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艺术心理学

设计艺术心理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设计艺术心理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艺术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设计艺术教学 改革研究

1.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匮乏

就教育当前的状况来说,设计艺术教育理论支撑点的运用,更多的还处在感性阶段。尽管我们一直把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态设计要素对人心理及生理的影响程度、视觉感受都视为需认真研究和对待的价值层面,但完善的科学理论的缺乏与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现状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思维模式,由具象感受思维变成抽象感受思维而已,这种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很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得出理性的分析结果。

由此,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匮乏,导致培养人才的设计能力体现诸多不足。设计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及教育教学中的引进,在全国本科院校开设仅是这几年的事情。但部分授课方式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和衔接,往往割裂了设计学科的有机综合性。即便是开始了此课程的教育体系,其内容也是比较理论化,与实际的设计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由于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对象设计心理学知识的匮乏,导致培养对象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出诸多不足。其设计作品按照自认为合理的去做。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没有从用户实际的心理感受与使用出发作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案是不符合实际应用的。

2.介入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是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需要

设计艺术已经进入知觉设计和情感化设计时代。人本主义的设计宗旨是满足使用对象的细微情感和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设计心理学正是从人本主义设计的角度把人内心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将相关原理应用到当代设计艺术中,为其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改革核心是把设计心理学的知识和艺术设计的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针对设计者、设计受众的心理特点,把握设计者、设计受众的心理反应,将其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运用于设计艺术教育中,从而培养出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人才。对于设计艺术教学来说,设计艺术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各种需要解决的心理学问题。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设计艺术教育,我们不仅能教会培养对象理解设计艺术,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培养对象理解设计的最终受众的需求,从而使设计艺术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同时,也使设计艺术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因此,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人才,将设计出更加实用合理、使人们更加愉悦、舒适、具备更高审美感受的艺术设计作品,以满足社会、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3.在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研究上,应加大设计心理学的应用性教学。应重视研究培养对象、设计受众等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效果。逐步建立起逻辑和推理的思维模式

这些方法和措施将使其对设计艺术的认识和思维观念上升到理性高度。同时也会对设计教育中视觉语言的标准化、系统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这种系统化的结果是对设计语言的规律化研究,而不是数理推演,其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科学的发展而变化的。但一定时间和阶段应有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这与当前盛行的感性思维模式并不矛盾,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我们的研究越深入,设计艺术教育标准的相对性就越小,认同度也就越高。只要我们对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研究不断深入下去,新的培养模式必会赢得教育行业、培养对象和社会的认可。

4.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现代设计中对人的需求的关注,是现代设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与传统设计关注物的观点不同,现代设计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多,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设计教育越向高深的层次发展,就越需要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因此,应将研究个体心理、消费者心理、设计思维、用户研究等方面的设计心理学引入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进行改革,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性意义。其意义具体如下:

4.1.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有助于科学规范地引导设计教育实践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2.介入设计心理学理论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能使设计者拓宽思路,增强设计思维能力,推动所培养人才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理性发展。帮助其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价、理解、鉴赏,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

4.3.运用设计心理学知识进行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的就业具有实际意义。教育教学改革能使培养对象更好地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以及多样化市场需要的挑战,更加正确认识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制定适宜的宣传、推广和促销手段,增进其设计有效性、使用性、可用性、合目的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4.通过设计心理学理论支撑,有助于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方向更清晰明了。

4.5.丰富国内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内容,并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在实践工作中有所帮助或指导。

5.研究的应用前景

设计心理学学有助于科学规范地引导设计教育实践朝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为设计艺术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5.1.目前教育部大力鼓励和发展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此课题研究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对于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5.2.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大量的具有研究深度的相应研究成果,以丰富相应理论,指导实践。

5.3.市场需求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艺术人才,以满足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消费需要。因此介入设计心理学理论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急需。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方法,对设计艺术所具有的指向性价值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与认可。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本科院校全面开设此课程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仍然没有建立起大家普遍认可的、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研究体系。其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在高等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仅仅开设这门课程必定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各个课程的任课教师,将设计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授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更加细致地讲解,从各个课程中对所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出发,丰富教学对象的设计心理学知识,加强其设计心理学的应用能力,进行基于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这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NORMAN D A、设计心理学[H]、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3-29

设计艺术心理学范文第2篇

1.1设计心理学的定义及实践意义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在他的著作中主张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技科学的心理学。”设计是作为解决问题方式之一的心理学;国内著名学者柳莎曾对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做了一个总结:设计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个边缘学科。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设计艺术学科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设计主体心理、目标主体心理以及影响这些心理的相关因素的学科。简单来说,设计心理学实际上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受众的心理,特别是受众对于作品需求的心理融入设计并指导设计的一门学科。因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它不仅研究设计主体在设计作品时的心态,同时也研究受众在接触作品时会产生的心理反应,即研究人的感知、思维和意向心理,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指导产品设计,使新产品的设计更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心理学就实践方面来说,其一,设计心理学为设计主体提供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人与产品的互动关系,增加产品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其二,能够帮助设计主体来加深对产品设计中的本质、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艺术评价、理解、鉴赏能力。最后,通过对用户的心理研究,设计主体可以对产品进行完善,使其符合用户的心理需求,并制定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营销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提高个人或者企业的竞争力。

1.2平面设计的主要研究领域

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的“design”,分为很多种类别:环境、工艺、装潢、园林以及平面设计等。平面设计主要有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构成,平面设计是以信息的表达和交流传播为研究对象,以信息准确表达和高效的传播为目的,对信息进行视觉化的加工和设计,从而满足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需要。平面设计是一项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是设计主体与设计用户之间的交流。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属性,从这两方面来说,设计学中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使设计变得简单易用,充分发挥它的实用价值。这主要是解决“实用”问题,是建立在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方式,使用途径,安全保障等方面考虑。二是如何能够使设计在满足用户基本的使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满足用户在消费过程中的多样性需求,这样便能够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提高设计者的创造力,围绕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与影响要素,为设计提供素材、设计方法和灵感来源,从而提高设计者的创造力。

