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不拉的故事

冬不拉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冬不拉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冬不拉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字: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天鹅舞

1. 引言

哈萨克族的舞蹈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都是反映哈萨克族人民生活风貌的一种手段,哈萨克族舞蹈艺术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特点。哈萨克族人大都热爱跳舞,他们喜欢用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哈萨克有“歌的民族”之称,流传在民间的乐舞艺术也非常丰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因此深入地了解哈萨克族的民间舞蹈是对这一民族的其他各个方面的一种窥探,包括民族性格、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等,同时也是团结哈萨克族的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2. 哈萨克族舞蹈解析

2.1哈萨克族舞蹈特点

哈萨克意为“广袤草原上自由迁徙的勇敢、自由的人们”,哈萨克族人民一生都在冬不拉的节奏中不停地舞动。舞蹈动作大多源自草原动物的动作,较简单,但跳起来却无比豪放、欢腾。哈萨克民间舞蹈多为启、承、转、合一部结构,舞蹈动作多用头、颈、肩、臂、臀部、眼的运动姿态来表现,模拟某种形象,捕捉优美的造型,达到娱乐的目的。民间舞蹈是哈萨克民间“托雨”上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娱形式。哈萨克民间舞蹈历史上主要是口传身教,代代相传的。流传在哈萨克中的形式活跃、动作优美、造型典雅的民间舞蹈和古西域舞蹈在题材、艺术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传流在哈密地区的哈萨克民间舞蹈音乐旋律优美、韵味浓厚、气氛热烈、动作大方而诙谐。从表演形式来分,可分为独舞、双人舞(男女)和群舞,流传在民间的舞蹈中独舞和双人舞较多。

哈萨克族人以游牧生活为主,逐水草而居。通常在夏季转场完后,举行小型的“阿肯弹唱会”,演唱的作品大多灵活多样,以当地民间曲调随编随唱,即兴填词。哈萨克族比较流行的乐器是“冬不拉”, 哈密、阿勒泰、奇台、乌鲁木齐还流行着“斯不孜厄”的四孔木笛,在伊犁地区还有一种三根皮弦的弓弦乐器“阔布兹”。目前新疆广泛使用的低音、中音、高音“冬不拉”均为新时期的改良乐器。它音色美,音域宽,演奏方便,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歌唱与舞蹈是相伴存在的。有 “冬不拉”响起的地方,就有随之相伴的舞蹈。哈萨克人一生都在冬不拉的节奏中舞动,冬不拉弹奏出了哈萨克人的心灵,舞蹈让人感受到了哈萨克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哈萨克族人民离不开“冬不拉”,更离不开歌舞的陪伴。有哈萨克族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冬不拉”,就有载歌载舞的可爱的哈萨克族人。

2.2舞蹈与传说的联系

哈萨克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与这一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哈萨克族舞蹈作为一种抒情的肢体语言,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比较明确而集中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准确地表达了他们内心独特的思想。

2.3舞蹈与动物的联系

一般草原上民族的舞蹈都有模仿动物体态与动作这一特点,他们通过观察与模仿,与人的形体运动相结合,再经过加工提炼与组织,使这些舞蹈动作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出于对力量的渴望、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图腾的崇拜,哈萨克族的舞蹈动作有很多来源于草原动物。

2.4舞蹈与生活的联系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往往和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特点紧密相联,哈萨克族的舞蹈和生活密不可分,他们用歌舞抒怀及对生活的热爱。很多舞蹈都生动的描写了哈萨克人民的劳动生产的场面。如在《擀毡舞》中动作有打毛、铺毛、洒水、卷帘、拉绳、滚毡、晒毡等,整个擀毡的过程都用舞蹈语言表现了出来。

3.黑走马舞蹈解析

3.1黑走马背后的传说

黑走马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地流传于新疆境内各个哈萨克族居住区。哈萨克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

关于黑走马,有这样一段故事。在很久以前,哈萨克人与蒙古人发生了一场战争,结果蒙古人赢了,还把哈萨克人的马抢走了,哈萨克人民非常悲愤,而他们与黑走马在长期的生活中已经产生了一种默契,黑走马能够听懂主人的笛声,于是哈萨克人在山顶吹起了哈萨克族特有的一种乐器,黑走马听到笛声之后,立即跑回到了哈萨克部落,从而避免了一场战争。

3.2黑走马显现的动物力量

哈萨克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历史上,评判一个哈萨克人是否富有,是以他拥有的马的数量的多少而定的。马在哈萨克牧民心中是征战、狩猎、放牧、迁徙都分秒不离的亲密伙伴。骏马和英雄一样都深受族人的喜爱。马鞍、马镫带、马球带、马鞍垫等上面都有用黄金、白银、宝石等装饰而成的各种图案,这些都是哈萨克人工艺美术的精品。

马是哈萨克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的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其步伐平稳有力,姿态优美,蹄声犹如铿锵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

3.3黑走马与哈萨克族人的生活

“黑走马”一代又一代地在哈萨克族部落和草原上流传着。到了今天,已经成了许多哈萨克族人喜欢的舞蹈。跳“黑走马”成为哈萨克民族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它不仅可以在大型的集会中跳,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中进行表演。跳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可以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哈萨克族人在放牧、劳动之余,常常伴着冬布拉的琴声跳走黑马,高歌欢舞达旦。

