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食品安全事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我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食品污染。第二是食品添加剂滥用。第三是食品假冒伪劣。第四是食品过期。目前在我国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基本上是因为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情形而导致的。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是任何一个政府最基本的功能和职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就食品安全而言,有效监管就是最好的服务。事实上,现代各主要国家都从保障公众生命健康权的高度,对食品安全建立起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流程,形成了一整套运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在我国,由于我们过去在食品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直是短缺,食品安全问题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围绕食品卫生法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政策法律规范,但不论是这些规范本身还是规范的执行,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那些不断现诸于媒体的有关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报道”,其实一直都在向我们提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更何况,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见诸报端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过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透过这些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不得不反思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所存在的问题甚至失败。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着静态的规范层面和动态的执行层面的双重问题。从规范层面看,尽管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有几十部之多,但这些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很差。很多法规和政策都是不同部门追逐利益的产物,因此数量众多的法律规范并没有构成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规则系统;相反,由于立法的部门化,造成监管权力分割、监管标准混乱、甚至某些环节上的监管缺位。从规范执行层面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中存在明显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同时又缺乏一个权威主体负责所有的食品安全执法。目前,包括工商、卫生、海关、公安、质量监督、环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9个部门都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职责,但不同部门仅负责食品生产链条的不同环节。这种部门众多、分段执法的监管权分配和行使体制,不仅增加了食品监管执法成本,而且容易导致明显的执法漏洞,大大削弱了食品监管的有效性。中央和地方多层级的执法权配置结构,进一步使食品监管有效性受到侵蚀。一些地方政府基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甚至对食品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在执法手段上,现有执法体制过分依赖非常规化的“运动式执法”,缺乏日常化的、可持续的执法技术,造成食品安全执法过程中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泛滥―打击―问题缓解―再度泛滥―再打击”的轮回。
《嘹望东方周刊》载:为了解城市饮用水水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水安全公益基金在全国选取了29个大中城市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显示只有15个城市的20项饮用水指标全部合格,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52%;14个城市则存在一项或多项指标不合格的情况,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48%,其中长春市有4项指标不合格。
自来水对于每个城市居民和大多数乡村居民来说,都是天天必用、日日必饮的生活必需品。但对于我们每天所用的自来水,其水质状况如何,却从没有一个透明的信息公开平台,唯有不断曝出的自来水安全事件方能让人对其中隐患略窥一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4年的前4个月里,全国各地曝光的问题自来水事件就高达十余起,平均每周一起。正因为如此,当公众看到48%的被抽检城市自来水不达标时,并不感到特别惊讶。
虽然48%的不合格率,只是基于29个被抽检城市的检测结果,但这29个城市有18个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还有7个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大城市的自来水水质状况尚且如此,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三四线城市,其自来水水质状况恐怕也不会更好,更何况还有广大农村地区的自来水呢!所以若用48%这个数字来描述全国所有地区的自来水水质现状,恐怕只会把问题描绘得更轻,而不是更重。
事实上,早在三年前,“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消息就已经在网上广泛流传了。此番公益组织的全国抽样调查,无非是再度印证了这个令人忧虑的结果而已。彼时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曾在回应“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媒体报道时指出,根据全国普查,2009年全国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58.2%;而据2011年抽样检测,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如今面对公益组织公布的检测数据,相关部门又当作何表态呢?
