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地高考作文

各地高考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各地高考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1篇

第二节 书面表达(满分25分)

假定你是李华,请你给笔友peter写封信,告诉他你叔叔李明将去他所在城市开会,带去他想要的那幅中国画,同事询问他是否可以接机。信中还需说明:

李明:高个子,戴眼镜

航班号:CA985

到达:8月6日上午11:30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开头语和结束语已为你写好。

您可以点击收藏此页,及时了解2013高考作文信息。

更多高考作文信息请点击:高考作文频道

推荐:2013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同学关系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2篇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各具特色、命题水准高下不一,社会各界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总体上来讲,其导向性还是大体一致、清晰可辨的。这个可以把握的“导向”就是: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在对传统的守望和传承中,着眼未来,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公民。这个导向,清晰地透射出现代语文学科以“立人”为终极目标的学科价值取向。

一、直面社会现实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生命活力,都源于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语文学科也不例外。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直面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局。这一点是非常清晰的。在18份高考作文题中,取材于社会生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命题有: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北京卷、广东卷、广西卷、湖南卷、浙江卷、江西卷、重庆卷、天津卷、辽宁卷等,共计11份,涉及到全国24个省(市)的考生。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

201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题,取材于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这一社会现象。这是在当今社会旅游业日益发达、游客素养亟需提升的问题,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到此一游”式的刻字、拍照等现象,此前也都是网络上热议过的话题。广西省高考作文题,选材是农民工老王患病住院、在医院打工抵债的事情。看病贵、看病难,医疗保障不健全,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矛盾焦点。广大考生大多不会全都有这种亲身经历,但是日常所见、耳濡目染,对此也不陌生,作为国家公民自然应该关注此类民生问题。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是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与讨论。这一话题与社会其他人员无关,但是与考生自身的校园生活、学习经历密切相关,也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这样直面现实生活、正视社会现状的高考作文命题,其“导向”自然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单纯“应试”的狭小窠臼,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全面对接。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思路和做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历来遭到批判的。所谓的“圣贤书”,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还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一不是直面社会人生、与“窗外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学习与关心现实生活、关心社会人生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唯有如此,考生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好文章来;而那种只知道引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死记硬背那些堆积如山的所谓《作文素材大全》的应试做法,除了搞出一堆套题、宿构、七拼八凑的“新八股”来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始终是写作过程中汲取素材、提炼思想的不竭之源。这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也应是中学生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重要规律。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追溯历史,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吸收优秀的、积极的因子,二是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因子,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积极探求新的出路。无论是哪一种途径,都会存在一个对接、转换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就显得异常重要。高中时期是人生思维最活跃、最有创新点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高考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思考关于人生、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一定要求他们立马就有什么高深之论,但至少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大多数命题正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导向。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卷、新课标Ⅰ卷、辽宁卷等。

2014年北京卷作文题是“老规矩”。所给材料中,有很多好的“老规矩”是当今年轻人身上所缺失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找回来的,以弥补现代社会的不足,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也有一些“老规矩”是有前提条件、值得商榷的,如“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等。这里就涉及到对传统的继承和转换的问题,要求考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作文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新时代不可忘记老规矩;老规矩也应“与时俱进”;不要迷信“老规矩”;等等。

2014年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题,陈述了传统的“山羊过独木桥”游戏规则与当今现实中的“新做法”不相适应的现象,要求考生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老规则遇到新问题;打破陈规,敢于创新;思路创新,别有天地;合作才能共赢;是对手亦是朋友;等等。这个现象本身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不仅仅体现在这个传统游戏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通过对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对比,以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频率也必须随之加快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中,很多人一时无从适应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焦虑和不安,这也正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表达的主题。对于高考生来讲,这样的问题并不陌生,也是有过思考的。这个作文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照片永流传,真情恒久远;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科技时代,我们该怎样守护人间真情?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的材料,表面上看是祖孙俩对现代科技、环境的不同看法:孙子肯定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祖父怀念古老的自然美景;深层次上,仍然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接与转换问题。这一材料主题,直接与“科学发展观”这一社会主流意识相联系,也是高中生几乎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所涉及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可参考的角度有:科技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科技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等等。