1.3平面设计中的设计心理学

平面设计既是一门专业性学科,需要专业的设计功底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细化为很多具体的种类: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这些设计通过物质化载体呈现给用户,设计师通过这些设计与用户进行交流,所以在设计师设计作品到用户选择作品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设计心理学的存在。设计是具有极强目的性的创造活动,设计师的每次设计都有具体的方向,在把握这个方向后就需要构思通过怎样的形式来呈现这个主题,这个内在的思考构思过程就是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过程中的内在体现,不同的心理将影响甚至决定着最终的设计结果。设计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很多基本的组成部分,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情感和灵感体现等。设计理念是指设计师将系统的理论学习具体应用到设计中的思维方式,是设计师基础功底最基本的体现,是作品的框架。设计理念可以通过阅读、借鉴、吸取优秀的设计师的理念不断提高。设计情感是由设计师的主观感情世界决定的,是由设计师的喜怒哀乐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空间的心境决定。灵感则是最神奇的设计心理体现,它可以使普通乏味的作品变得让人耳目一新,灵感虽然不受设计师的主观控制,不可能随便出现,却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增加其出现的可能性。1.4设计作品是设计心理的有效体现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指导性学科,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每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性化设计越向前发展,就越需要设计心理学的支持。作品是设计师和用户沟通的桥梁,在平面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外观,如产品的包装和网页的界面。平面设计是一种视觉性语言,通过视觉对用户的心理产生影响,会直接给消费者一种直观的印象。因此,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设计者会通过粗壮高大的结构来体现宏伟气派的感觉,通过稀疏纤细流畅的结构来体现优雅柔美的感觉。例如:大型货车、起重机、挖掘机等比较重型机械的结构都趋于结实紧凑,能体现其自身的力量感;飞机、跑车等产品的结构通常趋于光顺流畅,所体现的则是灵动感与速度感。用户在观看产品的同时,会在心中产生直观的反应,颜色是否合适,线条是否匀称以及整体看起来协调性如何,然后会形成一个综合性判断:喜欢还是排斥。

2设计心理学与平面设计有机结合

是推动平面设计转型的途径好的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线条勾勒颜色涂抹,最终完成的只是一具空壳,黯淡无光。平面设计也是一样,应当注入设计师和用户的情感作为作品的灵魂。当前平面设计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处于实用方面的成熟期,但与此同时,其发展已经愈加缓慢,将设计心理学与平面设计的有机结合将能够作出有效的突破。

2.1人性化的理念为前提

设计的核心是“人”,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解决“设计”与“人”的关系问题。“人”是评价设计成果的唯一主体,所以设计应当符合“人”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由很多方面构成的,包括审美、价值取向、思维习惯和欣赏方式等。在产品造型的人性化设计中,当这些因素反映到消费者心理层面上,消费者表现出的就不仅仅是对产品表面特质的反应,而更多是升华为心理上的体验,或者是喜爱或者是厌恶。设计心理学正是基于这一点,深入剖析消费者的内心世界,抓住人们情感变化的规律用以指导产品造型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自然方面,人性化设计要研究诸如人体形态特征、心理特征等。在社会方面包括: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目的是解决产品如何适应人的各方面特征,为使用者创造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此外人性化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定的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等,这就要求设计师以适当的设计表现手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2.2巧妙使用文字设计

文字的作用已经不只是作为直观的阅读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已逐渐发展为视觉设计中的情感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把文字应用在设计中表现出的突出的视觉效果。在设计中,应注重文字的排列方式、字体及大小以及和颜色的搭配,使其成为平面设计的一部分,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增强视觉传达的效果。将文字应用于设计中可以更直观地突出设计的主题,方便用户在接触商品时不用过于思考就可以了解商品的性能、构造等。另外,适当的在设计中添加流行性语言可以让用户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可以引起用户对这个语言其他方面的联想,从而增加了商品吸引客户的效果,提高用户选择的可能性。

2.3色彩的搭配

色彩有冷暖、轻重、膨胀、进退与收缩等特性,当人们看到不同的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设计师在创作作品时,调配作品应立足于用户的心理反应。用户的心理反应是概括性的,需要通过商品、时间、地点等元素的具体形式体现出来。著名的美国包装设计师帕维斯认为“一件商品的包装色彩不但要华美艳丽,引人注目,而且更要重视其颜色的选择,要与包装内容相匹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甚至采取错误的包装颜色,将会铸成大错,从而削弱以至丧失买主的购买兴趣。”人们在生活中往往对颜色形成定性思维,例如,红色接近于火,代表着温暖和热量,绿色代表着生命和希望,黑色代表着庄重,灰色代表着伤心,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商品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商品进行颜色的选择。橙色使人联想起清甜的水果,美味可口,因此,在饮料和食品中应用橙色能够刺激消费者的食欲,从而激起消费者的购物欲望。消费者对颜色的心理反映同时也受到季节的影响。夏季,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如果此时看到一个红色包装的商品,消费者一定会却之千里、冷眼相望的,因为红色本身就代表着火和热量。相反,如果将颜色换为蓝色等冷色调,刨去味道等方面的因素,其一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与之同理,冬季,消费者需要的是温暖而不是温度的继续降低,所以此时冷冰冰的冷色调包装相比较而言肯定没有暖色调受欢迎。

2.4设计中应注重构图层次

在设计中构图的层次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层次感主要是指在一个作品中一定要轻重有别分清主次,次要部分去点缀主要部分,切记不可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图形与元素之间的层次感,突出元素视觉效果吸引眼球的同时,更加鲜明地突出作品主题,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5突出主题的时代风格

设计应当符合时代的潮流,符合当代消费主体的审美观,适当的将潮流元素应用于设计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信息更新不断加速的今天,会有很多时尚的元素产生,然而这种时尚是短暂的,被消费者宠爱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作为设计师若要设计一个优秀产品,应当立足于潮流前线,有一双前卫的眼光,充分把握潮流在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作用,巧妙地利用新颖的元素提高设计的水平。

3结束语

当代设计师应当立足于设计心理学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坚守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准,满足特定的需求,从而推动平面设计的转型和突破。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应是极具力量的,它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感动用户,可以向用户传达其设计背后的信息。什么样的文字或者图片可以触动用户的心灵,如何设计可以向用户有效的传达信息,这是对设计师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其设计水平的检测。

作者:崔寅 赵文浩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柳莎.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美.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M].杨砾,译.北京:出版社,1987.

[3]谢洁.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现代装饰理论,2012(4):185-186.

[4]吴珊.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对平面设计的启示[J].吉林艺术设计,2008(4):3-21.