虽然在住建部看来,“中国城镇供水总体安全,近年来水质不断提高”,但实际的检测结果却显示,这么多年来水质改善的程度其实很小,水质改善的步伐实际上也很慢。相比某些地方不断提高水价的热情,水质问题似乎只在发生自来水安全事件之后才会引起关注。“米袋子”、“菜篮子”常被重点提及,“水罐子”却少有人真正关注,而自来水水质多年原地踏步之所以会成为“常态”,显然与相关部门重视不够紧密相关。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危机管理;购买意向
一、 前言
通过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企业做出的危机处理后消费者态度变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不同危机处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从而给企业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理及应对提供一个参考平台。毋庸置疑,自从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此类产品会产生负面心理并影响到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由此我们想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等做出危机处理后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让社会了解到这类事件对人们的影响力大小,向食品安全问题敲响警钟,达到提前预防,促进食品安全应急处理的目的。使人们对此类事件有更系统、专业、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重点讨论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危机管理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及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欧盟委员会(EC,2000-2001)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几乎70%的消费者关心食品安全。Janneke de Jonge等学者(2007)提出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那些会增加消费者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会给食品工业带来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也会给食品监管和食品消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消费者减少消费、价格波动等等。在影响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的因素中,人口统计特征中性别、年龄、婚否、收入、家庭规模、对安全食品的关切度等变量均影响了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被调查的消费者家庭规模越大,被调查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程度越差(笔者的统计结果与周洁红(200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越关注安全食品的消费者及愿意购买安全食品的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都较高,这符合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规律。
国外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没有明显的健康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接近零风险是广大消费者一个愿望。汉森(1996)给出了他的意见:客户愿意支付一定价值来改善食品安全。其中女性和年轻消费者最愿意以支付一定价值来减少食品中毒的风险。国内研究表示,因为食品安全事件的“涟漪效应”会导致消费者在短期感知风险迅速上升,消费信心下降;消费者为了降低感知风险而采取减少购买的预防性措施(Dowling & Stealin,1994;Robert & Weaver,1995)。而购买行为恢复是购买减少变化的下一个阶段,消费者在购买减少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和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加之消费者自身对事件的了解, 其感知风险水平下降,消费信心回升(Kalogeras et al.,2008),由此导致购买行为恢复。
2. 食品安全事件下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欧洲某知名的CSR研究机构(CSR Europe)报道称,在其访问的欧洲12个国家的12 000多名消费者中,70%的消费者表示企业是否进行危机管理措施对他们购买决定时起到重要作用的;58%的人表示愿意为企业食品安全保障多付钱,20%的人表示非常愿意;66%的消费者表示已经因为相关的食品问题原因而抵制(拒绝购买)某产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积极做出危机管理措施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企业声誉是消费者对企业所持有的各种印象的集中表现(Gray & Ballmer,1998;Mudnane,2002),依赖于企业的识别项目、企业业绩以及消费者群体如何感知企业行为。良好的声誉会强化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国外食品安全事件也是接连不断发生:英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爆发的疯牛病;比利时1999年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韩国2000年爆发口蹄疫及欧洲2001年爆发的口蹄疫,还有随后源于荷兰并且蔓延至比利时和德国的禽流感。对于大多数外国企业来说,未能有效控制风险可导致声誉受损、利润损失、扰乱生产力,在严重的情况下更会使该企业实体完全结束。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须具有较强的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定期检讨和修改其方案和风险状况,使管理能够跟上必要的变化。冒多大的风险,什么类型的风险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当正确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时,它可以为组织提供利用风险更好地展现企业自身,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并成为拥有质量和安全为象征品牌的市场领导者。
在国内,企业主要采取的方案有:迅速成立危机公关小组;快速相应,道歉先行;确定危机性质,制定危机处理战略;声明或者澄清;进行问题产品追踪,回收;未企业制造舆论,恢复声誉形象。无论从哪个方案出发,企业都是立即跟观众取得联系,并且告诉公众企业心得工作进展和经营状况,以过硬的产品智联感和一流的服务以及迅速的处理危机措施重新征服公众,只有当消费者接受了你的说法,并且再行购买你的产品,危机公关才能谈的上功德圆满。
3. 研究现状简评。国内外对食品安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现有的文献也对研究食品安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大多定位于政府的危机管理,关注于政府如何监管食品企业以及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政策制定等。对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企业采取的危机管理研究以及其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的研究较少。综上所述,该领域的研究还以进行以下的补充和完善,使得食品安全对消费影响研究的框架更清晰:研究企业不同危机管理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企业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必定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何种方式对消费者最为有益、最能使消费者接受并且能使企业快速化解危机产生有利的效果是最值得研究方向。
三、 研究背景选择、研究假设与调查问卷
1. 研究背景选择研究假设。通过调查发现,当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会有两种大类反应:作出反应和不做回应。具体分类如下:
企业及时做出反应,可细分为以下九种应对措施:一是企业道歉,并且声明,具体事件有2012年4月,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2011年3月,“瘦肉精”事件(双汇集团);2011年9月,俏江南“回锅油”事件;2010年5月,“伪紫砂”事件。二是企业宣布立即召回、撤出有问题食品,具体事件有:2012年4月,丹东市通远药业有限公司“毒胶囊事件”;2009年1月,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事件;2007年4月,“水饺问题”事件。三是企业同意消费者退还或者交换其他产品,具体事件有:2011年8月,“问题血燕”事件(英特怡年大药房、燕之屋文三路店)。四是企业立即收回食品进行销毁,具体事件有:2011年11月,“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事件;2007年8月,“奶粉问题”事件。五是企业提高工业流程,重新上架,具体事件有:2009年2月,“咯咯哒”问题鸡蛋事件。六是企业进行危机公关,利用媒体消息,具体事件有:2011年11月,“可口可乐中毒”事件;2010年7月,“麦当劳麦乐鸡”事件;2009年11月,“雪碧汞毒门”事件。七是企业承认,但未采取进一步措施,具体事件有:2011年8月,味千“猪骨汤精”事件。八是企业邀请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具体事件有:2010年3月,“地沟油”事件(齐鲁医院药物监测)。九是企业予以买家、消费者或爆料人员私了,具体事件有:2011年5月,“雨润问题肉”事件。
