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日英雄的故事

抗日英雄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抗日英雄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抗日英雄的故事范文第1篇

前四集中《亮剑》的故事主要内容是:在团长李云龙的战术指挥下,我军先后歼灭了日军,是日军坂田联队和山崎大队全军覆没。

每部电视剧都有着一个主题,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的主题——亮剑精神。剧中,李云龙同志曾对战士们说:“我们团要像野狼团,我们每个人都是嗷嗷叫的野狼!我们要打败鬼子,吃鬼子的肉,嚼鬼子的骨头……”这就是抗日英雄的誓言,这就是民族英雄的魂,这就是所谓的亮剑精神!这种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青少年好好学习的。

人生如战场,我们在学习种,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哪样的难关,险关。要么逃避要么迎战,迎战是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团结协助的精神,这样就能战到最后一刻,即使失败了,但你也是成功的。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只要宝剑出鞘,任何钢铁在你面前也能被你一剑穿透,朋友你准备迎接挑战了吗?朋友,你敢亮剑吗?

抗日英雄的故事范文第2篇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会议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社会里,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荣辱观。并提出了“八荣八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了祖国辉煌的明天,我们小学生们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正确的荣辱观。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头脑中深深扎根。

自从我校开展学习“八荣八耻”的活动以来,老师就引导我们积极地学习有关内容。在牢记内容的同时,严格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要求自己,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决不做有损学校利益和同学利益的事情,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健康快乐的人生。有些学生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随意糟蹋他人的劳动成果,那样是不对的!应该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我们要坚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格遵守校规、校训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决不做违反法规和纪律的事情。要把“八荣八耻”作为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目标,还把它看作自己做人的准则。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了!我们从小就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贯彻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美好。反而迷信,不但不能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甚至会压抑和扼杀创新,把人们引入歧途。崇尚科学,就是要破除迷信。要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为了更生动、形象地体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老师还把抗日英雄的事迹编成故事,给班里的同学讲,让同学们了解到革命先烈们强烈的爱国之心,是他们临危不惧,以自己的赤诚甘胆撼卫自己不屈的民族,并使同学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到应该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先辈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她还经常给同学们讲与“八荣八耻”有关的内容。讲过之后,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八荣八耻”的重要性,也自觉地遵守各项法规,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抗日英雄的故事范文第3篇

台湾的温 度台北的心跳

真好,第一次回到台湾就是在3月。此时的北方,塞门犹萧索,杨柳未觉春,丝丝寒意尚未褪尽,而台湾却早已是絮扑窗纱燕拂檐,四处都是明媚的景象。漫步在清境乡间、徜徉干新店溪边,整个人沐浴在阳光微风之中,暖洋洋的感觉浸透全身,令人无比舒畅。儿时地理老师曾经说过,3月几乎是南北温差最大的季节,于是这个温暖的岛屿就以其与北方强烈的温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后来才发觉,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这里的人文。坐上公交,“博爱座”上一定是孕妇或老人,偶尔有空置的时候,年轻人也会站在一边,让座位静静地等着;路边奶茶摊小憩,发现桌上铁丝制成的夹子专门用于回收吸管,体贴周到;早起遛弯,发现有义工在校园门口举着旗子保护小朋友过马路,认真的程度不亚于交通警察;与自己以前所带冬令营团组的岛内同学在台北再会,有几个居住较远的开车近一小时也赶了来,只是为了和我这个在大陆的“大朋友”重聚,为我此行多提供一些小“贴士”。“大家关心您”,这里的习惯说法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暖的沁人心脾。

