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人物故事

古代人物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代人物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1篇

般有吉祥图案、神话典故、人物故事、山水花乌、民俗风情等几大类。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木雕的创作风格、人物题材的选取,解析了莆田木雕在传统人物题材上的创作应用,包括对创作题材、用料、技法以及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木雕艺术横跨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以充实、丰富的内涵,凭借独特的创作手法,塑造了多种多样的题材内容,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重要代表,宣扬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中国传统木雕表现的题材丰富广泛,精妙绝伦。所谓木的“传统”,可以从题材与制作两方面探析。从题材上说,中国传统木雕,乃是一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景象在现实世界的物化与映射史。早期中国的木雕,绝大多数根据图腾和神灵,具有浓厚的宗教膜拜,以及对祖先祭祀的需要创作塑造而来。发展到汉代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木雕逐步进入人们日常的礼俗生活。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木雕艺人通过丰富多样的题材,精湛的雕工和精巧的造型设计等,展现了中国木雕艺术所蕴含的不同时代特征。通过把人们的价值观,对健康长寿、多子多福、美满生活、寓意吉祥以及真善美的精神追求,融入到具体的木雕创作中,再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本质,让木雕艺术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满足了人们在艺术熏陶中对美的需求,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木雕的题材选取

在中国木雕艺术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名著、神话传说以及民俗故事题材大多是艺人们创作的重点,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以及其中的人物,例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宋江等108好汉经常被雕刻塑造。传说故事如五子弥勒佛、如意观音、竹林七贤、嫦娥奔月、八仙等。此外,作为佛教大国的中国,人们还通过塑造佛像,同时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其中,赋予塑像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

例如,由笔者设计雕刻创作的小叶紫檀作品《立荷叶如意观音》,采用传统圆雕技法,观音脚踏莲花宝座,莲花是圣洁、吉祥的象征。观音体态纤美优雅,左手持三镶如意,右手当胸作开花叶势,拇指与中指相捻象征佛说法之意,亦称“说法印”。整尊观音菩萨圣像,造型端庄,设色研雅,比例适度,线条圆润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营造了一种安详的氛围,寓意吉祥如意。

传统木雕基本上以雕工精细为欣赏主体,其重心在工。从制作工艺上说,中国传统木雕,主要是手工技艺的产物。首先是由于木雕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于这种个性化要求,主要根据不同的业主而定,对形态的需求千百万化,即使是同一题材的木雕作品创作,审美视角亦是因人而异。其次,木雕技艺具有极强的人身依附性,就算是父子师徒,父与子的雕刻风格,同样无法完全一样,各有所擅长的技法,塑造的风格各异。最后,木雕的生产主力主要以民问为主。因此,传统木雕的生产,是以一位作头师傅带若干徒弟或下手帮工组成的个体组织方式、并主要运用其个人的技艺而进行的。

莆田木雕在传统人物题材上选取及用料

福建莆田木雕以“精微透雕”著称,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风格独特,在深厚的传统背景下发展至今,一枝独秀,焕发出极具闽莆地域特色的活力,已经成为全围最大的木雕佛像、木雕工艺品产地和集散地。莆田木雕主要选取福建本地的龙眼木为原材料,雕刻武将、神佛、仕女等古代人物,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空雕。早期多选取福建常见的龙眼木为原材料,利用其根部及曲折疤结雕刻出老翁、仕女、仙佛等古代人物,光泽美丽,线条流畅,造型精致。

莆田木雕得以兴盛,与它所选的题材息息相关,涉及题材十分丰富,包括、民问传说、莆仙戏曲、历史人物、祥禽瑞兽、花草鱼虫等。尤其是对于人物故事题材融合技法最为突出,普通民众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莆田人把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或图案刻在建筑物或日用器物之中,老百姓在平日里可以目睹这些工艺品,审美要求得到满足,又因为是自己喜闻乐见的内容,很自然地引发了他们的愉悦心情,再次获得艺术感受。

木雕离不开对木质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通常,对木质的选择十分慎重,木纤维的横向结构要紧密,这样不易开裂。木质要十分细腻,具有一定的韧性,便于运刀。木料的强度也很重要,以保证刻好的作品不轻易变形。小叶紫檀是极为名贵的木材,因其生长缓慢,数量稀少,非数百年不能成材,遂为世人所珍重,有“木中之金”之称。

笔者创作的木雕作品,都是选取小叶紫檀为原材料,利用小叶紫檀质地坚韧,色泽耀眼逼人,刚中有柔,不易开裂和变形,表面光滑,沉穆雅静,纹理生动瑰丽,纤细浮动的特点,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既庄重又美观适宜雕刻工艺品,雕刻出关公、八仙、寿星、观音等民间神话人物,线条圆润精致,色泽古朴典雅,令人爱不释手。