企业没有做出回应,具体事件有两种:一是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一直否认,2011年10月,“速冻食品病菌门”,“思念”、“三全”、“湾仔码头”的速冻食品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011年8月,“问题血燕”事件(李宝赢堂(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还有,企业否认,最终经调查确属误传,具体事件有:2009年11月,“农夫山泉含砒霜”事件。
综上所述,我们把所有的事件进行分类、分析、统计,最终将企业面对食品安全事件做出的危机管理措施进行分类,以便问卷设计以及调查访问。初步共分成五种措施(不包括企业否认)A.企业道歉,并且声明;B.企业立即收回食品进行销毁;C.企业同意消费者退还或者交换其他产品;D.企业进行危机公关,邀请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并利用媒体正面消息;E.企业提高工业流程,重新上架。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消费者认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最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B占比38.7%,其次是A占比34,22%;消费者认为企业最有效的措施是B占比41.62%,其次是E占比17.77%,然是D占比17.26%。
鉴于以上的讨论,我们选定三种企业危机处理形式,一是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相当于A企业道歉,并且声明与D企业进行危机公关,邀请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并利用媒体正面消息结合):企业通过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同时利用媒体公开道歉、正面消息等危机管理措施。二是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相当于B企业立即收回食品进行销毁与E企业提高工业流程,重新上架结合):企业通过主动下架撤回销毁、不断加强自身的生产、运输环节等措施。三是不做回应。
本课题依据已有研究和消费者访谈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
H2:企业通过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相比较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H3:企业通过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相比较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向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H4:企业通过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相比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消费者购买意向恢复情况更为明显;
H5:企业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采取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相比企业不给予任何回应,消费者购买意愿恢复更加明显。
2.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本文从发生食品事件后,消费者对于企业采取不同危机管理措施,消费购买意愿的不同程度变化,采用已有的购买意向问项共四项。PI1-PI4是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以前,原消费者购买意愿调查;INTA1-INT4是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调查;INTB1-INTB4是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购买意向;INTC1-INTC4是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购买意向;INTD1-INTD4是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企业不给予任何回应,购买意愿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6份。其中,性别构成:男性占比例32.85%,女性占比例67.15%;年龄比例:22岁以下占比例70.5%,22岁~35岁占比例4.9%,36岁~45岁占比例16.9%,46岁以上占比例9.2%;学历情况:本科以下占比例58%,本科占比例41%,硕士及以上占比例1%;每月食品消费情况:500元以下占比例22.2%;500元~1 000元占比例57.5%,1 000元~2 000元18.4%,2 000元以上占比例1.9%。
采用均值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具体分析如下:
1. PI-INTA,从表中分析得出,均值差值大于0,即企业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相比较没有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其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明显下降,P值小于5%,符合假设。
2. INTA-INTB,从表中分析得出,总体平均值是 -0.767,即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立即进行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公开道歉并且正面消息等危机措施相比较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所回升,P值小于5%,符合假设。
3. INTA-INTC,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总体平均值是-0.937,即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立即下架撤回销毁、不断加强自己的生产、运输环节等工业流程的危机管理措施后相比较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所回升,P值小于5%,故符合假设。
4. INTB-INTC,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平均值小于0,由此得出,在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恢复在企业进行实际的行为措施比仅仅进行口头说明承诺更加有效。P值小于5%,符合假设。
5. INTB-INTD,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平均值大于0,企业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不给予任何回应相比较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采取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同时利用媒体公开道歉、正面消息等危机管理措施,消费者购买意愿又进一步的有所下降,P值小于5%,符合假设。
四、 结论
在企业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当企业不给与任何回应的时候,消费者购买意愿相对于企业采取措施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在于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其他品牌的产品或者继续等待,观望其是否真的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长期下来,企业的信誉度以及美誉度都会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假若消费者转而买其他品牌,对于这个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即使企业立即做出危机管理措施,不同的措施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恢复也有不同的影响程度。相比较而言,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在发生事件后,企业积极采取立即下架撤回销毁、不断加强自己的生产、运输环节等工业流程。其次是企业立即进行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公开道歉并且正面消息等危机措施。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危机处理措施。对于有实力及经济基础的企业,建议在食品危机事件发生后首选召回销毁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是改善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影响购买意向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征.食品企业如何应对安全危机.科协论坛(下月半),2009,(1):190-192.
