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遗传学课件

遗传学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遗传学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遗传学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55-02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是网络时代,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多媒体应用技术在高等学校的理论课教学中应用较多。许多高校引进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增多,网络课程建设逐步增加。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们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还组织编制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软件和课件[1]。《遗传学》是生物学中富于综合性的中心学科之一,也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每个科学理论都是经过大量的实践而得出的。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与人类健康、基因诊断、疾病防治、优生优育、动植物育种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同时掌握实验的方法、技术以及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研究思路也非常重要。但是,实验课的学时数毕竟有限,大量实验的设计及前期处理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展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扩大了教学信息量,集音像、图形、文本、动画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抽象的概念,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长时间抽象讲述而学生收获甚微的现象[2]。虽然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各个学校推广使用乃至普及,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音频视频教学资料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和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实验教学的质量如何提高的问题关注度也逐年上升。怎样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制作怎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如何应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资料是问题的核心。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网络的普及为教与学的互动以及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遗传学》实验课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把每个实验的操作流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优势,结合课程的特点,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编制实验教学课件,网上视频课件及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并在实验教学中使用这些多媒体教学材料,根据教学效果进行不断地充实、修改和更新及重新编排,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现代化、高效化及多元化[3]。采用的多媒体实验课件可以集视频、声音、动画、效果于一身,生动形象地表现实验内容。根据多媒体课件的类型,可将其分为讲解型实验课件和模拟型实验课件[4]。讲解型实验课件是将实验的基本原理、目的及实验仪器的操作用图像、图片或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配备解说词进行讲解;同时对实验仪器的内部构造及使用方法进行操作演示。讲解型多媒体课件从视觉听觉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验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教学向深度和广度拓展[5]。模拟型实验课件是将典型的实验环节通过摄像的方式制成视频课件,可表现和模拟实验条件,并以多方向展示、重复、局部放大等多种方式完成实验过程或显示实验结果;同时还可以将无法在课堂中观察的实验,直观形象地表达描述一些不便于用语言描述的实验现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6]。

二、多媒体实验课件的制作

通过大量搜集整理实验课程图片、实验过程数据及实验操作流程,《遗传学》实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资料日益丰富。笔者在总结分析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资料的基础上,对多媒体实验课件的设计制作进行了研究,选择部分实验的前期预处理或者实验材料的获得等无法直观展示的实验项目,制定了《遗传学》实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视频拍摄的过程,完整的包括实验的整个流程。拍摄前对每个实验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选择有条件有必要制作成课件的实验题目,并综合考虑实验结果的可视性。将准备拍摄成视频的实验课件的全部内容用解说词密切配合的形式,按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将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系统地拍摄并解说描述出来[7]。

三、多媒体课件资料的多样化应用

随着高校课程建设的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发展迅速。《遗传学》实验多媒体课件依托《遗传学》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及开课单位农学院网站,将拍摄完成的视频上传到网站,便于浏览查看。同时,要求将要参加实验课程的同学登录到网站上进行观看,通过先行观看实验视频片的方式,预习将要进行的实验操作,并实习重要的操作步骤。在当堂实验课中,专业实验室设一专用多媒体教室,学生边观看实验视频课件,再到相应的实验台上进行实际操作。真正实现学生自己动手,提高主动性,通过主动性的实验操作,学生做完实验以后,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对实验前期的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后期讨论有了更深刻的掌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提高科学素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8]。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也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并针对教学视频课件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也提升了个人的教学能力。

实验课是遗传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9]。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借助多媒体视频及其他声像资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遗传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2]。

参考文献:

[1]郭兴军,王再兴.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5,5(6).

[2]王彬,韩赞平,等.《遗传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陈旭超,毛少宏.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5,23(6).

[4]石磊.浅析高校多媒体教学状况[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7,2(1).

[5]管于华,郑家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行为[J].中国高等教育,2002,(24).

[6]王学刚,刘亚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多媒体实验课件开发[J].甘肃科技,2006,22(2).

[7]张杜萍,石庆斌.掌握实验教学特点,发挥实验教师的引导作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

遗传学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多媒体教学;病例分析;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4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16

一、引言

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项目。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将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实践技巧,着重培养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医学临床工作中遗传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打下良好的应用基础,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二、实施立体化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技术的有利支持下,我国教育开始引进新型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的各项功能优化与完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有效提高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效率,院校需改变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授课方式,结合多媒体所具备的图画、声音、图像、文字等多个功能完善医学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医学知识的抽象化及复杂化。教师可根据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刺激,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解遗传学当中的Turners syndrome时,教师可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图片,并结合教学课件,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利用立体化与形象化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疾病特征,掌握Turners syndrome的临床症状表现等,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记忆与印象①。

