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诗欣赏

现代诗欣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诗欣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1篇

诗歌和我们有着怎样血肉相连的关系!有人说过,我们的文学艺术开始于诗歌,也将终止于诗歌。也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能欣赏诗歌,他对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的欣赏,终究是隔膜的,他的艺术趣味必定是低下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从遥远的《诗经》里走来,从唐诗、宋词里走来。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可是,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因此人们认为在这个时诗,已是不可能,是故作姿态的事。当然,这是极端态度。阿多诺说过,奥斯维辛以后,写诗是野蛮的。奥斯维辛之后,还有人在写,而且,他把《死亡赋格》,在德国写得家喻户晓。这个人叫保罗・策兰,他这样写纳粹对犹太人的第一次大屠杀:“你目睹了那些烟,来自明天”。他的父母和舅舅都死在纳粹的集中营……他是继里尔克之后,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什么样的时代都是可以写诗的。

阿多诺后来收回了他的那句名言,他说,长期受苦难更有权表达,就像受折磨者要叫喊。因此,关于奥斯维辛后不能写诗的说法或许是错的。

――是我们还没有力量与诗歌较量,而不能说,这个时代,不适合写诗。不能说这个时代,不适合诗,诗适合于任何时代。

没有人读诗,这却是事实。几年前,我还能找到一些诗刊杂志,这两年,大街小巷,找不到了。诗歌的荒芜,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我们容易看到的问题是,在读者方面,没有受到过好的引导、教育和启发,艺术欣赏的趣味普遍低下;诗歌本身,被翻译、介绍的作品不多,国内写诗的寥寥,好作品不多。真正好的诗,跟人也是不会隔膜的,是不排斥读者的。这二者是造成如今诗歌荒芜不容忽视的原因。我们却是诗的古国,不缺乏诗的因子与细胞。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里,很详细地谈了,如何不读诗的人就艺术趣味低下了。我在这里就不作引用了。虽然他举的例子,都是传统诗,但他也提到了新诗,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在欣赏诗歌上,新诗、旧诗,道理是相通的。

说到高中语文教科书上来。现当代诗歌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力量相当薄弱,基本上算是个空白。就算有几首,也大多严重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情感、心理、特征,严重地肤浅于现实人生,艺术表现粗简、单一。

记得有舒婷的一首诗《致橡树》,在那个时代,能够这样理解爱情,这样表达爱情,是有过让人耳目一新的作用的,她的《神女峰》也是这样。但这样的诗,在现在这个时代,对情感的理解也好,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好,就显得格外地单薄。那样写法,说不好,也许只能用来练习写散文,练习排比的修辞格。

诗之所以成为诗,不是散文,不是议论文,仅仅只有排比句是不够的。在现代诗那里,抒情甚至是被排斥的。里尔克回答过,“现代诗需要经验不需要感情,感情我们有的够多了”。现代诗对诗人要求严格,想象力,张力,隐喻,暗示,等等。古体诗和近体诗是表达感情,现代诗是用意象罗列暗示情感。好的散文和小说靠近诗,而不是诗靠近散文和小说。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现代诗强调直率的陈述,严酷地解剖现实。古典诗是画笔,现代诗是手术刀。现代诗庞杂,纷繁,含混,于是,现代诗更加地不好言说。――“只有‘距离’能使我的读者理解我,往往抓住的只是我们之间的栏杆”(保罗・策兰),现代诗需要这个“距离”。它需要有大的情感跨度和想象跨度。在我所能够想到的事物中,现代诗跟梦比较接近,它会经常违背情理,违背事理,违背逻辑。“你目睹了那些烟,来自明天”。它灵光一现。它的震颤像闪电,从你头顶上走,让你措手不及。痉挛和痛苦像死亡。它的吐露像枯枝的排泄。“诗的语言将获得突然的和精确的亮度”,“他将奇迹般地发现足够的想象之岛,从岛上将飘出歌声”(杜尔斯・格林拜恩)。

现代诗的意象需要是新颖的、独特的。

高中课本上穆旦的诗《赞美》和《春》,是我喜欢的。意象纷繁、独特,表达的精准度和深度,都有。何其芳的《预言》,也不错。洛夫的《边界望乡》,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是典范作品,但是情感、思想、手法单一了,属于现当代诗的童年时代。

再有,中学教材中,诗歌的数量太少。整个高中,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教材,只有二十几首诗,每首都不长。对于培养文学趣味而言,这几首诗,就是首首精粹,这个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读唐诗还要读三百首呢。

新诗和新小说一样,并不是我们的传统剧目,传入我国的历史也并不长。可以这么说,对于新诗,现当代诗,现代派诗,最优秀的诗人和最优秀的诗歌作品,都不在我们这里。不仅我们是后来者,不仅我们又经历文化浩劫,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扪心自问,浩荡的民族,现在有几人在诚恳地倾听诗,守卫诗?

