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1篇

“读”;“写”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A)―0043―01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可以这么说,凡是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实践中,我们主要运用了“议”、“比”、“读”、“写”四种方法。

一、“议”――启发讨论式。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障碍、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局限等种种原因,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见仁见智的现象是普遍的、正常的。如果教师采取一锤定音的方式,势必会遏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想象,甚至使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讨论就显得特别重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讨论中可以互相诘难答疑,互相启发补充,依靠师生的集体智慧迸发新的思想火花。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们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1.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愚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2. 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有其可取之处。

二、“比”――古今对比式。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学了也没有用处,这是中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的原因之一。首先,我们要告诉学生,无论是现代的思想观念还是现代的语言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民族都需要对古代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文言无用”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次,要教给学生发现文言文价值的方法,那就是要学会古今对比、古为今用。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齐王与大臣间的故事,跟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首先与齐王比: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因而能富国强兵,“战胜于朝廷”;而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些人刚愎自用,闭耳塞听,以致误国害民。其次与邹忌比:邹忌既有进谏的勇气,又有进谏的艺术,终于说服齐王纳谏除弊,完成大业;而现今有些人却见小利而忘大义,置党性原则于不顾,一味迎合奉承,吹牛拍马,最终害人害己。相比之下,古人纳谏的胸怀、进谏的勇气和品格难道不值得赞赏学习吗?

三、“读”――朗读背诵式。古人写作讲究文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先靠朗读成诵把握了文章的“气”,进而领会其意。课本中的文言(诗)文大都是千百年来流传的妙篇佳作,不但要熟读,对一些精品还应该背诵下来。清代散文家刘大说过:“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的确,通过反复诵读,细细玩味,对文章的气势、节奏、神韵、意义便会慢慢地心领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写”――改写评论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里的“躬行”,指的是让学生亲手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实录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06-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通过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给我柳暗花明之感。

钱先生所上的这篇文言文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地做到与学生“双主互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钱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一种很高的文言教学境界。在整体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情趣,以情趣带字词,以字词促升华,情意趣智,听说读写,观察辩论融为一体,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钱先生执教重视学生的预习,在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巧妙地设置问题,考察学生对本文的预习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钱先生的课堂中,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认识到以后应有针对性地把时间集中在还未能解决的问题上。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使学生高度重视预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在此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另外,钱先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顺势引导。他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不管是字词句的积累学习,还是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感染,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钱老先生的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

一 问要有值

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不利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像钱老先生那样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学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教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师这样总结:

教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是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研习钱老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我体会,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2)课文的重点、难点;(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4)承上启下处;(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

二 问点要准

“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如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个句子,有几个知识点要讲:一是解释“遂率”“荷担”等词,二是主语的省略。钱老却不是提出这个句子来讲这两个问题,而是用导入的方法,用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他是这样提问的:参加移山的一共几人?三个什么样的子孙?你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去了?那你们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成分?主语应是谁?这样的导入,充满情趣,每一步的难度不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文言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样,那些看似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 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因素,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钱老总是尝试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得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四 问要适时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3篇

一、学生读

1.首次读,指导学生读正确。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告诉我们要反复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和重要方法,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有较大的差别,学生阅读时会遇到阅读障碍。因此,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阅读的重音,读通读顺,为理解阅读做准备。

2.继续读,疏通古诗文,了解大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注释包括诗文的出处,作者介绍。还有大量的关于字词的注音和解释,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就能解决生字,理解词语,初步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同时,学生养成读注释的习惯,还可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另外,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的含义和作用。”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如仍有不懂之处,就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再读,进一步理解文言文意蕴,读出方法。以《愚公移山》为例,该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同时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这则寓言故事有背景、有开端、发展和结局,且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写法。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讨论体会,加深理解。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惫”是十分小的,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是那么遥远的。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但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制移山,愚公说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愚公真是“大智若愚”啊!值得注意的是,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写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烘托愚公的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了,也学到了本文的写法。

4.熟读成诵,达到积累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讲过:“熟读中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文都很重要。仅仅分析研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通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乎完美。”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通过诵读可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段篇,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热情。

二、教师读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4篇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论语》)“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介宾结构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论语》)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5篇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阅读文言文是当代中学生集成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标准》针对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也大大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苏教版文言文篇目共有37篇。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两条:一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成为文言文教学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二是教学策略失准,教学形式单一,串讲、串译被视为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中学生中流传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大胆尝试采用文言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怕学文言文的局面,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理解字词,读懂内容,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多种能力。

