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快与慢议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闫平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最盛行的一种方法。然而纵观学生作文中所选的事例,读来只觉得牵强偏执、别扭欠妥。所以说,虽有“巧妇”但没有“好米”仍然难以“炊出”好饭。
细细分析,当下议论文写作在选材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所举事例与所给材料相比前提条件不一致
而这不一致主要以扩大了前提条件为主。
例如南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试题:
两个朋友一同去动物园游览。动物园非常大,动物种类很多,他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动物都能观赏到。他们便约定:不走回头路,每到一处路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前行。
第一个路口出现在眼前,路标上写着一侧通往狮子园,一侧通往老虎山。他们选择了狮子园,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又到了一处路口,分别通向熊猫馆和孔雀馆。他们选择了熊猫馆,熊猫是“国宝”嘛!……
他们就这样一边选择,一边观赏,在有限的时间里,观赏到了最想观赏的动物。
大部分学生注意到了关键词“选择”,他们选用的事例有这些:
1.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只有选择放弃才能更好的得到。
2.一副漫画:一个背着布袋的和尚吃力地行走,放下布袋后,身体立即轻松舒适。他说:“选择放下就是选择快乐。”
3.在祖国建设最需要的时刻,钱学森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国。
4.李密在祖母“宿婴疾病,常在床蓐”之际,选择侍奉左右,放弃入朝为官。
仔细将上面四个例子与所给材料相对照,很快就会发现材料中的“选择”必须发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而很显然1、2两个例子中的“选择”没有这个前提条件,这就是学生在选择事例时常常会出现的失误――所举事例与所给材料相比前提条件不一致。
二、所举事例与所给材料相比事件的主要过程不一致
所举事例与所给材料相比事件的主要过程不一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直接会导致所写的文章偏题甚至是跑题。
例如《快与慢》作文
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纪伯伦
追踪着鹿的人是看不见山的。――佚名
慢慢走,欣赏啊!――阿尔卑斯山口的路牌
我们正处在一个一日千里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出门有高速公路,我们就餐有各式各样的快餐,我们打开书报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我们打开电脑更可以几分钟这内“网尽天下”。品味上面的三句格言,感受快节奏的今天,相信你对“快”与“慢”会有较深的感受和理解。
2.战国时期的游说家苏秦,第一次游说没有成功,苏秦意识到是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于是他开始“头悬梁,锥刺骨”,后来终于成功游说秦王,成为战国时期伟大的纵横家。苏秦在家的隐忍学习,正是人生路上的暂时停顿,这停顿,就好比蓄积力量的马儿吃草。
【第一组】快和慢
【点心一】更有美感的慢生活
配料:生活和艺术的画面、喻体若干
方法:比喻、想象、细节、对比、假设、问句排比
慢工出细活,这是老匠人之间经常说的。你是否曾叹息于红木雕刻上那栩栩如生的龙与凤?你是否感叹于老物件的长久与精美?你是否曾惊艳于山水泼墨之间的一勾一勒?那些都是慢出来的。匠人们都说只有慢的时候心才能静,才能看清自己的心中所想,手中所做。人的心一旦着了火,着了急,每一寸肌肤都会烧得生疼,心里走着钢丝,便没有了手中的稳头与准头,又何来美丽与经用?慢是老了的月,人与物唯有洇上这慢的光晕才能越发浓醇。
需要讲清的道理:生活慢一点,节奏太快会失去美感。(关键词:慢生活美感)
化虚为实的元素:
生活和艺术的画面:
慢工出细活、红木雕刻、老物件的精美、山水画的细致勾勒。
论证手法:
a.比喻:心里走着钢丝;老了的月,光晕,浓醇的酒。
b.对比:慢的体验和快的体验的对比。
c.假设:一旦……便没有了……又何来。
d.排比:问句组成排比,呈现生活和艺术的画面。
【小点心】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无比亲切。【点心二】索然无味的快生活
配料:生活中的画面和细节、名句
方法:引用、想象、细节、设问、假设、排比
千百年前,后主李煜曾写下“车如流水马如龙”,读来颇有美感,觉得那便是难得一见的旖旎景致了。现代人“有幸”,如今“车如流水马如龙”已不再是奢望:交通网纵横绵延,四通八达,奔忙在其上的人们,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向哪里呢?他们去赴一场约会,晚到了,便没有人愿意等待;他们去赶一架飞机,晚到了,飞机就会起飞;他们奔向一次会议,晚到了,就意味着丢了工作,毁了合同,没了订单……人们眼中紧盯着去处,却忘了自己的来处。后主若在,纵有万般才思,他怕是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无从下笔了。
需要讲清的道理:快节奏的生活索然无味(关键词:快生活无味)
化虚为实的元素:
生活画面(想象):
赴约会、赶飞机、奔会议――用排比串起来,展示快节奏生活的表现、结果和影响。论证手法:
引用:李煜的诗句,呈现出繁荣的交通画面――一句话解说诗句中美好的画面感,并以此引出现代快节奏交通画面。
【小点心】
引用+解说就像爽肤水+润肤露,护肤时若只用爽肤水,补充的水分很快就会流失,搭配润肤露便可以轻松锁定水分啦!还能倍增补水效果呢!所以,当你挑中不错的“引用论证”后,别忘记搭配扣题、用心的解说!
