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小学数学不仅要求小学生“学会”,而且要求“会学”。下面结合《圆的周长》一课时中“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就如何培养孩子会学数学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过度引导,束缚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测量一下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学生开始测量、计算。学生汇报,教师填表。

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再观察表格,得出结论。试教后同组的老师指出,看上去结论是通过学生测量、计算、讨论交流得出的,但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吗?为什么要求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显然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帮学生进行了“挑选”,学生在我的过度引导下直奔主题,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大缩小了,是被动学习。这个环节基本上就是复习了“测量”和“除法计算”,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经历探究活动?结合同组的老师给我提出的修改意见,加上我自己的反思,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二、经历猜想,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1. 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用课件出示学生喜爱的独轮车图片,然后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拖出三个车轮,通过课件介绍车轮的规格,然后提问:如果各滚动一周,哪一种车轮行驶的路程比较长呢?带着这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活动一。

活动一:观察图形,猜测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1)( )号车轮直径最长,( )号车轮直径最短;

(2)如果把三个车轮沿直线滚一圈,( )号车轮滚动的距离最长,( )号车轮滚动的距离最短;车轮沿直线滚动一圈的距离就是车轮的( )。

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 )有关。

学生汇报完活动一后,课件演示三个车轮滚动一周,然后再次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展示学生的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直径有关。

以上教学设计我从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独轮车入手,无论是对图片的观察,还是合理的猜想,都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表达,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对本课探索主题的猜想。

2.操作探究,验证猜想

(1)测量圆的周长

让学生先试着说一说如何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再动手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学生测量以后利用视频交互系统,展示各组的测量方法。接着让学生看课件演示,再次熟悉操作步骤。

最后我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出示一幅摩天轮图片,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的周长。面对这个不能滚动、无法绕线的圆,学生体会到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是否能用计算的方法得出?

这里我从单纯的通过测量得到圆的周长,到无法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

在让学生先进行测量和计算,再填表,然后在视频交互系统上交每组填写的表格,再利用白板的即时生成功能将学生探究的数据进行汇总,对照汇总的表格讨论交流。在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中,测量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正向关系;计算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利用视频交互系统和白板的即时生成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样,学生从熟悉的实物入手,提出猜想,然后小组独立操作与合作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猜想,给学生创造了“敢想”的机会。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研究,他们被推到了“主人”的位置,在猜想、操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记忆水平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熟记大纲规定和教材给出的那些内容,以学生能够准确地再现所学的具体材料为满足。理解水平的教学则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教材较深入地掌握知识,做到学懂会用。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理解是这一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志。思考水平的教学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它比理解水平的教学更进了一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是这一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志。

下面借三位老师教“圆周率”的课来加以说明。

甲教例:教师向学生解释圆周的概念后接着说:“根据科学家研究和精密计算,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是一个定值。”教师边说边板书:圆的周长÷直径=3.1415926……。同时向学生指出:“这个数就是圆周率,同学们应当记住它。”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又编了两句顺口溜。

乙教例:教师复习了圆、直径和圆周等概念以后,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经过多年研究、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并动员学生:“大家信不信?不妨试一试。”接着让学生用三个不同直径的硬纸做的圆,分别在有刻度的尺上滚动一周,并记下每次滚动的数据:直径l厘米的圆,周长3.1厘米多一些;直径2厘米的圆,周长6.3厘米多一些;直径3厘米的圆,周长9.4厘米多一些。学生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不论直径的长短如何,周长确定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板书:圆的周长÷直径=3.1415926……,指出这叫圆周率。

丙教例:教师层层设疑,“逼”着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一、什么是圆的周长?通过迁移,由正方形周长概念类推出圆周长概念,由正方形周长与它的边长有着固定的倍数关系,联想到圆的周长是否与圆内某条线段长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二、如何测量圆的周长?1.出示铁丝圆(圆周可拉直)。用直尺直接测量不方便,怎么办?――化曲为直。2.出示圆纸片(圆周不能拉直),化曲为直有困难,怎么办?――绕线或滚动。3.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既不能拉直也不能滚动),绕线或滚动有局限性怎么办?要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三、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学生观察发现:圆的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也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四、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动手测量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圆的周长,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把相应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观察这些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从而得出:每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就是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五、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只能取它的近似值进行计算,一般取两位小数,即π=3.14。