三、着眼未来的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和要求。现代语文学科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是以“立人”为其学科价值追求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终极指归,还是“立人”。中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国家未来的公民。作为最直观地体现“立人”的学科价值追求的高考作文,其命题的核心要求,自然应该着眼于未来,包括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具备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素养,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2014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的反映也是颇为明显的。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中,涉及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的代表性命题有:新课标Ⅱ卷作文题,通过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的普遍现象,提出的是现代公民的文明意识和公共素养问题;重庆卷作文题,通过房东老人因为游客不够重视玻璃碎片而不租房子给他、同时将玻璃碎片单独放入垃圾袋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的提示语这样一个细节,提出的是人文关怀意识和注重细节的重要性;浙江卷作文题,通过引导考生对大学之“门”与大学之“路”的思考,提出的是人生规划意识的问题。这些作文命题所提出的现代意识和素养,是每一个考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导向性。

考查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命题,则显得尤其突出。例如,2014年湖北卷作文材料中,不同的游客对所观景物有不同评价,要求考生对此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山东卷和福建卷与此有些类似。山东卷是对“窗外”世界见仁见智的看法,福建卷是对“空谷”的不同联想和想象。这三个考题都表现出明显的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倾向,对考生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天津卷作文,是对未来“智慧芯片”的畅想与思考;辽宁卷作文,是对科技与自然、社会关系问题的辩证思考;广东卷作文,是对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思考。这3个作文命题,都是有关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活关系的问题,也是当前世界普遍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上海卷作文,要求考生对“自由”、“不自由”提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自由相对论”、“自由是有限度的”、“带着镣铐跳舞”等角度切入;四川卷作文,要求学生对“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这句话进行独立思考,可以从“不抛弃,不放弃”、“爱拼才会赢”、“自尊者,人尊之”、“站直喽,别趴下”等角度切入;江苏卷作文,要求考生思考的是“青春不朽”的话题,可以从“拼搏(激情燃烧、奋斗)的青春永不朽”、“我的青春我精彩”、“青春如何不朽”等角度切入。这3个命题均与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相联系,也是对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的考察,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成与利;败与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28-02

作文在高考语文测试卷的比重可谓占了“半壁江山”,所以作文命题是自1951年高考以来一直避不开的热点话题。如今2014年高考落下帷幕,以下以学习分析的眼光对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命题成败利钝做一探讨。

一、2014年高考的作文题命题的成与利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有18道(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道,各省市自主命题15道),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自2012年起,高考作文命题全国范围内连续三年使用材料型作文。三年的研究揣摩,高考材料作文可谓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纵观2014年18道高考作文题,有五大成与利。

(一)发挥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正能量指引功能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新时期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作文命题在其中不仅发挥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还发挥了“德育”的正能量指引功能。像湖南题“最美乡镇干部党委书记――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辽宁题“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发现生活美、思考社会美”,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的励志,新课标2卷的“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理念,全国一卷“山羊过独木桥”中的人生双赢理念,江苏卷提倡对青春生命不朽的思考,都是积极发挥着“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导向功能。

(二)2014年高考命题更接地气,紧扣时代脉搏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通过腾讯微博对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论,他指出:“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进步。”当代著名书画僧、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说:“我感觉作文更加贴近时代了,非常符合年轻人思考世界的方向。”广东题“数码相机的时代”在广东学生家里几乎都有数码相机,个个手中都不乏手机拍摄功能的2014,成为高考题作文的材料,不很接地气?江西题“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不还是很多学校在积极提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吗?考题不就是要让学生写自己身边发生的所见、所思、所感吗?还有辽宁题、新课标二卷和重庆题把人们生活密切关注的环保宣传作料入题,天津卷“智慧芯片的发明”,湖南卷把热门的“最美……”入题,都是接地气,跟时代的表现。

