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类论文

管理类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管理类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类论文范文第1篇

1.知识结构

(l)层次性:知识结构的基本层次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层次的关系是博且专,博专相渗,在博的基础上求专,在专的基础上求博,博而不滥,专而不死,相互依存,层次分明,渐进发展

(2)核心性:金字塔知识结构的核心知识就是大学生所选择的主导学科,具体指某一学科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基础知识就是综合知识课中的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就是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类的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性核心课程,即本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好比“根据地”学好核心知识,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好工作实际中的问题。核心知识以外的知识,如相关学科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知识好比“游击区”,围绕核心知识有方向、有层次、有序列地向外扩展,扩大知识面。

(3)综合性:金字塔型知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使各门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成为复杂的知识综合体。纵向知识是科学技术深人发展的表现,反映知识的连续性横向知识反映各类知识的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关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的综合网络。

(4)动态性: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旧的知识不断的老化,新的知识不断产生。适应这种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固定不便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定向调整。知识结构的动态调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知识结构中各类知识的动态调整。大学生应当掌握各类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及时将其补充到自己的知识领域中。只有自己掌握最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站在科学技术前沿,进行新的发明创造。二是知识结构整体的动态调整,大学生应当根据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关知识为我所用,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能力与素质

(l)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几种组成因素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本论文由,是处于第一位的。①要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②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市场经济越发达,对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要求也就越高(,21世纪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国际意识(包括国际理解意识、相互依存意识、和平发展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国际态度(关心地球、关心人类;适应变化、创造未来;公平竞争、互爱合作;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③商业道德,是商业领域中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基本道德。这不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关系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将要步入商业领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

(2)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特殊本领。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适应终身教育要求,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持续一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中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具有信息能力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对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必须提高社会有机体对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有信息观念,具有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道德,从而使信息发挥出最大的优势。③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Dnlck-er)说“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他们现在都包含着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在当今市场急剧变化下,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成为企业领导者的重要职能。中国企业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管理类人才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经营企业,经验欠缺。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但是各国的国情是有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创新尤为重要。一方面对根源于我国自身的管理经验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对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本土化”,使之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于是,这也就需要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④合作与沟通能力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的活动领域、交往范围、生存空间日益增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普遍。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指出“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书面或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外语技巧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具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合作的能力。从而能在经营管理和社会活动中有效地展开工作。⑤经营管理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能力,决策应变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市场机会的能力,协调企业内部关系的能力,进行经济核算的能力。⑥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未来世界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都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变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管理者只有持肯定变化的态度,具有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预测的能力,才能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列,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步和财富的高速增长,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则受到了冷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由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要学好自然科学知识,其次要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导向。只有具备了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工商管理类人才才能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才能够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4)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一系列稳定的心

理要素的结合。心理素质可以分为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其中智力素质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则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构成。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素质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则侧重于非智力素质。21世纪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它具有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明显、感情强烈、情感不稳定的特征。这就使得工商管理类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①较高的情商情商,即情绪智力(emotio闹int幽g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罗威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伊尔提出,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S习ovey&Mayer,l卿)“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情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时候,都要面临挫折和失败。焦虑、优郁情绪的夏延、挫折感的产生,会影响一个人的日早生估、上件。严里时会使人心理失衡。现代人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兴趣、更坚韧的意志、更乐观的人生态度,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力、调控力。从理智上正确对待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扰和挫折,加强自我调节,培养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积极、勇敢地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本论文由③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人格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气质和认知风格并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它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自我调控系统则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白我控制三个子系统组成。”保证人格的完整和综合,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正确认识自己,调节自己,产生正确的对待挫折的态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④增强国际竞争意识随着世界范围内贸易往来、资金融通和技术转移规模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性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国际化、集团化,使得各专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培养既懂得企业管理又有全球意识,懂得国际管理人才已是世界一大趋势。⑤具有国际环境意识“全球问题,是指人炸、粮食短缺、战争、自然资源与能源缺乏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恶化,不仅严重破坏当代人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对未来人类的生存产生极大威胁。”面对全球问题的严重化,全球教育被提出。人们应该跳出只关心个人的小圈子,要关心全球命运、关心地球上的生存条件,树立关心全球的责任感和伦理观,具有全球合作精神,共同携手为解决全球问题而努力。超级秘书网