对比上述三个教例,效果显然是不同的。

甲教师从学生感知教材直接转入要求学生记住教材,虽然编了两句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但他只动用了学生的记忆,却并未发挥学生思维的作用。学生即使记住了圆周率,但并不理解圆周率为何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是“食而不化”。

乙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圆的某些特征的知识,并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思考,从而验证结论,发挥了学生的思维作用,学生也理解了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固定关系,使这个新知纳入了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系统中去,成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足之处是教师把教材内容不作处理而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掩盖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课题:“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分析:

当前,“数学新课程实施应以学生数学素质的养成为核心目标,课堂教学中学经验的获得是学生数学素质养成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标准(2011版) )地者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透步积累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例3更是提供了一次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圆的面积研究,以计算圆形草坪的面积作为情境自然引入;光盘、环岛、古建筑中的“外方内圆” “外圆内方”、土楼的占地面积、篮球场的三分线大量的生活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同时,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也能更真切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教学对象分析:

该节课内容是专门针对正迈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展开的,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了解到,处于该阶段的很多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对他们来说教学难度不是很大,如果在课堂上能够紧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一起探索、一起学习,定能有所收获。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该教学内容是学会计算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该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辨别圆形、计算圆的周长,指导圆的半径、直径怎么表示,也明白“π”的含义以及其数值。小学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年,也是他们在小学校园呆的最后一年,相比于其他低年级的小学生们,他们不仅在年龄上有所增长,而且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也较全面,同时也更加地深入。

2.对学习该内容的困惑与迷思

学生会对“π”的来源以及它的数值具体含义了解不是很清楚,还有存在对“圆”面积公式的疑惑,它是怎样从长方形的角度推向圆的形状的。部分学生存在逻辑感不强,对推导的过程不能做到知根知底,举一反三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学的认知目标、教学方法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目标。

1. 教学的认知目标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2. 教学方法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极限思想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规、教学模具、纸张、作业本、尺子、剪刀

教学的基本思路(或流程)

教学过程:

一、从旧知到新知,引入新课

根据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实例,开展新课堂。

1.课前回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在一道题目中,已经知道圆的半径r的数值,怎样计算圆的周长C?

(2)在一道题目中,已经知道半圆的直径R或者四分之一圆的半径r,应该怎样计算这些圆的周长C?

2.明确圆的面积的相关定义:

学习过程1:老师可以拿出课前准备的纸张,用圆规在纸面上画2个大小不一的平面圆,并拿出剪刀进行相应的裁剪。老师:这是两个一样的圆吗?他们一样大吗?

学生:不一样大,一个大、一个小。

老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A:用眼睛看,它们明显不一样大小。

学生B: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比较,哪个大就说明哪个是大圆,哪个是小圆。

老师:在生活中我们凭借着肉眼来辨别这些东西的大小,那么在数学上我们是怎样判别他们的呢?这时我们伟大的数学家们就引入了一个“圆的面积”的概念,通过计算他们的面积大小来确定其大小。

学习过程2:理清“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老师要用标准的圆形教具,动手指出圆周长和圆面积之间的区别。理清之后,归纳两者之间定义的不同,即圆的周长是指构成圆一周的密闭曲线的长度,而圆的面积是指某个圆占平面的大小。

二、巧用游戏化形式,辅助学生理解

学习过程1:老师使用PPT课件展示问题:一个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半径r为4厘米的圆形,怎么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鼓励同学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圆面积的大小进行猜想,在讨论后,老师展示结果。在此过程中(老师所呈现的PPT有猜想过程)得出,该圆面积比4个同边长的正方形比较要小,而比3个同边长的正方形要大。老师:可见,圆的面积的大小无法直接用正方形来衡量计算。

学习过程2:老师带领学生们回忆其他几何平面图形面积(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的计算方法。老师同步PPT的内容,唤起学生们的记忆,即我们在计算一个新的平面几何图形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分割、拼接、补全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图形,开展运算,也就是化难为易。

三、教师引领,带领学生一起推导圆面积公式

学习过程1:探索拼接成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关系。

首先,老师提出问题:拼接而成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什么联系呢?鼓励同学们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思考。思考完毕,可以邀请几位同学进行回答,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展示PPT相关内容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学习过程2:寻求其他推导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4人为一学习小组):运用转化思想,来求圆的面积。讨论完毕后,小组成员可以派代表进行讲解,此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实战练习,提高解题效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认清主导作用,明确主体地位

