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读秋天的怀念有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范文第1篇

当我读完《秋天怀念》这篇课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被史铁生叔叔的母亲那种伟大而无私的母亲深深的感动。

课文主要讲: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无微不致的照顾双脚瘫痪的儿子。可是,母亲在一个秋天里,母亲因病而死,并在临终前说了一名句这样的话:“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末成年的女儿,要让他们哥妹俩好好活下去。”当史铁生叔叔知道母亲逝世时,后悔的眼泪水不停地往下滴,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母亲最后的愿望。并和妹妹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

这件感人的事令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是个寒冷有日子里,我晚上一点钟突然感冒,不想惊动爸爸妈妈,想让他们好好休息,所以我想,起来喝杯水就没事。可是越烧越高,结果昏迷了。

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了,这时四周模模糊糊的,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是模糊地看见一个人泪流满面,很伤心的样子。过了一会儿,我渐渐看清楚了,是妈妈。这时我激动而害怕的投进妈妈的怀抱里,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范文第2篇

当而知发脾气是,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注意这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他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这段话写了母亲不想责备,教训儿子,侮辱是悄悄地看着我地动静,母亲是关心我。我发脾气,她总是安慰着我,我们俩要好好活下去。

作者的母亲对他那么好,我的母亲也一样对我好。

有一次做着作业,我用小手吧玩具弄来弄去,妈妈看见了,对我说:“快点做作业。”我没有听妈妈,妈妈还是和蔼的对我说:“快点做作业吧!”我听了妈妈求我,就做作业了。突然,我有一道题不会做,妈妈砍了,就给我讲题,我听不懂,妈妈一直讲,讲到我明白为止。

还有一次,我得了感冒,那时,天已经黑了,妈妈背我去医院,在路上,我看见妈妈头上流着晶莹的汗水。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范文第3篇

如果有谁问我最爱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我的妈妈.”如果有谁问我谁最关心.体贴我,我会大声地说:"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他没有明星的名气,没有漂亮的外表,但我觉得我的妈妈是最好的.有一次,5岁的我生病了,是妈妈夜以继日地守护在我病床边上,很不得把病挪到自己身上那时的我虽然调皮`好玩,但也有几分的懂事.由于妈妈日夜不停地来回医院,又要把我的洋娃娃拿来,十分辛苦.有时侯,妈妈回家拿东西,就让护士姐姐陪着我玩,妈妈一天几个来回地奔跑,经常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有一回,晚上我醒了,看见妈妈正睡在床边,我就把妈妈叫醒,让她和我一起睡,妈妈答应了.经过妈妈的细心呵护,我的病康复了.可----妈妈却病到了.我和爸爸一起去看妈妈,妈妈却说:"没事的,没事的."

每当我测验考试考不好时,妈妈不会批评我,而是辅导我,让我认识错误,并鼓励我继续努力,争取好成绩;而当我成绩有所进步时,她不会大大的夸奖我,让我胜不骄,败不馁. 妈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就是所谓的母爱,她不求回报,她无私奉献,她义无反顾,她像什么?她像甘泉,她像清风,她更像一团火。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范文第4篇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最近我读了《秋天的怀念》,深受感动。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母亲还没有去看,就去世了。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母亲那种无私的、伟大的爱。

文中写为"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母亲为了照顾我,她侍养的花都死了。”母亲那么喜欢花,可自从“我”腿瘫痪以后,母亲为了照顾“我”,安抚“我”,放弃了她的平常的爱好。还有“还记得那会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他比我还敏感 。母亲为了怕我伤心,尽力回避“跑”一类的字眼。就连最后昏迷,甚至即将去世的时候,心里挂念的还是她那生病的儿子和那未成年的小女儿……一首母爱的赞歌,一位无私的母亲,在这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文中没有刻意的装饰这位母亲,可,正在平凡中,才显出伟大。

想想我,我的母亲也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每天为我做着平凡的事。而我,却一点也没有留意,直到我读了《秋天的怀念》才渐渐的发现:我的胃不好,她怕我压到风气,母亲每天早上为我倒一杯热水;还有那次,我发烧了,烧到39多度,母亲连夜背着我去看大夫,那次虽是寒冬腊月,我在妈妈的背上像是在暖炉里一般,这暖炉不光是温暖的体温,还有那更加温暖的无比关心我的心。

我想,这世界上没有比母爱更伟大的爱了,愿所有的孩子都能体会到平凡的母亲给予你自己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爱。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范文第5篇

一、教师角色的认定与教学行为的恰当是实现对话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小学生年龄小,阅读教学的对话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那么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呢?

