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通用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通用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通用技术范文第1篇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一、通用技术课程的模块结构

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设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选修模块7个,为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是修完必修的2个模块并获得4个学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或升学的需要修学选修模块。

二、通用技术课程开展的意义

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个体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通用技术包涵了很多与生活实际、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知识,对于学生就业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据调查显示,应届高三学生中,每年都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而放弃高考的,多是农村考生。一些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大学学费太高、毕业后工作难找,上大学还不如高中毕业后直接出去打工更划算。“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蔓延,正严重地影响着农村孩子对知识的追求和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因此高中时期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对于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

据目前的用人单位招聘用工显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蓝领”就业导向功能凸显,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如近年来,随着国内模具产业的强势发展,模具行业对人才的渴求度极高,但人才的匮乏和紧张已成为行业的棘手问题。在各地模具产业集群区域里,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模具加工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占75%的“蓝领层”,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模具技术人才。而汽车制造、汽车修理、汽车钣金喷漆、汽车美容装潢的专业操作人员也是汽车行业的稀缺型人才。高中通用技术的开展无疑对于高中毕业就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通用技术教学方法设计

学习通用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学习内容陈旧、枯燥、单调,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了解通用技术的有关知识,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实际问题。

1.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告诉同学们通用技术涉及理化生、木工、电工、车工等方面,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电线接法、灯泡安装、机器的简单组装以及使用方法等,在家的时候经常能用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观察生活,懂得许多生活有关的常识。

2.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

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技术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实教性强,有省时,省力,直观灵活,生动,节奏快,容量大等特点,它声形并茂、图文交互、能打破学生时空界限,调动图、文、声、像等多种功能,使教学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在《汽车驾驶与保养》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的作用。知道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与开关的名称,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了解汽车例行保养项目。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对课堂教学来说,无疑大有裨益。

3.开展通用技术竞赛

开展竞赛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创新教育方法。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生好胜心强但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全神贯注做事的时间持续短。“知识竞赛”的方式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竞赛状态。他们会主动、认真地去思考每一个竞赛题。竞赛下来不会的题会去翻书验证,从而起到了强化知识的作用。

据报道,四川崇庆中学日前举行了第二届学生《通用技术》实践操作技能及作品大赛。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利用现有工具,合理选取各种材料,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团结协作,互助互学;制作出了多彩的作品共68余件。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技术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同学们对《通用技术》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4.设计丰富的实践环节

通用技术课程不但有理论性,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尝试做小实验、小制作。

如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课题,针对病人在医院里输液时,旁边得有亲朋好友看着,不然病人睡着了针水输完了也不知道,根据这一情况设计一个报警器。有同学在观察和思考后,制作出了多用途音乐输液报警器,设计中运用了弹簧秤开关原理。输液时,输液袋内的液体重量会不断变轻,而弹簧秤内的弹簧也会随着物体重量的变化而变化,利用弹簧秤的这个特点,制作成了输液报警器。设计的这个输液器,药水输完时,就可以唱歌报警。

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方案和作品,体会到设计的乐趣、制作的艰辛、创造的成就。

5.组织学生参观调研

教师在进行现代农业技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农业开发区参观,去博物馆考察。博物馆不仅藏有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模型等展品,还利用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生动形象、系统科学地向人们介绍动物、植物、土壤知识和农业科技史,展示我国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农业示范园里可以看到多种无土栽培技术在这里的集中体现,基质栽培的彩椒与樱桃番茄、基槽式水培蔬菜、雾培蔬菜、垂直管道式山药无土栽培技术、柱式无土栽培技术。一株番茄可以挂上千个果实,墙上种植蔬菜、生长在空中的红薯、比普通茄子植株大3倍的茄子树、上百斤重的南瓜,现代农业科技让同学们感受现代农业的神奇与魅力。

参观结束后,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给同学们出一个课题,如回家在花盆里培植植物,四周后送到学校去。学生可以种植如大蒜、胡萝卜、小白菜、黄瓜、韭菜、土豆等等蔬菜。种植活动操作性强,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取材方便,既能给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又能让他们亲近生命的成长过程。

四、结论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生动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最终实现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自如地去运用它、驾驭它,这是开展通用技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通用技术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52—01

我省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用技术是这次改革中继信息技术之后又一门开设在普通高中的全新的技术必修科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然而这门新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本文就对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

