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的作用

呼吸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呼吸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呼吸的作用范文第1篇

1、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呼吸作用是一种酶促氧化反应。虽名为氧化反应,不论有无氧气参与,都可称作呼吸作用。有氧气参与时的呼吸作用,称之为有氧呼吸;没氧气参与的反应,则称为无氧

(来源:文章屋网 )

呼吸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呼吸内科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25~82岁,平均(43.65±7.59)岁。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42.78±6.87)岁;观察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42.99±6.42)岁。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采用临床药学干预的抗生素治疗,内容如下:①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统计与记录:内容有抗生素使用的频率、情况以及数量的多少,将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内容重点记录和圈注,汇总整个呼吸内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②处方的审核:药师严格审核医师开具的处方,及时指出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地方,与医师商讨将抗生素的使用合理化并实施。③合理用药制度的规范:伴随药师积极的配合,规范使用抗生素,有效提高科室内医师的合理化使用抗生素的意识。④抗生素合理使用相关交流会和培训的定期开展:培训护理人员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相关知识,为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提供平台,药师为讲座主持,进行关于抗生素滥用给患者及医院带来危害的详细讲解,带领和指导呼吸内科所有医务人员合理用药。⑤联合用药:当给呼吸道感染严重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可以给患者做病原学检测,和主治医师商讨后制定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抗生素联合治疗方案,防止或者降低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和滥用的现象。⑥法规和制度的落实:对于长期滥用抗生素或者屡教不改的医师采取处方权撤销的处罚;药师在对医师开具的处方药进行检查时发现抗生素滥用情况则给予驳回,并实施惩罚;将相关的医药法规依照规定严格落实,以临床治疗规范和合理应用为原则对医师使用抗生素的数量、种类采用限制策略;建立有效反馈通道,不定期检查、了解科室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抗生素费用、病原学检测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三联以上抗生素使用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抗生素费用、疗程以及住院时间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抗生素费用低于对照组,抗生素疗程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病原学检测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三联以上抗生素使用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病原学检测率小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三联以上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呼吸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歌唱 歌唱呼吸 情感表达

歌唱的艺术恰巧也是呼吸的艺术,明白了呼吸的重要性,正确的呼吸方法在歌唱训练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也是声乐学习成功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美妙的歌声需要呼吸的巧妙运用。就美声唱法而言,美声属于技巧性很强的歌唱,非常注重呼吸的基础问题,呼吸也在美声歌唱中一直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呼吸在声乐艺术技巧领域中,是形成演唱个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歌唱者的技巧掌握程度,方法理念不同,演唱中呼吸的应用不同,情感表现也大为不同。惟有对歌唱呼吸技巧的充分掌握和理解,才可以让演唱者最能挖掘出自身最动听婉约的声音,让整个歌唱充满魅力,也只有正确掌握了科学呼吸方法的歌唱家,依靠气息的支持来歌唱,才可以自如地歌唱。所以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发声训练掌握科学的发声和呼吸方法,掌握呼吸控制的方法。从而领会正确的歌唱呼吸技巧,提高歌唱水平。

一、歌唱中呼吸的概念

(一)什么是呼吸

呼吸是指人体吸入空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人的呼吸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体内的流动以及内呼吸。从歌唱器官来说,呼吸涉及到的器官主要有: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构语器官和呼吸器官四个部分。只有四个部分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发生的稳定和优美。

(二)自然呼吸与歌唱呼吸的区别

歌唱呼吸对歌唱是非常重要的,歌唱呼吸区别于一般的呼吸,是一种对技巧要求很高的呼吸活动。从呼吸方式上讲,日常呼吸是人类的下意识活动,气息也比较轻柔,而歌唱呼吸是人有意识的呼吸活动,气息也更重。

歌唱呼吸是生活呼吸的延伸,必须以正常呼吸为基础,也必须达到呼吸起到的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生理反应。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在歌唱中的呼吸动力与生活中的呼吸是相同的。但是歌唱所需气息量比生活呼吸更大,并且歌唱呼吸的节奏等要根据演唱歌曲及情感表达的需要不断变化。歌唱呼吸是一种有目的,有情感表达,融入复杂技巧的特殊的呼吸活动。一个歌唱者的歌唱水平和歌唱呼吸技巧有很大的相关性。

二、呼吸在歌唱中的意义

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就被认可我国古代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歌唱艺术家自古以来就知道呼吸是歌唱的重要环节,是歌唱的基础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国外的歌唱表演者同样也注重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在意大利歌剧表演领域就有“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的说法。因此,呼吸在歌唱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是美声唱法还是歌剧等古典唱法都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三、呼吸对情感表现的影响分析