(5)身体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充分显露跨世纪人才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有人说:从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至今管理的科学性所创造的价值甚至超过弟二次上业单命坷入尖俐贝献。工商管理类人才正是这些成就的中坚力量,只有真正具备上述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索厦田人万万能仕兑争激烈的21世纪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王志学,张健.管理学学士应具有的素质探讨,

2.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企业营销理念的重整.生产力研究

管理类论文范文第2篇

1.1知识更新不及时

在这个知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应该不断用最新的知识充实每一位学生。但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中,管理类学科的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还是很早之前的观点及理论,学生不能通过课本及课堂及时接触理论上最新的成果及观点,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相关方面的实际发展严重脱节,相关学科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及相关企业的要求,影响学生的就业。此外,高校的管理类学科下设的许多子课程之间存在许多内容及知识的重复,且因为学校对于课程的优化整合没有做出做够的重视,各子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致使许多知识点在多门课程的课堂上被重复讲授,且许多知识点并没有被透彻讲解。这导致了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一知半解,掌握不透彻,此外,不断的重复也使学生产生厌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1.2对于实践的重视不足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管理类课程的授课都是以理论为重点,课堂上也主要是对书本上的理论及观点的灌输,导致学生仅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基础,严重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这导致许多学生仅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及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企业的发展还会因为缺乏高素质人才而受到影响。

1.3教学手段太过单一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手段还是太过单一,教师依然依靠课本,通过板书的形式进行授课,即使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一些工具进行授课,也只是通过投影仪来展示一些文字类的内容,并没有将必要的音像等重要的教学手段很好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了约束,对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高校的教学成果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各种关注及期待。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已经开始步入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而这一时期的关键目标是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以促进我国高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高校的管理类学科将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企业管理类人才,这些人才的综合素质将对这些企业、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各高校选择正确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满足企业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结合社会的需求,不难发现,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培养管理类学科的人才时,要注重其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该成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开发学生们的智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还要求各高校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社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各种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创新教学模式的优点在教学成果中充分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为社会输入大量的高水平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改进教学模式的措施

3.1明确社会服务价值,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习,机械加工与创新加工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者的基本加工以及生成加工是否积极展开。而这两种加工还要依据几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它包含组织、选择还有整合等。管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及实践能力为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手段完成学习目标,利用课上的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得到观念的升华,知识的改变,以及能力的提高。

3.1.1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提高自学能力

现阶段,知识日益重要的新时代,激烈的社会和各种市场的竞争,刺激了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如果只局限于现有的知识,是无法应对未来挑战的,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管理类课程改革中,学习者应该按照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学会自我思考,努力探索新知识,从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需要内化的东西,认真辨别新旧知识,区别两者之间的异同,以便更好地理解内化新知识,最终利用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己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1.2拓展课堂研究,培养学习者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拓展性学习的好时机,拓展学习的研究包括思想,兴趣以及技能拓展等。思想拓展主要是鼓励学生思考所学内容是否科学,在批判性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升华,思考能力的提高;兴趣拓展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新兴趣的拓展,老师在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习者寻找自己的兴趣;技能拓展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并获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唯有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再创造,才会得到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拓展,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获得创新能力,应对社会未来的发展以及工作需求。

3.1.3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提高实践能力

知识是指将学到的某些理论、原则、以及其他观点态度应用到某些具体实例中,即指将所获得的知识片段有机联系起来,并把它应用到实践之中,从而使经验得到沉淀而得到新的经验。意义学习注重在以前问题的解决中总结经验从而对于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因此,老师需要在课程教授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需要教师教学中的指导,还需要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的组织内化。这样不但会使学习者组织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还会使他们学会如何在现实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3.1.4采用指导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应用技能

在人们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更适合指导教学。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还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技能。我们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运用获得的知识支撑未来的工作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些能力涉及了诸多技能。例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3.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践性

3.2.1增加教材现实性

如今,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偏向理论,忽略现实,教学多以西方理论为核心,对那些企业竞争力,学习组织,企业再造等已被证明的合理正确的理论并未重视,这导致了教材与实际的不相适应。所以,将涉及现代管理的精华思想融入教材十分必要。

3.2.2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目前,在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几乎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基本定理的讲解以及特殊案例的分析,这远远无法培养出具有实践才能的学生。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合理的结合,必须摆脱传统的学习框架,引领学生思索解决企业运营中的新问题,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演绎,再将具体实例解决办法升华抽象,形成连接理论与现实的纽带。

