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点的故事

小数点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数点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1篇

案例一

故事引入:孙悟空从耳中取出一根长0.009米的金箍棒,说声“长”,金箍棒变成了0.09米,“再长”又变成了0.9米,最后变成了9米。

教师边说边板书:0.009米,0.09米,0.9米,9米。

提出问题:从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几位学生不着边际的回答后,终于有位学生说:0.00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0.09了。

此时,教师觉得学生的回答还是不够清楚,于是进行引导:这里的小数是以“米”作单位的,我们能不能把它改写成以“毫米”作单位的数。

生1:0.009米等于9毫米。

生2:0.09米等于9厘米,也等于90毫米。

生3:0.9米等于9分米,等于900毫米; 9米等于9000毫米。

教师继续引导:0.009米为什么是9毫米呢?

生1:0.009米与9毫米是相等的。

生2:0.09米和9厘米是相等的。

……

过了大约三分多钟后,终于有学生说:0.009米中的9在千分位上,以“米”作单位时,千分位上的数表示毫米。

分析: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很显然教师的引导偏离了教学的重点,致使教学重心发生了转移。事实上,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是研究“0.009米变成0.09米后,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为什么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0.009米变成0.9米后,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为什么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0.009米变成9米后,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三位,为什么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0.009米改写成9毫米,0.09米改写成9厘米,0.9米改写成9分米,是帮助学生能用具体量来解释它们的倍数关系的。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0.00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后,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时,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此时,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为他提供了经验支持,立足点还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至于“0.009米为什么等于9毫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其本质“0.009米是9/1000米,所以是9毫米”,这个知识应该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与“小数的意义”教学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节课中只需要作为知识再现就可以了。

案例二

教师从小数的大小比较引入新课,并在黑板上呈现0.2和2两个数后,提出问题:这两个数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生1:一个没有小数点,一个有小数点。

生2:一个数的2在十分位上,一个数的2在个位上。

……

四五个学生回答,就是没有人关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情况。

于是教师再次呈现两个数:0.02和0.002,并问:这两个数又有什么不同?

生1:一个是两位小数,一个是三位小数。

生2:一个数的2在百分位上,一个数的2在千分位上。

此时,教师有点急了,提示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数的小数点有什么不同吗?

终于有学生答道:这两个数中,一个数中的小数点后面有一个0,另一个数中的小数点后面有两个0。

教师实在按捺不住了,加以引导:从0.002到0.02小数点在移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小数点移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分析:以上导入环节的过度开放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失去了方向。实际上,“小数点移动”这节内容是小学阶段比较难的内容。在没有学习这个规律前,学生是很难认识到“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在数学学习中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的。以上教学片段中,由于在课的开始,教师没有创设一种需要学生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情境,学生当然很难想到这样的变化。这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往往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因此,很难关注到“从这个数到另外一个数中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变化”。在他的观念中,这是两个具体的数、静态的数,而不太会用动态的眼光来关注这两个数的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辛苦”也在所难免了。

案例三

故事引入:话说,一只蚂蚁在森林里开了一家餐厅,叫“蚂蚁餐厅”(多媒体呈现一幅有“蚂蚁快餐店”字样的画面),他的快餐卖多少钱一份呢?(多媒体呈现0.01元)开张以后,森林里很多动物都到蚂蚁餐厅来吃快餐。一个月过去了,蚂蚁老板算了一笔账,发现亏本了。正在蚂蚁老板发愁的时候,小数点说话了,它说:“我搬搬家吧。”

于是,图片中的售价0.01元变成了0.1元。

故事继续:这时,来蚂蚁餐厅吃快餐的动物少了些,收入却增加了,蚂蚁老板很高兴。这个时候,小数点又说话了,它说:“要么我再搬搬家吧。”

图片中的售价再次发生变化,0.1元变成了1元。

这下,没有动物来蚂蚁餐厅吃快餐了。小朋友,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生:1元钱一份太贵了。

师:你怎么知道变贵了呢?

生:0.01元到0.1元,再到1元,小数点变了。

师:刚才从“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中,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除了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还有什么也在变化呢?

