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羚羊木雕读后感

羚羊木雕读后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第1篇

    阅读的目的是收获知识,而收获知识的目的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往往是把阅读学习孤立起来,学生只是为阅读而阅读,理论上是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却对知识的本质一无所知,以至于在读完之后,不知道文章的真正含义,没有进入文本的世界中。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读”,但是,在此基础上,学生必须要学以致用,也就是要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奥秘之处,并能够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观点。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归结出了“读写结合,以写带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动笔写作来加深阅读的收获。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组织:第一,可以写“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在写的过程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并能够与作者形成共鸣。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第二,以模仿写作的形式,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格式进行创作。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模仿学习写作技巧,如《皇帝的新装》中,说实话的小孩的出现,就是文章的转折点,因为小孩的出场,才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并达到,而初中学生写作的不足之处,就在于行文平淡,没有起伏,也就没有了阅读的喜悦感。这样的训练,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二.立体阅读,培养能力

    一般来说,我们说到阅读,想到的就是文本的阅读。的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主要是指书籍的阅读。但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阅读是一种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的行为。我们阅读书籍,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还需要阅读绘画、阅读雕刻、阅读音乐,还有,阅读人。尽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抛开文本进行阅读,毕竟语文阅读教学是以书籍的阅读为主的,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而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例如实物阅读。

    如在《羚羊木雕》的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一张羚羊木雕的图片,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先就这一张图片进行观察阅读,并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观物”而“观情”,带着阅读的期待进入文本,这能够更好的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

    三.根据学生的性格,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正如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毕竟,初中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不仅需要课内阅读,还需要课外阅读来构建。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之下,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必须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正视这样的一个事实,初中学生对图书的选择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时候会“择书不当”,这不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第2篇

1、情感上产生与作者的谐振共鸣

文以载道,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只有反复吟之诵之,才能把握文章的文气,进而体悟作者的情感。让课文的文字符号和声音信息不断诉诸学生的眼、耳、脑,从他们的记忆里唤起相似的各种表象,也通过想象,显现课文描绘的形象,欣赏其意境的优美,并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的谐振共鸣,使课文的思想感情与学生内心美感高度和谐,无形之中,就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全班高声齐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会感到有一股浩然正气充溢室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思想得以升华;低声吟咏“白日依山尽”“春棉不觉晓”则会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这样,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如无声的春雨滋润心田,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非常完美的思想教育。

2、学习文学作品中优秀人物形象的意志品质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形象,例如代父从军、爱国爱家的花木兰,不畏艰苦、悉心奉献的邓稼先,热心助人、面对不幸者心生愧怍的杨绛……这些优秀人物往往成为学生的榜样,被学生当作生活中的良师和知音。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这些古代民族英雄形象、科学家、劳动者的光辉形象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肖像、动作的把握走近人物,体会作品思想意义,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当然,文学作品中有时还会塑造一些反面的形象,感知这类形象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形象丑恶、落后的一面,让学生在厌恶丑恶和落后愚昧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3、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文学作品往往有一种“似有若无,若无似有”的“无声胜有声”的含蓄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平中蕴奇、言浅旨深、语近意远、言在意外、音在弦外的特性。从这点上讲,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引申其压缩着的丰富内涵,从而可以最充分的发挥课文固有的而非外加的教育性,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某种启迪,例如《狼》这篇课文,结尾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为什么第二句的主语不继续用“狼”而改用禽兽呢?通过提问、讨论,学生就会理解:狼是兽之一,像狼那样凶狠、狡诈的动物还有一些,这里用“禽兽”一词更加概括;另外,在社会上也有像狼那样凶恶狡诈的坏人,他们是披着人皮的衣冠“禽兽”,对于这些“禽兽”,我们要像机智的屠夫那样战胜他们。这样,紧扣“禽兽”一词进行引申,学生便领悟了这篇寓言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4、从读写活动中感悟思想教育

“言为心声”,通过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感情激动,心灵震颤,神往真善美,憎恶假恶丑,就会产生宣泄自身情感的强烈欲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时候,教师如果因势利导,适时指引,让学生动笔,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塑造理想的“我”,那么收效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中教育点的情况,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通过练笔,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收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效果。例如,读了《行道树》引导学生以“奉献”为话题写作,读了《羚羊木雕》,让学生也写一写《家庭的烦恼》,读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以写写《挫折带给我的启示》等等。除了写读后感,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事一议的口头作文,或者针对教材中的某一观点进行拓展阅读,交流看法等等,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笔头、口头的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好处的。

5、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专题宣传活动,提高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