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爱残疾人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组织残疾人参加丰富多彩活动

在市残联和镇残联的帮助下,组织辖区残疾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今年在主抓社区残联的带领下,今年组织社区残疾人和家属参加了、社区歌咏比赛、第十八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全国助残日、市残疾人运动会、在10月为联合法律人士残疾人送法上门活动,通过举办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欢乐与喜庆传递到每一个残疾人的心中,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为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和谐,认真开展购买社会医疗保险调查,依法帮助名一级重度残疾人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

二、协助解决残疾人职业康复

我们社区根据残疾人的需求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读物等。本年度我社区已经有4位残疾人在我协助下成功就业上岗了。这一年里我们社区干部尽职尽能带动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回到康复的道路上,让有需求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

三、领导重视、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010年的一年来,也是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的起步之年,我市残疾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和翠竹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xx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全面完成09年度残协会各项工作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确定各项工作任务,抓重点、攻难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今年工作上做了以下内容:

社区残疾人协会成立3年了,我们深入辖区残疾人家中进行详细摸底调查,了解残疾人生活情况,目前辖区共有残疾人41人,(其中:肢体残疾有27人,智力残疾6人,视力残疾2人,听力残疾2人。)精神残疾4人。我们首先为他们建立了残疾人档案。制定了残疾人工作计划和制度,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残疾人生活得到保障。

四、积极做好残疾人宣传工作

做好社区残疾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栏宣传健康知识讲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康复训练的保健知识等一系列义务咨询活动。并且不定期的到残疾人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疾苦,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进行广泛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提高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的法律素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仅宣传了正式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也为建立平等,互助的社区氛围,维护残疾人合法权利,发展残疾人事业、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及时向政府网站传送有关工作文章。

五、深入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2010年我市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残疾人康复得到市、区残联重视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结合社区社康中心,建立社区社康中心的医生上门为残疾人巡诊康复服务,残疾人是社区内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社区需要社区的关心和爱护。今年旗苑社区的康复工作更全面开展,社区首先对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康复服务登记。为社区的残疾人上门提供每月一至二次免费接受社康医生的指导康复训练,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残疾人巡诊康复工作进入社区,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摆脱困境的重要。10月26日上午,我们和中医院医生和医护人员一起来到残疾人解树山家中免费提供上门体检,体贴和爱护倍感安慰让他们享受到政府优惠政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时刻心里想着残疾人,急残疾人所急,帮残疾人所帮,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要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服务于每个残疾人,让他们都得到关心和支持。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难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六、了解残疾人需求、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范文第2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几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以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和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扶持下,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从哈佛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她始终奔波于残疾人事业,到处募捐以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经周游过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

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她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渐渐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作为90后的小学生,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但自身缺乏毅力。因此,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示是:

一、要正确地对待困难,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退缩,而要想方设法地将困难克服,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正是自己进步的过程。

二、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有位名人曾说过:“什么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应做的事每天都坚持做。什么是不简单?不简单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是啊,如果能按上面说的去做确实是十分难。做一件事、坚持一天很容易,坚持二天也很容易,但天天做到却很难。因为这不仅需要恒心,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而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因为这不仅要做到上述的两点,还要有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如果我们能办到这几点,就能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进步,得到提高。

三、要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海伦在巨大的打击以及困难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使自己得到信心。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发现,我以前做事之所以在关键时刻失败,罪魁祸首就是毛躁,没有恒心。我想: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后,应该会改掉这些毛病吧。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有这么一个“良师益友”陪伴我,我相信我一定会进步的。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范文第3篇

然而,苏相宜却因此获得了一个让人心痛的名字——“玻璃女孩”。

“简单说,就是脆骨病,不过不用担心,握手、拥抱都行,只要不摔着、碰着就没问题。”每每有人来访,坐在轮椅上的苏相宜总会主动与人握手,打消大家的顾虑。

这个易碎的“玻璃女孩”,却有一颗健康、开朗的水晶心。

负数人生

1986年,早春,万县市(现万州区)江边。

一层薄雾笼罩着长江,渐渐蔓延到岸边、桥头。

“哇哇……”不远处传来一阵嫩弱的啼哭。

正在散步的苏启贵、周春美夫妇循声而去,从地上抱起小脸冻得通红的婴儿。

“生于1986年正月初三……”苏启贵小声读着从婴儿身上取下的纸条。

几年前,周春美因为难产动了手术,夫妇俩没法再要孩子,留下一生遗憾。

如今看到这孩子,夫妇俩相互一望,不用多言。

婴儿停止了啼哭,躺在周春美温暖的怀抱里回家了。

故事也由此开始。

刚开始的一年里,中年得女的苏启贵夫妇沉浸在幸福中,爱好诗画的苏启贵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相宜”二字为女儿命名。