一、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虽然国家高度关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且已经明确提出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但从整个甘肃省的教学现状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及学生家长普遍忽视通用技术课程,因此,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可谓步履维艰。

1.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自身的技术素养制约了通用技术教学的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是由设计与技术1、设计与技术2两个必修模块与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等七个选修模块构成,内容较为宽泛,几乎涉及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然而大多数任课教师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还不深,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有限,基本上依靠课程标准、教材开展教学。

2.教学设施不完善,课时不足。据笔者了解,在甘肃省兰州市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所需要的硬件设施都很缺乏,那么在办学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则更加困难。而且配套的教学仪器、教学模型和演示教具等教学资源也处于积累阶段,加之通用技术不列入高考范围,许多学校的课时总量也被大大压缩,严重影响了通用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3.教学评价体系滞后。虽然学生普遍承认开设课程的必要性,但由于教学活动场所有限、教学方式单一、课时少,学生亲自设计和体验的活动不多。在课程评价方面,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兴趣态度以及少量作业进行评价的。显然,这与该课程所提倡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性评价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改进对策

1.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术素养。通用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与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联系尤其紧密。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和学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深刻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要求和内涵,根据知识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和相应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创造所需的软硬件条件。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筹集资金购买器材设备,建好硬件设施。但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还要努力提高学校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调整硬件设备的管理方式,合理规范硬件设备的利用,鼓励老师和学生自筹实验设备,为开展通用技术教学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此外,在课程资源还不丰富,学校软硬件设备配置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及时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高新技术成果,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

高中通用技术范文第3篇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571100)

摘要:海南省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探索,并付诸于实践,使通用技术课程不仅成为海南省高中新课程的亮点,而且成为热点和生长点。

关键词 :海南省 通用技术 创新实践

海南省自从2004年秋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省教育厅、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将其视为高中新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来突破。目前,全省高中学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实现了全面开课,并建立起一支以专职为主、成长中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通过逐年深入的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正在逐步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同。

一、科学实施,制度保障

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验初期和不同时期,海南省组织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课程开设、学分管理等方面,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提出了具体实施和指导意见。2008年初,为了进一步深化海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在总结通用技术课程实验3年经验的基础上,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深化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教研[2008]2号),进一步从加强课程的领导与管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稳定,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专用教室,加强教学研究,制订和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全省高中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

依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为了加强学科专业指导、强化教研力量,成立了省通用技术学科指导组和中心教研组,对全省高中学校实行分片教学指导;定期举办针对课堂教学、技术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教师培训,邀请课程专家讲座,把学员带到工厂去亲自操作实践,不断满足教师需求,提升培训质量,使教师能尽快适应和创新通用技术课堂教学;通过教研活动,表彰和宣传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提高全体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设通用技术课程网站,积累教学和评价资源,及时回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帮助与支持;呼吁并促成省教育厅技术课程教师专业职称评定小组,为通用技术教师顺利解决专业职称晋升问题铺平了道路;重视舆论宣传的促进作用,通过省内外主流媒体跟踪报道课程开设的现状,加深社会各界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营造了良好的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环境。

二、分步实施,分层推进

针对通用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与阻力,研究制订分步实施、分层推进的策略。2004~2005年,以推动课程开设,建设教师队伍为主要工作目标;2006~2009年,以加强教师培训,稳定教师队伍为主要目标;2009~2013年,以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程实验为主要目标。

(一)教师培训

在2005~2009年,举办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省级教师培训、研修数十次,先后邀请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组专家为海南省通用技术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技术教育专家为全省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开拓教师视野,分批带领教师到省机电专科学校实训基地进行木工、钳工、电工、数控技术等操作技能的实习培训。

在2009~2012年,每年暑期举办为期两周的通用技术教师全员网上远程研修,通过专家网上讲课互动和问题研讨等方式,提高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教学研究

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在全省高中学校的推开,课程实验的推进策略开始逐步走向教学研究、教学评价探索和师资专业水平的提升上。借助多样化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和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1.以教学评比活动带动教师参与教研。

根据教师教学状态和专业发展的需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如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公开课观摩研讨、同课异构观摩研讨、教师自制教具比赛、高中生通用技术作品展评等;引导教师参与对热点教学问题的研讨,如何理解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把握技术教学的深度与难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等,均成为各次教研活动交流讨论的热点话题。