3.2.3增强教材中所举事例的针对性

要增强案例针对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为在课堂学习中,设计环境,模拟情景,然后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给予学生自我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二为利用电脑软件模拟学习者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并解决软件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问题的自我分析能力;三是根据实际问题开展教学,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探索,达到教学的目的,促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结合两种不同的方法,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使管理类课程教学具有更广泛的更深刻的可操作性。

3.3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实践技能

3.3.1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分析

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最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者批判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要层层深入提出问题,把启发式教学融入课堂。

3.3.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其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老师应该适当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习者来引导课堂,调动其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如项目教学、角色模拟、课堂游戏。角色模拟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在现当时的环境和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演绎中去解决问题,使其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并掌握新的技能。项目教学主要指将比较完整的项目交给学生,督促其独立完成,从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到项目评价等。这种方法虽然在课下需要大量的工作,但是却提高了学用的转化效率。课堂游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实现再现和升华,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学到课本上的没有的知识。

3.3.3倡导课堂讨论,培养创新意识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对知识需要实践、创造和反思。成功性智力就是侧重人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包括前期的创意,对于资源配置的能力,应对所出现问题的对策,还涉及对表面现象的考虑以及对未来的问题的预测。即指自我反思,创意探究,方案执行等几个层面。这种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拥有了主动权,他们对于课堂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提高。在课堂上面对诸多繁杂的问题,他们经过讨论碰撞产生了思想的火花,迸发新的思想,促进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3.3.4选择正确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选择以各种问题作为教学导向的新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置时,首先选择一个开放性结构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各种信息来对这个问题的实质进行准确分析,并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它的学习所得,转变以往消极学习的状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探索式的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3.3.5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形成自我导向式的学习模式,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成为积极合作的人。团队学习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各种竞争意识调动起来,团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身处竞争状态,这种竞争的氛围可以让每个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提高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3.3.6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将实践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可以依据相关案例提供的各种背景资料总结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案例中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战的宝贵机会,以提高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的能力。此外,学生可以在进行案例分析中,加强对各种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相应的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

管理类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5).

[2]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管理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和合管理;教学模式;创新

高等学校是社会组织单元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和谐,因为教育管理的过程和目的就是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去协调资源和谐配置,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的本质表现为社会秩序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管理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和合”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哲学概念于先秦时期开始出现,和合管理把“以人为本”与“和合”作为叠生的价值准则。“和”,即和谐、和睦、和平、谐和、中和;“合”,即合作、联合、结合、融合、组合。“和”、“合”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充满哲理性的概念,表示了和睦共处、和气生财、合作聚力、协作致胜的管理理念。“和”是“合”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方法和前提,和睦共处才能和气生财;“合”是“和”的选择和结果,是手段和途径,合作联合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气生财”的管理目标,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管理策略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于和合管理之实践。[1]目前,对管理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社会对于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要求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生群体,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能力特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层次管理类专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围绕形成具有和合管理理念的交互式的教学观,使学校成为教与学双方价值提升的平台,这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理解为:课堂是人类专门的知识传授场所。因此,“知识型课堂”成为传统课堂的重要模式。它有如下特点: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传统的“知识型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主体,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将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教学的中心安排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标是围绕大纲将预先设计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给予学生更多的是课本知识和间接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获取方法的基本训练,教师始终难以摆脱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段的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更不用谈在管理实践能力上培养。

2.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地位。传统管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可以概括为“结构式课堂教学”,即重概念定义、轻管理实践,重理论体系、轻方法策略,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以至于课堂上学生只是对结论性和事实性的知识掌握较好,而在不同环境下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对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就明显不足。由于教学方式的单调,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以及情感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方法,这必然影响到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形成。

二、“和合管理”的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和合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进行历史的扬弃“无为无不为”、“刚柔相济”、“中庸之道”等辩证思想。“和合管理”的精髓就是“和气生财,合作致胜”。基于和合管理的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次改革。表现在:一是在教学观念上倡导学习型的交互式教学观;二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围绕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三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教学双方思维同步、情感共鸣,使课堂成为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