[5]张帅.设计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6]毛选波.平面艺术的设计心理学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

[7]李妙兰.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配色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6(4):131.

[8]杨纯.视知觉原理在平面设计创意中的探索与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2013.

设计艺术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绘画;风格;特征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3-0101-03

Exploration on Category of Digital Illustration

LUO Wei1, ZHANG Yi2, YU Du3(1.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2.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 and Engineer, Chongqing 401336, China; 3.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53, China )

Abstract :Digital illustration is a kind of combination art of painting, desig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contains the gene of traditional art, also the glorious of rational desig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digital illustration has various styles now.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and spaces for local creators by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typical styles. In order to create differences and build up local style.

Key words :digital illustration; style; feature

Internet :.cn

“原本设计与艺术是不分家的,但在现在艺术形成过程中逐渐将造型艺术与设计区分为不同专业,而在艺术的后现代性里,又趋于造型艺术与设计的融合。”①数字绘画既是这样一门综合艺术,它既承袭了传统手绘的艺术特征,又闪耀着现代设计的理性光辉,同时,它还随着信息技术与流行时尚的发展趋态而产生多元变化,成为容易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商业艺术。在各国艺术与时尚文化的滋养下,数字绘画所呈现的风格类型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在欧美、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数字绘画设计起步较早,各自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数字绘画特征,他们在带动影响别国风格的同时,也在相互熏陶、融合、演变。

要定义一幅作品是数字油画还是数字国画、是数字水彩画还是数字喷笔画无疑是徒劳的,因为数字绘画的画笔模拟功能决定了它本无画种的区分,各类画种特色早已水融、相互支撑。而文章研究的意义在于对风格类型的特色归纳。“‘风格’是一种利用分类原则寻找内在联系和秩序并给予作品定位的结果,一般会按作品的普遍性、相似性、连续性为归纳的基础,提取作品的共同性质,并予以归纳和命名。”②以分析风格特色总结风格类型,以求为数字绘画从业者提供参考,为创作主题选择相对合适的表达方式,并为新风格的诞生提供参照依据。

在《Fashion illustration now》和《Stylishly Drawn:Contemporary Fashion Illustration》两本著作中,作者将时尚插画划分出三种类型,即“街头、胡闹(Gamines & Sophisticates)”、“感性主义(The sensualists)”和“技术派(The Technocrats)”。(表1)

文章在此分类基础上以当下数字绘画的主流形态对风格分类作出细分,归纳出七种风格类型,即动漫风格、手账风格、矢量风格、叙事风格、唯美风格、文艺风格、数码风格。(表2)

动漫风格所呈现出的特征兼具了美国自由涂鸦艺术与日本经典漫画的风格,也是动画和漫画风格的融合演绎,既具备动画的生动夸张,又有漫画的简洁干练(图1)③。它的造型通常由提炼过的轮廓线表达,体积和光影则靠概念化的平铺着色来塑造,无笔触与材质的表现并弱化透视,平面化的冷静视觉表现下却常常蕴含着幽默诙谐的暗喻,抑或表达着个性化的叛逆与不羁。它将复杂的内容以最简易而快速的方式传递给观者,对寻求信息的现代人来说,动漫风格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有效的信息传递。常被用于游戏原画设计、吉祥物设计、个性玩偶设计等领域。

手账风格是读图时代新兴的一种数字插画日记(图2)④。家居化、片段化、趣味化是手账绘画风格类型的主要特征。它隐约呈现日韩时尚潮流趋势,表达的主题常常与轻松时尚的生活方式相关,如可爱萌宠、多肉植物、饮品美食、减肥健身、化妆美容、旅行出行等等。手账风格数字绘画在笔触肌理上往往会模拟手绘效果以强化特征,蜡笔的天真、粉笔的质朴、水彩的清新都有助拉近作品与观者的心里距离,再加上画纸肌理的逼真模拟,更显童真亲切。常见于个性涂鸦日记、时尚商业插画等。

矢量风格是设计艺术与数字技术融合结出的硕果,理性的直线和精准的弧线使它明显却区别于感性的手绘艺术(图3)⑤。它在造型上注重几何形态的归纳,着色平铺,拒绝表达体积、透视、光影、笔触、材质等经典变量元素。舍弃琐碎,摒弃嗦,高度提炼的视觉语言看似简单直白,却是创造者与丰富细节的理性决绝,以舍求得,与唯美风格站成两个世界。常被用于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装饰插画等艺术设计领域。

叙事风格将插画艺术的叙事功能延续到数字审美艺术中,将故事的发展视觉化、文学化,在读图时代与文字一起谱写图文并茂的饱满情态(图4)⑥。叙事风格的数字绘画视觉语言表达多元无定数,但其最大的个性特征是接纳时间和动态的加入。造型动势强烈、表情生动流露,背景交代铺陈等会随时间发酵的情态,都为观者回忆故事前文、联想故事后文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常用于儿童故事绘本,电子图书插画、网络游戏介绍等。

唯美风格所呈现的画面最接近西方传统绘画艺术(图5)⑦。写实又灵动的视觉语言细腻的创造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心灵世界,它受北欧精灵神话类艺术插画设计的影响颇深,并且还常伴有法国新艺术运动的曲线装饰。叙述的主题常常是感性内心、宗教神话及复古装饰。它遵循着传统插画艺术要求,构图完整、造型严谨、光影灵动、细节丰富、装饰性强,对数字绘画作者的手绘基础要求较高,画面弱化数字技术的快捷重复,在数字绘画体系中不蔓不枝的表达对人性的关怀,默默讲述着浮华沉淀的淡定。常见于装饰绘画、游戏原画等数字艺术领域。

小清新、文艺范是对文艺风格最常见的形容(图6)⑧,它的主题往往围绕青春时光开展蔓延,如可爱的文具书籍、纠结的算式题解、纯洁的青涩情感以及恼人的小感动或小感伤等。淡雅清新的色调通常以数字画笔模拟水彩笔及蜡粉笔效果呈现,保留作画时不圆滑的笔触衔接、水渍晕染的色块表达以及轻叠压无遮盖的等材质特点。也常常辅以少量中英文字提炼其主题,凸显文艺情怀。常见于数字插画故事绘本,同时,文艺风格的数字绘画虽无明显商业色彩,却也常用于商业插画、商业广告等领域。

