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教育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奇怪现状 家庭教育

教育界,改革的次数不计其数,到了今天,也算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但身在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深切感受到了农村教育工作中的“怪诞”现状。

一、心力交瘁的教育

教育部门提倡教育改革,肯定是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成长,可到了农村却变成了学生的负累。

在方法上推行素质教育,制度上依然是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单一,使得老师们只能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搞应试教育。课堂上虽主张自主自由学习,下课后不得不记考试内容。

老师们拼命提成绩,一是因为老师们想评先进优秀,二是家长们推崇高分,老师想赢得家长们的支持和好评。

孩子们为了提高成绩,勤劳刻苦,每到期末,部分学生总能考个好成绩,家长老师乐得合不拢嘴。但一部分学生就悲剧了,成绩不理想,总要被指着鼻子教育几番。有些“油条”式的,面无表情地听着,结束后潇洒走开,教育者总会长叹一句:“朽木不可雕也。”

其实,每个孩子都不会是朽木,是教育钻入了一条死胡同,套上了桎梏,使农村的师生心力交瘁。

二、“息事宁人”式的教育

在农村学校里,有个班级叫作学前班。代课老师是最轻松的,其任务就是“哄孩子”,维持纪律,教会几个拼音,完成几个算式,安静地等待放学。

因为很少有专业学前教育老师,有时老师脾气大,没有耐性,这些好动的小家伙就会变成“受气包”。在这一年的教育里,孩子们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见解:学校是个无趣的地方,只能乖乖坐着;学校是个恐怖的地方,老师的脸上一直是威严的神色;学校是个好玩的地方,伙伴们那么多,还能学到新知识。在农村的孩子眼里,最后一种想法不会太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尤其小孩子对于刚接触的事物,如果丧失了兴趣,就会产生厌烦恐惧心理,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害无益。学前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让他们初步学会用大脑思考,感受到思考带来的快乐。失败的学前教育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巧妙地避开了孩子的快乐和思维自由。

一二年级的教育中,许多农村学校把能力相对弱的老师放到一二年级,认为这两个年级最简单,其实恰恰相反,一二年级的教育是小学阶段最难的,孩子们需要养成学习习惯,形成接受知识的能力系统,逐渐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能力较弱的老师往往对细微的知识点不够精通,缺少有效而且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非常不利。

三、“魂不附体”的教育丢了“魂”

1.学生不快乐。

校园里到处可见垂头丧气的小孩子,见了老师就像耗子见了猫,躲着走,只有少数学生知道见了老师问好。他们玩耍的花样很少,也没有一件像样的玩具,甚至有的孩子连玩都提不精神。

农村教育的形式,是为了分数偏重于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了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小孩子,对他们缺失积极情感的引导和美好情感的陶冶。让真善美的价值观不能很好根植于他们的意识中,也让他们失去天真和活力。

农村家庭里,许多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就变成了守望者。回到家面对冷冰冰的房子,他们小小的心里没有温暖的感觉,没有安全感。

2.责任感缺失了

在集体活动中,他们表现得不够积极,甚至排斥。开学时,班里选了班长,票数最高的两个学生竟然提出放弃。我很诧异,这对他们来说是多难得的机会。可他们的理由让我汗颜――他们说当班干部会得罪人,会影响学习,得不偿失。

3.荣誉感缺失了

有个周一的早晨,学校给作文竞赛中得奖的学生颁奖鼓励。参加晨会的四百多学生掌声稀疏,领奖台上的孩子则表情忸怩。之后问班里一个学生,他告诉我,拿这个奖会让他在下来的一段时间和班里同学关系不和谐。“他们是嫉妒吗?”我脱口而出,他的回答让我有点始料不及。“他们会说我太爱显摆,而且其他同学根本不在乎这奖励”。

什么时候开始,荣誉竟然变成了被人数落的话柄?他们还只是孩子。

4.家庭道德教育方向错了

前几天,我见到一个孩子和他的妈妈对骂,口出秽语,言下之意是妈妈不要他了。他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现在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的妈妈来看望他,本是开心的事,可他却哭着让妈妈走开。因为妈妈的到来,可能会让他回到家遭遇邻居亲戚们的闲言碎语,还有爷爷奶奶的不快。