这里我是要说,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一首外国诗歌都没有选进来,这是个巨大的空白,空洞,是个玩笑。

我不能从哪个诗人如波德莱尔开始列举,列举哪些人、哪些经典之作,应该列入我们的教材,世界这么大,他们灿若群星。但他们应该有一个相当的数量,存在于我们的教材里,这是肯定的。

还记得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当初是如何让我对诗发生兴趣的。以下想介绍博尔赫斯的诗――他是一个最不像现代派诗人的现代派诗人――《失眠》。引用这整首诗,也让我们看一看现当代诗的脾气、性格,看它们到底跟人、跟时代有没有隔膜。

夜晚,

夜晚准是巨大的弯曲钢梁构成,

才没有被我目不暇给的纷纭事物,

那些充斥其中的不和谐事物,

把它撑破,使它脱底。

在漫长的铁路旅途,

在人们相互厌烦的宴会,

在败落的郊区,

在塑像湿润的燠热庄园,

在人马拥挤的夜晚,

海拔、气温和光线使我的躯体厌倦。

今晚的宇宙具有遗忘的浩渺

和狂热的精确。

我徒劳地想摆脱自己的躯体,

摆脱不眠的镜子(它不停地反映窥视),

摆脱庭院重复的房屋,

摆脱那个泥泞的地方,

那里的小巷风吹都有气无力,

再前去便是支离破碎的郊区。

我徒劳地期待

入梦之前的象征和分崩离析。

宇宙的历史仍在继续:

龋齿死亡的细微方向,

我血液的循环和星球的运行。

(我曾憎恨池塘的死水,我曾厌烦傍晚的鸟鸣。)

南部郊区几里不断的累人的路程,

几里遍地垃圾的潘帕草原,几里的诅咒,

在记忆中拂拭不去,

经常受涝的地块,像狗一样扎堆的牧场,

恶臭的池塘:

我是这些静止的东西的讨厌的守卫。

铁丝、土台、废纸、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垃圾。

今晚我感到了可怕的静止:

没有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时间中死去,

因为这个不可避免的铁和泥土的现实

必须穿越所有入睡或死去的人的冷漠

――即使他们躲藏在败坏和世纪之中――

并且使他们遭到可怕的失眠的折磨。

酒渣色的云使天空显得粗俗:

为我紧闭的眼帘带来黎明。

这是一个不祥的、令人不安的钢梁构成的世界,败落,拥挤,泥泞,无限重复,有气无力,支离破碎。垃圾,恶臭,铁丝,废纸……人们躲藏在败坏和世纪中,可怕的静止,铁和泥土的现实,遭受可怕的失眠的折磨,连死亡都不被允许通过。

这是一首著名的诗,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就是这样被允许赤脚在地上走,诗歌是这样引着我们在地上走的。它是口号、是空头支票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2篇

戴望舒的《雨巷》无疑是现代诗中的精品。有专家从传播的角度研究认为,《雨巷》是戴望舒作品乃至现代诗歌中传播最广远、最具即时性与长久性效应、传播途径最多样(多渠道、多媒质、多层次)的作品。因为《雨巷》辞美旨远,意味隽永,含蓄朦胧,耐读迷人。人教版教材必修一《雨巷》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这样提问:“《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这个探究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姑娘”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的多元解读。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对诗歌的诗意具有一定的探究兴趣与探究能力。因此,从文本自身、教材编辑和学生状况三方面来看,这份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目标确定为“赏析本诗的朦胧美”显然是较为恰当的。

《雨巷》一诗因诗人的复杂经历,古典诗词婉约风格的流风遗韵,法国象征主义的深远影响以及诡谲激荡的社会背景,写得既实又虚,朦胧迷离。怎样达成赏析目标呢?吴老师设计了一个有创意的路径:“理解诗歌内容中的‘确定’与‘不定’。”这抓准了诗歌的特征和教学的重难点。目标达成的过程很是充分,由“确定”与“不定”切入,进行“叙事层面分析”,再上升到“内证”,做“文本依据分析”;又设置“多元与参证”的教学环节,援用课后研讨题,给学生提供了开阔又指向明确的空间,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读,汇报交流,多元解读“姑娘”的含义,体会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得欣赏《雨巷》朦胧美目标得以顺利达成。还值得称道的是,吴老师采用的图表展示法(因版面问题,排版时已拆分。——编者注),让“参证”充分可信,“解读角度”清晰明了,学生在理性探究“姑娘”意象的含义时,又获得解诗方法上的启示,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无达诂”的诗歌解读原则。