行程有7天集中在台北周边,接待方为了不让我们像旅行团般桎梏于游览车内,颇有深意的发放了悠游卡,又考虑到团队不少人在台湾有亲人,行程也排的相对宽松。于是,我们有了机会贴近台北,触摸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跳。几天行程,坐捷运、坐公交、坐火车、轧马路,身边都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就有了一幅幅值得珍藏的记忆画面:那是忠孝东路通明灯火下因中华台北职棒赛惨败日本而流着泪与朋友通话的年轻女孩,那是二二八和平公园内身披反核环保旗帜踌躇满志的小伙儿,那是东门市场前操着闽南话卖力吆喝蚵仔煎的朴实阿姨,那是台北“宪兵队”大楼前坐着轮椅来参加聚会活动的沧桑老兵。就像索尔仁尼琴所说,“一个城市的心跳就是每个居民心跳的和声”。无论是甜蜜四溢的幸福还是擦肩而过的心碎,其实都构成了这个城市脉动的旋律,只有贴近而行、仔细倾听,才能真正融入这里,才不至于成为行色匆匆的过客。

写到此处,突然想到我的先人曾经就在这座城市生活,虽然时光已将它的风貌重新雕刻,但我此时感受到的温度和心跳,想必是他们当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这种跨越了时间的连接,才让我的台北之行不仅是参访,更像是一次短暂而珍贵的生活体验。

一条无形的线

接待方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由当年台湾抗日志士后人所组成,我们的行程也以参观相关抗日史迹为主。作为随团工作人员,必然是要先做一番功课的,翻卷读史,有敬佩,也有疑问。

台湾的抗日史,可歌可泣的故事不胜枚举,丘逢甲、唐景崧、蒋渭水、林献堂、李友邦、林祖密、林少猫、萧道应、李建兴、莫纳·鲁道……这一串串抗日英雄的名字如同一面面飘扬的旗帜,引领着台湾人民走向光明,绵延50年。他们或文或武,或商或医,从南部到北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充分显示了这场反日斗争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职业的特性,也因此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台湾人民拒绝接受外来统治,发起了让日本人始料未及的反抗斗争呢?

随着参访的深入,我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两岸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同种同源的民族认同,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如此强大,仿佛一条无形的线,将台湾与大陆紧紧相牵。正是因为这条无形的线,丘逢甲先生才会刺血上书,联合众多台湾乡绅立誓抗倭守土,要求清政府废约抗战;正是因为这条无形的线,李友邦将军才会疾呼:“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从而在浙江的山山水水中出现了台湾义勇军的身影;正是因为这条无形的线,才使得林献堂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一生不说日语,不穿木屐,并将这种理念广泛宣传……

这条线虽然无形,但在各大家族的古宅里徜徉,穿过一间间古朴的厅堂。而今观看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也逐渐触摸到了它的一些痕迹。这条线不正是族谱上那密密麻麻的关系线吗?追而上溯,几乎每个姓氏都以大陆的某个区域为源;这条线不正是书柜中陈列的那一封封书信吗?这些抗日英雄与当年大陆亲友的来往信函,仿佛是一缕缕跨越海峡的语丝,拧成了一股两岸间深深的羁绊;这条线不正是抗日英雄们当年往来两岸的匆匆足迹吗?或为访亲,或为求学,或为祭祖,或为举义,他们在海峡间穿梭的身影好像能凝成一道道坚实的轨迹,将太平洋上漂浮的宝岛紧紧拴在祖国大陆的身边。这条无形的线是如此坚韧,不会被一纸薄薄的条约所割断,也不会被任何居心叵测的邪恶所融化,过去不会,现在不会,未来也不会。

突然想到我们这些定居大陆台胞的第三代,承接百年前先人的回忆,飞越了千里重返故土,是否也正拉起了这样一条无形的线呢?

