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学的小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趣教学 应用
随着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在教育学生方面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情趣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氛围的生动活泼,进而达到高效完成教学的目的。
一、情趣教学方法的概述
所谓情趣教学法,顾名思义,情趣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采取多样化有趣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投入到教学当中,进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新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以及实施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情趣教学的应用实践
按照情趣教学的教学原则,为了充分发挥情趣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需要对情趣教学有详细的了解以及对情趣教学的应用技巧有熟练度掌握。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学校应用情趣教学方法的调查研究,具体从引入故事法、操作教具法、巧设悬念法、以及课堂表演法这四个方法对情趣教学在小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1.引入故事法
由于数学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与数学相关的故事也有很多,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对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讲一个有关数学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对近似数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入数学教授华罗庚用0.84元钱买酒与饼的小故事;在讲对数应用时,可以引入印度的皇帝给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赏赐麦粒的故事;在讲解有关无理数的来源时,可以引入帕金斯被扔进大海的故事。这些具有神奇数学色彩的小故事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特别是在课堂进行到中途,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的时候,利用引入故事的方法来增加教学的课堂情趣是极具效果的,及时教师没有准备现成的数学故事,也可以发挥联想与想象恰当的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如此一来,数学课堂就会变得妙趣横生。
2.操作教具法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恰当的使用数学教具,教具不但可以向学生形象直观的讲解知识,而且对于课堂情趣的创造也有良好的效果。比如:在下雪的冬天,数学老师摇着一把扇子走上讲台,学生们就会纷纷感到好奇,老师就在讲解与扇形有关的计算知识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扇子给吸引;教师在讲解多米诺骨牌原理时,可以带一副麻将进教师,学生会对老师的麻将提出疑问,会想难道老师要教我们玩麻将?当老师将麻将一块块把放在讲桌上讲解多米诺骨牌知识时,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
3.巧设悬念法
总所周知,悬念作为一种心理的机制,其对人的大脑皮层的刺激作用是强烈而持续的,悬念会让人想不通也猜不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促使其思维的活跃,记忆深刻,想象力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恰当的设置悬念,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一级增强课堂情趣气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设置悬念是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在悬念的开头与结尾做好科学的处理。既不能由于悬念设计的太“悬”,挫伤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不能设计的太过平淡,不能够起到良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良好效果。
4.课堂表演法
在进行教学课堂情趣创造过程中,课堂表演作为其中最具戏剧性的方法效果显著。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依赖自身的衣着、语调的抑扬顿挫、板书的流畅优美、积极鼓励的夸奖以及恰当的幽默是讲台极具舞台的色彩。讲台作为教学中的大舞台,教师是舞台上的导演,而学生作为小演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舞台进行自我的展示,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讲解与讨论,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数学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应该有趣的因素,吸引学生最大程度的投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教育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情趣教学法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学的课堂效率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情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充分利用引入故事法、操作教具法、巧设悬念法、以及课堂表演法等情趣教学法,而且要对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家益.让教学活动真正“活”起来[J].小学教学参考,2010(08).
