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探险家日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话的意思很清楚。他认为自己“不配”获“诺奖”。中国的其他人当时也还不配。另一层虽没说出,但表达得很明白,那就是,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很体现文学价值的,获奖者当为“别国大作家”。到当时,不过十数年,要让文学极快达到一个高度,还不现实。所以鲁迅先生以为“要拿这钱,还欠努力。”这不仅说他个人,还包括当时所有中国作家。这事后来被常常翻出晾晒,现在大家当然知道,被提名和最终获奖,那是很不同的事情。
前些时翻读《日记全编》,竟然看到了与鲁迅之事近似的情形。也曾被拟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过。凑巧的是,准备提名的,也是那位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那是晚鲁迅那封信一年多后的1929年2月26到28日。当时乘火车从外地返回上海,在火车上就发生了这档子事。当时日记中这样记载:
“火车上熟人最多,有美国公使,有瑞典探险家Sven Hedin(即斯文・赫定),有陈万里、杨宪武等。Hedin同我谈: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
这话似乎含有这样的意思,当时诺贝尔奖的提名,还须具备相当的身份。例如斯文・赫定,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其次,中国文艺的对外传播还不够。尽管有了具备一定条件的作家,但翻译不行。这大约与翻译的少(也许几乎没有翻译),再是翻译质量不行(这个问题数十年后的今天仍一再被反复提出)有关,所以斯文・赫定提出要把自己的著作译成英文。
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当然,他也许没有当面说出。可日记里却表达了出来:
“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这段话表达了几层意思。首先他认为自己在提倡文学革命方面是“有功”之臣,甚至因此而提名选举也“不推辞”;再,为了获个什么奖,而自己来翻译自己的东西,不干。那实在不符合当时中国文人的自尊和体面。所以用了“没那厚脸皮”这样俗而重的字眼。三,自认“不配称文学家”。在他看来,“文学奖”主要是授给那些文学创作者,而他自己,主要功绩是在“提倡文学革命”方面。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情形,还是很清楚的。
亲愛的阿尔芒:
你好!我是一名中国的小学生,我和同学们都特别喜欢你的探险故事!不过,我们觉得你好像特别偏愛南美洲一带,或者是欧洲大陆,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却不感兴趣。我敢说,要是你能来中国,准保会大有发现!
希望早日看到你的中国探险日记!
小小阿尔芒
亲愛的小小阿尔芒:
这是我第一次收到中国孩子的来信,真令人激动。你说我偏心,嗯,或许是的,但此刻我正身处于你们所深愛的土地——中国。此前我也到过四川三星堆,也许那篇关于长着大眼睛的青铜人像的探险笔记你恰好没有看到……好了,我只能写到这儿,飞机马上就要降落在库尔勒,这次的故事,你可要好好看哦。
再见。
探险家阿尔芒
从北京到济南再到库尔勒,联航班机的时空跨度确实有点儿大,使人还来不及慢慢适应,就已经置身于一股浓郁的异域风情中。
这里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向北是广袤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那里有水草丰美的天鹅湖:向南是越来越多的大片沙漠,间杂着星星点点的雅丹地貌——绿洲是怎样变成沙海的,这恐怕只有埋葬在其中的古城才能说得清。
原本担心的酷热并没有出现,尽管已是七月,这里的气温反而比中原地区要低得多,只是风沙越来越大,阿尔芒不得不戴上墨镜和口罩,露西则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用大围巾把脑袋包得严严实实。只可怜了小豆,它长长的毛里裹满了沙粒,怎么抖也抖不干净。
向导是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强烈的阳光和风沙使他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他驾驶着四驱越野车,不声不响地往若羌县飞驰而去。
“这段路还挺好走的,基本上都是柏油公路,”露西没话找话,“巴图尔,若羌是不是有更多的沙漠?”
“比这里多。”向导巴图尔话很少,他对阿尔芒和露西还是怀有戒心的——看他们带的行李就不像普通的旅行者,而更像没安好心的盗墓贼。要不是阿尔芒带着旅游局的介绍信和许可证,巴图尔才不会给他们做向导呢。他小心地建议他们不要往罗布泊去,而是先到若羌县的楼兰文化博物馆,然后再决定其余的路线。当然,比起沿着孔雀河直达楼兰古城,这么走是有点绕远的,但谨慎的巴图尔还是觉得这样更保险。
“其实我们没必要到什么博物馆,”阿尔芒瓮声瓮气地说,“几乎所有的馆藏我都已经看过照片了。”
“照片和实物永远不是一回事,”露西反驳道,“等你真的看见‘楼兰公主’本人就不会这么自大了。”
“你称3000年前的干尸为‘公主本人’?”阿尔芒忍不住大笑,但一阵大风把他噎得够呛,剧烈地咳嗽起来。
“你不是看过照片了吗?”露西撇了撇嘴,“她的复原图的确很漂亮,而且从墓地的形制来看,也不像是平民。”
“到了。”巴图尔突然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他只听懂了“楼兰”、“墓地”几个词,越发不安起来。
阿尔芒和露西存好行李,经过了安检,又把小豆留在了保安室,走进了楼兰文化博物馆。
木简、陶器、玉石、弓箭、皮鞋、石刻、五铢钱、金戒指、铜耳环……这些带着楼兰印记的文物,曾经存在于盛极一时的楼兰国,如今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玻璃陈列柜里,沉默无言。在博物馆西侧大厅中央,单独安放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出土于小河墓地的干尸“楼兰公主”。
阿尔芒和露西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想要仔细看个清楚。虽然事先已经看过照片,查阅过许多资料,但真正的“楼兰公主”出现在眼前时,他们还是惊得倒抽了口冷气。
这具干尸皮肤呈红褐色,面部轮廓清晰可见,眼睛大而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而翘,就好像睡着了一样,让人很难想象她已经经过了3000多年的时光洗礼。她的面容带有很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但这位“楼兰美女”生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姑娘,还是外国迁徙来的侨民,现在仍然是个谜。
“它是在小河墓地被发现的吗?”阿尔芒回头看着博物馆的馆长。
“是的,其实在小河墓地发现的干尸并不仅此一具,只不过它保存得最完好,而且复原图确实美貌。”馆长如实说。
“小河墓地……”阿尔芒想了想,“就是那个好几层尸骨叠压在一起的墓葬群吗?”