圆雕技法在莆田木雕人物题材中的应用

木雕是我国的一项古老的技艺,在长期的发展当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也形成了不同的雕刻手法,使用不同的刀具。在莆田木雕的工艺制作中,雕刻刀和辅助工具起到重要的作用。刀具齐备,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练洒脱,清晰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古人的不断探索发现创新下,我国的木雕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是中国艺术的瑰宝,让世人叹为观止,被古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折服。一件木雕艺术品的问世需要从挑选木料开始,到下刀雕刻成成品,需要繁琐的步骤和谋划,需要工匠删繁就简、游刃有余。时至今日,莆田木雕工艺也发展成:平雕、浅雕、深雕、镂雕、圆雕(深浮雕)几大类。

圆雕,是根据真实的人物进行雕刻,又称立体雕刻,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刻,是艺术形式在雕件上的整体展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物体的各个侧面,从各个角度进行雕刻。例如,由笔者设计雕刻的木雕作品《四大美人》,以印度小叶紫檀为创作原料,选取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为题材,采用圆雕技法雕刻而成。雕刻风格精致细腻,古朴典雅,层次分明,人物情节丰富,细节雕刻得须眉毕现,衣纹清晰,表情生动。“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整体构成一幅韵昧十足的画面。

对于圆雕的构图方法来说,要根据木头的天然造型而定,按照木头生长的纹理方向进行设计。木料的纤维包括纵向与横向,纵纤维使用牢固且不容易断裂,横纤维使用就容易折断,因此说纵向构图时,木料也要纵向应用,反之亦然。在具体的雕刻中,这种构图规律运用很多,不管使用那类的的木料创作,遵循这个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部分木雕工艺品产生的强烈“枝条感”而言,就是充分运用了纵纤维组合的方法,充分展现镂空雕刻的技法,作品玲珑剔透,显得美观而牢固。

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练习,笔者学会了各种雕刻技法,也琢磨出了适合自己的运刀雕刻的章法,又熟练运用“圆刀”雕法,创作的木雕作品刀法娴熟,形象生动,赋予作品一种更加美妙的圆润感和立体感。特别是木雕在纹理、质地上讲究精工细琢,让木头神态逼真、充满灵气,重新被赋予生命。笔者创作的木雕作品都是以纯手工精雕细刻而成,神态自然灵动,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品。精细的雕刻手法,是为雕刻材料带来了传神的生命力,既可远观其整体的气势和艺术效果,又可近看其精巧的雕工和玲珑剔透的细部,体现出远、近、深、浅的空间意蕴,一种秩序井然的结构美以及深层的空间感瞬问跃然而生。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86-03

1导游词概述

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艺术的美从本质上讲是语言艺术的美,这种美的本质是静态美:导游词文字辞藻的生动、华丽、朴实、含蓄,或气势磅礴或委婉动人;这种美的精髓是动态美:导游词的口语化表达流畅、舒展,或深入肺腑或沁人心脾。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讲解的高度统一。

11导游词与导游讲解的关系

导游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讲,导游词是导游员在导游活动中使用的全部讲解语言的总和。它涵盖欢迎词、自我介绍、天气信息、市情概况、沿途讲解、景点讲解、导游和游客的语言互动和欢送词等诸多方面。广义的导游词是文字性导游词的语言“活化”,在导游实践活动中,“导游词”和“导游讲解”经常互相指代,即意义等同。

狭义的导游词是指“导游人员为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的过程中,对景点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的文字”。[1]狭义导游词的本质是文字资料,是单个景区、景点、建筑或景观小品概况的文字具体化,指向性比较明确。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践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导游词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仅对导游员起辅助参考作用。导游员必须根据出团导游时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通过导游讲解对文字导游词进行语言表达的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由此可见,从狭义上讲“导游词”和“导游讲解”是有本质区别的。“导游词”是文学化的文字资料,而“导游讲解”属于传播媒介,二者适用于不同的科学研究范式。

从狭义的角度对导游词和导游讲解进行区分,有助于人们认清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出现的层面,并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可行的研究思路。

12基于语言逻辑的导游词模块结构

从语文的角度考察,导游词的篇章段落间具有语文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是伴随导游词的创作过程由篇章段落间的“起承转合”关系体现的,是串联导游词的文字线索,是真实存在于字里行间的,因此导游词的这种语文结构可以被称为导游词的“一维空间”即文字维度。