我觉得很难过。在农村,某些人会把大人之间的恩怨纠葛延伸到孩子身上,有的甚至添油加醋,把小孩子培养成自己的。真、善、美的价值观不但不能进入孩子心里,而且很容易扭曲孩子的情感价值取向,甚至分不清善恶,粗糙的家庭教育下,最大的牺牲者就是无辜的孩子。

我们的社会缺失了一种叫作信仰的东西。

四、失落的教育者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今人常说:“老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可是今天,一些老师不再自豪地挺起胸膛接受仰慕的眼光,他们有了深深的失落。

老师失落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受不到社会的尊重,许多人就产生了自己轻视自己的职业,想要跳槽的念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里的“本”是根本,根基打不好,楼房如何拔地而起?树苗栽不端正,参天大树怎样长成?

农村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46-02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重点之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后续教育在于农村教育的优劣。由于农村孩子整体基础比较薄弱,反应能力较差,心理自卑等特点。虽然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但在师资力量和教育观念方面一直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所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管是在教育观念方面还是优化教学方法方面,都要从实际出发,只有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提出的措施方法才会落到实处,农村教育的优质化才会有所提高。

一、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1.错位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数和升学率依旧是农村教育的关键词。农村教育还面临着教育后一代人就脱离农村向外走的情况,这些情况不但没有改变相反越来越严重。困扰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是错位的教育观念。当今,九年义务教育在国家已经全面推行,但就农村而言,并没有全面贯彻和有效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还有一部分适龄儿童都没有完成初中教育,教育观念的淡薄和错误只会导致农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断地向外走,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不断落后,离开农村的人也就越来就多。一种是没有一技之长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农民,被形容成“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其次,现在大多数的农村教育都不断地脱离现实基础,以城市教育为参照物,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的需要。

2.家长教育观念意识淡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一直很流行。从理论上来说,家长希望孩子通过上学来改变自己以及家庭的命运,他们深知在农村生活受到的艰苦,从而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同时,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是随着我国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招生率的扩大化和就业环境的严峻化,使得部分农村学生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农村的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因为其家庭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原因,农村的学生面临更加严重的就业形势。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在农村来说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是巨大的。所以大部分家长认为如果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还得不到回报,不如让孩子早日出去赚钱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其次,“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农村一直存在。这依然是中国思想教育乃至社会传统的体现-教育性别歧视。尤其在农村中,这个观念至今没有改变而且逐渐变得严重化,认为男孩的智商比女孩要高,德·特里的研究表明,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质量完全在于母亲的教育水平。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就是母亲。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高。所以,影响下一代孩子的培养质量完全取决于对农村女孩受教育的水平。

3.教师缺乏创新的教育观念使其教育落后。在农村成长的孩子,不管是社会观念还是思维方式都带有着传统的乡土观念。传统模式的教学思维在农村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我国农村学校的老师大多都是本地或者本村成长的人,浓厚的乡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只是把课本上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创新指导,学生也只是反复地巩固基本理论。现在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向前看,思维模式要更宽广,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而农村教师在教育中一直沉浸于基础理论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运用,不懂得变通。知识的传承固然很重要,但农村教师肩负着农村社会以及人口的思想观念的传播,所以必须从自身做起,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才能为农村的教育以及后续的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教育方法有待优化

1.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观。当下农村的学生家长大多数70后,不再是文盲,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但因生活成长范围局限,从小生活在农村,所了解的知识都固定在书本的范围,以及有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且,农村的家长也认为孩子所学的知识对将来没有什么用,只是抱着早日拿毕业证就外出打工的想法。因此,教师有义务帮学生树立学习观,告知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比较枯燥的学科比如数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会关爱学生,以爱心去教化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抱着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学习。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兴趣。如数学科目多为抽象的和沉闷的,教师应该把实际中的情况引进数学教学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知识,因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利用学生的猎奇心态,激发好奇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当要求转换为兴趣的时候,就不可能再被动地接受知识了。

2.提高教师的基本教育素质。为了农村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资质优的教师队伍。首先,国家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各项经济指标的快速增加,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实行优惠政策,改变农村教师的待遇,这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首要前提。还要加强师德建设,教育教师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贡献给农村教育为光荣目标。同时还要治理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格控制农村教师进城,在师范学生的分配管理上,要坚持向农村学校倾斜的分配政策,保证农村学校用人的优先性。此外教育部门应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要到农村学校去,“广开才路”才能为农村学校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让学生接受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3.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意识。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家长也是学生学习环境最重要的创造者。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学校要做好家长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充分让家长了解到知识对孩子的实用性,例行举办一些讲座和座谈会,挖掘典型的现实教材,让家长知道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以身作则的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家长和学校的相结合,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双面的正能量,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为孩子的将来做最“精打细算”的准备。