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当前强大的网络功能来实施教学,如可利用网络的各项功能构建医学遗传学信息网,在信息网中开设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遗传学论坛等,并在其中提供相应的疑难解答讨论平台,这样,学生在任何地域都可通过网络向信息网站提出疑惑,教师也能在网站中关注学生的留言,并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

三、引入病历分析遗传学教学

在医学遗传学中引入病历分析教学是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将其与临床病历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借助小组讨论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病历分析法的具体实施是针对学生已学的遗传学知识来开展的,教师可结合医学遗传学中的典型病例,将临床表现的各项资料(如患者的病程史、体征症状、病症检查报告及结果等)进行综合呈现,并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或小组讨论来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其与遗传症状之间的关联。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一旁要做好辅助工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使他们正确认识遗传疾病。

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教学法不仅能使遗传学更全面地呈现于学生眼前,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并通过病历探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遗传学知识水平③。

四、着重开展实验课程教学

实验课程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验证遗传学理论知识的关键教学环节。教师可结合医学遗传学的必备知识(如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检测突变基因、遗传系普等实验内容)实施教学,使学生通过遗传学实验课程,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使医学遗传学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验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对现有的医学遗传学课程进行合理设置,科学规划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比例,使遗传学课程能够具备实践与理论,同时在实验课程中鼓励与提倡学生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提高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教学手段的改革,还需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自身教学方式的同时,做好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为了提高遗传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初期可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知识点,如结合课程内容将各个遗传学章节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告知学生,指引学生预习方针,使学生的预习内容更有针对性。而为了使学生取得较好的自学效果,教师可配合教材内容编写相应的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进度所学内容同步练习相应的知识点,以巩固各个知识点,进而提高医学遗传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遗传学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教学改革;遗传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60-02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即以两种语言并重地进行日常交流。我国的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类学科专业课程(例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的教学工作,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来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成功有效的双语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用英语上课,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果英语不是课堂交流用的语言,即使教师完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也不能被称为双语教学,只能是外语教学或英语教学。只有在创设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条件,使英语经过一定的积累逐渐成为课堂交流用的语言之一,才使英语教学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转变为双语教学(Bilignual)。教育部[200114]号文件提出,本科教学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7年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推动双语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以及在科学研究中直接使用英语的能力[1]。各学校及具体开设课程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各校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实施遗传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是农业院校生物类及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采用英汉双语对遗传学进行教学对跟踪国际遗传学发展前沿、遗传学教学内容与水平同国际接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此时大部分同学经过两年的外语学习,基本上已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农业院校实施遗传学双语教学仍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限制因素。

1.受遗传学学科本身特点的限制。遗传学是整个生命科学中相对难的课程之一,仅依靠描述与记忆无法完全掌握,大部分内容重在理解,而且需要通过典型的习题练习才能够对所学知识点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单纯中文的讲授学生接受起来就有难度,进行双语教学无疑会加大遗传学的学习难度。双语教学如果实施不当的话还会干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2.受授课教师本身英语水平的限制。授课教师本身也很少受到双语教学的专项学习及训练,只是学习和工作期间阅读了较多的专业英文文献。要真正地在课堂上进行专业双语教学,就需要用英文进行讲解,这就要求专业老师要有很好的听和说的能力,增加了授课难度。

3.受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接受能力的限制。授课对象是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大多数是英语四级的水平,虽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专业知识积累相对较少,对专业英文文献基本上很少有接触。所以,想让学生用英语来理解遗传学知识,存在很大难度,给学生制造了一定的学习压力。

二、有效实施遗传学双语教学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使《遗传学》双语教学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针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着手做好多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双语教师的培训计划。合适的双语教学老师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条件。实施双语教学的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熟悉地用汉语讲好本课程。其次,要有较强的英文听说能力。比较理想的情形是由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海外归国人员担任双语教学,或者从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中筛选英语水平较好的进行培训。目前国家、各省及各校均设置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访问及教师成长计划,各学校最好能就各门学科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访问要求及计划,具体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和个人研究的方向进行双向的学习,最好能有计划地在所访问的大学跟班上课,真正提高教师英语学习及英语教学的水平。学校也可以聘请外籍专业教师或者有经验的优秀双语教师来校授课,这样该学科所有教师都可以亲临课堂观摩学习,直接减少了各位教师单独外出培训所需的经费支出,既节省了资源又增加了效率。

2.合适的教学对象的选择与教学班的组织。由于同一班级的同学英语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双语教学并不适合“一刀切”的整班上课,应以学生为主体自由选课,选择部分英语水平较好、专业知识较扎实、对遗传学双语教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积极性的学生单独编班进行授课。首次开设双语课时也不适合整个课程全部章节都实施双语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在较易理解的章节实施双语教学,在部分理解困难的章节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较少英语教学的比例,应始终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为首要目的。总之,实施双语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近,不能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双语教学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掌握,这样反而会使教学的整体效果下降。

