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和氏璧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氏璧的故事范文第1篇

2、完璧归赵介绍:【释义】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都城。后来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3、相关人物与内容简介:

完璧归赵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是说,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对赵王说,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赵国“和氏璧”。赵惠文王不敢得罪秦王,只好派大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急中生智,假说和氏璧有瑕疵指给秦王看,秦王将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对秦王说:“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赵王送玉璧来时,斋戒了五天,大王如果有诚意以城换璧,也应该如此。“秦王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他五天后交换。

蔺相如知道秦王并没有诚意交换,回到客栈,叫从人扮成客商,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了赵国。

五天后,秦王得知蔺相如将玉璧送回赵国了,杀了他也得不到璧,反而白白得罪了赵国,所以把他放了回去。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范文第2篇

分别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将军廉颇与上卿蔺相如。这个故事讲的是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任命上卿,导致当时的大将军廉颇不服,处处针对,但是蔺相如为国着想不断避让,廉颇知道后羞愧的背上荆条请罪。

赵惠王时期,赵国得了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贝,秦昭王知道后假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为由,与赵国在渑池谈判,只为骗取和氏璧。渑池之会上,蔺相如排除万难,完璧归赵。因此,蔺相如回到赵国后就被封为了上卿。此时身为赵国大将军的廉颇心气不服,自认为立下赫赫战功,却要低蔺相如一等,于是想处处找他的麻烦。蔺相如为保将相和睦,时时避让着廉颇。最后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先,谦逊自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自觉羞愧的廉颇于是背上荆条亲自向蔺相如上门请罪。

(来源:文章屋网 )

和氏璧的故事范文第3篇

和氏璧的来历 (将相和背景资料)

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历王,正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之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见状,派人问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斑。”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遂名之为“和氏壁”。因感其忠、怜其别,文王封卞和为零阳侯,然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的故事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将相和》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政治交锋,后来赵国靠蔺相如的机智侥幸得胜,廉颇对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不满,扬言要羞辱他,后来蔺相如的门客告诉廉颇:蔺相如并不怕他,只是怕两方闹别扭,使秦国有可乘之机,才避开他的。廉颇恍然大悟,然后就脱掉战袍,背上打犯人的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

和氏璧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一是“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之后,就差人给赵王送来信函,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得此绝世珍宝。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无赖之举。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说是“以物换物”,实质上是要挟抢夺:答应吧,秦王绝不会割让城邑;不答应吧,又唯恐秦军铁蹄南下。赵王举棋不定之时,有人就给他推荐了蔺相如,说此人智勇双全,派他出使秦国,可谓不二人选。赵王召见了蔺相如。他就对赵王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于是,蔺相如便作为赵国使臣携璧西行入秦了。秦昭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他亦将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大喜,将璧给予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但却没有表露一点用城邑补偿赵国的意思。蔺相如见状,心生一计,对秦王说道:“璧上有一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又把璧交给他。此刻,蔺相如脸色突变,怒发冲冠,又对秦王说道:我遵赵王之命,携璧出使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更可气的是,我观察大王并没有割让城邑的诚意,所以我决定收回宝璧。如果大王逼我,我的头就同宝璧一起在这柱子上撞碎!他手持宝璧,斜视庭柱,作随时撞上去之状。秦王唯恐璧碎,就表示马上交割城邑。蔺相如揣摩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便又说:和氏璧是公认宝器,我出使秦国之前,赵王斋戒五天。如今大王想得此宝,也得斋戒五日,并行九宾大礼,我方可献上。秦王别无他法,只得应允。而蔺相如则在秦王斋戒期间,差随从穿上粗布织物,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了赵国。

如果说“完璧归赵”是蔺相如初露头角,那么“渑池会”则让他再显锋芒。秦王大概是心血来潮,差人通告赵王,意欲于渑池与赵王相见。赵王恐惧秦王,不想去但又不得不去。蔺相如作为随从也一同前往。酒宴间,秦王突然对赵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不敢违背秦王的意思,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官吏不失时机当场做下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状,就明白了秦王用意:所谓友好相见,不过是幌子,实际上是想借机羞辱赵王!他便上前对秦王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以相娱乐。”说罢,就跪地递上瓦缶。秦王恼怒,不肯击缶。蔺相如又要挟说:“五步之内,蔺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侍从欲杀蔺相如,又被他大声喝退。秦王无奈,只得象征性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却如获至宝,转头令赵国官吏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一干大臣恼羞成怒,说道:“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邑向秦王献礼!”蔺相如针锋相对,回击道:“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咸阳为秦之国都,献了咸阳岂不是献出了秦国?直至“渑池会”结束,秦王因蔺相如而未占到半点便宜。