然而,不幸却从小相宜迈出人生第一步开始了。

又是一年春来早。

“哇……”带着相宜学走路的周春美刚一松手,小相宜便摔倒在地,随即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

扶起女儿,周春美亲哄着,可相宜一直大哭不止,夫妇俩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骨折,“先天性成骨不全”。

苏启贵夫妇傻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了他们面前——继续抚养或送孤儿院。

“舍不得,我认了!”痛苦地挣扎后,周春美抱着熟睡的小相宜心疼不已。

被遗弃、先天残疾,使得相宜的人生从负数开始。

然而,在养父母的关爱下,苏相宜倔强地向着“正无穷”走来。

走向“正无穷”

1992年9月,万县市一小学。

“对不起,我们没办法收这样的学生!”

面对学校的拒绝,苏启贵夫妇决定自己来辅导相宜学习。

一次作文课上,苏相宜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同。

“‘爱好运动,最喜欢游泳……’你怎么能瞎编呢,你明明不能做这些事情呀!”周春美说。尽管残酷,但她明白,必须让女儿面对现实。

从那一刻起,苏相宜开始认识自己。

这一年,苏相宜12岁,她也知道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秘密。

“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呀?”

“从菜市场捡来的”,“从河边抱来的”……

尽管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但相宜知道母亲是在逗自己。

直到父母有一天郑重其事地向她讲明了一切。

令人欣喜的是,天性开朗的苏相宜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因为父母依然爱我,一切都没有改变。”苏相宜说,“是父母的不回避、不刻意,使得我悄无声息地习惯了自己的一切。”

从此,苏相宜更加努力了。

在父母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苏相宜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苏相宜了解了史铁生和他的“生死论”,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

“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在此之前,我要寻找自己的人生!”

苏相宜像史铁生一样,也开始用文字放飞梦想。

2010年6月的一天,一张邮政汇款单寄到了苏相宜家。

“相宜,快来看,你的文章发表了!”父母兴奋不已。

苏相宜绕着轮椅急忙过来接过汇款单——她的处女作《黑洞八小时》在《故事大王》杂志发表了,稿费200元。

苏相宜喜极而泣:“我终于可以自己挣钱了,以后也可以孝敬父母了。”

随后,苏相宜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在《读者》、《少年文艺》、《故事大王》、《世界儿童》等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翻译和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一年,苏相宜24岁,她的人生路开始透亮起来。

在走向“正无穷”的人生里,无数人的关爱浸润着苏相宜的内心。

爱心账本

苏相宜有一个爱心账本,记录着她成长中的每一份关爱。

1999年秋,苏相宜家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原渝州大学(现重庆工商大学)万州分部的大学生。

“以后我们就负责小相宜的初中课程,任永宁负责语文、蔡平平负责英语……”来自浙江的陈群伟说,在看到媒体的相关报道后,他组建了家教志愿小组来帮助小相宜。

这对苏相宜一家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苏启贵夫妇正对初中代数、英语等科目一筹莫展。

一年后,这群学子离开了万州,但牵挂却不曾远离。

陈群伟毕业后给相宜办了一张银行卡,说以后每个月都会为相宜存300元,但这份爱心被相宜婉拒了。

多年来,各路志愿者先后接力,为苏相宜完成了中学课程和大学英语专业课程。

2011年,苏相宜的情绪陷入低谷——陪伴了自己25年的父母相继去世。

艰难时刻,爱心人士再次雪中送炭。

2011年6月28日,72岁的退休干部杨必河来到苏相宜家。

“孩子,你一个人挺孤单的,我认你当孙女吧。”杨必河说。老人给相宜留下了生活费,并决定帮她找一处底楼的房子,使她的生活和创作更方便。

三峡传媒网平湖论坛的一名网友谭经绪了解情况后,决定无偿提供学府路一面积约50平方米的底楼门面。

“随便住,住多久都可以。”谭经绪说。

2012年3月17日,苏相宜乔迁新居。

万州百安坝学府路17号,暖意融融。

志愿者来了、网友来了、消防战士来了、万州区残联的领导来了……

不到三个小时,苏相宜就离开了曾困扰她12年的孤岛——高楼,这期间她只下过两次楼。

新家里,商改住的房间焕然一新,万州区残联为其量身打造了一个拥有无障碍厨房、卫生间,适合残疾人居住的居室。

这一切,苏相宜不仅记在爱心账本里,更记在心里。

记录,不仅是为了感恩,更是为了回报。

感恩回报

2011年9月18日,苏相宜拨通了刘晓华的电话。

“我要加入青助会,做一名志愿者!”