3.合适的教材、教案及教学课件。实施双语教学,需要有合适的英文教材:一是内容要合适,符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具有先进性以保证教学质量;二是要求语言规范、简明易懂,便于教学。外文原版教材一般价格昂贵,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相比而言,国内双语教材应该更适合于学生阅读和学习。但双语教师除了要全面掌握学生所选用教材的全部内容外,还需要通读原版英文教材,并用英文写出教案以及合适的教学课件,这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通常国外原版教材配有相应的教学软件和网上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或者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后学生可使用E-mail与老师交流,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作业和试卷的批改及答疑工作。

4.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听老师用英文讲,听经典的英文视频录像;让学生大胆说,注重学术交流,多开展班级学术讨论会;让学生读经典遗传学读物及英文教材;鼓励学生用英文写作业和考试。其中,收集与遗传学研究有关的英文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献让学生阅读对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选取相对容易的经典遗传学内容,先用中文讲再将相关英文资料推荐给学生阅读,然后就阅读内容与学生用英文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用英文表达。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都能做到如此细致地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个学期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三到五个专题开展讨论,进行强化训练。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布置翻译全文并查阅《Nature》、《Science》、《Heredity》、《Genetics》等刊登遗传学研究相关论文的世界知名学术期刊翻译摘要作为课外作业的一部分,然后进行阅读后的交流与讨论,这种双向的学习与交流对于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至关重要。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学习内容的总结以及直接用英语来完成作业和考试,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双语教学可以说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遗传学的双语教学仅在为数不多的高校和少数专业开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能否保证其健康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双语教师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努力。因此,学校要适当减轻双语教师其他方面的工作量,并在工作量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鼓励及激励政策,对于选修双语课的同学,也应当适当增加学分数。双语教学的好处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受益,教师得到了锻炼,学生得到了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可以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及后续研究生学习阶段中可以相对容易地进行英文文献的阅读与学习交流,出国深造者也能很快适应海外大学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农林院校实施遗传学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各学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模式尽早地展开,使得英语教学活动深入到课堂,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使英语成为课堂学习及日常工作中真正交流的第二语言。

参考文献:

[1]方平,姚启伦,冉景盛.遗传学课程英汉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6):137-139.

[2]赵俊丽,张边江,陈全战.遗传学双语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19):258-261.

[3]邢万金,莫日根,苏慧敏,扈廷茂.遗传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生物学杂志,2011,28(4):96-98.

[4]胡延吉,梁红,覃广泉,曾慕衡.遗传学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1):68-71.

[5]杨松杰,杨芳,王茹,唐晓燕,屈国胜,陈苏维.新建本科院校农林生物学科《遗传学》双语教学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151-154.

[6]彭奎,姚汝菲,叶羽旋,张健.生物学新兴学科创新型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CMBB):370-373.

[7]宗宪春,宗灿华.《遗传学》双语教学初探[J].牡丹汪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5-66.

[8]赵祥强,陈曹逸.利用经典文献优化《遗传学》双语教学[J].遗传,2009,31(4):434-438.

[9]李桂玲,李欢庆,李瑞芳,张宗武.《遗传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科技视界,2012,(24):8-12.

遗传学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遗传学;教学法

遗传学是一门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基础学科之一[1]。随着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深入,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知识点难度加大,信息量显著增加,这些使得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困难也成倍增加[2-4],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遗传学教学工作者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5-8]。

1阅读专业论文,巩固课本知识

随着遗传学学科迅猛发展,遗传学领域的新研究、新技术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方法、操作技术和试验成果,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广泛查阅本学科最新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是较长篇幅的学术论文,或是短小精悍的科学简报。可以选择本学科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论文。学生文献阅读环节可以与理论课堂教学过程穿行,即每讲完一个完整的专题之后开展相关文献阅读课。如在讲授完“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这一章时,可以开展一系列关于重组DNA分子的构建、功能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基因组测序等文献的阅读。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学生不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专业术语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对双语的训练也有很好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题的开展流程和模式,以便后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在文献阅读所有课程结束后,教师必须开展调查问卷,其主要目的是掌握学生在文献阅读环节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的、有何收获等,以及对文献阅读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标。

2借助科教视频,培养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一般主要以PPT形式授课,其最大的优点是信息量大,枯燥的知识点可以以各种生动形象的图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受到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普遍认可。然而,这仅仅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更为生动的教学方式——视频教学,这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授课方式。视频教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能够较为生动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科教视频不但能够将生硬的书本知识变得有趣、活泼,而且可以将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原理、规律和微观抽象的知识等非常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细胞减数分裂”、“蛋白质翻译”、“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章节,利用视频资料,可以将该过程非常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来。短短的几分钟视频能够超过教师的千言万语。相比于丰富的科教视频资料的理工科类课程教学中由于视频素材匮乏,且单一,利用科教片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少。目前,科普视频主要有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探索频道拍摄的大量生物领域纪录片,还有一些网络上简短的视频资料。这一课题还需进一步挖掘。