“从创作的‘技术’层面定义,从印刷科技的突破,摄影技术与印刷技术的新融合,到90年代逐渐兴起的电脑美术与无版印刷等,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代表。”⑨数码风格是信息技术与数字绘画结合前提下,发展速度最快、风格类型最年轻的一个门类(图7)⑩。它的风格特征是在雕琢具象又细致的造型同时刻意加入平面图形或设计符号,强化元素对比并以此营造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饱含科技感、数码感与时尚感。表现主题通常有太空、星球、机械、科技。常被用于商业广告、商业插画、科幻产品等领域。

综上所述,数字绘画的形态共融又各有特色,表现主题各有取舍,表现风格各有千秋,帮助作画者为主题预想恰当的画风是本文的初衷,同时笔者能力有限,所见或有偏颇,谨以此文抛砖引玉,还待有识之士齐心合力,共同构建。

注释:

① 杨裕富、林万福.后现代设计艺术/E行销品味论!N世代流行战![M].台湾: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2002:51.

② 郭小萍、瞿灿.艺术心理学新论[M].台湾:台湾商务出版社、1992:275-376.

③ 图片来源:铅笔贱,堆糖,http:///people/1729862899/.

④ 图片来源:米央,堆糖,http:///.

⑤ 图片来源:求是设计会,http:///qiushid.

⑥ 图片来源:堆糖,http:///.

⑦ 图片来源:堆糖,http:///.

⑧ 图片来源:卤猫,24节气动态插画,http:///the-24-solar-terms/.

⑨ 杨裕富、林万福.后现代设计艺术/E行销品味论!N世代流行战![M].台湾: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2002:130.

⑩ 图片来源:堆糖,http:///

参考文献:

[1] 许广彤、李源,数字漫画与插画创作[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75-156

[2] 蓝凌敬.数字插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20-59

[3] 翟煜平.徒手绘天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1-325

[4] 郑俊浩[韩].国际顶级画师郑俊浩CG绘画技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设计艺术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历时性;时序;空间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5?0017?05

“历时性”一词,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奠基人索绪尔提出的,是一个随时间从上往下探究或者从下往上追溯语言各个要素的变化和进化过程的名词概念。历时性源于语言学领域,属于演化语言学范畴,研究处于运动和发展状态中的人类语言的演化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历时性也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艺术的“历时性”多见于对艺术发展过程的纵向及影响研究,随着对艺术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关注,历时性被逐渐运用到具体的艺术形态描绘中。电影艺术是纯粹的历时性艺术,将“时间线”内的连续影像通过动态的视觉形式显现给观众,并且是惟一可以用时间长度来计量的艺术。

随着对时间与空间艺术形式研究的深入,“历时性”不仅仅存在于电影等动态艺术之中,同样也存在于静态的视觉艺术中,历时性在视觉艺术中是指视觉对象在时间轴中的形态与形式变化。作为视觉艺术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历时性成为描绘视觉形式的时间与空间关系变化的词语[1](1)。在造型艺术、影像艺术和设计艺术中,历时性是运用二维形态的变化过程来表现真实的动态世界。

一、造型艺术的历时性

运动是万物的本质。在造型艺术中,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无疑是艺术创作的重点。正如康德所言,任何运动都是依附在时间之上的,时间是内在的意识形式[2](84–86)。艺术创作以多视点的观察角度,将时间线内空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融入艺术创作中,通过艺术作品对生活过程性的诠释来体现历时性。造型艺术的历时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全景绘画的历时性

全景画是以无边缘、回旋相连的画面组成一个多视角的统一主题。其历时性表现在观众需通过视点的推移,来观看连续展现的时空和情节场景,时间是随着视线的流动和情节的延续进行的。因此,全景画又称回旋图,被称为是凝固的电影,是凝视静思的历时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绘制的大型环状室内壁画(图1),就是典型的全景式历时性艺术。壁画将圣经故事绘制在教堂的内部空间,使天顶和内壁的图式融为一体,创造出环状的连续无边画面。观者若想在如此大型空间内浏览全部画面,必须经历多视点的历时性巡回环绕观看。此外,在许多中国画和日本画长卷中,也不乏历时的特征。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面长达528.7厘米,

随其卷轴逐步展开,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五百余人的繁华景象逐一展现,从卷首汴京郊野的春色、中部繁忙的汴京码头,到卷尾热闹的市井风俗,形成了以时间为轴线的线性流程。

(二)分幅作品的历时性

分幅式艺术作品(或称系列式),是指以分幅的形式把对象描绘成若干幅独立画面,形成一个即独立又统一的整体。其历时性表现在画面规律性的变化,形成了描绘对象的历时性变化和阅读的时序性。分幅式作品虽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但是作品与作品之间在艺术理念、表现方式、构图形式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分幅式艺术的历时性特征,就像音乐的和弦一样,每个声部虽相对独立,但部分与部分之间在整体上形成统一的主旋律。

印象派大师莫奈的《草垛》系列组画(图2),十五件作品既是单幅的,也是系列的。绘画的主题是同一场景下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草垛所呈现的微妙的色彩变化。这种连续性手法,表现了在特定的环境中物象的历时变化过程,记录了作者的观察感受和情感抒发的历时过程,正如莫奈在写给古斯塔夫·吉弗罗瓦的信中所说:“我正在努力的工作,顽强地画不同印象的草垛连作……为了表达我正在寻求的东西。”即是对“光”和“色”的历时表现,并提出了“物体没有恒久颜色” 的著名论点。

(三)连环式绘画的历时性

连环式绘画是以情节的连贯性为时序特征,其历时性体现在以时间为轴线,将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连续的图式叙述出来,强调事情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状况和发展历程。追根溯源,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时性图画,可追溯到史前的“洞穴壁画”,以及法国南部发现的,一组组内容连贯的描绘当时狩猎、战争和庆典场面的叙事壁画为代表。

敦煌莫高窟的《九色鹿经图》(图3)就是通过八个场景的连环式描绘,将释迦牟尼遇见九色鹿的过程依时序排列,形成具有历时特征的连贯性壁画序列。这种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历时性艺术的特征,并衍生出使用二维静态图像来表现三维历时特征的连环画。

