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10以内的加减法

10以内的加减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第1篇

一年级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经过一年的学前教育后进入小学的,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当然也还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个人的接受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就是关键,再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2、教学目标

①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②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③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⑤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⑥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⑦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⑧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⑨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⑩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

①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及10以内各数的组成。

②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③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④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⑤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⑥会进行比一比,直观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初步认识钟表。

4、教学难点

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②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③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了解分类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

⑤认识钟表。

5、教具准备

①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②口算练习卡片;③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④数的组成练习卡片;⑤计数器;⑥绒板;⑦钟面;⑧方木块;⑨小棒;⑩数位表。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习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

1、数一数2课时 第一周

2、比一比3课时 第二周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第三至五周

①1—5的认识

②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③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4、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第六至七周

5、分类2课时 第八周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第九至十四周

①6、7的认识和加减法

②8、9的认识和加减法

③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④连加、连减、加减法混合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第十五周

①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②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8、认识钟表2课时 第十六周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第十六至十八周

①9加几

②8、7、6加几

③5、4、3、2加几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第2篇

2、运用分解技巧从分解组合开始教孩子,一边分,一边用语言表述,一定要用嘴巴说出来,能说出来的孩子,表示她自己真的掌握了。从5以内的开始。先从分解2开始。每次分开后表述完,要记得在合起来。

3、大数记心里,小数上下加减。加法:大数记心里,小数往上数,如4+2= 把4记在心里,往上数两个数,5、6, 之后得出结果4+2=6 减法:大数记在心里,小数往下数,如6-3= 把6记在心里,往下数三个数,5、4、3, 之后得出结果6-3=3 家长需配合每日为宝贝出30道10以内加减法,提升幼儿的算术能力,注意不要让孩子数指头,养成习惯不好改,培养心算能力。

4、需要幼儿掌握的一些识记的东西第一个需要识记的是:10加几就等于10几,例如:10+1=11 10+2=12,一直加到9,第二个需要识记的就是1+1=2 2+2=4 3+3=6 4+4=8 5+5=10 6+6=12 7+7=14 8+8=16 9+9=18 10+10=20,这样记住了以后,进行20以外的加减法运算,对孩子来说,就不会很难学;

5、巩固成果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出题目,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提问,而且问的时候语速要快,要给孩子一种紧迫感,这样可以锻炼孩子思维的效率,而且多次练习能够让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提高算术能力。如果家长在问的时候孩子能够快速的答出来,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表扬,例如“真棒!”,“真厉害!”这些话语,会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对数学算术产生兴趣,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计算;训练;思想方法;检查;灵活;计算品质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生活中的计算有计算器、手机、电脑等先进高速的计算工具。很多人认为,计算能力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我却以为,计算教学至关重要,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加强相关训练

(1)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2)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三、注重数学计算思想

(1)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 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 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 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第4篇

一、把握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的意义和特点

本册数学教材安排以下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有10以内、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比较和认识钟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位置与顺序和认识物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具体的内容有简单的分类和统计;在实践活动领域主要是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这些内容有以下特点。

1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学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第一册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8页“比一比”,就是一幅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图。教学时,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这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故事: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要重新盖房子,小猪们知道了都来帮忙,小兔搬砖块。小猪扛木头……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学生在新课学习中自然就情绪高涨了。

2 提供独立思考的探索空间。

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反映到课堂上是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所学知识。为了给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很大的努力,这些都需要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准确理解教材的意图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儿童探索需要人手,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为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创设条件;三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

3 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学习的内容必须直观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教材多采用图形、卡通、故事、游戏、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甚至把不同的内容分别冠以“跳绳”、 “可爱的企鹅”、“分苹果”等活动名称,这样,根据教材开展的教学活动,很自然地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活动来体现。

例如,人教版第一册第23页“加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一个实践活动,这样在教学中很自然地为学生创设了动脑、动口和动手等交流和实践的机会。