【第二组】独立 【点心三】庄严的独立配料:微例证若干、名言若干、喻体若干
方法:引用、比喻、句式若干
周胤恃父攻伐,骄逸妄为,终遭流放;寇准子孙赖其功德,不思进取,沦为庶民。我们不难发现,依靠他人只会钝化我们的思维,软化我们的双脚,将我们推入堕落的深渊。王勃的劝告犹绕耳畔:“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为何不推开身旁的登天梯,独自行走?正如龙应台所说:“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没有谁能做我们永远的拐杖。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可记得“与嬴而不助五国”的齐国?短暂的安逸后是永世的灭亡。
化虚为实的元素:
实体元素:周胤、寇准、钝化、软化、双脚、推入、深渊、王勃、龙应台、拐杖
手法:微例证、引用、比喻
【小点心】
那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是来帮你讲道理的,所以他的事迹讲好了,你也得说两句。这样才地道!
【点心四】风姿绰绚的自立
配料:喻体若干、想象画面
方法:比喻、想象、对比
人生途中,荆棘蒺藜在所难免,在那儿犹豫逗留,等待帮扶是一种人,而坚定目光、咬牙自立、冲破阻厄是另一种人。前者在倚仗中萎缩了斗志,歪斜着生长,而后者则脱离了荫庇,自成羽翼,身板更加笔挺,个头也直指长空,充满昂扬的激情。
化虚为实的元素:
实体元素:荆棘蒺藜、犹豫逗留、等帮扶、坚定目光、咬牙、萎缩、歪斜、荫庇、羽翼、身板、个头、直指长空
手法:比喻、想象、对比
【小点心】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培养 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刻苦学习的原动力。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的体会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娱乐式教学。心理学表明: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只有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才能感到轻松愉快。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最佳发展时期,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容量大、形象直观、声形并茂,正好适用于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因此,在进行散文、诗歌、小说等教学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绘画、音乐引进语文、教学,使以使语文与美术、音乐融为一体,实现读、看、听的有机结合,创造一种娱乐式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发生。如诗歌《,你在哪里》,内容感人至深。可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诗歌所表现的内容的抒发的感情,毕竟离他们比较远了,能以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得天独厚用音乐资料介绍的生平事迹,然后再放一段配乐朗诵,形象的画面,沉重的乐曲,充满感情的朗读,能很好地体现“总理爱人民,人民想总理”的主题思想,使学生深受感动。在此基础上,再利用电化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反复跟着课文录音读,效果就会比传统的教学形式好得多。
营造教学民主氛围,进行参与式教学。作为教学专制的对立面,教学民主则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粲然闪耀。教师应该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让学生以教学活动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教师不但要尊重他们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要尊重他们各异的个性;不但要尊重他们与己和谐的求同思维,也要尊重他们新颖有余、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使他们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放胆质疑法”,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切实感到“展览”自己思想的乐趣和荣耀。同时倡导对名家、名作、老师观点的反判,引发师范生之间的争鸣。消除学生对名家、对老师的盲目崇拜或顺从,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强。教师可以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和参与创作和表演,这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精心设计人物形象。像《孔乙己》、《最后一课》等,都可以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自编自演,自己评论,自己总结,最后教师讲评指导,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越学越爱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言之有“理”,循循善诱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准确性,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规范、准确、思路井然有序,才能轻松自如的讲解课文,学法指导才会简洁明确。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这样的教学质量才会高。