“嗯,”馆长说,“那离这儿不远,巴图尔可以带你们去看看。”
跟在一旁的巴图尔使劲朝馆长瞪眼努嘴,馆长却好像没看见,趁阿尔芒他们去看别的陈列,巴尔图一把拉过馆长,着急地说:“馆长,他们不能去!”
“为什么?”馆长好生诧异。
“你没听到他们的问题吗?没看见他们带的行李吗?”巴图尔压低声音说,“他们肯定不是普通的游客,一定是盗墓贼!”
“哈哈哈!”馆长忍不住大笑起来,“我的好巴图尔,你很谨慎,这很棒,但阿尔芒他们有旅游局和外事局的证明啊!你说得没错,他们确实不是游客,但也肯定不是盗墓贼。”
“那他们是干什么的?两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地跑到沙漠里,噢,还有一条狗……”巴图尔不情愿地嘟囔。
“他们是探险家,”馆长拍了拍巴图尔的肩膀,“你放心,他们很懂规矩的。”
“前面就是墓地。”巴图尔仍然不多话,虽然馆长一再保证这两个外国人没问题,他还是不能理解“探险家”的意思。
“我们就在这儿下车。”阿尔芒说,他戴好口罩,从后备箱里搬出行李背上,一手牵着小豆,另一手提着登山拐杖。露西也马上行动起来,她挎好相机,手里拿着速写本和铅笔,一下车就刷刷刷地画了起来。
巴图尔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游客,这儿距离小河墓地明明还有四五公里,要知道,在沙漠里每多走一步,就意味着消耗更多的体力和水。他不能丢下车子不管,于是只好慢慢地开车跟在后面。
不到半个小时,阿尔芒的帽子上就积满了厚厚的沙粒,露西的手微微颤抖着——为了画速写,她不能戴手套,任凭风掀起的沙粒打在手上。
“你们把行李放车上吧,”巴图尔有些不忍心地说,“路不好走。”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中学
初二七班 桑思语
未来的森林深处是什么?也许你读了下面这位小探险家的日记就知道了……
2133年4月28日晴
做为世界上最后一座城市,蓝城已经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于是,我们成立了探险队,去寻找新的适于人类生存的居住地。枫哥、小雅、怡儿和我研究确定了最原始的森林的位置,因为根据记载,那里最有可能还存在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寻找绿色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骑着自行车一路狂奔,一开始还兴致勃勃,边走边唱。后来几天,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骑车的速度也明显减慢。一路上看见路边到处是被人们丢弃的汽车、摩托等,因为没有能源它们已成了废物。很快前面没有了路,我们只好步行。没想到在人类高度文明的22世纪,最先进的交通工具竟是两条腿。
“快看”,枫哥喊道。我们抬头远眺,前面好像是树林,虽然晴天但天空仍是灰蒙蒙的,看的不是很真切。“是树林”,怡儿兴奋地说,“树上还结着白色的果子。”我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几天的疲劳也随之消失,脚步不由得加快。越来越近了,等走到跟前我们都傻了眼,原来树木早已枯萎,树上挂着的是方便袋,可恶……
原来,这里就是我们要找的那片森。可是,这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已经面目全非:绿叶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瘦削的枝干在风中颤抖,像一具具张牙舞爪的骷髅,十分恐怖。那挂在树上的方便袋张着血盆大口,像要把一切都吞噬……
2133年4月29日雨
在不知不觉中天开始下雨,我们只好呆在帐篷里闲聊。由于太渴,枫哥伸手去接雨水,放到口中舔舔就迅速的吐了出来:“雨是酸的。”
“这有什么奇怪的,下酸雨还不是常有的事。”小雅说。
“可是,资料上说上个世纪雨是甘露。”枫哥争辩道。
我们相互看了一眼,苦笑了一下,看来,那已成为历史。
啊,地球母亲,您何时才能恢复容颜呢。
2133年5月13日阴转晴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前进,终于到了森林的最深处,本以为会找到世外桃源,可是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个大大的垃圾场上面因为腐烂而黑色的液体横流,恶臭让人窒息,方便袋在上面招摇,苍蝇在上面飞舞。我们都沮丧极了,这些天的努力白费了。