……

分析:从本教学片段的情况来看,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显然比前面两个要好,这与教师在导入过程中的有效引导是分不开的。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1.活动目标清晰明确,有利于师生达成学习共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解读,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关键还是引导学生关注规律的发生情况,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道理,并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规律。本导入活动,故事情境放大了外在形式的“变”,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内在数的本质意义的“变”,活动目标相当清晰,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2.情境设计合理有趣,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又不失学习方向

有趣的故事,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而且故事中从“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把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学生也在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中,初步感知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数学现象。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围绕情境提出了本节课的基本问题:在刚才从“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中,除了小数点位置发生了变化,还有什么在变化呢?学生因为有元、角、分等货币单位关系认识的生活经验,也便不难回答: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一、科学性和严谨性

一堂数学课应该紧紧围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前呼后应,结构严谨,用语科学,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数学美。因此,教师对概念、法则、定律、算法及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和表述必须准确、精练。要用科学的数学语言读出算式。如学习“两步式题”时,对200-15×3,教师应该正确读出:“200减去3与15的积,差是多少?”对(108-23)÷5,则读出:“108减去23的差再除以5,商是多少?”切忌将概念混为一谈,如“数”与“数字”、“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要讲清楚,更不能词不达义、曲解原义。如小数点移动,有些教师这样解释:“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100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缩小了10倍,100倍。”这样解释是错误的,科学的说法应该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1/100。指导学生画图时,不能出现诸如:“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任何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之类的错误语言,更不能用生编硬造的语言来表达,如把“平移”说成“平行移动”。

二、形象直观性和启发性

教师要充分运用体态语言、图形语言,丰富数学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由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导入。有学生建议用“可以拉动,变成长方形”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于是教师通过教具演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并在黑板上画下来,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面积是否会改变。学生从形象直观的操作、对比中受到启发,发现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面积不一样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剪拼,发现用割补法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顺利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实现了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本质。

三、趣味性与艺术性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3篇

【摘 要】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可如今的很多教学现象却始终逃脱不了“满堂灌”、师说生听,一进课堂就直接进入主题,一切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忽略了创设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而本文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巧借生活情境、巧设交流情境”来体现出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程;情境教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随着新一轮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觉得其中情境教学非常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需要脱“皮”现“魂”。所谓“皮”,就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这对课堂教学没有实质性帮助。所谓“魂”,即是创设一种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内驱力,并能主动调动己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整数除法”42÷6=7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用课件演示):森林里有42只鸟,动物国王想为它们搭建房子,国王规定每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想一想:应该搭几间房?我刚说完,就用课件演示6只小鸟一起飞进一间房子,画面停在一个大大的“?”上,共要几座房子?这下子,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题目的思考过程中去了。有的说:“我想出来了,一次飞进6只,6只6只的数,要飞7次。”有的说:“42÷6=7,所以要7座。”还有的说:“6×7=42,所以我知道要7座房子。”……

以上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多媒体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等,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给学生创设的是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打开一条“主动走向知识”的康庄大道,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巧借生活情境,提高数学效能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总之,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学生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巧设交流情境,提高课堂实效

波利亚还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与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必定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并能在探索中发现、获得知识。

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课时,我对教学情境设计了这样的再创造(课件演示,并配以讲故事的形式)。

主题图1: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它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40.00)。师:从图中我们知道了山羊老板近来开了一家快餐店,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同桌讨论交流、组织讨论愁眉苦脸的原因,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课件演示主题图2: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得帮助它?”于是小数点就跳了上去(¥40.00),又向左移动了一下(¥4.0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演示停住)

师:现在生意有了好转,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40.00元怎么变成4.00的?

同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课件演示主题图3:小数点笑着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于是又向左搬了一位,变成了0.40。这样一来,山羊的快餐店的客人非常多。小数点开心极了,说:“这么多客人!我真高兴。”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发生了变化吗?

