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戏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做好知识回顾与整理

在初三语文复习课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基本功,对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对学生阅读古诗文与现代文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等应进行综合性的全面回顾。

(一)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做好针对性复习设计

在进行复习教学时,教师应先对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其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一种对文本素材的“语感”。这种以熟悉的课文入手,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新旧知识衔接能力的复习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与应用能力。

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的复习课教学时,笔者重点把作者所写的紫藤萝花枝绽放,再把文中插叙十多年前的这紫藤萝枯零落魄,濒临生死边缘的写法挑选出来,问学生,这样的写作重点是在突出花朵的生命力么?学生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是作者在借花进行比喻,以达到托物寓意,借花喻人的效果。接下来,笔者又把作者写的“花和人各有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句点出来,问学生,当你遇到种种困难时,想到这句话,会给你怎么样想法呢?特别是刚刚由于背诵未过关而一直情绪低落的同学,看到这句话,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看到这句话,对于困难,我会选择坦然面对,因为一切终究都会过去的,而我总会活得好好的。学生这样的回答让班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而这些回答正是语文中考阅读题目的思维方法。此时教师再点明,这样的想法正是本文作者最终想让学生自己悟出来的道理,读文章正在于此,要读到文章中作者的未尽之言,要有自己的感情与想法在里面,而这些都是复习课文内容的目标与意义所在。

(二)强调自主思考,师生合作,巩固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独立复习能力。教师通过研究中考复习资料,将每课的重点字词音形义、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进行归纳,特别是非常经典隽永的文章,应对其要点与未尽之言进行提炼,放入教学内容中去。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现代文,笔者选择了《社戏》和《安塞腰鼓》两文,而文言文《口技》则作为次重点。在《社戏》教学中,笔者以全文脉络为主,通过时间顺序进行串联,并提出一个问题:这文章里写了如此多的趣事,却为何取名叫《社戏》呢?这个问题暗含了整个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关键点,也是复习的重点。同时,要求学生联系《春》(朱自清)一课来比对两篇文章间对于景物描写方法的差异,并重点要求学生对《社戏》第1至3段景物描写进行圈点。这一要求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同时还加入了同形不同式的景物描写训练。而在文言文《口技》教学中,可提问学生,作者是如何凸显口技者“善”口技的?而对于文言文所涉及到的古诗词知识,教学重点是对实词虚词进行筛选,并应用到课堂回顾上。

二、强调知识的反馈与提升

(一)专题向模拟卷过渡,把握重点

从专题向模拟卷的过渡正是把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综合性的整体训练,逐渐适应了中考考试环境。这意味着,教师可以在模拟卷的评测中,验收学生复习成效,把知识转变为综合应试能力。一方面,其考卷形式相当于平时的检测卷,但其卷子的出题则完全不同。一般来说,模考试题是选择些与中考题型具有最大共通点的试题。学生通过做模考试题,可以提升做中考题的习惯感,提高其做题速度。同时,教师应着力于培养学生适应模考的环境与时间要求,这样可以有效调整学生做题时的生物钟,让学生得以迅速进入状态。另一方面,对于模考内容,其评价与反馈的要求也相应更高,教师在批改之后,都要让学生对照模考卷进行纠正与改错,且对于学生犯错的共性与个性应进行总结,重模考质量,而非数量。但目前还是有大部分教师把模考当成了检测练题,把大量的训练内容放在对基础性知识的查漏补缺方面。在笔者看来,模考是完全不同的设计,对中考而言,模考是一种对中考的提前演习,其重点在于让学生慢慢摸清出题人的意图与考查的重点,应告知学生不能图快、图多,而应先想清楚,此题的出题意图和考点。

(二)点拨为重,强调作文的应试能力

考虑到中考作文的占分比重,对于作文的复习也非常重要。但作文是一项长期积累的项目,教师应把中考作文复习教学重点放在点拨上,提高学生的作文应试能力。首先笔者通过研究近年来的作文出题趋势,归纳出几个主题进行作文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如笔者在一次以理想未来为主题的复习课上,先让学生把其手头有的作文资料进行通读,以自身写作能力为基础,让学生来注意文中的关键句,看是否符合主题、素材新颖与否、有否细节描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作文与一般作文的区别,并自己去反思自己习作中的缺点与亮点。接下来,笔者规定一个时间段,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方式对笔者所提供的范文进行读与记忆。要求学生把学习范文的思路、结构,积累素材等进行重点阅读。然后让学生脱离范文,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还原范文。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更是一个理解与再记忆的过程。最后,定下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去构思,落笔,做好评价与反馈,达到提升学生作文应试能力的目标。