突然,我看到旁边还有一抹绿色,是的,是一棵小草。它在风中摇曳着柔弱的身躯,看上去是那么美丽。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新鲜的生命了。我刚想上去看仔细,只听得“啪”的一声,一个巨大的垃圾袋从天而降,抬头看去,不知从哪里飞来一架直升机,原来垃圾是它扔的。小草已不见了踪影。
塞舌尔象龟是象龟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重大约有270千克,身长也有1.2米。它的头部呈淡黄色,顶部有排列对称的大鳞;背甲隆,似大象背状,背上盾片中央有大黑斑块;腹甲前缘较厚,后部缺刻较深;四肢呈圆柱形,趾指间无蹼。
塞舌尔象龟是草食动物,耐热性强,怕低温。白天它们都各自寻找食物,只有晚上才聚集在一起。在后来发现的1708年的一本航海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夜色降临后,在这个岛屿上有许多象龟,在茫茫的海滩上或靠海的路基上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一个紧挨一个,密密麻麻,就像铺在地上的鹅卵石一样。这是反映塞舌尔群岛象龟数量之多的一个真实记载。
象龟的寿命很长,可算是动物中寿命最长的。1737年,科学家们在印度洋的一个岛上捕获了一只100岁的象龟。这只龟被送到英国,在一个动物园又活了很长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还生活在那里。
尽管塞舌尔的许多岛屿还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成为珍异动植物的庇护所。然而塞舌尔象龟却在19世纪初灭绝。
首先遇到这些巨大的塞舌尔象龟的是初期航海者,对于这些航海者来说一个个岛屿就是补给食品的港口,在船抛锚以后,他们要补充食物。起初他们用盐将象龟的肉腌起来备用,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象龟在不吃食的情况下也可以活几个月,于是便不再生宰后腌渍,而是捕捉大量活象龟储备在船上,随时食用,以品尝到新鲜龟肉。象龟肉的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鲜美,航海者感到在岛上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新鲜象龟肉,便大肆捕捉。当时一艘船大约捕食1000~6000只象龟。经过长年的捕杀,塞舌尔群岛的象龟越来越稀少。等到18世纪末,在塞舌尔及印度洋的其他岛屿上几乎难见它们的踪迹。
据说,这只从未见过的世界钟王是1480年由国王达磨悉提下令铸造的,并授予缅甸最神圣的佛教场所仰光大金塔。它由297吨金属铸成,其中大部分是青铜,也有一些金和银。1583年,威尼斯的宝石商人加斯帕罗・巴尔比访问了仰光大金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在一个大厅中见到一只非常大的钟,我们测量了钟的周长为7步。钟上从顶到底都铸有文字。可是没人能读懂这些文字”。
1608年,唯利是图的葡萄牙探险家德布里托掠取到大钟后想把它熔化用以制造舰炮。他将大钟顺圣山滚下,运过一程后再由大象转运到勃固河的木排上。然而,大钟和木排在勃固河与仰光河的汇流处发生解体,大钟沉入河底,德布里托的旗舰也一起沉下。
在后续的几百年中,重新找到大钟已成为佛教徒和缅甸民族的共同关注点。近25年中,至少有过7次认真的打捞尝试,有几次还有国际打捞团队参与,动用了尖端的水下设备。1995年的一次打捞作业有深海潜水员詹姆斯・布伦特参加;另一次打捞中澳大利亚电影制作人达米恩・莱依参与其中。现场水质浑浊,能见度极低。由于该水域有3只沉船,这也增加了打捞的难度。
最近的一次打捞尝试开始于2014年8月9日,获得了15万多英镑的捐款。每天都有数百观众守在勃固河两岸,渴望得到最新的消息。此次打捞作业是在和尚丹林纳特仙的指导下展开的,据说,他有千里眼神功。10名年轻的少数民族“水猫”或称“海上吉卜赛人”,他们都有良好的水下功夫。他们在潜水之前带上简单的面罩,用一根软管呼吸空气,河中水流湍急,1~2分钟后他们被拉回船上,稍作调整再潜入水中。
如今王茂军很少对人谈起22年前那激荡世界的漂流壮举,在今天的洛阳街头随便问一问,也很少有人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的漂流长江的那段往事。支持他的人愤愤地埋怨人们对过去的淡忘,“现在的年轻人只对花钱去河沟里漂流特别感兴趣”。他也只是悠悠的说一句:“这不正常吗?历史上比我们显赫得多的事不都抹平了吗?”