2.建设课程网站集聚课程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开始实验之初,针对课程资源极度匮乏的现状建设了海南省通用技术课程网站,网站建设秉承为教学服务、为教研提供资源的理念,坚持原创、开放和务实的风格,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资源,使大批通用技术教师通过网站提高、受益。网站的“教研活动”栏目,聚集了各次教研活动的精品文本资源、视频资源;“在线研讨”栏目吸纳有热情、有见地的教师主持栏目,定期围绕教学热点问题组织网上互动研讨;“年度教师人物”栏目,则不遗余力地推介在通用技术教学一线有奉献精神、有业绩、有作为的教师,为大家树立学习的标杆;“专家视点”栏目,则发挥网站的纽带作用,疏通专家与教师的对话渠道,使教师听到专家们对课程教学困惑的解析,使专家了解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困难。

3.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以课题为突破口,吸引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将研究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结合起来,吸纳和传播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引发争鸣与交流,及时总结、归纳与推广教师研究成果,让更多的教师分享教研经验,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海南省教研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的通用技术教师培训与校本研究”,吸纳数十所学校参与研究与实验,以课题研究为工作任务,将教师教学的点滴收获进行积累、分类和提升,课题成果丰富,部分成果和经验得以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及时吸纳和传播教师研究与实验的经验,引发争鸣与交流,使项目课题的研究在交互式、对话式等互动中不断深化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目的。

4.以专用教室建设推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校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的建设是课堂教学及研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以样本校为基础着重抓不同类型学校专用教室建设。这些学校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为其他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了示范。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全省各类高中学校专用教室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建设要量力而行,经济条件不同的学校可以建设不同档次的专用教室;二是以实用为准则,可以一次投入,也可以分期分批投入,条件一般的学校,首先应保证两个必修模块所需的工具、设备和材料到位,条件较好的学校,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如电子控制、简单机器人、汽车驾驶与保养等选修模块的专用教室。

三、稳步探索,抓实评价

要使通用技术课程实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平稳推进,课程必须纳入规范的考试评价渠道。海南省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方面进行了大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实验。省教育厅于2006年正式颁布《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基础会考实施方案》(琼教基[2006]9号),并附《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基础会考通用技术科目考试说明》,将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考试科目纳入高中基础会考,并将考试成绩的10%计入考生的高考成绩。省教研部门设立研究课题针对通用技术基础会考的考试方式、试卷命题进行深入研究。鉴于考试结果与高考相关联,在课程实践的前十年考试方式宜以纸笔测试为主,辅以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在试卷命题方面强调基础性、过程性和应用性原则。基础性是指落实水平考试的性质,针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程内容。过程性是指要求考生运用已经内化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停留在对知识的再现和记忆上。应用性是指试题密切联系考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真实技术问题,避免抽象、概念化的题目。省教研部门在每年考试结束后,及时对试题命制和考生答卷情况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评述试卷双向细目表、各道试题的功能和内容、特色与创新之处及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解析各题的预估难度与实际难度的偏差及影响考生答题的因素等,进而分析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引领课堂教学的走向。数年基础会考的实践证明,基于研究的纸笔考试评价,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虽然通用技术基础会考的卷面分值仅50分,纳入高考总分的仅有5分,然而正是利用这区区5分,稳步推进了全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

四、创新实践,初显成效

海南省坚定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信念,创新课程教学与评价,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通用技术课程实践之路。

(一)验证了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设置是符合高中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需要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提高了高中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用技术课程在高中开设,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升学,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方法的掌握、对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汇贯通、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学好学科类课程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通用技术课程在本地实验的策略和方法,创造性地推进课程实验的深化

海南省是经济和教育欠发达省份,通用技术课程能够在全省实验并稳定推进,打破了“条件不成熟不能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说法。课程实施的行动说明,通用技术课程实验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克服困难、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三)因地制宜地培育教师队伍,推动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培育和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80%以上的高中学校均配备有专职或专兼职并存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各市(县)重点学校均设有技术教研组或通用技术教研组。省教研部门为通用技术教师制订了职业发展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通过各种渠道为教师提供展示和发展的舞台,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