二、言之有情,“情境”交融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极力主张“要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更是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的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舞”。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声音平板、一调到底的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教学诗歌,须努力营造诗化意境;教学散文,须倾心渲染情感浸润;教学议论文,则更需要的是教师的观点鲜明与理智表达。同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引导学生学习《童趣》,我模仿孩子的语气、神态,或“怡然称快”、或“怡然自得”、或“呀然一惊”,教师讲的抑扬顿挫,学生学的摇头晃脑,师生乐在其中。例如《安塞腰鼓》这篇散文诗,作者以大量的排比和比喻,极力赞美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师在教读时,就应根据感情的需要,抓住重点字、词、句,利用语调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把握好节奏,读出雄浑、高亢、激昂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其次,教师的语言必须鼓舞人心、以情动人。用激励性语言教育学生能使他们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充满上进的力量,不断进步。鼓舞人心的语言是教师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应针对具体问题巧妙地采取激将式的语言,触动学生心灵,使他们群情激奋、一鼓作气。我现任教的小学中段,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我常在课堂上用这样的话去鼓动他们:这堂课我们“看谁查词典的速度最快?”,“看谁坐得最端正?”,“看谁的小手举得最高、声音最洪亮?”等等。往往是此言一出,马上就是学生主动表现、相互争优。再如,当我们看到孩子坐姿不正确时,不妨提醒他:你可不要做虾公公哦!学生听了,马上心领神会,坐直了身体。我们应该多用激励性语言,去鼓励他,赞同他。比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我就知道你能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励的语言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教师的语言必须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关心时事,视野开阔,使教学语言丰富多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路,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在教学中,幽默的语言会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具有幽默感的语文教师,常能用他的语言打动、感染人。 幽默、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吸引、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加自身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言之得体,言简意赅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语境语言。如对中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关键词: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习惯 识别文体 “三S阅读法” 阅读三要点
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它影响并制约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目前的各种英语测试中,广泛采用阅读理解衡量考生的英语水平。要想取得好的英语成绩,学生就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和效率,掌握最直接、最有效的阅读解题技巧。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良的阅读习惯影响考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率,常见行为:(1)指读,随着视线,用手指在所阅读的文字上移动,或口中逐字,逐句读出阅读内容;(2)反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返回已经读过的部分;(3)心译,学生需要先将英语译成汉语才能理解句意;(4)拖沓,平时训练时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正式考试中无法合理分配时间。这些不良习惯制约了学生阅读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
要培养良好、高效的阅读习惯,平时要注意从以几方面做起:(1)培养快速泛读能力。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全文的主旨大意,获取材料的中心思想。(2)培养计时阅读习惯。计时阅读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因为计时快速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学生会产生乏味感。阅读时先记下starting time,阅读完毕,记下finishing time,计算出本次阅读速度。长期坚持计时阅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注意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节奏感,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大有裨益。