当年,那不平静的长江
1977年美国著名的漂流探险家肯・沃伦成功地漂流了印度恒河上游。然后别人问他下 次的目的地,沃伦指着喜马拉雅山意气风发地说:“只有山的那边,伟大的长江没有被人征服。”从那以后,肯・沃伦开始向中国有关部门申请漂流长江。1985年,国家体委以80万美金的价格,把长江的首漂权卖给了美国肯・沃伦激流探险公司,消息传出,舆论哗然。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00多公里,但落差是世界之最,5600米,作为漂流,它是世界纪录,就像登山要登珠峰一样,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长江不同于恒河,中国人也不同于印度人。
令肯・沃伦没有想到的是,早在1979年就已经有一个中国人想要漂流长江了。他就是四川乐山人尧茂书。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进行了五六年的准备工作。1985年6月20日,他驾驶“龙的传人号”赶在美国人之前,单人独舟在长江源头下水。在历时33天,漂了1100公里后,他牺牲了。用生命捍卫了长江的首漂权。
1986年7月,肯・沃伦开始了第2波次的行动。他带领中美联合长江漂流队从源头开始漂长江。然而存他之前的6月,两支中国漂流队再次抢在了肯・沃伦的前面在长江源头下水开漂。而王茂军率领的洛阳长江漂流队是最先最终完成漂流整个长江的队伍。哪怕当年不去漂流长江,
也要登山或干别的
自费组建长江漂流队伍的初衷也非常简单。王茂军回忆,1986年2月,朗保洛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介绍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的文章后,便深夜找到他“茂军,我们当首漂长江第队怎么样?长江是世界上唯一尚未被人类征服的大河,征服它,是一件壮举。”几个志同道合的洛阳青年一拍即合。
人迹罕至的蛮荒高原、长江之源,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虎跳峡,王茂军一行一路与激流险滩搏斗,在沱沱河段,八个人断粮几日,靠苦涩的河水果腹,饿至极致,拔下野草填充肠胃,仍笑称“羊能吃,人就能吃”。就这么高唱进行曲,路向前,直至完成了“地球上最后一次伟大征服(美国《华盛顿邮报》语)”。
“这几个人,打开了生活的又个层面,使自己的生活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厚度,同时,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了我们的存在,以及存在的价值。记得一个朋友来信,写有这样的话:‘你们不是站在高坡上呐喊,而是在泥泞中奋进……’这就是人生,而这样的人生才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漂流日记中队员如此写道。
然而,伟大的征服也意味着伟大的牺牲。据王茂军介绍,当年洛阳漂流队的17名队员中除洛阳市公交公司职工杨红林失踪外,还有一人失踪、两人遇难,他们分别是洛阳五三七厂职工张军、洛阳机务段职工孙志岭和云南人雷志。4条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滚滚长江中。
孙志岭,洛阳机务段工人,35岁,父母唯一的儿子,在漂流虎跳时不幸遇难。为支持漂流队,他两次瞒着父母去上海设计和购买密封船,并且悄悄地找姐夫的好友借了8000元钱。在当年争闯中虎跳任务时,他曾向队长王茂军请缨“杨红林、张军都为漂流长江献身了,我下了决心,不行就找他俩去。我们漂流队的旗帜要永远向前!要是我死了,你们要给我儿子讲,我为什么要漂流长江。骨灰一定分三份,一份投入金沙江,让我继续漂流;一份埋在遇难处,看长江滚滚东去:份送回故乡洛阳,葬于生养我的土地… ”
在漂流长江时,24岁的云南籍青年雷志是洛阳长漂队唯一位遇难的非洛阳籍队员,生前是金沙江木材水运局工人。在单位不同意甚至没来得及写信告诉任何亲人的情况下,雷志跟着路过家乡的洛阳长漂队出发了,但22天后,刚漂过1300多公里激流险滩的雷志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王茂军说,漂流前,他们都不知道漂流为何物,队员中也有没人搞体育的。当时漂流长江的主要原因是与美国人争夺长江首漂权。同时,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那个时代的影子,他们也是。经历过“”后,他们需要个发泄情绪的渠道,哪怕当年不去漂流长江,也要登山或干别的。
曾经在莽原浩瀚的夜空下,几个勇敢的漂流人仰望漫天烁烁闪光的星星,心驰神往,“我们这些星,不算明亮,但不知会有人看吗?”
光环褪尽后的思考
长江漂流的成功无疑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一种特殊的回忆。
至今洛阳长漂队队员李维民还清晰地记得,当他们漂流到云南香波县时,家家户户都到江边欢迎。一位老太太说,除了解放初欢迎外,第二次最热闹的就是欢迎河南洛阳长漂队。在洛阳长漂队队员袁世俊的记忆里,他们每到一处仅签名都要忙活到凌晨。
1986年U月16日,洛阳长漂队队员乘火车凯旋,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到洛阳火车站,把花环和彩带套在队员们身上,然后把他们抛向空中。洛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原洛阳长漂队队员、现任河南黄河漂流队队长的袁世俊说,20年过去了,洛阳市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隆重的场面。
但提起当年的过往事,王茂军并没有 种征服者的荣光,“我们能征服什么啊?我们征服不了大自然。当然,20年前不可能有这个想法。”王茂军说。
“其实,当时我们是清醒的,主要是媒体把漂流拔得太高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59岁的美国人肯・沃伦来漂流长江考虑过为美国争光了吗?人家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国增添奇耻大辱吗?人家体验的是自然。只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人们爱国主义色彩太浓,考虑更多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王茂军说。
去年10月28日,部分参加过黄河漂流的队员,发起成立了洛阳社会科学考察探险研究会,并组建了中国洛阳雅鲁藏布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这支队伍将于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世界上落差最大的雅鲁藏布江的漂流探险活动,向国庆60周年献礼。
中国洛阳雅鲁藏布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活动的中心是科学考察,包括地质、水文、植被及社会文化的考察,其中在雅江流域寻找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稀有的高原寒牡丹基因等科学考察项目引人注目。
据了解,中国洛阳雅鲁藏布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由48人组成,其中包括著名牡丹专家李嘉珏、张西方等各方面专家学者18人。
元旦到了,新年要有新气象,为了更多人享受生活的快乐,你可以把你的钱捐给我,红十字协会感谢您对慈善事业的支持。特送上短信一条,祝你节日快乐,以资鼓励。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元旦节的日记400字1元旦终于来到了,我真兴奋啊!我们一家和姥姥姥爷一起去唐海过元旦。一路上,我的心情非常好,一群喜鹊围着我们飞来飞去,好像在欢迎我们。
到达目的地已经是中午了,我们先找了一家饭店吃饭。走进饭店的走廊,我惊呆了:这里实在太漂亮啦!一幅幅精致的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它们是用木头和毛做的。还有一只只鸟儿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妈妈给我们点了很多菜,还有野鸭子呢!