从语言传播的角度考察,导游词文字背后隐含“文字意象”。导游员在解说导游词的过程中将这种意象传递到游客的头脑中,并由游客在观看到景观时将抽象的文字意象具象化,由此形成游客对景区景观的系统感知。“文字意象”是系统化和模块化的,和真实景观可以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为了便于游客顺利形成对景区的系统感知,导游词编写者会按照导游真实的带团游览动线来编排篇章段落,而“文字意象”就由虚拟的游览动线顺序串联,因此导游词的这种传播结构可以被称为“二维空间”即虚拟维度(如下图所示)。

导游词的模块结构是沟通文字导游词和导游讲解的桥梁。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与模块构成和逻辑顺序有一定关系。

2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现象

21正史“戏说”趣味化

正史中的史实和人物事件是保证人文类景区导游词和导游讲解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基石,是导游树立“学识权威”的核心依靠。景区导游词中的正史描写往往没有感彩略显生涩,导游员在使正史生动化的讲解过程中常常错用导游技巧,偏离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反而丧失自我权威。这其实是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的一种表现。

部分导游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时常基于历史过度“演绎”人物的生活,出现古代人讲现代话做现代事的趣象;亦有导游在讲述学术界尚存争议的史料时,夹杂个人的主观判断消除歧义来体现权威,引起高层次游客的反感;在涉及明末清初的人物讲解时人物关系错乱,电视剧中的“秘史”与“戏说”常被导游当做史实来讲解,趣味有余可信度不足。

22神话传说迷信化

神话本是一种幻象产物,是古人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和解读,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2]传说亦是神话的一种,往往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3]实践证明,导游在做景区解说的前端部分,运用神话传说做铺垫过多过杂,游客的兴趣点难以向目的景观聚焦;导游时常借由他处或完全编造的神话传说夸大本景观的重要性;涉及史实人物诞生或往生的故事则充斥着“神”、“仙”或“鬼”的出现;“托梦”、“转世”甚至“附体”等含有明显封建迷信色彩的词汇出现频率很高;具有宗教符号意义的景观解说不清甚至谬为迷信;诸如“八卦”和“风水”等属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导游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时而被理解为宗教,时而被用来解释迷信现象,进而出现重大常识性错误。

23借古喻今误导化

导游为吸引游客对讲解内容的兴趣,会将游客关注的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文景区的背景故事相联系作比较。这种由“实景描述”、“背景介绍”和“引导认知”三个层次[4]组成的讲解模式本身是导游词和导游讲解技巧高度融合的亮点,但在现实中也往往成为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的“重灾区”。

“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和“帝王后宫嫔妃制度”常被用来和当代的婚姻问题与情感腐化相提并论,确有不良和错误舆论导向的嫌疑;热播后宫电视剧所引发的“后宫哲学”以至“厚黑人际关系学”也用来将古人的成败功过模式化、简单化,甚至和现代的“成功学”和“办公室哲学”等职场理论相联系,此难言为适当,对青少年游客危害甚大;很多导游在解说才子佳人故事和趣闻时“歌伎”与“歌妓”不分贻笑大方,内容含蓄但寓意却粗俗不堪。

3原因剖析

当前在一线从事导游工作的导游员“学生化”和“年轻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暑期,一线导游员不足,旅行社利用旅游专业学生作为“实习导游”或“临时导游”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旅游专业实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景区导游词解说中的问题,在一线导游员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1导游讲解过程原因

(1)年轻导游缺乏生活体验。目前我国新生代导游员的年龄已经进入到“90后”年龄段。这群年轻导游不但缺少工作实践经验,而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对生活缺乏足够的体验,生活常识和社会常识极度缺乏。导游员对人文历史景区景点难以形成切身的内化体验,在将导游词口语化表述的过程中,不能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原到现实的景区景观和建筑上,而是臆造和想象历史事件的发生,情节离奇和不尽合理的故事便由此形成。

(2)导游员自身对人文历史缺乏足够兴趣。“90后”导游中间的读书风气较弱,导游缺乏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度关注。流行文化对年轻导游的吸引力远大于人文历史对他们的吸引力。年轻导游利用讲解技巧来弥补基础知识不足的趋势渐强,这种导游讲解过程中“走捷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导游员的学习形成了反向刺激,鼓励了导游将兴趣点放在技巧上而不是知识上。

(3)讲解过程中的媚俗与讨好游客倾向。新生代导游间的竞争激烈,导游生存压力较大,导游和游客的关系失衡导致导游员委身迎合游客的观念流行。导游讲解的底线越来越低,“存在即合理”的实用主义对年轻导游形成误导:只要游客喜欢的就可以说,只要游客爱听的就应该讲。因此讲解过程严谨性和道德感的丧失必然导致讲解过程的庸俗化。