(四)通用技术课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获得发展

高中通用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困境;对策

一、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困境

1.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

高中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在学校设置此课程前,任何一个学校都没有通用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而现任的通用技术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其他课程教师转过来的,因此对通用技术课程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基本上都是一边学习一边教课,很难像其他学科一样专业地去教学生。而且由于通用技术是新课程,可以借鉴的课程资源非常少,是目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面临的巨大难题,大大制约了通用技术学科的教课质量,挑战着教师的教学能力。

2.通用技术教师教学方式落后

通用技术是一门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都要求非常高的学科,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通用技术课程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倾向。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很多教师不能真正地落实三维目标,教课过程中对照着课本内容宣读,根本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参与其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使通用技术课程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新课程改革下,这样落后、过时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于通用技术课程,大大限制了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

3.课程资源缺乏,学校不够重视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比较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要求,所以学校有限的场地和器材等课程资源不能满足通用技术课程的需要。而且传统课程教学都是学校提供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无需教师自己去开放和创造,所以教师对新课程缺乏开发和创造的意识,学校和教师对此意识薄弱,不够重视,仍然按照旧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科目,这就导致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不够重视,很多学生干脆就放弃了这门学科的学习,使通用技术课程陷入了教学困境。

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困境的对策

1.通用技术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通用技术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实际操作技术缺乏,让此学科和教师都陷入尴尬的教学行为中。要改善这一局面,通用技术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素质,要多研究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多进行操作练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和同行交流沟通,不断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课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2.积极开发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在国家颁布的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中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部分,所以面对通用技术学科课程资源不足的难题时,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开发和创造课程资源。这也是目前通用技术课程开展的重要任务。

3.通用技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开发创造的实际能力,注重紧密联系生活、人和物的互动和实际操作。这就要求通用技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通用技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学习过程、设计方案,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教师要对此给予尊重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

4.通用技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新课程,也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通用技术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此学科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带动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可以确保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虽然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困境,但是只要教师能够改变教学观念,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并且积极调动学生对通用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一定可以大大改善通用技术课程开展的难度,让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尽快脱离教学困境。

参考文献:

[1]陈显盈,尤爱惠.基于STS教育的通用技术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2).

[2]夏建华.高中物理教师向通用技术教师转型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风,2010(20).

[3]周幼松.浅谈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和科技素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高中通用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字】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

目前我国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只有纸笔考试这一种评价方式[1],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准确的评价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无从鉴别学生的技术素养是否得到全面提升,为此,通用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一、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方法

1.学生对自身的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水平的评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认知,进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的自我反省,然后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督和导向。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自省并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这是学习中极力提倡的智慧行为,教师要尽力为学生们营造一定的氛围,促进这种智慧行为的生成。在学生的自评工作中,我们应提倡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形成自评的习惯,只要有学习就有自评,将自评工作自然而然的进行下去。学生不要把评价的重点只放在学习结束后的作品设计上,要把过程性评价细化到每节课、每一阶段的学习,如,某教师将课堂分为三个小活动,为学生准备一张自评表,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完成活动的情况给出“还要努力”、 “基本完成”、“完成”等,这就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一种自我评价。在每一阶段学习过后,如学习“结构与设计”之后,学生可对该阶段的资料或作品完成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可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等。

2.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过程性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在互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激励,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别人身上的优点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且形成了相互监督学习的气氛。互评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小组内互评与随机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即组织互评时,让一位同学分别评价一名小组内的同学和随机的一名小组外同学,这样被评价的同学也同时受到两位同学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客观。而为了提高互评的质量,教师要给学生设定一定的评价原则,可以考虑实行“三个一”的原则,即“必须评出一个等级、至少发现一处闪光点,至少给出一条建议”,评价的等级可以根据教师事先制定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要同时兼顾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作品创意的表达程度,这同样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对于优点和建议,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自由、客观的表达,使学生在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与相互改进中得到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效果对教学进行反思,所以教师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中的重要环节。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观察、鉴别和诊断,主要的含义就是,通过教师评价,可以观察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有效的鉴别和诊断,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以及规划教学改进的方向,不断优化教学和促进学生进步。在评价具体工作中,建议教师要遵循重点关注的策略,重点关注主要包括重点人物和重点事件,重点人物是指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加强对个性学生的关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重点关注,可以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重点事件则是指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工作,确保这两项评价过程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的内涵