三、结语

农村学生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我国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只有农村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人口素质才会得到提高,经济才有动力。不仅要改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到知识不是要走出去,而是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农村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学校要培养出优秀的师资队伍,学生要更全面地接受新的知识。只有学生、学校、家长的三面联合,才能更好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向前进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李彦华.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5):119-120.

[2]朱丽夏,阮文彪.对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7,(10):120-124.

[3]王保军.教育民主化视角下的农村教育观念更新[J].农业考古,2006,(3):344-346.

[4]武德年.关于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几点方法[J].幸福家庭·教育论坛,2012,(12):44.

农村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资源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撤并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09-03

近年来,教育部门为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及高效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计划生育的全面实施使得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越来越少,再加上许多进城打工的父母把孩子带到城里接受教育,导致农村中小学校的招生人数逐年下降。农村中小学校呈现出办学规模小,分布非常分散,教学经费、教学基础设施及师资力量极大浪费的现状。教育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我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效率不高,教育公平无从体现。但是,这种以撤并学校为主要途径的整合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水平,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 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校撤并的政策实行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发生了巨大改变。2000~2006年问,我国小学及教学点分别减少6.6万所和3.9万个,其减幅相当于在校生减幅的3倍;西部农村偏远山区小学的减少幅度超过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减幅的5倍,小学教学点的减幅更大。教育部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中,单是2004年我国就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中小学4万多所。根据广东省教育局提供的资料,化州市2007~2008年共撤并学校321所,占学校总数的37.5%;大埔县7年时间共撤并小学112所,撤并比例为42.3%;而四会市中小学从2001年的175所减少到2009的125所,撤并比例为28.6%。在对湖南省某镇的调查中发现,这个由3个乡镇合并而成、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6.5万人的乡镇,经过“撤点并校”后,以往村村有小学的格局改变了,现在全镇只有11所小学和3个教学点。偏僻山区的孩子要步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去上学,而步行十里左右去上学非常普遍。

在农村中小学校撤并的过程中,存在着脱离当地实际情况一刀切的现象,造成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难。而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滞后,学生吃住的条件难以保证,寄宿增加的费用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无计划的盲目撤并,使得大量农村学生涌向中心学校,给中心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大班额现象极为普遍。2006年全国有325个县的小学大班额比例超过30%;中部地区城镇初中大班额现象更为常见,70~80人挤在一个教室上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对陕西省的调研中,山区初中每班平均有学生67人,丘陵地区57人,平原地区62人。河南省襄城县王洛镇一中甚至出现了近100人的大班,学生都坐到讲台上了,两边三个学生坐两个人的位子,中间六个学生坐四个人的位子,教室里十分拥挤。大班额教学让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增大,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中心学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但教育经费却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学校管理建设、后勤服务等跟不上。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违背了教育资源整合的初衷,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带来的问题

2.1 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后,学生每天上学的路途明显增加,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学生,为了按时上学,天不亮就得起床,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给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难免会产生畏难厌学情绪,造成无意义的辍学。而且路途的增加使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有些学生离开父母寄宿在学校,只能在周末回家,有些父母在孩子寄宿后就外出打工,半年甚至一年才会回家看看孩子,这无形中使得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了隔阂。缺少父母的关爱及必要的沟通,一些孩子可能变得孤僻;还有一些孩子,缺乏父母严厉的管教,就变得不听话,不爱学习,慢慢朝“差生”转变,甚至有些还成了问题学生。在学校寄宿生活需要自理,洗衣服,叠被子,这也给学生增加了很多压力。

案例:自从学校撤并后,学生每天上下学的路途变远了。很多学生每天乘坐着简陋的三轮车上下学,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没有任何安全保障。2010年12月27日发生在衡南县松江镇因果村的一起交通事故,运送20名小学生的三轮车发生交通意外,整车坠入河中,造成14名学生遇难。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借住在学校附近,开始了数年如一日的自我照顾生活,独自洗衣服、买菜、做饭。若学校没有撤并,温晶晶从家到学校只需步行10分钟,而如今从家到中心学校是一条6公里的崎岖不平的山路,每天要步行3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她不得不借住在学校附近独自求学。每周五晚上,温晶晶都要从学校步行回家,晚上六七点独自走在山路上,尤其下雨天,非常危险。