3鼓励学生备课,锻炼综合能力

遗传学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有难有易,如“染色体变异”、“基因表达与调控”、“数量性状遗传”等章节是教学难点,需要教师精讲。也有部分章节教学内容较简单,容易掌握,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即“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该章节为经典遗传学内容,也是遗传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但并不是教学难点,可以尝试让学生来备课并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先给同学列好提纲,布置学生按照提纲准备课件内容。学生上完课后,老师再进行讲解和点评,包括对学生课件的连贯性、外延知识的拓展,甚至是教态(师范生课堂教学是培养方案中重要环节)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表扬为主。若有些知识点学生没有讲解清楚,教师可以补充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吃透课本,掌握学习重点,还能充分锻炼学生总结归纳、语言表达及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

4自主选择实验,注重学生实践

遗传学不但是一门理论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不但要培养出具有知识性、学历型这种单一人才,还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应用型的综合素质人才。而理科实践课程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是摆在遗传学实验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完成对实验课程进行的模块型改革,即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模块。实验项目往往是老师限定的,不论学生是否感兴趣。有的教师甚至把实验材料都准备齐全,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数据即可。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没有挑战性,全班只设定一个实验课题,往往造成学生的实验报告都是抄袭的,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就是让学生在大纲范围内,自行分组,自选课题,如基础性实验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植物有丝分裂观察”或“减数分裂”或植物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或果蝇的观察、性别鉴定与培养方法等多项课题,不同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完成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学分,学生只需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学分即可。学生或选择一项或选择两项实验课题进行,教师不必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但要辅助学生完成实验材料和药品的收集。整个实验过程只有学生参与,教师只从旁协助。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也同样设计。这种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遵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将课本知识直观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5结束语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因教学内容冗繁,教学课时有限,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借助阅读文献、多媒体教学、科教片、视频资料、自主选题等形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遗传学课程教学模式,效果显著,亦可应用于生命科学其他课程的教学。该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锻炼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智杰,李勤,邓玉林.构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效生物学教学研究,2012,2(1):43-46.

[2]杨宏羽.浅析生物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教”与“学”[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4):93-94.

[3]肖建富,石春海.激发学生对遗传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探索[J].遗传,2014,36(2):181-187.

[4]何风华,黎杰强,朱碧岩,等.“三自”教学模式提高遗传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效果[J].遗传,2015,37(4):396-401.

[5]吴娟.PBL模式在遗传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117-118.

[6]HUANGJM,LINZQ,CHENDS.Electrochemicallysupporteddeoxygenationofepoxidesintoalkenesinaqueoussolution[J].OrganicLetters,2012,14(1):22-25.

[7]汪琛颖.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16srRNA基因探讨叶绿体的起源为例[J].生物学通报,2015,50(9):40-43.

遗传学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物工程 遗传学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58

Some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Genetics for Bioengineering

WANG Lunji, JIU Min, MA Liping

(College of Food and Bio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genetics for our bioengineering and with several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voiding du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how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train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Bioengineering; Genetics; teaching experiences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机理的科学,是生物工程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遗传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研究范畴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也就越来越多,其教学内容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重叠的问题日益严重。①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遗传学的理论教学时数越来越少。就我们生物工程专业而言,遗传学的理论学时已压缩为48 学时,授课内容的增加与授课时数的锐减形成了尖锐矛盾。在这种新形势下,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结合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构建教学内容。近年来,本专业的几位授课教师在平时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及专业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教学改革尝试,现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谈些体会。

1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教材的选取问题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遗传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有关遗传学的教材也可算是琳琅满目,故此,如何在众多的遗传学教材中选取适合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理想教材,也是几位执教遗传学课程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很是头疼的大事。

1.2 如何解决授课内容的增加与授课时数锐减之间的矛盾

遗传学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基础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广泛的交叉和融合,导致遗传学教材的很多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的内容重叠,不仅占用了遗传学教材的篇幅,而且造成教学的混乱,众所周知,任何一本遗传学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都在10章以上。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遗传学的理论教学时数越来越少。就我们生物工程专业而言,遗传学的理论学时已压缩为48 学时,授课内容的增加与授课时数的锐减形成了尖锐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有效讲授本学科内容,也是生物工程专业老师们时常讨论的关键问题之一。

1.3 教师授课水平与学生期盼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授课是一门技术,应付容易,讲好真不容易。由于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资历较浅的老师而言,要想真正地把遗传学这门课讲授好也不是很容易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期盼也逐日升高。这就迫使授课老师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高的期盼要求。任何一位老师都有提高自身授课能力的方法手段,但收效也各有不同。几位授课老师在此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取得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4 学生对课堂参与程度较低