4.天鹅舞舞蹈解析

4.1天鹅舞背后的传说

哈萨克族和白天鹅的不解之缘源自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古时,有一年轻的哈萨克族首领在战争中负伤,炎热、疲乏、饥渴使得他奄奄一息。这时,一只白天鹅从天而降,挽救了他的生命,并变身为一个美丽少女与他成婚。为纪念这一奇异的婚配,他们给儿子取名为哈萨克,意为“白天鹅”。

4.2天鹅舞显现的动物崇拜

哈萨克族喜爱天鹅的温驯,羽毛洁白,体态优美,少女们常把它作为爱情纯洁,青春秀丽的象征。至今,哈萨克族仍流传着一些崇拜天鹅的遗风:如人们爱把死去的天鹅挂在毡房圆木栅上,或把天鹅毛插在小孩胸前,以保吉祥平安等等。

哈萨克族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人与天鹅相配而产生的,因此哈萨克族人奉白天鹅为民族母亲,他们的许多民族舞蹈都与天鹅的造型与姿态有关,舞起来的时候感觉非常的神圣,这也同时带有对图腾膜拜的性质。同时,哈萨克族跳《天鹅舞》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拜,他们希望在冥冥之中获得力量,并且得到先祖的保佑与明示。

4.3天鹅舞与哈萨克族人的生活

天鹅舞是哈萨克族姑娘喜爱的舞蹈之一,表现了哈萨克姑娘的温婉善良与美丽,如头戴羽毛,轻柔、舒缓的臂部动作,如天鹅展翅和水波荡漾。天鹅舞的表现没有具体的场合要求,常常于婚礼、节庆等时节展现哈萨克姑娘的优雅舞姿。

5.结论

哈萨克的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草原文化,是游牧民族文化经过千百年积淀而成的,而哈萨克舞蹈作为哈萨克文化的一支奇葩,承载着哈萨克人生活中的快乐和痛苦。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两种经典舞蹈的分析,普遍的了解到哈萨克族舞蹈展现的一些共有的特点:对传说的传承、对动物的崇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由此,我们可以对哈萨克族的舞蹈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可以此类推到哈萨克族其他舞蹈的赏析中。

参考文献

[1]周亚成,哈萨克族传统生产习俗的变迁及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4)

[2]杜红,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初探[J].教育前沿,2006(3)

冬不拉的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鲜花》;新疆民族艺术;电影艺术;刻板印象

新疆本土电影《鲜花》是“西部暖流”派的代表性导演谢尔扎提•牙合甫执导的一部反映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鲜花》则主要描写了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和伊利地区的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世界,哈萨克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哈萨克的传统音乐——阿依特斯。哈萨克民族生活在边疆草原,然而冬不拉和阿肯、厚厚的雪、辽阔的草原、草原上的鲜花点点、策马、扬歌……则给予我们对西北草原所有的梦幻向往,展现了全新的异族风光,并在优美的风光中讲述着现代与传统的侵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以及一个女阿肯对传统的坚持。