2.2 家长负担加重,

学校不断向县镇合并,孩子到中心学校上学,交通、饮食、住宿等问题加重了家庭负担。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在“两会”上提出,学校撤并后,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子要去离家二三十里的地方上学,一年下来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保守估计都要1000元,实际上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一些家长不忍心看着孩子奔波劳累,每天亲自骑车接送,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有些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下来陪读,学校周边的房子每个月都要好几百租金,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有些家长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陪读,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每天接送小孩,只能让孩子辍学;还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寄宿,但一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教育蓝皮书《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中部地区每个农村家庭因寄宿而额外增加的费用每年平均为657.3元,西部每年平均是787.8元。

案例:某村村民吴世财说:“学校撤并后,上学费用一下翻了几倍。孩子在村里读书还供得起,在镇上读的话只能不读了。”因无力承担飞涨的上学费用,吴世财的两个孩子被迫先后辍学,女儿转到镇上的学校后,读了七天便辍学,到镇上的陶瓷厂打工,儿子读到初二时,也放弃了学业。去年一年,仅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就有4个初中生放弃了学业,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一位老人说:“我们村很多孩子都是因为付不起每星期六七十块的生活费才辍学的,要是学校没有被撤并就好了。”

2.3 学校管理和建设跟不上撤并速度

由于缺乏后续配套资金,学校撤并容易建设难的现象相当严重,很多中心学校集中办学的条件不成熟,教学经费非常紧张,学校原有的基础设施

跟不上,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极为普遍,一个教室六七十个学生,课桌摆的满满的,学生进出教室都非常困难,更别说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了。教师的工作量剧增,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无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中心学校缺乏寄宿条件,甚至根本没有将寄宿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有些中心学校实行寄宿制,但缺乏管理经验,导致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首先,学校实行寄宿制的条件并不成熟,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小小的宿舍里,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其次,寄宿制学校的安全责任非常重,为了防止学生在课余时间打闹出现安全事故,学校把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密,时间卡的死死的,学生课余自由活动的时间非常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再次,寄宿制学校的老师太累,一天到晚的连轴转。班主任从早到晚的跟着学生转,甚至连下课时间也要到班上转转。

案例:某寄宿制学校,因为学生宿舍不够,临时把几间教室改为学生寝室,里面摆满了双层床,三四十个学生挤在一间宿舍,冬天寒风呼啸,夏天酷暑高温,但是教室里面既没有降温的风扇也没有基本的取暖设备。而且寝室里面没有洗手间和洗漱台,学生每天必须到外面提水进行洗漱,上洗手间也必须跑到公共厕所。学校实施严格的作息时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中。每天不到六点就起床做早操,晚上九点半熄灯就寝。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以及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外,其余的时间就是上课和自习。

3 对策

很明显,要消除撤点并校的整合模式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3.1 政府要加强扶持和指导

对农村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必须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才能少走弯路,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是有些偏远农村地区,自身条件恶劣,经济极不发达,很难成功地做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就需要政府在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管理上对中心学校进行扶持,并帮助和指导中心学校从社会上获得支持,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财政补偿政策,加大财政补助额和增加透明度,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不因教育资源整合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和使受教育的条件进一步恶化。教育部要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中心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各级教育部门要集中力量认真解决好学校撤并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违背教育规律、影响正常教学的突出问题,力争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改进。

3.2 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在目前资金不足的现实情况下,要建设好中心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就必须大力拓展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国家及政府要加大对中心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教育局要有重点的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向中心学校倾斜。此外,还要继续发挥乡镇村各级重视教育的积极性。如提出建设教育强镇的口号,把建设教育强镇的工作情况纳入对乡镇的目标管理,鼓励各乡镇积极行动,制定建设规划,筹集建设资金。号召广大群众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出钱出力。还可设立地方性教育基金,由市政府拨款作为原始基金,再向社会募集基金,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个人捐资助学。对于偏远山区的学校,可借助新闻媒体和舆论宣传的力量,报道其艰苦的办学及生活条件,倡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