这份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探究本诗的‘古典’,与‘现代’元素,理解现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以“现代性的追问——《雨巷》到底‘新’在哪儿”为统领涉及三个方面:“古典”的元素,忽略的意象“雨巷”,韵律问题。如果还是大致按照文本、教材、学生三方面来判断教学目标确定的话,这个目标也是可以的。不过,对“理解现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现代性的追问”的表述不够具体明确,所指含糊,这可能会导致目标飘移,难以把握与达成。再说对“一个易被忽略的意象——雨巷”的探究,若放在第一部分“赏析朦胧美”中或许会更好。“雨巷”“丁香”“姑娘”“我”形成整体的诗境诗意,分开来探究就有点肢解诗歌之美了。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现代诗赏析课 “五字”策略

现代诗,是诗歌家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受到许多人特别是年青人的钟爱,北京高考甚至把总理的《仰望天空》转变成题目,使现代诗的热度又升高了。但在功利思想弥漫的今天,我们面对现代诗赏析教学时,却有些许无奈,几多尴尬不能言说。那么,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看――触发幽幽情愫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使教育最优化目标的实现变得越来越近。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现代诗赏析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认知和感知的形象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现代诗鉴赏的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学第一节时展示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在观看过程中学生深深震撼,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做主观分析讲授,就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本诗内容,更难以感悟到本诗的优美意境,且学习效率较低,学习目标不易实现。以信息技术作辅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所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诗情画意之中,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造力,提高鉴赏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创设视听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听――沉浸渺渺意境

名家朗诵是学习与模仿的典范,他们或浑厚或甜美或低沉或明亮的优美的音色,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生动地再现了诗歌高低起伏的思想感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优美感人的朗读,营造了优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自然地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如学习《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一课,让学生在纪云梅的课文朗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这样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对这首词印象很深,也背得很熟。

三、读――挖掘隽永内涵

诗的韵味是读出来的,赏析现代诗,要含英咀华,品味其中的美。古人说:“读书切戒在匆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语文学习的传统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涵咏”,而美读与朗诵恰恰是“涵咏”之重要一法。含蓄精练的诗歌,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美读与朗诵,仔细认真的涵咏,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如教艾青的《北方》时,我请学生上台朗读。学生朗读时辅以饱含感情的表情、动作,读得凝重而真切感人。学生有真正置身于诗境中的实感,诗人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隔阂,完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形成了心灵的对话。学生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这样的朗读把学生携入爱国主义感情的浓烈氛围中。

四、画――放飞想象翅膀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最美的情感和意蕴。优美的诗歌总是具有诗情画意的。特别是闻一多等现代诗人更是融画于诗中。因此,教学诗歌,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想象诗歌的诗情画意,并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诗情画意之中,进而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因此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把诗歌所表现的画面简单地画出来,进而将自己化为诗人,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充分体会诗歌的诗情画意。

例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就可以让学生画出“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让学生画出对诗的理解,学生在对画面的观感中,就比较容易进入诗歌的境界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五、写――触摸诗的门扉

现代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语言新颖、凝练,学生学习了现代诗,赏析了诗歌,有了读诗的独特体验和兴趣,就会萌发写诗的冲动。教师在现代诗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指导学生做好写诗的尝试,鼓励学生大胆仿写诗歌。如下面是学生学完现代诗单元后写的《拾忆》:时光匆匆、人已远去。\消失在人海斑斓处。\但那青春的笑声回荡在耳边不曾远去,\我泛起淡淡的笑声,\但忧伤不是笑声。\我忘了是哪一年,\在哪一面墙刻下你们的名字。\还记得?我们曾经的誓言,\我们誓言一直当兄弟。\再回首,往事如烟,\但依然记得你们的笑脸,\你们熟悉而又远去的声音。

笔触虽略显稚拙,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因此,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现代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仿写,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读、多画、多写,以提高他们的现代诗鉴赏能力,这也是现代诗鉴赏教学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谢龙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2010,(06).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诗歌;情景;情感;体验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当中,古代诗歌曾经占据着文学主体地位,并取得了辉煌夺目的成就。诗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形式,一种题材,它更是一种悠久历史的代表。在此基础上,1919年中,为了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新诗应运而生。作为新时代诗歌运动的变革代表,至今为止的新诗八十多年发展史中,各种流派竞相登台,在历史进程中也曾有过繁荣景象。但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北岛、顾城等诗人为代表的诗潮平息之后,人们对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关注似乎越来越少了。青少年学生中爱读诗、写诗的更是寥寥无几。

现代诗歌正在遭遇一个尴尬的处境。在书商那里,一本看似内容不差的小说,就可以卖钱,而且很快可以再版、三版;而诗集成了滞销货,甚至作者还得自掏腰包出印刷费。在大学课堂里,讲小说时教室里满满当当,还有外系的旁听生;轮到诗歌呢旁听生找机会溜了,本系学生也没了精神。怎么回事?是人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吗?我想,恰恰相反,这说明国人的文学趣味还有待于大大提升。那么,何以见得不读诗文学趣味、水平就低下呢?