(三)2014年高考命题体现了命题者自觉发挥了对莘莘学子的人文关怀

2014年高考命题切合中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所包含的道理没有特别复杂和空洞抽象的指向,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学生容易判断发挥。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表达与交流”实施建议部分的指导意见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014年高考命题者这一点做得较好,像湖北卷“山峰不同处,处处有风景”,江西卷“你对探究式学习的体验、思考”,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板、医院”等,不管你抓取材料的哪一点来写,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精彩见解。正如《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在腾讯教育2014年6月7日的新闻点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所说的:“今年的命题比去年要明显的进步,而且给学生考试的发挥余地还是比较大的。”

(四)命题向理性思维靠拢

2014年6月7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腾讯教育对作文试题进行点评,王立群教授认为高考作文从总的方向上来说在朝着思辨性的方向发展。2014年考题无论是国家的命题,还是各省的命题,更注重的是思辨性。尽可能让我们的考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多维的去思考一个问题。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一文中写道:“往理性靠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训练,当然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业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了。现今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是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的。”

(五)出现了喜人的改革新现象

在现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微时代,出现了北京的“微作文”。2014年北京卷的“微作文”出了3道题:考生选择1题写作――或谈语文学习经验体会;或评论家长送考生现象;或以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体裁不限,篇幅不超过150字。与学生的日常应用,日常生活相接轨,激发学生“用我手写我心”的热情,综合考查了学生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此举对于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是一次有意义的改革。另外,2014年,广东卷和四川卷真正做到了“文体不限”,打破了“诗歌除外”的传统限制,进一步尝试教学与考试的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实施建议是: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败与钝

2014年高考命题在正能量导向、与时俱进和人文关怀、理性思维的加强和文体区分加强几方面都是有显著喜人的变化的,但是仔细推敲,其中却也还是有可以改进提高之处。

(一)2014年整体的高考作文命题时代化,接地气,但还是出现了某些让专家考生都没能研究透的材料

比如安徽卷是把人们关心的影剧材料入题,但是演员和剧作家的探讨问题,却是连行业专家都觉得有问题的材料。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演员是可以根据自己表演来改剧本的,剧作者或导演也会同意,这取决于谁更“牛”。改不改剧本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游戏。据说姜文、陈道明、巩俐都经常在演出中改剧本,而且根据自己的表演改得不错,事后都得到剧作家或导演的认可。但另一些改动,演员与剧作家、导演争得不可开交,故有些演员合同里就写明,不能擅自改动剧本,要听从导演云云。而不管演员有没有在表演过成中改编剧本,最后都得导演点头,材料把导演漏掉,显然是外行人的思维。所以,陈晓明教授认为:“此题作为考试题目可能是要考生讨论对规则的尊重,还是争论谁是老大,要听谁的?都不明确。”给考生审题带来了障碍。另外全国一卷的试题也有材料模糊的问题。著名相声演员,曲艺研究家徐德亮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也说到全国卷“没看明白,不是题没看明白,是那个运动项目没看明白。“山羊过独木桥”,两人从不同方向上桥在赛什么?一人下桥一人过又是赛什么?是要在桥上把另一个人推下去才能过么?从小到大没参加过这样的运动会。”这也许是某些地方的传统运动项目,但是确实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个运动项目的内容,材料也让一部分人云里雾里。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

长期关注中学教育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这是属于教育隐性课程的负功能问题。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布卢姆指出,历史上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研究而忽略了隐性课程。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受到教育界的各种政策、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的影响,其中不能忽视的就是高考。而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对青少年当然要给予明确的价值指导,但如果过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考贯穿我们的语言和文学,这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容易导致思考问题的极端化。陈教授认为,有些省的题目就比较有发挥的余地,如,山东卷“从窗子望出去,望到什么”,浙江卷的“门和路”,这种多元的材料更能激发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文学性的表达才华。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命题者都不仅应该重视显性课程的思维多元和开拓,也应该重视高考作文命题这门隐性课程的多元思维。