本节课上,由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课本为载体,设置新的素材,让学生在“神奇的小数点移动”这个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探索规律,进而抽象概括出规律;将数形结合,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化静为动,用磁铁当活动的小数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也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而我们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祛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祛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4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实施童化数学,就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研究教材、选择教法,既要尊重儿童的经验,也要尊重儿童思维,更要尊重数学知识的本质。找寻基于数学本质的儿童立场下的数学教学,可以从数学童话、数学游戏、数学活动三个方面入手。

策略一:在数学童话中学习

所谓数学童话,是指在童话中融入数学知识,达到数学知识与童话的完美结合。

1.听童话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童话故事,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我开辟了“数学童话时间”,利用课前准备阶段的三五分钟,给学生讲一个数学童话故事或者是有趣的情境、挑战性的数学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感到数学披上童话外衣,变得如此的生动有趣。如在教学“年、月、日”之前,我给学生讲了童话故事《爷爷的生日》——

今天是爷爷的60大寿,小丁当可高兴了,从早上盼到晚上,终于要点生日蜡烛了。小丁当打开蛋糕盒,发现蛋糕上写着:“祝×××第15个生日快乐!”小丁当疑惑地问道:“爷爷,生日蛋糕是不是写错了?你今年60岁,怎么才过第15个生日呢?”

爷爷笑道:“小丁当你猜猜!”

小丁当猜道:“肯定是爷爷小时候不听话,你的爸爸妈妈没给你过生日!”

爷爷笑道:“我的每个生日都过!”

小丁当挠了挠后脑勺,自言自语地说:“不可能啊,我今年10岁就已过了10个生日,为什么爷爷60岁才过了15个生日呢?”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原因吗?秘密就藏在我们今天这节课中!

2.读童话

数学童话成为了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探究自然会如影随形。学生要想读懂童话,必须解决童话中蕴藏的数学知识。而童话中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也决定着孩子们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研讨。往往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也会成为自发的学习方式。课余,我组建了班级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推动了班集体的数学学习。如,教学完倒推这个知识后,我布置学生读“你算我取”这个数学魔术。要想弄清这个数学魔术的原理,学生必须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算。

一下课,点点就拿出一副扑克牌,对跳跳说:“跳跳,我们来玩扑克牌吧!”

与跳跳同桌的班长乐乐严厉地说:“学校里不准打牌,学生更不准玩赌博游戏!”

点点嬉皮笑脸地说:“我们不赌博,也不打牌,而是用扑克牌玩数学魔术!”

乐乐一听用扑克牌玩数学魔术,兴趣来了:“我也参加!”

点点抽出A到K共13张牌,说:“你们各抽一张牌,默记在心,再把抽的那张牌插入这叠牌内。”

跳跳和乐乐取完牌后,不放心,把牌洗了好几遍才还给点点,说:“你取吧,我们选的是哪两张牌?”

点点不紧不慢地说:“这个魔术叫‘你算我取’,现在你们得按我的要求算,我才能取。记住A算1点、J算11点、Q算12点、K算13点,用你们刚才抽的牌的点数乘2后加3,再乘5,最后减去25,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取牌了!”

跳跳说:“我算的结果是50。”

点点装模作样地把牌翻了一遍后取出6,说:“你取的是这张牌6!”

跳跳觉得不可思议,乐乐赶紧说:“我算的结果是100。”

点点同样不加思索地从牌中抽出J后说:“你抽的是J!”

跳跳和乐乐都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拿的这么准!”

3.编童话

听童话、读童话是学数学的一种方式,而编童话却是数学应用的方式。学生要达到这个境界,必定是内心需求的一种自然流露。为了让这种兴趣保持长久,我利用晨读时间开展“童话舞台”交流,让学生走上讲台,跟同学分享自己编的数学童话故事。如学完小数的性质后,有同学编了《缉拿“小数点”》,很好地抓住了小数性质的特点。

一天,整数国的国王接到小数国国王的电话,告诉他小数国的臣民“小数点”跑到整数国了,请整数国帮助缉拿。整数国国王一听,此事非同小可,赶紧签发通缉令,告知整数国臣民要远离“小数点”,整数国国王亲自带领整数国警卫队前去缉拿“小数点”。在街上,警卫队发现了“小数点”,便前去捉拿。可是“小数点”非常灵活,左躲右闪,凡是靠近“小数点”的整数都一下子变小了,再也没有力量抓住“小数点”了。这时,整数国大将军一亿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我去捉拿!”可大将军一亿刚靠近“小数点”,一下子被缩小了10亿倍,变成了0.1。整数国国王着急地说:“这可怎么办才好?”突然,平时被人看不起的“0”站出来说:“国王,让我去试试吧!”整数国国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说:“好吧,你要当心。”“0”果然不负众望,任“小数点”怎么折腾也纹丝不动,终于把“小数点”缉拿归案,整数王国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策略二:在数学游戏中学习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作为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游戏寓数学问题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安排数学游戏,学生通过游戏迎接挑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6人抢5张凳子的“抢凳子”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余数就是找不到座位的数。