现有的教学现状多为老师在讲台上对授课内容喋喋不休,同学们在下面低头倾听,究竟授课效果如何,那是老师们的事情,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同学们参与课堂,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是老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

2 遗传学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几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

2.1 教材的合理选取

近几年来,由于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的原因,遗传学的教学工作先后由纠敏、汪伦记和马丽苹三位老师执教。不同的老师对遗传学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遗传学课程教材的选取也各有己见。第一位讲授生物工程专业遗传学的是纠敏老师,她根据当时的教学大纲,选取了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教材,该教材略侧重于农学类遗传。后由于纠敏老师到浙江大学进行访学进修学习,该遗传学课程由汪伦记老师接手执教,他认为生物工程专业的遗传学要有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不应该侧重于农学遗传,随后将遗传学课程的教材由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改为由陈三凤主编的《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侧重于微生物方面的遗传。后由于纠敏和汪伦记两位老师出国进修的原因,该遗传学课程改为马丽苹老师进行执教。我们三位老师时常坐在一起商讨遗传学教材的选取问题,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略侧重于农学,不能显示生物工程专业遗传学的特色,汪伦记老师选取的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侧重于微生物,知识面相对狭窄一些,并且研究生课程也开有微生物遗传这门课,学生存在重复学习之嫌,固在进行教学大纲重新制订之际,即将教材选定为由刘庆昌主编的《遗传学》,该教材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体内容科学合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经过近两年的课程讲授,该教材内容一方面解决了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略侧重于农学之嫌,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侧重于微生物的不足,同时授课内容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2.2 集体讨论教学大纲,避免交叉学科授课内容的重复

众所周知,遗传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有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情况,②因此,遗传学的授课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生物学》的重点学习内容;“遗传的分子基础”、“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则是《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点;“DNA 损伤修复”在《生物化学》中也已有介绍。对此,全系教师利用2014年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大纲重新修订的大好时机,多次召开全系教师大会,针对如何避免生物工程专业不同课程间授课内容重复的大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一改以往同一内容多次重复的局面,学生对此感受明显。

2.3 旁听资深教授讲课,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于一些年轻的老师来说,要想真的把这门课程讲授好并非易事。目前多数老师往往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完善课件,认真备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但纠敏老师讲述了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旁听资深教授的讲课。纠敏老师曾经连续听取3位资深教授的遗传学课程的讲授,收益匪浅。通过听课,一方面使自己对遗传学相关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不同的老师其侧重点不同,讲授的方法也不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自己的讲课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是一个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理想途径。

2.4 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一方面通过老师自身的努力,尽可能结合最新学科动态,以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解决教材滞后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及一些新的研究进展无法及时进入教材的缺陷;另一方面,我们认真选取一些适合于学生自学的参考书供同学们课外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改变以往的老师课堂上喋喋不休、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并将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生因兴趣而学问,达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升华。③

3 结语

通过几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努力,经过两学年的改革尝试,本教研组的老师均发现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较以往大幅度增高。近年来,几位老师也在着手完善遗传学网站和教学平台、试图采用双语教学等方面完善遗传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共同期待一个良好的理论课程教学效果。

注释

① 闫荣玲,廖阳,李常健,张敏.《遗传学》课程教学体会与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5):97-98.

遗传学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教学效果; 探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它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它主要研究遗传病的发生机制、遗传方式、诊断、治疗、预后、再发风险,尤其是预防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提高人口素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遗传病发病率的增加,医学遗传学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医学遗传学内容相对枯燥抽象,知识点繁杂,难以理解和记忆,加之中职卫校本门课学时数少,该课程又属于考查课,这就使原本文化基础很差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失去了信心,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些困难。如何让学生掌握好医学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工作实际,并普及到社会大众,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以下笔者就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中起重要作用[1]。教师的言行时刻感染和教育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认真钻研教学,平时注意多收集各类遗传病图片、影像资料、临床病例等,精心制作课件,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了解在临床中遗传病的最新检查手段、治疗措施及预防工作开展情况等,并融入教学。这样,教师一定会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赢得学生的喜爱。