4 重视积极有效的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且刚入学,但同样应当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渗透和培养。不论是螺旋上升的内容安排,还是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整理与复习的安排、展示学习思路的对话、学法多样化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二、突出重点,注意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第一册的重点,其篇幅占了七成左右。特别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对于这部分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分块进行编排,但不管怎么划分,其知识体系和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处理教材的方法基本相同。这里以“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为例,谈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些有效策略。

1 核心提示。

(1)新课标教材改变加减法的逻辑起点。和以往相比,10以内数的加减法,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加减计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不再强调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2)教材依然重视学生对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尽管数的组成和分解不再作为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其依然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

(3)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教材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4)加减法学习内容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可以让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

2 重点分析。

10以内加减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意义和计算两部分。

教材特别重视加减法意义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教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突出重点。一是突出“合”的思想。把“合”作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二是通过“一图多式”来发展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形象地让学生感知加法与减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如下图就是本册常见的“一图二式”的情境练习;三是通过解决问题,强化对意义的理解。

从计算方面来看,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在这里,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要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在指导计算上,要注意几点:一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算法解决问题;二是要指导学生通过联系运算意义来想算法;三是要注意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或和、差的变化规律,比如计算:5+()=7,其实质就是渗透方程思想。

3 难点提示。

(1)“一图二式”、“一图四式”的教学。

教材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图”与“式”的关系上先是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从而把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而这恰恰又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2)结果是10与10减几的教学。

(3)看图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算式的教学。

三、磨砺课堂,密切关注几个关键问题

1 给知识拌糖――使学生永葆求知欲。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小的时候都不喜欢吃很苦的药,但是加糖以后就很快把药吃下去了,小孩子长大了,知道药的作用,便不需要加糖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的学习肯定比不上游戏活动更有吸引力。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给知识“拌上糖”。给知识拌糖,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进而永葆求知的欲望。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些有趣的素材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2 搭发展平台――创一个适合成长的空间。

学生的发展,需要一个学习、展示、磨砺的平台,数学教学就是要努力把这平台搭好。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平台一般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研究。第二,要充分利用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效果。第三,要注意创设条件,多给学生创设表达、交流、展示自己的机会。

3 促学法指导――为学生插上翱翔的翅膀。

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体现学法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变成学材,使课本变成学生学习的向导,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尽管刚刚踏进校园。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只能接受学习,学法指导的渗透其实也应该伴随着第一节课开始。一年级学生的学法指导。尤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教材中有关学习思路的对话、提示。让学生初步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第二。重视学习的过程的展现和探索,注意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过程。第三,重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尤其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第四,重视学法多样化。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4 塑习惯养成――给学生持续进步的动力。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第5篇

一、自主横向整理,编织“经线”

善于总结和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点的精髓是横向整理的前提条件。所谓横向整理,就是学生仔细阅读数学教材,同时边看边做总结性的笔记,把课本中每个知识要点都列出来,让课本由厚变薄,从而把握所学知识重点;系统把握就是系统、全面地看待课本知识,把它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整理。横向整理可以用列表的形式,也可以用列提纲的形式进行。

复习时,学生可以先自主回顾,再横向整理。回顾包括对数学知识的回顾和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两方面。学生自主回顾的数学知识包括: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以及找规律。回顾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包括形式上有趣和内容上有趣两类:有的学生认为在“分类与整理”时玩得很开心,有的学生认为“认识人民币”时的购物实践很有趣,有的学生认为数数时,5个5个地数很快……自主整理时,有的学生围绕“总复习”中的4幅图进行整理;有的学生则对所学知识一一列举。交流后,学生观察并分析课本中的4幅图,发现图中包括:“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人民币”“认识平面图形”和“分类与整理”五个内容,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图中的内容没有列举的内容多?”学生经过讨论,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它包含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个内容中,“找规律”包含在“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个内容中。为了完整表示,学生可以在整理的图中补充这两个内容,这样就完全一致了。

整理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保证。学生在自主整理中形成体系,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这种横向整理,就是学生对全册知识编织的复习“经线”。