(一)对歌唱音准的影响

歌唱的音准主要受到呼吸的控制。呼吸的技巧高低直接影响歌唱者对音准的控制。以下几点原因会影响呼吸的音准水平:第一、发声时气息过深容易造成声音的音调过低,比如《大漠之夜》中,男低音很容易因为追求声音的浑厚而加深声音的气息,造成歌唱的音调过于低沉。第二、发声时气息吸得太浅,容易出现抬高喉头和挤压舌根的情况,使发音器官过于紧张,使气息对声音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出现跑调的现象,比如混声合唱《大漠之夜》中,有一个高音区男高音的乐句:2-3-4-3-2-3-1-7,因为音区过高,导致演唱者在演唱中为了维持高音区而放弃音准。第三、音不准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气息拉力不够,演唱者过度重视声音向下的拉力,却忽视了头腔软腭部位的抬起和放下,造成了向上的拉力比向下的拉力明显偏弱,出现了偏离的音。

(二)对歌唱中音乐表情的影响

音乐表情是歌唱中演唱者处理情感,表达情怀的主要方式,音乐表情主要包括音量的强弱变化、装饰音的多少变化等要素。然而这些歌唱技巧的熟练运用都是必须建立在歌唱中呼吸的熟练应用上。譬如部分歌曲要充分的表达感情,就必须在某一些音节上用渐强或渐弱的方式处理歌唱,在演唱这类歌曲时,歌唱者就必须全程吸着唱,使气息下沉,并且通过气息的拉升改变音乐表情,只有这样才能将音乐表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歌唱者在乐句上行或者下行的过程中,还是各种演唱方式和音乐表情的表达,都需要控制呼吸。同时,歌唱的呼吸,要根据音乐表情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对情感表现的影响

歌唱呼吸和情感表达有密切的联系,呼吸作为演唱的基础,而情感又作为呼吸的前提,只有二者完美配合才能使演唱者和听众产生共鸣,才能起到艺术表现的完美效果。首先,在歌唱者在歌唱时会随着歌曲的情感变化,得到情感的诠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控制呼吸,使得呼吸在歌唱中得到自然发展。其次,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呼吸的直接影响,同时,也是由呼吸作为支撑的。所以有人将呼吸称为情感的化身。

呼吸对歌唱者在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歌唱者的情感表达必须通过气息的变化来表达,而气息又与情感的变化关系密切。情感的表达,一部分是用音色来体现,另一部分则是用气息的变化体现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揣摩笑声、哭声等情感变化时的气息变化,形成经验应用于歌唱表演中。通过生活经验的艺术化,更好的表达歌曲情感,而这些机能也是建立在歌唱呼吸基础上的,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情感和呼吸的联系是相互配合、依存的。

1.笑声。运用笑声可以锻炼歌唱者对腹部气息的控制,锻炼歌唱者在歌唱中表达喜悦的情感。在歌唱中,笑声必须富有光彩,并且有恰到好处的位置,并且气息要跳跃,有弹性。比如在唱《玛依拉》这首哈萨克族歌曲时,就可以用类似笑声的气息表达情感。

2.哈欠。哈欠式的呼吸在歌唱中也有重要的应用,此类呼吸要向哈欠一样深沉,用来表达豪迈、悲壮的音乐感情。在深呼吸的同时,咽喉部要保持紧张,维持声音的立体感

3.歌唱时,自由的深呼吸最好的实例是拖长声音的叹息或哭泣时的气息运用。一般在表达悲伤、哀怨等情感时运用较多,例如:新疆民歌《冰山上的来客》。

四、结语

歌唱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如果把正确的、合理气息,恰当的与作品本身的情感元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的话,就可以很好地诠释作品的内容,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能使演唱者更好的融入到作品中,也就达到了歌唱者有感情演唱的目的。人类情感是复杂丰富的,所有在艺术中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所有呼吸的应用也必须是富有技术含量的。歌唱情感的表达与歌唱呼吸的变化密不可分,我们必须在歌唱中熟练运用呼吸的变化才能准确的表达歌唱情感。希望我们的声音能够插上翅膀,让美妙的歌声遨游在宇宙间,遨游在无边际的旷野中。

参考文献:

[1]陈哲.浅谈歌唱的呼吸与发声[J].大舞台,2011,(06).

[2]许刚.浅谈歌唱的技巧[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李艳艳.管乐演奏与声乐演唱的对比分析及相互影响[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4]尹兆旭.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及其与歌唱技巧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5]李光伟.试论情感表现在歌唱艺术中的魅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5).