一、善于在与学生谈心时产生激发学习兴趣的思维碰撞
有人说,数学教师不善言语表达,也没有必要,只要上好数学课,提高数学成绩就行。因为与学生谈心的事一般由语文老师研究、实施。于此,我不敢苟同。与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谈谈心,是我工作以来一直坚持的做法,而且十几年试验下来,效果很好。数学老师很多时候力求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无须与孩子寒暄问暖,喜欢一针见血、立竿见影。学数学的孩子,有些时候会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过程繁琐,甚至力不从心,这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不在少数。为此,我主张数学老师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方法,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喜欢教数学的老师,继而才有较好的数学成绩。1.讲故事。数学课本和相关练习上不仅有简单的文字、阿拉伯数字,除了逗号、句号、问号外,还有省略号、感叹号。数学老师要善于启迪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参与实践活动。关于数学的故事恰恰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数学家们小时候学习的故事,含有丰富数学知识的趣味数学小故事,老师自己小时候学习数学的小故事,还有发生在学生生活周围的数学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老师讲、学生听,也可以是孩子们收集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找找、讲讲、听听故事的过程,完全可以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增加孩子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它、喜欢它。2.谈谈心。数学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跟孩子们讲讲道理、谈谈内心也很有必要,尤其中高年级的时候,他们似懂非懂,但是有作用,也有效果。面对孩子们到校后不知从何事做起,或者老是作业拖拉、不肯做等情况,我们要和他们谈责任:爸爸妈妈送我到学校学习,我们就应该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这是我们的责任;发现孩子们乱花钱,要和他们忆苦:忆家长们挣钱养家不容易,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和孩子们心与心的交流过程就是思维产生碰撞的过程,孩子被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所触动,老师孩子们敞开心扉互动,拉近彼此距离,从而喜欢老师,自然而然喜欢上老师上的这门数学课,产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二、善于在课堂互动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碰撞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早已不再是老师教授、学生听记的模式,追求的是师生双边互动。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自主的、自觉学习需求,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有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在与孩子们互动中解决了一道题:苏教版六年级(下)《练习与测试》31页,拓展应用第4题:“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B两地中点12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2/3,A、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此题学生作业时答案不统一,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是60千米,一部分学生认为是120千米。当时书本上有提示: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于是引导学生完善示意图。
师生一起分析题意:明确相遇时,甲乙两车用时一样,速度之比就是它们行驶的路程之比,即甲乙两车的路程之比为2:3,可以看作甲、乙的路程分别为2份、3份,AB的总路程即为2+3=5份。两车在中点12千米处相遇是本题理解的关键也是难点,乙走的路实际上比甲走的路多了12×2=24千米!
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列式解答。2分钟后,我们开始交流方法。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出现了很多种解法。
说句实话,真没想到孩子们会有这么多解法,而且非常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先前思考问题时出现的思维碰撞,孩子的思维才处于活跃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充分挖掘孩子潜能,让孩子们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碰撞出的火花点亮整个课堂。
下课了,一个孩子还追着我说,她还有一种解法,让我看看对不对:12÷(3/5-1/2)=120千米。显然,这个解法也是对的!
一个题目,一些思维碰撞,成就了整个题目的“一题多解”,孩子们收获很大,而教师也受益匪浅。这就是“教学相长”。只要善于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产生碰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于在多样练习后产生培养数学习惯的思维碰撞
1883年春天,18岁的闵可夫斯基和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史密斯共享巴黎科学院的一项大奖,已然红极一时.希尔伯特的父亲却告诫自己的儿子不要冒冒失失地和这样知名的人交朋友.但出于对数学的热爱和共同的信念,希尔伯特与比他小两岁的闵可夫斯基很快成了好朋友.
1884年春天,年轻的数学家阿道夫・赫维茨从哥廷根来到哥尼斯堡担任副教授,他当时还不到25 岁,在函数论方面已有出色的研究成果.这三位年轻人每天下午5点整必定相约去苹果树下散步.希尔伯特后来回忆道:“在日复一日的散步中,我们全都埋头讨论当前数学的实际问题,交流彼此的想法和研究计划及对问题的最新理解.”在他们三人中,赫维茨基础知识扎实深厚,又有一定的理论体系,所以他是理所当然的带头人,其他两人也心悦诚服.希尔伯特发现,这种学习方法比在昏暗的教室或图书馆里啃书本不知要好多少倍,每日散步持续了八年半.以悠然而有趣的学习方式,他们探索了数学的每一个角落,考察着数学世界的每一个王国,希尔伯特后来回忆道:“那时从没有想到我们竟会把自己带到那么远!”三个人就这样“结成了终身的友谊”.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师生在课外的交流以及同学间的课外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数学学习非常有益.而且,在散步中交流,因为没有书本,也不用纸和笔,因此没有繁琐的推导和计算,只能交谈那些能用语言表达的部分,也就是对问题的理解,分析算式中的思想和方法,挖掘统领形式推导的灵魂 ……而这些对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我国的中职院校主要就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所以学生除了应该具有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外,还应该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其中数学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在从事很多工作的时候,数学都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所以对于职业和理论一样重要的中职院校来说,学生必须要学好数学这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而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很好的采用信息技术的话,那么将会更好的教授中职院校数学这门学科。本文主要就是对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实践整合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然后提出了一些使得整合更加合理的建议。
一、在中职的数学教学当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使得问题更加的形象和生动,更加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的一个调教就是学生要对学习有足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就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学习的内动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自主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激发了之后,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也会比之前更加的集中,思维也会变得更加的灵活,而记忆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在中职院校当中,学生的整体数学基础知识都是比较的差,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也不是很好,这样就会对学习的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当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然后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合理的采用一些信息技术的话,那么就可以创设出比较新奇的学习情境,从而能够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对于知识探索的心理。
在中职数学的教学当中,适时的引入一些图片,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展他们的眼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在生活当中很多的实际问题最后都是通过数学知识来进行解答或者解释,如果在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展示一些实际生活当中的图片来给学生看的话,那么很容易就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兴趣。如果在针对这些图片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那么学生也会感兴趣,如果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带着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去学习的话,那么最后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提高。
