参考答案】 C

2. 复合型。(2011年山东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 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 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类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考查了“于”“而”“则”“之”四个文言虚词。A、B、C、D四个选项,每组的前一句都出自文言文考查篇目《史记・李斯列传》,而每组的后一句分别出自不同的文章。这样多角度、多方面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积累与识别能力。A.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史记・李斯列传》);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B. 拱手而问曰(《史记・李斯列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C. 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史记・李斯列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语・述而》)D.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史记・李斯列传》)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其中,A项中的“于”,前者表地点、在,后者表对象、和;B项中的“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C项中的“则”,都表假设;D项中的“之”,前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

【参考答案】 C

3. 混合型。(2011年重庆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 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 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

【解析】 这是将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的类型。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理解)。选文取材于清代蓝千秋《江公皋传》,重点考查了“籍”“趣”“且”“顾”四个文言词汇。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文言虚词与三个文言实词混在一起考查了。其中,“且”是文言虚词,而“籍”“趣”“顾”为实词。值得注意的是考查通假字“趣”,一定要在原文中理解。例如,B项“趣”,cù,通“促”,催促、督促的意思。由此可见,文言实词的理解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常用义项,更需要娴熟地根据上下文推敲甄别。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另外,还要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并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原句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参考答案】 B

4. 译文型。把文言虚词放在主观性试题――古文的翻译之中,通常为“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从以下高考试题中积累一些知识点。例如2011年湖南卷:“则余亦迂甚矣哉!”【解析】其中“则”“哉”两个文言虚词,前者联系上下文,译成连词“那么”,后者针对文言句式译成语气助词“啦”。【参考译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再如2008年江苏卷:“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解析】用“见”“见……于……”表被动。“及得召见”中的“见”是动词,接见、召见的意思;“遂见亲信”中的“见”,副词,表被动,含“被、受、受到”的意思。【参考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又如:“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解析】此句为介词结构后置。“欲潜师就尚于江南”中的“于江南”是介词结构后置,即“欲潜师于江南就尚”。【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答题技巧:结合文本具体把脉与联系比较斟酌决定

1. 随文定义。(1) 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用法。如:①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结构助词,的)(《勾践灭吴》)② “太后盛气而揖之。”(代词,他,触龙)(《触龙说赵太后》)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助词,做“铿然”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④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助词,依附在形容词后,无实义,不译)(《项脊轩志》)。(2) 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词用法。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后一个“其”用在表示选择的句中,作连词,表示选择,可译成“还是”。

2. 依文推义。(1) 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因”:① “不如因善遇之。”(趁着)(《屈原列传》)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廉颇蔺相如列传》)③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为、由于)④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依靠、凭借)(《鸿门宴》)(2) 分析虚实。又如“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中的“以”,是连词(虚词),意思是“因为”,表因果关系;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

3. 区分比较。要善于把虚词与现代汉语比较。(1) 用法没有改变。如“于是”:“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躁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这里的“于是”与现代汉语相同。(2) 用法改变。如“则”:“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在文言文中作副词用,表示肯定,“是”“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表“就”“那么”等意。(3) 用法完全消失。如“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又如“无乃”(恐怕……吧)“尔乃”(这样);再如“者”的提顿作用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语文教学;课堂;对比

影视和文学有其相同之处,都在于唤起受众强烈的情感,让受众获得情感体验、审美体验,进而提升受众的情感层次和审美层次,但目的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方式的一致,相对于文学的诉诸文字,影视诉诸光影,视觉上给人更直接的信号,直接给予观众以画面以形象,使观众获得当下最直接的体验。

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本职工作是应该让学生对文字产生感情,对文字产生由表及里的联想、想象、挖掘,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高度丰富和思维的锻炼,因而应该尽量避免影视艺术对文字的影响,应尽量转移学生已经被转移到影视上面的兴趣,但是大环境如此,强扭的瓜不甜,生生把学生扔进书海埋进书山,反而会让学生更加逆反,所以,有时候可以退一步,不妨借力打力,好好在课堂上利用一下影视艺术。

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使用影视艺术的?主要方法就是对比。

简言之,就是先读文字,后看影像,把文字和影像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文字的细腻之美、蕴藉之美、悠长之美、简洁之美。