我们知道“主导主体”论是现代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导”促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是建立在对方成为主人的基础上的,教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在教师“导”的前提下,学生自己去实践、思考、分析、归纳,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清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不可能取代教师。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总之,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参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成就变得更加直观、自然。学生由于参与的自觉自愿,素质的内化就更实在、从容、简单。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调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必能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发展,多媒体也将真正成为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要用到数学知识,以此可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新课开始前,用课件展示小朋友去买小东西的情境,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谈谈,平时你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要用什么?要注意什么?让小朋友谈出自己购物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小组合作解答,这样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而整堂课学生都是在愉快地做着本该枯燥的练习题,使学生慢慢地喜欢数学,爱数学。不但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趣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才能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准确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灵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如在教学《认识圆的周长》时,我用多媒体进行这样教学:

1.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两只小兔在跑步。红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蓝兔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1)要求红兔所跑的路程,就是求什么?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2)要求蓝兔所跑的路程,(板书课题:圆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呢?(3)圆是由一条什么线围成的?围成圆的这条曲线的长就什么?谁能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呢?(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3.实际感知

请学生拿起圆形纸片,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圆片的周长。

、(新课的引入,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媒体动态演示"围"的过程,巧妙地提示了正方形周长和圆的周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认知迁移。)

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时,又采取这样的教学:

1.猜测

(1) 如果两只小兔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跑步,红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一圈,蓝兔沿着圆形路线跑一圈,哪只兔子先到?(媒体演示)为什么红兔会先到呢?

(2)我们已经学过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几倍?

(3)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半径、直径)(媒体演示)

(让学生看着静态画面对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作出直觉判断,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直觉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2.验证

圆的周长是不是和直径有关呢,请同学们来观察几个圆。(媒体演示)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圆的直径最短?你发现什么?

出示: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如果能及时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能将学生带入妙趣横生的数学世界去,在玩中学习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专研创新,提高教学效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圆;教学;探究

数学是一个过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在数学的教学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给自己的学生分享数学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关于圆的记载是比较早的,那么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平面图形――圆。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也比较容易不集中,根据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在小学的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融入课堂的教学中。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跟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拿出一枚硬币,让学生观察并且回答硬币的形状,然后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学生这时候会说出有关圆的很多物体,有的说轮胎,有的说电扇,有的说天上的太阳等等。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些圆形的物体美吗?”很多学生会回答美,接着可以继续发问:“在生活中这么多圆形的物体,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认识圆呢?”很多学生在信心比较满的时候很轻易地回答想。一个小小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快乐学习。

二、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初步体验认识圆。在现代课堂的教学中,学生应该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也就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有关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与这些图形有什么区别,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然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作业纸,让学生动手画圆(不能借助圆形物体),这时很多学生会发现,很难将圆画好。那如果画圆的工具呢?固定圆规的一只脚,转动另一只,则会发现圆很好画。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这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就会开始思考,体验圆的奥秘,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半径、直径和圆心等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并让学生动手测量,学生会发现半径是直径的1/2。再让学生把手中的圆进行对折,会发现圆是以自己的直径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这时候学生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这时候教师可以继续引导,让学生思考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一系列有趣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开心地思考,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

三、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学生对圆的有关知识认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明白他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该如何运用,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练习的内容也要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能够慢慢地接受。

例1.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2 cm和4 cm,他们的直径比是( ),周长比是( ),面积比是( )。这个例题基本上涵盖了有关圆的所有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时候也不至于陌生,会根据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很快算出答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再将难度稍微增加。

例2.把一张圆形纸片沿半径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其周长( )。

A.等于圆周长 B.大于圆周长

C.小于圆周长 D.无法比较

这道题考查的是圆的周长,只是结合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难度稍微增加了,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得出答案,让学生对圆的周长以及半径的有关概念和计算更加清晰,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在例2的基础上再增加难度。

例3.用铁丝在一个半径15厘米的圆柱形水桶外面加一圈箍,接头处多用3厘米,共需要( )厘米长的铁丝,这道题只是复杂了一点儿,也结合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学生也是考验,这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困难。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将题目进行拆分,将涉及的知识点写出来进行分析解答。学生在一步一步分析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怎么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题目,也学会了该如何解答复杂的题目,教会学生该如何进行思考,也为学生以后解答复杂的题目打下基础。

