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的呼唤教案

山的呼唤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山的呼唤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的呼唤教案范文第1篇

杨柳枯了又青了,桃花谢了又开了,燕子去了又来了,学生来了又走了,是谁还坚守在这儿,守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呢?毫无疑问正是我们教师。教师,这个职业挑起的是怎样一副沉重的担子啊?它一头挑着落后的过去,一头挑着人民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可以说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远离了轻松,远离了安逸,更远离了辉煌与显赫。

的确,在我真正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以后,我才切实地感受到,教师身份的普通,生活的琐碎,地位的平凡;我也真切地品味到,教师责任的神圣,职业的艰辛,压力的巨大。作为教师,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没有显赫一时,没有流芳百世,有的只是年复一年默默无闻的耕耘。乡村教师的处境,微薄的待遇,曾一度让我心灰意冷;在外混得颇为得意的同窗的呼唤,对我不能不是一种诱-惑。在彷徨与困惑中,我从事教育工作已近11年。在这11年教书生涯中,虽然辛苦,虽然清贫,虽然也有过急躁,彷徨,甚至想过要放弃, 但有一次,我无意中翻到一位同事的教案,上面是密密麻麻,层次分明的笔记。就那么厚厚一叠,让我瞬间感受到了他在这份工作中所倾注的心力与热情。而让我讶异的是,他的资历远老过我,教书生涯也比我漫长,曾是我的老师,却在这份不无枯燥单调的工作中挥洒热情三十余载。他就是我校的张良云老师。我知道,这都是爱与责任的功劳。

这样的同事,身边又何止一个呢?我们初三的班主任段老师为了不让少数调皮的孩子影响其他同学休息,经常是在寝室外守着学生睡着了才离开。在这里,我想到了这样两句诗:“生命的远景,艰难而稳重,美丽而动人,道路的伸展,都是给时间的方向,从脚下开始,从脚下结束。最终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要无愧于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就要努力追求。

苦中寻乐,我也品味到了教育的幸福。试想一下,有什么能比从事教育事业所收获的精神财富更多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的情景:课堂上,看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你能三心二意吗?课外,一个个学生围着你,用崇拜的眼神期待着你,你能不热血澎湃吗?节日来临,一张张饱蘸着学生敬意的贺卡飞向你的时候,你能不激动吗?夜深人静,就着一盏孤灯,品读着一封封信件的时候,你能不感到幸福吗?这一幕幕,只有为人师者,才能亲身经历;也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坚定你的选择。既然我们选择了,我们就会忠实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我们将无悔青春,因为我们体验着充实和高尚,因为我们能够沉浸在天真无邪的欢声笑语中,因为我们有所作为,有所收获,更有所感悟!“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巍巍群山不语,回报给我们的是满目葱绿;滔滔洣水无声,流淌着的是我们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的忠诚!我们没有彩衣飞舞,没有功章闪耀,但我们是天地间行走的最美、最神圣的精灵!

我亲爱的同事们,你们的忠诚奉献给我信念与力量,我亲爱的学生们,你们的期盼给了我激-情;你们的仰慕给了我信心;你们的挂念让我甘守清贫,让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让我最终能自豪地说一句:我,无悔无愧于自己的选择!朋友们,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选择,努力奋斗吧!为了我们的学生,奉献自己的青春,去收获“桃李满天下”的喜悦吧!

山的呼唤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创造生活

全国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做一个富有智慧的班主任》一文中说:“‘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万,并且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山村教师周玉树、蒙兰凤、庞占奎、王生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强守护着一方土地,虽然清贫,但我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来自内心的幸福的笑容。”

教育就是追寻幸福、创造幸福的过程。

快乐之花的盛开,需要智慧的汗水去浇灌:快乐需要预设。在备一堂课前,我都要问一下自己,你都要和学生共同体验什么,我们会共同体会到哪些幸福,我们不只在知识上有收获,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心灵上会有交流。课前,我给学生留下大约十分钟的演讲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共同体会《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黄土高原的坚强执著的奋斗耕耘;认识了一个在《花田半亩》里跟病魔斗争的叫田维的勇敢、美丽的女孩;还有我们共同倾听了当今中学生对文化爱国的真诚呼唤,还有令我们感动的索尼相机的广告……这是我们共同期待的幸福,这是我们师生之间共有的幸福,我们预想这五分钟会有哪位同学带领我们去向何方,体会着拥有期待的幸福。

课堂上,每每看到学生苦苦思索后顿悟的表情、每每听到学生有见地的激情的争论,这种幸福的瞬间成为教书育人最本质的感悟与体验。课下,我会为学生一次认真的作业而感动,为学生的轻声问候而感动。教育生活中,有很多故事,只要注意去发掘,你一定会发现和拥有许多快乐。真正的教育需求的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过自己追求的生活,诗意工作才是真正的幸福。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更要诗意地工作。教师这个职业虽然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但是却承受着社会巨大的压力。来自家长殷切的期待、过高的要求,也源自辛勤的工作却赚来的不是很丰厚的收入,这两点使得一部分人受不了压力、受不了清贫,没有选择教师的职业,或者在选择了之后又转向其他行业。我想,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一项美丽的职业。