造型艺术的历时特征,体现在事物变化过程的历时上,通过观察与处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来描绘事物的变化过程。全景式视角的巡回性、分幅式组图的时序性、连环式情节的连贯性,都是对过程的历时性表达,都是通过历时性来阐释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二、影像艺术的历时性

摄影被称作是瞬间凝固的艺术。当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即是影像的“决定性瞬间”,也是对历时形态的截面抓取瞬间。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曾指出:“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瞬息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正是这种“令人信服的现实之再现”拉近了图片与真实运动世界的距离,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新论》中说:“(摄影)开拓了在时间片段中捕捉活动的可能性。”因此,最早的动态图像就是由摄影发展而来的。

设计艺术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和”意识 现代平面设计 视觉三元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之概述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和”与“谐”同义,强调世间万物的和谐。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和”理论的雏形是“自然之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后演变为“礼乐之和”。“礼乐之和”在夏商周时分化为“礼”与“乐”。“乐”,在远古,主要指音乐的和谐,是乐、歌(诗)、舞的集合。“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是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称,也包括礼节仪式。虽然“礼”强调的是“分”“别”“异”,但其最终目的仍在于“和”。礼乐之和一方面用“礼”来制约、规范“乐”,另一方面用“乐”来辅佐、推广“礼”,“和”是两者的和谐统一。自先秦理性精神确立之后,“自然之和”“礼乐之和”逐步让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强调整体性、和谐性与统一性。它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由被动地接受发展为主动地适应和能动地改造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个体生命与宇宙万物生命的和谐融合。

二、现代平面设计视觉三元素之“和”

在传统文化中,“和”肯定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兼容并包,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现代平面设计的最高境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和”,它从视觉信息传达的立场出发,将各种设计信息如图形、色彩、文字等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视觉语言,处理好美与传达效果的关系,并以最具和谐美感的视觉语言的组合方式,实现信息和情感的有效表现传达。这不仅要求画面各视觉元素的高度融合,而且要求信息在传达的过程中与受众等各方面的整体和谐,最终使受众在感受和谐美的同时也迅速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实现现代平面设计之目的。

(一)图形之和

图形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符号,在平面设计中,图形和谐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效果,信息的准确传达,以及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

由于图形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不分国家、民族、男女老幼等,都为人所看懂,具有超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的优越性,因此,它所表达的感情和传达的信息比其他视觉元素更形象、直接,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图形设计的表现形式总是与社会的整体审美意识、材料、技术等相适应的,同时还与人们对图形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有很大的关联。因此,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有效地把握图形语言的平面视觉化设计,这种设计不是简单地对原有传统图形的再现,而是在现代审美观念、科学技术、传播手段等基础上,从心理―生理―审美结构出发,把可视感、动态感和立体感纳入对传统图形中的感知、辨识和设计的整个运动过程,使再现的图形元素在和谐的基础上,富有现代特色又体现民族独特个性。其次要考虑图形元素在视觉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整体关系,是否能够感染受众、引导受众的行为。只有二者完美结合,图形元素设计和传播的整个过程才能和谐、统一、完整,从而达到迅速准确传达信息及引导受众行为的目的。

(二)色彩之和

色彩在平面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它是一种主观性设计色彩,与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在观者的感受中具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美国当代著名的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曾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色彩不同的心理效应,引起色彩心理效应的因素比较复杂,在传统色彩设计中,顾及较多的是引起色彩心理效应的人文因素――观者的群体和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社会文化、民族特征等。现代的色彩设计在人文因素的基础上,还考虑了造成色彩心理效应的不同技术手段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各方面因素。由于科技的发展,传统印刷色彩的套色方式发展到现在的影视色彩、网络色彩等,色彩在视觉展示方式和技术表现上都有了很大的差异,在报纸杂志上适用的色彩,将之运用到网络上则未必和谐,而网络上的色彩与电视、电影的色彩又有差异。平面设计中的色彩之和,在此时已演变为不仅包含平面构成中色彩元素本身的各种对比与调和,而且包括色彩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运用的和谐与统一。

(三)文字之和

在中国设计师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汉字在文字设计中是运用最多的一种语言符号。“和”意识强调整体性、和谐性与统一性,汉字的创造无疑是遵循这一法则的,它用最简洁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的设计手段设计出结构完美、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汉字本身就是一件最具和谐美感的平面设计作品。

作为平面设计的视觉元素之一,文字设计要研究诸多方面的内容,如字体表现样式、艺术风格,文字的编排,以及文字蕴含的更为潜在的情绪,等等,同时还要综合研究与图形、色彩等要素的关联,从而使文字设计从单纯的说明与装饰转向运用字形、图形或结构本身去反映内容,追求“形式以悦目,意美以感心”的理想效果。但不论对文字进行何种艺术加工,都要让受众能够解读,如果设计的文字在表现形式不和谐、不统一,造成“形”和“意”的混淆,受众无法接受和理解所要传达的信息,则失去了文字设计的意义。当代中国设计师有很多都是利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设计观念,从汉字所蕴藏的中国文化深层意义中探寻一些设计元素和灵感,并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以汉字为代表的具有纯正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平面艺术,使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三、结语

在国际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设计师的设计日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回眸设计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不论我国设计师接受的现代信息和科技程度有多高,我们都能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和”之韵味、精神,“和”之最美境界。那是在任何的设计环境下都会被一直保持的本民族的独特风格。而在当代,真正优秀的设计师也正是凭着作品中的不同于他国的本民族特色而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尊敬。

参考文献:

[1]陈秀萍.中国文化画卷[M].海洋出版社,2006.6.