(三)大部分省份还是限制了诗歌体裁,这将延续以往中学教育中对诗歌写作研究没有太高积极性的“传统”,使得国家整体“诗”的素养停滞不前

2014年6月7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华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赵丽华说:“目前为止,除广东和四川外,其他各省高考作文均标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八个字堵死了青年人与现代诗歌之间唯一的一扇窗口。本来教科书现代诗歌篇目就极端陈旧,再加上这要命的八个字,使几代人的诗歌审美仅停留在那些虚假虚饰高蹈空泛的诗歌上。”高考考场上写诗歌,确实是一件冒险的事。尤其是现在人们对新诗的评判标准各有执端。但是如果还是保持“诗歌除外”,高考这根指挥棒将会指挥着教师和学生继续忽视诗歌创作,从而导致国家民族“诗”的滞后发展。

综上所述,2014年高考命题总体来说是稳中有进,守正出新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考改革的重视,相信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也会被继续推进,像文中论述的文段材料的模糊、二元价值思维的固守和对文学体裁的限固问题也会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出台。我们相信,未来高考作文将会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切合时代呼唤的同时也紧扣学生的实际,在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发挥积极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温儒敏.高考作文命题应用更多学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J].语文建设,2013(8).

[3]张开.守正出新稳步进取――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分析[J].语文学习,2014(7).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4篇

吐槽狂欢中,郭德纲过去一长文谈规矩,被视为“命中高考作文”,此事成为热点。奇怪,这怎么会成为热点?很多高考作文我都“命中过”,比如我写过“夜空安在”一文,说的就是辽宁卷高考作文题(评论科技和夜空的丧失)。至于江西卷的“探究学习”,几乎是我《知识不是力量》中的重点内容。至于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我也写过“入乡不随俗则落地不生根”。问题是我长期写作,关注常识,就是命中大部分考题,大家也不奇怪。郭德纲瞎猫撞上死老鼠巧合上一题,就有人大呼小叫。要是给范冰冰猜到,那还不知道要把人激动成什么样子。这就是对于不同人期望值差异造成的怪现状,此事日后再说,暂且按下不表。

但是被押宝押中,似乎是高考出题的忌讳,估计因为这个原因,会出现一些被视为“奇葩”的考题 ―― 学生无法猜到啊。张颐武教授说:“我看高考作文,有两个重点。一不容易被押到。高中老师押题正常,被人押准了就是出题不行。”我不能认同这种观点。当然我能理解,如果题目有一定的范围或题库,能拿到,不免会有老师、学生投机取巧,把精力放在对症下药的准备上,这种顾虑情有可原。但是我觉得作文题神神秘秘,今天是沙漠明天是提篮,坏处更大。纯粹通过考题的难以猜测去区分人群,也容易产生一个很不好的效果,那就是会产生写作无法训练的错觉。如果纯粹是要淘汰,要把一批人考倒,我无话可说。安徽作文常犯这种错误,比如有2009的题目是“弯道超越”,家里没车的孩子,对于弯道超越的感触就没有有车族家庭那么深刻。说梯子不用横着放稍中立一些。但今年的编剧和改编的话题,又显得不利于农村孩子了。

可是我们不妨跳出这些题目,去想想教育的初衷是什么?考试是要考人会的,还是要考人不会的?是要把人考得越来越好,还是把人考倒?