1.不能忽视结果性评价

注重通用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并不是放弃结果性评价,而是要将两种评价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的人可能觉得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是相对立的,推出过程性评价就是要取代结果性评价,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美化过程是为了获得完美的结果,而完美的结果必然是由不断美化过程而得来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是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不存在孰轻孰重之分,是因为当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只有结果性评价这一种方式,所以过程性评价就显的迫切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否定结果性评价,忽视结果性评价的重要性。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同学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由于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也一定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学生在设计作品和制作作品时定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个体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组织多方面的设计活动,使每个同学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潜能。

3.过程性评价是动态的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性评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通用技术课程上,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年龄的增长以及兴趣爱好的改变等多种原因,一定会影响到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水平,而通用技术课程也是会不断改革创新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评价步骤、内容也相应的出现了变化以适应教师和学生的进步。过程性评价没有固定的评价方法,既可以采用书面的也可以使用口头的,既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

总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应该提高对过程性评价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对学生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评价尽力做到公正、客观。

参考文献:

[1] 刘美蓉、徐力.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初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32)

高中通用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Moodle平台;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35-04

一、引言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将模块功能丰富的Moodle平台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让学生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学习,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也真正做到了通用技术的信息化教育。

本文选择高中通用技术会考的重难点内容《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在Moodle上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以期突破传统课堂在教学方面的局限性,将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学习两种教学模式整合应用于Moodle平台上的通用技术教学实践,提出基于Moodle的通用技术教学设计流程和教学实践流程,实践中根据不同的环节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及多元评价模式,并创新性地将虚拟教室引入中学技术课堂,使得该平台更加系统、丰富、完整。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Moodle平台主要功能及平台的安装;第二部分是对基于Moodle平台的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介绍;第三部分是以《设计与技术2》中第四单元的《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为例展开教学实践;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应用于通用技术教学的Moodle平台的搭建

1.Moodle的主要功能

Moodle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澳大利亚教师 Martin Dougiamas 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免费的、开源的课程管理系统。其基本功能有网站管理,可以对网站的主题风格、语言、模块插件增删等进行设置;用户管理,可以添加用户、设置用户权限、定义角色等;课程管理,可以添加或删除课程、设置课程格式外观等。

2. Moodle平台的安装

Moodle 平台是用 PHP 脚本语言编写的课程管理系统,一般地在Windows和Linux下都能搭建Moodle运行环境。目前在LAMP、WAMP等集成环境下安装Moodle,由于操作简单受到用户的青睐。由于对Windows操作系统较为熟悉,本文选择在WAMPSERVER2.4环境下配合Moodle 2.5.1软件包搭建平台。

三、基于Moodle平台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论基础

1.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Moodle平台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Moodle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交互开放的学习环境,在通用技术课堂中利用 Moodle 开展教学,能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或信息的揭示下,运用一定的媒体,主动、积极、超越性的学习活动。[2]但自主学习不等同于孤立地自学,学习者同样要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流。[3]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家们倡导的学习方式。

3.协作探究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观点认为,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4]而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5]协作探究学习就是在协作学习的基础上,加进了探究学习,体现出协作与探究的有机结合。[6]

四、Moodle平台下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1.基于Moodle平台教学设计的步骤

在运用 Moodle 网络课程平台进行通用技术教学时,要先做教学分析,包括对内容、学情、目标的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即明确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出基于 Moodle 平台的通用技术高效课堂。[7]因此笔者认为在Moodle平台上进行教学设计应按以下步骤[8]来进行,具体如图1所示:

2. Moodle平台上教学实施的流程

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准备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展开要双管齐下,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开始之前要先做好课程的添加、学生用户的添加、教学设计,再添加相关的学习活动资源。学生在登录Moodle选定课程后根据教师分配的任务展开学习,再通过作业、测验来反馈学习情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①设定好学习任务,不致于让学生盲目无措;②指导学生学习和答疑解惑;③对学业成绩评定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因此在 Moodle 平台下实施教学实践可按以下流程来实施,如图2所示:

3.《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教学准备

①添加/修改课程

教师登录Moodle后在添加或选择新类别后单击“添加新课程”,即可跳转到添加界面,同时可对课程格式、外观、文件上传等进行设置。

②添加学生用户

一般情况下,学生需要有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 Moodle 平台参与该课程的学习,常用的用户身份验证方式有“人工账号”、“基于Email的自助注册”,但为了提高效率一般选择批量上传用户。另外为了方便使用,教师也可在编辑课程时通过加入用户,让学生免去选课这个环节,直接进入学习。