呼吸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甲醛;神经源性炎症;呼吸系统

甲醛(HCHO)是制造树脂、油漆、塑料、人造纤维的原料,特别应用于与人环境有关的各种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医院、科研实验室也常用作消毒剂和防腐剂,极易造成室内空气及环境的污染。呼吸道吸入是甲醛进入人体的主要方式,研究甲醛在呼吸系统的吸收、沉积、转化及毒理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就甲醛对呼吸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甲醛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甲醛对呼吸道具有刺激作用,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咽喉不适、打喷嚏,甚至引起咽喉炎、支气管痉挛等。由于刺激是一种主观反应,而动物本身无法表达对刺激的感觉和强度,因此只能采用一些间接的方法观测动物对刺激性气体的反应。研究人员将小鼠暴露于低浓度甲醛(2.4mg/m3)环境中,每天染毒1h,每周染毒5d,连续4周,并以甜橙油作为刺激条件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鼠对气味的恐惧反应增加,但雌鼠见未有此类似反应[1]。童志前等[2]证实:在气态甲醛暴露的情况下受试动物呼吸器官中P物质(神经源性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甲醛的暴露水平呈正相关。许多科学家曾对暴露于甲醛的部分人群进行了调查,这一部分人与正常人群相比,普遍存在呼吸道受刺激以及嗅觉功能改变的情况。Arts等[3]认为当甲醛浓度达到2.4mg/m3(2ppm)时即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甲醛对嗅觉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嗅觉敏感度降低。范卫等[4]对233名接触甲醛的木材粘合业工人(木材组)、94名病理科医师(病理组,其工作环境甲醛浓度明显高于木材组)以及62名非甲醛接触人员(非甲醛接触组)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接触甲醛浓度愈高,嗅觉敏感度降低愈明显(P

2 甲醛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和对肺功能的损害

甲醛对呼吸系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体征发生率增加,如胸闷、咳痰、咳嗽症状等及罹患慢性鼻咽炎、气管炎、肺病的发病率增高,肺功能异常率也增高,且以小气道通气功能异常为主,提示甲醛接触者的肺功能损伤属于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5]。Franklin等[6]对居住于甲醛水平为0.6 mg/m3(50ppb)或更高环境中的健康儿童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儿童呼出气中的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这说明0.6mg/m3或更高浓度的甲醛即可导致呼吸道轻微炎症。研究者对接触甲醛的工人按工龄分组进行研究,发现肺功能指标异常有随工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工龄20a以上的,FEV1.0℅(第1秒时间肺活量占预期值百分数)、V50 (最大呼气流速)、MMEF(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均比对照组(无尘毒接触、劳动强度相似的某厂工人)低[5]。岳伟等[7]对30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和81例健康者在调整年龄、性别和吸烟等影响因素后,通过调查发现室内甲醛每升高1个单位 (1μg/m3)其过敏性哮喘的危险性提高了0.02倍。这说明甲醛浓度的升高和哮喘发作的危险性之间具有一定的剂量关系。Rumchev等[8]也证实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会增加小孩患哮喘的几率。李志刚等[9]的调查结果显示,甲醛作业岗位工人的肺纹理改变增多,但是与对照组(不接触粉尘、刺激性气体等有害因素的行政管理人员)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甲醛对呼吸道及肺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Ohtsuka等[10]研究表明,F344大鼠吸入20~27mg/m3甲醛后,其肺内细气管可发生变性、坏死、分层、鳞状化生等改变。杨玉花等[11]研究发现,大鼠吸入32~37 mg/m3甲醛(4h/d,15d)后呈现急性肺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肺泡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实验采用的甲醛浓度比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甲醛浓度要高很多,加之种属间的差异,由此笔者认为对甲醛接触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所得结论更具参考价值。

3 甲醛的致癌症现状

甲醛具有致突变性,国外学者对其致癌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Hauptmann等[12]跟踪观察了美国25 619名甲醛作业工人患鼻咽癌死亡的情况,结果发现鼻咽癌的RR(相对危险度)随着甲醛平均暴露水平、累积暴露水平、一次最高浓度和暴露工龄的增加而升高。Marsh等[13]随访了某塑料厂7 328名甲醛作业工人的死亡情况,结果发现甲醛作业工人患鼻咽癌死亡的危险性比其他工人增加了5倍。2004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署公布甲醛是人类确认致癌物,会诱发鼻咽癌,至于甲醛与肺癌、鼻腔癌、鼻窦癌、喉、气管、支气管等部位癌症是否相关联,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尚未得出定论。曾有学者研究发现甲醛的暴露会增加鼻腔癌发生的危险性,但Pinkerton(2004年)等[14]进行大样本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人鼻窦、鼻腔、喉、气管和支气管部位暴露于甲醛后未发现与癌有关联。