一、民歌音乐的主旋律

《鲜花》这部影片在展现故事脉络时,穿插了数十首草原民歌,如睡摇篮、挽歌、挽联歌、谎言歌、阿肯歌、哭嫁歌等,哈萨克风俗都在影片中以歌曲的形式鲜活表现。国家电影审查会专家郑洞天赞誉《鲜花》是“迄今为止国内描写草原山川最美的一部影片”,还有一些学者评价说“这是中国哈萨克版的《音乐之声》”。(一)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生命的长河直直弯弯,时而平静,有时波澜。珍惜生命的人啊,才能跨过万水千山……”这首曲子环绕了整部影片,从一开始的铿锵悠扬,伴随冬不拉的弹唱,影片将受众拉入了哈萨克族这个陌生又神秘的民族,在高亢的歌声中,女主人公鲜花也在古尔邦节的音乐中降生,这也预示着鲜花的一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鲜花》的主题曲如泣如诉缓缓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伴随着鲜花的成长,从一开始的小哑女,爸爸在做家务揽入怀中的低声浅唱,到受欺负后点着小鼻尖的宠溺之唱,再到后来捕鱼归来雪橇上的嘹亮歌唱……在音乐中,鲜花长到了五岁,但意外发生,爸爸不幸去世,再也没有人对鲜花吟唱着充满智慧、充满记忆的歌曲了。但音乐却永久地存活了下来,它诉说着爸爸的期许、爸爸的智慧和古老哈萨克族的人生哲理。而且鲜花在爸爸去世的时候由小哑女奇迹般的开口就能吟唱,吟唱的就是这首主题曲,道出了不尽的凄切与思念,令人泪下,但也暗示着小鲜花受到了爸爸的智慧、哈萨克族智慧的传承,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然而生命的厄运再次降临,亲爱的丈夫再一次不幸离世,主题曲再次以哭唱的声音传出帐篷,颤音凄惨,绵延整个草原。最终女主人公鲜花走出悲痛,并最终成为哈萨克族的杰出女阿肯,教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下一代阿肯,将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族智慧传承下去。(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音乐,最擅长的就是刻画人物的内心,表达无法直观感受到的情感。好的音乐将会与画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鲜花》更是将此条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幼年鲜花陪着爸爸去捕鱼时,欢乐的心情溢于言表,配合的音乐也是欢快灵动的,父女之间的快乐幸福不言而喻;当卡德尔汗与女主人鲜花对情歌时,欢快迫切的内心跃然脑海之中;鲜花不能抛弃年迈的母亲而与卡德尔汗不得不分手,悠扬的背景音体现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徘徊、踌躇、不舍与无奈;当鲜花的老公苏里坦离开之际,呜咽低缓的音乐,凄凉幽怨更体现出了鲜花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心如死灰般的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渲染气氛,声画合一当然正如上段所说,优秀的电影音乐将与画面相切合,形成声画合一,音乐将参与画面表达,更加深化视觉效果。而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在《鲜花》这部影片中不胜枚举。快乐时候的欢快推进,幼年的无拘无束,父慈母爱,青年的时候被才华迷倒的卡德尔汗,爱恋嘻嘻,后来遇到真心喜欢自己善良的年轻医生苏里坦,都配以欢快的音乐,节奏明快欢乐。印象最深刻的要属当鲜花真正接纳了卡德尔汗,两人在大草原上,以天为盖,大地为床,白云为被,鲜花野草为装饰,如此美妙的大自然和舒缓的音乐声中,隐喻表现了二者的融合,使受众感叹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然而随着剧情的需要,当爸爸、爱人离世的时候,音乐的交叠、低沉、悲鸣,则与绵绵的大雪,一望无际杳无人烟的荒芜相对应,一片荒凉的场景与沉闷的背景音,更体现出主人公的悲痛欲绝。(四)连贯镜头,推进剧情发展本部影片以回忆的手法叙述了主人公鲜花的一生,如果事无巨细在95分钟的电影中则根本无法呈现,那就需要关键的时间镜头配以逻辑的剪切编辑,音乐也起到了连贯镜头的作用。不同的镜头切换,配以连贯的音乐,则完整了剧情。影片中还以音乐来作为影片的结构,将主人公的每段成长都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现。音乐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这样的概括既通俗易懂,又将民族歌舞文化融入其中,在美妙的音乐中推进故事的剧情发展,新颖而又巧妙。如“摇篮曲”代表了鲜花的童年生活;“挽歌”代表了鲜花从童年到少女的蜕变;“谎言歌”则代表了鲜花梦窦初开初尝爱情酸涩;“哭嫁歌”则昭示了婚姻生活的悲喜变化;最后的“无声”则是无声胜有声,则也将是鲜花真正的成长与成熟阶段,她也作为一名女阿肯的音乐教师,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民俗与信仰的深邃

作为一部少数民族的电影,《鲜花》并不像其他大部分的少数民族电影成为挖掘民族历史和曝光民族生活的无差别纪录片,而是通过对影片多方面包括民俗、宗教、信仰、生活等等相结合后整体把握创造,流畅而又自然地向我们介绍了哈萨克族的几个重要代表性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信仰。首先,就是哈萨克族繁琐隆重的丧葬习俗。影片有两处涉及到丧礼,一次是小鲜花五岁时爸爸的突然离世,另一次是鲜花成年后丈夫在为她买琴弦的路上不幸遇难。因此影片展现了两次丧葬习俗,但是第一次则相对浓墨重彩一些,第二次则采用了侧面反映,各具深意,截然不同。对于鲜花爸爸的去世,导演比较细致地展示了哭灵歌、送葬、入土等过程,并采用长镜头抒情的展示了送葬时的情景。皑皑白雪,四面八方来的马拉雪橇聚集在一起只为送葬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阿肯,高山的耸立,一望无际的厚实的白雪,伴随低鸣的悲吼,众人纷纷相聚一起,为这位老阿肯送葬,这也不仅体现出鲜花爸爸在这片地区的德高望重,更是表现出了其作为老阿肯的人生价值,阿肯作为哈萨克族古老传承的艺术价值。而对于青年医生鲜花丈夫的去世,则更多是采用侧面烘托,例如扯断的琴弦、悲痛的昏厥等,这样既避免了情节的重复,又进行了情感的延伸。其次,是哈萨克族的还子习俗,也就是新人夫妻婚后会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过继给南方的爸爸妈妈,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那么本来的孩子则与父母成了兄弟姐妹的关系,这种习俗不论在外人看来多么荒诞不可理解,但这就是民族的习俗,存在即合理,而且应该受到尊重。导演就是抱着这份尊重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这种习俗。最后,就是推进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节日,古尔邦节。哈萨克族信奉的是伊斯兰教,而古尔邦节则是其相当重要的宗教节日。在这一天会进行宰牲、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项目,别具一格。少数民族热情、奔放、豪迈等的风情一览无余,也成为了其最好的名片。在节日中,更令青年男女向往的则是阿肯对唱,弹奏着带有新疆特色符号的民族乐器冬不拉,男女青年利用情歌对唱传达爱意,互诉衷肠。阿肯对唱也是哈萨克族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自由生活在辽阔草原,雄伟高山,奔腾江河流域的哈萨克族人,以奇特的智慧和饱满的情感用音乐诉说着人生百态。这种即兴弹唱启迪智慧,传播思想,这也是阿肯备受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电影对话的哲理性