首先,诗歌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首,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短小、精练,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更加纯粹。不管是文章中所展现的抒情、还是表达出的说理,对状物进行的写景描写,好的诗歌都能给人以严谨、精悍、美的享受。作者体味到诗歌给大家带来乐趣,正是所谓“浓缩就是精华”的道理吧!诗中没有废话可言,语句中没有赘语可表达。

其次,一部好的小说、戏剧都要当成诗看,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诗的特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有“诗意”。《荷塘月色》如诗如画,风雅别致;小说《荷花淀》描写的是血雨腥风的,却令我们沉醉在诗情画意的芦苇荡中不能自拔。任何欣赏小说只看到其中故事情节是多么精彩、曲折的人,只是停留在这部作品最粗浅、最表面的层次。一流的小说家都不见得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一流的小说也未必有最好的故事在里面。情节内容就好像用枯树搭成的花架子,架子上美丽的花朵都是故事之外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去寻找那些花儿的美丽。那么,如何正确地鉴赏诗歌呢?

一、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让人们能够懂得用体会来感受,所以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诗歌的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乡愁》从诗题就可以知道作者表现的是思乡之愁;《再别康桥》是通过金柳、青荇、碧潭、星辉组成迷离、淡淡忧伤的意境;《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千帆竞进、枫染霜林的场景则提醒我们伟人的气概是多么豪迈。感情基调的把握让学生感知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意境,作诗时所处的状态,学生体会到了,感受到了,进而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多了一层了解,也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印象。

二、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现代诗歌常用修辞来增加艺术表现力。一般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反复、排比、象征、通感等,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修辞对于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作用。想象与联想也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段,这种表现方式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在诗歌赏析中,必须结合具体的诗歌形象来了解诗歌中的想象作用。《天上的街市》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与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

三、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外,还要做到让学生用凝练的语言展现出形象的特点、和谐的韵律,让它具备的节奏感能够鲜明地突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诗歌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再次通过真实的感受最后掌握诗歌的形式特点,押韵、重叠、反复都能够构成最悠扬动听的旋律,只有通过反复地吟唱,才能够把这种真实的感受体会出来。

四、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现代诗歌赏析题在中考中应运而生。纵观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较浅易的、有定评的现当代诗歌开始走进考卷。具体说来,就是以抒情诗、哲理诗或内涵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⑵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⑶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⑷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⑤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解题策略】

一、通过想象解读意象。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想象”这一论题。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二、通过抒情解读情感。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诗人用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用其精练的创作手法,而不惜多次修改以致达到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在于此!它不像小说,擅长于设置波澜起伏的情节、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所以,解读诗歌,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求得情感上的共鸣。

三、通过猜想解读主旨。诗歌是浓缩的智慧,以最有限的诗句,拓展出最无限的空间;以最精短的形式,承载起最博大的内涵。所以,有时我们要去“猜想”,即对诗歌内容、作者、背景等作综合性思考。

四、通过咀嚼解读内涵。含蓄是一种表现艺术美的方法。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是它和散文、小说等语言的最大区别之处。司空图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沈德潜说的“弦外音,味外味”,都表达了和梅圣俞相同的看法,因为诗贵含蓄,只有含蓄的诗词才能诗意深厚,韵味无穷。诗歌因不直说而增加欣赏的困难,通过咀嚼品味含蓄,可以较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真题解析】

例1. (2011年湖北省恩施市)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差 别

雷抒雁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选》)

⑴“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久飞的鸟”“想栖于一枝”,要“歇一歇”“翅膀”;而“学飞的鸟”却又“想离开树枝”,要“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⑵这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从结构上看,前后两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例2. (2011年湖南省湘潭市)下面这首小诗的作者是谁?请你简要说说阅读这首小诗后的感悟。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节选自《繁星・春水》

【解析】

一般来说,这类试题的命题往往以抒情诗、哲理诗或内涵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②理解诗歌中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③能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④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例1是一首文字简短、蕴涵深刻的哲理小诗。“飞”该是鸟儿向往的事情,诗歌就是抓住“飞”来写两种不同的鸟: “久飞的鸟”往往会对“飞”失去新鲜感,会觉得困倦,“想栖于一枝”;“学飞的鸟”却对“飞”洋溢着热情,它们为了“飞”而“想离开树枝”,敢于进行尝试,有着一股冲劲儿和无所畏惧的精神。通过对比,我们深深领悟到:一个人如果能自始至终对所做的事情,保持着火热的激情和十足的干劲,怎么会不成功?只有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两道题目即可迎刃而解。例2.本首诗歌是节选的冰心的《繁星・春水》中一首,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种母爱的颂歌在《繁星》《春水》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正是对母爱的深情赞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考生把握这些信息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即可回答。

【参考答案】

1.⑴“久飞的鸟”由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⑵①对比;②凸显主旨。 2.冰心。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母爱的崇高,在诗中运用类比、比喻的方法抒情。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钻 头

潘 伟

光芒属于塔灯

高大属于钻塔

你只能在漆黑的低处

甚至更低,啃泥吐沙

打落牙齿,依旧潜入

再潜入

测量你走过的路程

向上计算你已登上了珠峰

可你是在向下挺进

在古生物化石的缝隙中,你

有时代表一种深度

有时印证一种厚度

见到光亮时你已伤痕累累

但人们把掌声献给了黑色花

其实在低处,那些闪光的东西

只能想象,无法目睹

(选自2010年08月27《中国石油报》)

⑴仔细品析诗歌中画线句子,说说它表现了“钻头”什么精神?