3.3 实施多元办学模式

多元办学模式可以缓解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带来的一些问题,既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避免因路程远而辍学。保留和恢复一些必要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减轻当地农民的经济负担。实施一校多点的管理模式,采取补点的方式恢复偏远山区的教学点,由中心学校进行管理,保证偏远山区学生上学的权利。动态管理教师编制,促进中心学校与教学点之间的教师交流,鼓励优秀教师到偏远教学点工作。对于一些因中心学校资源短缺而出现的质量较好的民办学校或乡村自发办起的村校,政府要在政策上和资源上给予鼓励,承认或支持民办村校,引进和鼓励社会力量对偏远山区学校或教学点进行资源投入。

3.4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

农村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没有专业的师资我镇部分学校课表上开设信息技术课,而课堂上却上不了微机课。然而,目前社会上评价学校主要看的是升学率。因此,信息技术课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学生而言,他们想学,因担心影响必修课程的学习而不得不放弃。从部分家长和教师看,把信息技术课称为微机课,在认识上产生误区,以为只是教学生打打字,反正不是“主科”,也不是中考科目。还有少数学生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玩玩游戏,对学生学习这门课加以阻拦。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课将被纳入考试中。所以,农村中小学如何开设信息技术课,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

首先是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以前,我们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知识的拥有量是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主要标志,但知识量的急剧膨胀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在信息社会,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怎样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

其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这种体制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个性、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创造性思维等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是口号,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学校联入Internet,学校里的每台电脑上随时都可以上网或调用、检索和下载相关的资料,为广大师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大理想,而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学校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随时开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已学科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教师同样也可以查询、下载自已所需要的教学信息为自已的教学服务,让师生从实际工作和学习中转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但由于诸多原因,想连入英特网的连不上,连上了的却闲置和浪费着资源。

二、利用已有资源,解决资金缺乏难题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单位建设来看,即使有点钱也大多花在排危和校园环境建设等这些基础的设施上去,解决“温饱”问题,不敢奢望把它而花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我镇五所学校组建的微机室,因学生入学高峰期,学生多计算机少,上课时也是两、三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由于经常停电或电压低,时常无法正常使用,只能“望机兴叹”这样,信息技术教育就缺乏它必备的物质载体,实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已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而计算机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设施。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在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资金缺乏,是影响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

但是,为了提高将要进入社会并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的劳力素质,在资金的投入方面,中心校也在想方设法利用学校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们现在已有两所学校组建了一间多媒体教室。争取在五年内在两所学校建成校园局域网,其他三所学校各建成一间多媒体教室。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缺乏的现状,切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培训教师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入手。为此,我们绝不放过省、地、市任何一个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让微机教师参加学习,回来后,要求对学校未参培的教师进行培训,让每位教师都可以辅导学生,使我镇的信息技术教育成树状发展。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阶段性培训后的检评措施,使教师真正地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通过培训学习给教师创造一种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和紧迫感,增强意识,然后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最终达到信息技术同自身学科相结合的目的,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2006、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该政策,继续扩大了培养规模,显示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规定“:推荐学校要按照推荐免试条件和程序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1]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过程很公正,就读农村教育硕士的大学毕业生其综合素质都很高。被推荐的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大都能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计划,无论是上课还是带训练队都能传送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给学校输送新的血液。但政策要求的“培养高校要对其进行网络跟踪指导学习”落实不到位,多数学生认为,任教期间培养高校完全没有跟踪指导,也没有向他们推荐过书籍、资料等文献,而且网络资源、电话跟踪等规定的落实情况都不到位,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没安排导师,造成任教期间没人指导学习,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期限(5年或4年)有些长,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三年(含脱产学习一年),即“1+1+1”的培养方式。

二、研究生导师具有知识传递、道德熏陶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基本功能

[2]关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导师的选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前大多数都没有导师进行跟踪指导,直至进入培养高校脱产学习那年,才由培养高校指定,学生在选择导师的环节缺少自主性。而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前已经由高校安排了导师,甚至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农村任教学校一个导师,培养高校一个导师,双重指导[3],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教育硕士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4]”。

