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观论文

人生观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生观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生观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生观,景物描写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因病去世。科技论文,人生观。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依靠着对生命的坚强、乐观创作了知名散文《我与地坛》、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及《老屋小记》等优秀的作品,感动了一代读者。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并未因作家的离去而丧失价值。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中的一二部分已被选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史铁生逝世不久之际,重读这篇课文,对史铁生的人生观有了另一种感悟和理解。

所谓人生观应该包含着对出生、活着和死亡三个问题的思考。出生是经常为人们所讨论的话题。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的?很多哲人一辈子都在探讨这个问题。然而史铁生对于出生的问题,这样认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在他看来,出生是个不必要讨论的问题,应该自然接受。对于死亡呢?古往今来,无论名流千古的伟人,还是平常普通的百姓,都在潜意识里非常惧怕死亡,这是人之常情。科技论文,人生观。但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苦难的史铁生,沉浸在地坛的宁静中,对于死亡早已参透: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将死亡比作节日,史铁生已然抱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来看待生死了。

参透了“生”与“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史铁生自己说“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而事实上,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明又是对这个问题的暗示和回答。但是很多教师在执教中对于这一问题或避而不谈,或浅尝辄止。要回答“怎样活着”这一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文中几处景物描写。科技论文,人生观。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对于这段景物描写的理解,不少教师认为是作家初到园中,笔下景物的荒芜冷落,而野草的自在坦荡“我”却不能,正是他悲苦心情的写照。这种理解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再细细看看这些景物: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玉砌雕栏,这类景物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人工建造的,是非自然的景物,它们象征着尊贵、庄严、肃穆,然而它们的结局呢?却是被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好不惨淡!“是非成败转头空”,在史铁生看来,这类景物并不是他所欣赏的美,真正令他欣赏的则是祭坛四周愈见苍幽的古柏树,是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是亘古不变的太阳……这些景物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非人工加造的,它们虽然平淡,却可以自在,可以永恒,甚至辉煌。在史铁生看来,这些才是人间之大美!

人工与自然景物的两相对比之下,作者的审美观显露无遗,两类景物的对比正是作者对两种生存状态的对比与思考。一个人的审美观总是与他的人生观相交叉、相一致的。自然的、充满生机的景物是美的,这样的人生也是美的。

作者对于这样的自然之美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他在地坛中“坐着或躺着”,看着周边的世界。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史铁生是一位智者,他遇到问题善于观察,也善于思考。在双腿残疾的日子里,他却于细微处看出大千世界的灿烂辉煌。在园中目睹万物皆自由,到处充满生机,心灵摆脱了死神的纠缠,胸怀大为开阔。科技论文,人生观。一切景象,蚂蚁的摇头晃脑、瓢虫的展翅升空,在他眼中都变得美妙异常,就连小小的水珠也倍增光彩,充满诗意,被作者描写地如此光芒万丈!

清人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所描写的自然之景中,有着鲜明的主观投入,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愉悦之情,作者已完全融入到这生机勃勃,生意盎然的大自然中,正像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说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自然之物是美的,这样的自然之态也是美的,自身浸润其中,融为一体。作者在园子里发现了生命的原生状态,而此时的他已渐渐地心清如水了。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泥土的气味,这些都是平凡之极的景物,但是在作者看来,虽为落日,却也能照得灿烂;虽为古柏,却有着执著的追求;虽为落叶,却飘摇歌舞,为秋天增添一点灵动的色彩。平凡的事物也可以如此美丽,平凡之极也可以绚烂之极!领悟了这点,作者似乎参透了生死,他便彻底释然了——心清如水,淡泊宁静地安心人生。

读懂了这些景物,才能真正读懂史铁生。科技论文,人生观。既然生与死是不可改变的,那么无需为之焦虑,这不是颓废,而是一种从容,从容地接受自然法则。史铁生早已在自然景物中参透了人间生死,平凡也可以绚烂,自然才是永恒,所以他选择了安心人生。科技论文,人生观。

史铁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个伟大的作家留给我们的感悟和启示有太多太多,他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想起巴尔扎克的名言:“苦难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参考文献:

1、刘巧芳《<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人生观》,文学教育,2009年04期

2、刘小华《解读景物就是解读生命》,中学语文,2007年01期

3、韩晓武《感悟作者心灵的律动》,中学语文,2006年11期

4、韩建超《物我交融理深情长—<我与地坛>中的三处景物描写赏析》,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6年Z2期