1.以多读为前提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确定一个思想、容量较大的问题,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尤其是学生不能马上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及情感时,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逐步走进文章里去,才能触摸到文章的脉搏,才能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秋天的雨》时,是这样设计读的。指名学生阅读课文后,师述:“你们真了不起,读得很棒。说说在秋雨里看到了什么?”“有小青蛙、小喜鹊、松树、柳树、柿子和橘子。”“这些树木还有颜色呢,注意到了吗?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学生再次轻声读,边读边画。师生交流后,学生再次齐读。

2.利用精彩发言使对话走向深入

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即时的思维火花,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有准备的教育资源调整、引领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许多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做得更多的是倾听,在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捕捉学生的精彩发言并把它定格、强化,在给予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将学生发言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起来,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文本对话。

一位教师在讲到成语“金风送爽”时,这样说道:“小朋友,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察到了吗?”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了很多大自然的变化。“对呀,小朋友都已经感觉到秋姑娘的脚步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我们课本里的成语来说说秋天呀?”教师引出“金风送爽”,讲解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已经差不多,可以接着讲下去了,谁知教师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发问:“老师,为什么把秋天的风说成是‘金风’呢?”教师想了想,随即这样进行下去:“对呀,你真会思考,为什么把秋天的风叫‘金风’呢?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水平!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得上来?让我们再看看书本上的插图,想想你看到过的秋天,你一定可以说得更好的。”

经一段时间的阅读与思考后,学生的回答的确很精彩。

有人说,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就像是一个“婚姻介绍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故障”,介绍人就要出面帮助,在适当的时候,还要灵活地推波助澜,让文本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零距离交融,促进教学共同体的发展。

二、学生角色的认定与学生行为的引导是实现对话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任何教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不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心理、思维阅读文本,就不能营造出对话必需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平等对话就无从谈起。当然,尊重不等于盲从,不等于听之任之。对学生在对话中的疏漏、贻误之处不能因为尊重而失本真,否则教师也就失去其引领、主导的作用。

2.以文本为点,拓宽学生阅读的面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范文第6篇

一、范读领路,带领学生进入朗读的情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二、把好文本的情感基调,掌握朗读训练的基调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有人说“朗读时对作品的再创造”,的确如此。因为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甚或把作者没有用文字表现出的感情也要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这就需要深入文本细细品读,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雨》,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妈妈账单》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五读俱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26-001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课堂中,记笔记代替了读书,教师分析代替了学生阅读,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是架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五读”――感读、赏读、品读、悟读、拓展读。

一、感读――阅读教学中的初步感知

感读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是“五读”教学的起始环节,一般是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读顺句子,读通全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这里的感读方法――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朗读,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定。这种对课文整体的初步阅读,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譬如在上《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在请学生读完这篇课文后,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童话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初步阅读感受,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离奇的、滑稽的、讽刺的……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后,一旦转化为自己的意,就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且会有阅读、探索情感的产生。

二、赏读――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如果说感读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那么赏读就是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譬如教《白鹭》这篇散文诗,笔者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内蕴美。

三、品读――阅读教学中的咀嚼品味

品读,就是让学生回归文本,从字里行间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越是能真实地再现作品的内蕴美。反之,如果没有了对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著探究精神,就无法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譬如在教《背影》这样的经典名篇时,必然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这些词语:“慢慢探身”、“向上缩”、“向左微倾”。可以用换词的方法进行比较品读,“探身”改成“走”,表达上有什么区别等等。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反复咀嚼,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理解把握好这些词语,也就能掌握好文章的内容,体会父亲的深情。还可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泪”,能把含有这些词语的语句找出来,仔细地品味,文章的主旨和蕴涵的感情,甚至是文章那种渗透着淡淡的哀伤之情也能品味得出来。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为抓手,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再现作品的内蕴美。