1.构建学习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学双方两个主体通过课程连接而成的一种特殊关系。两个主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和人格价值,借助课堂这个载体,教师和学生会在沟通和合作中进行知识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体现建构主义学习思想,即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是积极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课堂教学不仅具备知识传递的基本功能,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特定的模拟环境下,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原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2.融入研究型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掌握高层次管理人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价值观,使课堂由过去的“教”转向“学”的氛围,突出教学双方在知识的愉悦交流中的合作关系,展示创造性教学的魅力。研究型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下以主动探讨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围绕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编撰案例教学手册,内容包括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案例教学的引导控制、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等五方面,从“教”与“学”互动的基础上,注重引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本着立足教材,精选案例、情景模拟;情景描述、介绍案例;提炼理论、分析案例;应用理论、审视案例;归纳总结、形成体系的原则,注重案例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3.在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活动中推进合作型学习方式。管理类课程教学案例库由管理基本原理和案例组成。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并且可以从有限的教学空间中获得无限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延展性较强,让老师和学生在一种轻松高效的状态下授课与学习。知识点突出也是案例教学的另一大特点,知识点在案例教学中不是像课本上那样以条条框框来给出,而是结合着真实的事件,生动地提出,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注重管理案例教学与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总之,由于管理类课程涉及企业的生产、财务、公关等职能部门,案例的信息量大,涉及的行业广泛,为了避免教学的分散性,尽可能将理论教案与案例实施配套,在方法上注重案例的分类研究。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的个性化原则,第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教育。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规范要求下引导学生发展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思考管理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创新,从多角度提出案例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以宽容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激励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创新;第二,引导和培养学生发展合作性人格品质。人格品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针对性地使用案例,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在模拟、仿真管理环境中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深化管理理论教学的效果。

4.注重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在教学准备中,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准备和程序安排以及授课环境布置等发挥作用,确定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性质不变,明确教师始终负有组织教学的任务。教师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引导之中及教学后,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案例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管理实际背景,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游戏等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让学生加强思维的快速切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怎样获取知识,从讲解为主向启发引导为主转变。

三、结语

和合管理不仅是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容的理念,而且是具有完整体系的管理理论和高超技巧的管理艺术。坚持“以人为本”与“和合”的理念,才能克服现代管理理论及实践上的缺陷,才有管理科学的创新发展。可以说,“和”、“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要。具有“和合管理”理念的创新型学习方法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一座桥梁,可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教学方式实现全方位的创新,全面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管理类论文范文第5篇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设置有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2014年4月修订与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的调查中,我们对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结构有以下的看法:

 

一、论文选题存在“过空过大”现象

 

对于人文管理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继续教育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以下的遵循原则:要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尽量从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选题。选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避免“过空过大”。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存在“过空过大”的现象。有些学生对论文选题把握不当,选定的论文题目范围太宽太大,难以收集第一手资料,难以展开撰写。[1]论文内容不充实,不符合培养要求和目标。有些学生什么资料好找就选什么题目,选题理论性太强,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符,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如何分析、论证,难以完成。有些学生则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搜索”“剪切”“粘贴”等功能,摘抄、堆积而拼凑毕业论文,甚至存在抄袭现象。

 

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选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与预警研究”“薪酬调整机制的探讨”“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房地产营销战略研究”“论企业品牌战略”“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研究”“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们认为就成人教育的学生而言,以上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都是很大的研究题目。

 

二、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的毕业论文

 

我们认为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应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从而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选择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符合成人教育特点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而选择修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已在单位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类专业采取成人高考(业余、函授)、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学习的形式。很多学生在本科学习前已在管理等岗位工作了多年,积累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经验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2期望把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

 

由于很多学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本科阶段,不少学生已尝试结合所学习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毕业论文阶段,他们期望借助指导教师的帮助,解决一些工作实践的问题。因此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力更大,更期望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3理论知识积累尚不足

 

成人教育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的主流,很多学生工作相当忙,又有家庭负担,工学矛盾使学生很难有时间保证系统专心研究管理学基础理论。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有些学校在教学与考试上降低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学生学习与接受的知识面较窄。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理论知识积累上有欠缺,理论分析能力显得不足。

 

(二)管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

 

管理学科是直接指导实践的方法论,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社会性。[2]对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视以管理类课程理论为基础,联系社会实际分析较典型的案例,培养学生特有的管理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实践。

 

管理研究论文按论文的功能可分为:基础理论型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和学术论争型论文。基础理论型论文是运用科学抽象、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管理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的论文。学术论争型论文是就管理问题的不同观点开展争论的论文。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成人教育学生发挥其长处,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密切结合,更有利于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目前已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整合教学资源,实现送教上门,打造“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创新性课程体系。现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已探索与实践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是联合行业、企业创办直属班,学生群体都在同一企业工作,具有共同的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关心企业的发展,有共同的企业研讨问题。因此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更欢迎。