归乡的青年

我的奶奶96年前出生在新北板桥一个大户人家,在台北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北一女毕业后便远渡日本,辗转多年方才回到祖国大陆,其间经历颇为坎坷。她的亲弟弟、亲妹妹则留在了台北,开枝散叶。多年以来,两岸长辈之间往来颇为频繁,但作为第三代,我还是第一次回到家乡。

在台亲戚中我最熟悉的是叔叔,他曾带着孩子(我的堂弟)回大陆认亲,停留3个城市,行程几千公里。这次得知我来台首日有空闲时间,便早早候在饭店,将落地不久的我迅速“领走”。在叔叔的安排下,我终于见到了四姨奶奶、五姨奶奶。两位老人虽已是90多岁高龄,但仍耳聪目明,很有精神,对于我的到来也十分高兴。说实话,本有点担心相隔太远太久,不知该向两位长辈说些什么,但很快发现她们与奶奶保持了数十年的通信习惯,对于大陆亲人的情况十分清楚,于是话题便自然多了起来,十分融洽。几天后,与叔叔一起去了万里天祥宝塔禅寺,我的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的牌位置于此处。香火梵音之中,对着先人的灵塔深深鞠躬,默默祈福,心中满是感慨。奶奶离台甚早,不曾有机会来这里,此次前来,既是认祖,亦是为奶奶完成一桩心愿。

离台前,幸有机会与所有在台湾亲戚聚餐,总算是将许多听了无数遍名字给“落实”了。叔叔伯伯,婶婶阿姨,还有表哥,认亲认的不亦乐乎。初次见面,重点自然不是说,而是聊,于是从工作聊到了生活,从自己聊到了身边人,不知怎么的谈到了家里人的遗传特征,更是全桌哄笑,一派融洽。“你们这代应该多来这边看看。”伯父的这番话含着欣喜,也有遗憾。我怔住了,琢磨了许久,终于体味出他的情感。我在安徽长大,在天津念书,在北京工作,单身一人,年龄虽不大,却有些漂泊之感。平日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常常来电相询,说家里很好,就是少了一个人,10多年的3人生活突然没了我,她有些不适应。“我能理解,年轻人爱外出闯荡,回来很难得。”她经常这样说,既是劝慰我,也是安慰自己。此刻伯父说出这段话,不也是充满着这种开心与苦涩、遗憾与期望相交织的心情吗?

抗日英雄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故事 激趣 思想品德课 以情明理

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中一常见现象:开学初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思想品德》课本,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的埋怨便不绝于耳,从这种反差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在于课本中的新鲜故事,为什么我在教学中不投其所好,让每节课充满新鲜故事,让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长盛不衰。于是,故事情境教学法成为我在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故事情境:

1.历史故事

所谓历史故事是指与历史上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有关的故事。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在他们的生活中的一些有趣事件,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一些优秀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坚强意志更是给学生以强大的感染力和榜样示范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容易形成自私、攀比、享乐的坏毛病,通过讲述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讲述“,抗日英雄的事迹”,让学生对“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如:在讲“做自信的中国人”时,我讲述了“徐悲鸿痛斥老外”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徐悲鸿为什么这么生气?、”他约定和外国留学生比赛,说明了什么?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以情启思,故事人物的爱国情节感染了学生,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让他们仿佛置身其中,拓展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以情激趣,以情明理”的效果。

2.现代名人故事

新时代我们不能忽视中学生身上的“明星效应”,他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明星的影子,谈论明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面对这一形势,围堵、回避都不可能削弱学生对于明星的追捧,不如加以正确的引导,明星光鲜的背后总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理性对待明星,相信“追星”现象不再会是父母、老师眼里的“猛虎”。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的“自强少年始”时,我举例了当下学生最崇拜的周杰伦的事例,讲述了周杰伦成名前的曲折经历,引导学生讨论“周杰伦的成功你觉得是必然还是偶然?说明理由。”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题,一个个想说、爱说、乐说,老师这时作为倾听者,适时地对学生的观点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去学习周杰伦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最后在学生合唱周杰伦的歌曲《蜗牛》,把课堂气氛推向了。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和信任的桥梁,这样才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我们的教育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3.百姓故事