那么什么是课本剧呢?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改写的时候还务必要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七上:《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梵天寺木塔》;七下:《赵普》、《黔之驴》;八上:《晏子使楚》、《人琴俱亡》;九上:《陈涉世家》、《捕蛇者说》;九下:《曹刿论战》、《愚公移山》、《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课本剧创作并表演。如果能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学情,即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初中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编演,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一:也傍桑阴学种瓜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间还不够长,改编课本剧的能力相对较弱,也不会很好处理详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对能表现中心、人物性格的细节应细加揣摩这时初一学生在心理上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因此要尊重他们的个人创作,通过小组的对比,选出最佳剧本进行表演,通过竞赛形式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下面就以《赵普》为例说说我们的处理方法。这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试举例说明本文刻画人物时运用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写出了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侧面烘托赵普精神的难能可贵。赵普:“跪而拾之……颜色不变”“补缀”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表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学生在课后对课本剧的编演就有力地突出了这一点。老师提供赵普阖户读书的范例,要求学生改编赵普举荐人才事件。

通过这个课本剧的编排,学生将课本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同时又考虑到了赵普活动的另外场景:私第,又再创了一个管家形象,更好地村托了赵普冒死为国举荐人才的高贵品质。

正因为老师课上引导得当,学生才有了课后创作的明确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自我创作和表演,他们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有所改善。

初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初二学生思维能力大为提高,经过一阶段的课本剧编演,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具体细微的编演要求,也就是全篇编演。在编演过程中为了全面把握人物性格,师生可以互相提供相关材料促进对人物的进一步解读。学习《晏子使楚》,在疏通字词后,我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一段《晏子使楚》课本剧,涉及到他出使的背景和与楚王第一次交锋的具体内容。学生对晏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要求学生改编时特别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样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晏子的沉着冷静、不亢不卑和机智善辩,楚王的盛气凌人、傲慢无礼,侍卫的阿谀奉承,在学生的创作中得到很好的表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除了这篇文章,《人琴俱亡》和语文读本上的《杨震暮夜却金》等都可以让学生亲近文言,提高编演能力。

初三:百花齐放春满园

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空前提高,对文言文的语法现象已有一定积累认识,而初三文言文普遍较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持续走低,基础好的同学不愿发言,基础差的同学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上必如一潭死水。在这时如何给学生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教师可将全班分成三到四个大组,推出组长,组内协商再推出编剧、导演、道具、演员等,然后各司其职、着手准备,尤其编剧,不可一人完成,应集体创作,一人执笔。这一步在课堂上进行,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供学生编剧,其他活动均在课下,学生自主安排。课文较短的,一组演一遍;课文较长的,则可一组演一片断,一组继一组,排出顺序,大家共同完成。表演结束后,一组谈谈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另外一组谈谈对主题的认识,还有一组可谈谈小组在对剧本创新形式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再由师生互评。如此一堂课学生亲自体验,每位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回归文言文的语法现象。由表演的几个小组分别负责,总结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

比如同学们在编写《愚公移山》时,就融入了音乐、舞蹈,大家根据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曲调,为剧本编写了好听的歌曲,如愚公上场时先加了一段快板:“老汉今年八十八,耳不聋来眼不花。我家门前有座山,不搬走我心不甘,方圆七百实在大,得想办法搬掉它,搬掉它!”在编写剧本时,要求按照剧本编写的格式,充分利用这一创作的机会,在基本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大胆地发挥想象,写出有创意的剧本。当然,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的创作才能,发挥他们的个性,还可以加上音乐、舞蹈、快板或演绎课文的现代版、滑稽版。教师在课堂勇敢地放手,保护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先生说过:“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入课本剧编演对教与学都起着如虎添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课本剧,文言文教学的一扇窗》许织云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6篇

文言文在时间上和现在相隔百年以上,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基本不再使用文言文进行日常交流,学生对文言文有陌生感、距离感也在情理之中。并且,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只是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对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归纳,以及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的详尽分析。这样便让学生渐渐地疏远了文言文。

然而,文言文真的已经退出现代生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载体,其中包含着古人深厚隽永的思想和精致凝练的语言。我们完全可以从文言文中汲取古人的智慧、理想,获得情感的熏陶。《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如下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可见,《课标》强调用现代人的观念解读文言文,将文言文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强调学以致用,而不是仅把文言文教学当作古汉语的文字教学。