2.张莉侠,韩亮亮.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分析——基于上海市生鲜食品消费的调查.中国农学通报,2009,25(4):50-54.
3.Jim Maurer ,Warren Stippich.Don't Risk It,Food & Drink,2011:136-138.
4.滕雪.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策略.企业导报,2010,(1):15-16.
一、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加工环节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在生产加工环节中,主要体现为农药、化肥、动植物激素、饲料、食品添加剂等过量使用,以及非法添加化学物质造成的农产品、畜牧产品及渔业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从源头上发生的污染,直接导致食品进入流通环节和消费发生食品不安全事件。
(二)流通环节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流通环节上承食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中间面临包括包装、运输、贮存、装卸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因素,下接食品的最终消费环节,因而保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是保证整个食品生产链安全的重要因素。首先,食品外包装存在安全问题。若食品包装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将直接导致食品被污染,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威胁;其次,食品的贮存及运输环节存在安全问题。大多数食品的易变质性要求食品的贮藏和运输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因此,流通环节中可能出现贮存地点和运输工具环境因素不符合要求、装卸过程不卫生导致的食品腐败变质等状况。
(三)消费环节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环节是食品链生产的最终环节,确保食品链前端环节安全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食品的最终消费环节的卫生和安全。近年来从消费环节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上看,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餐饮服务单位使用过期变质的食品原材料、食品调味料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二是餐饮服务单位卫生条件达不到卫生许可标准。我国从事食品经营和消费的单位包含数量极多、分布广泛的小推车等流动摊贩,工商部门无法对其进行必要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性检查,许多从业的流通摊贩不具备食品卫生许可证。
二、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及法律法规。鉴于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出现的“越位”与“缺位”现象,和执法过程中遭遇的法律条文空白问题,我国有必要完善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现行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法规中存在交叉和空白,导致执法时无法可依。目前的多部门共同协作分段监管模式,各个环节涉及到的监管部门较多,应再次进行职能分工细化,使得各部门明确职责和执法权限,避免出现重叠交叉或空白的监管范围。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首先,应严格控制食品行业的市场准入资格评定,对食品生产的源头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其次,应加大对违反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及从业人员的处罚力度,使其从事违法行为遭受到的惩罚性损失远高于不法收益,降低不法企业对守法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
(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我国现在的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尚未形成明确的制度性安排,几乎都是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各相关政府部门向消费者具体信息,而事前的预警性信息较匮乏。为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应着力建立一套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使得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向消费者传递食品安全信息、提出风险预警,同时还应使不同的监管部门之间能够快速分享食品安全信息。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我国的快速响应制度还不健全,缺乏完善的食品召回制度。一旦发生突如其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只能仓促应对,不能及时控制事件的继续恶化。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和应急反应制度,使得食品安全事件一旦发生,政府各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准确的获知信息,工商、质检、公安部门等相互协调,迅速控制不安全事件的扩散范围,迅速对不安全食品进行召回,并有组织的进行强制性的处理或销毁,主动预防、及时介入,将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和传播范围降到最低。
摘要:近年来在多个领域政府监管屡屡失灵。本文对乳品行业质量监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为:初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公众对政府治理效果具有良好预期,消费者对违规企业的信任能迅速恢复;但财税分权的制度设计决定了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利益的高度契合,质检机构纵容、偏袒、保护违规企业是经济生活的常态,只有爆发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危及社会公共安全时,政府才会对违规企业进行运动式打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爆发导致消费者不断修正对政府治理的预期,最终导致消费者对政府和企业都丧失信任。政府监管频频失控比市场自发调整对消费者信任的损害更为严重。