举例来谈,讲授现代文,尤其是小说时,一般都有放电影这个环节,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会放83版《红楼梦》,讲《边城》会放老电影《边城》,还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等,名篇被改编成影视的不是少数,只是有时候学生会抻长脖子只等这个环节,往往不记得之前到底自己读了什么。所以,怎么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应该是个关键问题。

我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是这样操作的:先通读课文,然后自己勾画文中的细节描写,勾画完后,小组交流自己对于此处细节的体会;然后告诉学生,看片段,请大家注意电视剧中与课本中不一样的细节;之后放片段,学生聚精会神地看,就像在做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看完后学生举手回答,纷纷找影视与文章的差异;教师问“你觉得这些改动好不好”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激烈讨论,课堂去掀起。

其中,学生对电视剧中新加入的一个片段议论纷纷,这个片段是新版《水浒传》的创作,讲林冲到了草料场,在寒冷中做了一个梦,梦到娘子带着丫鬟来找自己,嘘寒问暖。学生看到这一段时有人大呼:“受不了,林冲怎么这么多情,这么不像个英雄。”而有的学生却表示:“林冲思念娘子,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英雄。”由此辩论,学生探讨了林冲对女性的态度和梁山其他好汉的不同,探讨了林冲落草为寇的曲折,他一再的隐忍,一再的抱有幻想,正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有个“着回去”见娘子,过太平日子的梦想,这个梦想让他如此忍耐、如此妥协,而当自己最后的梦想破灭时,林冲愤而杀人,才显得动人心魄。这样一对比,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还有学生对电视剧中林冲杀陆谦等人的场面的评价一针见血,他说:“文章里写的干净利落,林冲异常快捷地杀死了仇敌,挖心虽然残忍,但是却大快人心。电视剧落入了武侠电影的俗套,一帮黑衣人打来打去,除了炫耀特技,没有抓住林冲的特点。”这也是通过文字和影视对比,感受到了原著文章的魅力。

我用了两个课时,来讲这一课,中间穿插了影视片段,但是学生获得很充实,并没有陷入对文章囫囵吞枣地泛泛一读和对电视剧不经大脑地呵呵一乐,而是真正做到了有比较、有鉴别、有收获。

再如讲文言文,学生往往觉得串讲课文枯燥,那些语法点知识点偶尔会让某些同学不知不觉间就两眼发直,脑袋一点一点,令老师们颇为尴尬。怎么办?有时候适当的影响刺激是可以调剂神经使其敏感的。我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学生翻译课文后,就找到了一部电视剧,和课文描述的基本一致,同样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找其中和文章不同之处,尤其是人物语言。学生基本上是把电视剧当喜剧看的,因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字的洗礼后,哪怕是再懒惰、再浮躁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文言功底了,也对古典文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学生不能接受赵王,说:“蔺相如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啊!”这种台词,学生甚至对电视剧中的没有表现出蔺相如那种“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愤激而表示不满。电视剧看完,学生反而更爱读原著了,因为司马迁的笔法,给了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和阅读美感,影视艺术简单的人物塑造,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了。

总之,影视艺术作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部分,应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认真使用,影视和文字进行“碰撞”“PK”甚至“化学反应”后,会产生奇妙的作用。让我们教师,就来做个实践者吧。

参考文献: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006-02

一、提高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化,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所在,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目标多为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代语文教学则将学生作为了课堂主体,仅在定位方面其全面性就有了提高,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也即,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不抹杀每个学生的个性。我在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进行设计时,将教学目标分为四部分:一是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选材、布局和任务塑造方面的内容,及文中的重点文言语句、语法和特殊句式等进行学习。二是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对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人物性格方面的讲解,使学生在对史传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三是德育教育目标。通过对廉颇、蔺相如的为人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四是美育教育目标。通过文中各处的细节刻画。

在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将教材进行细分,区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精选教学内容,设计出学年、学期和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再进行具体课时的细分,使各目标和内容设置得科学合理,用好、用活高中语文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而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确保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有趣