如此,我们就领略到了蔺相如卓尔不凡的风采。此公不但胆识过人,机智果敢,更难得的是,面对强权,视死如归。因此,他被后人所景仰也就不无道理了。不过,蔺相如之风范,如果仅限于此,那就有些委屈他了。其实,如泰山之重的是他的“忍”字。

都知道“负荆请罪”的典故,由此我们记住了廉颇的谦让与包容,却忽略了蔺相如的隐忍与大度。“渑池会”结束之后,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而廉颇作为赵国大将,屡建战功,居于一个凭嘴立功且出身低微的人之下,他自然感到羞耻。于是扬言,见了蔺相如,一定要好生地羞辱于他。蔺相如听说之后,便故意躲避。他的门客们就说:你现在身为将相,何故害怕廉颇?我们这些平庸的人都为你感到耻辱了。蔺相如说:秦王比廉颇威风吧?但我也敢当众羞辱于他,呵斥于他,我岂有害怕廉颇的道理?秦国强大,之所以迟迟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二人的存在。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存,敌人就会乘趁而入,我所以忍让,是为国家命运计。此话传到廉颇耳里,他看到了自己的自私与狭隘,便脱掉上衣,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从此,两人成了生死相依的朋友,史书里也有了一个感天动地“将相和”的故事。

其实,蔺相如能“忍”,蔺相如也不能“忍”。他“忍”了廉颇,却不忍秦王。正是如此,他的“忍”才显得高贵,显得厚重。

和氏璧的故事范文第5篇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廉颇和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留名,除了他们那种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精神外,就是他们机智勇敢、英勇善战!让我给你说说这几千年前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那时,秦国最强。当赵王听说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换自己的宝贝和氏璧却并无诚意的时候,命蔺相如去对付秦王。结果蔺相如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这块璧有点小毛病和要举行盛大的典礼为借口,不仅没有让自己受到伤害,又保护了和氏璧的安全,使秦王无理进攻赵国。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以如果不答应,我就和您拼了相威胁,维护了赵王的尊严。接着,大将廉颇看蔺相如职位比他高,很不服气,蔺相如以国家的利益要靠自己和廉颇一起维护为理由,告诉廉颇如果两人闹不和,赵国会灭亡,使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这个故事可分为三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每一节都体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精神,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到了团结一致才能打败敌人的道理。

妈妈寄语:昊旻,文中重点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蔺相如的大度、包容之心,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感人至深,妈妈希望你能学习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为人处世的包容之心。这篇读后感比以往有进步,妈妈为你喝彩!

将相和读后感500字(二)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故事,所讲的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今天我们就学习了这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分别是:蔺相如、廉颇、赵王和秦王,我对这四个人物都有些意见和看法。

就先从秦王开始说吧。我认为秦王属于那种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人。就拿拿城换璧这件事来说吧,明明是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可秦王却写信要求用15个城换赵王的璧。秦王也太目中无人了,根本不顾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做出这样的行动,让人觉得有点横行霸道的感觉。

再说赵王,虽然他是战国末期七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之一,但我认为他是一个缺少主见、一遇到紧急情况就手足无措的人。做一个皇帝,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谋略和主见。遇事首先要冷静下来,好好地思考,这样才像皇帝,不会有失皇帝风范。在渑池会上,秦王这样侮辱他,他居然还没有蔺相如的反应快,所以我说他是个遇到紧急情况就手足无措的人。

廉颇,是一个多么憨厚的人,一个知错就改、坦率正直的人。廉颇起先为了个人的名利而闹,有居功自傲的缺点。但他后来能知错就改,一位堂堂的大将军,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不顾个人荣辱,毅然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这种诚恳、坦率、直爽的性格,作为古代将军,实在不可多得。

最后再说蔺相如,每一个看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人。因为蔺相如面对秦王不但没有胆怯,反而更加理直气壮、义正言辞。特别是在给璧举行典礼时说的那些话,表现出了他那种人璧共存的凛然正气。

这几个主人公各有各的特性,但是我最喜欢蔺相如和廉颇,他们爱国的心一直在我的印象里,蔺相如勇敢,廉颇知错就改,我要向他们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爱国的优点!

将相和读后感500字(三)

这个星期,我学完了这篇课文,从中受到了许多教益。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可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有利于国家。

和氏璧的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游戏;RPG;三维目标;作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92-03

教育游戏概述

1.教育游戏的含义

单从字面上理解,教育游戏即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是教育与游戏两者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教育界对教育游戏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的理解为:教育游戏是融教育性与娱乐性为一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通过自主性、娱乐性、参与性、交互性、竞争性促进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游戏的最大特点是娱乐性,教育游戏的主要特点恰恰是努力把游戏的娱乐性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使玩家达到特定的学习目的。[1]