 

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是决定论文基本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要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更要注意与他们的工作实际和专业有机结合,选题宜小而具体。[3]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选题规模应适当,应选择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工作实际,能够独立完成的课题。

 

在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调查中,我们认为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广州欧康公司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研究”“广州海洋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南建公司提高客户装机满意度的研究”“ST零售企业经营的市场定位研究”“广东省空调行业销售管理策略研究”“通信代维企业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研究”“中铁十六局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广州萝岗区经济适用房工程质量监理研究”等研究课题,是属于管理类专业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选题。

 

四、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

 

在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在撰写规范中示例了某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录。从“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一文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了解该生撰写论文的思路。该生结合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实际情况,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管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研究结果很有实际意义与借鉴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该生能较好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做出一份贡献,也展示了该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成果。

 

“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正文结构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中国内外文献综述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包括了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文献等。第2章允升公司概况与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通过对公司员工的结构与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的描述,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章允升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调查结果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章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对策与实施建议。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提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的思路和原则,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及实施的建议。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结论是对整篇毕业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指出本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认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毕业论文,符合管理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结构。管理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可供参考。

管理类论文范文第6篇

1、在职研究生考试的科目。在职研究生考试科目根据报考专业而定,大部分考试科目为4门,外语、政治、数学和专业课;管理类专硕联考科目为外语和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其中,外语、政治和数学为公共课,为国家统一命题;管理类联考综合为各高校联合命题,专业课则是各高校自命题。

2、在职研究生的学位申请。报名参加同等学历申硕在职研修班,核对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审核通过办理考试资格卡,通过所报学校的校内考试以及全国外语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通过考试后一年内,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申请答辩,在提交论文半年内需进行论文答辩,通过答辩后经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通过流程后可获得由国家学位委员会统一颁发,加盖学位授予单位钢印的硕士学位证书,证书上体现,在职研究生专业名称及硕士学位,证书编号可在国家学位网站上查询到。

(来源:文章屋网 )

管理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36-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其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许多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锐意教学改革。如,纷纷开设了各种热门专业或补充了热门课程,开始着力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并把学生的特点定位在创新性上。不可否认,许多学校的这种认识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且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强调思辨,往往从书本到书本。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获得提高。事实上,创新的冲动来自于实践,创新的过程也必须来源于实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更深层次的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强调实践能力正是对脱离实际的弊端的否定[1]。庞思勤认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一个实践问题,要想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就要在创新实践中摸索锻炼[2],本文认为,从本质而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统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

本文将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期对中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一点借鉴。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特点及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3](1998年颁布),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从这些专业看,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自然学科的专业不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是满足工商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其毕业生也大多从事企业实际管理工作。因此,此类专业的实践特点更加明显。

对于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学而言,虽然通过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技能掌握的前提,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3]。因此,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环节。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与提高,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二、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

尽管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环节在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且加强了该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但在课程设置、师资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1.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仍然是以理论科为主,“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开始增加实践环节,但由于受经费投入、师资条件的影响,上述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各个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但保障各环节的实践和经费投入有限。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4]: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应在3∶2 ~ 7∶3 之间比较合适,但目前实践环节的比例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因而学生并不能达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领导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往往把把理论教学看得更重要些。

就目前而言,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材并不缺乏,而且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但对这些教材进行研究发现,一方面,教材雷同现象严重,很多教材的章节设置甚至内容安排都差别无几;另一方面,教材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缺乏专业实践环节的教材。即使有一些专注于实践环节的教材,作者也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因而,可供选择的实践教学教材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2.经费投入不足、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实践环节的设置需要大量的设备购买和师资配备,因而,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1989年,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kwein)的研究也表明:经费投入的多少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有着密切联系[5]。显然,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的聘任就成为开展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前提,也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但很多学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经费投入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即使有一些学校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投入的大量的经费,却也仅仅局限于购买了大量的硬件设备,然后一放了之。因此,建设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需要的、完备的实践与实习基地,也就成为当前诸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双师型教师,即指那些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使得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作为整个实践性教学的灵魂,其理论水平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尤其是一些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中,生硬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对模拟效果也很难做出精确的点评。这就需要每位教师不断学习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企业的管理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往往更看中的是应聘教师的学历和文凭,如是否具有博士学位等,并不太注重其是否具有实践经验。但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己任并集中精力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和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需要和理论教学一样,制定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完整的教学大纲、持续可行的经费投入计划以及教师考评体系。和传统的理论教学不同,由于其发展较晚,很多学校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程,这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实践课程的混乱与不规范,如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虽有要求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严格的检查,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极具随意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就要求各教学和管理单位,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必须先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要求实践课程设计不但要重基础,还要重专业,实现学生专业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开展教学评价的意义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因而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由于缺乏经验的支持,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不主动、不认真,从而导致实践环节的失效;如果不能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就会导致缺乏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甚至会敷衍了事。因而,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提高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途径

