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1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1

  村庄的小道上,几棵歪脖子树上没有一片树叶,而是落满了皑皑白雪;屋顶的边边角角、门前的石阶和窗户的木棱上洒满了层层雪白;墙壁的缝隙和路边的废石中塞满了洁白的“棉花团”。远处隐约可见的群山万壑仿佛一峰峰落雪的驼峰一般。

  在这洁白无瑕的世界中,时间仿佛停止。可路上两串新踩的脚印告诉我们时间仍在流失;向着脚印追随,一老一小引入眼帘。在世界的包裹中,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

  凄凉中带着一丝丝凄美的封面引起我的遐想;难道这就代表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吗并不是这样吧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是鲁迅先生欢乐的源泉,但也是埋葬他欢乐的坟墓。没错,鲁迅先生欢乐的回忆仿佛都发生在那里,同时也在那里戛然而止。

  “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天真活泼的话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产生共鸣,带给了我无限完美的幻想……

  我仿佛看见幼年的鲁迅奔跑在百草园中,追捕着蝴蝶、偷看着小虫、机灵的爬树、努力的大笑……但这一切的完美被瞬间打破——正如鲁迅先生自我所讲的,被不幸的送到了三味书屋。那个私人学校好像剥夺了孩子欢乐的权利。于是,这乏味的读书生活引起了幼年鲁迅极大的不满。

  朝花夕拾读后感2

  深深的草丛里蛰伏的蟋蟀,黑乎乎的小手中攥着的覆盆子,白茫茫的雪地上简陋的捕鸟筛子。坐在三味书屋里的他,跟着先生一起摇头晃脑,心绪却早已飞到了儿时玩耍的小园子里了。

  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园子,便是百草园了。而他,就是家喻户晓的鲁迅。这篇我最喜欢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收录于鲁迅的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将《朝花夕拾》当作一把锋利的剑,奋力地划向了腐朽的旧社会,表达了他对旧社会,旧中国的批判与不满。

  生气盎然的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天堂,有着“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灵动,有着“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生机,有着“清泉石上流”的静谧。而当鲁迅去读书的私塾——三味书屋中,却没有了这种欢乐,只剩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枯燥与乏味了。百草园好比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而三味书屋就像框框条条的栏杆,禁锢着我们的思想。鲁迅先生运用了这二者强烈的反差,表达了他对古老封建教育的不满。

  相比之下,我们不需要被那框框条条的规矩限制着,而是拥有更为广泛和自由并更优越的学习条件。但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并不是说完全摒弃规规矩矩的教育思想,我们也要有基本的学习规范,也要学习基本的经典文化。在今天,现代的教育丰富多彩,既有书本上丰富多彩的知识,又有生活中精彩纷呈的实践:有悦耳动听的音乐,有妙趣横生的科学,变幻莫测的数学,还有耐人寻味的历史……如此美好的学习时光,我们岂能不好好珍惜?

  所以,作为21世纪的少年,我们不能只“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不仅要进行知识的获取,更要有各种能力的培养。自从高考的改革,考试不再是语数英的天下,更是各种兴趣能力的培养。“文理不分家”的改动更是突出了对各种科目共同进步的关注,强调了广泛阅读的重要性。鲁迅先生的梦想,在今天基本上是得以实现了。所以我们要和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结合,快乐的学习,广泛的学习,做一个符合国家现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少年!

  朝花夕拾读后感3

  再一次提及这本散文集,书香仿佛萦绕在鼻尖。他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一个明媚的下午,和着蝉声,给我们絮叨那些童年的趣事,也就是“朝花夕拾”吧。

  鲁迅是幸运却又不幸运的。幸运的是,它可以在百草园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的低唱;可以在书房里诵读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山海经》。但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封建社会腐败与黑暗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也是巨大的。年幼的鲁迅,要承担父亲的重病,家道中落,受尽人情冷暖,然而却击不倒他。

  历史老师曾给我们讲过,现在的中国人的思维与创新比不上国外——就是因为几百年来的封建社会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潜滋暗长。

  鲁迅明白,封建社会的固步自封是无法用力量来改变的,所以,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要用文学的力量来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