4 甲醛对呼吸系统毒性机制

经呼吸道被吸入体内的甲醛,可溶解于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中,并迅速进入血循环,经血液运送到体内各组织。甲醛呼吸系统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神经源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哮喘机制

哮喘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反应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研究证实,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气道炎症比平滑肌痉挛更为重要。气道炎症既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成为气道平滑肌敏感和痉挛的主要原因,又可直接引起气道通气障碍。刺激原所致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是涉及哮喘发病的主要机理。甲醛所引起的建筑物关联症(MCS)和不良建筑物综合症(SBS)的发作与气道的神经源性炎症及中枢神经的病变也有着密切关系[15]。

P物质是神经源性炎症的生物标志物之一,童志前等[2]研究发现,P物质的含量与甲醛的暴露浓度呈正相关,结合相关实验,他们推想甲醛可能是通过激活感觉神经末梢上的VR1或(和)NMDA受体,触发神经末梢轴索反射,释放大量的P物质,并且使降解速度减慢,诱发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其后续的研究表明,甲醛暴露能诱发大鼠肺部VR1 mRNA 表达量增加[15]。

另外,甲醛诱导获得性过敏体质[16]、甲醛致肥大细胞DNA损伤[17]以及在转录水平上调谷胱甘肽S亚硝基硫醇还原酶(GSNOR)[18]也都可能是导致哮喘的因素。

4.2 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

遗传毒理学研究表明:甲醛对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氨基具有活泼的反应性,可与之共价结合,形成不稳定的甲基化加合物,并最终导致DNA链断裂(DNA strand breakage)、DNADNA 交联(DNADNA crosslinks,DDC)以及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1920]。吴凯等[21]研究发现,甲醛在较高浓度时可以引起明显的DNA蛋白质交联作用,而在较低浓度时以DNA 断裂为主。甲醛是醛类化合物中最简单的小分子,其毒性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源于它的羰基亲电性和较小的空间位阻,使其易于攻击核酸产生断裂。DPC可以作为机体潜在突变的分子标志物,DPC的存在阻滞了DNA的正常转录和复制,会导致染色体断裂、缺失,基因突变和细胞的死亡,从而导致癌基因活化和(或)抑癌基因失活[21]。

4.3 氧化损伤机制

有人推测氧化损伤也可能是甲醛的遗传毒性作用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甲醛可以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的损害,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降低,还原型GSH 的耗竭[2223]。甲醛进入细胞后可以打开线粒体上的线粒体渗透性转运通道,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产生更多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使得细胞或机体内的氧化压力增加,从而导致氧化应激,而氧化应激引起的氧化性损伤主要包括脂质过氧化和巯基耗竭等过程,它们在细胞损伤的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另外,甲醛损害生物体抗氧化系统或作为抗氧化酶的抑制剂,也间接导致DNA蛋白质交联产物的增加[21]。

4.4 其他作用机制

Tyihak等[24]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低浓度的甲醛可显著促进人体克隆癌细胞的增殖。Hester等[25]研究发现甲醛可以显著上调大鼠鼻腔呼吸上皮细胞中的24种基因表达。为探讨甲醛致大鼠鼻腔癌的分子机制,关勇军[26]等对甲醛诱发的大鼠鼻腔癌细胞系FAT7中的转化序列进行了检测,并根据结果推测Kras癌基因的活化可能参与甲醛致大鼠鼻腔癌过程。另外,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与甲醛暴露的关系也有不少人进行了研究。张全武等[27]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甲醛染毒小鼠肺组织中MGMT表达降低。MGMT是一种DNA修复酶,能修复烷化剂导致的DNA损伤,防止突变发生。由此他们推测甲醛诱发肿瘤可能与MGMT表达降低有关。

目前看来,甲醛进入体内直接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不稳定加合物,导致DNA损伤,同时甲醛可能导致某些DNA修复酶表达下调,DNA损伤不能正常修复,最终导致了基因突变、细胞的死亡、癌基因活化和(或)抑癌基因失活等一系列改变。另外,甲醛还能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因此,甲醛不仅是一种直接致癌物,而且还是一种促癌物,但其中具体的毒理机制还不甚清楚。