综上所述,中考语文的复习课应重视学生实际情况,强调应试能力,不断研究与探讨中考出题题型与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初三语文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参 考 文 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福仁著.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回顾历程,感受颇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现总结如下:

1: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年前的两次活动中,列席的贾局长及教研室主任都曾给我们春风语文活动小组成员讲,现在的教师首先要变的是教育理念,要改变自己思想中沉淀已久的落后思想,保持和吸纳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思想,而观念的转变要靠自己。的确如此,如果一个教师缺新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呢?通过“春风语文”活动,我了解了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了一些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坚定了“人本”“文本”观念。

2:语文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且也十分注重提高各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在三中进行多次课堂教学展示。其中,孙晓霞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板块教学模式,袁永波老师让我们认识到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苗青及宋怀明老师让我领教了合作·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魅力。这些课堂观摩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也使我的思想发生极大的转变。尽管课改已经进行了有些年头,但一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满堂灌、满堂问,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展示课更新看我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春风语文”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武春华主任又开展了“区域性公开课”的活动,我按要求作了个人展示。这次亲历让我感受到新教学模式的“神奇”作用,同时也打开了我校语文教研的新局面。现在,在课堂上,我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讲究教学艺术,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3:注重课堂生成。在博客中,我多次注意到袁永波老师公开的教案设计,留心到他的教案十分简约、实用,其教案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课堂生成。他在三中上的《小石谭记》一课。及录像《狼》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随机解决问题,表面看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从整节课来看,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我认识到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不顾学情,一味地按教案去执行,效果估计不会多么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目标、过程和进程,只有如此才能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效的课堂应是:在课堂上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当前学习气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教学方法的课堂。

4:养成了反思的习惯。通过参加春风语文活动,我明白了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还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要学会反思,还要经常反思,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教法,还要反思别人的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才能有更快的发展。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参与目标制定 学习动机 学习需要

如同赛跑需要目的地,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既然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那么反过来理解,学生有了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学习动机,并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

一、参与目标制定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

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意向和兴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其实已经很少了。我们都非常清楚教师在教学中所要充当的角色是学习引导者。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学生们对课堂学习仍然缺少积极性,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不多。原因在于,教师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甚至从课前学案的准备开始,就在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内容。我们常说备课中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凭空地推断是“备”不了学生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从目标制定开始就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目的和动机之间虽然不对等,但往往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通过整理学生制定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学生”,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是自己所制定的目标,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完成目标,这样师生在课堂中的导、学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二、参与目标制定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持学习动机持久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我们最常采用的手段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与“备学生”一样,创设问题情境也不是凭空的。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往往成为教学设计中的难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常常是不同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动去学习和发现问题,才能给课堂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在《社戏》一文教学结束后,孩子们在课后总结中写道:“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无论是哪一个,都表现出了农家少年那种淳朴的品质。每一个童年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童年趣事总会使我们记忆犹新……”“童年对许多的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年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愿我们的童年更快乐、更美好、更有意义,等我们成年后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在课前整理的教学设想中,其中一份设计是这样写的:“一、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即可;二、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系;三、本文篇幅较长,可以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强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的教学设想是好的,但是如果按照此种设想,仅将教学重点放在叙事详略上,只对人物性格稍作了解,似乎与学生们看课文的角度是有差别的。学生们更愿意从农家少年的淳朴中体会童年的纯真,缺少了值得回忆的人,再美的事也成了遗憾。在课堂中,学生们对“返航途中偷豆”的情节津津乐道,尤其喜欢当中的孩子王――双喜。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具有独特性格的人,学生们愿意谈谈这些淳朴的人。教师处理时,同样可以从对人物的品析入手带领学生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条达成目标的捷径。