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形象、生动、精炼、幽默和启发性强的语言,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途径有:1.多用生动形象、直观性强的语言。提升语言的生动性,即采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或穿插一定的风趣话语等都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感情,而提升语言的形象性,则可采用形容、比拟等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中更容易,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语文教师的课堂用于必须准确规范、科学严谨。无论从发音,还是修辞,或逻辑性方面都必须严丝合缝,准确无误。3.多用充满感情、节奏感强的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指的是语文教师在对教材课程内容的主旨思想有深刻准确的体会之后,再发出的真情实感。当这种情感表现真实且有感染力的时,才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语文教师的语言节奏,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抑扬顿挫,以教材为依托,体现真我情感,切忌矫揉造作,否则不但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会适得其反。4.多使用含蓄幽默、有“嚼头”的语言。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才能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内容更发人深省,使原本严肃呆板的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乐在其中。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优选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内容、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语文教师的风格特点等来区别性的选择,尽量使其搭配最优化,使课堂教学灵活,充满创造性。在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时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1.把握总体的原则。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而确定教学方法。在新的知识点的讲授中,应根据知识重难点,最好选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而在议论文的讲授中,做好采用讲授法;而在探索性知识的讲解中,则可适当穿插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和讲解教学法。2.最佳效果原则。通常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虽然有的教学方法很好,但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课程中应用起来未必会有好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对自己能驾驭的教学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结合课堂内容优选教学方法。如能言的教师可多用讲授法;擅长书写和绘画者则应充分发挥板书及图表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优化组合原则。无论哪种教学方法无一不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他们均是位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的,所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讲授法的有效时间性差,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但会影响学生的直观记忆。所以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

四、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

问题化设计即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图片等转变成相应的问题内容,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实现启迪教学的目的。而此方法运用中,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合理有趣且应有悬念,在求解中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活动化,即在教学中穿插主题教学活动,改变老套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将语文教师的教学意图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5篇

一、英语中的特殊疑问句和古文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前置句语序相同

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从高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解古文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句式――宾语前置。在古文中,宾语前置有几种类型,虽然老师很耐心地讲解多遍,可是在考试中还是有很多学生区分不清,其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是几种宾语前置句类型里较难被学生发现和掌握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列举几个古代汉语句子,在讲授这些语句时让学生把句子翻译成英语写在古文的下面,通过对比帮助学生们弄清这种宾语在动词前的句子特点。

例如:豫州今欲何至?(选自《赤壁之战》)

Where is Yuzhou going?

把古文翻译成英文后,下面的英语句子是倒装的疑问语序,宾语是特殊疑问词“where”放置在动词“go”之前,上面的古文句子也是一样,宾语是“何”放置在“至”之前。

再如:大王来何操?(选自《鸿门宴》)

What did the king bring ?

下面的英语句子宾语是特殊疑问词“what”放置在动词“bring”之前,上面的古文句子中宾语是“何”放置在“操”之前。

经过这样直观的对比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种宾语前置句。

二、英语中有些成分做定语时和古文中的定语后置句类似

不仅是宾语前置句子教学时可以借鉴英语语法,在讲到定语后置这个知识点时同样可以启发学生利用英语语法知识。

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下如果定语是由一个单词充当的,通常要前置,而由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充当定语时则要后置,这种后置的定语结构同古文中的定语后置句的结构相同。

例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选自《赤壁之战》)

在此句中“人马烧溺死者”这个短语里,“烧溺死者”做“人马”的定语,后置了,而在英语中要表达这个短语,定语是“burned or drown to death”也需后置,要表达成“the people and the horses burned or drown to death”。

又如:求人可使报秦者。(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个句子中“可使报秦者”做“人”的后置定语,而在英语中要表达这个意思可以用一个句子“who can give are ply to the state of Qin”放在“the person”后面来构成一个定语从句“(The king)looks for the person who can give are ply to the state of Qin”

也许有些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不能把古文翻译成相应的英语句子,但是只要他能懂得英语中定语后置的情况和古文中定语后置的情况是相同的,同样可以让教师在教授定语后置句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英语中有些短语做状语放置的位置和古文中状语后置句如出一辙

通过用英语句式和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的比较之后,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另一种特殊句式是不是也和英语的构句方式有相通之处呢?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英语中有些短语做状语放置的位置和古文中状语后置句如出一辙。