二、分门别类识别文体,逐一应对
在现在英语考试中,阅读文章的文体广泛多样,主要以记叙文、议论文及以科普、文化、社会和常识的应用文为主。不同文体的阅读要求与方法不尽相同。
记叙文阅读主要抓四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从中分析他们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等;议论文是阐明作者对人或事的好坏的立场观点,因此在阅读时必须正确把握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理清论证思路,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应用文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文体,包括通知、广告、便条、申请书、个人简历,形式多样,题材各异,如图示、表格、地址、网址等,对这类文体的阅读应简明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三、掌握“三S阅读法”
利用略读、查读和研读技巧进行阅读。如果合理地运用这种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略读(Skimming):重点在每个段落的头一句,并仔细阅读文章的首尾段落。这种技巧常用于一般性阅读中的主旨性问题、应用性阅读中的填空题和简答题。
查读(Scanning):审阅题干上的关键词或词组,把这些关键词、词组还原到原文中的相关处,并注意相关处的前后信息。它的优点是阅读速度快,容易找到所需的特定信息,而且答案的准确率较高。
研读(Studying):用查读的方法找到关键词在文中的位置后,开始仔细阅读相关内容。当看到标志性信息符号时,要放慢阅读速度,特别注意词形相同词义相异的现象。最后再回到试题,比较四个选项,找到与文中信息相一致的答案。
四、抓住阅读三要点
(一)细节性问题
这类问题占据阅读50%以上的比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学生在解题时可采用略读和查读技巧并用的原则,对6W1H(what、who、which、when、where、how和why)这些常考的细节内容应作出标记,以便解题时及时查找到。
注意事项:(1)搞清多个细节关系,猜测词义,莫混淆。(2)确定是否需要数字运算。(3)要抓住一些关键用语的意义。(4)文殊标点符号的用途。比如破折号——解释;括号——解释;冒号——解释;引号——引用。(5)颠倒顺序:如A导致B,B是结果,原因何在?(因为A)。
(二)推理性问题
这类问题对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答案不能直接在文章中找到。考生必须清楚:(1)推理=事实+逻辑,这类试题常以如下句式发问: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is passage?/What’s the auther’s attitude towards...?/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Which statement is(not)true?(2)加深对长难句的理解,比如复合句,其从句部分往往成为考点。长难句中通常包含并列、复合、倒装等结构,对于这类句子要分清主次,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再找出修饰它的从句或短语等。如,Parents whose children show a special interesting particular sport have a difficult decision to make about their children’s career.先找出本句的主、谓、宾为Parents have a decision.再找出修饰语Whose children show a special interesting particular sport为Parents的定语从句,difficult修饰decision,to make about their children’s careers为不定式做decision的定语。经过分析,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此句就不难理解了。
注意事项:(1)不符合原文事实,偏离原文主题,违反推理逻辑是干扰项的特点。(2)注意反映作者态度、观点和立场的敏感词汇。如:conclude,assume,seem,believe,in fact...(3)注意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和表示转折意思的连词。如:nevertheless,however,since,for...
(4)区分 事实 观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含描述性修饰语
(三)主旨性问题
对于考生来讲,这是难度最大的考点。考生通常不清楚主旨与细节的关系。其实,主旨是概括性陈述,而细节则是具体的描述。在解题时建议采用略读与研读相结合的方法,把文章每个段落的主题句找出来,串联在一起,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首段和最后一段常是主旨性问题的答案的出处。
注意事项:通常内容过于具体的选项不是答案,而总体概括性较强的选项才是答案;无明显语篇结构,可搞清每段主题,最后归纳全文中心思想;如何判断主题句:(1)主题句后跟有信号词,如for example,in addition,finally;(2)信号词,如thus,in short,as a result,therefore,in conclusion,for this reason+主题句。
以上就是四种练习快速阅读的方法介绍,其实这些方法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曾用到过,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而一旦把它们作为方法单独挑选出来,然后按照其要求坚持练习,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2011-07-37.