二、自主纵向整理,编织“纬线”

所谓纵向整理,就是学生对一年级两学期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比较,沟通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形成一个“知识链”。纵向整理中,学生通过比较,在整理中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结构方式和合理的构成形式,从中感悟到数学知识是从简单往复杂,从低级逐渐向高级循序渐进地发展的,从而发现每一个阶段的数学知识都很重要,如果某一个知识点没学好,可能就会影响后续的数学学习。

纵向整理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上学期所学的内容。学生经过回忆,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准备课”中学习了“数一数”和“比多少”,在“位置”中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在“认识图形(一)”中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习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与“11~20各数的认识”等。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比较两学期所学的内容,学生发现本学期所学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知识基础上学习的,现在所学的知识可能是将来要学习知识的基础。数的认识和运算方面,有的学生认为本学期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是在上学期所学的“1~5的加减法”“6~10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基础上学习的,以后可能会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三)”,甚至会学习比100更大的数的加法和减法;认识图形方面,学生想到了本学期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在上学期所学的图形基础上学习的(把立体图形中的一个平面移下来),也有新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两次认识的图形不同,将来可能会认识新图形,或者进一步认识这些学过的图形。

通过纵向自主整理,学生沟通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甚至为未来要学习的知识预留了空间。这样,学生在自主整理中对所学内容形成了纵向认识,编织了复习“纬线”。

三、自主交错整理,形成“网络”

复习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熟练地理解与掌握,灵活应用所学数学基础知识。如果学生能自主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就能帮助学生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横向整理形成的知识“经线”和纵向整理形成的知识“纬线”,这样的“知识网络”还不够扎实,还需要添加一点“黏合剂”,才能使“知识网络”更加牢固。所谓“交错整理”,就是学生把所学知识组织在一个问题情境中,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编织的“知识网络”又密又实,才不容易被遗忘。

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百数表”――借助课本中的图(P93)把0~99按要求分别填写到相应的方格中。在此基础上,笔者先引导学生与以前曾经填写过的“百数表”(将1~100分别填写到方格中)进行比较,以图发现两个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第( )行(或列)从右(或左)边数起第( )个数是多少,说一说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说一说表中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整理10以内所有减法算式,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的经验,自主对照刚填写的“百数表”,整理100以内的减法算式(可以口头整理说给同桌听,也可以整理到自己的作业本上)。学生在整理中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找规律等知识都设置在填写“百数表”的问题情境中,把“数与代数”领域的相关知识“串”起来了,学生在填表过程中体会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并在比较新、旧“百数表”中探究新表中的规律,感悟数学知识的神奇。

复习过程中的迁移训练,帮助学生把数的顺序、组成、位值、排列规律,以及运算等各方面知识“横成片,竖成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整体感悟,使知识从零散形成整体,形成“网络”,有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第6篇

一、 关注现实情境的创设

初入学的儿童,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他们常常凭借兴趣爱好进行学习,老师若能创设一个新奇有趣的现实情境,将知识“镶嵌”其中,让知识与情境融为一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随着好奇心而“迸发”出来。我在上《十以内加减法》复习课时,创设了一个“小熊过生日”的现实场景,把10以内的加减法相关知识自然地融入其中,由小狗过河、吃苹果、分蛋糕、小鸟凑热闹等几个小童话故事串成,这样的设计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又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整节课,孩子们都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维,又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效果颇佳。

二、关注练习的精心设计

1. 多样性

机械、单一的练习,枯燥乏味,不仅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影响教学效果。题型上,我们可以选择口算、笔算、选择、连线、改错、应用题等,做到题型多样化,还可以“寓教于乐”,以故事、游戏等形式呈现;而练习的方式,低年级可以采取开火车、对口令、抢答、整理卡片、小组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低年级学生面对这样活泼生动的练习,自然会感到十分亲切,于是充满了兴趣和渴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层次性