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可以通过对疑难问题的整理,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问题再去创设情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层次引向一个新的高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动机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和加深。

三、参与目标制定有助于延续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动机效果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目的明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

如在《邓稼先》一课中,学生提出了三个预习问题: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写;为什么气温在-30℃的情况下,别人劝他离开,但他不愿意离开;在写邓稼先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最近一百多年的历史。然后整理出学习目标:了解文章的写法;了解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了解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学会使用对比的写法。根据学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让学生对“我不能走”这一情节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邓稼先很固执,万一他遇到危险也是国家的损失;还有学生认为邓稼先是在做表率,恰恰体现了他的坚强品质,是他献身精神和纯真人格的体现。学生对人物形象感兴趣,在课堂中就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相互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叙述历史,备课时就有针对性地准备好相关材料,帮助学生进行内容理解。在课后的总结反思中,有学生写道:“做人要求实勤奋,勇敢正直,邓稼先的选择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沉淀的结果……”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

语文教学是向学生传播人文知识、让他们接受优良的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师如果自身知识贫乏、视野狭窄,自己就无法对文章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讲授时自然会缺乏说服力,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初中教材中收入了很多唐诗宋词以及名家大师的作品,例如《登岳阳楼》(杜甫)、《鹧鸪》(郑谷)、《社戏》(鲁迅)等,这些作品往往有很深的文化意蕴,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授课时很难给学生以启发与收获。

2.具备专业素养和能力

具备专业素养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的教学,只是教给学生某个定理或概念,培养学生的某种运算能力或解题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具备文化底蕴的过程,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输出某种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思维与判断能力的过程。好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系统而全面的语文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1.观念的转变

应试教育在我国延续了太久,新课改对我国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进而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教育的最终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在于让学生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则应当体现为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人文熏陶,让学生懂得理解与感悟文学作品中传达出的价值及美,并且将这些好的能量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让其受益。例如,在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时,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只会带学生逐句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学生的学习始终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教师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方法及教学重心的转变。教师会在让学生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更深入地领会这首现代诗传递出的情感,领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乡情怀。

2.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一直占主导地位,课堂上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学习,对学习缺乏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间的角色要发生转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每一个学生过往的基础、学生习惯及个人能力都有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更多学生受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师生间可以相互沟通,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见解,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也尊重他们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语文教师施教能力的培养和强化

1.培养教师的施教能力

培养与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提升语文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授课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要吃透教材,同时对于延伸部分要提前做足功课,多参阅相关背景资料,掌握更多的和文章有关的知识,这样讲授起来才会更有效。例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饱含了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那种出世情怀,首先自己要对这种情感有所体会,才能让学生领会到诗作的内涵。

2.强化教师自身学习及反思的能力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指导诵读,积淀语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他们接受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可感悟文章的真谛,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当然,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朗读文本的思想内涵,只有准确把握其具体的思想内涵,才有可能读得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唐彪曾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可见熟读能使文感达于境,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

当前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在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名篇佳作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读音、断句、停顿、高低、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更要让他们在掌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掌握作者良好的文学技巧与素养的情况之下,最好能够形成背诵。所谓:“背诵是写作的基本功”,其实,熟练背诵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对于学生积淀丰富的语感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以河大版七年级上册所选取的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其中有一句,“不必说,不必说”,但是,就有这一次运用关联词的名句,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其中的描写内容既涉及动物,又涉及植物,有从高到低的顺序安排,有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手法,有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种感官角度的涉及。这样的文本教材如果教师能够深刻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那么学生的语感积淀一定会大大增强,熟读成诵自然不在话下。