5 结语

总之,对于甲醛的呼吸系统毒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虽已进入分子水平,但其具体的毒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目前对于甲醛室内污染的防护研究主要集中于阻止甲醛的挥发和吸附已挥发至空气中的甲醛两方面,至于对抗甲醛毒性药物的研究,仅Mukaddes[28]、Ozen[29]、贾炜[30]等从缓解氧化损伤的角度予以了探讨,他们分别用维生素E、褪黑激素、黄岑等对甲醛所致脏器损伤进行了防护。因此,为寻求一种全面有效的甲醛防治药物,还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org B A,Swindell S,Tschirgi M L.Repeated low level formaldehyde exposure produces enhanced fear conditioning to odor in male,but not female rats[J].Brain Research,2004,1008:1119.

[2]童志前,刘宏亮,严彦,等.气态甲醛染毒致小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神经受体机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4) :215217.

[3]Arts J H,Rennen M A,de Heer C.Inhaled formaldehyde: evaluation of sensory irritation in relation to carcinogenicity[J].Regul Toxicol Pharmacol,2006,44(2):144160.

[4]范卫,周元陵,王法弟,等.甲醛接触者的嗅觉功能[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21(3):202204.

[5]王维,王秋萍,周烨.甲醛对作业工人呼吸系统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0,13(2):115116.

[6]Franklin P, Dingle P,Stick S.Raised exhaled nitric oxide in healthy children is associated with domestic formaldehyde level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1:17571759.

[7]岳伟,金晓滨,潘小川,等.室内甲醛与成人过敏性哮喘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04906.

[8]Rumchev K B,Spicken J T,BulsarsM K,el al.Domestic exposure to formaldehyd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asthma in young children[J].Eur Respir J,2002,20:403408.

[9]李志刚,陈保成.低浓度甲醛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5):302303.

[10]Ohtsuka R,Shuto Y,Fujie H,et al. Response of respiratory epithelium of BN and F344 rats to formaldehyde inhalation [J ].Exp Anim,1997,46(4):279286.

[11]杨玉花,袭著革 ,晁福寰,等.气态甲醛对大鼠肺组织影响的病理学观察[J].生态毒理学报,2007,2( 3):310314.

[12] Hauptmann M,Lubin J H,Stewart P A,et al.Mortality from solid cancers among workers in formaldehyde industries[J].Am J Epidemiol,2004,159:ll171130.

[13] Marsh G M,Youk Ao,Buchanich J M,et al.Pharyngeal cancer mortality among chemical plant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J].Toxicol lnd Health,2002,l8(6):257268.

[14] Pinkerton L E,Hein M J,Stayner L T.Mortality among a cohort of garment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an update[J].Occup Environ Med,2004,61:193200.

[15]朱燕,柯珂,刘军,等.气态甲醛所致大鼠肺部VR1mRNA表达的初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l7(2) :1214.

[16]乔永康,严彦,杨继文,等.甲醛诱导获得性过敏体质致哮喘发病机理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27(4):298.

[17]邓艳梅,杨光涛.甲醛致肥大细胞DNA损伤与诱发哮喘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2):1417.

[18]柯珂,朱燕,曹毅,等.吸入甲醛引起的小鼠肺部GSNO还原酶基因转录上调[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7):12091212.

[19]Ying shuai Liu,Chang M Li,Zhisong Lu,et al. Studies on formation and repair of formaldehydedamaged DNA by detection of DNAprotein crosslinks and DNA breaks [J].Front Biosci,2006,11:991997 .

[20]袭著革,晁福寰,杨丹凤,等.甲醛致核酸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 (4) :719722.

[21]吴凯,杨光涛,娄小华.甲醛致小鼠肺DNA蛋白质交联和DNA断裂效应的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 (2):1521.

[22]刘杰,刘宏亮,王光学,等.气态甲醛对小鼠不同组织器官SOD的抑制作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2):81.

[23] Teng S,Beard K,Pourahmad J,et al.The formaldehyde metabolic detoxification enzyme systems and molecular cytotoxic mechanism in isolated rat hepatocytes [J].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01,130132 (13) :285296.

[24]Tyihak E,Bocsi J,Timar F.Formaldehyde promotes and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of cultured tumor and endothelial cells[J].Cell Prolif,2001,34:135141.

[25] Hester S D,Benavides G B,Yoon L,et a1.Formaldehyde induced gene expression in F344 rat nasal respiratory epithelium[J].Toxicology,2003,187:1324.

[26] 关勇军,李宗海,段朝军等.甲醛致大鼠鼻腔癌与Kras癌基因活化相关[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1):7176.

