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朱熹观书有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第1篇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第2篇

1、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2、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3、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熹《朱子语类》

4、心统性情者也。——朱熹《近思录》

5、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录》

6、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

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8、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朱熹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10、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1、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12、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13、礼即理也。——朱熹

14、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

15、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朱子全书》

16、为学读书,须是耐烦。——朱熹

17、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朱熹《论语集注》

18、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

19、仁者,以天下为已责也——朱熹

20、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21、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22、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朱熹

23、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24、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25、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朱熹

2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8、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29、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30、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

31、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32、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33、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34、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朱熹《近思录》

35、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36、朋友,以义合者。——朱熹

37、活到老,学到老。

38、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3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0、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朱熹

41、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

42、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43、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朱熹

44、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45、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4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47、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朱熹《范纯仁语》

48、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朱熹

49、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近思录》

50、蹉跎莫谴韶光老。——朱熹《四时读书乐》

51、志者诗之本也——朱熹

5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5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

55、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5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57、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朱熹

58、天下事,坏于懒于私——朱熹

59、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朱熹

60、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61、"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书集注》"

6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63、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64、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朱熹

65、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朱熹

66、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67、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朱熹《朱子全书》

68、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69、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70、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朱熹

71、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朱熹

72、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73、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74、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7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6、慎勿谈人之过,切勿矜己之长。——朱熹

77、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78、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四书集注》

79、人之操履无若诚实。——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80、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81、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朱熹

82、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83、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朱熹

84、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85、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朱熹

86、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

87、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8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89、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熹

90、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开也——朱熹

9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93、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94、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95、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朱熹

96、心平则气自和。——朱熹

97、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98、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朱文公集》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第3篇

我的家乡在尤溪,那里有大理公园、紫阳公园、沈郎樟公园。不过我最喜欢的是美丽的沈郎樟公园。

走进沈郎樟公园,踏上鹅卵石小路,来到小路的尽头就是音乐喷泉。每当周末夜幕降临的时候,音乐喷泉就开始喷水了。瞧,那水柱时而像直冲云霄的火箭;时而像婀娜多姿的仙女,时而像五彩缤纷的烟花……真是千姿百态,令人赏心悦目啊!

走进南溪书院,映入眼帘的是半亩方塘,池塘里的鱼五颜六色,有的是黑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金色的。它们时而成群结队地抢鱼食;时而懒洋洋地游在池塘里;时而互相追逐、嬉戏……站在半亩方塘旁,我不由地想起了朱熹爷爷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旁有两只石雕大鲤鱼,它们的嘴里源源不断地吐出水来。半亩方塘后面是文公祠,文公祠里面有朱熹爷爷的雕像,那眼睛炯炯有神,气宇轩昂。

这就是我家乡的沈郎樟公园,这就是美丽的沈郎樟公园!

二年级:战7869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第4篇

内容简介:讲述了东阳马君则习不怕困难,不怠慢,不怕苦,不怕累的事件,以及遵守诺言,借物要还的品质;

2、《冬夜读书示子聿》,创作年代:南宋,作品出处:《中华诗词》,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陆游。

内容简介:《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3、《观书有感二首》,作者:朱熹,作品出处《朱文公文集》。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品析;多元诵读;拓展延伸

古诗――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教好古诗,学生如何学好古诗,怎样让这支民族“瑰宝”焕发新的光彩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给方法,悟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通常是老师将古诗肢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关键字,然后详细讲解,分析字意。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完全游离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外,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畏难情绪。而我们老师应该做的是在课上引导学生放开思想,让思维活起来。

我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组织质疑环节“为什么诗中写池塘,诗题却叫《观书有感》呢?”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探讨,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学生明白了朱熹借半亩方塘来譬喻读书体会的。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把学习的自、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品析字词,悟感情

“一字值千金”,用这句话来形容古诗中的精妙之字绝不为过。这就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精深之所在。于是,在我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最后总会有这样一个环节:请你闭上眼睛,感情朗诵或者听别人朗诵这首古诗,细细品味,你觉得这首古诗哪个字哪个词用的最好,好在哪儿?

以下是我在教学《观书有感》一诗时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

生1:我觉得“鉴”字用得好,它给人的感觉是池塘里的水清澈极了,犹如一面镜子,多形象呀!