【关键词】 质疑;用喻;综合归纳
近几年来,我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中差生,他们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认真备课,进入课堂,他们却思考着在课堂中搞恶作剧,致使教师无法正常进行教学。再加上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曲解,农村学生大量流失,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更缺乏学习兴趣。面对此种情形,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搞好语文教学?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质疑、用喻、综合归纳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佳径良方。
一、质疑是开启知识之门思维之窗的钥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重要举措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不断的思维,不断的探索,也就必然会加深对读物的理解。我国古代,就有不少教育家提出了“学须善疑”的宝贵思想。北宋张载提出了“学则须疑”,南宋朱熹也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引导学生质疑以及教师精心策划设疑是激发学生内驱力、挖掘潜在技能、增长知识的良方。带领学生在“山重水复”之中思索质疑,启发引导他们解开一个个谜团,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施教方案。
设疑内容也大有讲究,不能搞形式,花架子。问题过于简单肤浅或过于繁杂广大,是设疑之大忌。应在学生易混淆、易忽略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处画龙点睛、短小精悍、恰到好处地设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设疑解疑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或由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解疑;或由学生自己设疑,指导学生释疑;或由师生共同质疑,辅导学生破疑。于“疑”处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从而掌握有关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一课时,学习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师的设疑法。在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句时,不按通常“什么叫孀妻?”发问,而问:“有一个七八岁小孩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爸爸同意让他去吗?”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他没有爸爸呀!”“何以知道?”“因为他妈妈是孀妻,孀妻就是寡妇。”这样的设疑发问,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有关知识,增长了能力,加深了印象。
二、用喻是深入浅出进行形象教学的有效手段
生动形象的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抽象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如议论文的论证,语法等。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适当地运用比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运用比喻教学,能使较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使较深奥难懂的道理通俗明朗化,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掌握。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分析、文章体裁等诸方面均可用比喻教学。
我在分析鲁迅的驳论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以打靶为喻,将敌论比喻成靶,敌论点为靶中人头,敌论据为靶中人身;论据则是射向靶子的三支箭,并把以上比喻用板书在黑板上图示。这样图文并茂地用喻讲解分析驳论文章的论证过程,学生豁然开朗,易于接受。
文章体裁也可用喻。我在讲到《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的体裁时,突然问:“它有个姐姐叫啥?”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回答:“通讯”原来我教七年级时,将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三者称为“三姐妹”。作为姐妹,必有其相似处共同点,即真实性与及时性;又有其各自的面貌个性,篇幅、文学性、时间性有所不同。将这三者体裁比喻为三姐妹,不是很恰当吗?学生兴趣盎然,经久不忘。
三、综合归纳是帮助学生有条有序存储知识的仓库
语文学科知识面广,琐碎繁多,如把知识之珠系成一串串、装成一盒盒,那学生就能有序地接受与存储并便于提取使用了。综合归纳就是串珠装盒之举,可让学生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条有序,事半功倍。
语文知识中的字词、修辞、文学常识等各方面均可以也必须进行综合归纳。
学生学习文言文,对释词译句颇感头痛,常会记此忘彼。因此,文言文教学在阶段复习时,应进行一些归纳。例如,学过的文言词,表示否定的有:莫、未、毋、勿、弗、非、否等等;表示行走之间(由慢至快排列):步、行、趋、走、驱……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寡人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君、子、若等;指示代词“这”:是、此、斯、个。表示具体到某一天的时间词有:“望”是每月十五日(农历),“既望”是望后第一天,即十六日;“朔”是每月初一,“晦”是每月最后一天。《乐羊之妻》一文中“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一句,中的“懿”字笔画多,不好记,可归纳用“美好的壹次心意”一句话来记住它的义、形、音。“美好的”是字义,“壹次心”组合成字形,“意”为读音。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鲁迅八篇作品,可归纳编成一个小故事来记:鲁迅回《故乡》看《社戏》,戏名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路上,遇到《藤野先生》和《孔乙己》,他们正在谈《阿长与》的故事,并准备一起去放《风筝》。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杨朱:人名。②缁:黑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衣素衣而出()