2 医学遗传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的灌输

在绪论课上要向同学们清楚地介绍医学遗传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随着科学的进步,对急性传染病、流行病的控制,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已变得越来越明显。据统计,在儿童医院,住院病儿约有1/4~1/3是患有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如果从人群中的患病率来估计,人群中约有20%~25%的人患某种遗传病,这些疾病可以采用医学遗传学的手段得到有效解决,运用医学遗传学的知识和技术,会降低新生儿遗传病发病率,从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作为21世纪的医务工作者,学习并掌握好医学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3 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3.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3.1.1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信息丰富等特点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2]。比如,可以通过动画清楚地把减数分裂中遗传物质的复制、分离、染色体重组等一系列的发生过程一气呵成地演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会对减数分裂过程有一完整的认识和掌握。同时,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二价体、二分体、四分体、姐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这一系列概念在幻灯片上以图显示并讲解,学生比较轻松的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用语言描述难以讲透彻的概念,而且还能透彻的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既减轻了教学负担,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1.2 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医学遗传学主要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的关系。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向学生介绍各种遗传病。通过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图片,学生看到了各种遗传病的临床特征,理解了不同遗传病的发病机制,这些遗传病给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牢记不忘,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1.3 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一并展示出来,有些内容还可以列表说明、比较,这样使大量的信息在有限的课堂内呈现给学生,增加了知识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了医学遗传学教学时数少而内容多的矛盾。比如,笔者在讲到多基因遗传病中易患性阈值和平均值距离与发病率的关系、群体发病率与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的比较及阈值有性别差异的易患性分布这些较为复杂的内容时,把绘制好的图片展示出来一一说明,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图示意、深刻讲解,学生容易接受这一复杂的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生动形象的演示出一些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

3.2 合理利用病例分析教学法,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3.2.1 病例的引入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认真的聆听、思考及发表见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对遗传病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老师平时注意多收集典型病例,并将这些典型病例做详细记录,制成幻灯片演示给学生。

比如,在讲到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一个家族性结肠息肉症患者的临床病例,其中包括病史过程、临床表现、家族史,根据这些资料让学生:绘制系谱,分析系谱特点,互相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特点,预算患者同胞、子女再发风险。

病例分析法让学生体会了遗传病的分析和诊断过程,为学生今后从事遗传咨询、优生优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同时又能驾驭好课堂,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3.2.2 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能使医学遗传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也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比如,在讲到多基因遗传病时,笔者向学生列举了一些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唇裂等即为多基因遗传病,请学生思考、回答这些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是否有家族聚集倾向、是否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病情,大家对这些疾病非常熟悉,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学生感觉不难回答并积极参与讨论,最后老师总结、概括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受遗传、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多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细节改善病情。这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受学生喜爱。

3.3 注重实验课教学 实验课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我们除了安排染色体核型分析、人类皮纹分析等实验内容外,还安排了观看遗传病录像、系谱绘制和分析,让学生自己积极动手动口、互相讨论[6],对各种遗传病进行分析、诊断、进行再发风险估计等;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儿童福利院,了解遗传病和先天畸形的调查程序,了解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让学生把学到的医学知识用于实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7]。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讲述式、启发式、讨论式、谈话式、对比式、实验式、引导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8],以及与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9],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联系

目前,来本校就读的学生一多半来自农村,他们家乡的医疗水平和条件很有限,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些实践活动。收集典型遗传病家族发病情况,绘制系谱并进行系谱分析,进行再发风险估计,给家乡父老提出合理的咨询意见[10];宣传防治遗传病的科普知识;宣传遗传咨询、婚前检查、适龄生育、产前诊断等具体措施的实现对于优生的重要性,给孕妇解释为什么现在孕妇需要做唐氏综合症检查;帮助百姓解读新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等国家政策。通过实践,同学们的遗传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同学们也感到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医学遗传学知识的普及会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会使中华民族兴旺、国家富强。

5 开展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电教传媒,解决问题易懂高效,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把遗传病录像带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可以系统掌握遗传病种类,目睹各种单基因遗传病的详细特征,每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特点,各种染色体病的临床特征、细胞学特征,两性畸形的种类、原因及相应的矫形手术。通过遗传工程初探电影的播放,学生可以加深理解基因的转录翻译这个及其复杂的过程,这个内容恰恰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称之为中心法则,它是研究遗传学的基础,是教学的主线之一。这个内容的观看解决了教学难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树立了科学发展观。

总之,通过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将更好的方法和内容运用于教学实际,将更新的知识信息传播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医学遗传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医学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涛.高职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9):16-17.

[2]刘莉洁,石丽娟,王莉.多媒体技术在生理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70-72.

[3]王美兰.多媒体在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1):62-63.

[4]苏绍祥,宋汶辉.病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96.

[5]万小毛,王梅香,程辉龙.LBL结合PBL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53-54.

[6]孙艳,刘继鑫,姚淑娟,等.开展“问题式教学法”促进实验教学发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97-98.

[7]郑文香.高职检验专业寄生虫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74-75.

[8]马萍.生物化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6):53-54.

[9]张敏.生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90-91.