2.教育游戏的目的

教育游戏的思想是“寓教于乐”。教育游戏为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工具,“教”与“乐”的平衡是教育游戏一直追求的结合点,即教育工作者一直所追求的“寓教于乐”。教育游戏利用游戏的方式完成教育过程的产品实现,从而达到教育游戏的目的:学习者在“玩”中学习。

3.教育游戏的分类

按照教育游戏的侧重点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动作类教育游戏、策略类教育游戏、模拟类教育游戏、冒险类教育游戏、角色扮演类教育游戏等。[2]据百度2007网络游戏调查报告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MMORPG)的玩家占据了所有游戏类型玩家分布的56%,占领了我国大部分的游戏市场。另一份研究报告也表明,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一直是大多数青少年玩家的最爱。因此,下面笔者将着重以RPG游戏为例,从三维教学目标的视角分析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RPG游戏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1.什么是RPG游戏

RPG即角色扮演游戏(Role-playing Game),是由玩家扮演游戏中的一个或多个角色,在虚拟的场景下进行的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游戏。在游戏中,通过游戏任务的完成,达到教学目标,进而实现教学效果。因此,在RPG教育游戏中,任务的完成情况是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唯一标准。

RPG教育游戏的魅力主要源自其真实有趣的剧情。RPG教育游戏的情节设置除了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更多的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决定的。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性别、年龄、认知发展与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生活经验等特征,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及“玩”的乐趣。它改变了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于游戏的剧情当中,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

2.RPG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

RPG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教学设计者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下面将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分析RPG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

RPG教育游戏中,玩家在了解各个角色的任务及特点并掌控角色进行游戏的同时,已经在学习教育游戏设计者想通过游戏让他们掌握的学习内容。在游戏中,学习者相互间通过交流协作,实现游戏学习中的知识共享与经验共享,并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RPG教育游戏把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穿插在有意义的、复杂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完成真实性的任务,来学习蕴含在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求学习者对遇到的所有信息符号进行解码,快速作出决断完成游戏的任务,从而锻炼了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空间感,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RPG教育游戏中,角色成为学习者的化身,经历整个游戏的进程。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没有教师的直接引导,而是通过角色的任务来引导自身进行游戏,它可以提醒学习者去哪里完成任务或下一步该做什么。游戏中涉及的“语言”以及它出现的场合与时机,与整个游戏的剧情保持一致,通过引导“游戏”来引导学习者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习者快速熟悉整个游戏学习的环境,并且掌握学习的方法,领会学习的技巧,促进整个教育目标的达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激发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RPG教育游戏创设了情境化的认知环境,采用丰富多彩的战斗画面、有趣的情境、逼真的人物特性来吸引学习者,让学习者感受到游戏中的人物就如同是自己在扮演一样。通过人机交互使玩家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故事发展的情节以及最终的结局,从而改变了学习者对待学习的态度,充分调动了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了学习者在传统学习过程中带有压力而被动学习的局面。

②促进学习者的协作意识发展。大型多人网络RPG教育游戏往往具有社会性,需要团队协作,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将会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学习者要完成任务就得想方设法与同伴合作,进而促进了学习者的协作意识发展。

③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PG教育游戏所构造的情感世界在所有教育游戏类型中是最为强大的。RPG教育游戏使学习者接触到一个模拟的现实环境,带给学习者深深的体验感。逼真的场景不仅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游戏学习者化身自己的角色在此环境中探索,战胜重重困难,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他们对这个世界进行情感体验,与里面的人物建立感情,受到游戏中所接触到的人物的性格影响,促进其价值观的发展。例如,学习者如果在游戏中扮演具有真善美、健康而又乐观向上的角色,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3]又如,设置敢于探险、克服困难,击败游戏中的坏人、拯救民族等积极向上的角色,则利于学习者形成不畏困难,不轻言放弃,敢于坚持,顽强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RPG游戏应用案例――《龙骑士旅行记》

RPG教育游戏的角色主要包括玩家角色与非玩家角色。[4]玩家角色是游戏的主角,由玩家扮演并控制,需要完成一定的游戏任务,通过完成游戏任务实现教育游戏设计的目的。例如,在笔者设计开发的RPG教育游戏《龙骑士旅行记》中,小学生、教师、老者、村民等角色都是由玩家操作控制。而非玩家角色就不能被玩家操作控制,只是在游戏中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在《龙骑士旅行记》中,问题回答的非玩家角色是由系统设置的,玩家无法对其进行操作。非玩家角色可以为玩家角色提供帮助任务,促进玩家完成游戏,也可以是游戏敌对者,阻碍任务的完成。在《龙骑士旅行记》中,问题回答的非玩家角色就是玩家晋级、转变角色的帮助者。