⑵读诗,不仅要读懂表层意思,更要读懂深层含义,说说诗中“钻头”的象征意义。

⑶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6篇

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是一首诗歌的“灵魂”;[1]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在诗歌里泄露隐秘的灵魂”。[2]情感是诗歌的表现核心,是诗歌解读的重点,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必须准确解读诗歌的情感,然后才能精准地触摸到诗人复杂而隐秘的灵魂。

然而,因时代和观念的差异,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解读方法毕竟有所不同。古典诗歌解读,一般重视的是社会历史批评和道德批评,所以它强调从内容角度来解读诗歌中蕴藏的情感,像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物抒情等说法,就是从“景”“事”“人”“物”等内容角度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但现代诗,因为其理论基础是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因而解读其情感,要更多从形式而不是从内容的角度着手。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不少教师缺乏西方文学理论素养,因而造成了情感形式解读的缺失。例如,在常态教学的诗歌解读中,不少教师往往将现代诗解读等同于现代散文解读,或者是将现代诗解读与古典诗解读混为一谈,就是不能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角度来解读现代诗的缘故。所以,我们要真正解读好现代诗,把现代诗当作现代诗来教,就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加强西方文论学习,从“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结构韵律”等角度去解读。

二、现代诗情感解读的基本着力点

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和结构韵律等是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角度解读现代诗情感的几个基本着力点。

(一)陌生化语言与情感

诗歌艺术发展到20世纪,在形式追求上走向了极致。这种追求极致形式甚于典型内容的诗歌被称为现代诗。现代诗试图探索有别于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陌生化表达”是其最大追求。陌生化表达就是用陌生化语言来表现现代社会复杂变异的生活,借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深沉思考。陌生化语言是对人们所熟知的语言表达的推陈出新,其目的是造成感觉上的疏离感,产生新颖的审美情趣。诗人运用陌生化语言,可以使诗歌产生新的意趣;而读者关注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往往能以此为抓手,捕捉诗人隐藏在诗歌中的七情六欲。如郑愁予《错误》中的名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表达上有超越常规的地方:一般而言,用花来比喻人的容颜,只是说“她的容颜像盛开的莲花”,或“她的容颜像衰败的莲花”;但这一名句中,却将这两种情形糅合在了一起,从而成为了一个意蕴更丰富的名句。因为这个名句将莲花随着季节变迁而花开花落的情景,与那个深闺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思妇时而满怀期待、容颜焕发,时而黯然神伤、容颜憔悴的情绪变化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思妇变化多端的幽怨情绪。思妇的情绪曲曲折折,起起落落,与花开花落的莲花景象何其相似。这样的表达看似超常,实则贴切,是诗歌外在语言与诗歌内蕴情感高度的契合。

再看,何其芳现代诗《秋天》的第二节: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初读这节诗,有几处语言上的陌生化表达耐人寻味。为什么是“向江面的冷雾”而不是向“笼罩着冷雾的江面”“撒下圆圆的网”?“乌桕叶的影子”能收起吗?“白霜”为什么用“满载”来支配?能说“秋天”“游戏”吗?但细品诗歌超越常规的语言表达,诗人变异语言中所内蕴的深邃情感便浮出水面。“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而不是“向笼罩着冷雾的江面洒下圆圆的网”,即强调“冷雾”意象,一方面照应标题“秋天”;同时,“冷雾”意象自然营造出清冷的深秋氛围,有助于传达渔夫在清秋时节悠闲的情感。为什么“收起”的是“青鳊鱼似的乌桕叶影子”?其一,从意象的角度来看,“乌桕叶”的意象更符合诗歌的意境。请看文中对“乌桕”的解释:“乌桕”也叫“桕树”,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所以,“乌桕叶”的意象更能表现秋天的意境。其二,“青鳊鱼”是实的物象,“乌桕叶的影子”是虚象,用“青鳊鱼”来修饰“乌桕叶的影子”,淡化了物质的收获,强化了精神的收获,这不仅与后面“满载着白霜”和“轻轻摇”等内容相照应,同时暗示了收获劳动快乐与悠闲生活情调的主题。“芦篷上满载着白霜”,为什么用“满载”而不用“覆盖”?“满载”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白霜的浓深,“满载白霜”同时也隐喻收获之少,这与下一行诗句中“轻轻摇”等内容也能照应。诗意突出了物质的清淡,但同时又升腾了精神的愉悦,“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摇动着渔夫淡泊清闲的生活态度,弥散的是诗人绵绵的诗意。“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为什么用“游戏”,而不用“满载”,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游戏的定义,游戏以直接获得(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诗人借渔夫“游戏”的体验告诉读者:劳动是愉快的,生活是富有情趣的,物质的收获远不如精神的愉悦更值得追求。