32导游词原因

(1)模块结构比例失调。导游词其自身模块结构失调也是导致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的重要原因。有些导游词正史叙述过多,自身刻板晦涩难于引起导游的兴趣,通过解说的传播过程引起游客的兴趣就更加困难;还有一些导游词引述的故事流行于民间,口耳相传鲜见史料记载,神话传说怪诞神奇,玄学义理云山雾罩,本身也经不起游客的细细品味和推敲。在模块安排上,应该故事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应该故事淡出的时候没有淡出,导游词没有起到衬托和烘托人文景区主景的作用,历史模块、神话模块和旁白过渡模块的衔接生硬,不便于信息的便捷和高效传播。

(2)模块结构缺失。导游词在纵向篇章段落结构上,欠缺介于正史史实和神话传说之间的资料文献,使得导游词结构“骨感有余”而“韵味不足”。整体导游词文字的框架结构和逻辑结构完整,但是缺少饱满充实、值得回味和品味的故事。这种故事是历史的真实事件,有完整的记载和出处仅见于民间传录,既不是虚无的神话,又不是民间口耳相传的趣闻,也没有被正史收录。这种模块的缺失,降低了导游词史料来源的多样性和可传播性,实际上为导游员恣意庸俗化导游词解说提供了机会,助推了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现象的发展。

4解决策略

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旅游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首先要提出解决庸俗化问题的对策和策略,只有沿着正确的策略方向进行改革尝试,才能为下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提供条件。

41增加年轻导游员的旅游享受体验

诸多“90后”导游员在从事导游工作以前,生活学习环境封闭,对旅游活动本身非常陌生,甚至没有过作为一名普通游客到人文类景区参观游玩的体验。学校、实习基地和旅行社应该三方共同努力在教学和培训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到人文类景区试玩,让旅游专业的学生体会到旅游活动的乐趣,从游客的角度获得高质量的服务体验,接触社会感知生活并收获生活和社会常识经验,进而使学生能换位思考,把高质量的服务再反向传达到游客身上。

42重视语文和历史等传统文化课教育的创新

高职类院校旅游专业导游方向学生的培养方案应加强基础文化课的开设,有针对性地恢复并完善语文和历史等课程。语文课程应重点向学生传授当地的诗词歌赋文化,并引导学生赏析文学,喜欢文学;历史课程应摒弃传统编年体式教学模式,以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和人物设计教学单元,围绕人物和事件展开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减少正史陈述,让学生辩证看待各种神话传说,增加民间传录、杂记等“野史”中故事趣闻的讲授,保证历史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增加课程乐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

43重视野史在导游词模块结构中的作用

所谓“野史”非杜撰的历史,亦非荒诞的历史。史学家谢国桢曰:“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5]野史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人文类景区导游词应该丰富史料来源,客观描述和评价景区,用野史资料来丰满导游词的内容,剥离并删减冗余的神话传说,压缩非核心内容的正史叙述比例,保证导游词严谨客观的基础上,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

同时,野史在导游词模块结构的安排上,应按照导游动线的顺序结构,在景区辅景、配景和主景的导游词解说中出现,即景物导游词应该是正史与野史的组合,而在景物前后的导入性故事和引申性故事介绍则可以是正史和神话传说的灵活搭配。单独出现的人物故事则可以积极利用野史,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全社会只有对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重视起来,才能形成合力,把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导游讲解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导游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商崇梅试论神话传说文本中的民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1):72.

[3]李建仓中外神话传说对后人创作及后世文化的影响[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4):123.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3篇

摘要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独特,造型粗犷,线条繁简并用,疏密各别,手法夸张,亦不失风雅大方、俏丽、活泼,涂彩区各施浓淡,使平面的雕刻有立体感。人物造型的特点主要是夸张变形、传神写意,图案运用疏密各别,立体表现多元有序、灵活张弛,人物气质率真且富有地域特色。

关键词:影戏 山西皮影 人物造型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一 皮影形成的背景

古代由于对自然的认识不足,对影子形成的认知也就成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会有巫师和方术之士利用祭祖、招魂等祭祀活动,把影子的变化演绎成影术。同时被赋予了除煞、酬神与送神的功能。在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出现了一些能让人长生不老的方士,这些方士被帝王视为上宾,希望能通过方士的巫术达到长生不老。秦汉方士“弄影还魂术”的典型事例,就是齐人李少翁为汉武帝招其妃子之魂的一段传说。这些对于影子的利用,虽不能直接作用于影戏的产生,但古代人对影子的利用对影戏文化的始源却事实上的确有着很大的影响。