青助会即重庆市青年助学志愿者协会,是一个民间公益团队,主要关注儿童,开展助学公益活动。

接到电话,青助会负责人刘晓华既欣喜又惊讶。

欣喜的是,团队正好缺人手;惊讶的是,苏相宜是一个尚需别人关爱的残疾人。

挂断电话,刘晓华赶往苏相宜家里,两个小时的促膝长谈后,两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一个月后,苏相宜开始打理青助会的公益网店、官方网站、官方QQ、微博,组织暑期留守儿童拓展营,成了该团队背后的负责人。

“是雄鹰就要学会迎风飞翔!大山中,城市里,到处有爱的牵挂,有你的家……”苏相宜还用自己的创作温暖着留守儿童的心,而一次更为温暖的活动正悄然开始。

2011年12月20日,一场大型公益活动开始穿越山城重庆。

重庆市青年助学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骑行穿越重庆”大型公益活动,活动获得空前成功,帮助5000多名留守儿童实现了新年愿望。

但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次活动的创意是苏相宜提出来的。

12月初,志愿者QQ群里热闹非凡。

“这么大一个重庆,如何去征集愿望帮助留守儿童?”

“青助会志愿者骑车穿行重庆怎么样?”

“咦,既健康又环保,可行。”

苏相宜的独特创意,当即被大家采纳。

活动一启动,便在整个重庆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延伸到湖北,促成了爱心大联动。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范文第4篇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闲暇中,我仔细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仿佛感觉自己的灵魂在和海伦对话交流。身残志坚的海伦用她伟大的意志力把我的心深深地震撼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心得1学期初,毛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听这个书名,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立刻买了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每次读这本书时,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海伦·凯勒写的一本自传体散文。在19个月大时,一场疾病夺去了海伦的视力和听力。从此,她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她的性格变得暴躁起来,在家扔东西,乱打人,还常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她认为,一切都是妈妈的错。

自从遇到了善良的沙利文小姐,海伦有了变化。她以无限包容和耐心教会了海伦很多知识。经过沙利文小姐和海伦自己的努力,海伦进入帕金斯学校学习,四年后,她如愿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并开始尝试写作。成年后,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海伦不仅是个盲人,还是个聋人,她最向往的就是像正常人那样去感知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她在书中写道:如果给她三天光明,第一天,海伦希望能看见那些仁慈、温柔和陪伴她的生命有价值的人,体会大自然的美;第二天,她希望参观博物馆,体验时代的千变万化,去剧场观看表演;而最后一天,海伦要好好欣赏一番自己所在的城市,渴望发现新的喜悦。

三天光明,对常人来说只是人生短暂的一瞬间,而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的。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告我们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好好地使用我们的生命。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2010年中国“达人秀”年度总冠军刘伟就是生活中我们亲眼所见身残志坚的好榜样。他儿时不幸遇车祸,失去了双臂,生活很困难。在困境中,他也曾对人生失去过信心,在妈妈的帮助和鼓励下,不仅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写字,学会了用脚弹钢琴。一支支世界名曲从他的脚尖涌出,那么动听,那么令人震撼。殊不知,为了练习弹琴,他的脚磨破了多少皮,在琴键上留下多少斑斑血迹。经过日复一日的苦练,才会有今天的辉煌。

读完这本书,我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动力。我找到了自信、坚强与乐观。一部好书能让我受益终生,它不但让我们增长知识,还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且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

他们作为残疾人,尚且能如此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而作为我们拥有健康身体、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没有理由浪费生命,虚度光阴了,应该以全部的热情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心得2平常看到教室的书架上放着多种版本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假期里有时间终于拜读了这本书, 让我们眼前一亮。主人公用她的眼睛,也就是她的心灵观察人类,历史,用心灵来阅读书籍,触摸世界……要知道,海伦·凯特,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女性。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也走过了87个无光、无声也无语的日子。但她并不孤单,也不脆弱,她说:“我用整个身心来感受万物,我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就像那些朝生夕死的小昆虫,把一生挤到一天之内。我遇到了许多人,他们把字写在我的手中与我交流,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快乐和共鸣。这难道不是奇迹么?我的心和其他人的心之间,原来是一片草木不要生的荒野,现在却也花红草绿,生气勃勃。”

看来,用心去生活我们可以得到更多……

其实,从她的文字里,我也不难看出,她也痛苦过,迷茫过,自暴自弃过!但是,可亲的莎莉文小姐,不,应该尊敬地称一声莎莉文老师,是她,是她的关爱,宽容,善良让海伦发出“世上还有比我幸福 的孩子吗?”这样的感叹,也正因为如此,使一个生理上不健全的孩子能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宽容地对待着自己残疾的身体,成为博爱、奉献与一身的伟人!