一、近年来在衣食住行领域,“房价居高不下”,“假药”、“假疫苗”、“毒奶粉”事件轮番爆出。治理机制有多种,但由于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转轨路径依赖,公众对政府依然具有强的依恋情结,所以每当爆发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时,公众都把有效治理的重望寄托于政府,一系列的行政性治理手段也会应运而生,但政府治理效果并不显著。以近几年频繁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颁布了新的乳品标准、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领导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等措施,但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的阴霾尚未褪去,2009年底、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再次卷土重来。
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政府能否真正彻底治理?如政府不能有效治理,这将会对消费者信任修复起什么作用?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乳品行业“毒奶粉”的治理为例,探寻政府在不同阶段所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消费者信任修复、乳品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影响、最终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预期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经济主体对与其决策有关的未来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或估计。预期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它经常作为一个内生变量被纳人到经济模型中。预期根据形成机理的差异分为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按照适应性预期理论,经济主体在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期时,不仅会考虑他们以前对该变量所作的预期,而且还会对他们过去的预期误差进行修正。以价格预期为例,pte=pt-le+η(pt-l-pt-1e)
式中,pte代表经济变量p的预期,η为适应系数(0<η<1)。该式表明,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期是在上期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修正上期预测误差而实现的。经济主体可以不断地通过学习、积累预期经验,调整预期使之接近于实际情况。如果被预期变量一直处于平衡变化中,修正机制将有助于形成正确预期;反之,如果被预期变量发生了系统性变化,经济主体的预期将会发生失灵。
适应性预期与政府调控效果的关系为:只有公众预期的价格和实际的价格变化不一致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起到作用;如果两者相一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失效。如图1中的C点,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为6%,而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只有3%,在短期内由于企业和工人并不能观测到其他人的价格变化,企业会觉得价格上升是来自公众需求的增加,同时由于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企业会增雇工人,增加产品供给。
本文以实证的方式,以乳品行业的政府调控为例,说明由于政府目标函数局限,政府并不能对食品行业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只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高发期通过运动式的、间歇式的打击使得食品安全事件暂时得以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将频繁发生;只要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不变化,政府治理效果必将处于平衡变化中;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将导致公众不断调整对政府治理效果的预期,最终公众将不再相信中央政府的食品监控,进而陷入对乳品行业、政府的低度信任陷阱;由于政府无效的治理,公众对乳品行业的信任将坠人更低层次。
三、政府监管效果与消费者适应性预期的逐步调整
(一)初期公众对政府监管具有良性预期,政府监管促成消费者信任的迅速恢复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公开曝光。在事件初期,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企业的信任降至冰点,消费者拒绝购买任何国产乳制品,各大知名企业由巨额盈利转为巨额亏损,一度面临破产、被收购的威胁。严重的产品质量危机后,消费者信任修复本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自2009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国产乳品行业竟然起死回生,多家企业出现了过10亿元的净赢利(表1),消费者重新恢复了对国产乳品企业的信任。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奶业年鉴》(2010)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消费者信任修复是外界诸多因素通过影响消费者心理而起作用的。从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各相关利益主体都作出了反应。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追究三鹿企业领导的刑事责任、在全国开展查处销毁问题奶粉的专项活动、启动行政问责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企业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公开生产视频邀请公众监督、加大产品质量宣传、开办自己的牧场、整顿奶站向奶站派驻质检员、企业领导的公开道歉和承诺、扶持奶农鼓励奶农更换奶牛品种等)。