镂皮、剪纸艺术的发展与纸影戏的造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湖北江铃望山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镂空刻花皮革,在薄薄的皮革上刻有细密的圆、方和三角组成的图案。在《史记・晋世家》和《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古代民间妇女剪桐叶、剪彩、镂金箔做饰物的习俗。在造纸术发明后,产生了很多的剪纸图案或是绣花的样本,以及礼盒上的喜花。李商隐诗中写道:“镂金作胜穿锦服,剪纸为人起晋风”。南宋周密在《志雅堂杂钞》里记载了“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工。这些都说明了镂皮、镂金和剪纸造型艺术已经很成熟了,对皮影艺术的造型必然起到重大的影响。

二 山西皮影

皮影戏,在山西称“影子戏”、“灯影戏”,有的地方叫“皮猴戏”、“纸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动物皮(多为驴皮)所雕刻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曲目、唱腔大多受地方戏曲的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经过我国民间艺人千百年智慧的锤炼与薪火相传而延流至今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它将绘画、雕刻、音乐、表演、光学、力学等巧妙结合,通过表演来传达对本土生活的热爱与传唱。

皮影的前身是剪纸,剪纸的平面性与对人物简约造型的塑造,都影响到了皮影。剪纸经过加工形成纸影子,其胳膊腿活动起来,在纸窗亮子上表演故事情节,即成为纸影戏。因纸影易折易损,后人则用兽皮代之。皮影的表演剧目多为《封神榜》上的故事,如《黄河阵》、《翻天印》等。唱腔以乐器中的小唢呐为主乐,也叫吹腔,配有两眼云锣,丝弦。因为皮影演的都是《封神榜》上的戏,人们称它为“神戏”,当地群众凡是求神还愿、祈求风调雨顺,都会请纸窗影戏表演。皮影在清代达到艺术的高峰,同时也吸收了地方晋剧之长,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皮影戏剧目现存30余本,这些剧目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魔故事戏,如周武王、姜尚兴师伐纣的“阵”――《朱仙阵》、《万仙阵》、《黄河阵》等;一类为道教传说,如《马当山》、《森罗阵》等。表演方式是用白色幕布和幕后灯光,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人,并配之以乐器,按所演剧目,伴之以唱腔、道白,把剧中人物有声有色地表现在幕布上,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皮影表演由3部分组成,即操作贴影、说唱、伴奏。演员既演唱,又挑线,一台戏只需七八人即可。演员通过皮影人的跑场、翻转、武打、提袍、甩袖、吹胡等舞台动作和唱腔、道白,将各种人物故事表演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山西的皮影人物造型,突显着黄土高原这片水土特有的文化与内涵,粗犷奔放、质朴古拙,但注意夸张变形,传神写意,其人物造型古朴奔放,感情传达丰富生动,令人赞叹。山西皮影,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北路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南路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

三 人物造型平面化、用线夸张变形、形象传神写意

山西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加别致。实线多用于人物面部造型,虚线常施于衣服纹理图案。由于皮影戏只适宜在特定的高、长度的空间表演,因而于剪纸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为了突破平面影人只能在二度空间里上下移动的局限,艺人们在影人形象用线的塑造上巧妙地采用了合理的夸张、变形手法,从而增强了影戏表演的客观性和生动性。皮影戏的装饰性,尤其是夸张手法极强,在布景方面,有着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等;道具中,有桌、旗、车、剑、刀枪等,造型颇为概括洗练。

着重来说其人物的夸张造型,主要运用线条的变化来实现。人物品行的正邪、相貌的美丑,都是通过线条曲直、长短、方圆等来表现的。几乎所有的五官部位,都做了夸张的处理。首先,人物性格的阳刚与阴柔是以平眉和皱眉来区分的。譬如:生、末角以平眉细目表现其安详沉着,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武士则个个皱眉环眼、英勇刚烈。

其次,影人的嘴巴也有张口和抿口之分。通常,武将多做张口处理,大额头、蒜头鼻以示威武强悍;生旦则多为抿口形象,高额细鼻下朱唇一点,颇有神韵。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有趣,或额头突起,或鼻翼张开,或龇牙咧嘴,极尽滑稽诙谐。手法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山西皮影的人物一般高度只有0.4米至0.5米左右,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1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整体显现头大于身,是为了弥补影人体小的不足,因此便突出了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部位――头部。人物前额饱满圆滑突出,神气十足。自古以来,“前庭饱满”被普遍认为是聪慧、自信的特征,这在山西皮影里得以夸张强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程式是相通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四 人物造型中图案运用的繁简装饰、排列有序

山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尤其体现在图案的构思上,大胆吸收了当地民间刺绣、剪纸中如水、云、龙、凤、花、鸟等各类纹样。其图案的组成,无论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放射与回旋,都体现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装饰性和秩序性。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皮影中的戏楼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在傅彩方面,以红绿为主色调,黑色调和,隔色平涂逐层烘染。加上牛皮的黄色、镂空处在影窗上呈现的白色,共有五色呈现。是民间传统五行五色观的包罗万象、简化归类的体现运用。皮影人物角色的忠、勇、狡、奸等个性特征,分别以红、黑、黄、白色来表现。