那么,什么是文言文教学生活化呢?文言化教学生活化是指将文言文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挖掘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寻求文言文所反映历史生活、人生体验与现代社会的异同,从文言文中读出新意,推陈出新。诚如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联系,就会牵动学生的内心,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将现代日常用语应用于文言文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是古人的语言,和现代语言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现代语言中包含着许多由文言文保留或演变而来的词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将这些比较枯燥但又不得不讲的文言词语和现代语言结合起来,融古通今,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和现代语言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乐于理解和掌握文言词语。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中的“见”字,如果在讲解时只是告诉学生此处的“见”表被动,“徒见欺”意为“白白地被欺骗”,学生对“见”的含义只是被动地接受,并不能留下长久的印象。若能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耳熟能详的“见笑”一词,则既能很好地理解现代汉语“见笑”与古代语言的联系,又能很深刻地记住“见”表被动的含义。特级教师欧阳代娜在教授《岳阳楼记》时,也很注意把文言词语和现代生活用语联系起来。她在学生口译“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后,马上提问学生注意“一”字怎样翻译。在学生正确回答“一”作“全部”译时,她很自然地指出“一”在我们的汉语中常有“全部”的意思,并举了几个现代汉语中还保留此意项的成语,如“一往无前”、“一无所有”、“一如既往”等,勾连了古今汉语的联系。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指出这种“古今互征”的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记住文言词语的含义,又可以加深对现代汉语某些词的理解,起到“学用结合”的效果,并且学生很有兴趣学习。他还举例作了说明,比如:《木兰诗》“双兔傍地走”中的“走”,可以和“奔走相告”、“走马观花”相印证。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相联系,将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增添了教学文言字词的情趣。

二、将现代生活的现象和文言文教学相联系

学生往往有这样一种观念:文言文距今至少上百年时间,我们和古人的生活环境、思想、人生经历有很大的不同,学习文言文对当今生活并无益处,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只是一种消极对待的态度。事实上,文言文里所体现得思想和情感依然有着恒久的魅力,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与现代生活相联系,将文言文所关照的生活现象、人生体验、审美情操与现代生活相对照,在对比、联系中发现异同,沟通古今联系,引现实生活经验之水浇灌文言文,学以致用,古为今用。如此,方能激发学生乐学文言文。

首先,用现代生活现象阐释文言文。文言作品中反映的许多生活现象、哲理与现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其实是相通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若能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文言文中较为抽象的道理,则能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文言文。比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提出了“愚公究竟笨不笨”的问题,他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分析出愚公“确知移山之利”和“深明可移之理”,愚公其实并不笨。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由于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立场不同而造成的。这个问题较为抽象,钱梦龙老师适时地引入现代生活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他向学生介绍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车售票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兵,《文汇报》上刊登过他的相片。很多人都说他服务热情,还写信表扬他,但也有一些青年说这个售票员傻里傻气,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然就回答出有的人是从自己的角度看,有人是从他为集体做好事来看,所以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钱梦龙老师顺势总结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结果便不一样的道理。接着,他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分析愚公从不能享受到移山之利这点来看是愚的,而从移山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来看,愚公却是“大智若愚”。钱梦龙老师将现代生活适时引入文言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再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引导学生体会兰芝被休回家前的梳妆打扮所体现的复杂情感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虚拟了一个现实生活的场景:爱美是女子的天性,很多女性喜欢化妆,甚至不惜金钱到美容院美容。刘兰芝此时梳妆打扮的心态和那些上美容院的女子一样吗?这样一比较,然后再引发学生分析,学生便能领悟刘兰芝的打扮不仅是为了单纯追求外在美,更是表明对骄横无理婆婆的无声反抗和对软弱焦仲卿的极度愤慨,刘兰芝的行为体现了她外柔内刚的个性心理。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7篇

一、准确掌握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在总复习中,一般来说,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效果越明显。但是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复习的时间和成果不成比例的情况往往有之。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掌握考纲要求,熟悉并吃透中考考纲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试目标。初中阶段,涉及到的文言文知识多而散,复习起来确实不易,但每年的中考考纲中对文言文阅读测试方面均作了一些要求,它实际上指明了测试的方向及测试的主要内容和答题规范,考纲中对文言文阅读有三点要求:

1、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2、理解重要文言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思想内容。

3、正确默写要求背诵的段或篇、古诗句。

概括起来是六个字:背诵、翻译、理解。我们要明确这各项考试目标 ,把要求逐条分解,结合课文习题,做到有的放矢。

二.立足课内文本,强化诵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千年古训,至今仍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诵读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是能帮助深入了解课文,二是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把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必背的篇目或语段熟记在心,那么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因为有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内容都蕴含在每篇课文中。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

三、注重知识积累,做好分类归纳

初中三年学了不少关于文言文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很有必要把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这也是对于文言文复习的最得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文言实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有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相近,有的在现代汉语中习惯用作双音节词,但基本含义不变。这类实词在文言课文中占了大多数,复习时要逐课逐句地落实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突破原课文加以归类整合。