吃完饭,我们就去温泉馆洗温泉。我们先来到了鱼疗的池子里,我一进池子小鱼就围了过来,弄得我直痒痒,妈妈告诉我它们在吃我身上的脏东西。
洗完温泉后,我们又来到游泳池里游泳,妈妈给我租了一个游泳圈。我把腿夹紧,用力往两边蹬,手往两边划,我就前进了一点,我学会游泳啦!几个小朋友也在池子里玩儿,我们把球扔进水里,看谁 游得快,最先拿到球,大家扑腾腾地把水花溅起来老高,像一群快乐的小鸭子。我游了一会儿,妈妈就叫我试着不带游泳圈游,我不但没学会,还喝了一口水,呛得我直咳嗽,但我还是很高兴。
这个元旦我过得非常快乐。
元旦节的日记400字2送走了难以忘怀的2011年,2012年迫不及待的到来了。新的一年就从元旦这一天欢乐的开始了。
元旦来临了,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红灯笼,我们家也挂上了灯笼。走进我们的学校,也挂上了红灯笼。
为了迎接元旦的到来,在星期六的中午,有的同学都没有回家在给教室装扮,有的同学正在排练……
下午到了,当主持人走上舞台时,同学们都顿时安静了下了,期待着节目的开演。在所有的节目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跟我说ABC。她们的舞姿是那么优美、跳的那么的给劲,真让人陶醉!我 还喜欢听王志老师给我们吹的萨克斯,他把每个音符都把握那么准确无误,把人的心都跟着音符在校园里轻柔的飘动……
我们以热情的方式迎来了元旦,也迎来了新的一年。我祝福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祝福老师们万事如意 ;祝福爸爸妈妈工作顺利;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2012年的元旦真是一个快乐的元旦节。希望每一个人在2012您的每一天快快乐乐、健健康康!
元旦节的日记400字3元旦到了,我们休息4天,我用3天写玩了作业。元旦那天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
早上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看书。我到了书店,飞快的奔向2楼看我这个年龄段的书。我打开了一本百科书,里面的知识可真多呀!我知道了人们用肉眼只能看到6974颗星星。我还知道了星星能预报天气,人们常说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有时还很灵验。如果星星一分钟眨眼超过70次,可能就要下雨呢!我又翻开了探险故事,里面的探险家可真勇敢,敢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里探险他们勇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转眼就到了中午,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书店。
下午我便穿上旱冰鞋到楼下去玩,一下楼我就来了个大拐弯,好险,差点摔倒!我和几个朋友比赛滑旱冰,一个人当裁判。一声令下,我飞快的向前滑去。我正高兴在头上,忽然朋友追了上来,我有加速了,搞的朋友不知所措。到终点了,耶!我赢了,朋友要受惩罚了——就是倒着滑,绕小区三圈。
晚上爸爸允许我上网一小时。我高兴极了!一上QQ就有人来找我,让我给他发贺卡。我爽快的答应了。我进了QQ邮箱,选了一张小孩放炮的场景,写着:元旦快乐,天天开心!他也发了一张,写着:穿好吃好事事好,我高兴极了!
元旦真快乐!新年新气象嘛!祝大家万事如意,天天快乐!
元旦节的日记400字4元旦是一年一度的节日,我们盼星星盼月亮,我们终于盼到了,并且元旦我们何以多轻松几天了。
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放假那天。我和弟弟、姑姑、妈妈.......在家里吃完饭就出去玩了。
我们今天的心情格玩开心,走在路上差点要飞起来了。路上的小鸟在唱着歌,好像在唱着新年好,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我们唱歌,我们跳舞......。"太阳公公高照云朵姐姐像棉花一样在天上飘来飘去。啊!空气是那么的清鲜,天空是那么的明朗。车辆川流不息,人来人往。我们一眨眼就到了昆吾园,那里玩的真是应有尽有,让我们应接不暇。于是我们挑了一个好玩的游乐场,我们进去之后,我们完全被吓的愣住了,我和弟弟、妹妹,玩惊险、刺激、具有挑战昕的高空滑滑梯。
结束后,我们玩得满头大汗,我们一看到正午了。于是我们坐车回家。我们虽然很累,暗示我们依然很快乐。回到家听说打糍粑,刚才累坏的我们,此时此刻全身充满了力气。我们立刻开始,我们直接上去开是锤,锤了几下,我们都不行了,那糍粑根本不搭理我们。于是我们让强壮的爸爸、姑爷上去打,要边走边打。他们的手一上一下,脸色通红,词霸黏乎乎的。打了一会,我们就上,我们使出全身吃奶的力气打,边走边打。
打完后我们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更加格外香甜!