在圆的教学中,要能够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有裕自主探究,加上适合的练习巩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开心的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解题习惯,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 学习兴趣

1.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1.1 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1.2 新课程的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

1.3 新课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4 新课程的学生观: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

1.5 新课程的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6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教师应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2.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

3.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3.1 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

3.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3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5.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

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两次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一次: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观察: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就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二、教材分析

在平面图形的学习中圆安排在最后一个,是在学习面积的认识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基础之上安排的。

本单元安排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教材中介绍的把圆通过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这里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另一种思路是在圆内画正内接多边形,使多边形的面积越来越接近圆,这也就是刘徽的割圆术,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在这个化圆为方的过程中,加强了转化思想的渗透。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优秀数学成就,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课前调查,有20%的同学知道圆的面积公式,但只知道公式却不知道怎么来的,有10%的同学认为知道,但写出的公式不正确。针对以上情况,我把化圆为方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公式的推导作为重点,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发现圆的面积公式。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自主探究中体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刘徽、祖冲之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学难点

化圆为方体会极限思想。

七、教学准备

PPT 圆片剪刀

八、教学流程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课件:小马吃到青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圆的面积。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回顾复习,总结方法

1、我们在推导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怎样研究的呢?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2、前面的学习对研究圆的面积有什么启发吗?

小结:你能把前面学习的方法用到圆面积的研究中,这说明你很会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找到学生的原有认知,运用正迁移寻找到研究圆面积的方法。)

(三)尝试转化,推导公式

1、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请你大胆猜测一下。

2、请你先想一想圆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再动手剪。

活动要求:

(1)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2)圆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联系?

(3)通过转化后的图型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啊?

提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预设一:圆内正多边形

1、圆内只剩正方形

(1)指名说想法

(2)对于他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2、圆内画正方形

(1)出示:把圆转化成正方形和4个小部分

你看前面同学把这4个小部分去掉了,你为什么粘在这了呢?

(2)方法同上,但是在拼成的椭圆形上画正方形。

请第二个同学说一说。

(3)圆内正六边形

指名说想法。

比较这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继续分下去,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会怎样呢?

(4)介绍刘徽的割圆术和祖冲之。

预设二、沿半经剪

1、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1)展示学生作品

指名说想法。(分的份数少的)

比较沿半径分的几种方法:观察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

(2)渗透极限思想

如果继续顺着大家的思路往下分的话,想象一下:16份,32份呢?。

出示课件:电脑演示由8等分到32等分

小结:我们这几位同学沿着半径把圆剪开,因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所以圆分的份数就有若干份,分的越多拼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3)圆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呢,你能独立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预设三、展示其他图形

指名说想法

1、转化成梯形、三角形

2、推到面积公式

小结:你们的想法独具匠心,思维与众不同。刚才我们努力的把圆转化成其他图形,虽然方法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咱们同学可真了不起,自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空间,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动手剪、开口说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通过比较、课件演示,渗透极限的思想。)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当这个圆的半径是1米时,小马吃草的面积是多少?

2、当这个圆的直径是2米时,小马吃草的面积是多少?

3、当这个圆的周长是6.28米时,小马吃草的面积是多少?

十、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转化图形 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 宽

圆的面积 =周长的一半×半径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思想方法

如何把数学课上得简单些需要一定的方法。

一、准确把握和理解数学的本质

在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自身最欠缺的是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只关注教学的“显性内容”,而忽视教学的“隐性内容”,课堂教学往往就显得很“单薄”,这就需要教师从数学本质的高度上去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使课堂教学更加“厚实”一些。

1.基本概念的理解

“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小学数学的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所有的数学技能都离不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如,小学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一分数的认识,首先从分数的产生入手,从“平均分”或计量长度的现实模型中让学生产生学习分数的需要,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各个部分,借助于不同的直观模型建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了解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对于分数的基本概念要在“有过程”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与感悟,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原有的初步认识逐步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形式化定义。只有经历了“过程”的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材通过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求圆的周长”中渗透“以曲化直”的方法,让学生思考:“用一把剪刀,只剪一刀,怎样剪才能把一个正方形剪出一个圆来?”通过作品展示、对比,让学生发现对折的次数越多,剪下的图形就越“圆”,它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体验极限思想。然后借助电脑演示,并介绍刘徽、祖冲之的“割圆术”,让学生经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以曲化直”的问题解决策略。