还有一类实词由于时代变迁、历史发展的原因,它与现代汉语中词的含义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古今异义。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里“妻子”作“妻子儿女”讲,与现代汉语中的“丈夫的配偶”不同。“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文言中还有“走”、“涕”、“牺牲”、“交通”、“无论”、“物理”等均与今解释不同。

2、通假。

例:“下见小潭”,“见”通“现”。经常遇见的还有“被”通“披”、“反”通“返”等。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如“神弗福也”,名词“福”作动词“赐福”讲,可引申为“保佑”。

(2)形容词作动词,如“有所广益”,形容词“广”作动词“扩大”、“增加”讲。

(3)名词作状语,如“斗折蛇行”、“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折”、“行”,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4)使动用法,如“汗牛塞屋”,“汗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但有的考生却回答“牛出汗”或“出汗的牛”,显然没有掌握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异”是“以为惊异”的意思,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4、一词多义。如《捕蛇者说》中的“若毒之乎”与“赋敛之毒”,前者是“怨恨”,后者却是“毒害”。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

(三)特殊文言句式

特殊文言句式常见的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四种类型。

1、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者……也”。它的变化形式有:①“……也”②“……者……”③“者、也”全部省略。除此外,有些句子还用“为”、“乃”、“则”等来表示判断。

2、被动句。

主语是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叫被动句。被动句有的借助于被动问“为”、“为……所……”、“于”、“被”等来表示,例如:“为乡里所患”(《周处》);也有不借助被动词,直接在句意上表被动,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省略句。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可以省略介词等。以上诸多现象把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

4、倒装句。

文言倒装,是指句子成分与现代汉语的习惯位置不同。它大约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如:投以骨《狼》。

愚公移山文言文范文第8篇

因此,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大力推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已迫在眉睫。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趣促学,提高教学效果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者可根据需要适当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1)模拟情境,上台表演。以《陈涉世家》为例,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陈胜、吴广等人,生动地再现历史故事,对人物的性格又增加自己独特的理解,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2)创设情境,激烈争辩。《桃花源记》一课,可对桃花源的真实性及陶渊明创设这一虚拟世界的目的进行激烈辩论。(3)虚拟情境,写作对话。教《愚公移山》时,在解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拟想假如现在我们正与愚公面对面,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完成短文“愚公,我想对你说”。

2.重视诵读,读出情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让学生尽情去读,用心去读。学生读时,教师也要作适当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等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感受领悟。

3.鼓励质疑,培养兴趣。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当堂解决,不留“后患”。这样做,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何乐不为?

二、构建新颖的教学结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组织自学环节。

⑴必备条件。学生需备有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时,就能根据老师要求围绕教材、依靠工具书进行积极的思维。

⑵自学目标。一般情况下,文言文可提出这样的自学目标:①能准确流畅、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②能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字词,疏通课文大意。③整理文中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等。④理解文章主题。

⑶学生自读。学生对照提示和注释初步自读,读思结合,边读边做记号,以便质疑交流。

⑷教师的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思考题、预习提示、注解等课本材料自学,并不断了解情况,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不失时机地帮助。

2.交流释疑环节。

在自学基础上,对一些疑难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其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前后左右讨论,形式多样而不显单调。

3.小结应用环节。

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总结,可夯实双基。文言文知识零碎难以把握,容易混淆搞错,更需要及时恰当的小结和强化训练。

4.诵读感悟环节。

文言文字词教学是个难点,主要通过诵读体会感悟。文章的理解也是通过读来慢慢达成的。文言文教学实词、句式是突破口,虚词是难点,诵读是关键。

三、优化文言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前后联系法。

第一,前后联系可帮助学生读懂文句。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媵人持汤沃灌”一句,其中的“汤”怎么理解,我提醒学生回忆《两小儿辩日》中的“及其日中如探汤”一句,这句中的“汤”解释为“热水”,再结合句子,不难探究出此句中的“汤”也应解释为“热水”。

第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对新旧课文的理解。教《醉翁亭记》时,引领学生探讨主题,联系《岳阳楼记》,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作者心系天下的情怀。

第三,前后联系可以让学生自主突破阅读中的难点。如《出师表》一文中“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我联系“秋”字的多个意思,特别是成语“多事之秋”,学生很快明白这句中的“秋”解释为“时刻”。

2.古今打通法。

由于文言文语法习惯和现代文相差较大,词性变化、语义分歧、语法特殊,透彻理解很难。就必须将文言中零碎孤立的知识通过对照应征,古今联系的途径体系化。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许多词语的语用和语义是相通的。如《桃花源记》中“便舍船”的“舍”是“丢弃、放弃”之意,与之相关的成语有舍本逐末、舍己为人等,这些句子词语中“舍”的意思是相同的。

3.古为今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