[2]卢影.平面设计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

设计艺术心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平面构成 高职 创新思维 主题性 侧重性 材料

包豪斯开创了独立的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构成学使原先各自独立的各种专业设计拥有了同一基础平台,使传统设计进入了科学化的时代。我国在70年代末引进了包豪斯体系,80年代已经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在我国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它给传统的“绘画”加“图案”式工艺美术基础教学体系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变革,并迅速扩延到全国各个艺术设计院校。至今,我们的“构成”教育已经经历了20余年,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和体系,缺乏平面构成一些专项课题和主题设计的基础实验研究,思想观念层面仍停留在20年前引进构成教育的水平,与飞速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比是相对滞后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艺术基础课教育如何能在时代的飞速变化更新中,跟上发展的步伐,为艺术设计各学科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在专业基础与专业设计之间构筑一座有机的桥梁,这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研究和关心的课题。

一、高职特色的平面构成教材紧缺

师资队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技能职业型应用人才需求倍增,中国高职教育异军突起,艺术设计专业逐渐被重视,但由于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定位不清,办学又刻不容缓,很多院校都还来不及进行全面调研和策略定位,办学盲目性和投机不可避免。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纷纷效仿本科院校,无形中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在课程的设置甚至教材的使用上都和本科雷同,未建立高职职业教育观念,缺乏教育服从市场的理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生产、治理、服务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在教材编写上应重视高职高专特点,在教材内容上,应强调在应用型教学的基础上,用创作性教学的观念统领教材,注重各章节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淡化传统美术院校讲究的“美术技能功底”,即单纯技术和美学观念,建立起一个艺术类和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共享平台。针对高职特色的平面构成教材紧缺的问题,各高校教师应该加大投入力度,编写适合自己特色的专业教材,这是当务之急。

二、同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应有侧重,不能以偏概全

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基础必修课,各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往往设置多个方向,如图形图像方向、多媒体设计方向、游戏和动漫设计方向、室内设计方向、服装设计方向等等,各高职院校的专业领域都在不断扩展,以适应社会紧缺性人才的培养。以平面构成课程为例,在课程设置时,应该有针对性地侧重培养,不能把不同专业的平面构成课程大纲都写得一样,不能不分方向,不分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专业特色,最终落实在学生的作品上。比如,可以让他们在平面构成作业中,融入该专业的一些特点和主题元素,使基础课程提早进入专业培养状态。有位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她在做平面构成大大小小的作业时,总是能够融入服装设计的元素,哪怕是一颗扣子的重复、一条裙子的渐变。而针对室内设计专业,可以布置家居背景墙的构成设计等等,使基础课与专业迅速搭起桥梁,能够用构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设计。所以作为一名从事设计基础教学多年的教师,在叹服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设计作品时,最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把单调乏味的基础训练转换为生动、情趣、符合现代设计观念的教学模式。

三、以“主题性命题”作业引导创新式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平面构成教学的核心。日本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一位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中强调:“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我国的设计水平还未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虽说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创意上的不足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平面构成,主要是对艺术思维的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灵活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如何使画面具备美感,如何创造美的形式,如何在平面上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是平面构成研究的主要课题。

当前的关键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激发创造思维,引导思考,这是教学过程中比较困难的环节。我认为,在信息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新的平面构成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主题设计是包豪斯基础课程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德国仍是如此,老师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笔者曾尝试从实际作业中,推出“主题性命题”作业,例:用“点线面”表达一组心情:“快乐的精灵”“忧伤的小鸟”“鱼的世界”等用抽象的符号化的点、线、面来表达一种情绪、一种比喻、一个主题,这样带创作意味且有“范围性”的创作思考,比学生自己漫无目的地思考更有帮助。且对于点线面这个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三个元素饱含着着理性与感性的分析,与之后的设计作业在思维上有个传承性,使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这类作业的同时脑中就会开始有目的地思考,而不是死记理论和套用图式。且从点线面开始就进入主题性创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有很多知识盲点就会在之后的几大构成的学习和形式美的法则中得到相应的解释。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里,可以前后呼应地让学生重新修改最初的创作,这时他们的思维是一定会更上一层地否定之前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会有更多的灵感出现,而到这个时刻,他们的作品是一个由主题命题引导的创新思维的一个过程,一个科学的双向思维过程和引导过程。

设计艺术心理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餐具;情感化设计;产品设计学龄前是人的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学龄前儿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他们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关爱。朝夕相处的餐具能够为儿童的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儿童健康、美好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正面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轻松愉悦的饮食就餐环境可以放松儿童的心情和增强食欲。在此情况之下,国外的制造企业从餐具的外观到功能的设计都可看到情感化的踪迹,充满了童心童趣,并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如何开发有趣、实用、环保、益智、充满人文关怀的餐具,用情感化设计理论提升我国原创设计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是所有制造企业和设计师值得关注的问题。

1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审美情感

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前的孩子,此阶段的儿童具有以下认知特点:学龄前儿童的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概念有所认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日用品的设计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儿童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和技能,使其心理在一种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此阶段儿童的审美情感: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但此阶段儿童的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有限,生理上还不成熟。我们周围的环境,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日用品的设计等都很重要。

2学龄前儿童餐具的情感化设计原则

2.1色彩情感化

学龄前儿童的色彩喜好是设计师设计餐具的关键点之一,色彩的选择能反映学龄前儿童这一阶段用户的特殊情感特质。学龄前儿童餐具的色彩设计可遵循以下原则:主体色彩对比应强烈,多为原色对比,效果欢快活跃、冲击力强、感召力大。同时学龄前儿童相对倾向于明度和纯度较高的颜色,色彩对比较强烈的颜色搭配[1]。艳丽的、纯度高的、对比强烈的颜色很能吸引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此外,学龄前男生喜欢蓝色和橙色,学龄前女生更喜欢紫色、红色、黄色等。总的来说针对学龄前儿童餐具色彩设计应该采用靓丽活泼,而又稍显稚嫩的色彩。从色相上看:不同色彩可以让儿童产生丰富的联想。如:橘色的环境更能让儿童的食欲非常好,有助消化事物。蓝色能让儿童的情绪平复,让儿童能快速的冷静下来,也会让就餐时间过得比较快。

2.2材料情感化

材质是体现产品内在品质的表现元素,材料本身并没有情感,它的情感来自人们对它所产生的感受,即质感。质感是人们对材料特性的感知,包括:纹路、色彩、光泽、透明度、发光度、反光率以及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不同质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这种感知有时还会引起一定的联想,人们对材料产生了联想层面的情感。例如:高光质感的产品可以满足人们喜欢炫耀的心理;磨砂质感的产品显得内敛、有品位;有木质感的产品体现一种怀旧的风格。设计者应当熟悉不同处理方式的材质性能特征,对材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科学合理地加以选用,以符合儿童的情感需要。用作餐具的材料有很多,市面上儿童餐具的主要材料为:塑料、不锈钢、竹木。如何利用好这三种材料来做设计、材料的选择是否满足体验并能有效控制成本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儿童餐具产品开发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开发生产商不应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前提,而是应考虑产品本身具有趣味性的同时,选择卫生、安全的材料,为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政府也应及时完善和实行相关法律加以督促,完善市场,否则也会后患无穷。