二、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多年以来,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作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创设了竞争的学习情境,才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在朗读方面激发学生朗读的语感。譬如,针对我们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让学生比赛练字,比赛哪位同学的书写最为干净整洁,比赛哪位同学朗读得最有情感,演讲得最有激情等等。在竞争的形式上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两个同学竞争,可以小组竞争,可以在班内竞争,可以在学校间竞争。总之,我们的竞争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朗读语感。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有时候我们教师可以将错就错,利用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境,进而一步步加以启发,逐步设疑,巧解谜团,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为营中逐渐理解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笔者在教学鲁迅的《社戏》一文中,就谁是文章的主人公一题,学生们全部以为,文章中的“迅哥儿”无疑是主人公,这时我顺势向学生讲授,主人公便是最能体现文章主旨思想的那个或那类人物,按大家的说法,在迅哥儿的身上看到的是寄托了本文作者所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按照“这个逻辑”,请大家再下一步开始概括从文中人物迅哥儿的身上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机灵鬼发现了老师设下的局,开始反思他们在“谁是文章中的主人公”一个问题所犯下了错误,开始逐步纠正,在一步步的讨论落实之下,开始归纳出了正确的答案,即主人公是以双喜为代表的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还有“六一公公”所代表的淳朴、憨厚的村民们。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一、着重合作,放弃自主

如在教学苏教版《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怎样做才算是敬业与乐业?”布置完后学生开始讨论了,可当我参与其中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候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如何让学生进行合作,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等。

(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得生动活泼,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在交流时,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告诉学生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习惯。

二、着重形式,轻视探究

在一次听课中,初读课文后,执教老师说:“小组合作,相互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话音刚落,教室里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可静心观察,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整个活动过程看似热闹,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自主、交流、互动。

反思:新课程标准中的合作学习是和探究、自主结合在一起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将个体自主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体共有的成果,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先思考以下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开放性。一个好的课题本身就会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形成合作的能力。

(二)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准备。如刚才的案例中,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教师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显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上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这样安排:先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可以读一遍,也可以读几遍,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想好后跟同学谈谈。这样,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三、重视主体,忽略主导

如我在执教《社戏》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可以以小解说员、小导游的身份来解说小伙伴们结伴去看戏的过程,可以把这个过程编成故事来告诉大家,也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看。学生开始活动了,场面看似喜人却很混乱,自由组合后难以组织引导,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反思:教师缺乏适度的引导。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没有作适度的点拨、指导,在分组学习前,可以先选择一个孩子先展示给学生看一下,由扶到放,让学生先有初步的印象,再进行分组学习时,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学习小组组织不成功。合作小组的建立是相当重要的过程,而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后,就使得一些兴趣相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走到了一起,而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成了这节课的旁观者,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所措,引起课堂的混乱。小组合作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小组内的学生应力求均衡,并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一、语文教学的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同所有学科教学一样,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我们在进行预设的时候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以及课堂上富有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条件。

1. 预设要有弹性,留有发挥的空间。语文教学预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情境等多个角度。对于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预案。在此,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教学中需要预设,但要避免过度预设,我们要给课堂的生成留有一定的空间。

2. 要注意观察课堂,对学生言行有所预见。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言行往往是教师无法预见的,但有经验、有智慧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学生的了解和认识,而对学生的主要言行和学习困难进行提前感知和把握。例如,在课文朗读时,我们授课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评价时间,使得课堂前半段时间过于拖沓,影响了课文分析环节。后经过反思,在下个班上课时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评价指导和时间控制。这样实现了高效的、不重复的课堂评价,使学生朗读更加充分,同时使课文分析环节进行的更为深入。

二、预设基础上的生成

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预设和动态生成二者有机结合作为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1. 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不可生硬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用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极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们在此状态下敞开心扉。同时,我们更应抓住时机,合理生成。遗憾的是,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忽略了这些宝贵的“节外生枝”。例如,一教师在进行《羚羊木雕》授课前,有两名同学因一点小事争执起来,恰好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如果当时教师能在授课时针对这一情况导入新课,那么不仅对两名孩子是一种调节、一种心理疏导,同时会更好地切入文本。可惜教者碍于听课人员在场,机械地将预设导语抛出。课前导语是这样安排的:“告别了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了花季雨季的少年,我们已经悄悄的长大了,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父母的分歧,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面对家的波澜该如何处理,相信看了《羚羊木雕》,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教者本意是想创设情境,切入主题的同时让学生在语境中受到感染,积累佳句。然而,这一生硬的导语代入使得课堂失去了一次很好的生成。