  他笔下的“长妈妈”与“范爱农”这两位经典人物,就是被封建社会所毒害的人物的缩影。长妈妈的性格与思想上都有太多消极与落后的东西,体现了革命前的黑暗社会的浑浊与昏暗。而范爱农则是一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亦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思维的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向往安乐的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生情感培养阅读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它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如果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其阅读效果就一定不会很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关键。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内心荡起情感的涟漪,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借助网络,搜索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不少学生眼前一亮,兴趣倍增,“杂草丛生的百草园”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古色古香的三味书屋”勾起了对童年读书生活的回忆。接着播放歌曲《童年》,在音乐的熏染下,课堂气氛达到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得以激发。此后,无论是朗读课文,还是语句的理解,学生都投入了感情,进入了角色,达到了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的效果。

二、明确阅读目标把握阅读重点

文章的阅读理解是一个涉及面广、切入点多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字词理解、语句赏析、文意剖析、手法运用等众多方面。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精髓、深入理解文意呢?明确阅读目标,把握阅读重点是重要的一环。例如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可围绕学习重点确定阅读的具体目标,并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济南的冬天有何特点?济南的山水与众有何不同?文中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文中哪些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学生了解了阅读的目的和重点后,心中便明确了阅读的方向和突破点,并带着问题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语言。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字词的推敲、语句的赏析、手法的辨析等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采取多种手段训练阅读能力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切实利用好课堂这个渠道,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阅读技能:

1.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交流。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必不可少,它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文章意境,准确地掌握文章中心,特别是对那些内容深奥、含义深刻的文章,教师更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否则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就会觉得深不可测,甚至找不到突破点。当然,教师的讲解应少而精,如蜻蜓点水,适可而止,切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满堂灌。在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唱主角”,或表演,或交流,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然后教师做出点评,在师生的交流沟通中,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2.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训练。钱梦龙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的魅力,让学生逐渐融入文本,进入角色。然后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咀嚼语句的含义,把握作品的中心。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可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另外,还可让学生动笔写读后感、写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加强合作探究,活跃学生思维。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能力总存在个体差异,阅读能力也不例外。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他们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教师可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也可结合文本质疑,然后师生进行交流,在排除一个个疑难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注重拓展提高面向课外延伸

实践证明: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切实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如果仅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课堂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要注意作品的层次性,所读作品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学会拟定阅读重点和目标,有选择地分清精读篇目和泛读篇目,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第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圈点读书法,圈重点难点,圈疑难之处,圈精彩语句,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品味,去思考。另外,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目标;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无论字词,还是篇段文章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离开阅读的语文学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阅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阅读是让学生在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和积极敏捷的思维中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一步加深理解。在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课前初读文章

在语文课文教学前,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阅读,也就是预习课文,这就是初读。初读会让学生初步地了解和认识课文内容,初读时,学生要利用字典、词典和其他工具书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清除掉,并初步地理解文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阅读中要把重点和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句,在书中空白处做好标记和标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动笔墨读好书。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列出阅读计划,根据文章的重点和特色分析文章,并提出对文章的见解。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课前了解查找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著作,然后再利用字典和词典对文中生疏的字词进行学习,如,油蛉、斑鳌、赤练蛇、何首乌、木莲藤、覆盆子等动植物,有的学生都没听过见过,所以,在课前学生要通过工具书了解相关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与铺垫。

二、课堂精读文章

在课前初读中,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其次,要初步了解文章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配合指导学生精读。由于初读时学生已经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了解,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就是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中优美句式的写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别是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启迪和美感的经典篇章,更要带领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视觉。在精读时,不要忽略教师的示范朗读。通过读,探寻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美;通过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文学意义。

《背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为了能更好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最好先充满感情地给学生示范朗读。文中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爬月台“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经典描写,让人感觉语言亲切,富有韵味,作者用普通人的眼睛去发现普通的父亲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动作。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文章朗诵,教师应把指导朗诵作为一个难点内容。要突破朗诵难点,就是要先注意“背影”这样的关键词,然后师生一起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进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品味文章的美,学习文章的经典写作方法。

三、课下延伸阅读

由于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所以,课外阅读也成为学生能否优秀完成语文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课堂时间很有限,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生延伸阅读的范围。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就应该布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对任何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写读书笔记,对优秀段落进行背诵,对优秀篇章写读后感。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自己的阅读兴趣越来越高,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学生会根据自我需求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

要保证阅读的有效性,就必须能让学生充分进而到文本中,自主阅读,故而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是基础。而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不免有些狭窄,这就需要借助合作的力量,丰富学生的感受。同时,在学生阅读获得一定的体验后,让学生能从体验出发,读写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文本的内涵。