通过上述诗歌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候利用现代诗语言的“矛盾”和“纠结”,可以很准确地把握诗歌复杂的情感内涵,完成对复杂作品的解读。诗人何其芳早期在谈诗歌创作时曾这样追求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我曾有过一段多么热心的时间虽说多么短促,我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我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我最大的快乐或酸辛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3]朱自清说:“就一首首诗说,我们得多吟诵,细分析;有人想,一分析,诗便没有了,其实不然。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便非先做分析的工夫不成。”[4]67显然,这里所强调的诗歌分析就包括陌生化语言的分析。

(二)意象组合与情感

现代诗论认为,诗歌意象和语言组织的分析是了解一首复杂作品的主要切入口,解诗就是依从作品的意象和语言一层层挨着剥开去,即遵从作品自身内部的逻辑性进行细读、思索和玩味。[4]5~6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现代派诗人唐湜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对意象的关注和破解上,他说:“在诗人,意象的存在一方面由于诗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切的体贴,一种无痕迹的契合;另一方面又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凝聚,万物皆备于我。”他还认为:“意象当然不是装饰品,它与诗质间的关联不是一种外形的类似,而应该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感应与融合,同感、同情心伸缩支点的合一。”[4]198这一观点直接点出了意象与情感之间“物我合一”的关系。当然,很多现代诗在意象选用上不止局限于运用一个核心意象,而是在核心意象运用的基础上再构建一组意象群,采用意象叠加的艺术方法来形成意境,传递情感,也即意象的群体运用、组合运用是现代诗的一大特征。所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方式往往能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探究诗歌幽深丰富的情感世界。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以在日寇铁牢中真实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下的一首撼人心魄的诗歌。卞之琳先生评价说:“单从艺术上看,这首诗也应算是戴望舒生平各时期所写的十来首最好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我们分析其前半部分的意象运用及组合方式就可感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首先,诗人创造性地运用了核心意象“残损的手掌”。“残损的手掌”既是实指,因为诗人此时身陷囹圄,遭受折磨,因伤致残;又具有象征性,这一意象能让人联想到在敌人铁蹄与刺刀蹂躏下国土的破碎残损,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残损的国土”,诗人内心的悲壮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诗人运用了一组与国土相关的意象群来表达对受苦受难国土的深切悲悯之情。“灰烬”“血和泥”“微凉的湖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寂寞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一连串的意象如电影镜头一般迅速地摇过,这是诗人心中想象的破碎苦难的国土,但却饱蘸着诗人真切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如同这动态的意象群一般,倾泻出对国土被蹂躏、河山被侵占的焦虑悲愤之情。

再次,诗人组合意象的方式也值得深究。“土地”所领起的一系列意象中既有概括的意象,“这一角”和“那一角”;还有具体的意象群,“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寂寞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除此之外,更有一个颇显突兀的意象——“这一片湖”的意象。从意象组合的方式来看,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究:(1)这一连串的意象是按怎样的组合方式排列的?(2)“这一片湖”的意象到底是属于概括意象还是具体意象?让我们先来探究第二个问题。有人说,“这一片湖”的意象具体是指诗人的家乡——杭州西湖,这样的解读看起来非常顺理成章。但考虑诗歌语言的运用,“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三个指示代词所领起的意象应该属于同一类意象,也即概括性意象。这样一考量,“这一片湖”的意象解读成“每个中国人心中深爱的自己家乡的一片湖”应该更为准确,在内容上可与前面的“这一角”与“那一角”相照应;在情感上能为下面的诗句张本:我们的家乡本该这么美,可现实是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家乡自北到南都是沾了“血和灰”,都沾了“阴暗”。综上分析,诗节意象的组合方式就比较显豁了:“土地”后面所领起的前四句诗(不包括括号内的诗句)首先构成意象组合上的并列关系,从宏观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灾难深重、山河破碎的图景。接着诗人的想象由北到南,以一组动态的意象群再次构成一组并列的诗句,对苦难国土的悲悯情感似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达到了追求诗歌情感本质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精心选用意象,并按意象组合规律,更好地形成意境、传递情感的过程。所以在读诗时,如果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意象运用的揣摩及意象组合方式的研究上,自然能破译出诗歌或显或隐的情感密码。