假设,或者是如果,我们这些健全的人,遭到只剩下三天光明的厄运,我们会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去面对?怎样去安排这仅有的72个小时呢?

《假日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第一天说要看人,看人的善良,温厚与友谊,她说要长久的凝视莎莉文小姐的眼睛,还要看看小狗们忠实信赖的眼睛,来体会,运用这种所谓“耳聪目明”的人的心灵之窗……最后一天,她说要在日常世界中度过,首先去看日出,迎接黎明,去感受人类,去欣赏如万花筒般的色彩……三天很快过去了,永久的黑暗将再次袭击,但是海伦说她不会懊恼,因为她的内心充满的甜蜜的回忆,使她没有时间来懊悔,一个美丽的世界将永远在她的脑海里……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在震撼着,生命是多么可贵啊,健康是多么难得啊!一个失明、失聪又失语的人对待生命有这样的宽容,那么我们呢?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的生命呢?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心得3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正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面对命运的捉弄,海伦凯勒没有气馁,她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每一天,以惊人的毅力撼动世界。她毕业于世界顶尖的哈佛学院,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吧!不要等到真正失去后再来后悔。时间不等人,岁月不饶人。时间,一列无法返程的列车;人生,一场无法排练的演出;岁月,一部无法重来的史书。

如果你遇到挫折,无法承受,无法正确面对;如果你虚度光阴,无法自拔,无法正视时间之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的最佳选择!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败了;海伦·凯勒试图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海伦·凯勒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在她度过的88年春秋中,用87年是无光无声的。盲聋哑集于一身,她无疑是千万不幸者中,最可悲的一个。书中,她叙述了自己幼年的经历,小小的她终日在黑暗的深渊中徘徊。明明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却又感觉一切是那么的虚假,她看不到,听不到,说不出,她就像与世隔绝了一般。小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如此的不幸。她曾一度认为与其如此,亦不如死了算了。直到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她才发现她错了。天使般的莎莉文老师,为小海伦带来了生的希望。她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寒冬中的温暖,黑暗中的曙光。为小海伦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海伦凯勒说过:“没有当年的莎莉文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

光明,对于我们来说唾手可得,可是对于海伦凯勒来说,这却难以实现。她仅期望着三天的光明。第一天,看看她爱和爱她的人;第二天,看看自己生活过的世界;第三天,看看这平凡的生活。这是多么简单的愿望。可是对于海伦·凯勒,这却已是奢求。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未来,如何,无从得知;过去,怎样,无法改变。珍惜时间,抓住今天。人生路漫漫,今天仅一个。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心得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本书主要讲了海伦.凯勒也就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经历一生以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所做的一切事情。在海伦.凯勒小时候,一场残酷的大病剥夺了她的光明和声音。从此,海伦.凯勒的心里一直都被可恶的“暗”笼罩着,在那时,海伦的脾气很不好,常常发脾气。一直到海伦6岁9个月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她的生活里,这个人让海伦.凯勒明白了什么是爱。就是她——安妮.沙莉文

莎莉文老师就像是一把明亮的灯火,点亮了海伦心中那盏暗呼呼的灯,让海伦成功的从黑暗走出了光明。终于,海伦在沙莉文老师细心教导下,和父母的引导下,也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并且以优异的大学成绩毕业。

我认为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知识使海伦创造了人间奇迹,记得,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读后感·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事,提醒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生活!享受生活!

知识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人类,有益社会的人。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海伦.凯勒一样,在有生之年把对知识的渴求,看作对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有这种追求,怀着友善,朝气,渴望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将会增添多少快乐,多少幸福啊!

海伦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去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一生,是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在书中,海伦.凯勒有一句话让我获益匪浅,使我深深的刻在脑海里,她说:“我努力求取知识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人类贡献一点力量,”正是这句话激发了我对学习的渴望,和想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的愿望,让自己做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我们要学习海伦.凯勒坚持、坚定和乐欢、积极的信念,有一颗不屈不挠的心。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心得5《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著作,它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口气读完,从中受益匪浅。

这本书记叙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一生的经历。海伦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她战胜了病残,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并掌握了五种语言。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女子学院。此后,她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为世界残疾人谋利益的事业中,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及高等学院的赞扬和嘉奖。

一个不幸的残疾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荣誉,是多么令人佩服啊!如果她向命运低了头,那她可能就变成了一条可怜的寄生虫。然而,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人生道路,并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人。

