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海上丝绸之路”是名副其实的跨文明、跨文化线路,它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处,各民族人民的文化长廊,它所连接的港口、庙宇、城市、村落、建筑、墓葬、水下沉船等是古代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近年来,泉州、南京等9个城市提出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庞大的一个系列遗产。

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海南陆地与海洋现已发现的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既有历史文献、水下遗存,也有考古遗迹、历史建筑。现有标示和登记的水下文化遗存136处,已经确立的海上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1]。华光礁一号遗址发掘已完成,2011年由海南博物馆推出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一号沉船探秘”专题展,曾先后在北京、新疆、浙江、甘肃、日本东京等地巡回展出并获得巨大反响。本岛的一批古代港口、古村落、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正在发掘、修缮和整理。此外,谭门渔民出海更路薄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以达到两者的互动发展,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搜集和整合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显现了包容性、变异性和发展性的文化特质。为了全面展示其文化特性,我们不但应该重视现有历史文化遗迹的整理,更应该关注对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精神的挖掘。可以通过网络、报纸、参观展览、现场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与丝路文化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具体如下:

文字资料:通过网络、书籍和报纸,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发展背景、现状。

图片资料:通过网络、书籍和观看展览,研究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概况、艺术特征。

影像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相关专家、当地居民等,拍摄音像资料。亲身体验丝路文化历史遗迹的风貌、现存状况,还可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整合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研究一般包括资料整合和筛选、本体研究两方面。

(一)资料的筛选和整合。“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积淀着历史、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价值和信息。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大致可分为“海洋文化”:如目前已发掘完成的华光礁一号。“南洋文化”:海口骑楼老街、文昌铺前老街、琼海博鳌蔡家老宅等;“伊斯兰墓葬文化”:三亚的藤桥古墓、梅山古墓群、大蛋古墓群、回新拱北古墓群和陵水的干教坡古墓、土福湾古墓群。古港古码头:海口白沙律、文昌清澜港、琼海潭门港等。古村落:三亚藤桥凤凰镇的回辉村、回新村等;古窑址:海南岛东部的福安窑和西部的碗窑村窑;更路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多且零散,但具体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时,只有那些能唤起大家共鸣,即有一定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内容才能引入其中,且要依据创作主题和文化历史脉络的主线,最终显示的是具有故事情节、文化价值、发展脉络的统一体。

(二)资料本体的研究。资料本体的研究包括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结三个方面。

1.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不同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比较,关注其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如三亚藤桥古墓的“双墓碑”现象,就不同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的穆斯林墓葬形制,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差异性。[2]

2.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的变迁和发展,如三亚藤桥古墓的墓碑纹样就体现了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在艺术形态上的差异性,早期的花纹粗犷,中期的墓碑纹饰则以文字组成的“长生鸟”为主,装饰性变强,而花纹图案却变小,体现了在时代变迁中艺术形态的变化。

3.与文化价值的联结:“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包含了诸地域、历史、人文的信息。类似史前艺术研究者对史前?^面纹饰岩画的文化内涵的发掘。[3]诸如三亚藤桥古墓群中的圆月纹饰,象征着真主独一无二、完美无缺的宗教观念,宝瓶圣树纹则象征着生命之水。这些图腾寓意无不反映了穆斯林群体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精神。

只有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置于完整的时间和空间下,才能形成整体的历史文化脉络,显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选择承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视觉图像。“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要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第一步就是要寻找承载这些文化的视觉图像[4]。如华光礁一号古沉船的船体、瓷器的造型、材料、色彩、花纹等都是可直接转换的视觉图像,而它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信息,只有联系具体的历史和人文社会背景,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如此,其视觉图像的资源就不仅仅是残存的船只和瓷器等货物,还包括了更深层的人文价值、历史故事等的表达和诠释。

无论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视觉图像符号,因为只要是人类创造的任何一种文化,必然具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本身就是一种图像[4]。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通过挖掘这些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其显现出来的图像作为学习的材料将相当丰富,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四)图像转化与创作。视觉图像的寻找是前期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这些视觉图像是否适合课程主题,怎样利用和表现图像,选择何种艺术表现形式(绘画、雕塑、绘本、数字媒体)等,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接收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也只有当这些资源真正进入教学活动中并得以实现时,其资源的转化才是有意义的。但是无论选择何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文字、图像和创意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它绝不是视觉图像的简单拼凑。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寻找美术与各学科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注重整体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三、关于课程与教学

(一)实施策略。本教学设计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轴,结合创意形式发展具有美学特征的图像作品,例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的相关故事、造型、色彩、情境等,并拓展其外围产品的开发。

实施架构是通过图像、文字、创意三方面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创作的过程,掌握文化符码的译码和编码能力、实践能力。在创作完成后,一方面举办设计成果展,从中选择优秀的作品,与出版社合作印刷与发行;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注册微信公众号,将整合后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资源、创作成果以及创作过程等编辑为微信订阅号文章,此种方式低廉、快捷,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可以有效地达到促进丝路文化传播和影响力的效应。另外,也可以投放于相关论坛、旅游网站、教育网站等,以此来实现社会人员的共享,以扩大教学成果和推进丝路文化的传播。