一、注重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传统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新课改下阅读教学则提倡从学生实际发,尊重学生阅读感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同时,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来看,借助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建和谐氛围和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这样才能让阅读更富有挑战性。而班级中阅读氛围的创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通过阅读周、阅读辩论等活动来促进这一氛围的形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过程中,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如《春》以优美的文字描写春花图、春雨图、春草图,而关于春的影片和图片资料随手可得,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软件将这些资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加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理的顺序,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放映不同的媒体材料,使学生进入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从学生的童年生活谈起,让学生将自己的童年和鲁迅的童年对比,对比中引出“百草园”中“春夏秋冬”的各种乐趣,百草园也就自然成了“乐园”。再如在《童年》教学中,以歌曲《童年》来导入,借助学生童年的照片而引入童年回忆,结合《童年的朋友》,让学生进入到高尔基的世界,去感受名人的童年,体会自己的童年。

二、注重合作探究丰富学生感受

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阅读过程后,教师就需要借助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获得体验。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前,教师需借助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将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讨论,从而深化学生的体验。

(一)用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阅读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形成自我体验。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为:1.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以及《背影》的写作背景;3.阅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课文内容,写批注;4.找出文章的线索。通过这些目标引导,让学生在解决基本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写作背景,在阅读中选择自己有体会的段落进行批注,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用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了一定体验,此时教师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通过互动来增强学生的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获得深刻体验。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以问题“1.小说的三要素是?2.这篇小说安排故事情节线索是3.故事情节分为几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各是哪些段落?为什么?4.于勒是怎样一个人?5.你喜欢菲利普吗?为什么?”为引导,让学生从小说的情节着手,到人物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对小说主题的探究,整个课堂生动而有趣,学生阅读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三、注重阅读后的应用

阅读更多的是在课堂内进行,学生通过教师目标和问题的引导,对文本阅读后获得了一定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基于文本材料而进行的,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就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体验和阅读中的体验融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读写结合是不错的办法。

(一)注重课后拓展

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仿写、缩写、续写、复述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再次巩固理解。如《故乡》、《背影》、《童年》的学习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写童年趣事,写亲情感受;续写则可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文章。如《范进中举》的阅读,可想象如果范进不能中举或范进如果疯了不能醒来。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在写的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写出来,不能太过空洞,而要结合文本内容生发出体会。

(二)为学生搭建平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5篇

一、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人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卖力;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就不乐意做,甚至敷衍了事。写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缺乏兴趣和爱好是无法下笔的。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与兴趣。

二、重视实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常言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使学生有"米"下锅,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1、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

3、走出课堂,调查研究,"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

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重视阅读,广闻博览,提高语言修养与人文内涵。

一个人作文水平的高低,与他的知识面、信息量、认识事物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写作技巧的掌握等等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和提高,大多来自于我们广泛的大量的阅读。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多读有较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人文内涵。在课堂上老师要多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作品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作家是如何锤炼语言?,然后再把精彩的章句画下来熟读背诵,这样日积月累,提起笔来也就会顺手多了。除了抓紧课堂阅读教学之外,语文老师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增加知识,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勤练笔,在多写多练上下功夫。

天才出自勤奋,天道酬勤。仅仅靠生活的经历还是不够的,学生从小要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时地写下来。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要让学生的训练落到实处。我们不能把作文训练仅仅限制在课堂里,搞封闭式的训练。光靠在课堂里,按照教材编排的七、八次作文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我们还重视激发学生在课外作文的兴趣,使学生把作文作为一件乐事,勤写勤练。如通过在班里办班报、鼓励学生为学校广播站写稿件,开展读书报、评书报、剪书报评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即兴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自觉地写日记、写观后感、读后感,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征文比赛,为少儿读物写稿、开展社会调查、收集信息等途径,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勤练勤写,让"巧妇能为有米之炊",从而使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构思要奇

作文,首先要别出心裁。当多数人普遍注意到某一主要方面时,你可以从另一方面把被掩盖的问题提出来,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题目要新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要靠题装。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收到标新立异、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拟题时可巧妙的运用一些修辞、比喻、拟人、反问等。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题的作文,有的学生作文题目是《鱼与水的对话》,使呆板枯燥的文题变得生动、形象、鲜活有趣。还可以借鉴学过的课本,例如以"成长"为题的作文,有一位学生用《别了,电视机》为题,成功的借鉴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法,来写自己升入中学后,随着课程的增多,不得不和电视告别的过程,题目新颖,引人入胜。