“乡村的夜晚安宁而恬静,你窗口的灯光温暖而舒适;乡村的教室简朴而单调,你育人的话语隽永而充满哲理;乡村的天空高远而辽阔,你宽广的情怀包容而无悔;孩子的眼神纯净而善良,你无私的灵魂阳光而伟岸。”这是安徽蚌埠怀远县邹庙小学孙本召同学写给他的老师的一段话,我们为这温馨的文字动容,自此,教育的高尚犹如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明净,滋润、荡涤学生的心灵。是的,教育应该像诗一样轻灵,能够穿透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拥幸福之心,执著工作。

我们的生活会面临很多诱惑,但是我们要坚守我们所选择的!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每天夜半跪地拜天,长此不辍,其虔诚终天感动了天帝,一日天帝现身眼前,问他所求,这人便说:只求今生不愁吃,不愁穿,无病无恙,最好再有几个闲钱游山玩水。眼睛总是盯住别人的幸福,心里常常垂涎别人的生活。幸福不是瞪着眼睛垂涎于别人的拥有,而是珍惜坚守自己当下的,那么又为何在自在的日子里自寻烦恼呢?

当粉笔只剩下最后一根,你猛然回首发现,自己已是满头白发。在真实的教育环境面前,一颗颗本来充满激情、饱怀理想憧憬的年轻的心,随着时光的消磨慢慢地变得懈怠,教育激情也日渐丧失,我们困惑,于是放弃当初所选,还是在岁月的执著打磨中,捧出一颗颗美丽的雨花石?关于这个问题,乡村教师告诉了我们答案。乡村教师群体中,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像一棵棵安静的不为人瞩目的路边花草,长期坚守在困难的教育环境里,而无丝毫抱怨。你问过自己,你后悔吗?你幸福吗?他们笑着回答,很幸福,不会后悔!这种对大山的执著,源于内心深处的梦想;对大山里孩子的爱,唤醒教师心灵深处浓浓的幸福之情。

山的呼唤教案范文第3篇

首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样神奇的世界。世上几乎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即使同一事物,也会因为时空变化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境况、生活道路各不相同,世界在每一个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貌、所展示的色彩,也就各不相同。这种对事物理解和感悟的差异,决定了作者所写的题材、反映的主题是多样的。有时,同一个作家写同一个题材,也会因为心境不同而风格迥异。因此,以现实为创作根基的文学本身就是丰富多样,个性纷呈的。

其次,不同的读者由于自身不同的学识修养、审美情趣、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比如:对于同一部《红楼梦》,不同的读者的理解迥然不同。对此,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精辟的概括,他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看来,“形象大于思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人们欣赏心理、审美体验的最独到的总结。

再次,教学上没有任何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成功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适合特定个人、特定情境的。无论是钱梦龙的“三主一自”,还是于漪的“情境教学”,其得以成功的首要因素就在于他们是富于个性的。所以,假如我们想有效地借鉴这些优秀经验,首要的是万万不可丧失了同样属于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说,学钱梦龙绝不能出现第二个钱梦龙,学于漪也不能再出现另一个于漪,只有糅合了个性的学习才可能是卓有成效的。

另外,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也呼吁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与“单脑文字”拼音文字相比,汉语言文字是具象的、灵动的,特别具有灵性,思考、想象、创造的空间特别大。由于字由形、音、义构成,学生可以因形求义、因声求义,打开书本,如步入画廊,兴味无穷,在不断的诵读、品味、鉴赏中获得真知和美感,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地发展。

然而当前我们的多数语文课堂是气氛沉闷压抑,教师疲倦,学生呆板,师生双方都缺乏灵性。有的教师尽管能够循循善诱,注重启发教育,思路却仍是线性单一的,结果也是划一的,学生鲜活的生命俨然成了知识的容器。因此,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那么,究竟存在哪些因素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如此窘迫的境地呢?依我之见,问题可能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唯本

这里的“本”主要指教材、教参、教案。唯本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他们将教材分析得支离破碎,奉教参、教案为权威,照搬照用,很少根据学生实际来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授课中,多数教师的启发诱导依然是把学生引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思路中来,并不善于激励学生,激活思维,引导他们用批判的眼光质疑课本,挑战权威;也不善于鼓励学生拓展延伸,由课外充实课内。课后作业又强调“标准”,而所谓的“标准”答案不过是教参上的一家之言。这种教学使学生兴趣淡化,热情减退,思维封闭,哪里还有思维的灵感和创意?