海伦.凯勒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她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一个又盲又聋的残疾人都能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作家。而那些健全的人呢?却总把条件差,困难多当作没有取得成功的理由。跟海伦.凯勒相比,我们这些困难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在宋朝鄂州地方有位妇人,有一天,拿著沙盆到河边去清洗;忽然天下起雨来,她身上的衣服都被雨水淋湿了;因此这位妇人就口出秽言咒骂上天;这时候,突然起了一阵怪风,把妇人卷入了河中;她的丈夫见到了,就立刻跳下河里把妇人救上岸来,而瓦盆的中间却破了一个大洞,刚好扣在妇人的头上,就跟被戴上了枷锁一样,想要脱下瓦盆,妇人就会痛入骨髓;闻风而至赶来她家观看的人,挤得是水泄不通;过没几天,妇人因为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就一命呜呼了! 可见,怨天尤人会的报应,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

一个人只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拥有坚定的意志,就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范文第5篇

随班就读是当今普特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普特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班就读的普特教育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融合教育的视角,随班就读的普特教育应注意心理接纳、同伴作用、自助教育三个策略。

关 键 词

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2

所谓融合教育,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1]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把S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主流教育的环境中给予特殊儿童特殊的关怀、辅导、心理咨询;融合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有着积极作用,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乃至推动整个基础教育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在普班的班级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策略实施有效德育。

一、心理接纳策略

观察发现,随班就读班级中往往存在按成绩好坏划分“等次”的现象,因此随班就读生常受忽视与排斥,他们就像没有取得“正式”身份的临时学员,并随时存在退学的风险。教师、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相互不接纳,甚至常处于对峙状态,关系十分紧张。为此,我们首先要设法引导老师、普生与特生之间相互接纳。

1.加强培训交流,建立正确观念

通过推送特殊学生的教育资源,举办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及心理教育讲座,邀请校外特教老师和校内外心理咨询教师与老师们进行交流研讨,更新他们观念,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特殊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所需,认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树立正确的普特融合教育价值观,树立有教无类、有爱无碍的教育信念,从心底里接纳特殊学生。事实证明,老师对特殊学生的接纳是师生双向接纳的前提,而不管哪类学生,都不会拒绝爱的拥抱。

2.开展丰富活动,引导相互接纳

活动是最好的育人途径,为了引导普特生相互接纳、尊重,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如助残日前夕,我们在国旗下讲话中呼吁同学们关爱残障同学;世界残奥会期间,我们的“百师讲坛”特地邀请了两届残奥会冠军周国华来校作“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励志报告。她身残志不残、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了全体师生的尊重,而她的乐观善良、阳光向上更是感染和鼓舞了每位师生。

而在墙报与走道上,我们则有意识地张贴普生撑扶残疾生、普生教特殊学生做实验、普特生共上体育课等互助互爱的照片;张贴普特生双向接纳活动中的作文、绘画、科学小制作等作品;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中播放普特互助的动人故事等。此外,我们还争取家庭的介入配合,通过有关培训,引导家长从心理上接纳残疾群体。

这些普特融合活动,加深了普特生间的相互了解,让他们发现了个体的差异性,从而接纳并尊重这种差异,甚至懂得了欣赏这种差异。

二、同伴作用策略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同伴就是一个良师益友。为此,我尝试采用同伴作用策略解决普特生的交往障碍和老师精力不足问题。所谓同伴作用,即年龄相仿的儿童间通过一定形式的交往,在行为、态度和学业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它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在普特教育中决定着融合的质量。

我从班里挑选了一些责任心强、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沟通且情绪稳定的同学,与残障儿童组成一对一或多对一合作小组,各组员一起生活、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为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我事先对同伴指导者进行了培训,过程中也有针对性地给予奖励,这样就使同伴指导者能在生活、学业、社交、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地给予残障学生合理的指导。另外,我们创设了“7+1”和“5+1”住宿模式,以更好地帮扶残障生的日常生活,如提醒洗头洗澡、参与打扫宿舍等等。

我曾经担心合作小组的普生们是否会因为要帮扶而耽误学习,进而厌烦这样的安排与活动,但调查结果表明,我完全是多虑了。参与帮扶的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参加帮扶活动前,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而现在能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立场和感受,并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同时,给他人辅导学业后,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比以前好了,表达能力和耐心也进步了很多。”

实践表明,同伴作用策略能促进普特学生在学业成绩、自信心、自尊心、自助力等方面获得明显提高,进而加深情感体验和社会交往,实现德性发展。

三、自助教育策略

自助教育是全国特教专家张洁华老师的团队提出的特教理念。意即通过为残疾儿童提供他助环境、自助课程,通过个别化训练,增强他们的自助力,从而减少这些特殊少年儿童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