学生的练习要经历模仿、熟练、创造三个阶段,因此练习的设计要采用螺旋上升的设计方式,做到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我是这样设计《十以内加减法》复习课的练习:先进行一道“小狗过河”的基础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十以内的加减法,然后呈现一组“吃苹果”的变式练习,如“小狗带来了一些苹果,被小动物吃掉了6个,篮子里还有4个苹果,小狗一共带来了几个苹果”先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最后,我出示一道“小鸟凑热闹”的拓展题:“小鸟也想来参加小熊的生日,先飞来了()只,又飞来()只,小熊数了数,一共飞来了十只小鸟为他庆祝生日。”开放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 开放性

有些老师设计的练习往往是根据指定的条件,找出唯一的答案,其实,这并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我建议在设计练习时,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尽量不要有太多的提示或铺垫,增强练习的开放性。我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与学生玩了个摸卡片的游戏:盒子里放着4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2、3、4、5,如果从盒子里任意摸出两张,它们的和是多少?每次请一名学生上台去摸,再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摸之前,先请下面的学生猜一猜)这种开放性问题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也极富挑战性,它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很大的效能。

三、关注学习过程的体验

1. 让学生开口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要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在《十以内加减法》这节课上,我也尽量为学生提供表达想法的机会,如:“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么摆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等等,从说不清到完整表达,从个别说到集体说,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和算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让学生动手做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培养能力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内化而来。我在复习《十以内加减法》时,安排学生摆一摆、画一画,并和同桌说一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体验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深刻理解算理,促进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以活动促发展。不过,一年级的孩子天性好奇、好玩、好动,自律性差,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教师不注意检查与调控,就会导致部分学生违背要求,各行其是,这样的操作就无法达成预设目标,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要适度指导。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第7篇

1. 基本口算不扎实

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以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从6+72=79、46-9=35以及18-9=8、38-9=28、68-9=58、88-9=78等错误中,不难发现,由于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口算掌握不扎实,严重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 算理表达不清晰

算理是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让学生理解算理,懂得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必须的。教学时把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就不容易产生张冠李戴的错误:进位加和不进位加混淆,退位减和不退位减混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加、减一位数混淆等。

3. 要求把握欠准确

如教材第84页的第13题:

这个题目蕴含着估算的思想,但在练习这一题时,有的教师没能把握这类题目的编写意图,而是让学生先计算再选择,违背了题目的本意,忽略了估算思想的渗透。

再如教材第88页第7题:

练习这一题时,有些教师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强调学生一定要先计算,再比较大小。其实这题蕴含了两数之和大于两数之差;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大差越小;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大和就大;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加法交换律数学思想。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两边的算式,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通过推理,比较出算式的大小。

4. 审题习惯未养成

平时作业中,把0写成6,竖式计算中把数字抄错、符号忘写,加法当减法做、减法当加法做、横线画得歪歪斜斜的现象经常发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书写、细心检查的良好品质非常重要。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是生气埋怨、责怪学生还是让错误引出精彩?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找准认知起点

学习新知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认知经验和知识基础,哪些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出发,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会了的坚决不教,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学生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正确计算结果不是难点,而是对算理的理解,为什么3+2=5,30+20就等于50。教学的重点是讨论想法,理解算理。学生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已经学会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因此完全可以由加法竖式的知识基础迁移到学习减法竖式计算中,教师重点提醒学生勿把减法当加法做,并对个位相减和十位相减得0的情况进行讨论。

二、夯实基本口算

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是最基本的口算,即课本中出现的四张加减法整理表是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笔算以及三位数、多位数加减法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掌握好20以内的基本口算显得特别重要。基本口算题里的进位加和退位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加法通常采用“凑十法”,小数加大数时也可以想大数加小数的结果,如计算4+8时想8+4=12,算理是加法的交换率。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常用的方法是“破十法”、“平十减”和“想加算减法”,课本中重点介绍了“想加算减法”,多次出现“7+8=;15-7=;15-8=”的题组练习,因为这种算法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加法,又沟通了加法和减法的联系,学生体会了加与减的互逆关系,也为学习减法的笔算打下了基础。实践下来,发现少数后进生因为加法不熟练,使用“想加算减法”有困难,还是“破十法”计算比较简单可行。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要经常练习进位加和退位减口算,最好能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三、理解计算方法