元旦节的日记400字5今天是元旦,所以我们一家和奶奶去了“宋陵公园”游玩。
我们吃过早餐以后,便走上大街,我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不一会儿就来到“宋陵”公园,往常比较安静的“宋陵公园”,今天来得人特别多。可能是元旦假期,大街上的人特别多,这几天有点冷,但是 ,阳光很充足。虽然已经十点多,人们还是陆续的前来游玩,草地上坐满了一家家的人,小孩在草地上奔跑,中年人在放风筝、打羽毛球,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打扑克牌、踢足球……享受节假日的悠闲 和元旦美好的阳光。我们选择了一个地方坐下,看着那些人放风筝,我也就懂了点放风筝的技巧:首先让一个人拿着风筝,第二个人拉着绳子,然后喊:“放!”第一个人马上放手,风筝就会马上飞起 来了。抬头仰望着天上飘舞的风筝,仿佛给蔚蓝的天空镶嵌着朵朵鲜花。玩累了,我坐下休息一会儿,晒着暖暖的冬阳,特别舒服,心想,元旦的假日好开心呀!
旧的一年里,我们国家做了好多惊人的大事,特别的鼓舞人心,今天是元旦,天气特别的好,预示着今年我们会做出更大成绩。
元旦节的日记400字6盼啊盼,我终于盼到了元旦假期的到来。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我又长大了一岁。
又有一星期没见爷爷了,我高高兴兴地坐上三十八路公共汽车去爷爷家。在途中,一位老奶奶上了车,可是车上的座位都坐满了,没有一个人给老奶奶让位。老奶奶只能站着了,而且恰好站在了我的身旁。我突然想起了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广告,也是一个老人上车后没人让位,后来终于有一个叔叔让了位。广告上说:公德比赛今天起正式开赛。我的心里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到底是让位还是不让位呢?”后来,我想:“我最爱爷爷了。如果是爷爷上车了没有人给他让位,我会多伤心啊。再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还是让吧。”于是,我鼓足勇气对那位老奶奶说:“奶奶,您坐吧。”那位老奶奶很高兴,对我说:“谢谢你。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我心里很高兴。以前都是妈妈鼓励我给老人让位,今天是我自己坐公交车,还自己主动让座位,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棒。
回到爷爷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爷爷。爷爷直夸我。我心里美滋滋的。原来,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享受到非常大的快乐
这真是一个有意义的元旦。
元旦节的日记400字7元旦快要到了,老师让我和小席主持联欢会,我好高兴呀!
早日期盼的第二天终于到了,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教室,我们的教室装扮得特别漂亮,有五颜六色的拉花,还有五彩缤纷的气球,最耀眼的还是属亮晶晶的彩带了,真有一种过春节的气氛。我先和 小席合了一下串词,然后问了同学表演什么节目。
联欢会就要开始了,我穿着一身白族的民族服装走上场,心里特别高兴,和男主持对起了主持词:“爆竹声声辞旧岁,凯歌阵阵迎新春——”我把同学一一请上来,让她们载歌载舞,班里面都举 起了同学们的小手,都希望自己能在这次元旦联欢会上展示一下特长,我也不例外,为大家唱了一首歌“采金秋”。因为大家的积极表演,我们这次联欢会热热闹闹的,到处是一片欢笑声。
在地产业这样一个男人气十足的领域,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探险世界里,王秋杨用她如同男人一样的坚强和冷静,巾帼不让须眉。而十年漫漫公益路上,女性特有的细腻又为她所做的事情注入了更多的温情。
王秋杨最喜欢的状态是“在路上”,不在乎从哪里出发,到哪里结束,只喜欢这个过程。在王秋杨眼里,经历远远比财富更重要。
企业家王秋杨,游走于都市与山野之间
王秋杨曾坦言,起初她对做生意并不热衷,和丈夫张宝全一起做今典集团时,她更多的热情是来源于想帮助丈夫成就梦想的信念。可是,一路做下来,从执行总裁到联席董事长,工作对于王秋杨来说,已经由最初的激情闯荡演变成为一份难以割舍的责任。夫妻二人性格互补,张宝全定战略、拿方向、充满激情又富有韬略,而王秋杨做事有条理,执行力一流。他们出手的第一个项目就出现慕名而来排队选购的现象,后面的一系列项目,也成为引领中国时尚地产的范例。
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业,王秋杨坚信“盖房子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感觉”,所以,在一个几乎由男人构成的领域,王秋杨丝毫不觉得自己另类,反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张宝全用了一句“王秋杨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来概括自己的妻子,概括这个事业上的“女强人”。
但如果你以对传统女强人的眼光去看王秋杨,那就错了。因为王秋杨最向往的并不是金钱累积带来的成就感,也不是繁华都市的富足生活,她更迷恋的是另一种状态――在路上。