实践中,我们努力给残障生创设自助的环境(如肢体残疾同学需要的电梯、盲人道等),并选择适合他们的生活化课程(如心理辅导课程、生活自理课程、交往课程等等)来加强对他们的各种训练,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助力,使他们更快地融入正常社会。而对普通学生,我们则大力推送接纳课程(如爱心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辅助技能等课程),提升他们辅助残障生的能力、自助能力等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促进他们的身心成长。这样,残障生和普通生对老师、学校及家庭的依赖都逐渐减少,残障生能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普通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随班就读的普特融合教育实效明显提高。

实践表明,随班就读的普特融合教育是一种“共生共赢”的德育路径,有着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值得普特融合教育者大力参与和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1]历才茂.关于融合教育的阐释与思考[J].残疾人研究,2013(1):53-58.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范文第6篇

一、精心设计时机,诱发学生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的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们可利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画面: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 旋转着的地球从宇宙深处飘出来了,慢慢清晰。(说明地球相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的)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 (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又如《月光曲》这一课,教师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教师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 “是谁创作的呢?”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

二、准确把握时机,突破教学难点

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小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包括识字、阅读、写作等方面,课文的某些字词、语法现象、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等,常常为学生所难以理解,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如《麻雀》一课,主要通过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小麻雀,镇住了猎狗,避免了一场灾难的故事,来表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对这一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就是本课的难点。因为“母爱”本身是个抽象名词.小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这句话.但很难真正理解它的含意。他们虽然无时无刻不在母亲的关爱和呵护中生活着,可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谈不上什么无私和伟大。因此在教这课时,教师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去尝试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以达到思想教育的日的,但往往收效甚微。运用电脑课件作为媒体进行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由于课件幻灯片画面生动形象、具体直观,能将老麻雀在关键时刻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从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飞下来,像石头似的落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幼儿的壮观情景清晰完整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心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起伏、动荡。从而真正体会到母爱的无与伦比的力量,理解母爱的真正含义。在此幻灯片演示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因势利导加以点拨,课文的难点就得以突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捕捉时机,拓展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课后补白,联想创新,利用网上查询和学习,生活积累,畅谈自己所知道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进行课外延伸,进行超文本阅读,以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空,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展开奇思妙想。出示课件让学生在网上查资料:通过网上查资料.学生知道动物的内容特别丰富,为学生阅读了.实践了,体会了。学生得剑了发展,得益于网络,得益于课外。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足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发展事物的新联系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至此,我没有停留在文章的分析上,为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学校.更要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拓宽阅读面,发展思维。

四、巧妙运用时机,增强学生“美感”

有的课文融文学、艺术为一体,增强了美的感受。如《触摸春天》一文,学生很难通过文字、符号这些抽象的表述去理解《触摸春天》的真实内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沉浸在安静的体验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请随着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总结(屏幕打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并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音乐美与情境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语言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五、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范文第7篇

付文金说话嗓门很大,“这是职业习惯吧。”他憨厚地笑,透着温暖。在河北承德市平泉县特教中心任教14年,很多年与聋儿在一起,他早已习惯了大声说话,为的是让那些有微弱听力的人能通过他的大声听到一点点声音。

他在课堂上常年大声说话,咽炎成了职业病。最多时,一周要上21节课,平均每天四节以上。“累吗?”有人问,“还好吧,都习惯了。”他依旧笑得温暖。

1998年,付文金从师范特教专业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了平泉县特教中心任教,一直没换过地方,也从未打算换地方。忠义、仁爱,传统的燕赵之风并没有特别突出地被他挂在嘴边,时时处处地讲给人听,却被他深深埋在心中,融化成自己对待职业、教书育人的基本品质。

作为特教中心唯一的男老师,他在这里教了12年的聋孩子,这两年,开始负责重度智障儿。很多孩子都是从入学开始教到送出校门,一个孩子差不多得教七八年。

特教中心的孩子们,也把他当成了家人。前几天,有一个从特教中心毕业的女孩子结婚,家人一定要请付文金去主持婚礼,付文金去了,很开心,“看到自己的学生有了安稳的生活,我这心里也踏实了。”他的QQ上大多都是他曾经教过的孩子,手机通信录里也都存着他们的电话号码。逢年过节的,他们会发信息过来问候老师。平时有啥事不明白的,也会让付老师帮着出出主意。付文金说:“要说起成就吧,这就是最大的成就啦。”

苦苦规劝辍学的孩子回校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身体有残疾,更需要关爱,这也需要特教老师有爱心、有耐心。付文金的耐心与爱心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像潺潺流水汩汩不断。

特教中心学生的家庭里,有的因为给孩子治病,导致生活困难,也有学生上了一阵就辍学在家。“有一个姓唐的学生,就是被我劝回来的。”付文金说,“按有些人的说法,一个孩子不来上学了,你少教一个学生,还轻松了,我觉得不能那么想,他那么小,不上学,不学知识,不会和别人沟通,以后走上社会,怎么自食其力?”