生2:我觉得“徘徊”这个词用得特别好,一个词将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动态地描写了出来。而且与前面的“天光”和“云影”形成相互照应。

生3:我觉得“问”字用得好。它引起读者的思考“池塘里的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为下文理解读书的感受作了铺垫。

……

学生在品读中,不断感叹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不断感叹作者描述景色之美,不断感叹中国古诗艺术的博大精深,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通过反复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使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

1.初读,文通字顺

一看到诗后,要求学生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通畅,既是乘学生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两全其美。

2.再读,领悟诗意

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字典等非直接说明诗意的工具书读懂词句,将能读懂的批注在诗旁,将不能懂的作上记号。然后再通过小组或全班的交流领悟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诗写了什么。

3.三读,体会感情

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虽然大纲对体会思想感情的要求仅放在高年级,但一般来说,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都是浅显易懂的诗,只要孩子了解了诗意,就会自然而然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4.四读,熟读成诵

即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地读,以达到成诵的境地。

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的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

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种:

1.课前收集

课堂上的能力展示,来源于课下的积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课上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

2.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我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提问:你还知道陆游写过哪些爱国的诗?你还知道哪些抒发爱国之情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爱国文化的深层次认识。

3.课后延伸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有新意,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第6篇

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被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深秋,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画,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清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有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秋八月,时年38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凉凉而潺潺犹似旧时。

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琅琅书声……

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选自《书院清池》)

阅读思考

1.文章第三自然段对蝉声的写作有什么作用?

【现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地位重要且有特殊表达作用的句子”,这样的语句,其作用一般有两点:一是在内容上的作用,一是在结构上的作用。结合上下文,我们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一是写书院的文化意蕴(给人以历史遐想);一是衬托书院清池的静。

2.第八自然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第7篇

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读出了气势,读出了坚忍不拔精神。学习保尔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保尔为国家而战斗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三国演义》是编年体性的历史小说,多为虚构,但语言生动,英雄个性张扬,人物活灵活现,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富有人性化。突出了刘备的仁义,张飞的勇猛和关羽忠义名贯千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还表现了曹操的奸雄性格,周瑜的足智多谋但气度狭窄,鲁肃迂腐无能等人物个性。

我是比较喜欢诗歌的,所以我常常品味《唐诗三百首》。谈到唐诗就不得不谈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李白性格豪放,因此写出的诗也豪放。一首《将进酒》,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成为了千古名篇,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李白放浪的性格。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豪放大气,表现了李白不甘心顺侍权贵的思想。杜甫的诗大多悲伤、凄凉。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忧国忧民的情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说得十分真切,不管读哪类书,都有收获。把书中的好言好语结晶在自身上很重要,无论书中的知识文化多少。

朱熹观书有感范文第8篇

我们把本是零散的、易混淆的文学常识串连、组合、加工,编成了较有情趣的韵文,力求抑扬顿挫、有节奏感、悦耳铿锵,还留意了诗文内容与地域情境、节令、思想内容及对比等,尽管有些牵强,却提纲挈领,记忆事半功倍。只要读熟就能自然引出,真正寓教学于轻松愉快之中,成效显著。现将编写的长春版几个年级小学文学常识韵文分册呈现,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杜甫《绝句》写“黄鹂”,江畔寻花“花满蹊”。居易“弄石”《遗爱寺》,“爆竹声中”安石吟《元日》。“草长”《村居》清高鼎,《丑小鸭》丹麦安徒生。芬奇画蛋,功到自然成。

二年级下册 神话开天地,精卫填海、后羿能射日。《忆江南》唐代白居易,杜甫《春夜喜雨》因“好雨”。王维“红豆生”《相思》,《观书有感》宋朱熹。范成大《……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去,范仲淹《江上渔者》“风波里”。张乐平《雨后(画)春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一年以后》卜劳恩。

三年级上册 汉乐府诗有《江南》,《白梅》“冰雪林中”元王冕。《江雪》唐代柳宗元,《鹿柴》王维对“空山”。“寻隐者”贾岛“松下问”小童,晚唐杜牧吟《清明》。“谁道群生”在说《鸟》,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秋词》“自古”,刘禹锡“九曲”《浪淘沙》,《小儿垂钓》“稚子”遥见胡令能。《闲居初夏……》宋代杨万里,《画眉鸟》欧阳“随意移”。“大雪”写《青松》,“乡村花园”见萧红。

三年级下册 《蜂》唐罗隐“不论(那)平地”,贺知章《咏柳》比“碧玉”。韩愈“天街”正《早春》,《江南春》杜牧想“千里”。《春日》“寻芳”宋朱熹,王令“三月”《送春》去。“泉眼无声”《小池》映照杨万里,翁卷《乡村四月》绿。“茅檐低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汪曾祺与《荷花》,《花儿学校》泰戈尔也写花。