哈萨克民族世代依山傍水,以游牧为主,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虽然不常有固定的局所,只在冬季毛毡房短暂居住,但这不妨碍其仍是一个富于智慧的民族,生活的语言处处充满哲理。例如小鲜花的爸爸,德高望重的老阿肯对年幼的鲜花说,“人在幸福的时候流的眼泪才有价值,痛苦悲伤的泪水就是几滴咸水水一样,没什么用”“小羊羔,别把纽扣大的事情看成骆驼”,这些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反映出大量的哲理,使人折服。而本片片名《鲜花》既是主人公的名字,又代表了草原的一代代儿女,更象征了草原中鲜花所蕴含的意义,诚如影片最后主人公的一句话草原上的鲜花如此美丽,正是因为花蕾中积攒着风霜雪雨,之后留下的则是坚忍不拔,最终灿烂的绽放。

四、唯美的自然景观

印象中的新疆除了小时候动画片中的阿凡提,再就是初中课本中所描绘的一排排的胡杨树和一望无垠的沙漠,以及落后与贫瘠的刻板印象。然而真实的新疆呢?大多数没到过的朋友肯定无从知晓。本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呈献给我们一幅大自然美轮美奂的画卷。影片中处处皆景,巍峨的高山,广袤的草原,点缀的鲜花,纯洁的白雪等,不同的季节更有不同的韵味,俨然一副世外桃源,令人神往。我想会有多少观众像我一样,在被影片内容牵动的同时,又被如此纯净的自然景观所征服,期待能有幸走出城市,来到新疆一览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当地哈萨克居民的风土人情。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了新疆的一张最好的名片,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了解这里,喜欢这里。整部影片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所有的爱情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之上,所有的生活习俗也都孕育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净土赋予了哈萨克族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对大自然报以崇敬、敬畏,古老的民族孕育出丰富的哲理,大地母亲以其无限的包容与恩赐,养育了这片草原人民,呵护了哈萨克族人民。

五、思考与总结

《鲜花》这部影片带给受众太多的惊喜与启迪,不仅仅打破了少数民族电影给大家那种枯燥无味,新疆地区贫瘠落后的刻板印象,更加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与理解。比如说还子习俗,比如说古尔邦节,再比如说冬不拉乐器和阿肯对唱,非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才使得我们祖国更加丰富繁荣。鲜花的初恋情人,则代表了外来文化的浸染,他本是当地阿肯到城市发展,新的事物冲击年轻的一代,也使他们迅速接受与改变,林中嬉戏大块播放机里放的是迈克杰克逊的流行歌曲,这是新事物的刺激,更是现代文明的侵袭。后来他对鲜花的失信,他想接鲜花到城市发展,放弃游牧生活,其实更暗含现代文明与传统游牧文明的对话与对接。鲜花也作为传统游牧民族的代表,不仅拒绝了他的初恋,更是另一种身份守护者传统的民族特性,并在经历磨难之后成为了一名女阿肯教师,延续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孕育了游牧民族的接班人。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更深层的含义:所谓的全球化、全国化,是否应该保持所有民族的多彩性、不一性?多民族多文化独立存在,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是否才是未来社会与民族发展的最终之路呢?

【参考文献】

[1]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挺.新疆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木子凡.电影《鲜花》新疆“绽放”[N].中国电影报,2010-05-06.

[4]谢诗思.哈萨克族电影《鲜花》简析[J].戏剧之家,2012(7):68-68.