小唐同学的家位于平泉镇的一个偏远山沟里,上到三年级时,一度辍学。两天没来上课,付文金以为家里有事,再等,还是不见来,他着急了,想弄清他不来上学的原因,便骑上自行车去了他家。正是严冬时节,凛冽的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的痛,骑不了多远,手脚冻得麻木了,实在受不了,就停下来跺跺脚、搓搓手,暖和点后继续往前骑,到后来虽然全身是汗,头发眉毛上却都是一层霜雪。骑了近两个小时,快到他家了,还有二三里最难走的山沟路,“说是路实际就是河水冲出的沟沟,当时路面上结了一层薄冰,我只能脚蹬着在冰面外的石头,小心地推着自行车向前走,即使这样也难免滑倒了。每次滑倒,身体都要磕到石头上,站起来用手揉揉痛处继续走。”记不清摔了几次,终于到了学生的家。当浑身冒着热气、双眉挂满了哈气冰凌的付文金站在小唐家门口时,小唐的妈妈忍不住擦起眼泪。

小唐静静地靠在炕的一角,面对着付老师,用手语表达不想上学了。他用手语说家里穷,爸爸妈妈太辛苦了,他要打工挣钱,供妹妹上学,还直“说”:“谢谢老师,你回吧。”

“你现在还小,需要多学知识,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有工作的本领。现在你不要想挣钱的事,老师会供你上学的。”付老师一边比划着手语,一边大声说给孩子的父母听。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苦口”劝说,孩子才勉强答应明天去上学。第二天,他的座位还是空的。孩子的爸爸打来电话,叹口气说:“这可怎么办呢?”付文金听出了大人的期待,又一次骑上自行车直奔他家,“这一次,你跟我一起走。”付文金不由分说,带着孩子去上学。

在他的资助下,小唐又上了三年学,顺利地把小学的课程全部学完。他上学晚,小学毕业已经快二十岁了。走出校门后,小唐学习了烹饪技术,现在做了一名厨师,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贴补家里。

特殊教育,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在承德,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叫白欣的女孩儿参加过2008年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演出,她是付文金的学生。现在已经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一名正式演员。她初来上学时,只有7岁。“付老师,你说我这孩子就真的一辈子不能说话,都是哑巴了吗?”女孩的妈妈曾无助地问老师。付文金想了想肯定地回答:“不,她能开口说话”。

可是让一个已经过了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再度开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付文金又何尝不知?每天,他都陪同孩子一起无数次对着镜子练习口型,无数次把孩子的小手放在他的嘴前感受气流的强弱,放在他的喉部感受声带的振动。

“让孩子们摸我的喉咙感受声带震动,我们语言训练课都那样。”付文金说,“我的喉咙每个小孩都要常常摸,这样他们才能感觉出发音时的区别。”发鼻音时,鼻翼会颤动,每个小孩也都会摸他的鼻子。他的脸,成了孩子们最好的教育参考工具。

教白欣这样,教每个孩子都这样,“孩子对发音的敏感也有不同,有的孩子能掌握这个音,有的孩子能掌握那个音,你得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付文金说,有的有参考,有的需要自己摸索。教白欣发“H”音,就是付文金跑步时的灵光乍现。

“白欣有一个H音怎么都发不出来,我试了好多方法,都不行。有一天,我在操场跑步,跑得累了,呵呵地直喘气,忽然,我觉得喘气时那嘴型岂不是和H音很像?我决定用这个法子试试。”

第二天,他拖着白欣一起跑步,事先没告诉孩子为什么,就拉着她跑,直到累得呼呼直喘气。他看到白欣张嘴喘气了,就停下来,给她比划,他告诉孩子,现在怎么呼气,说“喝”的时候就怎样呼出气流。十遍、二十遍的重复着同一个口型,白欣终于会发H音了。

“白欣的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很用心,有时看到孩子掌握不好课堂教的内容,妈妈就会发火,我看着孩子也怕她受委屈,如果这一天教了四个词,我会挑白欣掌握的比较好的那三个告诉她妈妈,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善良、耐心、照顾孩子的感受,就在这一点一滴的事情中体现。