(三)结构韵律与情感

拿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较,诗歌的形式,也即结构与韵律最为鲜明,无论是分行表达韵律节奏,还是标点等的运用都能体现出诗歌独特的“诗性”。既然诗歌重视形式,那么读者将诗歌的形式作为解读的重要抓手,往往能捕捉到诗人最敏感的情思。

比如,冰心的小诗《纸船》第一节,从结构和韵律看就极富形式感,准确解读好这些形式就可以探知女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到海里。

首先,从诗歌分行表达的结构形式来看,分行体现了节奏韵律,每一行的自然停顿,造成抑扬顿挫、一咏三叹的抒情氛围。《纸船》是少女冰心背井离亲、远赴他乡的倾情之作,诗句中的情感是令灵魂都震颤的忧伤和苦恼,分行所营造的抒情基调与这种情感是无痕迹地契合。

其次,从诗句的结构来看,首句与第三句各为11字,字数相等;第二句和尾句,一句6字,一句8字,字数不等,但为了结构上的整齐,第二句在两个“留着”间加了破折号。这样表达,固然有为了结构整齐的考虑,但从情绪表达的技巧来品,则玄机重重。“留着——留着”的叠加,已经营造了很浓郁的抒情氛围,中间再用一个破折号,语气拖长,抒情少女绵绵不绝的思绪就自然流淌出来。再来品“一只一只”的叠用,如果用散文体语言来表达,也可以用“一只只”,但“一只一只”节奏感更强,而且体现了叠纸船时的过程之慢、心思之细、用情之专,这样表达,才能把少女背井离乡、只身一人远涉重洋时那“令灵魂都震颤的忧伤和苦恼”抒发出来。

再次,从诗歌的韵律来看,其一,韵脚“纸”和“里”押的是仄声韵,有助于表达百转千回的愁绪。其二,诗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以首句为例,“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诗句的节拍很整齐,有乐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节拍和结构的考虑,诗人创造性地运用“妄弃”一词,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典雅的特点。用缓慢、深情的语气来朗读,自然能体悟出诗人思念中掺杂着忧伤的情绪,鲜明地体现出诗歌与生命节奏、内心节律相呼应的歌唱的特点。

综上分析,纸船的第一节完全属于典型的诗歌语言,形式整齐,韵律鲜明,只要读者一开口,通过诗歌分行、节奏和韵律所营造的诗歌内在情绪很容易就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可以这么说,解读诗歌的表达形式,其实就是解读诗歌的情感内蕴、解读诗人的心灵密码,而这一点恰恰在常态的现代诗教学中最被忽视。因而,践行对诗歌的形式解读就显得尤其迫切而重要。

三、结语

诗的本质属性是情感性,现代诗也不例外。现代诗重形式,但其任何形式和技巧的运用都是为抒感而服务的。现代诗情感的解读有方法、有原则,读者只有依循现代诗语言组织、形式运用、思维展开的规律,才能准确地解读出诗歌内蕴的情感。以现代形式主义诗论为依据,根据现代诗解读的方法分析文本、组织教学,力争把现代诗教成像现代诗,培养初中学生必要的现代诗鉴赏能力,使现代诗教学不落入误区,使学生能真正走进现代诗的艺术殿堂,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应成为初中现代诗教学的追求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2.

[2]唐利群,李怡.情绪:中国新诗的欣赏核心(上)[J]. 中学语文教学,2010(9):17~20.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7篇

一、重视读的训练与指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学习诗歌更是这样,因为诗歌的语言精粹,只有在多读中思考感悟,才能欣赏到其中的妙处。但是,如果教师不加指导,只叫学生随意去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并且收获寥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并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需要给学生指导哪些朗读的方法呢?

1.要对朗读的声音加以控制

忌用匀速的、无变化的音调和音量朗读。如果那样读,将会读得毫无感彩,平淡无味,易使听众疲累生厌。恰当的朗读,是带着与作者当时写诗时同样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其声音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而准确地把握这种朗读的情感,往往不是第一次朗读就能做好的,而是要在多次朗读、体会后才能把握的。只有理解得准确,才能读得恰当。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在理解中提升朗读水平。

比如《秋天》这首优美、纯净的描绘乡村秋景的诗歌,宜用平静、欣赏的情感来朗读。每节诗的前四句用大致相同的速度和节奏读出来,表达出一种动作或情景的排比味道。而第五句就要读得舒缓些,因为这是每一节的总括句。又如《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与国土生死相依的热烈、深沉、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怀的抒情短诗。第一句可读得平静些,第二句就要加入悲愤、坚定的情感,第三、四、五句要语速稍快,读出悲愤的情感、排比的气势。而第六句就该读得轻柔、缓慢,表达期待、向往的情感。第七、八句,冷静、缓慢地读,表达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坦然。诗的第二节是卒章显志的文字,要读得缓慢、真诚。