冬不拉的故事范文第3篇

温柔里带着些迷茫

怀着几许神秘几许惊悚

从南方花都绝地而起

向着大西北

向着乌鲁木齐

向着神往已久天山雪莲

逆风飞扬

像鹅毛随风飘逸

像雪花漫天轻扬

像扁舟逐波摇弋

像无体可依的精灵

在万米高空灵魂出窍

禁锢的雪浪花

在苍穹

自由翱翔

琼宇玉阁美轮美奂

冰川峡谷雄关漫道

蓦然如神话

一半凡体一半神灵

天上人间同此凉热

只是不知玉桂树下

寂寞嫦娥

是否还依偎着吴刚

云海波涛逶迤

驾舟静心徜徉

像游客也像舵手

只是没了激情与野心

任云卷云舒惊涛拍岸

让心跳出窗外

享受雾霭朦胧的诗意

沉浸脱俗彻骨的清爽

五个多小时的航程

恍如隔世

荣辱愁喜一笑而过

悲苦贫富如浮云

经不起粗砺的阳光

夕阳挤过云层

如燧石锻炼双眸

越过斑斓多彩笼罩的浮云

思绪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世界在你的机翼下

显得那么渺小

譬如心遁九天便可

冷眼山高云低

笑傲人间暖凉

大 阪 城

一首久远的老歌

唱醒童年的向往

无论鲜花盛开的春天

还是岁月蹉跎的冬季

大阪城

从此成为游荡灵魂

思归的故乡

当童年

还不谙莺草为谁绿

更不知鲜花与蝴蝶

为何缠绵

可悠扬的旋律

已将大阪城定格为

爱情繁衍的最佳道场

天山的冰雪

融为她的肌肤

天池的纯净

蓄进她的双眸

一对又粗又长的辫子

晃动乡间小道的车辙

痴情的目光 拴住了

她俏丽灵动的模样

这天 我没能赶着马车

也没奢望

带回你的芳心你的嫁妆

和着嗖嗖的寒风

扬起的尘土

稀落破败的房屋

酸楚着眼帘

几个瓜皮小帽的商贩

如葡萄干般在渴望中

瑟瑟发抖袖手而立

迷茫的眼睛

洞穿荒凉

不知道王洛宾是否蒙蔽

也不知是克里木矫情乱

肆虐的秋风

没能吹走漫天的疑惑

高扬的尘沙

混沌着原始的想象

神奇的大阪城

何日能愈合记忆的伤口

明年的春风

能否会带回蓄着辫子的

美丽善良的维吾尔姑娘

葡 萄 沟

在一个干渴

而又风沙弥漫的地域

你的名字

如青翠欲滴的水珠

滋润着人们的想象

走过坎儿井

走进葡萄沟

灰白的山梁冷峻清秀

多孔的葡萄房像生活

将葡萄的水分风干

温度的极大反差

让你在冷热中

浓聚着日月的精华

吸收着岁月的营养

葡萄架下席阶而坐

红的如玛瑙

绿的如翡翠

黄的如琥珀

紫的如凝珠

浓烈的西域风情

丰盛的维吾尔大餐

翩翩而舞的姑娘小伙

引开甘甜的微笑

悠扬的六弦琴热情的冬不拉

红了脸颊

醉了夕阳

走进葡萄沟

像走进一支维吾尔民歌

粗犷里透着婉转

一个民族的情怀

在大西北苍凉的歌喉里

唱出烈酒与瓜果的甘甜

让目光和味觉在辛辣中

细细品评

历史的燥热与清凉

火 焰 山

以你炙热的温度

炒红一部名著

从此一个经典的故事

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就那么一扇

燃烧的欲望在这里

变成一焦土

红红的山丘

真如燃烧的火炉

泪痕满面的地貌

寸草不生

牛魔王的斗篷

迎风招展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潇洒

让铁扇公主的魔力

狠毒中也透出些许温柔

人们总会诘问

为何神话中的女妖

阴毒中却总那么美丽

铁扇公主的雕像

婀娜多姿又栩栩如生

驻足观望或相拥留影

难道就不怕妖惑之魂

附着身后

千年的风沙

吹散情仇恩爱

纵然当年的善恶忠奸

仍然在荧屏里你死我活

可依在你的裙边

还有多少铁血雄心

冬不拉的故事范文第4篇

阿克塞的新县城安闲而洁净,爽朗的风更像是这座小城自己的家人。小城以南,渐行渐高的路边有阿克塞的旧县城,党金山流淌着清浅溪水的山谷,腰际缠绕着云雾的山峰,不知名的花,统一的玫瑰红,在路边一丛丛地开。翻过党金山口,再走,云低了许多,车像在天上开,草原扑面而来。

阿克塞的草原似乎只有开民族运动会的时候才会热闹起来,平时都空旷地寂静着,包括在水边吃草和休息的山羊,都一声不吭。风无拘无束地吹,草把绿色染给天,天把蓝色染给草,发绿的天和发蓝的草之间,马和羊停止进食,眼神很平静地看偶然出现在它们生活中的不速之客。一条黑狗向某个方向转过头,不知道它听到了什么。一只鸟儿一起一伏地飞过,它的天地无边无际。

在哈尔腾草原,一座小小的土坯房前,银亮的河水在浓绿的草中曲折回环地流过,绿草中停留或移动的羊醒目地洁白。这是平常只有在印刷精美的画册里才会出现的,两位哈萨克老人住在这里。土坯房外随意放着一具旧马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却有人明确地告诉我,那是已经够上文物级别的东西,是真正的雕花银马鞍。小屋的窗台上,有一块黑石头一样的东西,拿起来,轻轻的。问是什么,老人说,是肥皂。这是他们用传说中的方法,拿炭灰和羊脂自制的肥皂。

冬不拉的故事范文第5篇

【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颁奖词】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张宝艳 秦艳友颁奖词】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感动中国人物张宝艳 秦艳友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郎平颁奖词】

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感动中国人物郎平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阎肃颁颁奖词】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感动中国人物阎肃颁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颁奖词】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颁奖词】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官东颁奖词】

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感动中国人物官东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买买提江?吾买尔颁奖词】

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感动中国人物买买提江?吾买尔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王宽颁奖词】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感动中国人物王宽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感动中国特别致敬颁奖词】

对于这些高龄老人来说,沧桑往事有很多已经淡忘,然而抗战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生命的记忆,也是民族记忆,国家记忆!他们的勇气、奉献和担当,早已经变成一个民族基因,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感动中国》2015年度特别致敬,抗战老兵、爱国侨胞!致敬!

冬不拉的故事范文第6篇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一位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阿力马洪在几十年漫长的岁月里,将6个民族的19个孩子抚育成人,她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先后荣获中央电视台“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新疆十大杰出母亲”、“全国道德模范”等诸多荣誉。2013年,天山电影制片厂以阿尼帕妈妈的感人故事为原型,创作拍摄了重点影片《真爱》。

《真爱》的故事是这样的:新疆阿勒泰青河县,群山环抱中的一个小县城,公路从山间蜿蜒而过。年幼的王彩霞衣衫褴褛,满头脓疮,漫无目的地寻找失散的哥哥王云辉。

从一群嬉闹的孩子口中,小彩霞得知自己找错了地方,孤独无助蜷缩在石墙边的她被阿尼帕妈妈带回了家。

新家在小彩霞眼中是奇特的:一个破旧钻风的毡房,一张其大无比的大炕,一位天天围着锅台的阿尼帕妈妈,一位沉默少语经营一家铁匠铺的阿比包爸爸,一群年龄各异永远吃不饱的孩子们,一口接一口不断变大的大锅……