三“、培养环节执行情况”中要求最严格的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在选题与开题、评审、答辩环节上,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很严格”;其次是对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它是研究生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5]。由此可见培养高校对农村教育硕士在态度上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对他们敷衍了事。通过调查发现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本人的教学与工作经历,他们在选题时所遇到的困难依次为:选题来源匮乏、专业知识基础差、选题角度难定、导师指导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硕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其次是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不能灵活运用;再次是文字表达能力比较欠缺[6]。这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本来在写作上就有一定困难,再者由于任教期间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必然导致选题时遇到种种困难。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时需学习各科课程、完成各类作业,另外家庭琐事分散一部分精力,写作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写作功底不深也是造成“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多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能比较全面地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观念,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某些科目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课程与农村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际操作,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系统建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硕士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鉴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去掉那些从教育学硕士培养计划中拿来的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8]。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较差,如班级容量较大、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等等,因此多数农村教育硕士认为学到的东西挺好,却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比例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教育理论课程过多而实际应用操作课程过少;第二是政治课所占比重过大,与其他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衡;第三是在关于英语课程的调查中,有64.6%的学生选择了“根本没必要学英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三年中几乎用不到英语,他们认为以后的教学也不会用到英语,英语课程占了大比重,势必会减少其他课程的比例分配[9]。另外,作为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也不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课多数为室外课,并且农村教学环境比较落后,多媒体设备不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不多,因此,建议将英语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为选修课比较合理,这样更适用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某些高校与以前(指本科阶段)内容衔接很好,既不重复,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关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而且还要对课程内容仔细审查,避免与以前(本科)的内容重复。

五、脱产学习后的提升程度是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因素之一

农村教育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体系;教育课程改革

农村基本教育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教育策略的整体发展,是实现当代现代化事业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了教育素质全面提高,我国对教育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称为新课改。新课改的建立是在以提高我国整体教学的前提下建立的,而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多多,若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农村教育的边缘化将更加严重。

一、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

通过对新课改的研究发现,新课改中的理念与实施方针等均普遍存在城市化的趋势,在当代经济、信息开放的环境下,农村教育被置于了边缘的位置,边缘即非主要的意思,而究其发展水平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落后与它的受重视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

1.新课改中课程改革的城市化

本次新课改是在当今社会的信息化以及科技化的大环境下制定的,而整体的理念忽略了重要的问题,即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若农村的教育落后,那么全民教育发展将是空谈。在此次课改的板块中,研究性课题、新课程研发、信息技术课程调整、专家教育引领等,均不适合在农村的基层学校实施。

2.新课改的政策忽视农村教育现状

在这次的新课改中,教学方针为弥补以往的盲从性,制定了先进行实验、后实施推广的路线,但是实施的试验点中,只有16%的试点设在县城区域,而真正的农村基层却几乎没有,这与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等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课改在农村基层的应用是有困难的。

3.与农村实际情况关联的教学内容少

教材作为教育体系的载体,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而编写教材的多为发达省市的专家,他们不熟悉农村的实际情况,导致教材中没有与农村有关的教学素材,对农村教育新课改的实施造成了影响。而新课改中的信息化调整、社区化的服务与利用社会资源等在农村均无法实现。

二、农村教育边缘化现状

新课改的实施是一项涉及较广的社会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如课程的制订、管理、新教材的制订、试验点选定、师资训练等。在现阶段,农村基层的教育水平还未达到“双基”的水平,在此条件下要求在以上方面开展实施是不现实的,最终只会加大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距离。

1.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质量不高

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变动较大,人才的流动以发达城市为主,极少有人愿意在农村任教。而新课改中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严格,这与农村教师现状有鲜明的反差。据调查显示,我国的乡村教师有近50万人,而能胜任新课改的教师仅有20%。

2.农村教育思想的落后

由于信息以及经济的制约,农村的教育思想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也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农村教育的重点还在关注学生的分数、排名等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思想还没有形成,这也是导致农村教育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对农村学生的教育中,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离开农村的思想是一直未改变的,也导致了农村培养的人才均离开了农村的问题,也是农村越来越落后的原因。

三、改善农村教育边缘化的方法

农村教育的现状虽然难以在课程改革中改善,但是不能对新课改产生抵触情绪,必须积极配合新课改的发展,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所以,应该积极对待新课改的各种思想,加强农村教育在改革中的实施力度。

1.建立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机制

为了更快地开展农村教育的改革,缩短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促进我国教育素质的整体发展,应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机制,大力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包括资金的支持、教育的监督管理以及实施评估等。