②天雨,解素衣()
③衣缁衣而反()
④子亦犹是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译文:
二、柳敬亭说书①
张岱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②,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③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④,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⑤声如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酒店沽酒,店内无人,⑥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著色⑦,细微至此。
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哔⑧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使之谛听,不怕其不咋舌死也。
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⑨,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⑩,故其行情正等。
[注]①选自《陶庵梦忆》。②书帕:请柬和聘金。用帕子包裹聘金和礼物,连带聘书送去,叫送书帕。下定:约定。③行情:商业用语,市价。此指有行市。④白文:南方说书分“大书”、“小书”。“大书”全是白文,只说无唱;“小书”则唱白兼有。⑤勃■:指昂扬果绝处。⑥(pó):痛极喊叫。疑为“蓦”字之误。⑦闲中著色:在不紧张处从容加以渲染。⑧■哔(chèbì):小声说话。⑨波俏:形容口齿流利。⑩婉娈(luán):美好。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说至筋节处()
(2)听者欠伸有倦色()
(3)不怕其不咋舌死也( )
2.《柳敬亭说书》的文体是()
A.小说B.写人散文C.议论文D.说明文
3.《柳敬亭说书》中写“武松到酒店沽酒,店内无人,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对刻画武松来说属于
A.行动描写B.语言描写C.侧面描写D.场面描写E.心理描写
4.作者在文中说“摘世上说书之耳使之谛听,不怕其不咋舌死也”,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对表现柳敬亭的说书技艺有什么作用?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
译文:
(2)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①衣:穿;素:白色的。
②下雨。
③同“返”,回来。
④这样。
2.假如让你的狗一身白出去而一身黑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觉得)奇怪吗?(关键词为“向者”、“使”、“岂”、“无怪”)
3.略(示例一:当他人误解自己时,应该设身处地(或: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示例二: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先要从自身找原因。示例三:人不能像狗那样,只看表面现象,遇事情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雨了,(他)脱下白色的衣服,穿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迎上去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想要去扑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扑打狗,你自己也会是这个样子的。假如让你的狗一身白出去而一身黑回来(或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了),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二、1.(1)关键的地方。
(2)打哈欠的样子。
(3)咬住舌头,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
2.B(因为实有其人)
3.A、C(“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属于侧面烘托)
4.这是一种夸张手法。使读者对柳敬亭说书的艺术魅力印象深刻。
5.(1)主人一定要屏住呼吸(或“不声不响地”)静静坐着,集中注意力听他说,他才开口。
(2)每到半夜,抹干净桌子,剪好灯芯,静静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给他,他就慢慢地说起来。
【译文】南京柳麻子,面色黄黑,满脸长着疮疤、小疙瘩,行动随随便便,身体像木偶一样呆板。他善于说书,一天说书一回,定价一两银子。请他的人须在十天前送去请贴、定金,约好时间,他经常没有空闲。南京同时有两个走红的人,就是王月生、柳麻子。
我听他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与《水浒》的描述大不相同。他描写刻画,细致入微,但又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并不唠唠叨叨。他的吆喝声有如洪钟,说到关键地方,大呼叫喊,声音震得房屋像要崩塌一样。他说武松到酒店买酒,店内没有人,武松猛然一吼,店中空缸空坛,都嗡嗡作响。在一般人不经意的情节细微的地方着力渲染,细致到这个地步。
主人一定要不声不响地静静坐着,集中注意力听他说,他才开口;稍微看到奴仆附着耳朵小声讲话,听的人打哈欠伸懒腰,有疲倦的样子,他就不再说下去,所以要他说书不能勉强。每到半夜,抹干净桌子,剪好灯芯,静静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给他,他就慢慢地说起来。声音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断或续,或高或低,说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把世上其他说书人的耳朵摘下来,使他们仔细听柳敬亭说书,恐怕都会惊叹得咬舌死去呢。
请以“咀嚼生活的真味”为题写篇作文。(50分)