2.朗读要停顿恰当、读音有轻重,以此突出诗句的重要信息,并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诗句的停顿往往按语意来划分,不能割裂语意。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要重读,表示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往往要重读。例如《秋天》中前几句的停顿和重音可以这样处理:“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可以采用哪些读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读的效果呢?比如范读(录音范读或教师现场范读、学生范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分组读、多人合作读、表演读、背诵等形式。在朗读中可以带点比赛的意味,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评议来达到鼓励、指导、促进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艺术。因此,读者只有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感受诗歌中的形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比如读《秋天》的前两句,要提醒学生去想象清晨的露珠,树叶上草叶上的露珠,并且是“满披着的露珠”,有形象有色彩,具有画面美;由于伐木工人伐木,露珠被震落下来,同时从深林幽谷中飘出伐木的声音。再扣住“清晨”“幽谷”等词想深入一些,就可以领悟到诗中刻画了清晨森林中寂静、纯净的意境。作者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先描绘露珠被震落,起笔新颖且观察细腻。

三、注意品赏准确、精妙的语言

诗歌很多的美是表现在语言上的,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欣赏诗歌中美的语言。比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写法多么新奇!这一句大可品味。学生能够懂得这一句实际是写镰刀收割了很多稻谷,但是为什么写成“饱食过稻香”呢?深想一下才会明白,这里运用了比拟的写法,把镰刀写活了,诗人觉得镰刀爱稻谷的香味,饱食了一番。似乎“稻香”可食,化虚为实,用语新奇。诗人把镰刀割稻写得美,写得新奇,写得有趣,写得聪明。

四、指导学生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反复阅读和联想、想象、思考的过程中,进入了诗的意境,就能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诗人在写诗时的情怀。比如读《秋天》,学生感受到“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这三个美的情景,诗人把它们写得各具意趣,却都传达出对乡村秋景的喜爱之情。某些诗歌,时代色彩比较浓厚,有时需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去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时期的1938年11月,联系诗中“嘶哑的喉咙”“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些诗句,就能感受到,诗中表达了仇恨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土的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是与祖国共命运,以死相报答的崇高而炽热的情怀。

五、学会欣赏、借鉴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

经过较为深入的学习之后,师生合作,可以归纳一下诗歌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有利于提高鉴赏水平和学以致用。比如,可以发现《秋天》写景细腻、优美,用词精巧的特点。全诗结构整齐,描绘了多个场景表现秋天的美丽和浪漫。而《我爱这土地》,其写作角度独特、巧妙(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也要歌唱多灾多难的中国,至死方休,而身体归于国土),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是尤其值得欣赏、学习的。品味其语言,又有朴素、真诚、形象、精当的特点。

六、适当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习兴趣

现代诗欣赏范文第8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蕙的风

汪静之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选自《蕙的风》)

这首抒情诗以“蕙”为描写对象,通读全诗,试分析“蕙”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解析:这是一首抒情诗,它所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对他的情人深深的思念却又不能相逢的惆怅的情感,该诗充分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给人以感官冲击力,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描绘更是平添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诗作运用象征的手法,明里是写花,暗里是写人,借写花而写人,表现出主人公的思慕、忧伤和对封建势力的怨愤之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将人的感情融入到大自然中。首先表现在意象的自然化上。诗中的“蕙”是一种香草,作者用它来象征美丽的少女,抒写了“伊”与“蝶儿”的美好爱情。爱情在这里被表达得至真至纯,没有半点遮掩和扭捏。“伊”因为爱而放出“幽香”,“蝶儿”因为爱而闻香而至,二者的行为单纯而直接,是人类最纯净的爱情。

【阅读指导】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又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诗歌描绘的形象即意象,“意”是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中心,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是指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感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诗歌描写意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意象进行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掌握和理解了诗中意象,鉴赏现代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呢?

一、弄清不同形式的意象创造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现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现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意象

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意象,有助于体味诗歌感情,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意象就是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作者从繁杂的生活现象概括出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然后细细咀嚼、寻找并最后判断作者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涵的情思。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土地”“河流”“黎明”“歌唱”等意象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在这里,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的祖国,这首诗饱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弄清意象之间的联系

弄清意象之间的联系,即弄清连接诗歌意象的纽带,从整体上来分析诗歌意象。诗歌的旨趣不是靠单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意象之间的“ 有意味”的整合。只有弄清意象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来分析诗歌意象,才能弄清诗人情感的流向。解读现代诗歌,必须注重意象的整体性,因为就同一首诗而言,单个的意象均是整首诗意象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如,余光中的名作《乡愁》。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抽象情愫,诗人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各具特色而又内涵丰富的新鲜意象使之具象化,诗人情感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总之,意象解读是我们通向现代诗歌审美旨趣的“入场券” ,鉴赏时只有分析好诗歌意象,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意境、主旨及诗人的情感。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 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选自《艾青精选集》)

1.从意象的角度解读该诗歌的前两句。

答:

2.分析“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这句诗中的意象。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