为了治疗小彩霞头上的脓疮,阿尼帕拿出家里所有的钱给她治病,这也让这个贫困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为此,丈夫阿比包和阿尼帕发生争执。阿尼帕坚持认为,好马要有好的鞍子,一个女孩怎么能没有头发呢?在裁缝的帮助下,小彩霞终于长出了头发……

阿尼帕帮助小彩霞找到了失散在外的哥哥王云辉,面对同样失去家庭的小云辉,阿尼帕也伸出了接纳的双手。张梅花主任要去外地学习一段时间只能将失去父母的哈萨克族会弹冬不拉的小那然寄养在阿尼帕家,并送来了粮食。同时为了增加收入,帮助阿尼帕在屠宰场找到了洗羊下水的活儿。

日复一日,在早已封冻的河水中,阿尼帕用僵硬的双手清洗着一桶桶的羊下水……丈夫阿比包心痛地看着她。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次意外中,阿比包赖以生存的铁匠铺化为灰烬,全家陷入绝境。

小那然的歌声驱散了家里的阴霾,带来了幸福的勇气。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让阿尼帕失去了在一所小学做饭的工作,却因雪崩领回两个孤儿。至此,19个孩子,阿尼帕和阿比包,共同生活在这个艰辛却充满希望的屋檐下……

岁月荏苒,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曾经艰难的日子像曾经的那口大锅只能让人追忆,年迈的夫妻俩时常坐在大锅前回忆着艰难而幸福的岁月。新婚不久的阿尔曼却为了保住全家人吃饭的大锅不幸离世。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苦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这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也是对年迈的阿尼帕妈妈最好的注解。

故事结束,阿尼帕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她终于去了北京,当她乘坐飞机返回故乡的时候,她的丈夫阿比包去世了。

2013年12月4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黄永军、自治区广电总局副局长杨进军等一行人前往乌鲁木齐县水西沟,来到了电影《真爱无声》的拍摄现场,为摄制组全体人员带来了10万元慰问金。

据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介绍,电影《真爱》年代跨度有近40年,场景众多,阿尼帕老人抚育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而且分童年和成人两个阶段,仅饰演阿尼帕孩子的演员就达到38名,而且,19个小演员均由各自母亲在一旁照料,演员阵容空前。为精心打造好这部影片,天山电影制片厂主创团队还深入到阿尼帕家中进行采风、体验。电影从2013年10月3日正式开机,2014年5月与观众见面。

记者来到《真爱》拍摄现场探班,场景是在一片茫茫雪原中有一座小小的毡房,阿尼帕、阿比包夫妻俩和19个孩子就生活在这个毡房里。当天上午拍摄了两场戏,一场戏是阿尼帕的亲生儿子阿尔曼和她收养的汉族孩子争抢一双新鞋,阿尼帕让阿尔曼把鞋子还给弟弟,母子俩发生了情感冲突。仅这样一场戏就反复拍摄了5次。据剧组人员介绍,演员中有许多是六七岁的儿童,最多的一场戏拍摄达20次。

在影片现场,我们看到了阿尼帕妈妈最小的儿子阿布都瓦依提・艾比巴,这次他在影片中演的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哥哥居来提。在剧中,他因为很了解自己家中的情况,所以相当于本色出演,他很感谢剧组,有这么一次机会,能够将自己父母的故事展现给世人,他为自己的父母而自豪。

要说现场最忙的是谁,那非西尔扎提・牙合甫莫属,已经执导过《吐鲁番情歌》、《买买提的2008》等片的他是第一次拍摄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他说:“阿尼帕妈妈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很多人去采访过她,也有很多的导演跟她沟通过,但是太多的人关心的却是哪些孩子是她亲生的哪些是领养的,而在她眼里所有的孩子都是亲生的。所以轮到我的时候阿尼帕妈妈已经有些抵触了,我几乎没跟她本人交流,只能从她的孩子那里去了解。当我在阿勒泰见到了这个200多人的三代大家庭,那一刹那我真的被触动了,也坚定了我拍这部电影的决心。这种情不是说出来的,这种魅力是跨越时空的。”

短短70天拍摄一部电影,西尔扎提说遇到最大的难题是时间,“拍到现在,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员的问题,我们都克服了,唯独时间问题没办法。尤其是涉及感情的场景,跟特定的环境有关,比如我们在阿勒泰等雪景等不到,可时间不等人,只能从山上拉雪下来铺,还有11月拍摄孩子们下水的场景,那么冷的天气,水冰得刺骨,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跳下去。”

片场有一位短发、皮肤白皙,看起来非常干练的女士,起先记者以为是片场的工作人员,经过了解才知道,她叫苏芳,是小演员索星宇(片中饰演少年王彩霞)的妈妈。由于小演员太多(最小的仅5岁),不少父母都像苏芳一样前来陪伴,他们与剧组吃住都在一起走过了70多天。