四年级上册 “远上”《 凉州……》王之涣,“登鹳雀”“白日依山”。“向晚”商隐《乐游原》,昌龄《出塞》“汉时关”。卢纶“月黑”《塞下曲》,《凉州……》“葡萄美酒”催王翰。李贺《马诗》行大漠,《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看吹雁。李白《早发白帝……》,“朝辞白帝彩云间”。韦应物《调笑令·胡马》,罗贯中赞马“奔腾千里”下九天。《捞铁牛》宋朝之怀丙,美国马克吐温坐“小艇”。《哈尔威船长》法国雨果记,英笛福《荒岛日记》选自《鲁宾逊漂流记》。

四年级下册 陈子昂“不见古人”《登幽州……》,贺知章《回乡偶书》曾《咏柳》。李送故人《黄鹤楼……》,《望天门……》中断水东流。《宿建德……》浩然“移舟泊烟渚”,《送元二……》“渭城”王维“独在异乡”《九月九……》。“寒雨”昌龄《芙蓉楼……》,“青山”杜牧《寄扬州……》。刘禹锡“湖光秋月”《望洞庭》,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北朝民歌“敕勒川”,《……秋思》“枯藤”马致远。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小说乃长篇。戌林“渡河”,《命若琴师》史铁生,《梅雨潭》《背影》朱自清。陈然狱中写“自白”,《囚歌》“为人进出”是。

五年级上册 汉乐府诗《长歌行》,昌龄“青海”从军行。《荔枝图序》白居易,《春望》“国破”杜甫称诗圣。苏轼《……湖上……》“水光(方)潋滟” ,《六月……望湖……》“黑云……未遮山”。明代文嘉《明日歌》,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万里河东”陆游《秋夜将……有感》,《月光启蒙》孙友田。振铎《燕子》正翩翩,《野草》顽强原。臧克家写了《有的人》,《林海》老舍望《草原》。矛盾在《黄昏》,《窃读记》海音。《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匆匆》而去朱自清。《朝三暮四》出庄子,《聊斋志异》蒲松龄。

五年级下册 板桥“三绝”诗书画,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二月花。王勃送友“城阙”下,高适“千里”《别董大》。《望庐山……》“日(出)照香炉”,《峨眉山月……》映“平芜”。王维渭城《送元二……》,居易《大林……桃花》始盛开。韦应物《滁州……》叹“独怜”。安石《泊船……》“一水间”,《浣溪沙》晏殊“一曲”不简单。苏轼“竹外”《惠崇春江(写)晚景》,《题西林壁》横看成了岭。苏舜钦《淮中……》春阴看草青,《游园不值》叶绍翁。法国顾拜旦《体育颂》,丰子恺写了《黄山松》。《天上街市》郭沫若,《快乐王子》英国王尔德。《史记》有《田忌赛马》《西门豹》,《一只贝》自贾平凹。《鸟的天堂》与巴金,冰心和鸟最相亲。

六年级上册 西汉《苏武(曾)牧羊》,杜甫《蜀相》写“丞相”。《从军行》王昌龄到“烽火城”,《送李判官……》“万里辞家”刘长卿。《悯农》“春种”是李绅,《逢入京使》“故园东望”乃岑参。《贾岛推敲》逢韩愈,安石“到、过、入、满”改成“绿”,《书江西……》“郁孤台下”辛弃疾。陆游《示儿》《诉衷情》,文天祥“辛苦遭逢”《过零丁……》。《西游……》吴承恩,《三国……》罗贯中。《水浒……》施耐庵,雪芹《红楼梦》。清朝郑燮《竹石》说“咬定”,“望门投止”《狱中题诗》谭嗣同。《自题小像》是鲁迅,《卖火柴……》丹麦安徒生。《凡卡》俄国契诃夫,现代冰心《忆读书》。

六年级下册 《观沧海》曹操正“东临”,《龟虽寿》里示壮心。杜甫《望岳》吟“岱宗”,“解落三秋”李峤《风》。王维《使至塞上》走“单车”,志和“西塞山前”有《渔歌……》。居易《赋得古原草……》,《书湖阴……》安石“茅檐(自)长扫”。《夏日绝句》李清照,《少年中国……》梁启超。现代鲁迅写《风筝》,《井冈山》《到韶山》主席感“别梦”。《我的老师》教魏巍,追寻延安祁念曾。《落花生》是许地山,《井冈翠竹》与袁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