在中职数学的教学当中,引入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不仅可以很好的激发出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任何数学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发现,都是经过了很多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所以在中职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用一个和新知识探索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入一些新的知识。在引入小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口头叙述的方式,但是如果在引入小故事的时候,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那么在声色并茂的情况之下,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的积极主动。除了数学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发现可以引入一些小故事之外,其实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也是可以引入相关的小故事。而这些作用主要就是通过了信息技术来最终实现的,在这个教学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信息技术的话,那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
二、在中职的数学教学当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教学过程不再枯燥,重点和难点也更加的突出,知识结构也会更加的缜密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学环节当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在中职院校当中,因为学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能够记住一些知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对于那些需要去理解和动脑的问题,很少会有学生去了解。如果采用信息技术的话,就能够就那些课堂当中所要涉及到的过程和事物比较真实的展示出来,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思路也就会变得更加的清晰、具体和形象,而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知识点也能够很好的呈现在学生的感知范围当中,从而引导学习掌握好知识的来源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激活他们的思维和开发他们的智力。同时数学概念也将从抽象变得更加的具体和直观。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组织和管理学科知识和教学信息的时候按照超文本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形成和以后的发展都能够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学的重点是其中的关键,如果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强调重点的话,那么中职院校的学生是很难去注意,但是如果采用信息技术的话,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比较综合的多重感官刺激,从而使得教学的重点更加的突出。
三、在中职数学教学当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教学评价更加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虽然在我国对于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一直在不断的改革,但是现在对于教学的评价主要还是来源于试卷的考核。而在中职院校当中,对于学生的考核一般都是合格考试,对于试卷的分数看的不是很重,这样就可以使得中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可以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袋,然后把学生平时上课的一些表现记录在他们自己的档案袋当中,最后来根据这些记录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加分和扣分。如果评价的主体不相同的话,那么加分和减分的标准也应该要不同,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鼓励那些后进生不轻易的放弃。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的容易接受,从而使得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这个评价过程当中。
四、中职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对于信息技术设备应该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在中职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当中,数学的教材一般是不会轻易变动的,但是信息技术的变化确实非常的快,所以对于那些信息技术的设备应该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对于教学经验也应该要进行及时的交流。虽然现在很多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已经使用了信息技术,但是每一位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不一样的,而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方法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之间应该要及时的交流经验,总结出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改掉之前一些不好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在整合的过程当中不能够进行强制的整合。对中职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主要还是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或者是对于数学的教学作用不是很大的话,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在进行整合。
五、结束语
在对中职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环境,只有进行比较合理的整合,才能够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参考文献:
[1]侯振中.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许彦来.信息技术与中专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张玉梅.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分析与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沙德敏.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 激发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努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学习兴趣是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对数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师生情感的沟通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条件
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教师要给学生关怀和爱护,学生才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上他所教的学科,俗语”亲其师,信其道” ,让学生们感到老师不仅是长辈和师长,也是知音和朋友;不仅有师长的尊严,也有朋友间的亲近。要通过各种方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这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自信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其次,要讲究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教师要经常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由信任产生的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透过教与学的交融贯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应尤其是对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肯定,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最能吸引其注意是老师讲一些数学的课外知识。因此,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上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可以令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留下更深刻、具体的印象。而且以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作为新课的“开场白”,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始讲几何学直线,线段知识时,我讲几何学诞生的故事;讲正方体侧面展开图时,讲蜘蛛寻路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课上,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讲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的成就……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还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今后在学习中借鉴。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数学的思考”,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直观教学,实践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例如在讲角平分线的性质时,让学生动手折纸、观察、测量,发现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总结出角平分线的性质,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的结果印象深刻,记得牢。在讲函数图象时,利用投影仪让学生观察图象,找规律,得出函数图象的性质,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 张迎春 郝萍;落实“三维”教学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何靖芳高中数学的分层次教学[N];科学导报;2005年.