二、唯教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有的教师一进课堂,便忍不住滔滔不绝起来。有人将善“讲”的教师形象地比作“庖丁”。他们讲解课文,犹如庖丁操刀,游刃有余。本来,该点拨处作些讲解也是理所当然,只可惜“庖丁”们越俎代庖,于是乎台上讲得唾沫横飞、津津有味,台下却昏昏欲睡、浑浑噩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主思考、自主讨论的时空,没有畅所欲言的表达机会。久而久之,即使再有个性的学生,其锐利的棱角也终会被消蚀、被磨平,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三、唯法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自有其优势和适用情境。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千变万化的课堂,几乎没有一种模式和方法是万能的,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然而,有些教师唯法是论,唯法是用,缺乏自己的思想个性,结果吃力不讨好,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价值、个人情感以及精神个性、人文底蕴都被莫名地泯灭了。看来,提高教学的效益,释放学生的个性,从教学上来说,还是应该“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四、唯分

当前,考试几乎是教育评价的唯一砝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看重考分几近畸形的心态也就不足为奇了。强烈的分数意识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为追求高分,教师抽取了语文中鲜活的内容细节,抽取了教学中最有意义、最令人激动、最富有启发性的东西,把语文课上成了纯技能训练课。他们无视学生个性,奉行“训练为主线”的理念,坚信“熟能生巧”的道理,对学生进行纯应试技巧的操练。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片面地定位于考分的多少,以分论高下,以分论荣辱,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

五、唯上

如果说“唯分”意识是显性的因素,那么究其隐性因素还是在于“唯上”。呼唤语文教学个性化是现时代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大事。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是对教师个性的呼唤,因为“多数学生需要好的教师来提携,来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永远是那么深刻。只有教师富有个性,并最大程度地释放其个性,学生的个性才可能得以创造性地培养和发挥。

因此,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

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础,一个正常的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认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观察意识的强弱、观察能力的高下总是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独到的体验。语文教师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对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要多看上一眼,它会给你全新的认识和感受;观察同一事物时,要善于选择独特的角度;为众人忽视的现象或事物,更要凭你的慧眼敏锐地捕捉到,并作仔细的观察。

其次,要善于思考。思考是一种有益而必要的素质,善于思考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特的思维模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有思考,就有创新;有思考,就有思想。“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山的呼唤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开卷考试 探究式学习

面对开卷考试,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成为真正学生的主人。

一、“开卷”不等于“放开”

所谓“开放式”教学,即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积极引导下,充分张扬全体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所要求的是,学生学得要轻松灵活,教师教得既要有高度、宽度,又要有一定的深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有些教师对这一问题并没有真正理解,只看到其“形”而没有看到其“质”,认为开放式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问题,而且认为政治课堂是越热闹越是好。其实不然,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心中首先要有明确的政治教学的课程目标;其次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好教案与学案;最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或者早已设计好的答案来回答问题。比如在讲解“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课题时,对中学生上网问题,学生间产生了争论,于是我就组织学生模仿人生AB剧进行辩论,之后提问:“你看这位同学因沉溺于上网,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被家长打了一顿。你觉得他家长这样做对不对?”学生很容易就达成共识。于是我又发问:“如果你是这位学生的家长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来思考呢?”学生通过换位,发散思维,很快解决了两者之间的问题。然后我进行总结:“中学生上网有利也有弊,网络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所以我们中学生应该正确使网络,并有效上网,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也许学生的发言有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毕竟是他们动脑筋思考出来的理解和回答,所以教师应给予肯定,并从理论上给予指导。当然,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也要让自己的思维跟学生保持同步,切不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而教师无所事事。否则,学生则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收获,且抓不住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所在。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而且学会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正如梁启超所言:“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出结果的方法教人。”古人也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得到的是思维训练,树立的是创造性解题精神,锻炼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一举多得和举一反三并举,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新不等于弃旧

提倡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然而,人们在政治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把“创新与对过去一切的否定”划上等号。其实,创新教育是指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更新,而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复制,只是所有教学要素的进一步的否定。另外,创新也不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忽视,相反,应该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强化与巩固。自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以后,考试内容、考试题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政治考试就是抄抄书本而已,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其实,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因为知识是学习能力与解题能力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有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又是Flash又是音乐,而从头到尾基本上没有讲什么,与其说是“导演”不如说是“陪衬”,形式上显得很新,热热闹闹,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我认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关键是看它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巨大的解题能力。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最大要素,而不是只看教师是不是用了什么先进的设备进行教学。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怎样达到政治课教学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创新的实质应该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在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所谓的“旧的教学法”并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的,关键是怎样用。所以,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防止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三、政治课堂教学的注重点

1.政治教学要有针对性。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堂课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利用什么样的素材进行思想教育,怎么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什么地方进行能力培养,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用什么方式去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才能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等等。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不仅心中要有教材,而且要有方法,更要有学生。

2.政治教学要有灵活性。“开放式”教学不仅要有开放的思想,而且要有灵活的方法。在政治课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更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寻找到正确的答案。

山的呼唤教案范文第5篇

一、思辨:多元智能与高效课堂

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相得益彰的。在追寻高效课堂的今天,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多维的思辨视角。

1、多元智能的呼唤: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学生之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只要为他们创造可发展的条件,每位孩子均可将某一项优势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也对延用一个世纪的比奈、西蒙等的传统智力测试标准进行了颠覆,以全新的智能观和评价观,引领教师反思陈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策略,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学生的多元选择。