苏芳开了一家手机店,身在片场的她只能雇人看店,谈起女儿为什么来参加拍摄,她说:“也很巧,一位朋友告诉我说《真爱》在找一个汉族小演员,年龄在7岁左右,我觉得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当机立断的她很快带女儿来试镜并成功接下了王彩霞的少年角色。采访期间,索星宇跑到妈妈身边说头套很难受,记者发现小星宇戴的头套有些粗糙,摸起来非常扎手,苏芳显得很心疼:“这还算好的。第一天就5点起床化妆,化了4个小时。为了演好头上长疮的戏,要先戴上化妆老师做好的皮胶头套,然后再戴上沾着血迹的帽子,那个皮胶头套不透气,她经常受不了。”尽管心疼,苏芳却说,“不后悔,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希望孩子有一个这样的经历,从这个故事中收获到坚强。”

冬不拉的故事范文第7篇

秋阳高照,晴空万里,我们一行分乘三辆“马的”向老城进发。所谓的“马的”,就是一辆较大型的木制架子车,前边套马,上搭凉棚,内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花地毯,既厚实又软和。乘客大都盘腿或跪坐在地毯上,完全是当地维吾尔人赶巴扎(集市)串亲戚样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彩。一路马铃叮当,缓缓而行,游哉悠哉。车上冬不拉乐声悠扬,女乘客歌喉委婉;车下行人三三两两,花帽长裙;路旁小桥流水,田园农舍,绿树成荫,真是别具一番情趣,妙不可言。

库车河穿城而过,桥西是居民区,也是闹市所在。近午时分,从四面八方来赶巴扎的人群,把整个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各种小吃摊一个挨着一个,成排的羊肉串在炭火上滴着黄油,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刚出坑的“艾买克”馕,珍珠粒似的羊肉胡萝卜“帕罗”(抓饭),热气腾腾的薄皮包子,堆得小山似的西瓜、哈密瓜,芳香扑鼻的无花果,以及各种早熟葡萄、石榴、蟠桃等,无不使人垂涎欲滴。这些塞外风情使十多位江苏作家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库车古称龟兹,位于天山南部中段,塔里木盆地北缘,以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而著称于世。远在汉朝时期,中央政府就曾在这里设置西域都护府,统辖“三十六国”,是古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名将班超任西域都护时,曾经在这里居住达十一年之久。清代,这里改设为州,并更名库车。后,改为库车县。

库车不仅是全国有名的歌舞之乡,而且也是著名的艺术宝库。公元前后,佛教从印度传入龟兹,三世纪中叶开始盛行,库车成为佛教圣地,我国著名的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就出生在这里。历史在这里留下许许多多的佛教石窟和其他佛教遗址,这些遗址充分体现了古龟兹国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我们乘车北行去巴什古城遗址游览。一路上山崖逶迤,巍巍耸立,层岩,千沟万壑,撑起碧霄,十分壮观。维吾尔语称却勒格山,荒山的意思。《大唐西域记》称此遗址为昭怙厘,约建于公元3世纪,距今已逾一千八百年的沧桑。此书记载:“东昭怙厘佛寺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大寺有两处,隔库车河东西相望。我们看的是西昭怙厘。两处佛寺系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新疆最大的佛寺遗址。

当年,这里洞窟星罗,僧房栉比,南、北、中三座高塔并峙,规模宏大。唐代玄奘西行取经,路经龟兹,受到热烈欢迎。遗址有一堵20多米的墙体,是当年的佛堂大殿,唐僧曾在此讲经。我肃然伫立墙前,眼前浮现出了一代高僧滔滔雄辩的风采和僧众屏息聆听的情景。

佛教西来,第一站就在龟兹古驿,盛况空前。洞窟壁画屈居敦煌之下,而却早它200多年。而后,沿河西走廊传入内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为追根溯源,今天到龟兹探访、朝拜的信徒和游人年盛一年。历史的火焰熄灭了,灰烬中往往埋藏着显示原貌的印记。考古人员在昭怙厘曾挖出过汉、龟兹、回鹊文的珍贵资料,以及陶器残片、铜钱、铜器、木筒、贝、玉……1978年,库车文物管理所在中塔附近挖掘出一具骷骨,专家鉴定是年约二十六、七岁的女性,腹腔内有婴儿的骸骨,推断为难产而死。让人感到奇异的是,当时佛寺周围有居民居住,尸骸为什么不送墓地而葬在居室呢?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迷团。

站在塔顶远眺东昭怙厘寺,影影绰绰,残垣断壁。当年晨钟暮鼓,香火缭绕,怀抱宝玉的名刹,坦露着一个残破的梦。时光冲淘一切,永恒是不存在的。你看,繁华一时的古城名刹,转眼化成一片废墟。当年虔诚的佛教徒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后裔会改弦易辙,朝着清真寺高挑的一弯新月顶礼膜拜……

据库车县志记载:“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乌孙及西域诸国后,龟兹等地始通于汉。”自此,汉与匈奴对龟兹争夺激烈。库车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库车境内横贯两条烽燧线,沿天山一条,沿乌(鲁木齐)喀(什)公路一条。但大多烽燧已经湮灭,只能偶见零星残垣。

出库车县城西行,热浪灼人,却勒塔格山连绵嵯峨,褚红一片,十分壮观。旷古烽燧扑入视野,姿影傲岸。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新疆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烽燧。它距库车约10公里,东西长6米,南北宽4.5米,高约13米。此烽燧扼守丝路主干线的盐水沟沟口,地势非常险耍。站在烽火台附近,訇然低沉的风声盈耳,仰望烽火台宛如凝固的风旋,与山体浑然一色,瘢痕磷崎,遍体褚红,仿佛经了火炼,剥蚀出层层土夯的痕迹。上端显露出灰白、干裂的木骨,顶部呈现四槽形状。