③Moodle下的教学设计

本节选择高中通用技术教材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必修2)》中第四单元的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内容在Moodle上进行教学实践。该节内容为会考的重难点,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且传统的课堂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内容:开环、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和方式;

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和分析开环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能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因此对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的进一步了解是有探究的欲望的。再加上学生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在Moodle平台上完成本节内容在操作上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策略与评价的设计:经过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分析,决定把该节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单元导学、主题活动、成果展示、测试与评价。

①单元导学:部分可以认为是学习准备,其作用是吸引学生进入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平台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技能等。由于学习准备部分内容少且难度不大,所以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②主题活动:由于该节内容主要是介绍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故将内容划分为两个主题活动,采用协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协作等方式搜集、加工整理信息,让学生体验非“灌输式”学习的乐趣,真正在“做中学”;

③成果展示:该环节起到让参与不同主题活动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努力的成果得到展示,锻炼了学生,让他们增加了自信;

④测试与评价:该环节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中融入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

(1)单元导学

该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合适的学习任务,并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支撑,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并非孤立地自学,可通过 Moodle 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问题,从而完成该环节设定的目标和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基于Moodle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带来了各种优势,包括打破时空界限、丰富学习资源、增强人际交互等等。

(2)主题活动

考虑到Moodle平台的在线协作探究功能特点和本节内容,将协作探究活动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教师先将内容划分为开环控制系统主题和闭环控制系统主题,另外根据学生平时在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动手操作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表现,采用同质分组的方式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这种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方式能有效地避免高水平学生包揽多、低水平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但教师在评价环节也应按不同标准给各组评价,水平高的组要求应高些,水平较低的组要求低些。

在确定完分组情况和各组承担的主题后,教师在Moodle的公告栏中将其呈现,接着添加一个WIKI协作活动,设置成分隔小组,让各小组内部完成分工协作,各组成员能编辑本组WIKI,其他组的无法浏览。其中一组的分工情况如图3所示:

在知道分工任务后每位成员都会先有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解决该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还可以添加一个“意见讨论区”,供各组同学协作交流学习以便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除了答疑解惑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根据小组水平不同设置不同的目标及基本要求;监控各组的讨论情况避免学生讨论偏题;监控是否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小组活动中来,对热情不高的学生给予鼓励;帮助解决讨论中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其有质的飞跃。

(3)成果展示

在该环节中将“虚拟教室”引入平台,这在技术课堂上是少有的。汇报人在虚拟教室中充当教师角色,可以实时跟加入教室的同学语音聊天、视频、利用电子白板呈现要汇报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上传.doc、 .pdf、 .xls、 .ppt、.pps、 .swf、 .flv and YouTube videos等多种格式的内容辅助成果。另外其他同学以及教师都可以以学生角色参与课堂,可以通过“聊天”与教室里的其他人交流,还可以通过“举手”取得汇报人给予的语音、书写权对汇报的内容提出建议和指正错误之处。在完成汇报后还可将该组的成果上传,供其他同学仔细学习。

虚拟教室相对传统教室的优势在于:

①全自动课程录制功能让教授多个班级的教师同一个内容不用重复多遍,将时间更多地用于跟学生交流和答疑解惑;同时也能让学生反复听讲直到对知识理解掌握;

②电子白板提供画图工具,能让呈现的图形、表格、文字等更规范清楚;

③实时视频功能让实物演示更近距离,避免了坐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的问题;

④虚拟的视频、语音、文字交流平台让个性较内向的同学更敢于表现自己;

⑤当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答案产生争议时可进行即时的不记名投票表决,不致于使课堂争论声一片乱哄哄的。虚拟教室如下图4所示:

(4)测验与评价

该环节中总结性评价由书面测验和技术作品测验构成,[9]用来检验阶段学习后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形成性评价则通过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和教师给小组评分来体现。

①总结性评价

教师可以在Moodle平台上编辑书面测验,待测验结束后教师可在测验管理下单击“结果”给学生评分、查看答题情况、查看成绩,也可以将成绩以Excel导出。对于技术作品测验,成绩可以由设计报告书、作品制作和技术作品说明书共同组成。设计报告书占总成绩的40%,作品制作占总成绩的35%,技术作品说明书占总成绩的25%。在该平台上教师可以添加一个“作业”活动,让学生提交设计报告书和技术作品说明,在给最终分值时将作品制作的分值也纳入其中。