人生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生观 可持续发展观 生命观 科学精神

引言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教师在生物学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习惯,懂得用科学的人生观来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什么是科学的人生观呢?科学的人生观内涵很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著;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实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要具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珍惜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下面就教学中涉及的部分内容谈一谈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上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996年同志在第四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座谈会上指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1. 坚持节约各种资源;2. 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3. 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4.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 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五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可见中学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生命观的教育,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生生死死,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新生命的诞生,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新的梦想,在人们的关怀下、在人们的祝福声中茁壮成长。然而,生命的结束,给人们带来的却是无限的忧伤、无限的惆怅和无限的思念。对于个体来说,生命仅此一次,不会死而复生,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让生命放出耀眼的光彩。

雷锋同志用一生去为人民做好事,他的一生活的是多么的充实,可以说他让生命充满了光辉。华罗庚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数学,为人类科学奋斗了一生,为数学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为数学而研究的一生,他在打造人生。孔繁森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民族大团结的旋律。

人生是光阴的日积月累,光阴的逝去表现出人生的短暂,然而许多人依然在浪费生命,在虚度光阴,在自毁生命。

有的青少年在学校不思学习,经常聚集在校外集众斗殴、拦路抢劫他人钱财,随意伤害他人生命;有的青少年整天沉醉在布满X射线的电子游戏之中,昏昏沉沉,任生命在时间的悄然流逝中挥霍,任大好的青春年华无情的从身边流走,而留给他们的,只有那些一身臭汗或是无尽的烟味,还有疲劳的眼神。有的年轻人整日迷醉于花天酒地之中,不是烂醉如泥,便是酒气逼人,谁还会知道这世界是什么样子,更不用问生命是什么东西,而留给他们的只有那些不算太纯的酒精和烂醉如泥的身影。有的年青人意志力薄弱,经受不起挫折,一点点小事无法解决就起轻生的念头,动不动就不想活了,轻生是这些人解脱烦恼唯一选择,一了百了。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在短暂的一生中,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呢?首先要唤醒生命意识,即体验、感悟到自我生命的存在与珍贵,感受生命的美好而珍爱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其次是开发生命潜能,认识并体验个体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产生于人的智慧。这些潜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训练能力、强化心理、陶冶情感,才能使其潜能逐步得到充分的开发。再次是提高生命质量,包括智能的品质、人格的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及旺盛的生命力。

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对真理的热爱使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自然的奥秘不断被揭开。然而“科学界的弄虚作假”却不断挑战真理,误导人们以假为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弄虚作假行为一定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过街老鼠。美国总统林肯曾有名言“你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你可以偶尔欺骗所有人,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下面就新华网对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美誉的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黄禹锡科学造假事件进行的报道。

新华网华盛顿2006年1月12日电 (记者 曲俊雅) 美国《科学》杂志12日正式宣布,撤销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黄禹锡等人两篇被认定造假的论文。

《科学》杂志发表声明说:“鉴于首尔大学的最终调查报告确认两篇论文均系假造,《科学》杂志的编辑们认为有必要立即且无条件地撤销这两篇论文。同时,我们通告科学界,两篇论文所报告的研究成果被视为无效。”

2004年2月黄禹锡在《科学》杂志上,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2005年5月,他又在《科学》杂志上,宣布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其研究成果一时轰动全球。

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10日发表最终调查报告宣布,黄禹锡这两项突破性研究的实验数据是伪造的。

《科学》杂志还表示,将建立更为完善、更加严格的程序,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新华网首尔2006年3月16日电 (记者 张利) 韩国保健福祉部16日宣布取消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资格,同时禁止他为了研究目的而获取人类卵子。

新华网首尔2006年3月20日电 (记者 张锦芳) 韩国首尔大学20日决定撤销黄禹锡的教授职务,以处分他的论文造假行为。

人生观论文范文第3篇

一、卷首短笛

抒情小品,哲理美文,心灵梦呓。

二、 本刊特稿

政策研读,动态回放,活动全景,教师工作。

三、 名师名校

名师写真:记载名师精彩教育人生,回放名师成长轨迹。

名校风采:聚焦名校教育亮点,凸显名校办学特色。

名角论坛:专家谈教育,名师谈教育教学,名校长谈办法经验。

四、培养培训

老师培养培训体系建构、政策研究、制度创新、模式探究。

学校教师校本研修成果展示。

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建设成果。

教师培训机构转型发展。

五、师德师风

大师足迹:钩沉觅典,寻觅足迹。

标杆风范:介绍三湘师德师风典型感人事迹,为教师树立标杆。

精彩故事:捕捉校园精彩瞬间,记叙校园之内、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真人、真事、真情。