2.3功能情感化

根据学龄前儿童的饮食习惯,餐具一般可分为:碗、盘、杯、筷、匙等。

碗是可以盛载固体食物,亦可盛载液体或膏体食物,儿童使用的碗口直径应为最小碗的碗口直径,碗口直径与碗深之比一般在0.8~1.2之间。盘是用来盛载各种菜肴的,盘的形状趋于扁平是为了食用的方便,儿童用盘为18cm以下,盘深较浅。杯是用来盛载液体食物,如各种饮料,除了杯身之外,有些杯子还具有杯柄,其位置一般处于杯身中部,并且杯柄与杯身之间的空隙必须至少要能容纳下两个指位。杯子的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儿童杯嘴的设计思路。筷子的作用是夹取固体食物。筷子的常规形态是由两根细长的柱体组成,柱体的横截面可以不同,面向儿童的筷子应较短,并有利于儿童学习使用筷子。匙主要作用是帮助获取或食用液体或膏体食物。为幼儿饮食设计的匙一般尺寸较小以外,还需考虑家长在喂养小孩的同时,掌握喂食的深度,因儿童口径较成人偏小,因而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如何防止家长因喂食过深而对儿童造成不适感[2]。

2.4形态情感化

形态给人的亲和力是情感产生的来源之一,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形态的亲和力来自于两点:一是亲近自然。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非常强,设计师需运用各种手段将自然界的外在形态融入到餐具当中,让学龄前儿童从餐具中寻找对自然的亲密感,如以花草树木、自然星空、各种动物等为原型进行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自然造型满足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感需求。二是游戏趣味。学龄前儿童的世界是轻松、愉快的,通过使用的游戏、趣味的方式来调动学龄前儿童的情感,让家具与使用者能更好的沟通。学龄前儿童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他们特别喜欢游戏[3]。有的儿童餐具本身就是儿童玩具,作为餐具的玩具和作为玩具的餐具,给儿童带来强烈的游戏趣味。如图1所示,杯子、碗、勺子被火车头、车厢、吊车、沙坑等等物件替代,很适合小男孩们使用。图1趣味餐具 英国设计

参考文献:

[1] 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设计艺术心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 情感体验 感官知觉 多层次

检 索:.cn

Abstract : Today, products and design trends of “form follows function” are increasingly replaced by “form follows emotion”. More precisely, meet people's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dem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part of the product, while those practical products which take functions as their ultimate objective , ar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more added value such as the culture, emotions.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emotion's generation proces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division of these three variables of the product, attention, perceived appraisal, thus dividing the levels of product emotion. Tracing the source of product emotions in a better way, so that the "design for the emotion" have roots and rules to follow.

Keywords :Product Design,Emotional Experience,Sensory Perception,Multilayered

Internet :.cn

一、为情感而设计

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无论是愉悦的抑或是消极的,情感都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幸福感强弱与其每一天的情感变化息息相关。而在影响人幸福感的情感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我们每天身边的”物”所影响,这些“物”包括衣、食、日用品、文化艺术产品等。那么作为产品设计者,在设计产品的同时将用户的情感纳入设计范围,使产品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富有情感或是产品能激发用户某种层次的情感回馈,这样的设计才起到了“物”的作用,才起到了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作用。

为情感而设计,情感化的产品不仅能帮助消费者从一系列类似的产品中遴选出最符合其情感层次产品,快速的做出最合理有效的消费决策,而且能够有效的吸引和刺激一些潜在的消费群体。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制造者要求设计师设计情感化的产品,或者说让其设计追随(引领)目标群体的情感。

二、产品情感的特点

虽然情感化的产品无论是从刺激消费或是提高生活品质,追求精神富足上来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单就设计来说,产品情感却是无形的,缥缈的,并且是难以预测并融入设计细节当中的,这是由产品情感独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情感本身就变幻莫测难以定义,由产品带来的情感更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可以痴迷于最新的超薄笔记本电脑,也有可能被早上吵闹的不止的闹铃所激怒;我们可能沉浸于某一款汽车卓越的外观,流畅的线条,也有可能烦恼于没有一款沙发能搭配的上新客厅的装修风格;你有可能在橱窗中突然看到了童年的玩具而陷入深深的怀旧情感之中时,又突然为隔壁展台上新出的最新款摩托车而激动不已。所有这些情感都是由生活中的产品激发而来,也都隶属于产品情感。

其次,情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同样一件产品,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例如苹果的AirBook笔记本电脑,一些人会觉得超薄纤细的外观恰好符合了他追求极致的品味,另一些人则会十分厌烦它的设计,因为它薄到连网线插头都容纳不进去。

最后,由产品所带来的情感往往是混合的,多样化的。产品是一个多重元素的集合体。外观、功能、品牌、附加价值等均能不同程度的给用户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如此看来,设计师要直接捕捉、利用这些缥缈多变的情感是不可行的,况且产品情感是后知后觉的,不能由设计师预先埋伏在产品细节当中等待用户去发现。那么探索情感的设计法则就需要对情感追根溯源,从情感产生源头入手,将产品情感的产生过程融入到设计、使用过程中去,这样情感就变的合理可控。

三、产品情感的产生

荷兰心理学家Nico Frijda在他的《The Emotions》一书中对情感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情感可以被看作起着一种适应功能,因为情感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来调整我们的位置,驱使我们接近某些人、某些物体或某些想法,也驱使我们远离另一些事物。”而对于产品情感的产生则是以情感心理学的评价理论为基础的:人们会不自觉的评价周围的人、物、环境,在评价之后,人们会倾向接近那些被评价对自身有益的事物,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可见情感产生的潜在过程都是相同的,都会经过评价这个过程。虽然最终的情感会是因人而异,但情感的这一产生过程却是统一的,有规可循的。

这一相同的情感产生过程为我们进行产品情感体验研究及设计提供了合适的出发点。为了方便研究与实践,Desmet结合以上情感心理学研究成果,根据情感的认知结构和产生过程建立了产品情感模型来说明情感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潜在的过程(图1)。在此模型中前三个变量:产品、关注、评价会在用户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相互作用,最终决定用户对产品产生什么样的情感。