四、悟读――阅读教学中的自由感悟

悟读,就是浸润在书中,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去感觉,去感受,去感知,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样去知其冷暖,知其流之急缓,知其味之甘苦。当前的阅读教学缺乏“静悄悄的精彩”,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片“静思默想”的时空,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读,自由感悟,教学中应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其静静地反复品读课文,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

教《皇帝的新装》,笔者就这样设计了一系列的环节来引导学生悟读的。这篇课文最可笑的情节是皇帝穿新装,请学生朗读后思考,为什么这里所有的人都在说谎话?再请同学找出相关的心理描写的语段,朗读思考,因为“怕”。他们是如何来掩饰他们内心的害怕的?请同学再读相关的语言动作描写的语段,得出一个“骗”字。然后请学生思考,这个“骗”后面究竟是什么?学生在静静的思考后会豁然贯通,恍然大悟,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拓展读――阅读教学中的延伸拓展

拓展读,就是依据课本内容进行的拓展训练。也就是说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立足文本,超越文本的训练。实现广度、深度、厚度的统一,还要不失语文味。

课堂上的拓展读,应该坚持以文为本这一原则,即课堂活动都要聚焦文本,拓展应该切合学生实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得明白自己在教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所教的是语文,文本“内”与“外”的整合应相对集中,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要“以外养内”。在上《春》这篇课文时,笔者就结合写春草、春花、春雨的诗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又能使学生兴味盎然,拓宽知识面。

新教材后面的“探究・练习”很注重课外延伸、举一反三。只有“课内”没有“课外”,就不能使语文深入人生。只有“举一”没有“反三”,就不能形成语文能力。在教完《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后,针对这个单元“至爱亲情”的话题,推荐学生去拓展阅读李丽的《祖母绿》、毕淑敏的《母爱》、胡德斌的《父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在学生阅读名篇的过程中设计了“阅读指津”,让学生写下阅读的感受,学习借鉴名家们在表达至爱亲情时的艺术手法,并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亲情话题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至爱亲情”的话题,而且能从同一话题的不同篇目阅读中学习借鉴表达方式,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而且积累了写作素材和技巧。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落实“五读俱全”――感读、赏读、品读、悟读、拓展读,做到以“读“为本。让琅琅的书声回归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用“读”掀起情感的浪花,用“读”闪出智慧的火花,用“读”使课堂焕发有效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时评阅读;作文教学;阅读质量;思维训练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日益进步,青年们更应有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豪迈情怀与深刻思想性,可是基础应试教育的威压、落后的教育观念给我们培养出了无数唯唯诺诺的“考试机器”,有着独立见解、思想深刻的高中生实在为数不多。更为可叹的是,那为数不多的有思想、有才情的学生也不敢放弃高考的诱惑。他们在高考作文中根本不敢畅所欲言,也不敢表达一点点不同的见解,原因是一辈子只有一次,输不起。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考虑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可见,作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写框架式的议论文,更要加厚学生的知识积淀,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引导他们走向更开阔、宽广的天地,让学生写出真实而富有灵性的好文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思考性、思辨性的培养,如何能让学生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起洋溢思想性的舞蹈则更是我们一线教育者的必修课。为了上好这一课,笔者认为应从时评阅读中汲取思想的火花,从而使学生的作文灵动闪耀。

一、时评阅读之路归正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韩愈的一句话则揭示得更为形象,他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也就是说,“耕”是“获”的前提,“学”(阅读)是“文”(写作)的基础。基于先贤的认知――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因此,许多学校还开设了阅读课,以扩充学生的阅读储备,更有教师印发大量时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但是时评阅读之路的尴尬无可避免:对时评阅读足够重视,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时事阅读之路,是否应坚持走下去?时事阅读之路,路在何方?