高考能否告诉未来的考生,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标不明确,怎么出题都行,反正把大批考生考得迷失方向就行。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是这个,那就考他们不会的,考他们猜不到的。而今的高考是独木桥,千军万马要过,所以淘汰是必然。可是现在高校也从精英教育变成平民教育。日后淘汰的需要会慢慢下降,而通过测评让人各自发挥各自特长的需要会加强。这就需要考题在内容上多一些常识,少一些玄秘。如果多为平常的话题,甚至让学生可以去准备,那么老师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如何改进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和表达习惯。

我看到“美国高考”SAT的考题,就全是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话题。例如今年5月的SAT 作文考题选项包括:“应该根据人的潜力,抑或是经验和成就去评价一个人?”“我们是否应该表达和权威人士不同的看法,哪怕有负面效果?”“人们是否应该追求眼下的享受,还是根据计划,实现未来的成功?”“领导者应该追随自己的信念,还是公众的意见?”这些题目要求学生“表达对于此问题的观点,并使用自己阅读、学习、经验或观察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我感觉这些题目都很平常,每个学生,无论背景如何,都可以表达的观点,且有个人发挥的空间。由于题目不偏,也容易增加考试的信度,亦即学生不会因为话题过于陌生,而发挥失常,因为这些题目基本上也是平时大家茶余饭后都会谈到的话题。

SAT还有相关评分标准,从中能看出要做作文到底要考什么,比如满分作文应该具有如下特征:“对于所提出问题,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深刻的观点,能体现出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使用恰当的范例、论证和其他论据,证明这一观点”;“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有一致性和观点的发展”;“体现出语言的熟练使用,能使用多样、准确且合适的词汇”;“句式结构有合理的多元性”;“没有语法、使用和标点拼写等细节上的错误。”

这样的考题和标准,就能指导平日的教学。我从孩子的作文课作业上,看到老师正是依据这样的标准去训练的。比如论点和论据,他们使用比较模式化的“五段法”作文。这种类似于古代八股的高度程式化,和话题的熟悉,反倒能够辨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无得到合理训练。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5篇

第一类是单一要领题。如北京的《安》、重庆的《自嘲》、广东的《纪念》,粗看像是命题作文,但是却比命题作文的范围更广、写作空间更大,此类题需要考生以辩证思维方式来思考。以《自嘲》为例,说到底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讲述一个“释然与颓然的关系问题”。要知道,自嘲作为一种对生活敬畏、自谦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一旦过分,失去了一个度,就会转变为自卑和颓废,而考生在这篇作文里就应当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辩证的描述和分析。

第二类是关系类话题。这是今年作文题的主导,比如江苏卷的作文题“凤头、猪肚和豹尾”,还有全国卷的作文题表现“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两者的关系。但无论是第一类的单一概念题还是第二类的关系类话题,都有一个关键,即“关系”。做这类作文题,最保险的就是采用两分法,以展现辩证思维的品质。学生对待话题作文只需把握14字要诀: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形式交融是趋势 今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命题方式丰富多彩,一些很久未在高考中露面的文体、要求又出现了。但这些命题又都切合学生年龄段及认知特点,既是对以前生活的盘点,又是对未来生活的思考。概括起来,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呈以下几大特点:

一、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如全国卷(Ⅱ)作文题为《忘记与铭记》,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作文。全国卷今年是一道材料作文,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又和关系型话题作文相近。福建卷是一道看图话题作文。各种形式的交融增加了审题的难度。

二、话题作文中以关系型与材料型为主。全国卷三套作文题都是关系型话题作文,江苏、浙江、福建等省都是材料型话题作文。

三、今年部分省份对作文文体提出明确要求。重庆、北京卷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或说明文,湖南卷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004年全国高考卷中仅有上海、北京卷跳出纯话题作文的框框,受到了好评。今年全国纯话题作文题数量大大削减,从中可以看出形式渗透作文,甚至命题作文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今后几年的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不同类型作文的审题训练,各种文体都要训练,特别是很多考生都不太擅长的议论文。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6篇

审题,是作文第一件要事。只要你动笔写文章,就存在一个审题问题。题目一到手,铺纸提笔,随心所欲,这是很不可取的。首步走稳,行文顺畅;首步走错,全篇受挫。

综观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作文题型主要有两大类: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我们针对这两大类型谈谈如何审题。

一、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主要有单纯的命题和配阅材料的命题两种。但近几年由于命题作文在审题上难度较大,单纯的命题在2013年高考作文中已没有了,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也有点销声匿迹。2013年只有天津卷在一枝独秀,但作为高考备考,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这种题目的审题。