[27] 张全武,孙少华,王振全.甲醛对小鼠脏器MGMT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 1) :6162.

[28] Mukaddes Gulec,Ahmet Gurel ,Ferah Armutcu.Vitamin E protects against oxidative damage caused by formaldehyde in the liver and plasma of rats [J].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2006,290:6167.

呼吸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外循环手术; 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系统并发症

【中国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9-02

【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spiratory training in reduc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 on those who received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Methods:We perform operation to 187 heart disease patients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uring the 2009.12-2010.2. W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is given to the respiratory training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Including smoking cessation, abdominal breathing, cough training, respiratory expectorant, Et cetera.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heart surgery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mpare th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the project, Carry out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s: Two deaths in 187 patients. The remaining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19 patients of them had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between the groups ofrespiratory training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s significantly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postoperative antibiotics time,hospital stay,tracheotomy,atelectasis,ARDS,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Conclusion:Giving respiratory training strictly before cardiac surger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uld reduc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Cardiopulmonary bypass; Respiratory train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肺炎、肺不张和术后的呼吸功能不全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免疫功能与正常人均有明显差异,处于易感染状态中[1];同时心脏手术需经过体外循环过程、术中肺泡处于萎陷状态、围手术期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术后切口创伤大疼痛明显,均大大增加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除了手术的因素,这些并发症与病人的呼吸功能和排痰能力也有很大关系。现将2009年12月- 2010年2月我科187例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探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对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2月- 2010年2月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187例, 其中男性101例,女性86例,年龄3~74(35.5±8. 1)岁,187例患者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7例、心脏瓣膜手术(包括瓣膜置换术或修补术)55例 、先天性心脏病直视矫治术111例、Bentall术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本组病例已将术前有感染或可疑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的病例排除在统计范围外。

1.2 方法

对全部187例患者于入院后即进行宣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入院当天即给予系统呼吸功能锻炼,包括戒烟、腹式呼吸、咳嗽训练、呼吸训练器的使用、呼吸道解痉祛痰。(1)即护士在病人人院后第1天开始,对吸烟者劝其戒烟,反复耐心解释戒烟的重要性:吸烟增加支气管黏液分泌,降低支气管纤毛运动的能力,从而增加术后呼吸道的并发症。术前2 周应停止吸烟,以改善供氧及分泌物的清除能力。(2)告诉患者做好有效咳嗽及排痰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 协助并指导其做腹式呼吸及有效咳痰的训练。腹式呼吸训练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屈膝, 以放松腹部肌肉, 双手放在腹部中的外侧, 经鼻吸气, 使上腹部向外膨胀,由口呼气, 并收缩腹肌, 将气体排出。(3)咳嗽训练嘱病人取坐位,四肢放松,深吸一口气后关闭声门,胸腹肌骤然收缩,用力将气体冲出。此法对帮助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促使术后肺复张起着重要作用[2];指导病人利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几种方法交替进行。(4)同时每天两次给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静脉推注沐舒坦。从入院第1天起到术前1天,手术日停止。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不少于4日,其间护士对其训练过程进行指导。全组病人均在浅、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收集187例患者术后临床资料, 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应用抗菌素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气管切开、肺不张、ARDS、医院获得性肺炎例数共7项观察指标。

1. 3统计学处理

对所获取资料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187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2例均于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后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其中19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不张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11例,ARDS 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气管切开P值用Fisher's确切概率计算法计算)

3 讨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手术创伤大, 对心肺功能都有很大影响,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的应用, 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患者术前有肺动脉高压等疾患均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肺不张,甚至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及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往往我们对于患者术后心功能有足够的重视[3],但患者呼吸功能的监测也应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在目前大多数医院心脏外科,呼吸系统功能大家比较重视的,多是术后的呼吸道管理,但实际上术后呼吸功能与术前的呼吸功能储备是有紧密联系的。

心脏手术后,呼吸肌肌力减弱, 导致术后咳嗽、咳痰无力, 自主排痰能力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分泌物,导致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4]。我们所提出的呼吸功能锻练包括了腹式呼吸锻炼及咳嗽训练,以及呼吸道的雾化,腹式呼吸是一种低耗高效的呼吸模式, 它通过增加隔肌活动度及其功能, 使肺泡充分膨胀, 增加气体交换, 提高通气功能, 降低呼吸肌耗氧量, 增加潮气量,改善肺功能,促进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而雾化吸入可以气道,稀释分泌物从而有利于病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氧气直接进入肺泡,从而提高吸氧质量,改善患者通气功能[5]。表1显示, 实验组肺部感染率、肺不张发生率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系统呼吸功能训练可以增加呼吸肌肌力, 使病人呼吸功能及自主排痰能力增加,促进肺复张, 减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目的。