苏教版教材常常在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寓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但不直接讲解算法,而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实践。如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学生根据情境图上的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30-8”,接着借助小棒探究算理,思考卡通画提出的问题:怎样从3捆小棒中拿走8根?通过动手做一做,小组议一议,全班说一说,明确:先拆开一捆小棒,再从10根中拿走8根。结合算式就是这样想:个位上0减8不够,从30里面借(退)1个十,3个十变成2个十,先算10-8=2,再算20+2=22。学生经历了算理的探究过程,建立了深刻的表象,就能把学具操作和算式计算结合起来,理解了算理。紧接着学习“33-8”时,学生可以运用刚才的经验,通过摆小棒活动理解算理,可以先算10-8=2,再算23+2=25,也可以先算13-8=5,再算20+5=25。教学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也是在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的基础上理解“满十进一、不够减退1”的算理,最后根据课本中的提示:你能说说笔算加法(或减法)要注意什么吗?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出注意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加深对算理的认识。

四、渗透估算思想

估算能力是运算能力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笔算前进行估算,可以帮助学生知道得数大致的范围,及时发现并改正计算中的错误。笔算后估算,可以反思计算的结果,也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错。学生计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经常会算错。为此,一年级下册教材第79页和第83页都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在判断得数是“几十多”时,着眼于加法要不要进位,减法要不要退位,以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其实这类题目就蕴含了估算思想,在算出“和”或“差”之前,先进行“几十多” 的判断,这对正确计算大有益处,也为以后的估算教学进行了提前渗透。

五、培养计算品质

计算中的很多错误是由于学生的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计算时应培养好的计算品质。做题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用笔指着题目,一个字一个字认真读,要求不添字、不漏字,重要的词读出重音,并且用笔圈出来,明确题目的要求。如

要求学生不要急着计算,下笔前先看一看、比一比,找出异同,然后再计算,从而沟通联系,完善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要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训练学生读题、审题的能力。

当然,计算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还要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第8篇

一、落实基础

1、直观操作理解算理,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其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萌发创造的火花,感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9加4”时,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结果是“13”,但却说不出算理。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我先出示有10个格的盒子,盒子里面有9个乒乓球,盒子外面有4个乒乓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乒乓球,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盒10个。盒子外面的乒乓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4=13。同样,教学“9+7”、“9+8”、“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操作活动的特点,突破了难点,又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2、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法

计算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基础的计算教学工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而笔算的错误,大部分是由于“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以上基础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所以,为了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必须加强练习。在刚开始练习时,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方法。在算理明、思路清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练习的题量,加快练习的速度。

二、充分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的计算,一般来说,都是从口算开始。所谓的口算,实质就是心算。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口算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如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都是运用的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口算,才能顺利地学会笔算,如:计算35+47,笔算时,每位上的数相加,都用的是口算。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希望学生在短期内学会口算,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口算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口算的具体目标是:能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直要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现在,有的教师在低年级重视口算,而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口算,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低年级有低年级的口算要求,高年级有高年级的口算要求,口算不只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要把口算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形式多样,激发兴趣,坚持口算练习

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同时它也是估算、简算与笔算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要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使学生感到口算也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每天安排3至5分钟,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使学生看到算式就能较快地说出得数,将算式与得数直接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技巧,达到口算准确熟练。

如:教学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为了能让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我经常采用“视算与听算”两种形式的练习。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引发练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例如:练习10的组成时,老师打手势“4”,学生打手势“6”,表示4和6组成的;老师打手势“8”,学生打手势“2”……。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时,老师说“9+6”,学生答“15”;老师说“8+5”,学生答“13”等等,要求学生脱口而出。经常这样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