为了确保每个多重量表测量特性概念的充分性与适当性,本文在做主成分分析之前,还做了模型内部一致性信度与效度检验。(1)KMO检验。KMO检验是取样适当性度量参数,KMO值越大表示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检验结果为0.875(表3),大于学者Kaiser给出的0.5取值标准,适合因子分析。另外,从巴特利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来看,非常显著,适合因子分析。(2)信度检验。信度检验是为了测度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经检验所有变量以及整体模型测量量表的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a都大于有关研究建议的可接收水平0.7,显示了很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了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与各指标变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为计算得到的影响消费者信任修复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前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6.095%,所以原来的15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由前四个主成分来反映。通过删除各变量的因素载荷阵表中loading≤0.5的小载荷量后,变量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清晰,然后,通过直角转轴法把载荷阵表中交叉、重叠的变量剔除后,可清楚地看到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67.600%(表4),这说明2008年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大型乳品企业的信任能得以迅速修复,第一、第二主成分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在主成分分析中,问项(可测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可测变量的重要性。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反映了问项对所研究目标的贡献,该值越大说明问项与所研究问题的关系越密切。本研究的第一主成分为:中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主抓领导负责制和《食品安全法》及新标准的颁布。它表示了在2008年食品危机后,中央政府向公众展示了中央政府强力打击的决心。长期的集权制管理体制使公众依赖于相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强力打击的决心和态势给了公众食品暂时安全的预期。
(二)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决定了监管的局限性和公众预期变量的平衡性
中国的食品监管检测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但绝大多数产品的检测是由地方政府质检机构进行。在检测技术可得的条件下,检测结构是否严格检测,检测结果真实、可靠、及时的前提条件是各级政府质检机构以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在财政分权的财税体制下,两级监管机构的目标函数都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不相吻合。通常情况下,中央政府质检机构的目标函数是通过执法投入和执法方式的变化使总成本最小,即min:c=h(e,u)+c(h(e,u),u)+e(其中h同时考虑到损害者、受害者利益和损失后,事件所造成的净损差,e为执法投入,u为执法方式,g为地方经济增长率,c为总成本),而处于官僚层级结构中的地方质检机构的目标函数则是职务晋升。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绩效成为官员晋升的最重要影响变量,即地方短期GDP增长率的最大化是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max:g=g(h(e(u)))。
(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促成公众预期不断调整,公众信任水平走低
l、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公众不断调整预期
通过分析可知,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爆发后,消费者信任迅速修复的主要推动力是政府的大力打击,是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与公众祈求食品安全目标并不一致,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利益高度契合,宽松的食品安全监管必为常态,食品安全事件必将频繁发生。2010年初期和2010年7月份“三聚氰胺”奶粉再次流入市场就是见证。反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政府治理食品安全效果的预期不断降低。
2、公众调低预期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信任进一步降低的验证
消费者购买国产奶粉、进口奶粉的愿望的前后变化可验证消费者信任的再次走低。笔者在2010年的4月份和2010年7月份(最近的一次“三聚氰胺”事件后)两次对消费者对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的购买愿望、奶粉品牌的更换频率、如果国外知名企业进驻中国生产液态奶且价格相同,消费者更换液态奶的愿望三项内容做了调查。
从消费者对奶粉购买品牌的更换状况对消费者信任走低进行验证。持续购买是衡量消费者忠诚度的最重要的指标。2010年4月份的数据显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发生后,消费者在国产与进口、国产与国产奶粉品牌的更换率大幅度上升,经常更换品牌的比例竟然高达41.46%,而经常更换品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竟然是“还不相信奶粉的质量,经常更换可以避免风险”,其比例高达74.47%(表7)。这么高的更换率充分说明了消费者内心深处潜在的不信任。2010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消费者经常更换的比例又上升为53.2%。
从消费者液态奶的更换愿望对消费者信任走低进行验证。目前液态奶由于还没有国外企业进行本土化生产,并没有形成实际竞争,是大型乳品企业赢利的主要支撑点。消费者可能是考虑到液体奶的保鲜技术、并没有切实体验到国外本土化生产的液态奶等原因,所以目前消费者愿意更换的愿望比例并不是很高,在2010年4月份的调查中,有30.02%的消费者表示愿意经常换成国外的液态奶,在2010年7月份的调查中,该比例上升为41.06%(表8)。这说明频繁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导致消费者内心最深处的安全也被触动了。
四、实现公众良性预期的监管条件的构建
(一)中央政府应进行一些根本制度改革,改变公众预期的系统环境
信任重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信任危机后低信任度的企业除了应受到政府的严厉惩罚外,还应受到市场的惩罚,即长时间退出市场;高信任度的企业能够享受品牌、或信任溢价。市场强的硬约束才能使企业重视质量,对企业形成正向激励。要实现地方政府对违规企业的有效监管、从根本上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必须在财税制度、官员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彻底改革。
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始终是改革攻坚的目标。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10月份,《食品安全法》颁布后首次大修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
食品安全,重建信任有多难?“最严格”的监管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弥合眼下消费者的信任裂痕?