2、高效课堂的本真:促进学生乐于学习

高效课堂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学习活动,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它关注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包括思维、智慧、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是一种和谐的发展;它关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终身学习愿望的形成,并且逐步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萌动: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水平则决定着学生发展的走向,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带入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1、教学活动的设计:从“机械化”到“人文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而教学活动本身具有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各种偶发事件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能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预设是相对的,变通是绝对的,教学活动体现了预设性与变通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高效课堂中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的视角转向学生的视角,从“如何实施教”走向“如何组织学”,从机械僵化走向人文创造。教学设计注重个体化、非线性、情境化和参与式,强调人文观与系统化。

2、教学策略的优化:从“知识观”到“发展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学的策略呈现出多样性,可以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合作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一旦唤醒和拓展了学生的目标智能,就可以运用这种智能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迁移”应该被视作教学的元认知部分,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把所学内容与个人生活相联系,可以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工,也可以非正式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

三、追寻: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打造物理高效课堂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打造物理高效课堂是基于课堂中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组织教学而提出来的,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掌握、能力在实践中的提升以及情感的持久性发展。这样的课堂同样追求高效,并且可以更好地关照全体、尊重差异、张扬个性。

1、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打造的高效课堂体现智慧的生成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流动的课堂,应该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课堂。如在“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办法,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主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去顺应新的图式和符号,积极内化、建构新的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以及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2、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打造的物理高效课堂着眼持续的发展

山的呼唤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活动 感性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语文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

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我的战友》一课,一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如“找一找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像一块千斤巨石?”“找一找,哪些地方描写潜伏部队离敌人很近?”“如果动一动会怎么样……”在五六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读课文,感受一下烈火烧身的场面。在最后的书面练习“学了课文,说一说你的心里话”时,学生无话可说,或只有“你真是一位伟大的战士”等空洞的口号。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对英雄人物产生敬仰。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汇报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稍作点拔,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感受相当深刻,有人在朗读时还流下了泪水,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前验能可贵的“碰撞”。如果没有亲身去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

二、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住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教学录象进行感受。

三、巧题训练,深化知识

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学生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

四、表演再现,加工教材

中学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寓言《齐有一妻一妾》、历史故事《鸿门宴》,小说《祥林嫂》、《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自,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如教学《石钟山记》时,教师请全班同学当旅游团成员,一人当小导游,戴上帽子,拿上小三角旗。随着课件上的画面一一向大家介绍。此时,当导游的同学,把书上描写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同学们可以以游客身份向导游发问,由导游解答或由扮作“当地村民”的老师解答。这样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内化课文语言的“平台”还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山的呼唤教案范文第7篇

大雪封山后,至今仍拿着200元月薪的代课教师王建林习惯在结满冰凌的窗前回首往昔。他的视线因眼疾而模糊,如同那摇曳不定的未来――今年,这名甘肃会宁县的代课教师将和中国仅余的31万名代课教师一起,被最后清退出历史舞台。

对这个庞大而沉默的群体来说,这是继4年前教育部“清退令”后的又一个艰难时刻,他们部分已拿着数百元不等的补偿金落寞转身,剩下的则继续等待命运的裁决。

消息激起公众的关注,人们通过QQ群等网络组织形式,呼唤社会公正对待代课教师清退问题,各种以寻找和资助代课教师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也相继发起。

虽然教育部随后澄清“未明确清退时间表”,但1月22日该部门宣布严禁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清退计划,预示着清退将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他和青春:理想,嘱托,扎根

寒假中的甘肃会宁县汉家岔乡常山小学空空荡荡。孩子们刚走几天,失去教职的恐惧就困扰住了代课教师王建林。“我看新闻了,说要清退。”1月15日下午,坐在贴着汉语拼音识字卡的教室里,47岁的王建林摊着双手说,“我不喜欢‘清退’这个词,像赶一群叫花子似的。”现在,他所在的甘肃――中国代课教师拥有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将清退剩余的2.1万名代课教师,他们绝大部分在偏僻的农村。

如果不是两年前搬到这个新校舍,常山小学还只是两间泥房加一个木制厕所的简陋教学点,一根跳绳和一个皮球是全部的家当,下雨的时候泥浆水没过脚踝。

王建林在这里当了22年代课教师,村里两代人都是他的学生。“最好的年华都耗在这里了。”村中的同龄人说。

王老师皮肤有点黑,面庞清瘦,严重的眼疾让他甚至无法看清教案。“我是用心来教书的。”他说,“我这辈子最想做的,就是一直站在讲台上。”1980年,王建林高考落榜,他响应号召赴大型国企兰州石化当了一名搬运工。“我最想做的还是老师,只有崇高而全面的人才配走上讲台,才配为人师表。”他一直这样认为。

1987年冬天,由于长期的贫困、缺乏营养和腿疾,在农村老家当代课教师的大哥突发急病。王建林从兰州赶回时,已无法站立的大哥嘱托他给30多个孩子代课。

仅仅十多天后,大哥病情恶化,弥留之际他再次强调了遗言:“帮村里教好这些孩子。”事实上,王建林若选择从城市返回农村做代课教师,不仅意味着每月的工资要从90元变成40元,而且还可能遭遇与大哥同样的命运。所以,当时他犹豫了。