我爱我师:学生视角,教师形象。

六、德育探新

包含德育散文和德育论文。强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优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切口在德,收文在育。

七、学科攻略

涵盖各学科的广谱的教学论文。具有创新性、研究性的各学科论文均可收列。提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个教学思想成果化、教学理念具体化、教学技艺升华化的平台。

八、案例集萃

案例文章主要来源于基础教育这一领域。侧重于案例分析和案例指导作用。此栏目文章需要有案例文章的基本特征: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或现象、结论、对策,等等。这类文章不是论文,是教案、学案、导学案等。

九、点石成金

本栏目主要针对教育领域内全系改革的问题。涵盖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和方式改革等。包括改革上的一切理念、概念、方法、手段等。教改和课改是其最主要的两个方面。目的在于服务改革、引领改革、促进改革。探索教改课改难点,分享教改课改智慧,以期点石成金。

十、教育人生

心灵空间:解答教师心理困惑,释放教师心理压力。

课余情趣:展示教师音乐、美术、文学等业余情趣。

经典赏析:教育经典赏析、评点、感悟。

投稿须知:

1.来稿请注明投稿栏目,以附件形式直接发送到编辑部电子邮箱中。请保持附件名称与文章名称完全一致。投稿邮箱:。

2.来稿请注明您的真实姓名、单位及详细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人生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命哲学 生命价值 生命形态 人性复归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分析历来是见仁见智。不少文章认同马茂元的观点,认为《古诗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不少论文偏重于对“感时伤志、相思离别”两大主题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运的把握、心理活动的推测、艺术特色的品评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陈陈相因的居多。能够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论文,没有满足于对诗中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诗歌格调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是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古诗十九首》作者内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内蕴的阐释。他们相继提出了生命哲学、生命价值、生命形态、人性复归等严肃命题,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研究的特点:复归人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

“生命哲学论”。王利锁分析了《古诗十九首》的哲学内涵,它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蕴藉了丰厚而深沉的哲学精神和对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现出的深层心理意识即深沉的忧患意识,对人生短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是这一哲学精神的核心。刘琦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认为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解德枫对《古诗十九首》精神内蕴的发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强烈而集中地表达生存与死亡的命题,面对人生观、人生哲学、个体生命等问题作出的人生抉择,体现在他们对时间、节序的敏锐感和惊惧。对由永恒的时空构架中人的渺小和无所凭依所产生的漂泊感、虚无感,以个体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体认和观照汇成了诗的主旋律。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成为一个世纪的主题歌。

“生命价值论”。杨德贵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从内容到形式开一代之先声,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泣鬼神、动天地”的力量,也在于它以“人”为主题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寻。诗人们重视生命价值,积极去体现生命价值,在对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渗透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深深忧患。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汉末和魏晋,古代文人突然之间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乱离。《古诗十九首》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典型表现。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求人生的价值,具有生命的深刻内涵。总之,“生命价值”、“生命意识”“人性复归”、“人文精神”等问题,成为一时研究的热点,姜兰宝、张振龙、黄桂凤等都参与了讨论,并对某一方面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人生观论文范文第5篇

今年乃至前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已经深陷在“辩证”之中,在一边怪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表现不出真知灼见之时,我们的出题者却又在助长学生脱离生活,玩起了玄而又玄放之四海皆准的空洞的人生哲学。我真不知道当年东晋玄学之风大盛而形成浮靡空洞的文风是不是与当下相似。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那就是“辩证”。需记住,中国的高考作文尽管有“万变”,但“不离其宗”――“辩证法”和“正确人生观”。在总共20道作文题中,有居安与思危的辩证、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辩证、发展与可持续的辩证、点与面的辩证、光明与阴影的辩证、幻想与现实的辩证、舍与得的辩证、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等。

北京的《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与湖北的《幻想与现实》实乃双胞胎,把关键词一换就可以到对方那里交卷。山东的《光明和阴影》、辽宁的《大与小的选择》,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这种现象还可以上溯到早几年的题目“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人与路”“铭记与忘记”等等。这些命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要会摆道学面孔,十七八岁的毛孩子得学老人说话,要正儿八经说人生哲学,要像个哲学家,哪怕是穿开裆裤时的事情也可以拿来证明一种人生道理;二是要学会两面看问题,要知道哪面都有道理,看问题要全面,要中庸,两方不得罪。

除了考试,平时学生们写的这类题目也很多。在体裁上,如果是写议论文,就堆积论据,把自己背过的名人名言往上加;如果写记叙文,就写一个能说明主题的经历。总之,写出满篇“辩证法”和“正确人生观”,把“上意”体现出来就行。所有的血气之躯与鲜活生命都换作了一副老迈样子。