例如:I usually wait for him under the tree .(我总是在树下等他。)这是个很简单的英语句子,在句子中“under the tree”是一个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像这样的作状语的介词短语在英语中通常要放在动词的后面。而在古文中也有很多这样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后面发生了倒装,成了介词结构后置句。

例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下转77页)(上接78页)(选自《曹刿论战》)

谋动干戈于邦内。(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四、英语中表物品数量只用数词不用量词的语法结构和古文中此结构异曲同工

在英语里要表达物品数量时通常不使用量词,直接用数词+名词来表示,在翻译成中文时再给它加上合适的量词,以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例如:I bought two apples,five oranges and three pears yesterday.

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昨天买了两(个)苹果,五(个)桔子和三(个)梨。”

在古文中表达物品数量时也是用数词+名词直接表示,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也需要加上合适的量词。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选自《口技》)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选自《狼》)

此两句可译为“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障内,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现在的各级考试尤其是高考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考查,其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素质的核心。上述的几种尝试,在古文教学中引入了简单的英语知识,既可以直观有效的解决文言语法教学中的难点,又可以给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元素,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相信“洋”知识不仅可以应用于破解文言语法,在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渗透、借鉴。“洋为中用”可以使我们把中外文化进行融合,更好地继承历史,了解世界。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改进,教师们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问题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当前初中政治教学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政治教师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譬如注重传授知识和应试技能,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往往是“一言谈”,缺乏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处于附属地位,教师成了“主角”;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和考试有关的知识点不断枯燥地重复,和考试无关的忽略不计,让政治知识和实际完全脱离;教学手段老套,依旧是用粉笔、黑板、教材三大件来应付学生。面对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这种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完全不可取,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社会发展形势。如对学生一味采取如此教法,将会严重影响其积极性。由此可见,彻底改变初中政治教学方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提高国民素质,就要对国民进行政治教育,良好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当前初中政治教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究竟应该对广大初中生实施什么样的政治教学法才能激发其学习热情呢?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考试,而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法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其独立自主地学习,最终激发其创新潜能。具体可如下操作:

一、事例分析教学法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对初中生进行政治教学必须要激发其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的政治课堂上必须实施体现创新思维的教学法,事例分析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创新教学法。该教学法强调对事实的分析和社会情况的评价,而政治课中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就是列举实例,分析事实。教师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和解说,把讲解的政治知识蕴含其中,让学生在生动的解说中轻松愉悦地掌握政治知识。譬如,在当今的初中政治教科书中有很多的图片、表格以及细微字样的材料,教师可对此进行发挥、引申,列举大量的政治实例对其进行形象地说明和讲解,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掌握相关政治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别把尊严丢了》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三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和维护尊严有关,第二段材料丧失尊严有关,第三段和怎样维护尊严有关。首先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解了这三个故事,让他们对尊严形成了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如下问题:通过这三段材料大家能明白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吗?这个提问因为有了前面三段材料的铺垫,学生能非常轻松地回答出来。对此教师可进一步展示古今中外有关维护尊严的材料,以此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侮辱的情况下维护赵王尊严的事例;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曾受到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倾慕和照顾,他感激公爵,但并不因此出卖尊严的事例,通过列举这些有血有肉的材料,不但让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了如何去维护尊严,还能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有效调动他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枯燥的政治理论,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析事例,通过剖析事例可达到深入浅出、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法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初中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大多见多识广, 对时尚、新颖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如能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法,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完全是以书本为主,而是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丰富的知识。因此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政治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电脑技术的作用,把政治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教学环境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政治理论,并及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媒体去搜集资料,让他们能独立自主地获取更多的政治知识。譬如在教学《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这一课时,首先我就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诚信的优美图片,通过对这些图片进行声情并茂地讲解让学生了解诚信的真正含义,明白“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的道理。然后又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诚信的诗歌朗诵,让学生在美妙的朗诵中感受承诺的魅力。最后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几则“诚信”的材料,通过分析这几则具体的材料让学生真实地感觉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进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样把政治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融为一体,从形式上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容易调动其积极性,更能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形象感知枯燥的政治理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结语

初中政治教师如能充分理解新n改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上述教学法,定能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刘会员(1969-),男(汉族),湖南祁东县人,湖南省祁东县黄土铺镇中心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7篇