三五十遍的表述着同一个词语,他舞动着那双如同跳动音符般的双臂,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传递着每一个信息。最终,那个最开始连三个字都说不清的孩子学会了一个个拼音、一组组词语、一串串句子,经过长达7年坚持不懈的口语训练,白欣已经能和正常人进行流利的沟通。

由于白欣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舞蹈特长,2008年,她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我要飞》和闭幕式《千手观音》的表演。2009年,这个曾经令家人感到绝望的孩子,正式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

现在,白欣每次回平泉,都要去看望她亲爱的付老师。

特教工作,是一份良心活儿

好脾气的付文金很少有发火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他,总会扑向他。在孩子们的眼中,他们与付老师之间是没有距离的,老师了解他们的每个生活细节,谁的袜子、谁的衣服晾在外面,付老师看一眼便知。

“他总是教育我们要‘讲卫生’,我发现他教培智班的学生后就不‘讲卫生’了”。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洗完脸,就看到一个学生捏着鼻子从宿舍里跑出来,原来是一个新来的弱智学生早上拉裤子了,只见付老师把那个学生的屎裤子从身上扒下来,手上都沾上了屎。他先用卫生纸擦净了那个学生的身上,又把他抱起来,用水洗干净,再给他换好衣服。等我吃完饭回来,走进水房,发现在厕所里的脏裤子已经洗干净挂到水房的晾衣杆上了。”

两年前,他开始负责一个重度智障班孩子的教育工作,这些孩子沟通有障碍,很多生活不能自理,表达情感的方式也特别,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攻击性,且有不可预知性。为他们洗洗涮涮,很正常。

“我们这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没洗过孩子屎尿的,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了,我们就要照顾好,尤其是自己当了爸爸之后,更能体会到孩子家长的不易,教育孩子,做得就是良心活儿,得对得起良心。”

他为每一个孩子洗过脏衣服、洗过沾满尘土的双手、洗过带着臭味的双脚。一次次洗脸喂饭,一夜夜的同榻而眠,在孩子们心中,他是最耐心最温暖的爸爸。付文金的付出,也让更多的人开始知道他,认可他。

2010年,他获得“承德市师德标兵”、“河北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三育人标兵”等荣誉,并且在2010年教师节之际,《承德日报》以《付文金,从爱出发……》为题对他作了长篇报道。他也被共青团承德市委授予“承德青年五四奖章”。

“有人问我,有了这么多荣誉后,有没有压力?”他挠挠头说,“我没觉得什么压力,有没有这些,我的工作依旧是这样做。我们这份工作,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把每天的事情用心做好。”这番话自有一种浑然天成,不施雕琢的纯朴。

对于现在的生活,他很知足,“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知道农村生活的苦,有现在这样的生活,挺好的。”对学校的发展,他也很满意,他常常说起校长给予他的教导,会忍不住感慨:“我们校长挺了不起的。”

现在学校的基础建设也不错,只是他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期待学校的澡堂能安装上太阳能热水器,“有澡堂,只是没有热水器,孩子们洗澡还是个问题。”付文金说,“要是能安装上三四个热水器就好了。我算了一下,大概两万来块钱。”

关爱残疾人的作文范文第8篇

(一)实习情况综述

xx年3月5日至5月21 日,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每周五、六、日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在这里作义工,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注:除了这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少年,康复区还有成年人和弱智青少年,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我们和他们只作简单的交流,未建立专业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 "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作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

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第五: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第四,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 "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这是他们在自我照顾过程中被迫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一天,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

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经过了解,他们中另外两个孩子,也是因为相同原因不爱说话。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更主要的是,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我们要逐一填写。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难为他们还那么"念念不忘".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送漂亮地风铃给她(他们一个月只有10元零花钱,这些钱要用来没生活用品,买一件新衣服意味着省吃俭用几个月,那个风铃是别人送她的)。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 "正常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在"我是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下,躲避着外面的世界。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 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

5.任意喊出需要与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说童话给了孩子们自由幻想的空间,那么我们该为小屋装上这么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与失望。他们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争取童话唤醒的梦想;即使我们满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绝的空间里慢慢融入现实。

6集体的监督与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发的助人活动很难长期坚持,因为自觉性的养成,离不开初始阶段集体的监督与鼓励。我们该有这么一种集体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高校学生、社会慈善人士去参观,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活动成系统、成规模,将会受益无穷。

(五)实习实录

第一:他们的在乎让我惭愧

我们的实习受到少年、院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真诚配合。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最大,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小鱼(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小鱼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说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