烽燧沉默,我亦无语,思想的火花却时有闪烁:哦,这黄土垒起的土台,多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佝偻着身子,默默地注视过多少封建王朝的崛起与衰败啊!它又像一把高擎的火炬,点燃过多少次传警告急的狼烟。月黑雁飞,战鼓胡笳,刀光剑影,尸横遍野……

这一切,均已成为历史,唯有这残存的烽燧像一个巨大的铆钉,将自汉以来,中央政权对龟兹统治的史实牢牢地钉在这古老的土地上,也钉在史册上。

克孜尔千佛洞是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它虽然位于拜城县境内,但离库车只有50公里,属于古龟兹文化范围。克孜尔,维吾尔语是“红色”的意思,因为千佛洞对岸的崔尔塔格山含有铜矿,呈现红色,故名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始凿于公元3-4世纪,到8世纪末废,是新疆现存最大的石窟寺群,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之一,就其年限来讲,比敦煌还早。遗憾的是它比敦煌遭受的破坏要严重得多。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探险者”以各种名义来到克孜尔,盗走了窟内的雕塑和大量的壁画。尽管如此,我们在克孜尔千佛洞还是看到了龟兹古国灿烂的佛教艺术。

克孜尔千佛洞原来共编号236窟,其中保存有壁画的洞窟80个,壁画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壁画的题材主要为佛教故事;涉及牧畜、狩猎、农耕、骑乘、车船、建筑、商贸、娱乐等多种内容。壁画主要使用凹凸画法,线条流畅刚劲,画面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感。1600多年过去了,壁画却仍保持着鲜活的色彩。古代艺术家用赭色的浓度画出匀称的衣裙,用粗矿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力士的雄健。他们对色彩随意自如的支配和对线条游刃有余的梳理,在艺术上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冬不拉的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音乐 课堂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50-01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一份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95%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却不喜欢音乐课,这个数据是令人震惊的,这种现象更是值得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去反思。新课改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目标。如果学生连音乐课都不喜欢,还谈什么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呢?是他们缺乏天赋吗?当然不是!他们模仿歌星的演唱惟妙惟肖,他们无师自通的街舞,极具创意。可是一提到音乐课,他们就会立刻吐出两个字“没劲”。我觉得其原因,还是我们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要么教师按照备课本按部就班地落实教学内容,走过场式的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就是简单的一唱到底,使音乐课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学生自然不会有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下面就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1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知识。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过于严肃和拘谨,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发展个性少,把学生好学好问的积极性压抑下去了,使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单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大胆地进行尝试,一改过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2、尽量少给学生讲声乐的发声方法,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3、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使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新景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中完成了质的飞跃。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基石。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在课改的今天,我觉得教师的新课导入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给低年级学生上课时,我抓住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的特点。我往往采用故事导入、猜谜导入、游戏导入、悦耳动听的范唱导入等,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再把教学内容分层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去,巧设疑问,环环相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堂中。在给中高年级学生上课时,我抓住中高年级的学生,心理成熟,知识面广,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的特点。我通常采用律动,舞蹈的形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教唱《新疆是个好地方》时,我首先运用CAI课件播放新疆的音乐风光片,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土特产品,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冲击,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学唱新歌结束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分给学生和他们一起创编新疆舞,在欢快活泼的舞曲中,女生扭动脖子,男生单腿跪地,作演奏冬不拉状,课堂气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直到下课很长时间,学生们也浑然不觉,久久不愿离去。总之,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活的。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内涵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音乐欣赏课《水上音乐》,任课教师首先介绍了作者、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接下来是初听全曲,建立整体印象,然后教唱主题音乐,在教唱的过程中教师反复纠正学生出现的音准和节奏问题,最后是曲式结构分析,整节课上都在高频率地使用着一个词汇“再听一遍”。在课堂小结中,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没有一个学生可以回答,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直接体验,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正是以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音乐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应当以聆听为主,更应该结合其它音乐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魅力。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能最大限度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动机,活动即实际参与体验。”所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是音乐教学的根本。我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是:

3.1 节奏参与感受主题。

如:我在上《乒乓变奏曲》一课时,先让学生初听全曲,然后指导学生用拍手或拍肩,拍腿,跺脚等方式边听音乐边合着节奏击拍,哼唱主题音乐。在节奏参与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以便使自己的节拍和乐曲的节奏相配合,同时学生还能准确的感受到乐曲的速度和情绪。

3.2 器乐参与演奏主题。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如:我在上《欢乐颂》一课时,在学生对乐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整体印象以后,让学生用竖笛演奏乐曲主题音乐。当主题音乐旋律用竖笛吹出来的时候,学生们立刻感觉到音乐形象,并陶醉在自己创设的情境当中,对乐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既符合学生们认知规律,又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3 舞蹈参与表现主题。

舞蹈和音乐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云:言之不足咏之,咏之不足舞之。舞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表现主题音乐。如:我在上《春节序曲》一课时,先让学生初听全曲,在学生对音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后。我就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对乐曲的理解,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乐曲的第一乐段学生用热烈欢快的舞蹈来表现,第二乐段学生用柔美的舞蹈来表现。这样就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立体。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表演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