三、面孔要亲

有些学生作文不是太严肃就是居高临下,拉大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写作文应该给读者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又智慧的面孔,让人读起来,感觉似曾相识,犹如邻家大姐。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倍感亲切,换句话说,就是要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

四、感情要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

但事实上,一方面,不少教师看不到名著阅读的长期效应,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闻不问,应付形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面窄,所读课外书籍多是一些言情、武侠、校园文学之类。形成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少、质量低的局面。

加强学生的名著阅读,努力提高阅读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数量可观的课外书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课外读物,供学生进行选择,在推荐时要遵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书中精彩篇目的推荐或生动有趣的内容的介绍,或通过讲述书刊中的片断,使他们产生迫切的阅读欲望。在推荐内容、方式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在学习教材中节选的一些名家名篇时,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原著、作者的作品集或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在学习《香菱学诗》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介绍《红楼梦》,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时介绍《朝花夕拾》,学习《小橘灯》时介绍冰心的《繁星》《春水》等等,这样,通过节选的学习和老师的介绍,学生就会有阅读的欲望,趁热打铁去读作品。

1.2针对学生喜欢看电视剧这一“文化快餐”特点,可以结合电视中播放的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续剧,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来看电视剧改编之得失。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这种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1.3介绍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和时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如《中国青年》、《读者》等;以及一些现当代文学名篇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2 帮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监督阅读进展

由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现状及学习需求,可结合我们潍坊的“朝阳读书计划”和“中小学生主题阅读”的实施,帮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语文教师应把课外阅读纳入长期计划和常规教学计划中。

在每学期初与学生统览新教材后,针对本学期的教材内容,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依据,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和数量。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的预设,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实际每天完成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的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及阅读内容了,便于督促。

3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的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良好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巩固熟练的。

向学生介绍一些正确的读书方法,如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勾画,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等,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并且让他们借鉴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司马光、朱熹、鲁迅、老舍等人的读书方法,找到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他们学会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后,在阅读中才会根据名著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阅读才会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常有的无所事事、收效低微的情况。

4 为学生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培养阅读习惯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是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在诸多评价机制中,考试的影响力对学生阅读名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幸运地是,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中考试题对课外阅读起了良好地导向作用,翻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名著阅读题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既有对情节、人物熟悉程度的考查,也有对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还有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的考查。这些无疑会激发学生阅读动力、培养阅读习惯。

也可以采取活动评价,即在阅读后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获得的种种感受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第7篇

一、开放教材,语文教学彰显生机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用课外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真正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观。如:《语文·读本》就是一本很好的开放性教材,教师要充分研究、使用好该教材,里面内容丰富,是配合教本体例的一本好书。以及《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二、开放课堂,语文教学彰显生机的源泉

所谓“开放”,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的主体地位,“教”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享有相当的主动权,拥有积极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充分余地。

1.课前拓展。课堂向课前开放,即上课前先向学生公布学习内容,学生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的地位。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文章的内涵较深,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己了解知识的方法,向语文课前拓展。在教学文章前,我先设立了“你对父爱的了解有多少?”,“你对母爱了解多少?”这西问题,引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学习资源,学生通过上网浏览、翻阅图书、深入家庭、实地考察等手段,围绕“爱”这一中心开始研究,不仅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更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和样式。

2.自主研究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是否该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呢?我在课堂教学上做了一定的实践。在学习目标上,我引导学生自订。以往的教学目标都是由教师制订下达学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在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从而大大激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潜能。在学校内容上,我允许学生自选。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我在教学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读、去想、去说、去背。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设立“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化成自身的知识。

3.课后的延伸。在课堂中,将开放的活动渗透于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仅仅课堂上的活动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把这有生命力的开放形式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教育领域。通过个别辅导、假日小队、班队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朗诵、讲故事、演课本剧、编语文小报、写读后感等。课堂向课后延伸,既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家庭、社会。学校向家庭开放,以便家校合一,齐抓共管;学校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知识视野。

三、开放评价,语文教学彰显生机的保障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语文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开放的教学评价与之相适应,以便更好地促进语文学习。

1.引导学生多种评价机制相结合。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忽略了生生协作评价,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仅仅是学习的接受者,无法体现主人翁精神。开放的课堂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因此,语文课堂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多元化的、动态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