在形成技能技巧教学中安排数学游戏,学生可以把行动与问题进行灵活对接,从而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如,在巩固四则计算技能中设计“巧算24点”游戏。学生通过游戏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策略性能力构成时安排数学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投篮比赛”,由一群学生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进行投篮,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公平、公正的投篮比赛。学生在游戏中不断优化策略,解决问题。

策略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

为了丰富儿童的数学学习,我们定期举行“数学文化节”“数学阅读节”“数学游戏节”,举办数学发现成果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考眼力”:出示几组由图形、符号、文字等组成的材料,内容由浅入深,先让学生看一眼,时间只有几秒钟,然后老师把材料隐藏起来,让学生凭着记忆将材料写在答题板上,最后同桌之间根据材料进行互评,评出优胜者。“谁是高明医生”:出示典型错题让学生找出错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如何改正。老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评价。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学数学课本,社会和生活是更大的数学课本。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情境;高效课堂;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31-02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作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种感官的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分析、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 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多媒体的恰当使用,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传统枯燥的说教为主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汲取养料的乐土。

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时,笔者设计了情景故事《山羊的快餐店》:“在店门口的标价牌上出示每份快餐40.00元,结果没人光顾,这可急坏了山羊大叔。在情急之下,小数点出面帮忙,她向左跳了两位(动画显示),标价成了每份快餐0.40元,这时动物们都到山羊大叔的快餐店就餐,山羊大叔高兴极了。但到了晚上,山羊大叔一算账,不但没有挣钱,反而赔了不少,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呢?山羊大叔想到了还是请小数点帮忙……”动画显示到此,小朋友们都想为山羊大叔帮忙,笔者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小数点,该怎样帮助山羊大叔呢?”一片争议和讨论之后,答案出来了:小数点再向右跳一位,价格显示为4.00元就合适了。

笔者把小数点搬家的全过程重复播放一遍,让学生分别读出每一次搬家后快餐的价格,发现小数点搬家价格会发生变化,那么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呢?通过动画演示并讨论,指导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将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10倍(或几分之几)。这样始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促使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既轻松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学习氛围,激发探究欲望

一位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匠心独运,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笔者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选择用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动画引入,让学生思考:“这个农夫天天等着捡兔子,结果会怎样?”所有的学生认为:“农夫捡到兔子的可能性很小,捡不到兔子的可能性很大。”这说明“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笔者顺势引出:“那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呢?”把数学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初步引导学生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如果只是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等来传递知识,学生往往似懂非懂,并且会浪费许多时间,这是高效课堂所不允许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通过“动画”和图文结合,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启迪学生思考。在短时间内把学习的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从而达到帮助学生领会知识要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如在“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一课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线段图,并且应用动画显示,对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部分通过闪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出:把航模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美术小组比它多这样的1份。学生便能很轻松地发现,航模小组和美术小组在人数上存在的数量关系:美术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进一步得出:美术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人数+航模小组人数的四分之一。有了数量关系式,学生便很快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启发、组织学生主动学习、适当的反馈上,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局面,而且轻松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重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能轻松掌握正确操作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比教师重复地讲、不断地比划更形象、直观,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让学生先学会使用量角器,将量角器放大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闪亮、移动的方式介绍测量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测量,纠正一些常出的错误。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克服量角器使用中的难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要求教师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有关空间图形内容时,特别是立体图形,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形,既麻烦又浪费时间,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进行各种图形的缩放、移动、旋转和颜色的变换,以及图形的剪拼,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学生剪拼操作能力和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先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让他们分小组合作,试着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结果有部分学生想到了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就是这个梯形的面积,通过计算,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公式的推导就有了困难。笔者不失时机地用课件动画显示两个完全一样但颜色不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然后闪烁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生很快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还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这样就轻松地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动手实践 故事情境 自主探究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48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所以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脱离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但是,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点,造成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生动的导入、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动手实践、提倡自主学习等方法,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和能力。