要求: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许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所在的相关地名。
【解析】
这是济南市继2011年后又一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表达感受体验的中考作文题。这道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导向作用十分鲜明。今年的作文题与去年的作文题——“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同属于感悟生活类作文题,并且也都属于命题作文类型,由此可见,命题者在中考作文题目命题设置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那么如何写好这篇中考作文呢?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审准题意。
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要能从题目中读出来“题眼”,这样才会准确地把握写作的内容与中心。具体到这道题,审题时要抓住关键的两个词语“咀嚼”、“真味”。“咀嚼”的本义是用牙齿磨碎食物。常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它在该文题中应是“体会、品味”的意思。再说“真味”,一指食物本来的味道;另一种意思常泛指真实的意旨或意味,比如:真情、善良、宽容等。因文题中“真味”前有修饰语“生活的”,所以我们一般按后者的意思来理解,即“真味”是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生活本身自然没有特别的味道,值得我们品味的是生活带给我们的某种感受或经验,这便是该文题所要表达的。
二、注重立意与选材。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这很形象地表明了立意在文章写作和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咀嚼生活的真味”,属生活感悟类作文,其立意自然要经得起思辨,达到人们共识与共鸣的积极效果。简言之,立意方面既要鲜明又要深刻。
从作文题目上看,可写的素材有很多,可以说选材有其宽泛性,但不能简单认为宽泛就什么都可以写而乱抓一气。我们不妨选取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例如学生感受最深的真情方面:母爱、父爱等亲情,同学、伙伴友情,师生情等体现真情实感的材料就容易写。也可围绕生活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多种滋味或其中的一种滋味选材,写出自己的一次磨难后成功,或战胜挫折中真实独特的体验,以抒写自己的成长感悟等。若把视野放宽放大,仔细洞察社会万象、结合经历捕捉感触认识,能列举出更多的写作素材,如人生在世应知恩报恩、生活中待人接物要讲诚信等等。
三、确定文体。
该文题可写成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也可写成叙议结合的散文。具体写作时,考生一定要结合自己选取的素材、加上自己擅长的文体等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为突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记叙中可兼有抒情议论。
四、要有真情实感。
是否有真情实感,是衡量作文成败的一个重要尺度。本文题是感悟生活类作文,更需要以情动人、情理结合,最好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就蕴含着情感。
【素材或思路导航】
每个人的生活不一样,从而让世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姿态。面对《咀嚼生活的真味》文题,考生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来写。内容中心一旦确立,就可调取出自己的素材库资料,精选符合题意的经典素材来写作了。
具体思路上,既可以通过叙述事件来表达生活的“真味”;也可以采撷几个生活片段或截取几个生活场景加以评析,从中感悟体味出生活带给自己的有益启示或生活真谛等。
适合该文题的素材包括名著经典、寓言童话、歌词佳句、名言俗语等,凡能体现该主题的,都可以灵活地进行内容引用、部分化用或格式借用等。
【满分作文点评】
咀嚼生活的真味
济南一考生
有一种力量,无所不能;有一种营养,人人需要,这就是爱。爱是生活的真味,用爱导航人生,将亮丽一生。
有这么一家人,都不是“左撇子”,习惯于右手使筷子吃饭。谁知儿子出生不久就被宣布为右臂残疾,现已三岁。为了小孩子能够不感到自己的缺陷,适应用自己唯一的左手生活,一家人毅然决然地改弦更张,用左手吃饭,并坚持了下来。这是用爱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家人找到了生活的真味,孩子在这个家庭里生活是很幸运的。
记得上周六去舅舅家玩,傍晚时舅舅开车送我回家。舅舅开的车很快,钻小巷子也不减速,这是他的开车风格。车子又拐进一个胡同,走着走着,车却突然慢了下来。我发现车慢的不及人的步行,已有几个人从我们车的两边走过去了,显然把我们的车丢在了后面。一向开车如飞的舅舅怎么这时的车却像蜗牛蠕动了。正想开口问舅舅,他示意我仔细往前看,原来车子的前面,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正在蹒跚前行。显然耳背的老人,并没有留意身后的动静,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缓缓举步,悠然自得。
小巷不宽,但是找个空当,车子还是可以擦身而过的。或许是怕惊扰了老人的悠然,舅舅的车子既没有鸣喇叭,也没有超道,如同老人的影子,随着他的节奏,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无声无息。我心中顿时感到暖暖地,向舅舅竖起了大拇指。数分钟后,老人拐进了一条岔巷,走了。于是,这车一提速,忽的一下,向前驰去,舅舅又恢复了自己的开车风格。这与爱同行的感觉真好,让我再次咀嚼到了生活的真味。
事实上,能让我们尝到生活真味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最美”的身影从未消失过,爱的接力比比皆是。去年7月,“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10楼掉下的2岁女孩;一个月前,“最美老师”张丽莉用自己的双腿保住了学生免遭车轮碾压;6月3日,“最美路人”“托举哥”周冲爬上防盗网,用双手托住卡在4楼阳台花架上的小女孩;6月8日,“最美孕妇”彭伟平,身怀6个月大的双胞胎仍旧勇敢跳进深水中抢救落水儿童……
这些爱的举动无不绽放出缕缕的光芒,让我们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甜美的生活属于你我他。
【点评】
这篇满分作文的突出特点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