1.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重。通过改革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从而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重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有效途径。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模块和实习教学模块来进行[6]。实验教学模块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有目的的设计涵盖专业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室完成,如ERP实训、网上炒股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等。实习教学模块则主要包括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企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对企业业务的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专业实习则是希望到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参观与学习,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的目的则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检验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当然,改革课程设置,还必须有规范的教材与教辅。由于目前实践教学用书可选择用书并不是太多,高校应该鼓励具有丰富和成功经验的教师编写一些实践用书,并在应用的基础不断加以修改,从而最终达到规范和提高。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具有一支既具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目前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正逐渐成为高校师资的生力军。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十分擅长理论教学,但由于其中多数都是一毕业就走上讲台,缺乏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因而讲起课来也就“纸上谈兵”,缺乏激情和感染力。解决此类问题实际有多种途径。

第一,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高校对教师的引进应该打破传统的仅仅局限于高校毕业生和校际之间的人才交流外,还应该把目光投向部分企业。对于在企业具有一定实际经验,又具备优秀教师素质的人才加以引进,从而丰富教师群中的实践性知识。 第二,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制定规范的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校可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并言传身教一些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利用暑假或寒假等较为集中的假期,学校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企业对口部门从事一些相应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和规范的教师培训计划,双资型教师的比例必会逐步提高,高校地实践教学水平也必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3.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须环节。但该环节赖以实施的保证实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购买,还包括实验环节课程的设计;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放眼校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如高校应该和当地或外地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联合,建立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或校企共建开放型实验室等,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让具备条件的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7]。

4.构建基于实践能力的双评考核体系。构建基于实践能力的双评考核体系,就是对学校的实践骄傲学环境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是一般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AHP法、DEA等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综合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则可以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毕业设计作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的总检验,也是大学生进行的首次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因此,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也就变得尤为复杂,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见表1)。

表 1 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在新时期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尽管各高校一直在探索,期望能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在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他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所面临的问题,然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能对其他高校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某种程度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2] 庞思勤.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行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3]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摘要)[R],2009-06.

[4] 胥悦红.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07,(4).

[5] J.F.Volkwein.Changes in Quality Among Public Universities.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9,(2).

管理类论文范文第8篇

▶管理类联考考试科目:

包括“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与“英语二”两科,总分300分。

(1)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卷面结构:数学、逻辑推理、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说文),共三大部分。满分为200分。

(2)英语二,卷面结构:语言知识运用(即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第一部分四篇、阅读理解新题型、翻译(英译汉)、小作文、大作文,共六个部分。满分为100分。

分值分布:语言知识运用(完形填空)20道题10分、阅读理解(PartA)20道题40分、新题型(PartB)5道题10分、翻译(英译汉)15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15分。

▶考试难度

(1)综合能力:

①数学,为高中、初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考察有相当的灵活性,体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组合、建构、运用能力。

②逻辑推理,包含形式推理、论证推理以及综合推理三大部分。逻辑推理题题干及选项阅读量(字数)与信息量(信息点数)较大,阅读速度与抓取关键信息能力是做好该部分的基础能力。当然,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③写作,含论证有效性分析与论说文两个部分。论证有效性分析,要求能较快地找出一段论证中的漏洞,是考察批判性思维的直接体现;论说文,良好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基础。

(2)英语二

难度与大学英语六级相近,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打好两方面功底。一是阅读理解能力,这与考生的词汇量、逻辑思维能力直接相关。因此,应十分注意词汇量的拥有,实际上,你懂得词汇变形的意义是很有用武之地的,比如在完型填空中,直接考你背的词(原词),命题老师认为太没水准了,会给你加深难度。

其实增设难度的办法就在于单词的变形,包括词性的变化、时态的变化、单复数的变化等等,因此你手边要有一本英文词典,有事没事翻一翻,找找感觉,获得规律认识。记住,单词,考的一般不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