中国的老百姓聪明、智慧、勤劳。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山村,他们有着可敬的创业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许多平凡的事迹感动着亿万中国人,这些对于鼓足学生信心、勇气,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养成乐观处事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在讲“学会自我保护”时,我播放了“中国骄傲——小袁媛”遇险不乱智救父母的故事(Flash),然后请学生找出小袁媛的哪些作法是对的,说明理由;再引导学生讨论从小袁媛身上学到什么?最后请学生假设是日常生活中还可能遇到的险情并设计巧妙的自救自护方法。学生个个都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中,集思广益 ,在讨论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们认识到自救的重要性并在交流中得出了许多自救的好方法。又如:多媒体展示“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的介绍,在不少学生都还沉浸在感伤的情绪当中时,我轻声的问“洪战辉感动中国的是什么?”以这样的方式自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激发学生用心灵的语言去感悟、内化知识,学生自然而然的拿自己跟洪战辉作比较,在感动之余也反思了自己,深刻认识到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延续。让学生有感而发,引起他们心灵的碰撞,把空洞的说教变成精彩的画面,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并对教育内容作出反应。

4.自编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回归生活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共识。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把学生中常见的一些行为习惯、养成习惯收集整合成一个个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既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又不伤及他们的自尊;又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会,使学生更容易把自己所学的理论与身边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自编故事的好处在于贴近生活,而续写故事的任务一般我都是交给学生来完成的,学生最喜欢这一环节,故事情节可以按学生的思路进行下去,老师会根据故事设计问题,同学们会围绕它展开讨论的,让学生感到成就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故事情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故事情境教学法中讲述故事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的深情讲解,也可由学生讲解;可以用口述方式,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还可以编成课本剧由学生表演;等等。

5.2 故事情境教学法应该与其他教学法想结合,如:讨论法、探究法。等

5.3 故事情境教学法不是为了热闹而热闹,应注意其教学目标的落实。

5.4 故事情境教学法要根据具体学生加以设计和修改,要因材施教。

总的来说,跟着学生的感觉走,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通过一个个深入浅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提升认识,启迪智慧,使课堂成为师生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兴奋,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

[2] 《陶行知文集》

抗日英雄的故事范文第5篇

《开学第一课》是一档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素材,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素材【1】20x《开学第一课》上给我们介绍了几位澳门小学的小学生,其中一个还在节目当中念了一封写给的信,在信里,写到了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当中都会怀念杜刚老奶奶,老奶奶看到孩子们茁壮成长,一定会非常自豪。

什么叫做祖国母亲?就是在我们有灾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帮助我们的就是祖国,是祖国的警察和军人。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祖国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还有一位学生说现在读书不单不用学费,还会有教材补贴,所以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以后报效祖国。在信的最后,学生们真挚地表示,希望能够再次到澳门中去。

这虽然只是一封小孩子的信,但是给他们回信了。在信里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茁壮成长,以后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对于这个回信,学生们都非常惊喜,主持人董卿也说这让许许多多的小学生都非常地羡慕。确实,能够得到我们敬爱的的回信,任谁都会非常羡慕的。

《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为什么要播出这一件事呢?毫无疑问的就是,孩子是我们祖国最重要的人,唯有孩子生长得茁壮,祖国才有未来。梁启超就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就是《开学第一课》普及五星红旗教育的意义吧。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素材【2】“英雄不朽”是去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节目采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无数英雄的故事诠释了“爱国”、“勇敢”、“团结”、“自强”的伟大精神。

国歌就诠释了无数英雄的伟大精神。当主持人问国歌的来历时,我脑袋一下子蒙了,我会唱国歌,却从没想过国歌是什么时候创作出来的,谁创作的。主持人告诉我们,国歌就是在抗战时期创作出来的,作词是,作曲是聂耳。并举例解释了歌词的来历。当日本鬼子打到长城脚下时,八路军及时赶到,把枪放在长城的垛口上,猛烈地反击着。子弹用光,他们就用自己的身躯堵住垛口,不让敌人登上长城。“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这句歌词就是这么写出来的。看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眼睛一热,我默默地对天堂里的英灵发誓:“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如果没有你们,哪有幸福的今天?”