这样就完成了作文考试的一个完整的流程:出题者弯弯绕――主题先设定――学生揣摩圣意――编故事或拿名人名言来证明圣意――培养出会说空话套话的假把式哲学家――作文教育大行其功。其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不知道是出题者本来的意图,还是能力不行,打着关注生活的旗帜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不知道于丹等人怎么会把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称赞为“国际性、社会性、开放性”的。开放的是什么?国际性在哪?社会性又如何体现?她可能是讲《论语》讲得太入神了,希望每个学生都带着《论语》的面孔,那就是国际性、社会性、开放性了。

这是一个锋利、粗糙和惊心动魄的时代,即便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有太多让人感喟甚至潸然泪下的公共话题,但遗憾的是我们所有的作文题没有一个触及了这些惊心动魄的现实。即便像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乃至于凝滞的户籍改革等等宏大叙事,我们同样也看不到高考作文有所涉猎。除了假把式的人生思考,正确到了废话程度的“辩证高腔”,不会有什么可观处。兴许这也就是于丹们最大的安慰。言及其义或者言不及义的假把式正确话一说,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成功的教育。都《论语》中人了啊,又是“一代新人”。

想想很痛心,十七八岁的青年男女学生,真情可以不要,实感可以不要,真知说不上,灼见更枉谈,甚至不去关注生活,都被逼着去做人生哲学家了,难道这就是我们希望的教育吗?

我隐隐看见了一代青春而苍老的脸庞。

人生观论文范文第6篇

1.正确把握好语文教育与德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是对文学作品的研习与讲述,这是语文“文”的一面,所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则需要利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表现,在这其中“文”和“道”是不可以分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需要利用文学作品显露的、展现的,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文学作品的刻画等形式,并且给学生展现一些优良的道德思想,从而起到德育教学的作用。至于文学作品的文体,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语文教材中的三大常见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其中内容都包含着思想性与教育性,在德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我们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与工具,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思想、人们的信仰,以及人生哲理、世界观、人生观等,加以读、写、听、说等形式,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学。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文学作品中作者多利用语句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表现出来,在反应作者生活环境、社会状态的同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学生通过阅读的形式理解、感悟作者的感情,受到教育、熏陶后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我们拿捏好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着重注意以下三点:(1)通过文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以及我国悠久历史的情感。(2)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心里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其辩证思考方式。(3)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在培养个性发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德。

2.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2.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学

课堂是高中教学的主要场所,因此进行德育渗透时要重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首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老师要注重对一些中心思想明确文章的讲解,同时保证文章中心思想积极、阳光;在课程安排上,首先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照就近原则或者培优不差的原则划分小组,学生在小组内对文章进行研读与学习,经过讨论再在班级中发言,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也可对作者的思想表现手法进行研习。最后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2.2利用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教学

课堂教学时间必定是有限的,同时教学内容也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要更好地进行德育教学需要开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老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更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意林》、《格林》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杂志。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老师不应容忍学生随意观看文学杂志,因为文学杂志质量良莠不齐,内容各类不已,其中有很多没有营养的文章,不仅不能起到德育教学的作用,甚至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老师必须规定学生观看杂志的类别,在内容的选取上花费心思,优选积极阳光的内容,符合社会主流人生观、价值观。

2.3注重警世名言的积累与学习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广为流传的警世名言正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并且大量警世名言都是对人们道德素质的规范。老师要抓住对这些名言警句的解读,发挥其重要作用,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老师要重视对这句话的讲解,说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襟。

人生观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习倦怠;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43-02

学习倦怠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从而感到厌烦、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同时伴有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军校学员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军校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学习对他们来说仍然是生活的重心和活动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社会不仅对当代军校学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使军校学员面对了更多外界的诱惑,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军校学员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学习成为一些军校学员不愿意承担甚至厌倦的事情。

1军校学员的学习倦怠心理的主要表现

军校学员的学习倦怠心理在其情绪、行为、意志上分别有所表现。情绪上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容易放弃努力,并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厌倦和排斥心理。这种倦怠状态的持续导致了学员厌学心理,严重影响学员的心理健康。行为上表现为一系列的逃避和退缩等不良行为。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对课业采取漠不关心和不在乎的反应,出现上课不听课,睡觉等不良行为。在意志上导致自我成就感降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评价的降低,有的甚至会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即使一个对自己有很强自信的人,如果不能很好的应对学习上的压力,也会慢慢耗尽自信心,容易体会到挫折或失败,逐渐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产生负面的影响。