山西皮影造型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观念。皮影中出现的“古钱纹”为富寿双全之意。另外取谐音讨口彩的复合图案,如梅花和喜鹊为“喜上眉梢”,石头和雄鸡为“市上大吉”等,均体现了民间美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传统。另一方面由于材质是牛皮,雕镂中大量使用短线、月牙点等,出现的频率较高,进而排列成为有装饰味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符合民间大众向往美好幸福的主观愿望。

五 人物造型立体表现的多元有序、灵活张弛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头,七分相”的共性特征,即正侧面的头部与半侧面的身子接合,是民间求全面面观的体现。山西皮影在很早也找到了自己的表现形式,按正侧面的美术造型,很难完整地表现头饰和服装上的图案花纹。故在同一件皮影的艺术造形中,会出现平视、俯视、侧视、仰视的不同角度被综合在一个平面上的情况,以产生立体感。尤其在身段的造型上,从领口向下,就转向了六分身躯的前侧,及至腰部逐渐向七分、八分过度,最后就差不多接近正面十分面了,而腿脚则采用一前一后两个全侧面的表现手法,使得人物的身段和服饰上的图案花纹得到完整的表现。

人物头饰多以后倾的姿态出现,打破常规的透视,以充分展示其华丽多彩。这样的装饰与人物脸谱相映成趣,亦能衬托戏剧氛围。

此外,山西皮影神话戏中怪兽之类的意象造型更为浪漫奇特,也更强调装饰性。譬如:在侧视的身段上看到的是正视的龙的形象,甚至把正视的字如“太平世界”和花卉巧妙组合,亦能出现在侧视的身段上。以其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大量形态优美、雕刻精细、极具形式美感的影人,其造型中巧妙地运用了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既丰富和充实了皮影的造型,又迎合了民间大众的集体审美意识,具有黄河流域母体文化的艺术特征及内涵。

六 人物造型的率真气质和地域特色

山西影人,根据剧中人物角色的不同,对面部的眼睛、鼻子、嘴唇等部位都进行了有效的加大或移位,以深化人物的典型形象和性格。为了衬托人物性格,奸诈脸谱多刻画为粗细变化的结构线条,尤如蜿蜒的蛇形。残暴脸谱多刻画为倒立的锯齿状毛发胡须,粗条状横肌纹。旦、生一般多为镂空脸,同时还以一条象征性的通天鼻梁来概括从额头到鼻头的侧视脸线,其文静、秀雅已可显现。丑角脸谱为低额鼠目、张嘴嬉笑状等,民间艺人通过夸张、概括的造型手法,突出强调了人物善恶美丑的个性特征,达到一目了然的艺术效果。譬如:“净”角中的“大净”人物包公就很具代表性,整个脸部以一种颜色为主,再配以黑眉、“卧鱼眼”以示其正直清廉、铁面无私。他的“头楂”与“桩子”必须浑身上下一锭墨的配套,万不能乱套和移借,这是所讲究“宁穿烂,不穿乱”的严格要求。

民间美术的创造,大多是对艺人内心世界的率真表达。在表现世间物象时,常常是从自身内心理想世界出发,对外在的事物进行改造或装饰,大胆的运用概括性手法,象征性的表现事物的本质风貌及特征。各种民间美术表现手法的形成是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创造出日渐完美的艺术形式。山西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以及其它种种原因,皮影艺术日趋衰败。南北两路皮影班社,幸存者无几。在保护和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研究保护山西皮影艺术,对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烈:《〈山西孝义皮影〉、“山西皮影的造型艺术特色”》,《交流与协作――中国高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西苑出版社,2000年。

[2] 江玉祥:《略谈皮影的造型特征》,《文史杂志》,1997年第2期。

[3] 陆志宏:《皮影――中国造型艺术的瑰宝》,《美术向导》,2001年第3期。

[4] 魏力群:《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河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地图;记忆;理解;分析和归纳;历史方位

如何学好历史是很多中学生困惑的问题,也是历史教师长期探索的问题。历史的学习方法可谓纷繁而复杂,其中包括学习历史地图使用方法。在学习历史这一学科过程中很多同学忽略地图的作用,《历史地图册》往往被遗忘了,这既是课程资源的浪费,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一大缺陷。历史地图的使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充分认识并很好地发挥其在历史课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形象记忆和理性认识