正如章熊所指出的:“研究剖析作者的思考,揣摩体味作者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于世界教坛。”潘新和先生也大力呼吁语文教学应由“阅读本位”过渡到“作文本位”。这都启示我们:时事阅读,应以作文为基点和归宿,揣摩时文作者的语言与思想,从而有效提升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一种高效率、高素质的阅读状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冲击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带来议论文写作的高效益,则是时评阅读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育教学的工作的笔者做了初步探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易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逐渐展开。

1.课堂内外,互为补充,使时评阅读有系统性

首先,以课文为基点,纵向挖深度。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舞台却很宽阔,时文阅读能为教材学习做好铺垫和延伸工作,如,配合《我与地坛》的教学,可以补充史铁生《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让学生更好地体味史铁生与母亲之间细腻、感人的亲情,同时课外补充史铁生《命若琴弦》《史铁生的坦荡辞世是一个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生命、对人生的态度。

其次,以时文为线,横向拓广度。

当学生通过课文基点积累了若干个作家点后,笔者认为还需要为他们架构起一张时文之网,在横面上进一步延伸,并形成系统。如,配合《将栏杆拍遍》这个知识点,可以补充《读柳永》《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看到梁衡对于宋词大家的评论,补充《跨越百年的美丽》,让学生领略梁衡对“美丽”的全新解读,体悟永恒的生命哲学;在功利化之风愈加浓厚的当代,补充龙应台《给河马刷牙》、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帮助学生构建起个人的精神家园。

2.读写并举,互为促进,使时评阅读有内容性

首先,引导学生撰写摘要和读后感。

其次,借助时评阅读,提高学生议论文语言的驾驭能力。

最后,撰写时事评论文字,形成“百家争鸣”的氛围。

现阶段的时文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几乎各种媒体中都活跃着它的身影。为学生撰写时事评论文字提供了有效范本。笔者尝试:在每学期初布置任务,将全班45人划分为6个时事阅读小组。每周由时事阅读小组组长确定时事主题,并选派一位学生在周一课前五分钟讲述时事新闻或热点事件,并对此概括感悟或评论,这些感悟评论或是自己有感而发或摘录借鉴时文,再由该学习小组选派两名学生就该事件继续提出看法,也可由其他组成员来评议驳论、争议商榷,形成“百家争鸣”的研讨氛围,使得学生懂得许多社会知识,看清纷繁世相背后的实质,学会科学、理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师生对话,互为提高,使时评阅读有愉悦性

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了阅读的根本在于多种声音对于文本的相互沟通、相互对话、相互交流与融合,如此才能形成一种建设性解读,同时也可以放大学生的阅读愉悦性与积极性。

二、时评阅读助写作走向深刻

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入木三分的分析力是议论文走向深刻的必要条件。而时文阅读将让学生从芜杂的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去伪存真,揭示问题产生原因的能力逐步提高,更在对话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高度立论、深刻透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议论文语言的鲜活灵动、素材的时代气息。如此看来,时文阅读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大幅提高。而如何引导他们在具体写作时带着高考的镣铐展现精当独到的议论分析能力,则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经过初步尝试,发现一条可操作之路。

第一步:引述时事材料。在议论文开头,抓住时事关键,简洁概括至80字以内。如《底气》开头:“天安门广场边,一个新造的孔子塑像被竖起。”同时在引的同时要扣住论题,提出论点。如,上文《底气》中有:“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打造中国的文化底气,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下的迫切的需求。”

第二步:分析材料,400字左右。如上文《底气》,首先分析先秦文化因为开化了世界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底气,接着质疑当今中国文化向先秦文化寻求底气的原因,再次分析先秦文化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底气带来的弊端。这样层层剥离分析、评论,纵向论证,深入挖掘,使议论文有了论述力度。

第三步:联系现实,200字左右。如,上文《底气》承上过渡,自然联系到西方文化底气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而非单独的文化名人。搜集典型论据,扣题论证,并提出怎样真正铸就当今中国文化底气的措施。

第四步:总结全文,100字左右。回扣材料,升华总结,收尾要求形象有意蕴。如上文《底气》结尾:“回首悠悠五千年,孔子老先生孤独地站在历史的起点,他瘦弱的肩膀撑不起一个民族的脊梁。重塑中华文化底气,你我需共同努力。”

当然,文无定法,此四步只是笔者一点小小心得,有很多细节尚需要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