通过本组对照观察发现,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可以在术前排除肺底部潴留的分泌物, 增加呼吸肌肌力, 使病人呼吸功能及自主排痰能力增加,呼吸道在术前进入最佳状态 ,全麻插管时能减少气道的损伤,减少带菌机率,术后患者可以根据术前的咳痰训练方式进行有效咳痰。综上所述,我们所提出的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脏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术后的康复,应该和心脏术后的呼吸道管理一样,在临床上进一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爱林,田玉科,金士翱,等. 心内直视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改变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 J ].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5, 15 ( 9 ) :424 - 425.

[2]郭加强, 吴清玉. 心脏外科护理学[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57-658.

[3]延淑芹, 宋美爱, 张秀珍, 等.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呼吸道管理的探讨[J ].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 2006, 7 (7) : 32-33.

呼吸的作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早产儿;早期预防干预;预防作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181

我国将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84例早产儿,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2例。对照组男21例, 女21例;胎龄31~36周, 平均胎龄(33.8±1.2)周;

体质量1402~1829 g, 平均体质量(1675.4±169.2)g。观察组男22例, 女20例;胎龄32~36周, 平均胎龄(34.2±1.1)周;体质量1421~1852 g, 平均体质量(1608.4±162.4)g。排除母孕期身体异常、妊娠晚期合并严重妊娠症。两组性别、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接受常规护理, 采用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观察组早产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早期预防干预。主要方法为婴儿操与抚触, 详细措施:早产儿出生后1 d内给予抚触干预, 采用国际通用抚触法进行操作, 并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干预, 30 min/次, 2次/d, 至早产儿出院。住院期间指导早产儿家属进行抚触、按摩操及婴儿操训练, 保证家属了解并掌握婴儿操及抚触操作目的及步骤。出院后由家属进行干预, 婴儿操加抚触, 30 min/次, 2次/d, 连续干预1年。专职人员进行随访, 每3个月1次, 了解预防干预情况。

1. 3 观察指标 于住院期间及出院后, 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呼吸道感染情况。由专职人员随访2年, 统计由于呼吸道感染而再入院的早产儿例数, 并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呼吸道感染发生比较 对照组住院期间发生呼吸道感染7例(16.7%), 出院后发生11例(26.2%);观察组住院期间发生呼吸道感染6例(14.3%), 出院后发生4例(9.5%)。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出院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早产儿出院后再入院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8例(19.0%)由于呼吸道感染而再入院, 观察组2例(4.8%)由于呼吸道感染而再入院。观察组早产儿再入院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相关统计[2], 早产儿发生率高达7%~10%, 多指胎龄

早期干预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环节, 本研究主要通过婴儿操及抚触方式对早产儿进行护理。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受器官, 可将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并对刺激进行判断及分析。抚触通过对早产儿皮肤进行温和刺激, 促进神经细胞及神经系统发育, 从而增加机体胃肠蠕动与胃肠道内分泌激素活力。研究发现[3], 对早产儿进行系统性抚触, 可明显提高免疫力, 改善睡眠质量, 减弱应激反应, 降低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另一方面, 婴儿操及抚触可促进母婴关系, 提高早产儿安全感。本研究结果显示, 出院后至随访结束,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再入院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给予早产儿早期预防干预, 有助于降低呼吸道感染率与再住院率, 改善早产儿生活质量, 预后较好, 最佳干预时间为2年。

参考文献

[1] 韩利芳, 常娟娟. 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监测及护理控制. 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7):951-953.

[2] 刘霞.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分析与管理措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10):1465-1467.

呼吸的作用范文第7篇

“种子的呼吸作用演示实验”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 第五章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内容。该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种子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结论,从而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为学生以后在高中对“生物呼吸作用”的深化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如下图所示)

图一所示:广口瓶里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一段时间(约24小时)后,往漏斗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中的气体进入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于是得出种子的萌发放出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图二所示: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可以看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乙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于是得出萌发的种子吸收了氧气的结论。

2、原型实验的不足之处:

(1)、验证种子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时(图一所示)没有设置对照实验,不能很好地说明二氧化碳一定来自于种子的萌发过程(呼吸作用)。