2. 要用心领悟文章内涵,不可盲目生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还要能把握住方向。《五彩池》的教学片断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课堂上有一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面对美丽的五彩池,学生提出想要在里面游泳,这种想法无可厚非。然而,在如此绚丽多姿的风景区游泳显然不合情理,课堂上我们教师能够尝试着通过对话让学生深谙其理,这本来是件好事,然而教师未能围绕本文主旨,使得我们的课堂留下遗憾。在引导中,生成的居然是五彩池有尖尖的石笋要刺破脚,所以不能去游泳,这一讨论结果铭刻于学生心中的不再是美的向往,而是无奈的回避。在教学中,只有深明课文的人文内涵,才会有明确方向的生成。

三、预设生成过程的教学艺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仅要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更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在预设生成过程中应具有充满智慧的教学艺术。

1.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堂教学中好的切入点会使课堂衍生出许多意外和精彩。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唤起学生表达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一位老师在讲述鲁迅的《社戏》时是这样设计问题的:“面对石桥村众多的小伙伴,你更喜欢和谁交朋友,为什么呢?”如此,课堂提问很好地使学生走入文本,感受到文章中人性美,同时他们积极思考,兴致盎然,达到了对人物形象的充分体会这个显性目标。

2.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合作自主学习。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教师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应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社戏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一、拓展延伸要以“本”为本

曾听过这样一堂课:一位老师在讲解《周庄水韵》时,用了大约2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大体理解课文,然后让学生探究交流周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如何保护周庄的文化,最后让学生谈谈泰山周围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开发,我们需要怎要去宣传、保护它。还没有真正让学生走进周庄,真正领悟周庄的“水韵”,就抛开了课文急于拓展,急于表演,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殊不知文本是教学之本,课堂的一切活动都要聚焦于文本。于漪老师曾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她还进一步指出:“离开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我在教学《邓稼先》时是这样拓展延伸的:同学们,邓稼先在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祖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留下了这么一句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他心里只有祖国,只有人民。他的去世不仅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华民族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拿起笔,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诗歌、墓志铭、颁奖词、对联等),用最美的语言来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吧!学生纷纷发言,把内心激荡的情感化为了精美的文字,对联“浩瀚戈壁原子弹声震寰宇,鞠躬尽瘁邓稼先光耀神州”令人称奇,诗歌“披肝沥胆苦心研,两弹惊破美帝胆。百年耻辱化云烟,中华脊梁永擎天。”令人赞叹……这样拓展,既把课堂引向了,又能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受到强烈的感染,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本为本,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拓展延伸要以“生”为本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在预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延伸环节设计,要根据学生来“量体裁衣”。比如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是这样拓展延伸的:学习了本文之后咱们来探究一下――济南冬天的气候为什么是“温晴”的呢?本以为这是高明之举,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结果是曲高和寡,应者寥寥,我随即调查了几个学生,进行了反思,原来这一拓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更改为:请你抓住特点,运用本课描写景物的方法,试着用一段话写一写泰安的冬天。学生纷纷动笔,并争相展示自己的作品。由此可见,我们的“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的学情为根本出发点,切实做到以生为本。

三、拓展延伸要以“标”为本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必然要决定教学的设计,因此拓展延伸环节也要以”标”为本,而且最好是要能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教学《社戏》时,我确定的一个教学目标是“理解句子的含义”,我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结尾一句的含义:“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的理解是个难点,在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拓展:“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然后各组代表发言,一个学生说:“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出发了,妈妈突然打电话说要晚回来一会,快两点了妈妈还没回来,家里恰巧又没准备可吃的食品,我于是就壮着胆子煎鸡蛋,虽然煎得有点过,但我觉得非常好吃,即使在饭店里我也没有吃过这样的煎蛋。”“难道是那天的煎蛋比饭店里做得好吃吗?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随即发问。另一个学生说:“每到周末爸爸总是让我和他一块去钓鱼,但是我却感到在农村的爷爷家里时,和一群小伙伴们用自制的鱼竿钓鱼是最有趣、最快乐、最难忘的。”“这是为什么呢?”我随即问道。联系生活,交流碰撞,我们很快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是在“我”的乐土,和朴实、热情的小伙伴们一起吃的豆,看的戏,“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很顺利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