一、设计生动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好的课堂导入,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整堂课的高效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导入,使导入精彩纷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小数运算的兴趣不高,计算容易出现错误。为了提高学生对小数运算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用《悲壮的两个小时》这个故事进行课堂导入:“由于联盟一号飞船突发故障无法正常降落,宇航员科马洛夫在飞船坠毁前告诉全国的小朋友:‘你们在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的运算,并且要点对小数点的位置,因为联盟一号飞船现在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计算时忽略一个小数点造成的。’这场悲剧,可以称之为小数运算错误的悲剧。”……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使学生对小数点运算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小数除法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小数点除法的学习。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将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可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例如,列方程求未知数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第一课中,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方程。课始,教师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财主,打发自己10岁的儿子富贵带着30文钱到集市上买年货。富贵先买了3斤花生,每斤4文钱;接着买2斤糖果,每斤3文钱;再买2斤红枣,每斤2文钱。富贵还想买鞭炮,每串鞭炮2文钱,但富贵算不清剩下的钱能买多少串鞭炮。”这时,学生都津津有味地倾听教师讲的故事,然后教师问大家:“你们谁能帮富贵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动机,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鼓励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的思维始于动作,如果中断身体动作和大脑思维之间的关联,大脑思维就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探究数学,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欢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高效学习。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和平移”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硬纸板,课上引导学生用剪刀把硬纸板剪成一些形状的图形,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折叠进行相应的研究探索:“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哪条线为对称轴?有几条对称轴?”同时,在方格纸中做图形的平移,利于学生直观地观察图形平移的运动形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对知识的认识更直观,理解更深刻,有助于学生建立图形的平面和空间概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提倡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自主探究是学生根据问题,自己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课前自主探究学习是让学生课前学习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利于学生对简单知识的掌握和对疑难问题的发现与思考,以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课上学习的效率。学生在课上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提升学生自主钻研知识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既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不仅对倍数和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一些概念(如奇数、偶数、质数与合数等)基本理解和掌握,并产生了一些疑问,如“公倍数或者公因数是否包括一个数的本身”“最小奇数和最小偶数是几”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对已经理解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对自己疑问的解答有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学习中减少了相关的错误。因此,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设计生动的导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以提升自身学习数学的能力,提倡自主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习惯,最终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 参 考 文 献 ]

[1] 沈立海.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10).

[2] 高金山.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4(65).

[3] 刘静.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9).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

【设计理念】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上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非常有必要 ,因此我们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沟通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教材以三峡工程——三峡发电了为素材引入课题,以“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着力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算理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的转化过程中逐步达成“理解小数乘整数”算理这一目标,最终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说出算理,明白计算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能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3.在对算理的学习交流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规范数学表达。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探索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音乐、自制答题板。

【教学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等数学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判断、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课例前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8×10= 25.6÷100= 0.37×100=

37.5÷100= 59.7÷1000= 0.37×1000=

缩小它的 ( )

2.按要求填一填。

0.568 扩大到它的10倍是( ),0.568缩小到它的100倍是( )

56.48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 56.48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是 ( )。

430.6扩大它的1000倍是( ) ,430.6缩小到它的一千分之一是 ( ).

3.列竖式计算

25×7= 48×16 =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上什么课?数学课。数学离不开算数这一关,快想想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计算技能?口算是一种吧,……横式]竖式、简算。

让我们做个课前小热身,快速抢答得数!

21×9=

210×9=

2100×9=

我们之所以答得这么快,是因为这几道题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仔细观察这组题目及得数,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增加0,也就是把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 21×9= 2100×9= 那这两道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生:也就是说:从上往下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师:说的很好,咱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下往上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 对,小小计算也存有大智慧!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齐读一下:

【设计意图:导入复习部分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旧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思维方式和知识上的铺垫。】学生探索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后面的学习探索留下一点经验储备。

二、提出问题

师:智慧能够创造奇迹。2009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它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都闻名于世界。想不想亲自目睹下他的风采?(想)请看! [放录像]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乘法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想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意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可以吗?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58.6×6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用以前的方法先来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58.6×6≈360(万千瓦时)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计算教学中,从而为后面学生计算精确值提供依据。)

2.精确计算

师:那么58.6×6?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各种计算知识,来算出58.6×6的准确结果呢?(给点思考时间)

师:谁来继续介绍一下三峡电厂的具体情况!