(2)、图二所示验证种子萌发的实验设计不够严谨,因为前面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常用于灭火),甲瓶中燃烧的蜡烛熄灭,有学生会认为是因为二氧化碳引起的,而不是氧气减少所致;也还有学生认为是种子放出的二氧化碳在揭开瓶塞的瞬间使瓶中的氧气逸出了瓶外(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而其实瓶中的氧气可能并没有减少。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氧气是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3)用煮熟的种子作对照不太科学,因为煮熟种子的腐烂(或发酵)过程也会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鉴于以上不足,我认为该实验的确欠科学,需要改进。

三、我对实验的改进方法与效果(如下图所示):

1、课前(提前一天)准备:

(1)、图一所示:将等量正在萌发的黄豆种子和炒熟的黄豆种子分别装入甲、乙两个软塑料瓶的纱布口袋里,悬挂于瓶中(贴上标签)。

(2)、将图一中的两塑料瓶内充满氧气,盖紧瓶塞放到温暖的地方过夜。

2、课堂演示:

(1)、课堂中用注射器往甲、乙两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现象:学生可清楚地观察到甲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明显),乙瓶无现象。

说明:甲瓶有二氧化碳产生,证明种子萌发过程(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了二氧化碳。

(2)、再用注射器往甲瓶中注射氢氧化钠溶液约20ml振荡(使瓶中的二氧化碳完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前面已知道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

现象:甲瓶变瘪(现象很明显)。

说明:甲瓶中萌发的种子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使原来的氧气减少了。

(3)、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甲、乙两瓶中剩余的气体仍然是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种子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3、实验说明:

(1)、在瓶中悬挂装种子的小纱袋的线要细,以免装置漏气 。 (2)、注射澄清石灰水时要尽量不与种子接触,以免影响实验现象。

四、对改进实验的自我评价

1、设计更科学、严谨。

(1)、进行了实验对照,使实验设计更科学。

(2)、该实验虽然增加了老师的准备过程:制取氧气,但是,用纯净的氧气代替空气做该实验,排除了空气中其它气体的干扰;实验的整个过程始终在密闭的前提下进行;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排除了二氧化碳对氧气检验的干扰。使实验更严谨。

2、使用的仪器材料广泛易得:

实验用的矿泉水瓶是干净卫生的生活用品;黄豆在农村家庭基本都有、在市场中也随时可买;注射器是现在生物和化学实验室的常见仪器。

3、课堂操作过程简单,现象明显、直观。

(1)、将教材中的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减少了课堂内的实验操作。

(2)、改用纯净的氧气做实验,排除了空气中其它气体的干扰并使实验现象变得更明显,对比更鲜明。

呼吸的作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喜炎平注射液;呼吸道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2.5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11-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婴幼儿高发的疾病,研究报道在儿科门诊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超过50%,并且以肺炎患儿居多[1]。喜炎平注射液属于纯中药的抗病毒类注射剂,其抗病毒的效果比较明显,并且具有起效快、疗程短、疗效好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2]。我们选取2010年2月到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部分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辅助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背景资料选取2010年2月到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40例,患者的年龄为8岁到76岁,平均年龄为33.4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高热45例,中度发热为21例,低热为44例。患者中出现咳嗽、流涕、鼻塞或打喷嚏的为81例,出现咽部充血的为55例,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的为24例。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具体为使用青霉素钠(10-25万U/(kg.d)和病毒唑(10-15mg/(kg.d)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的时间约为3到5天同时辅助以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10-20mg/(kg.d),使用时将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或氯化钠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也为3到5天。

1.3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将疗效分为3类,显效:指患者在治疗后体温在12到48h内均正常,咳嗽、流涕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有效:指患者在治疗后的48到72h内体温均正常,咳嗽、流涕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指患者在治疗后的72h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流涕等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方法使用t检验,p

2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45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患者38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8%。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位的急性炎症的总称,主要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该疾病多见于儿童并且在冬春季发病较多[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由病毒引发,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都可能引发该疾病。也可以由细菌感染引起,如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4]。患者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会由于具体炎症的不同而具有差异。临床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疾病史、鼻咽部的症状、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作出判断,还要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和病原学检查。由于该疾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感冒样的症状,因此需要和其他类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等进行区分。

喜炎平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具有清热解毒、止咳、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研究发现喜炎平对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可以缓解由于炎症而引发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现象,减少炎性渗出物。此外还能够增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对细菌和病毒的吞噬能力并且可以增加血清中溶酶菌的含量进而提高细胞的免疫能力[5]。

我们对11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其中55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5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结果显示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仅使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说明辅助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吕艳.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11):146-147.

[2]刘燕玲.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J].今日药学,2011,06(09):367-368.

[3]庞剑.喜炎平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5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12(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