2军校学员的学习倦怠的原因

部队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环境,学员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多的是主观的。一方面由于军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员是当兵期间表现优异保送上学,另一部分是高中毕业当兵后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考取军校,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等,这些学员的文化程度相差很大,再加上军校培养层次错综复杂,同一所院校既有中专职业培训也有大专和本科教育,由于教学体制不完善,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存在一门课同一本教材、教案教三种层次学员的情况,课程安排无法适合所有的学员,导致部分学员觉得自己无力掌握所学知识,效能感降低。二是学员学习无动力。军校大专以上学员是国家培养的军官,换句话说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没有找工作的压力,只要不犯政治错误就能顺利毕业,学习好坏与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没有直接联系,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倦怠情绪日益严重。

3缓解军校学员学习倦怠的教育建议

3.1改变部队传统的教育指导思想,提高教员自身的教学水平。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员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科都厌学,据调查显示,学员之所以对某些学科厌学往往与授课教员有密切关系。之所以军校学员厌学状态比较严重,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是首要原因,很多教员跨专业领域代课,大部分教员不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员失去了学习活动中最珍贵的东西--好奇心与求知欲,更谈不上新的学习需要及欲望的产生和发展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探索、自信等一些积极的情感,而是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等消极的感觉,久而久之必然产生学习倦怠。这是由于学员对学习活动本身不喜欢而产生的厌学,它是导致学员厌学的直接原因。所以,军校的领导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干部调动中教师队伍的选择还是要有原则的,不能是个干部就可以当教员,完全无视学员的需求。作为任课教员,不能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一本教案教到底,更不能一本教案用若干年,从不更新。教员要本着对学员负责的态度,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争取达到使每个学员都对学科感兴趣都想学的状态。

3.2培养学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增强学员对学习的胜任力。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员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充分的信心,学习成绩会更好些,而效能感低的学生对学习任务缺乏信心,或把成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对学习过程抱着随意的态度。由此可见,提高学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缓解学习倦怠情况的重要手段,教员应当注重培养学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实际工作中,教员应当抓住机会给予学员适当的鼓励,学院在日常教学体系中也应设立更多的奖励机制,并且注重培养学员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缓解倦怠状况。

3.3激发并培养学员高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学习需要。

这需要学院严格控制人才培养质量要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改变"严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国家培养军官的质量,不能让不学无术、"混日子"的学员滥竿充数、蒙混过关,对于达不到培养质量要求的学生可延长学制或淘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在院学员也能起到警示作用,使他们在"不努力学习就很有可能无法毕业"的潜在压力下,必须努力学习,不敢对学习有所怠慢,让学习成为学员的不二选择,动机的产生也就成为了必然。学院必须改革考试制度,考试真正的目的是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试是检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总结性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起着导向作用。加强考试管理,制定严格的考试纪律,加强对考场的监督管理,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严把学术质量关,从而对学员的学习形成约束力。

军校学员尽管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但是依然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和人生发展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容易随着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要通过对学员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远景的学习动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使学生产生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进而转化为强大、持久的学习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和失败,朝着预定的目标奋进,缺少明确的目标,更容易让学员在学校里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倦怠情绪。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消除学员思想认识上的短视与狭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人生信念。因此,军校既要深化政治教育也要强化思想教育,让学员不仅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更要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进部队学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认识自己学习的重大意义,为其学习活动找到强有力的动力,以进一步避免学习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卜荣华.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人生观论文范文第8篇

职称评审领导小组:

我叫***,女,于1998年7月毕业于***师范**,同年9月分配到**中学从事政治课教学工作及班主任工作至今,本人于2005年1月被评为中学二级教师职称,聘任期已满五年,符合申报中学一级教师的条件,下面将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倾心教育,为人师表。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任现职以来,连年被评为“十佳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2007年被省人事厅、省教育厅评为**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被**市妇联评为**市“三八”红旗手,2009年,被**县县委、县政府评为“**县十大杰出青年”。

二、精心施教,形成特色。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备、辅、考三个环节,花了不少功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备__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因素;辅__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缘”学生;考__不超纲、不离本、考题灵活、开发思维、迅速反馈、及时补漏。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所带学生总体成绩优异。

三、潜心钻研,完善自我。

从教十二年来,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参加上级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教学活动。在学校组织的评课中多次获奖,论文《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体会》获2007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论文《让理论回归现实 让现实阐释理论》获2009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小学教研研究论文评比”三等奖。

以上是本人任现职以来思想、工作方面的总结,自认为基本符合中学一级教师的申报要求,特提出申请,望各级领导予以审核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