②形成性评价

在形成性评价开始前教师应设计好评价量表,再通过添加WIKI协作活动,设置成分隔小组,让各小组内部完成组内互评,添加WIKI将其设置成无小组,完成组间互评,同样地添加WIKI将其设置成可视小组,完成教师给小组评分。

五、结论

在完成Moodle平台上的教学实践后本了平台使用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表示愿意继续在该平台上学习其他章节内容,甚至希望其他科目也能在Moodle上进行教学尝试。

本文提出自主学习与协助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配合 Moodle 平台的WIKI、虚拟教室等模块功能,采用多元评价模式进行通用技术教学实践,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体验了“用技术手段学习技术知识”的乐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生的自主和探究学习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条件;同时也为其它学科运用 Moodle 平台进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亚琳.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陈淑君.基于Moodle平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6):76-78.

[4]肖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2.

[5]范魁元,杨家福.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2):20-23.

[6]仉明珠.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探究式学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7]唐素芳.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J].软件导刊,2009,8(1):188-190.

高中通用技术范文第7篇

时光似箭,转眼到了期末,学生们在紧张的复习着功课准备在期末检测给老师和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而我也要在这期末之时,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半年工作当中的成绩和不足。这个学期我顺利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不断汲取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存在,现就对我这半年的教学生活、工作,做一个总结、反思。

1.“导入”环节举足轻重

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讲《自然界的结构》时,先让同学想一想建筑工地的情形,并发散思维,思考生活中经典特殊的结构实例。顺势也引入的本节课的主题,这样学生情绪高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会到结构无处不在。上一学期在讲《三视图》时,首先用大家熟悉的诗词《题西林壁》导入,“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对诗词兴趣高,并以能背诵全诗而感到自豪,同时也引出了三视图的作用--不同的观察角度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

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另外,导入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也可采用视频形式导入,且视频可以让学生用多个感官进行感受,只要选材科学合理,效果甚佳。在讲《控制的设计》时,我提前准备了红外线感应自动门开关视频,视频播放后学生的兴趣大增,接着我便进入本节课主题--控制的讲解,学生们听的十分认真,探索求知的欲望得到增强。这可以看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进行导入,使学生在情境中得以感悟,在感悟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一个都不能少”的课堂参与

“2321”生动课堂要求的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一个不漏,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与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流程的设计》的学习中,我提出了一个 "正月里来窜亲忙"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自己的亲戚分别位置不同,提出不同的走亲戚路线设计方案,同时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流程的设计的重要意义。这个任务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详细列出设计要求,考虑得越周到越好,生成的方案越多越好,并加强了设计中的过程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反映良好,每个人都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圆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同时还让大家认识到团队力量的重要性,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在讲授《系统的设计》的过程中,我讲述了自己08年参加团

省委组织的一项野外拓展训练的故事,两米背倒、穿越电网、八米走钢丝、高空断桥、四米毕业墙,每一项活动都是一个无法独立完成的,让同学们之间既相互信任,又相互协作。无形中把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系统的定义及系统各部件之间的联系传授给学生。

3.采取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不再是以前的师本模式,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但这不代表老师不再重要,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并将错误的地方及时指出并改正。在讲《结构的稳定性》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平时见到的现象,总结出来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这种授课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不再单纯坐在座位上当听众,而是以老师的角度去学习和思考本节课的内容,我只是把大部分学生提出的接触面和支撑面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支撑面而不是接触面。这比以往单纯听老师讲理解的更加深刻,记忆的也更长久。

授课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影响较大,而教学本身也应该为传授知识“留空挡”,为学生留出分析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而不只是单纯的讲解或传授。

4.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高中通用技术范文第8篇

(1.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710062;2.陕西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710062)

摘要:通过对我国两套典型通用技术教材内容的科学正确性、现代化、弹性以及STSL教育的比较,认为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设计新颖独特,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等特点;粤科版通用技术教材具有学科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强等特点。为后续通用技术教材的编写及修订提出建议:教材内容表述要专业、严密,要体现技术的现代化,要用多种形式来呈现,并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实作为教材案例。