后来乡干部上门游说,父亲也说不能耽误了孩子。思考了一个春节,王建林决定留下来:“我想父亲是对的,这些孩子,如果没有老师,将影响他们一生。”他穿上那套整洁的便装登上用泥巴堆砌的讲台,登记册上至今仍写着哥哥的名字。“我不是没有机会回到城市”,22年后,王建林时常端着一杯罐罐茶陷入沉思,“但人有时候就像那山梁上的树,一旦扎下根来,只会越扎越深。”

他和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我的太阳

王建林开始任职的二十世纪80年代末,是中国代课教师群体增长最迅猛的时期。义务教育法的颁布让适龄受教育者的数量激增,从而凸显出师资力量的短缺,代课教师成为基层教育的救命稻草。他们大多原先是农民,后来被称做“民办教师”,又改为“代课教师”,最高峰时有58万之众。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王建林都无法适应这种命运的吊诡――实现梦想,却失去哥哥。幸而孩子们为他驱散愁云。22年间,他一共教出400多名学生,其中30名成了大学生。王建林说:“我希望他们都能做个好人。”常山小学最初的校舍位于村子中央的低洼处,那里也是雨水肆虐之地。昏暗的教室让王建林几乎脸贴在黑板上写板书。下雨天则最让人头疼,他需要不断变换桌椅的排列组合,以免孩子们坐在漏水的屋顶下。

一位学生这样回忆王老师:他时常挑着担子,冒着大雪运回一些煤,教室暖和起来了,他却又忙着给淘气的男孩抹鼻涕。

每年600元的教学经费除了用来买煤取暖,已难添一笔一纸,于是,王建林用废木头做了三角尺和计数器,又找了一个废旧喇叭,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放些儿歌、唐诗。

1997年夏天,一场眼疾找上了王建林――眼睛像灯泡一样肿起来,视线模糊、疼痛怕光。最后他只得蒙上纱布,靠记忆讲课。一个乡干部得知后为他申请了300元医疗费。“心里亮堂就行。”日渐失明的王建林笑着请记者放心,“每个孩子都是我的太阳。”王建林同时带3个年级的20名学生,用的是复式教学法,即一个老师同时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不同的课。

连夜大雪把常山小学装点成一片白色。虽然是假期,但1月16日这天,王建林还是认真清扫了每个角落。“看不到孩子,我心里总是没着没落的。”王建林的学生现在大部分已经走出大山,各有所成。不久前,一位已成为兰州白领的学生感慨于母校的困顿,组织同事送来了一批体育用品,让他甚感欣慰。

王建林有着西北人倔强和尚义的古风,他鼓励学生追求健全自由的人生,而非仅仅追求功利和实用。

一名他昔日的学生跨入大学后想献身慈善事业,王建林成了这个村子里惟一的支持者。他认为,穷人也可以帮助穷人。2005年,一名记者无意间发现了这个时常眯着眼睛的代课教师。记者的报道引来关注,王建林开始受邀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一次在兰州他被安排住进酒店,走进豪华洗手间,他竟尿不出来,他说当时他一下子想起学校那间露天的简易茅房。“孩子们还在受苦,我却享福了”,他这样想着竟独自伤心起来。

他和家庭:忠孝之间

22年间,王建林的月薪从40元蜗牛爬行般增长到200元,但分享这点收入的不只他一家五口,还有大哥留下的两个孩子。“作为一个男人,我很惭愧。”王建林常自责自己让家人生活得太苦。他没像别的代课教师那样因生活的艰辛而兼职打工,一是眼睛不允许,二是多少觉得有辱斯文。他和妻子张英芳揽下了一单织地毯的活儿,地毯供某款豪华轿车乘客踏脚之用。

密密匝匝的毛线让他几乎把眼睛贴到了梭子上,时间一长就流泪。

《南方周末》曾在2005年和2008年报道西部代课教师,发现代课教师们是“村里最穷的人”。有些边远地区,一些代课教师甚至数十年拿着40元月薪度日。

桀骜不驯的王建林对此不以为意。在外打工的弟弟送给他一套西装,他欣然接受。他喜欢穿戴整洁的感觉,把廉价皮鞋也一擦再擦。他说:“人可不能自己看低自己,我是村里两代人的老师。”王建林的家在山坳深处,门帘已被寒风撕破,墙壁上的图案也斑驳难辨。面对家业凋零,农民王建林和教师王建林时常陷入对峙和矛盾。“对这个家,我亏欠太多。”王建林的父亲逝世于1996年盛夏。此前老父亲已常常抱怨腹部发胀,王建林以为只是胃病,直到放暑假才用三轮车把父亲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为肝癌晚期,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

从县城回来,父亲开始吐血。王建林陷入内疚和恐惧,瞒着父亲偷偷做了口棺材。老人早已觉察自己时日无多,弥留之际他嘱咐儿子三件事情:种好庄稼,照顾母亲,办好学校。王建林道歉说没有尽孝,父亲说把村里的孩子教好就行。