3.学习品质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抄错、看错、算错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都将之归因于“粗心”。实验证明,“粗心”的背后是学生学习品质的缺失。有一位专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期末复习时出现了一道“甲比乙多走5%,那么乙就比甲少走5%”的判断题。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两个5%的标准量不同,因此,它们的对应量(实际量)不等。期末考试卷中又有意出了一道相似的判断:“甲比乙多走了全长的5%,那么乙就比甲少走全长的5%”,结果“全军覆没”。很显然,学生受到复习题的干扰而“上当”了。许多学生错误解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读题、审题,题目意思还没弄明白就下笔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很重要的。

二、建构数学知识体系,达到融会贯通

数学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每一个新知识点都是旧知识点的延续,有一根无形的“线”将它们串起来,这根无形的“线”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发现分数(百分数)问题是小学阶段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之一。究其原因,自然是对分数的理解不够透彻。回顾听过的许多一线教师的“分数的认识”一课,导入部分大同小异,请看下面的导入环节。

师:有6个苹果,分给小明和小琴,你想怎么分?

生:每人分3个。

师:为什么?

生:这样分才公平。

师:这样分,我们把它叫“平均分”。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

生:4除以2等于2,每人得2个。

师: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

生:2除以2等于1,每人得1个。

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

生:每人得半个。

师:这半个怎么用数来表示呢?

生:半个可以用0.5表示。

生:用一分之二表示。

生:用二分之一表示。

师:是用一分之二还是用二分之一表示好呢?

生:一分之二。

(认为用一分之二表示好的同学明显占了上风,只有一个同学认为用二分之一表示好)

师:是的,正确的答案是用二分之一表示。

……

以上导入给学生渗透了分数产生及分数学习的必要性,但它给予学生一个错误的信号,就是只有一个苹果(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才需要用分数表示,大部分学生用一分之二(一分为二)表示半个也验证了这一点。学生刚开始学习分数,教师就让学生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思维定式,给往后学习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就是分数的相对性理解埋下了隐患,为此,建议作细微的调整,请看以下处理:

师:有6个苹果分给小明和小琴,你想怎么分?

生:每人分3个。

师:为什么?

生:这样分才公平。

师:每人一半,2人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

生:4除以2等于2,每人得2个。

师:(演示)一人一半得2个。那么,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

生:2除以2等于1,每人得1个。

师:还是每人一半,是1个。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得几个?

生:每人得半个。

师:这一半怎么用数来表示呢?(板书“一半”)

“一半”与“半个”有本质的区别,“一半”既可表示“率”,又可表示实际量,而“半个”只表示实际量。教师强调“一半”,就隐藏着分数的相对性意义在里边,也就是“6个的一半是3个,4个的一半是2个,2个的一半是1个,1个的一半是半个”。同时,使分数与除法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样,学生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时,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就容易了。

三、发挥优势,彰显风格

记得学校有一位走上讲台不久的王老师准备参加县教学评优活动课,上的是一节低年级的课。王老师是一位男教师,在借班试教过程中,无法与低年级的孩子“融”在一起,很是苦恼。我当时恰好上一年级的数学课,学校领导建议他抽空听我的课。于是,他悄悄地端了一把椅子坐在教室后面听了我的一堂课。

听完后,他很好奇地对我说:“你一站在教室门口,微笑地看着学生,学生立即就安静下来,真神了!你有儿童语言,说的每一句话,学生都喜欢,我却很难做到。”

我鼓励他:“你也试一试,可以做到的!”

于是,他学着我开始再一次试教,我也坐在教室后面听,感觉非常别扭。上完课后,他苦笑道:“我怎么也学不会你的那种教学神态、教学语气!”

我告诉他:“你的表情流露、儿童语言是装出来的,当然很别扭了。只要你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适合学生,发挥你自己的优势,上出你自己的风格,这堂课是可以上好的!”

五个手指都有长短之分,每个教师也都有所长、有所短,聪明的教师善于发挥自身的长处,在课前准备时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