关键词 :高中教材 通用技术 比较研究

通用技术课程是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新设的一门必修课,是课程形态的历史突破,它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中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转型和延续,对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式颁发,于2004年9月,通用技术课程正式进入实验区。在这一轮课程改革“一标多本”的倡导下,编写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创造了条件。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国共有四家出版社根据《课程标准》出版了四个版本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这四家出版社分别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地质出版社,四套教材我们分别简称为苏教版、豫科版、粤科版和地质版。虽然四个版本的教材都出自于同一课程标准,但其在内容编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有必要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笔者立足于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以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和粤科版通用技术教材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这两个版本教材在知识内容方面的差异,其目的在于分析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科学正确性,甄别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是否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弹性,满足不同的需求,能够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际应用性,为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两套教材内容的科学正确性

教材内容的科学正确性是对教材的基本要求。教材中对现象的描述、技术的介绍、概念的定义、技术史的发展、产品功能的介绍、设计方案的讲解等内容必须科学、正确、简洁,需要有充足、正确、可信的材料基础和文献资料等,这是对教材最基本的要求。教材应尽量使用工程技术语言表述,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严密、专业,否则容易导致内容繁琐等问题的出现,特殊情况下,首先保证其正确性。教材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概念、操作步骤、设计原则等应在教材中重复出现一定的频次。两版教材均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必要的图片,笔者在仔细阅读两版教材时均未发现错误表述。两版教材都正确地使用了必要的工程技术基本概念及专业术语,显得严密、专业,但不至于繁琐,对重要内容都进行了着重强调,都做到了科学正确这一最低要求,都为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两套教材内容现代化的体现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用技术课程应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崭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教材不应存在陈旧老化的、缺乏生气的内容,这是教材更好地适应时展的必须要求。教材应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通识性、基础性着手,精心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与当代科技发展相关、对未来发展有益”的内容,注重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科学观点的渗透。两个版本教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时都体现了技术的现代化,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作为论证的实例,介绍了经典的和前沿的技术知识。这里统计了两个版本教材各自在必修模块中对现代技术介绍的数量(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引用的实例广度较大。笔者还精心选择了两版教材中10个案例对同一技术在介绍深度上的比较(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对同一技术的介绍有6个案例要比粤科版通用技术教材有深度,有4个案例的深度不如粤科版教材。如两版通用技术教材都对洗衣机技术的发展做了介绍,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介绍了手摇式一单缸式一双缸半自动一全自动滚筒式洗衣机;粤科版通用技术教材则介绍了搅拌叶片式一木质圆桶式一电动式一全自动烘干式一“DIY模糊型”全自动式一臭氧洗衣机,对每种洗衣机都有详细的介绍,尤其是最新发明的臭氧洗衣机,苏教版教材并未提及。

三、两套教材内容弹性的体现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偏重于言语智能,有的偏重于运算智能,还有的偏重于运动智能等。不同个体在智能结构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上的差异,因此差异不仅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中存在,而且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里存在。为此,教材在保证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要为有不同技术学习需要、不同技术学习速度和不同认知范式的学生提供富有弹性的教材设计,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两个版本教材都有一定的弹性,在大方向上有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笔者统计了两个版本教材的栏目形式及其出现的频次(如表1),从中可以看出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中栏目设置不仅种类较多,而且各栏目出现的频次也明显较高。其中,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中的“案例分析”、“马上行动”和粤科版通用技术教材中的“设计与实践”等栏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新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此外,笔者还统计了两个版本教材中与内容相关的网址链接数量(如图3),从中可以看出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的网址链接数量远远高于粤科版。基于以上数据,我们认为两个版本教材在凸显内容弹性方面各有优势,但相比之下,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具有更好的弹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注重对学生进行STSL教育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同化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通用技术课程是将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门课程。教材应当通过具体的技术实例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以及科学与技术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为此教材要注重STSL,即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教育。要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强调技术从生活中来,针对高中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贴近生活、社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技术实例,突出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包括对技术的理解、选择和管理能力,注重把技术合理的应用到生活中去。两个版本教材都十分重视技术与科学、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均以技术为主线,突出了科学对技术的革新改造、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技术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笔者统计了两个版本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数量(如图4),从中可以看出,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选择了较多的生活实例作为教材的内容,并未发现有学生陌生的实例,使教材内容更为生活化,更有利于凸显技术的实用性。而粤科版通用技术教材所选的内容有个别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如“织机、青铜器、景泰蓝”等,这样的内容编排不利于学生新知识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