在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中,材料与命题的关系是我们审题的重点,材料往往是对命题的解释起限制作用,所以要重视配阅材料的审读。

对于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审题,我们以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审题。

(一)审清配阅的材料内容,明确材料的内涵

天津卷配阅的材料:首先对“学而知之”进行了解读,这里就是暗含考生,你的题目就是依葫芦画瓢,后面的内容对命题进行了限制,指明了方向。首先要考生确定“知之”中的“之”所构思的范围就是“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而“____而知之”中的空要写上就是上面内容的途径。

(二)审清命题作文中的题目

可以按照单纯的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____而知之”

1.逐字逐词研究题目,明确题目中各个字词的含义,初步了解题目的含义。如填写你“玩”,我们考生必须分析“玩而知之”这里的每个字的含义。“玩”,是知之的途径;“而”在这里是连接两者之间的关系。“知”,就是获取、掌握或懂得;“之”,就是“知识、技能或道理”。

2.分析题目的结构形式,抓住题目中心词语,仔细推敲,分解题目的暗含的内容。在这里你就要对“玩而知之”进行结构分析,“玩”,是知之的途径,“玩”是什么?“之”是什么?你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

3.思考题目所提示的文章体裁,选材范围,中心内容。如果你写记叙文可以填写比如“打球,参加夏令营,做家务,给妈妈写信,做了一天的家庭主人,演讲比赛”等。不管怎么立意,一定要强调是通过以上这样“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如议论文写常规内容“实验而知之”,可以写实验能巩固课本的知识,实验能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实验还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三)把握题目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明确作文题目意图,确定选材范围,中心内容

通过材料考生明确学而知之的意义,明确了“____而知之”的范围以及含义。在素材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横杠上可以填写“玩,交往,实验,旅游,游戏,读书……”,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多广,就能填多少。

该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新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是给材料,给要求,不给话题。从形式上讲,材料给考生提供了构思的蓝本,“要求”给考生规定了构思的范围,免得考生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它的要求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这种题型开放程度更高一些,它把话题的拟设权和选择权都交给了考生,这是高考作文的命题的主流。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的方法:

(一)明确材料的类型

在高考中题目所给的材料往往不同,但近几年来大多数材料主要是以下几种类型:1.平实的叙述性材料,2.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3.给几个不同材料,4.引语式的材料。

(二)推敲材料,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理清材料蕴含的道理

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文章的灵魂。简单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当然有的材料给出不同的角度,但这些角度就是我们立意的依据。

1.推敲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材料的表层含义。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2.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挖掘材料的内蕴实质,深入理解题旨。作文材料的主题是内在的,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更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因此要想深入开掘材料的内涵及本质,还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思维引向深入。比喻、寓言性材料是寓义性材料,其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要先概括材料大意,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

(三)审清要求语

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考生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必须按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近年来要求越来越宽泛,大多坚持“三自”的原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但也有作一些限制的,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自选文体”是告诉我们除了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外,我们还要注意文体的规范,即写记叙文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要像议论文,不能写得“四不像”。要求也是阅卷人的给分点,要有强烈的分数意识。

(四)明确作文题目意图,确定选材范围,中心内容

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中这种类型的作文可以说是一统天下,其中有两类:

一类由材料引出观点。

2013年广东省的作文就审题来说,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比如从富翁的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第一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从第二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从第三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

另一类对材料的内容就事论事或是一事一议。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7篇

    1.以审题立意训练为重点。

    2.注重素材的梳理和积累。

    3.周周有作文,实行面批,一写二写三写。

    4.精选题目《分享与承担》《穷与富》《找回童年》等。

    二、六十六中

    两周一次大作文,平时写随笔。

    确定好每次作文的目标、内容、文体,要求写规范的记叙文和规范的议论文。

    《一步与一生》《说安》。

    重视讲评,优秀作文引路,解析典型案例。

    三、三十九中:

    1.按2010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写作,因为这些高考作文题,既有现成的优秀作文,又有分析和点评。

    2.利用早读课和自习课时间读一些作文素材。

    3.学生作文力争面批,52分作为目标。

    四、育英外校:

    针对学生厌学、怕写作文的情况,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引导。如先写容易些的片段,给学生提供素材,写前加强引导和指导。多鼓励激励。

    五、其他学校

    重点训练学生写规范的议论文和记叙文。

    指导学生多阅读,教师选编一些范文和作文素材印发给学生。

    从小处落笔,先小后大,多种形式训练。写作文片段,学生背诵一些优秀作文片段。

    高淳:做到三达标:文体达标(记叙文和议论文,)字数达标、书写达标。

    六、河西分校:

    大小配套、专题安排、针对训练。

    七、建邺高中

    作文是学生的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不光是写作技巧问题,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密切相关。高三要强化训练,专项训练,序列训练,多种形式训练,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

    从三个层面设计作文教学的序列。

    一是指向交流的层面。学生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写文章要明确话题(写什么)、角色(我是谁)、读者(写给谁)、目的(为什么写)等要素。

    二是指向过程的训练。这个层面着眼于思维的培养,素材的积累。首先要真实表达,写我所愿;然后要真诚交流,切磋琢磨;第三要客观评价,真切修改。包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包括一改二改三改。安排学生写文章决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应对写过的作文反复敲打,推敲琢磨,悟出真谛,以一当十。注重审题、立意谋篇、选取加工材料、起草修改、预写提纲、注重文脉的安排等。

    三是指向结果的训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要求和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下写特定体裁作文的能力,这是在前两个层面序列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是根据写作要求,根据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根据写作功能的指向而安排的提高、升格、提优的训练。

    每周一定有一次作文时间,或写作文或评作文或列提纲。选好作文题目。

    八、李青松:

    一要选好作文题,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写作的欲望。如《主动》《独自面对》《转身》《难题》《境界》等。

    二要选好训练的角度,立意、文体、材料、两大类文体的得分点。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8篇

一、核心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技能更广,它不仅仅有能力上的要求,还包括品德上的要求。

二、作文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1.作文教学现状。

在关于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讨论中,一些教师指出,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在M行课程改革,但高考的指挥棒功能依然强劲,只不过是旧的指挥棒换成了新的指挥棒,甚至有人认为只要考试还在,核心素养就只是一纸空文。由于时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指导都是“请君入瓮型”,三段论盛行后便成了令人生厌的模式化高考体,导致很多高中生写作模式化倾向严重,有很多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思维僵化,作文内容空洞,分析问题不透彻。

2.核心素养与作文写作的关系。

广东省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有关负责人根据去年广东考生在作文方面出现的问题,提醒广大教师:“思维训练很重要,审题需要有思维能力。”由近几年的作文写作要求来看,材料作文已成为作文写作趋势,尤其是这两年尤其注重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这就要求考生能看懂作文材料内容并理解含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作文写作不仅是积累一些名篇名句及典型事例那么简单,作文质量的优劣反映出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言为心声,素养不同的人,写出的文章就水平不同。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了,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好文章,反之则无法写出好文章。

三、核心素养是衡量作文写作的标准

1.核心素养是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标准。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的基础素养,是其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其基本品格、修养及能力,它的意义在于指导、引领、辐射作文教学,是确保作文写作中万变不离其宗的“DNA”,它是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标准。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2.通过提高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

高考作文分为两个等级,分别从基础和发展提出要求。发展等级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深刻;(2)丰富;(3)有文采;(4)有创新。核心素养包括的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正是高考作文要求学生必备的素养。因此,通过提高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了,就有了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透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应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责任心、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核心素养高的教师在举手投足之间能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感受。所以,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增强自身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文教学两分技巧,八分思想;两分课堂,八分课外。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经典著作感受语言的魅力。在阅读中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启迪,提高其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