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从“三聚氰胺”到“问题酸奶”,从“瘦肉精”到“速生鸡”??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敲响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警钟。
“看,这些奶粉都是从香港买回来的。”深圳罗湖区的黄晨指着家里的一堆奶粉空罐说。自从去年添了小宝宝后,定期到香港买奶粉成为黄晨一家的“例行公事”,“感觉国产奶粉经常出问题,吃进口奶粉可能少一点风险。”
宁愿跑腿、受累、多花钱,也要让孩子吃上国外的奶粉,成为很多家长的普遍心态。根据全国妇联宣传部和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的《2013年中国母婴安全消费调查》,每10位受访者中,有6位表示买奶粉时会选择进口货。
“这种看似不太理性的行为,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赵立新说。
遭遇类似“国外产品吃香、国内产品失宠”的信任危机,并不只是婴幼儿奶粉行业的窘境。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不断冲击整个食品行业,“还能吃啥”成为百姓的普遍困惑。
饮品行业风波不断,白酒添加塑化剂、可乐里喝出死鱼等杂物;肉制品也不安宁,肯德基的速成鸡、烧烤店里的掺假羊肉,很多人谈肉色变;瓜果摊频频“摊上事儿”,带蛆樱桃、石灰芒果、打蜡苹果,买水果也要战战兢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今天吃的有毒,明天喝的掺假,食品安全事件一桩接一桩,都不敢出去吃饭了。”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公司的员工徐洋说,前几年自己很少做饭,附近的餐厅就是“自家厨房”,现在则坚持自己做一日三餐。
消费信心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基础。信任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发展。以婴幼儿奶粉行业为例,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曾导致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从2008年的35万吨猛增到59.7万吨。国产婴幼儿奶粉行业元气大伤,长期难以恢复。
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还可能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重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非常重要。”赵立新说。食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绝对不出一点安全问题,很难做到,关键是要让消费者对整个食品安全体系有信心,偶发的安全案件才不会被无限放大。
信任高墙易毁难建
客观上,食品行业安全事件频发,引发信任危机。主观上,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旦有风吹草动,宁可信其有。
“导致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说,还是食品行业频频被曝光的安全事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说。
我国食品行业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处于从保障食品供应转向保障食品安全的转型过程。总的来说,食品产业层次不高,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监管难度大。
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设计和监管能力短时间内没有跟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长期以来,食品进行监管政出多门却问责无门,容易产生“人人都管事、事事无人管”的监管盲区。同时,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也存在不少短板。
在这种监管模式下,该重罚的却“蜻蜓点水”,该承担刑事责任的却“一罚了之”,甚至有的执法人员产生“以罚代管”的执法懒惰心理。
一边快速发展,一边缺少监管。一些唯利是图、知法犯法的企业打起牺牲质量换取利益的歪主意,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多发、频发。
罗云波说,除了客观上食品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也有思维习惯上的主观原因。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关注度高,“燃点”很低。在食品市场中,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一方。看到形形、或真或假的各种信息,人们从心理上习惯“宁可信其有”。随着曝光事件越来越多,可以选择的替代品越来越少,人们更容易产生“还能吃啥”的困惑心理。
细数前几年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有一些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的,如圣元奶粉、牛肉膏等问题的报道。尽管最后经核查属夸大或不实,但对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也会产生影响。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食品安全信任摧毁容易重建难。”赵立新说。
以婴幼儿乳粉为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对婴幼儿乳粉企业的监管不断加力,国内婴幼儿乳粉大型生产企业也在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奶源基地建设。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今年4月的“国产与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随机抽样的25个品牌中,16个国产品牌(包括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全部符合标准要求,实际检测数值都非常好。
“虽然看到了关于婴幼儿乳粉的这些报告,但心里还是担心,还是更倾向于国外奶粉。”黄晨说。赵立新表示,一方面要肯定企业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做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人们食品安全信任的脆弱性,警示食品企业应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重建信任需要形成合力
监管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企业增加生产透明度,消费者要敢于较真。
今年7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排行榜,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还被列入良好表现一档,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得分较高,食品安全水平处于世界中上游。
“虽然不能对这个排名过于欣喜,但这至少说明,我国食品安全有不错的基础。”罗云波说,重建信任是横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大难题,但问题难解并不代表无解,打造安全饭桌、提升民众信心不能停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
“食品安全,重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可谓抓住了‘牛鼻子’。”赵立新说。他认为,重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关键是要让人们对监管体制有信心。监管要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让企业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盲目造假、故意违法犯罪、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美国食品甚至被欧洲人看作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之后美国政府加强整顿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监管,市场上有毒有害食品逐渐减少。
重建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心,除了政府监管外,也要靠企业加强自律。
“坚守诚信、注重安全是食品行业最大的投资。”赵立新表示,企业在诚信问题上做得怎么样,注定了企业会走多远。大企业作为市场主导者,更应担负起这一重任。
在17号召开的全市节会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点名甘谷县食品安全工作,王锐市长再次进行了强调。6月22日在我市举行省公祭伏羲大典,6月17日-27日是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我们要以一以贯之的态度、毫不松懈的抓好食品安全工作。
当前,正值夏季,是食品的旺销季节,也是食品安全事故的多发季节。近日,我市甘谷县连续发生了两起食品安全事件,事件很快出现在有关网络媒体上,由于人为炒作,事件被放大,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加之伏羲文化旅游节即将来临,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今天,我们召开市食安委全体会议,主要目的是安排部署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后,我们还要进行实地检查。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加强领导,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以雷霆手段,彰显菩萨心肠。