2.农村教师培训的改革

原来的农村教育体制中,教师的培训资金到最后会落到教师个人身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为解决新课改中对教师的培训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对原有的农村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改革,在保证培训质量、降低培训费用、解决工学问题的基础上,国家应在培训教师的资金上给予支持,并且尽快建设农村的网络设施等,实现农村教育的信息化,降低培训成本,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增强农村支教方面的力度

国家应对农村支教问题进行政策上的扶持,通过支教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或者可以挑选贫困但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资助,培养农村的高素质教师,扩大师资力量。

完善农村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实现良好的教育成果、为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等为最终目的。为缩短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促进农村教育全面发展做足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韩美竹,赵晓云.山西省城乡初中英语教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0).

农村教育现状范文第7篇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

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农村教育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我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历经种种发展阶段直至至今,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再教育问题上同样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发展“以人为本”的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村面向城市发展也会使得农村教育在价值取向上面向城市教育,因此确定当前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成为必定的发展趋势,那么伴随农村经济的转型,同样农村教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城市化的转变。

1、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首先教育培养目标的城市化,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走出去”,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改变生活,而城市正是他们所向往的地方,那么在进行农村教育时,往往是以城市化为依托的。

其次教育内容的城市化,由于教科书的统一,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使用同类教科书,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则更偏向于先进的城市内容,而对于农村的传统技术文化就会鲜有涉及。、

第三教育资源配置城市化,由于城市为整个国民经济做出重要贡献,而农村相较于城市就会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往往就会落后与城市。

最后教育培养的城市化以及教育环境中语言的标准化,在农村教育中,农村教师的培养以及选拔往往基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中的教师实习等内容也是根据城镇的学校进行的。

2、农村教育城市化形成的原因

首先现代教育的城市文化性格,现代化的发展要更多的将农村转型为城市,这其中就包括农村教育,那么农村教育就要更加的切合现代城市工业社会的要求。

其次城市文化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现代农村正在经历着改革开放阶段,那么这就意味着城市文化将对农村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农村中的城市文明将占有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

第三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是农村迈入城市的必经阶段,因此在这种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政治上更加“优待”城市,因此在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方面就有失均衡。

第四社会大众传媒对农村的影响,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城市化的内容占有大部分的比例,这就直接影响着农村文化的对外宣传以及普及,因此城市化的模式更加的深入人心。

最后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城市,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自然对周边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就要更加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城市上,自然农村教育等问题重视就不足。

二、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冲突和危害

首先城市取向的农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冲突,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在不同环境、不同历史中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那么在现代教育中则更加的偏向于工业化与城市化,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同步与切合,城市教育更加偏向于竞争意识,而农村教育则偏向于“生存”意识,当然城市教育为主流,因此就产生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冲突。

其次城市取向对农村教育的危害,这里的主要危害有辍学率反弹、“读书无用论”的泛滥、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加剧以及人文教育的缺失。为保证人人能够平等的享受教育,国家出台了各种措施保证公民的权利,但是政策并不是万能的,无所顾及的,在实际实行中已然会产生各种因素致使教育在农村中没有完全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城市化教育虽然为农村教育带来很多益处,但是同样也产生了很多的弊端。

三、“以人为本”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1、 “以人为本”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即把人放在农村教育发展的中心地位,基于人的基本能力以及要求来使得人的全面、健康而和谐的发展。在学习文化知识时,不仅要学习当代主流的文化知识,对于相对传统的乡土文化资源也要得到合理的教育以及善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心理健康、环保意识,使得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的发展。

坚持以满足农村和农民的基本需求为主,农村的教育要以农村现实为依据,由实际出发,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相匹配,使得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满足。

2、 “以人为本”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思考

首先加强乡村课程文化资源开发,注重乡村本土特色以及传统文化,力图将其优良文化融入到实际教学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乡土的热爱。

其次加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其教育素养,这里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农村学校校长的培养。培养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灵活与自主性。

第三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制度,将人的品德、审美情趣、心理健康、能力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养成、实践活动等方面全面纳入考核体系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最后提升农村教育的地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改革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确立因地制宜的原则。农村教育与城市相比有一定的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在财力、政治上得到一定的保证。

总而言之,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面对因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对教育公平性所来带的各种危害以及挑战,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尝试,理清我国当代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创造更加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农村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环境的创造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邬志辉;马青;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道路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金仁祥;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的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