四、多层次的产品情感

(一)用户关注点与情感

从Desmet的产品情感模型可以看出,评价处于核心位置,介于产品与情感之间,而关注则作为评价过程中的参考变量。对一个产品的情感如何取决于用户如何评价这个产品中他所关注的方面,如果产品符合用户关注,则用户评价为积极的,同时也就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为消极。这就可以解释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对同一件产品产生不同的情感。为什么有的人会对一把雨伞钟情不已,因为伞符合了用户对于避雨保持干净的关注点;为什么有人又会对一把伞厌恶至极,无论到哪都像一个累赘一样带着它,这是因为伞没有符合用户对于轻便、便携的关注点。那么作为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来讲,关注点是事先存在于用户潜意识当中的,当产品刺激到用户的感官,形成感觉,进而结合用户自身的关注点,加上主观的判断形成知觉,做出评价,最后这些感觉、知觉评价综合为情感。(图2)

(二)多重情感层次的细分

情感的产生过程的一致性决定了情感的可控性,同时也决定了情感的层次是取决于关注点的类别与评价体系(知觉加工过程)的层次。用户的关注点不同,则对于产品评价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结果也相去甚远,因而产生的情感也杂乱不一。这其中关注点、评价结果都可以从用户身上提取归类出来,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对关注点、评价体系的分类从而达到对情感的分类。

Desmet在他的产品情感模型里将关注点分为目标、态度与准则三个类别;将知觉评价体系分为新奇特异的、动机符合的、赏心悦目的、合情合理的、富有挑战的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分别涵盖了从功能、外观到社会意义、附加价值等方面,而产品情感的产生其实就是用户潜在的知觉评价过程,对产品属于哪个层次的评价,也必然决定了产生哪种层次的情感。因此,对于一件产品来说,决定其产品情感的三个变量均以确定,由此可以概括出对应情感的五种层次:功能情感、审美情感、社会情感、惊喜情感、兴趣情感。(图3)

1.功能情感:功能是产品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产品存在的理由。我们能将产品作为一种工具的原因是它能帮我们实现我们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则是用户的关注点,例如将剃须作为关注点,剃须刀能够实现该目标,用户则对剃须刀得知觉评价为符合动机,激发的情感为合功能类情感,情感表现为满意的,反之则为失望的。因此,当产品的功能符合了用户对于“目标”这一关注点,并发挥了产品的效能,用户认知评价为达成动机,从而唤起功效层面的情感。

2.审美情感:将审美作为关注点是用户在评价产品时最常见的现象,产品外观是通过感官最直接传达给用户的,因此知觉评价也是最先在审美层次上产生的,审美情感一般表现为有吸引力,充满魅力的。当然这一层次的产品情感也是最因人而异的,用户不同,其对待美的态度也不同,关注点也就因人而异。一辆流线型前卫速度感的汽车造型,在以速度时尚为关注点的用户眼里,评价是赏心悦目的,这款产品对其是充满吸引力的;而在以稳重,保守为关注点的用户眼里,评价是浮夸的,对其的情感则是厌恶的。

3.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在产品满足准则关注点时,用户评价为符合社会规则、道德准则,从而产生“产品―社会”的情感。准则做为关注点的第三类,其实是在用户评价过程中最潜移默化的变量。我们的准则可以是“衣着要得体干净”,也可以是“我们都得尊老爱幼”。大多数的准则都是我们后天在社会中所习得并潜移默化到我们的关注点里,在评价周围的产品时,我们在潜意识里将自己意识中的准则应用到眼前的产品上,如果符合我们的关注点,我们便觉得正常,有条不紊,产品本应就是这个样子或是这个产品更好的规范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不符合我们的关注点,我们会评价其为不守规矩甚至是不合法的,情感上则表现为气愤,不安,焦虑或是恐惧;(当然也有一些设计会有意打破人们默认的准则,以期取得强烈积极的情感回馈,这是属于第四类惊喜情感范畴)。例如,银行大厅的自动出票排队机,很好的符合人们“文明排队”的准则关注点,来此银行的顾客经由排队机排队,貌似散漫实则乱中有序,顾客不会为有人插队而烦恼,对此产品的情感表现为可靠的,可依赖的,权威的。这种“产品―社会”层次的情感有效的诠释了产品在构成社会关系、公共秩序上的作用。

4.惊喜情感:当有一件产品让你评价为新奇的,眼前一亮的,这样的知觉评价会激发惊喜情感。惊喜情感与上述三种情感不同,因为这类情感的产生没有一个明确的用户关注点。一个产品只要与目标、态度、准则这三类关注点其中一点或几点突然的、没有预期的符合,便会带来新奇的知觉评价,激发惊喜情感的产生。但这个层次的情感往往是一次性的,例如在上个年代电脑刚开始普及的时候,清一色黑白灰外表成为人们脑海中对于电脑的知觉评价,当苹果的iMac问世,从审美态度上符合了用户对于时尚外观的关注,从准则上反向打破了用户意识中电脑本应黑白灰的准则,同时建立了新的准则关注点:电子产品也可以色彩缤纷。

5.兴趣情感:人类与生俱来便有探索发现事物的潜质,这也是兴趣得以产生的内在原因。如若一类产品可以激发刺激用户的探索欲,求知欲,那么这类产品所带来的情感则是长久的,延绵不绝的。

情感的五种层次划分是建立在情感的产生过程之上,但并不由产生过程而决定,产品情感是产品对用户感官的刺激效果、用户的关注点符合程度、知觉评价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层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功能的产品既可以是审美的,也可以是新颖特异的;审美的产品也可以做到充满探索性挑战性。作为设计者,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五种层次情感的逆向推进,将特定的“伏笔”植入产品中,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设法使产品激起更多用户的多层次情感。

五、小结

产品激发用户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可以既是合功能性,合规则性,同时又是合准则性的。为情感而设计,并不是要求一件产品同时激发五种层次的情感,而是要针对用户进行定位,把对情感化产品的研究转到用户研究上来,研究其关注点及知觉评价上来,对特定的人群调查这类人群共通的关注点,产品定位于满足这些关注点,在产品能够完整的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用户感官的前提下,以期获得积极的知觉评价,在基本的情感层次被唤起后,激发深层次的产品情感,最终获得让用户愉悦幸福的产品体验。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 Desmet, P.M.A. (2003). A multilayered model of product emotions. The Design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