另一个同样炎热的夏天,突发肺心病的母亲也在呼吸困难中痛苦离世。再后来,由于无暇照顾,女儿的癫痫日益严重,最终影响了智力,18岁还在上初一。

王建林带着妻儿离开空落落的家,住进学校。村民们回忆,开学的日子,每天傍晚,都会看到这个瘦削的男人带着一群孩子穿梭在田野沟壑间,夕阳把他们映照成一支喧闹而豪迈的队伍。“没有王老师,娃娃们将来还是泥腿子的命。”一位村民说。2007年8月,由爱心人士出资、村上出地的新常山小学落成。它坐落在村子北端的山顶上,由此真正成为一处地理和心理上的制高点。正式开课的那天,王建林和孩子们在平坦干净的操场上追逐奔跑,笑声、欢呼声交织着旧喇叭中的轻音乐,响彻山野。

他和“他们”:幸存者,遇难者

纵使在尊师重教的“状元县”会宁,代课教师也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这里,政府每年将过半的财政支出投放于教育,培养出6万多名大学生,升学率惊人,但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无异,这里的代课教师仍处在不被关注的角落。

据会宁县教育局统计,会宁自2007年以来已有158名代课教师离岗,剩余的771名也将采取“个人自愿,政府补偿”的原则清退。然而补偿标准官方却不愿透露。“主要是钱太少,不太好说。”当地一位教育官员说。

这与该县在2004年进行“代转公”尝试时的勃勃雄心大相径庭。当年177名代课教师通过考试获得转正资格,但3年后,这个曾广受赞誉的“会宁创举”却以流产告终。“我是幸存者,但站在无数个遇难者身上。”王建林说。1995年,他曾成功通过一次“代转公”考试,但核对个人档案时却发现他一直顶替着大哥的名字,这成了王建林教坛生涯的一次回光返照,此后由于学历问题,他再也无缘转正。“过去等‘代转公’,感觉像被判了无期徒刑,现在被清退,算是判死刑了,但我们做错什么了吗?”王建林感到无助。清退政策出台后,一位乡干部曾征询过他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主动请辞。王建林倔强地回绝,说不挣钱干也行,“就当我是一名教育志愿者,我死而无憾”。

1月17日,王建林穿上皮鞋,到10公里外的香林村探望代课教师王映斌。他们相识于两年前一个复式教学研讨会上,后来成为同病相怜的至交。

王映斌的院子里晒满了玉米,但他丝毫没有丰收的喜悦――他的妻子患了精神分裂症,整天呆坐于床上。为养活一家五口,王映斌下课后就到乡上的工地做苦力,然后连夜批改作业。

山的呼唤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男性化 语文课堂 男教师 男生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带有很强的审美性,对语文教师个人的形象气质、知识修养和人格魅力等方面的个性化特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笔者的经历,学生基本上偏爱老一辈的男语文教师,认为他们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具有一种既活泼又儒雅的学者风范。而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又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因为种种原因,不论是男教师还是男学生,都缺乏男性化特色;而这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语文教师的“阴盛阳衰”

现在的中小学师资队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系列的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中小学中,女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已达70%以上,而在作为“文科”的语文学科,这个比例显然要大大高于70%。有一项在北京三所高中进行的调查显示:该校学生从未遇到过男语文教师、只遇到过一位男语文教师的学生比例高达55.6%。女教师打天下的语文课堂,常常呈现一片“姹紫嫣红”,而女教师为主的语文课堂势必造成“男性化特色”不足的情况。

(二)男语文教师的教学缺少男性化特色

1.在教学表达方式上

教学表达方式可以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种。前者主要是教学的语言、语音、语调等等,后者主要是指教学的体态表达。在笔者听过的大量公开课中,发现男性语文教师的教学表达方式普遍存在男性化特点不足的问题,这在小学语文教师身上尤其突出。

如特级教师潘文彬的一堂关于想象作文的公开课《放飞想象,写真个性》的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前天的《扬子晚报》上刊登了我们班维悠同学写的一首名叫《遐想》的小诗。他的这首小诗写得非常精彩、有意思,想来欣赏一下吗?

生:想!

师:维悠同学,请你把这首小诗给大家朗诵一下,好吗?

维悠:(朗读诗作《遐想》)

师:听了这首诗以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生:(谈感想)

师:是的,大胆而又神奇的想象使维悠同学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所以写出了这样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由他这首小诗,老师想到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故事略)据说,这篇文章还得了奖呢!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说说你们认为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得奖?

生:(谈想法)

师:大胆而神奇的想象,使这位同学的作文得了奖。其实,善于想象是我们每位同学的天性。爱因斯坦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同学们,你们也敢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大胆地去奇思妙想吗?

生:敢!