还有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赵一曼,她不幸被日军俘虏,敌人想尽一切手段来折磨她,可她还是坚决不说出关于部队的任何信息。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将赵一曼杀害。在牺牲前,她给七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最后一句是:“可你不要忘掉,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像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就比如,勇敢的王二小,团结一心救美国飞行员的八路……这些抗日英雄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吧!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素材【3】20x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创造向未来”,去轮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大飞机C919,亦或是神秘“嘉宾”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都在像我们展示创造的魅力。在“创造精神”指引下,我们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坚持奋斗,不断实现个人的目标和国家的进步。

爱迪生在科学上的创新,让人们在黑夜也能获得光明;哥白尼在历史上的创新,让人们对浩瀚宇宙有了更深沉次的了解;乔布斯在科技上的创新,改变了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可见,创新是人类探索进步的源泉。创新改变世界,创造未来。

当今世界局势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这样的现实下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更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企业,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希望所在。

创新并不只是那些所谓的天才们才有的事情,创新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只要你愿意创新,如果你想有创新的能力。即使你暂时比不上别人,也没关系,只要肯努力,创新是不会放弃每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求助者的。

创新的力量可以使一个时代成为荣耀,可以使一个国家挺起脊梁,可以使一个人收获他所没有的荣耀地位。它犹如一双手掌,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素材【4】人的诞生,成长与成人,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活将我们平凡的琐事调节成“生物链”一样井然有序,那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题记

生活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学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往事中,我们同样可以学到很多。也许,稚嫩的我们还不理解生活的困苦与烦恼。我们的压力也会感觉较为轻松。生活中的父母,我们又理解多少呢?父母夜以继日的劳作,他们为我们流下辛酸的泪水,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工作的压力与烦恼,促使他们生活节奏也随之改变了,我们又知道吗?在大家都进入梦乡的时候,悄悄地推开门,从狭窄的门缝中偷偷看到母亲仍在那里干家务,那时,你还在无动于衷吗?

在偷偷看到母亲的劳作之后,我从此悄悄的在母亲还没回到家的时候,我已经把家里的碗筷洗的闪光了,这其实并不算什么,但加在一个劳作了一天的人身上,又是何等的艰难,慢慢地,我学会了体贴,关爱他人,政治书中的换位思考,其实,我长大了。

每当看包爸爸因为应酬而醉倒的时候,他磕磕绊绊地走进门来,而卧室门口的我们母子,泪水又一次倾泻下来,润湿了我们的脸颊。他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又一次触动了我们的新,为了一家的生活,他整天夜以继日的工作,就是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一份成功的事业,兢兢业业。但是,生活的重担不得不压在他的肩上,我们又扶起他跌跌撞撞的进了卧室,母亲悄悄地坐在沙发上小声地啜泣。

此后的每天,在爸爸回来之前,我都会准备好一杯热茶,给他解渴,他也会宽慰的说一声“谢谢”。我也觉的十分开心,我都每天和他谈心,诉说学习中的烦恼,他也好似一位专家耐心的开导我,让我要学会自信,学会包容,拥有坦荡无私的胸怀,渐渐地,我真的学会了包容,大度,政治书中的自信之歌。其实,我长大了。

从父母那里,我学到了坚强,自信,自立,坦荡……毕竟有人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我们永远也学习不完,因为那是无私的品质。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素材【5】放学了,我告诉妈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张老师布置了看电视的作业,每年只有一次机会哦!