我们的课改实验课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变“告诉式”为“参与式”。为此,学生的动、学生的活、学生的自主参与离不开老师精心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去掉公开课式的作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答问和思考

课堂是否活跃,应将以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和回答作为唯一的标准。老师的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都是取代不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的。教师的讲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学,而学必须伴着思。孔圣人曾说:“学而不思则罔。”但是,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很多教师为了体现“师生互动”,往往是让学生在教师事先安排的一系列活动中疲于应付,整个课堂看起来气氛活跃,热闹非常,实际上老师连短暂的“空白”、片刻的“闲暇”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把学生变成了只知执行自己设计的工具。

如果教室里静悄悄的思考,要知道那是学生集中思维学习的最好的课堂境界之一,要珍惜这一重要时刻。毕竟我们并不是为了课堂热闹而上课,而是为了学生有所收获才上课,课堂是否活跃,应该是以学生是否积极思考为标准的。老师不能全盘代替学生,不等学生思考完,就匆匆作答,就等于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要针对学生思维发生、启动、发展的特点,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互补,把学生调动起来。著名教育学家洪恩宏就曾说:让学生跳一跳,自己去“摘果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并不自动思考,课堂就只变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了。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一位哲人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教师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去引导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来填补空白。

我们在课堂上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知识背景,主动营造课堂教学中的“空白”点,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尽量表现自己独创性的想法。

二、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让学生眉飞色舞一回

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调查显示,大量虚假的、无序的、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这样的课堂讨论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使课堂教学陷入了形式讨论的怪圈。在“有效讨论”的前提之下,讨论的真实价值和功能才能实现。组织讨论时应当关注能引起课堂讨论的问题,多设置在小组成员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问题,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能解决的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可以规定讨论时间,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还可以做巡回指导,就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倾听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发言交流等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度,进行优化分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组合学生。 转贴于

重视学生差异度的优化组合,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互补。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培养了敢于同别人争论的胆魄;学会了怎样去发现他人的优点和欣赏他人气质的方法,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优化组合的讨论,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文学习。有的课,比如一些自读课文,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遇到疑难处,由小组之间讨论解决。学生通过读、思、议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感悟,积累知识。教师退居二线,充分配角,完全由学生来唱主角,教师的主导作用只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整体控制,可以先分组,后讨论,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评议,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孜孜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于无声处听惊雷,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最美的光彩。

三、每节课都让学生做老师,在主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找到真我,找到自信

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使学生做课堂的真正的主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主动和谐的氛围。语文学科内容的广阔性、体裁的多样性、语言的鲜活性、作家风格的差异性,不能仅靠教师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需要师生共同的合作参与,共同的感悟体验。

我在过去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一般要用五个课时:两个课时以串讲的方式讲解字词,一个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而现在再次教授此文,我改变了教学方式:虚实字词、字词活用、特殊名式……都让学生主动自学,不但节省了课时,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在预习前我对学生说:“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我想请你们以老师的身份告诉我,本课哪些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古今异义词。文中的好些句式老师我没理清,请你们帮老师理清后给大家讲讲。”

我给足了学生两课时的“备课”时间,第三节正式上时,课堂上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课堂上气氛极为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他们非常认真地讲解,自信的将他们整理好的字词一一呈现了出来,这远远地超出了我整理的范围。人物形象、文本延伸和课外拓展都隽永深刻。我虚心而又高兴地听着这些小老师的耐心讲解,有时还会对他们来一点带有疑惑式的发问,文章所有知识点都在这些热情高涨的学生的帮助下解决了。想当初,过去的课堂是鸦雀无声的,学生只是埋头记着笔记,毫无反应,我的讲解既费劲又费时,而当我对重点字词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的眼神又是迷茫的,口干舌燥的我只感到一种失落、无奈。而今天,我从同学们跃跃欲试的表情中看到了生机,感受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快乐。

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做一名学习者、合作者,绝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常识《朝代表》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应借助于《中国历史朝代表》(《中国历史朝代表》以下简称《朝代表》)。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自己的看法,望方家斧正。