师:信心是成功的基石。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一定会创造出许多新奇、有趣的故事来。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板书:放飞想象)

生:放飞想象(连读三遍)。

对于并不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特级教师潘文彬的教学表达方式很明显存在一定的低幼化特征,如多次询问学生好吗、想不想等等,缺乏男性教师应该具有的男性化特色。而一些男性教师在教学表达上存在着面部表情过于丰富的问题。

2.在教学内容处理上

教学内容的处理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教学内容结构方式、教学内容叙述策略、教学内容把握视角。每一个方面,各个教师都有迥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是男教师与女教师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女教师常常会从细处入手,设计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而男教师更擅长整体思维,开门见山。而现在男教师上课常常喜欢花大量时间在不必要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上,效果未必好。

如特级教师陈金才在深圳市罗湖区凤光小学五(4)班开设的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

师:听说你们都很聪明,我想考你们一个问题,回答时思路要尽量开阔一点:我们现在在哪里?

生:学校的礼堂里。

师:(摇头)思路不够开阔。

生:在深圳。

生:在中国。

生:在地球上。

师:是呀,我们在深圳、在中国、也在地球上。请全体起立,跺一跺脚:我们的脚下是什么?

生:地球。

师:(板书:地球)我们一起叫一声:地球。

生;(齐)地球――

师:地球听到了没有呀,怎么没有反应?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呼唤:地球,你好!假如地球听到了,她会热烈地鼓掌的。开始!

生(一起,深情地)地球――你好――

(学生身后响起听课教师们的热烈掌声)

师:地球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在我看来,这个课堂情境的设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作为对五年级学生展开的教学也存在低幼化的倾向,不像一个男性语文教师的课堂。在这堂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提到了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让学生控诉这种行为,很明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能看出学生的思想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相比之下,这个课堂导入看似热闹,实质上就是和小学高年级小朋友玩了一次游戏。

(三)在课堂上男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观察我国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的“阴盛阳衰”:一方面在成绩上,优秀的人数女生往往占多数,而成绩排在最后的学生中,男生往往占多数另一方面,男生常常与顽皮好动、不守纪律等词挂钩,所以在班干部和三好学生中所占比例,女生也是高于男生的。在日常课堂中,男生往往是受到压制的人群,而善于安静倾听、乖巧的女生则常常受到表扬。

二、原因的探究

(一)教师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

教师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择业观念、教师职业待遇等因素。这些原因将不在本文详细论述。简单地说,是因为对教师这个职业,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偏见。另外,教师这个职业入行门槛相对较低,专业性不够,从事这一职业往往缺乏一种职业成就感。同时现在社会对教师的权利是相当不重视的,中小学教师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多方面的压力,在这么多而重的压力下,男教师往往不堪重负,没有任何成就感。而这些问题在语文教师中则更为突出。

(二)男语文教师的教学缺少男性化特色的原因

1.一个人在自己接受基础教育阶段,接受女性语文教师的耳濡目染会大大多于男性语文教师。

2.一个语文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为了更快更好地站稳脚跟,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一定会大量去听其他教师的课,这些教师中女性占了多数。新教师在自己教学风格未形成的时候接受大量女教师的教学示范,势必对其日后的教学风格有很大影响。

3.现在出版的各种教学参考教案中,设计的教师的语言充满了大段煽情的独白,而在课文分析中,往往太拘泥于情境的营造,细节的挖掘,致使“标准课堂”呈现女性化趋势。在使用这些教参的过程中,新教师也会在不经意之间学习了这些教学的表达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从而使男性、女性的语文教师教学风格都趋同,淡化了性别色彩,也使男语文教师的教学缺少了男性化特征。

(三)课堂中男生处于劣势地位的原因

1.男生好动,思维又活跃,课堂上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想法。有时候男生的问题过于奇怪,如果超过了老师的知识范围,往往会让老师有“没面子”的感觉,尤其是应对这类情况很需要有功底的语文教师。教师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非但很少给男生提问的机会,有些老师甚至还压制男生的“离奇”思维。

2.因为女生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进入语文学习的角色要比男生早,因此,从小学起,女生往往就是受老师表扬的对象,经常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向全班同学介绍。教师在培养男生认真抄写词语、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记忆最标准最完美的答案、字迹清秀工整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遏制了男生具有的某些性别特点。

三、构建具有男性化特色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一)男性语文教师的作用及优势

1.有调查显示在未遇到过男性语文教师的学生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偏好女性语文教师来教授自己语文。而遇到过男性语文教师的学生,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对男性语文教师教授自己语文的期待要大于对女性语文教师的期待。

2.上述对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学生心目中,拥有某些教学风格的男性语文教师百分比远高于女性语文教师。这些教学风格有:知识渊博、能旁征博引,讲一些有趣的知识和话题;表情很酷,讲课很有意思,具有黑色幽默;在讲授课文时,往往能够挖掘出新的角度和观念;思维逻辑性强,讲课条理分明,思路清晰,组织严密;讲课很有激情,颇有感染力,能引领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在讲课时比较随意,不拘小节,不太苛求课堂秩序。而男性语文教师具有的这些教学风格,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语文课的兴趣作用是很大的。男性语文教师严密的思维和独到的分析问题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在性格上,男性教师往往自信、果断、充满了竞争意识,并且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心胸开阔、坚韧、冷静的特点。这些心理因素对于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积极健康人格的养成是具有正面作用的。