生:(读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评析: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生1:58.6×6

三、 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评析:当学生发现了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并且这些新知识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片“沃土”上。】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 351.6 我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了!

【评析:“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的算法中做出分析和判断,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真正的沟通,我们还听到教师的评价不但对生2的质疑予以了肯定,同时也表扬了生1开动脑筋努力探索的解题方法。】

第二种:先×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10,这就能得到58.6×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10变成586?

生1:58.6×6不会做,变成586×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学贵生疑”。“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问题吗?”——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为实现生生互动创造基础。同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

第三种:58×6+06. ×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 0.6×6=3.6 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6=36,0.6×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评析:学生的交流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6=3516,最后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评析:“遮住”虽然学生的语言是稚嫩的,但不难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法更接近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随时注意学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适时点拨,点燃学生想说、想表现的欲望。】

师: (把第二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同时展示,进行对比分析。)哎?那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小组的解体思路就是不谋而合的?

生:(恍然大悟)都是变成整数来计算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这句话很重要我把它记下来。

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评析:在这里,你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评析: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如果没有思想的引领,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笨拙的工具。在此,学生在经历了一个数学家发现的过程后,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 13.2×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出示错题)刚才,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你对他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看法?

生: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其实呀!我们还要好好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还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就像这样,先仔细找找原因,再改过来!

【评析: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是难点,学生出错很正常。老师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错误原因,再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师: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最 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一起来看!

(故事内容:老爷爷在卖苹果,1.5元一斤。小姑娘过来讲价:“太贵了,5元钱3斤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不卖!”)

师:看到有的同学笑了,能不能说说你笑什么?

生1:3斤只有4.5元。如果卖5元钱3斤能多赚5角,老爷爷居然还不卖!

生2:小姑娘不会讲价,5元钱3斤,越讲越高!哪有这样讲价的?

师: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刚才大家都认为老爷爷傻,其实呀,换一个角度想,老爷爷可能并不傻,他不贪图眼前的小利,讲究的是诚信经营。

【评析:摆脱了唯知识的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小故事在本节课里起到了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的作用。最后那句平时无华的话,拥有着一种大教学的观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铺垫着点滴基础。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辩证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同时,认识世界、评价他人时不会那么狭隘。】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堂堂清后测

班级: 姓名: 等级:

1.直接写出得数。

0.73×10 = 0.73×100 = 0.73×1000=

1.3×3= 1.3×30= 0.13×300 =

2.使用竖式计算。

13×2.5= 0.35×47= 2.48×60=

3.解决问题

1. 一头山羊每天产奶19.6千克,照这样计算,这头山羊10月份可以产奶多少千克?

2.2003年著名的旅游景点孔孟之乡——曲阜“三孔”平均每月接待游客9.8万人。2003年曲阜“三孔”全年接待游客约多少万人?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的人还看:

1.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3.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8篇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他们对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生活有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经常欺负26、8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这个2683。于是趁着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这个数(指着2.683)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又如,夏天到了,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给学生送来了纯净水。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说要交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到“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写出“一桶水3元钱,全班41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会交多少钱?”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算了起来。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等。于是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同学们互相启发,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2.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有了生活依托,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本身和生活的实际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对数学没有了乐趣。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例如,在教了“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我上了一节《我们去秋游》的实践活动课,由于时值秋游季节,而学校秋游方案迟迟未定,于是我请学生通过上本地旅游网站查阅资料,打电话咨询有关景点选择值得一游的秋游地点,并设计一套秋游方案,供学校参考。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纷纷收集制订方案的所需资料,诸如团体门票价格、包车价格等,并自发地组成小组共同商讨制订方案。最后,学生送上来的秋游方案,令我大开眼界,不光计算准确,而且还考虑到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包车时根据学校学生数,大小车搭配;学生身边带多少钱,怎样合理使用……有的秋游方案甚至还在最后写了这样设计的理由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