或许,对那种状态的追随,早在童年时代就深深地融进王秋杨的血液里。王秋杨从小在部队长大,不断地随父亲搬家。童年的日子里,她被“放养”着,享受着无限的自由。这个“孩子王”经常带着小伙伴们攀山爬坡,很小的时候就能爬到十几米高的树上建个树屋。长大一些后,人们都在读琼瑶小说的时候,她在读三毛。她向往流浪,向往着像三毛一样去撒哈拉。
后来,和丈夫到北京创业,王秋杨也并不是那种成天只闷头想着怎么赚钱的人。她那浓厚的“流浪”情结,驱使着她经常去远方。有时,她会开车去内蒙古草原,到坝上骑几天马,跟着牧民去采蘑菇。后来她逐渐喜欢上背包旅行、自驾车出行。她没有太多的计划,说不定哪一天就出发,将城市的一切远远抛在身后。回到北京后,则又一头扎进商海打拼。
在城市和山野之间往复游走,对她来讲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在野外偶遇她的人,绝不会想到她是叱咤商场的女强人,而看到她在高档写字间里端坐、或是从容优雅地亮相于时尚派对的人,也很难相信她曾经历险南极、自驾走、穿越罗布泊。
2003年,肆虐的非典让生活在都市中的大多数人躲进屋子里,尽量避免与外界的接触。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忙得如同陀螺一样团团转的王秋杨,难得地空闲下来。那段时间她在电视上看到了中国一支商业登山队从位于中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北坡登顶的实况转播,当看到大家在峰顶挥舞五星红旗的一瞬间,她觉得热血沸腾,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
王秋杨突然觉得,内心某一处有一种向往被唤醒了。那年年底,王秋杨开始了登山探险之路。远离了城市的王秋杨再一次感受到回归自然怀抱的自由。所以,当很多人问她为什么要登山时,她一下子就想到福建“老乡”林语堂的一句话:“只要童年时代成了个山地的孩子,担保一辈子是个山地的孩子,永远不会变的。”对行走以及冒险的渴望,似乎早已随着童年在山间自由自在的记忆一同扎根在她的骨子里。所以,登山探险尽管在外人看来是很艰苦的,实际上也确实很艰苦,但对她来说却是个很享受的过程,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方式。
每当置身于辽阔的山野之间,她觉得整个人整颗心都畅快淋漓。正如当时她对自己那间办公室的布置一样――6米高、100多平方米的宽大空间里,她只放了一张简洁的办公桌和一把椅子。面对别人的诧异,她只轻描淡写地说,她喜欢“辽阔”的感觉。
尽管一年有三个月在外面跑,但那恰恰是王秋杨给自己“充电”的过程。这使得她回到办公桌前,可以精力充沛地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更加条理清晰地解决问题。有一段时间,作为执行总裁的她觉得,自己很像诊所的医生,她的工作就是见所要见的人,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她常常坐在办公室里,像医生那样喊着:下一个,下一个……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就在这个从来不怕困难的女人这儿得到了解决。
探险家王秋杨,在最高最远的地方自由呼吸
如同所有初次接触登山运动的人一样,王秋杨从6000米级别的“入门”雪山开始。从登顶哈巴雪山开始,到四姑娘山、慕士塔格峰、卓奥友峰一直到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王秋杨共用了四年时间。
王秋杨登顶珠峰前一天给丈夫打了个电话,只说了一句话:“我一定会活着回来的。”张宝全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珠峰攀登的死亡率是10%。但他当时并不知道的是,王秋杨冲顶前夜住的帐篷外面,就卧着一具尸体,脚上穿着和她一样的新款登山靴。
登顶那天早晨醒来,张宝全有些许的忐忑,犹豫着开不开手机,他知道,王秋杨的理想能不能照进现实,珠峰最终是接纳她还是抛弃她,都将定格在这一刻。手机打开后,第一条信息果然就是珠峰大本营发来的:王秋杨全队第一个登顶,历时6小时30分。
张宝全说,王秋杨登上珠峰,他既意外也不意外。意外的是十几年没有得过感冒的王秋杨,这一次登顶前却感冒了很长时间,两次下山进行雾化治疗。不意外是因为,登顶珠峰是她一直的向往,也是她不曾动摇的誓愿。
登顶世界最高峰、被誉为“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对很多登山爱好者来讲,是一个终极理想。而对王秋杨来讲,却仅仅是一个梦想的开始。因为,在从游遍欧洲的背包客,到登山的菜鸟,再到蜕变为极限探险登山家的过程中,她的内心已经指向了新的目标――“7+2”。她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去丈量世界的高度和长度。
对大多数人来说,“7+2”是个陌生的概念。所谓“7”,指登顶七大洲最高峰:亚洲珠穆朗玛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北美洲麦金利峰、非洲乞力马扎罗峰、欧洲厄尔布鲁士峰、南极洲文森峰、大洋洲查亚峰;“2”,指徒步南极和北极。这九个点代表着地球全部的极限点,是目前国际上极限探险所公认的最高境界。