中学生一般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对历史兴趣不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师生在学习中没有认识到和利用好大量的感性材料。其实历史学习中有大量鲜活的、形象的材料存在,比如历史人物故事、历史插图、历史地图等,只是我们没有充分利用罢了。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对知识的记忆往往从感性材料开始,通过对感性材料分析和综合形成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历史地图是课程资源中感性材料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充分使用地图,才能在浅层次上增强记忆,进而在深层次形成客观的理性认识,才能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如学习中国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我们通过几个地图对比,可以发现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特点:由沿海南部向沿海北部,由沿海地区向沿江内陆地区方向发展趋势。为什么呈现这种趋势呢?我们不难理解的是军事侵略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为了一步步扩大在中国的商品市场,列强借助军事手段从沿海向内陆逐步打开中国市场,所以开放口岸呈现那样的分布趋势。这种趋势对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都产生相应的影响。这样借助地图、借助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等去分析,自然而然地会得出合理的结论并产生客观的理性认识。

二、有助于形成历史方位空间概念

人们常说政治、历史、地理不分家。其实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句话概括了这几门学科的之间内在、密切联系。其他两门学科的原理、因素是我们学好历史这一学科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政治学科的一些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原理等是我们经常用以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理论依据;地理学科的一些因素如气候、地理方位因素等也是我们用以理解历史史实的一些必备因素。充分使用地理知识有助于形成方位空间概念,有助于对史实的理性认识。比如古代中国呈现农业文明特点而古希腊为什么呈现海洋文明特点?通过对两国的地图观察和对比分析不难得出由于地理位置分布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所形成的文明则大相径庭。通过对古希腊历史地图的观察,可以看出古希腊山地多、平原少,岛屿多、海岸线曲折。其地形地貌使自然物产出有限,那里的人民主要发展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并利用天然的地理条件的优势开展海外贸易,使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出现繁荣。我们可以分析出地理因素他们的文明呈现海洋文明的特点。而我国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境内较大面积的平原、充沛的降水和拥有大江大河的灌溉条件,这些条件使中国的古代人民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农作物生产中,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古老的农业文明。再如我们学习时期农村革命开辟,通过对根据地形势地图观察,可以形象地观察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它们大多分布于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多省交界的农村,然后可根据其分布特点找出原因。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只有经常使用历史地图,才会有一定的历史空间方位感觉,从宏观上认识历史现象、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三、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总结和归纳

学习历史通过背背记记的方法对知识的认识深度总是有限的,还需要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才能得到深层次的认识。历史地图是历史教材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使用历史地图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知识的理解。比如我们学习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时,罗马的公民法为什么发展为万民法?通过罗马扩展示意图不难看出,从公元前二世纪末到公元一世纪后期罗马通过扩张已建立三十多个海外行省,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这也使境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为统治这个庞大的国家,罗马帝国发展和完善了法律,对帝国上层阶级给予公民权、对外邦人给予司法保障。这样从中可以归纳结论:罗马的扩张促使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而万民法的产生适应了帝国扩张的趋势。通过历史地图形象地观察、理性地分析和归纳而得到的认识和结论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

四、有助于提升看图和做题能力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考察。现在的考试命题者所出试题不仅考查我们对知识的记忆,更多考查我们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能力。近几年高考试卷都出现历史地图题,命题者往往出局部图或者对比图等让学生观察分析。由于对历史地图的长期忽视造成学生分析能力过弱,许多学生在做这一类题目过程中失分较多。显然学生在这一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要想做好历史图题,就必须在平常学习中多积累,使其学会看懂和分析历史地图,而且必须知道我国现在各省方位、主要河流、沿海沿江主要城市、世界主要大洲和海洋及主要国家位置。有了这些学习历史的工具,再加上平常的积累,学生的看图、读图和答题能力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5篇

如何能在众多的产品脱颖而出,收藏者又如何购藏,又是一门学问。

人们一般将艺术品收藏分为文物艺术品和当代艺术品。美国《ARTNEWS》公布全球顶级艺术品收藏家200强中,收藏当代艺术品人数由1990年的56%上升到80%以上。当代艺术品被收藏者关注,主要是因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而当代艺术品中的当代黄金艺术品也是值得注目的一支蓓蕾。

当代黄金艺术品属于黄金艺术品这一大类别,除此之外还有文物黄金艺术品。

文物黄金艺术品由于载体为黄金,具有货币属性,历朝历代均由官府控制。当时黄金艺术品多为皇室贵族、达官贵人所拥有,在民间存有罕见。随着历史的变迁、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能流传下来的很少,可谓稀有藏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黄金不断高涨的投资热情,当代黄金艺术品的收藏悄然而起。

当代黄金艺术品兴起有一些原因。文物黄金艺术品数量有限,价格越来越高。有的高的离谱,让普通收藏爱好者望洋兴叹,从而转向当代黄金艺术品。当代黄金艺术品不但满足其收藏欲望,而且投资少成本低,有些投资者由于其较低的门槛而涌入。