(二)女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

1.在教学表达上,女性语文教师的课上常常使用大段“华美”的独白来进行教学环节的串联,而一旦学生的思维脱离了她们的教学预设时,往往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来解决问题,有的会继续使用同样的语言风格应对学生的“左顾右盼”,这样做缺乏针对性。总之,表演的成分太多,教态不够大气,语音语调太过柔美。

2.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女性语文教师为了能使课堂呈现的气氛更为热烈,常常把教学目标设计得比较浅。比如有位老师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整堂课有大量时间是让学生在通过文本感受纳粹的残暴,这使得整堂课缺乏层次感,只有“血肉”,没有“骨架”。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最精华的就是它的双线结构,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双线结构的分析上,通过分析双线结构,自然而然地串起纳粹的暴行。

3.还有的甚至把教学的重点设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偏离了语文课的轨道。比如有位女教师上《像山那样思考》,为了使课堂能够有,在最后拓展部分播放了大量世界各地生态遭到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学生虽然踊跃发言,但是这个教学设计是失败的,因为偏离了语文的轨道。

(三)让男生恢复“男性特色”的必要性

在语文课堂中,男生不能表现出男性应该具有的特征,这是具有很大害处的。首先,男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理解记忆、综合分析、议论说理方面,如果从小对男生进行没有性别区分度的教学,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强调刻板记忆、常规的理解、无条件的服从与接受,这不利于男生取得理想的成绩。从长远看,这对男生未来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并且这对男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是极大的损害。

另外也是大家普遍认为的,语文课堂压制男生的“男性特色”不利于养成学生正确的性别意识,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比较突出。在学生性别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有性别区分度的教学,那么对男生的性格、情感的养成都是具有很大危害的。男生就是应该具有主动性、开创性、竞争性,而现在这种不因“性”施教的现象越是普遍,那么危害越是大,扩展到全国范围,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一定是具有消极作用的。

四、构建具有男性化特色语文课堂的一些方法

(一)扩大男性语文教师的比例

这个问题本文不详细论述,一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是个系统工程,主要需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对社会择业观的纠正。

(二)男性语文教师自身教学上要以我为主,有性别意识

在教学表达上方式上,男性语文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的优势在于准确、精炼、朴实。比如魏书生老师在有堂课上说:“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怎么回事啊?站在墙里的举手了,站在墙外的也举手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在哪里呢?看样子咱班骑墙的同学比较多。大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还要敢于展示自己,别骑墙。”很朴实,但是既幽默,又带有教育意味。作为男教师,教学表达要具有男性教师的特点。“以我为主”,有自己的风格,而不应该不加筛选地学习女性语文教师擅长的艺术、形象的教学表达风格,盲目地去煽情。男性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讲求严谨、准确,条理清晰,朴实大气,其中还应不乏幽默色彩,时刻抓住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这些正是学生所期待的。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男性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往往擅长从大处入手,重点突出。作为教师在教材处理上要有一贯的追求,男性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内容处理上不断锤炼,形成具有男性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处理方式。上文提到的学生对男性教师的期待,作为教师更应该把这些具有男性化特色的教学风格磨炼成熟,形成特色。比如可以开门见山,减少迂回;螺旋上升,环环相扣;由面到点,重点突出等等。对于很多男性语文教师不太擅长的情境营造,从细微处入手,由点到面的教学内容处理方式,但也不用刻意模仿,免得邯郸学步。要知道,同样的教学内容,各种处理方式都能做到出彩。

(三)要改变“理想学生”的观念,因“性”施教

“理想学生”是指教师进行教育和课堂管理时采用的一种没有性别区分的要求和模式。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社会对男生和女生的要求与期待就是不同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因“性”施教。

1.针对男女的心理差异,对男生言语方面的能力应该多培养,给予男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男生多回答问题。

2.在阅读鉴赏方面,针对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给男生和女生安排不同的阅读材料,这样不但能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还可以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在教学要求上,也应该对男生做适当的调整,比如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让男生在思维的深度、结构的严密、语言的精炼上下更多的工夫。

4.在课堂管理上,应该对男生具有一定的宽容性,不应苛求男生,要尊重男生的天性。

总之,构建具有男性特色的语文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从现实来看,小到学生个人,大到社会都对具有男性特色的语文课堂具有期待。作为男性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发扬自己的长处,为语文课堂建设做出自己的独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星.教师男女比例失调造成的负面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91.

[2]张莹,易进.高中生对语文教师的性别接受与期待[J].教育学报.2005.(4):89.

[3]许思安,张积家.教师的性别角色观:“阴盛阳衰”现象的重要成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1.

[4]张莹,易进.高中生对语文教师的性别接受与期待[J].教育学报.2005.(4):91~93.

[5]孙菊霞,徐光兴.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性别加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02):40~44.

[6]张莹,易进.高中生对语文教师的性别接受与期待[J].教育学报.2005.(4).89~95.

[7]贺义廉.师范生群体女性化与基础教育教师性别生态失衡[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7):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