登山的过程瞬息万变。2009年初王秋杨在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时,就遇到了阿空加瓜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风雪,也是最大的一次山难。这次的山难死了7个人。登顶后下撤时,王秋杨体力严重透支、迅速失温,一度失去意识,幸存的队友们轮流把濒死状态下的王秋杨往山下背,拼命地掐她,拿棒子打她,不断地提醒她不要睡着,还不停地问她一些简单的问题,“今天是几号啊?你有几天没有写日记了?”不停的问话,让王秋杨努力地将自己已经游离的意识拉回现实世界。她知道,在山上,冻死的人都是睡过去就死了,所以她不能睡过去……那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她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生死与共,她觉得,生死与共带来的那种感动,正是登山带给她的偏得,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2010年攀登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是王秋杨“7+2”之旅的最后一座山峰。登顶后下撤的途中,在暴风雪的掩映下,王秋杨的眼泪开始肆无忌惮地流淌,前后的队友都离她距离很远,没有人能看到她的眼泪,也没有人能听到她的哭声。于是,她开始放肆地大哭,一个人哭得畅快淋漓。
完成“7+2”,王秋杨只用了六年时间。然而梦想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她攀登的脚步会就此停下。她说,这么多山在那里,没有理由彻底把它放下。
丈夫张宝全有时会困惑于王秋杨的登山,不知她对山的眷恋来自何处。常常她登山回来,人都要瘦好几斤,而那漫长的登顶之路,更是一种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可回到都市没几个月,王秋杨就浑身又开始躁动,不耐烦现实中一成不变的平淡。
比起生活在城市丛林里的那个自己,王秋杨更习惯另一个自己。尽管城市中她的事业成就了她的梦想,但只有在旅途中,她才觉得更接近最真的自己。王秋杨说,她并不喜欢刻意把探险当作一件事情来做,她所做的一切,只是随心而动。
目前,全世界只有20余人完成了“7+ 2”的挑战,王秋杨是其中首位中国女性。2012年,王秋杨将她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惊险、曲折、艰辛和感受到的欢乐与感动写入新书《自由呼吸》。
同样完成“7+2”的著名企业家王石说:“秋杨是一阵自由的风,为中国女性在登山界添上了传奇的一笔。作为老山友,我推崇她那追求纯粹快乐、自由呼吸的攀登精神。”洪晃的评价则是:“秋杨是个传奇女子,也是一个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女人。”而王秋杨自己却说:“在路上,那种快乐,那种感受,是唯一的,是谁也拿不走的。”
慈善家王秋杨,十年公益路带来幸福满满
在一次面向大学生的演讲中,有学生向王秋杨提问:“当你在人生路上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怎么办呢?”她回答说:“继续坚持”,当时全场掌声雷动。坚持,是王秋杨人生字典中最重要的词语。在被问及从事公益事业的心得时,她也是这样回答:“说句实在话,公益就是坚持。”
行走之路同时成就了王秋杨的公益历程。2003年,她独自驾车来到阿里地区,当她到达海拔4700米的塔尔钦时,看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看到藏区的学校没有窗子,缺少桌椅板凳,甚至没有黑板,看到孩子们无比渴望知识的眼神……王秋杨停下了脚步。她决定给孩子们建学校。她跟丈夫张宝全商量,想捐建四所苹果小学,结果预算款额从50万到200万,到后来的1000万。因为那个空气都很稀薄的地方实在是山高路远,水泥运到那里,价钱都会翻上几番。
一开始,王秋杨是凭着感性在做善事。但她渐渐发现,要想把公益做好,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操作,“苹果基金会”由此诞生,王秋杨任理事长。今典集团每年至少会拿出五百万元投到苹果基金会中维持它的运作。
在做公益教育的过程中,王秋杨也遇到过困惑。有家长问她:“我的孩子上了苹果学校以后能不能当县长?要是不能还上什么学!回来连羊都不会放了。”于是,王秋杨又开始关注当地青年人创业和就业的问题。
很快,王秋杨意识到,阿里匮乏的不仅仅是教育。在和乡民们聊天过程中她得知,很多乡亲长期头痛却没有药吃。而且很多产妇都是自行生产。藏区落后的医疗观念和条件让王秋杨决定,帮助藏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于是,“苹果基金会”在帮助教育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赤脚医生工程”,给阿里每一个村培训一个村医,给每个村培训一个接生员,后来发展到建医务室,发放药品。2009年王秋杨被民政部授予“十大慈善家”表彰。
从教育到医疗,后来做到环境。2011年,王秋杨发起了首届神山圣湖环保转山赛,集结社会名人在转山的同时清理垃圾,还神山圣湖一份清静。2012年,苹果基金会在神山脚下建起了垃圾回收站、电池回收站。保护环境的同时王秋杨还关注到当地的文化。苹果基金会在乡村建立了阅览室,并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修建了一座“天堂电影院”。
到那样山高路远的地方做慈善,很多人想做却没有去做。但王秋杨做到了。从教育到医疗到环保再到文化,到2013年,“苹果基金会”已经整整走过了十个年头。谈到做公益的心得,王秋杨说:“其实没有别的,说句实在话,就是坚持,无论做什么事情就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