晚上八点,我们全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开学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堂课的秦勇父子。父亲秦勇原本是风靡一时的《黑豹乐队》的主唱,事业如日中天,拥有无数的歌迷、追随者。但因为儿子“大珍珠”被查出患有重度感统失调症,他毅然放弃了从骨子里热爱的音乐,放弃了绚丽的舞台,放弃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事业,用全部的时间陪伴儿子成长。我觉得这就是伟大的父爱。有一次,秦勇教“大珍珠”学英语,光学一个“WE”,居然用了三个小时大珍珠还不会,秦勇当时火了,举起拳头,结果看到儿子无辜的眼神,他一拳打在了墙上。他告诉自己要忍耐。

为了锻炼“大珍珠”的平衡能力,秦勇决定要训练儿子骑自行车。这在旁人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运动,秦勇却付出了无尽的艰辛。一次一次的摔倒,一次一次的爬起,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坚持,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儿子终于学会了。那一刹那,秦勇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变成了心中深深的骄傲和欣喜!他真是“大珍珠”当之无愧的“父王”!

抗日英雄的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元教学;历史;学生;爱国情感

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把历史知识的识记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死记硬背成为课堂学习的重心。干涩的学习活动抹杀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更浪费了历史学习过程中宝贵的思想教育资源,极大地降低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多元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构建应运而生,成为爱国教育的主阵地。

1 爱国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不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更具有突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四大发明彰显出我们文明古国的风韵,万里长城表现出中国人民的智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而我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学生如今的和谐发展局面来之不易,警醒世人要学会珍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爱国教育更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曲。第一,爱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1]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就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第二,爱国教育是学生科学发展的要求。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爱国教育的积极影响。爱国情感是最具魅力的个人品德,更是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标志,因此,爱国教育是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第三,爱国情感是优秀人才的第一素质。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建设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昌盛,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2 多元历史课堂教学的构建

2.1 教学理念多元化. 历史教师“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对于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教师已经由传统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关注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创建的科学、多元化历史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科学界定教师与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学生是历史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设都要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为目的,教师是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突出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其次,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广阔空间,从而拥有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大胆创新的机会,还能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有效促进课堂学习的“再进行”。最后,积极打造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互动平台。教师只有积极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给予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机会,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所以,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的有效方式。

2.2 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师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为会思考、会探索、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意志练得更坚强”。[3]初中历史内容详实、简单易懂,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尤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为深刻的印象和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爱国情感的形成。以八年级(上册)第一课《》为例,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林则徐是的导火线及的过程,也能掌握英国发动的目的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还能掌握中英《》的内容和影响。学生在探究中国为什么会在中失败会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一问题,必要时也可向教师求助,与教师一起学习和探究。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和提高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和中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3 教学手段多元化.“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在激发人的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4]教师采用挂图、实物、视频、电影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能够渲染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增强历史课堂学习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提高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为例,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非常浓重的一笔,无数中华好儿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英雄赞歌,这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宝贵教育资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是金振中营长你怎么应对日本鬼子的侵略?”让学生进行课堂大讨论,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佟麟阁、赵登禹等抗日英雄的感人事迹(可以是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的理解以及对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的部分内容,以直接的声光电等感官刺激帮助学生认识日本鬼子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既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抗争史,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知识平台,能够帮助学生明白“宁做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以及“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4 教学活动多元化. 苏霍姆林斯基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学理论于一身,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指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把教育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积极互动的基础上,使儿童乐于学习、善于学习”。[5]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诗歌朗诵《》、歌曲《铁道游击队之歌》、讲故事《》、专题讨论会《三大战役》等形式,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以及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和提高。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互动的“试验田”,更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展现个人才能的舞台,有利于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 构建多元历史课堂教学的意义

首先,构建多元历史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历史课堂学习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构建多元历史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有效开展。最后,构建多元历史课堂教学,积极施行情境教学,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探究多元化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探寻促进学生爱国情感形成的有效途径,积极构建学生科学发展的成长环境,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发展,把学生培成为爱国、爱家、爱社会的优秀人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

[注释]

[1] 柯家朝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009年12月18日http://.cn/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38161

[2] 李秉德 《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第185页

[3] 苏霍姆林斯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33页

[4] 杨清《简明心理学辞典》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307页

[5] 苏霍姆林斯基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 王刚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考试周刊》 2012年第25期

[2] 唐荣钊《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才智》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