《龙骑士旅行记》采用的是带多个分支的单线结构,将每个传统节日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以帮助老人所在的国家寻找很多年前由于战乱而丢失的国宝和氏璧。让主人公在寻找和氏璧的过程中途经不同的区域,同时见证传统节日以及相关习俗的形成,然后再发挥想象增加一些分支剧情,凸显游戏性,给予玩家充分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影响游戏结果。

在游戏中设立一些虚拟的历史人物,如为小龙和其他的系统人物增加游戏性。笔者以“骑士之旅”为骨架,以丰富的历史传说资料为背景,用细节和独立的小段情节来丰富之,完成以下故事情节设计:小龙是某学校学生,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并且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骑士。某天他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对他说可以让他成为一名勇敢的骑士并且可以让他得到一次神奇旅行的机会,就是为老者的国家寻找很多年前由于内乱而遗失的国宝和氏璧。在旅行途中他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小龙接受了老者的提议,踏上了寻找和氏璧的旅途。在旅行的过程中,小龙化身为一名骑士到了四个不同的区域,最终找到了老人的国家丢失的和氏璧,同时也见证了我国四个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以及风俗习惯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由于是骑士小龙在四个区域的旅途中经历或者感受四个不同节日以及相关习俗的产生,故该游戏称为《龙骑士旅行记》。

通过RPG游戏――《龙骑士旅行记》的操作,学生知道并了解了我国四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各个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会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承民族精神,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和氏璧的故事范文第7篇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⑦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⑧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特质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发掘光大之必要。(选文有删改)

阅读题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玉”文化的内涵。(3分)

2.结合语境,填空:(2分)

(1)文章第③段引用《管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2)文章第⑥段加横线的“后三者”指代什么?

3.第①段“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4.结合第⑦段的相关知识,请你写出“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请用四字词语作答)?并作简要的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3分)(1)玉是君子的象征;(2)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3)玉,是权力的象征;(4)。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5)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只要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全分。)

2.(2分)(1)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花雪月。(每小题1分)

和氏璧的故事范文第8篇

中国享有“玉石之国”的美誉,早在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发现了玉石的晶莹之美,玉器从最初的生产工具逐渐向装饰品、祭祀礼器等方向转变。此后历经周秦汉唐宋以至明清,绵延不绝,中国的玉文化形成了悠久的工艺历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悉心探究,您将会看到古人如何小心地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浓缩在瑞玉中,把对德和美的追求巧妙地表现在形形的玉器中。古人以王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即俗称的“六器”。《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王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王璧作为礼器,在祭祀中的首要地位。

玉璧作为玉制礼器之一,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而关于玉璧这种器物最有名记载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和氏璧的故事。人们所熟知的成语“价值连城”与“完璧归赵”就是出自这个故事。那么玉璧的形制是怎样的呢?《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记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是指玉璧的璧体,“好”则是指玉璧中间的圆孔。其实完全符合这种标准比例的玉璧并不多见,所以用现代语言来概括就是:玉璧是一种扁圆形环状玉器。

当然玉璧在造型上并不拘泥于扁圆形,还有其他的形状,如连环璧、出廓璧等。连环璧就是指多个璧体连在一起的玉璧,如双连环璧、三连环璧等。在玉璧的孔内或外侧一端凸出一块近三角形的镂雕装饰部位,装饰部位的高度往往超出玉璧的直径,这种玉璧则称之为出廓璧。其镂雕部分纹饰繁复,多以双龙或双凤等式样出现,有时还在上面刻有“益寿”、“宜子孙”等代表吉祥的字样。璧面精美绝伦,显示出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

玉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产生的纹饰种类繁多,其中比较主要的有谷纹、素纹和蒲纹。素纹玉璧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商代也有,璧面光素无纹,风格古朴大气。蒲纹王璧出现于战国时期,所谓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在玉璧表面刻成近乎蜂房排列的象征瑞草的六角形格子,六角形格子内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整个纹饰取蒲草能织席安人之意。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王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除素纹、谷纹与蒲纹,随着年代的发展,玉璧还出现了其他许多纹样。如云雷纹、凤鸟纹、卧蚕纹、龙纹等。唐、宗、元以后还出现了以凹雕的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也有把多种纹饰组合在一起的,例如在玉璧的表面用同心圆绳纹分为两区,外区饰龙纹或凤鸟纹,内区饰蒲纹或谷纹。还有在玉璧两面均刻有图案的,例如在玉璧一面以谷纹或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装饰,在另一面以花、鸟、鱼、虫、龙、凤、八卦、吉祥物等图案装饰;或者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玉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时期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它装饰。山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汉代谷纹玉璧,直径7.7厘米,厚0.4厘米。颜色青中泛白,璧体晶莹剔透,玉质细腻温润。该玉璧璧面“肉”、“好”周边各刻有一周弦纹,弦纹之内则满雕谷纹,是汉代谷纹玉璧的典型代表,整个纹饰取谷可养生之意,也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