遗传学课件范文第7篇

(1)有利于学生横向掌握知识。运用比较法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通过复习绿藻的自养方式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通过复习外分泌腺的概念引出内分泌腺的概念。

(2)有利于知识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解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如讲解鸟类的飞翔相适应的特征(食量大,消耗的能量高)时,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关系结合在一起讲,就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内在联系。再如讲解小肠消化、吸收的结构时,小肠绒毛的作用可以同根的根毛的作用做联系,其作用都是增大了吸收面积,就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3)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解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再如讲解不定根的定义时(不定根是指从茎叶上生出的根),①从茎上生出的根叫不定根,如甘蔗基部的节上生长有许多条根;再如柳树,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主要是在柳树的枝条的下端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出的不定根,形成了一个新的柳树。②从叶上生出的根也叫不定根,如“秋海棠”的树叶落到地上就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出许多条不定根,而形成许多个新的植物体。通过比较茎和叶生出的根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定根的内涵和外延。

(4)运用比较法教学,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运用比较法教学,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运用对比法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比较的主题。明确比较的主题就能在比较中抓住被比较对象最为本质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以达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作用,避免出现不管什么统统比较一番的做法。例如,初中生物有这样一个小实验:“捉几只蚂蚁罩在纱罩下,纱罩下面分别放一小堆糖和一小堆木屑。蚂蚁会不时地用触角去碰碰糖,又碰碰木屑。最后它们会爬过去吃糖,而不吃木屑。如果将它们的触角剪去,看看它们还能区别出哪些是糖、哪些是木屑吗?”此实验中有糖和木屑之对照、有触角和无触角之对照,比较的主题十分明确,目的是为了研究昆虫的触角有何功能。

(2)选择比较的内容。比较的内容,应该是教材的重点或者难点。对那些学生弄不明白,常出错误的内容,在总结复习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普遍认为基因的遗传学规律既抽象又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法对遗传学规律的内容及解题方法进行重点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减数分裂知识的基础上顺利掌握基因的遗传学规律的知识,并能自如地应用遗传学规律解答遗传学遗传习题,最后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提出比较的标准。提出比较的标准,就是把比较对象的材料按可能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这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初中生物血细胞类型教学效果时,可以通过提出标准指标、列表比较,学生容易掌握。

三、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1)概念之间比较。概念之问不仅要从文字上分折,有时还要通过模型、投影、荥相、计算机动画等生动表达概念的含义,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思考、分项比较、总结出有关概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使学生对概念掌握更加深刻。

遗传学课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学科教学知识(PCK) 高中生物教学 建构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PCK的核心内涵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198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提出。他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研究表明:PCK是教师专业知识中最核心的知识,它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不同。可以说,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发展PCK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影响课堂教学效益。

美国学者格罗斯曼将PCK(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解析为如下四部分:

① 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它是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即实质知识。

② 学生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和误解的知识。主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年龄和发展程度、态度、动机以及知道学科中哪些知识容易混淆,他们常见的错误是什么,如何有效纠正等。

③ 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就是某一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特定的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

④ 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为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将特定教学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性知识。

PCK融合了多种知识因素,有学者构建并绘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学科教学知识(PCK)处于四种知识的核心位置,是教师教学所必备的核心知识。但它并不是简单由这些知识的叠加与组合,而是在这几部分互相融合和重组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新的知识形态。

学科教学知识(PCK)与学科知识的区别在于它是为了有效地传授一门学科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教师在研究学科内容、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建构与生成的学科知识,是教师有效教学的知识。

2 PCK行为的建构过程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化的认知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影响着教师PCK的发展。实践中,笔者尝试通过课例研究的方法,建构教师自己的PCK,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回顾自己从教的发展历程,最初在讲台上青涩局促,遇到问题就脸红,到如今从容自若,将课堂的“意外”转为教学中的“亮点”。在教材处理上,也从一开始的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成长到如今的创新设计、重组教材,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入,由表象了解到内涵彻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教师自身PCK行为的建构过程。例如:关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一节教材内容,笔者在不同成长时期就先后有过如下三种处理方式。

2.1 第一阶段――初窥门径

2002年1月,笔者大学毕业前夕到学校应聘面试,学校要求进行20 min的说课。说课的课题就是“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当时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高中生物课本全一册》。此时笔者能想到的就是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把概念和知识点理顺,课堂的环节能够完整,知识点不出错,不遗漏。准备了1 h之后,上了讲台,开始试讲。为了克服紧张,笔者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来诠释“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上完以后获得了专业教师们的认可,从试讲的多位新教师中脱颖而出,顺利地来到了辅仁高中。课后笔者又请老教师指点这堂课的不足。老教师只说:对于新教师能做到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对教学目标的描述与课程标准一致就好了,其他的慢慢修炼,自然会有提高!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笔者具有的是“关于学科的知识”及少量的“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短板就是“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课程的知识”。

2.2 第二阶段――心手相应

两年后,笔者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大赛,再次遭遇了这一课题。当时的教材是1997~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生物(试验本)》,网络上也已经有了很多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笔者播放豌豆生长过程的图片创设情境,由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生平的实验联系到豌豆,再分析豌豆的相对性状,最后引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的设疑――思考讨论――释疑。讲课时用精选和改造后的动画课件呈现该遗传学实验,把原本在自然界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实验,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得到了完整有序的展现,实现了静态课本知识的“动态化”。课件动态展示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了解陌生知识、理解新概念。对核心知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笔者设置了一系列问题:

在杂交实验中孟德尔选择的是什么样的亲本?