一、熟记《朝代表》

我刚接高一语文课时,在课堂上遇见过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找三名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是不同的。我的问题是:陶渊明是什么时期的诗人?甲同学回答:北宋。甲同学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乙同学回答:东晋。乙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我接着问乙同学:你能否说一下与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名人或名篇吗?乙同学回答:不能。我又对丙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丙同学回答: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人,《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渊明同时期的名人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兰亭集序》,和陶渊明同朝代的有西晋的“竹林七贤”。丙的回答令我很满意。我问丙同学:你怎么记得这么准确?丙同学回答:我很喜欢历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个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记得很清楚。

丙同学思路清晰、记得扎实准确并且能广泛地联系,不仅仅是喜欢历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对《朝代表》记得娴熟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我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丙同学喜欢历史,所以重视《朝代表》,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如果让不太喜欢历史的学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视起来,那么,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不就很容易了吗?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首先要借助《朝代表》,并且要熟记《朝代表》。所谓对《朝代表》的熟记,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而是让学生相互联系地去记忆。记住每个朝代的分支、每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位置(谁先谁后)。最后达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哪个朝代在《朝代表》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记忆之中。学生头脑里有了这个《朝代表》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既觉得很有趣味,又能学得准确、扎实。

二、科学利用《朝代表》

科学利用《朝代表》是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重要方法。1.找出位置。(把《朝代表》写在语文笔记本的第一页上。)让学生先把学过的文学常识拿出来加以对照,看看哪些名家、哪些名篇著作出自哪个朝代。然后加以归类,每个朝代共有多少名人、多少名篇、多少著作。它们在《朝代表》里处于哪个位置上。比如,《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学生们马上就能在《朝代表》找到它的位置。还能找到时间与之大致相同的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再如,《楚辞》:屈原创作的诗歌体裁,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学生们就知道屈原是处在《朝代表》里战国的位置上,在战国这个位置上还有《庄子・逍遥游》、荀况《劝学》《孟子》《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2.放进位置。在语文课堂里,学生们随时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果与《朝代表》相关,就得马上把新出现的名人名篇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即把新学到的知识放进位置里。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然后让学生们把作者司马迁和《史记》放进《朝代表》的相应位置上――西汉。再如,“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个汉乐府,一个北朝乐府。让学生们把它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汉朝和北朝。3.脱离《朝代表》演绎练习。俗语说:熟能生巧。学生心无杂念,记忆力好,思维不混乱,只要对《朝代表》反复练习,就能日久扎根。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过的古代名人名篇集中起来,穿插提问,经常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笔记本上的《朝代表》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脑海之中,那些古代的名人名篇就会经常地在学生们脑海的《朝代表》里进进出出走来走去。他们的眼前就会经常出现孔子漫步春秋、庄子逍遥战国、太史公秉笔西汉、太白诗吟李唐、苏轼豪放北宋、关汉卿元朝鸣冤、施耐庵明修《水浒》、曹雪芹清唱红楼等情境。

三、认识并融合《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学生背熟《朝代表》后,教师就应该有必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情况。也许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学生们对“上古”“先秦”这两个词汇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个什么历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后,学生们对它们的解释就会顿开茅塞豁然贯通。尽管这样,教师还得要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1.《朝代表》是具体的,它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体的。比如,《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划分是笼统的,它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式样。比如,“上古时期”:专指神话传说。“先秦时期”:专指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再如,“两汉时期”:专指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专指诗歌。“唐宋元时期”:诗词曲。“明清时期”:小说。

2.《朝代表》是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划分是建筑,它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式样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布的情况。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习《朝代表》旨在借助语文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们讲清楚,我们学《朝代表》背《朝代表》,主要从文学常识角度看问题,旨在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并不是像学习历史那样详细地了解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商朝:只讲我国出现了甲骨文――最早的文字,有了文字,我们的文学才有了延续即可。如果再讲什么青铜器、武王灭商等就跑题了。再如,周朝:周朝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主要是《诗经》(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孔子、老子;战国时期主要是诸子百家散文著作。如果我们再讲什么“井田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那就把语文课堂真的变成历史课堂了。作为教师,治学要严谨,师德要端正,课堂上不能漫无边际东扯西拉,否则就会失去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了,切忌把语文课当成历史课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