关键词:兴趣;游戏;快乐;轻松愉快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112-01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的”。《纲要》十分强调游戏对于幼儿的作用,它是幼儿的生命,可是如果老师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游戏氛围和环境,又怎样能调动起幼儿自主学习的资源?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去体验快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赋予的活力和乐趣,所以我们要培养幼儿在孩童时期就能感受数学的乐趣,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实践活动中,怎样才能激起孩子学习数学的情趣呢?
一、营造快乐学习数学的区角环境
区角活动可为幼儿提供重要的操作练习机会,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教师可为幼儿设置能够自由操作和探索的数学活动区角,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发挥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促使幼儿体验独立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
1、尊重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
区角活动主要以幼儿的个体操作为主。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方式、进度等,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开放的活动环境,从而引导幼儿自主、积极地操作,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不仅要尊重幼儿对问题的选择,还要尊重幼儿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如大班初期,有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比眼力”的活动材料,目的是通过让幼儿目测数群直接报出总数的活动。发展幼儿按群计数的能力。但有的幼儿只能目测一个数群,然后通过接数的方式报出总数,此时教师并没有干涉幼儿的操作方法,而是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时间,使幼儿在接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自然提高按群计数的能力。
2、及时更新活动材料
区角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可为幼儿提供大量独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幼儿基于自身水平A得更多发展机会。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区角活动内容,以促使幼儿有机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活动。例如,在小班数学区角中,既可提供按规律排序的活动材料,也可提供分类计数的活动材料;同为按大小排序的活动材料,可以是套娃、饼干等不同材料……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幼儿的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帮助幼儿建构自己的数概念。
幼儿的兴趣是容易转移或变化的,如果活动内容和材料不及时更新。幼儿很容易失去新鲜感,从而失去活动积极性,进而减弱区角活动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分析幼儿的兴趣变化,及时更新活动内容和材料。例如,在组织了一把抓有多少的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又将各种豆子投放到数学区,一开始幼儿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不断地尝试、比较。一段时间后,教师发现幼儿的活动热情开始减弱,便设计了新的活动内容,即将三种豆子分开摆放,引导幼儿每次只抓一种豆子,同时增加了记录豆子数量的环节,以引导幼儿体验所抓豆子数量和豆子大小的关系。就这样,教师通过更新活动内容和材料投放形式,再次引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
让幼儿自编小故事 灵活地改变教师的角色,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我尝试着由接教授者变成旁观者,在复习“1+1”=2时,我试着让幼儿自己编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幼儿对数字的感性认识。比如,有的幼儿在我的鼓励下,会这样编:妈妈给了我一个苹果,后来爸爸也给了我一个苹果……“那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我暗示幼儿数一数手指,结果很顺利地知道了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有的幼儿还能仿造我编的小故事:小狗狗到小花猫家玩,小花猫很客气,拿了一块饼干给小狗狗吃,小狗狗吃完后又拿了一块给它吃,小狗狗一共吃了“一块加一块”等于两块……就这样,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旁鼓励,暗示幼儿自由发挥,幼儿的临场发挥水平大出我所料,很是令人高兴!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育方式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情趣
【关键词】幼儿 数学启蒙 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1. 创设故事情境,体会趣味之乐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儿童故事里充满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话世界,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2. 创设生活情境,体会应用之乐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数学内容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生活,充分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充分提高学生学习情趣。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易变性后,可通过展示课前收集的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修补摇晃的椅子,给椅子加上木条形成三角形”“学校推拉门是四边形”“自行车的车架是三角形”等,让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原来学生只知其然,现在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知道了所以然,都非常的高兴与自豪――原来数学可以这样用、这么有用!又如: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就餐时存在很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学习了统计知识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开展调查,通过抽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列表统计,根据统计数据估算学校全体学生一年浪费的粮食数量、相当于多少人一年的粮食,让学生明白浪费粮食的严重性,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3. 创设操作情境,体会参与之乐
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创设操作情境,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设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创造条件。
实践表明,为学生创造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