他是如何设计杂交类型的?

高茎和矮茎杂交的子一代表现型会怎样呢?

子一代全是高茎,那么亲代性状矮茎是消失了还是在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隐藏了呢?

子二代出现了矮茎说明了什么?

子二代的表现型之比3∶1是不是巧合呢?

如何解释子二代中出现的3∶1现象?

……

很明显,这次“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课程的知识”已有长进,笔者通过不断的设疑――思考――释疑,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激烈,并且在互相纠正错误中,既有对前知识的再认识,也有对自己答案的反思,理清了自己的思路,掌握了重难点知识。这堂课听课老师的评价是:“利用教师自己的特长(语言表达清晰、富有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该课题的教学内容,通过频繁互动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出现错漏时,教师能够灵活调控课堂教学…”可课后,笔者还是感到:虽然“预设”很好,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做得不够深入,留有遗憾,学生活动还是太少,虽能帮助大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尚有部分反应较慢的学生没有跟上(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生成”。也就是说“关于学生的知识”还有不足。

2.3 第三阶段――升堂入室

第三次讲这堂课是2014年10月,这是工作的第13年。笔者承担市级高三示范课活动。

上课前,笔者对学生已有了充分的了解,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他们总是在一定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学习,所以教学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因为是高三复习课,学生已经学过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现在的教学任务是唤起学生对前概念的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对核心教学知识加以整合、迁移、应用,所以这次课的主题就定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及应用”。从学生来看,高三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明显不如高一、高二的学生,但是他们思考性强,理解问题更透彻,所以课上笔者选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例子,创设体验情景。

活动一:笔者先让学生体验了“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唤起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再认识。接着设计了问题串:为什么每次抓取小球后都必须先放回原位,然后才重新抓取?在实验过程中,从两个桶中取出的小球,组合成纯合子的概率是多少?杂合子的概率又是多少?随机抓取8次,是否出现三种基因组合,且比例为1∶2∶1?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8株豌豆的性状,能否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为什么?想一想,如果甲乙两个小桶中的小球不一样多,甲桶有50个小球,乙桶有20个小球。那么甲乙两小桶中小球随机组合的比例会不会变?学生带着问题模拟实验,在实验中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分离定律发生过程。

活动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笔者利用“带基因的染色体模型”自制教具,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分离定律发生过程。在清晰的互动活动中,学生充分理解了分离定律实质。然后笔者再引出“研究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际应用:①预防人类遗传病;②指导育种工作”。

整堂课学生有静有动,张弛有度,较好地掌握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也为后面“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复习打好了基础。

本节课听课教师认为:整堂课设计流畅,逻辑性强,联系学生之前或者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生物课程。例题抓住了学生的易错点,针对性强,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解上的难点,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建构,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回顾本节课,笔者觉得对于PCK的四要素诠释的比较到位,“关于学科、教学策略、课程和学生的知识”最后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生学习能带有“真情实感”的“积极参与”,这堂课就成功了。

3 反思PCK的建构途径

这三次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开课”实质上是自己从教过程的“进化”,即自我PCK的建构及提升过程。从自己初次上课时的紧张,只满足于把教材上的知识讲清,不敢放手让学生活动,到现在重视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前概念,给学生充分体验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PCK的建构及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反思这些年的教学经历,笔者觉得以下几点对提升高中生物教师PCK水平大有裨益:

(1) 主动听课,让自己不断进步。多听新教师、同龄教师、老教师的课。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如优质课比赛、示范课等更是不能错过,而且一定要参与评课,多听可以取长补短。

(2) 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库,主动拓展视野。平时多看生物教育类相关的核心期刊,拓宽思域,增长教学法知识。

(3) 教学中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底气。重视自己的教学常规工作,经常收集课内外的教学资料,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4) 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如作业、试卷中的错题及疑问,这样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5) 养成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PCK是在教师“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养成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6) 定期参加专业研讨活动(如课程培训),在办公室养成与同事讨论生物教学相关问题的好习惯等也有利于教师PCK的形成。

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调整,教师在回顾、思考这些教学事件时,也就对教材和学生有了新的体验,从而有助于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自身PCK行为的建构提升也是长期的、永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