文物黄金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诱生出很多赝品,真假难断,不乏上当者。他们重金所购的历史价值和奇缺性顷刻间荡然无存。而当代黄金艺术品只要鉴别是否是以黄金为原料,是否具有艺术品的原素即可,不用为断代不准而挫千金。

当代黄金艺术品相对文物黄金艺术品竞争力小,一些收藏者存有厚古博今的观念,对老物件收藏特别青睐。当代黄金艺术品往往被收藏者所忽视,只是近几年来才悄然兴起,有更大的升值空间。

对于文物黄金艺术品的收藏,要达到一定境界是很难的,当代的人要去感悟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是一个艰苦的深造过程。而收藏当代的黄金艺术品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代的收藏家很容易理解、欣赏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

如何鉴赏和收藏当代黄金艺术品?

首先,在收藏当代黄金艺术品时要克服摒弃收藏界厚古薄今的思想,改变新不如旧的观念,要认识到当今的黄金艺术品就是将来的古董。收藏当代黄金艺术品要学习和研究黄金艺术品,要独具慧眼发现黄金艺术品设计、制作的当代大师和传承技艺。提高自己投资的准确性。当代黄金艺术品投资环境宽容,任何人要收藏都有机会,只要进入就是收藏的开始。

收藏当代黄金艺术品首先要辨别该藏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当下黄金工艺品花样繁多,而能够称得上黄金艺术品的很少,值得收藏的就更少。这是由于黄金艺术设计国家级大师稀少及传承制作艺人奇缺而造成的。就拿当下北京工美金作工坊而言,她是在原北京花丝镶嵌厂的基础上成立的,她集合了全部北京地区传承下来的花丝镶嵌手工技艺的老艺人(2008年花丝镶嵌被国家首批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20几人。年纪最小的也已过半百。

有收藏价值的当代黄金艺术品必须具备五大元素。首先是以黄金为载体制作而成,黄金的含量越高越好,最好在999以上,纯度越高加工难度就越大,价值空间也就越大。含量越高,对于今后的兑现也就更为容易。二是设计完美,制作精湛。如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采用搂胎、花丝镶嵌、錾花、堆垒等这些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传统技艺。三是国家级大师设计和制作,最好是贵金属专业的大师原创作品。四是作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五是限量版。这五大元素是当代黄金艺术品缺一不可的优势。确定好当代黄金艺术品的必有元素,从五大元索出发,我们就可以鉴别当代黄金艺术品。

收藏当代黄金艺术品一定要有精品意识,不是从黄金艺术品市场价格高低入手,而是从是否有艺术收藏价值着眼。在当今经济碰撞的时代,利益往往能左右创作。一些大师和制作者一味追求利益而去创作和制作,而远离了艺术。但是也有一些为艺术而创作和制作的群体,他们的心血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如有些当代黄金艺术品创作者和制作艺人是用智慧和心血在做。他们出发点是用黄金来表现出艺术,也有一些人则是用艺术来装点黄金,把黄金卖一个好价格,追求利润扩大化。我们收藏前者留给后人的是文化是艺术,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历史烙印,而后者留给后人的是时代商品。

如在2012年第13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杯”金奖的佛像。此佛像原料采用千足金,整个造像制成全部工序均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完成。这尊佛像之所以受到专家们的好评除造型完美制作精湛,每个细微之处都能体现出明代宫廷佛像的造诣外,突出了用黄金表现佛像的完美,黄金的颜色表现了人们一直崇尚的佛要金装的信‘念,黄金很好的延展性体现出衣纹呈现静垂飘逸之感。通过手工打造使佛像的面相静穆柔和,略含笑意,生动传神。

又如北京工美金作工坊创作的这对金葫芦,更是体现出大师运用黄金的特性来表现葫芦的美丽和内涵,深受收藏者的喜爱和追捧。国师大胆的用黄金来呈现出大自然赐给葫芦的美,秋后丰收季节,葫芦丰满圆成,金黄灿灿。一只大葫芦布满了五个小葫芦,寓意葫芦万代。另一只枝强叶茂,寓意基业常青。金葫芦透露出东方人家丁兴旺、家业常盛的心声。在制作技艺上,采用了挎胎、錾花、花丝、搜花、垒丝等传统花丝镶嵌这门皇家手工技艺。此技艺2008年就被我国首批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用这种纯手工传统技艺,才能利用黄金的物理属性,即极好的延展性、可塑性,高贵华丽的金色彩,以及人们对黄金的尊贵推崇,从而来表现出葫芦的美丽及人们对葫芦的崇爱和追求。

近来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葫芦,由于出发点是用艺术装点黄金,采用不同加工办法制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