当前,我市已进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就越高,加强监管的需求就越迫切,食品安全问题就越敏感。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牢固树立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食品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不懈地抓好食品监管工作,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各县区、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严峻性,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要吸取甘谷县两起食品安全事件的教训,把做好当前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密切协作,确保监管到位,确保食品安全。一旦发现问题,绝不姑息,以最严厉的手段进行惩处。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5月16日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召开的新闻会上指出,让食品安全领域谋财害命者掉脑袋。所以食品安全工作,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和警醒。
突出重点,切实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倾全社会之力,同心维护食品安全。
各县区、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总体部署和书记、王锐市长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以确保全市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为目标,以深入开展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的体制机制为抓手,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标本兼治、务求实效,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一)加强日常监管。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贯穿种养殖、加工、营销等行业,从生产、经营、销售(进出口)到家庭餐桌各环节。各县区、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经常抓、反复抓,强化监管措施,做到安全监管“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覆盖。农业和畜牧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种养殖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要加强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食药监部门要加强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市食安委其他各成员单位也要按照职责分工,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切实加强与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面、油、盐,肉、奶、菜、蛋、果等食品的监管。要以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小型餐饮等为重点单位,加强对熟食卤味、烟熏腊味、食用菌等高风险食品的监管。要充分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一专三员”机制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婚、丧、嫁、娶自办宴席的监管,落实好集体用餐备案制度,严防群体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二)加大预防和整治力度。各县区、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要在前半年各项专项整治的基础上,深入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大对高风险单位、品种和薄弱环节的排查和抽检力度。要在继续巩固“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等专项整治成果的同时,组织开展好伏羲文化旅游节期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突出抓好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品种以及薄弱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秦州、麦积两区要认真落实去年市人大食品安全执法检查提出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食品一条街、小餐馆、小摊点、小作坊的监管力度。要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追踪溯源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单位狠抓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震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犯罪分子,向公众展示党和政府保障食品安全、严厉惩处违法犯罪分子的坚强决心。继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坚持“四个必须、五不放过”,即:有问题的违法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停产停业整顿,整改不达标的必须关闭取缔,违法单位和责任人必须进行经济处罚,触犯法律的必须严格依法惩处;查处案件要做到原料来源、产品流向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产品健康威胁不消除不放过,不法企业及相关责任人不惩处不放过,案件警示教育不到位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
加大宣传,增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
关键词:旅游城市;居民;食品安全;关注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49-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我们于2011年7月对4A级旅游城市一阆中市进行了食品安全关注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阆中市城镇、农村居民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方法。在本次调查中,对阆中市城镇和农村居民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本次调查发放问卷为1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053份,问卷有效率为94.4%。
1.2.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形成《阆中市居民食品安全关注度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资料收集,采取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问卷当场收回,由调查员认真审查,保证问卷质量。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1053名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均衡,20~40岁、居住于城镇的对象为主,初高中文化程度、月收入低于两千者占70%以上,具体情况见表1。
2.2 对典型食品安全事件的知晓情况
知道双汇瘦肉精事件的达85.1%,知道染色馒头事件的为67%,知道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的达91.1%,知道苏丹红染色事件的为59.7%,知道毒生姜事件的为33%,知道毒豆芽事件的为62.5%,而知道面粉增白剂掺石灰事件的为62.4%。由以上数据分析得出,阆中市居民对食品安全事件普遍比较关注,而其中的三鹿奶粉和双汇瘦肉精事件更是广为关注。
2.3 消费者判断食品优劣方法
2.4 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途径
阆中市居民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通过电视、广播的占60.1%,网络占24.1%,询问有购买经验的人占17.7%,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占15.6%,相关知识讲座占8.4%。不难看出,其主要方式是通过电视、广播收看或收听相关食品信息,食品相关部门可以将这两种途径作为载体来加大食品相关知识的宣传,以便于群众获得更多的信息。
市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较农村居民高,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高。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食品卫生、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已经被认为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元素。
2.5 居民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
2.6 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食品安全部门执法不严(65.5%),国家免检等食品安全机制(27.3%),食品相关法律不健全(28%),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43.9%),中国国情的必然现象(10.4%),其他原因(2.5%)。在阆中市居民看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与食品安全部门执法不严和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有很大关系。居民们希望政府和食品相关部门能够加强执法力度,严惩不法商贩,并且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希望商家能够倡导诚信经营,加强行业自律性,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能力,以避免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从而保障人民健康。
3 结果分析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