(二)课程与教学。1989年,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派纳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将课程作为一种文本,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民族、文化等背景下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寻找课程的意义,以后现代课程观理论指导本次丝路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具体实践,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变为一种课程文本。我们改变局限于文本表象的研究,对这种“文本”资源建立在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政治、经济背景及不同民族信仰和审美精神上来理解,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理解和创作,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更地的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还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和认同丝路文化。本计划课程与教学研发的重点包括:

(1)结合校内外资源协同教学: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有目的地到现场考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作为教学的辅助,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2)跨领域课程的整合: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历史、生态与艺术跨领域课程的整合,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互动与促进学科间对接的可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发展学生学习辅导的机制:首先是课程前学生能力的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专业能力和素养,如有的学生擅长手绘,有些擅长摄影,确定学生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是过程中的反馈,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指标: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

因此,增加阶段性评价,将教学过程分为若干个时间段,进行不同时间段的评估,有助于师生共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细节的调整。[5]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多媒体教学;课堂气氛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基本技能,学会并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一、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何谓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就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不同的电子媒体集成并控制处理,将各种信息联系起来构成能够进行人机交流的综合信息系统的一种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地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在上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师们往往过分注重教材知识点的传授,照本宣科,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至于普遍存在着老师“满堂灌”,一讲到底,而学生在下面玩自己的,单调乏味,这样做不利于教学相长。同时,诸如语言、课本、板书、挂图等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手段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了。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图像、声音、音频、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手段或技术,重新整合优化教材内容,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逼真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不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渲染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从而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真正地使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除了不同字体的文字表述之外,还有大量的彩色图片、数据表格、填图、填表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每节课需要大量的板书,不堪重负。如果课前把这些内容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不但节约了大量教学时间,而且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再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学习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的《丝绸之路》一课时,作为教学重点,教材上却只有“丝绸之路”的概念,内容非常单薄,不利于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和全面把握。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图,配上活动箭头把丝绸之路的路线加以演示,同时每到沿线重要城市都加以红色标记强调,并请大家了解有关传说,最后教师再补充中国的“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样就把“丝绸之路”从古至今的所有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成课件,使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既缩短了时空距离,又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既增加了课堂容量,又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能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由课堂延伸拓展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主要问题

尽管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但并非使用了它就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在品德与社会多媒体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亟待解决。问题一: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信息技术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于是有的老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包打天下”,从而放弃了一切传统的教学手段。他们不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即使牵强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教学手段,最终也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不遗余力地把教材上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搬到课件中进行集中展示,这种自诩的“高效课堂”使教室变成了“电影院”,教师变成了“放电影的”,学生变成了“看电影的”,表面上热热闹闹,都忙得不亦乐乎。流于形式,不重视实效,教学当然没有效果了。与其那么费力制作课件,还不如老师讲解、学生听记来得更方便高效!因此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只能起一种次要作用,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更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手段。问题二:片面使用多媒体教学取代教师的讲解我们常常批评那种“一言堂”的“人灌”教学模式,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后,不少老师用计算机代替自己做一切,每次上课时老师只须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就可以了。殊不知,再先进的智能计算机也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教师的教态、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小学生知识有限,对品德与社会课的理解还不到位,这都需要教师去进行很好的讲解,并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例如,某老师在讲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公开课时,只是通过计算机演示图片和视频再现这一历史事件,而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没有任何分析和讲解,最后学生连“林则徐为什么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没有了教师的讲解分析,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所以我认为,教师的讲解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使命的最佳方式,而多媒体教学只能辅助教师教学,但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总之,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应从授课类型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使用。只有把多媒体教学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课!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为此,以这一理念为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关的策略进行讨论与研究。

 

科技进步和信息传递便捷的时代下,基础素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领会知识内容,还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要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勤于实践,获取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扭转原有的学习方式,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索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适宜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自学与“共学”相结合的英语学习模式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进行自学预习。在这个学生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高中英语课文中的段落大意分析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归纳,要对自学预习过程中的长句和难句进行理解和分析。

 

例如:在人教版高三英语Unit 3 The land down under中,要求学生在自学预习的过程中,要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式,如:If you...you will...;you’d better not do it;Look out!Be careful!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阅读和预习文中的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重点阅读,理解和把握关键句的重要含义:(1)Sydney is perhaps Australia’s most famous city,but the capital of Australia is Canberra,a city located between Sydney and Melbourne.(2)Later,when the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made it impossible for England to send prisoners to North America,Australia was chosen as a new place where prisoners and criminals were sent.(3)The newcomers changed the way land was managed and introduced new plants and animals that were harmful to the Australian ecosystems.在对关键句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检查学生自学的程度和状况,领悟语言的规律,并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并且还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自学和“共学”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得到拓展,在语言应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效果。

 

二、探索高中英语课文的语言背景,拓展英语素养

 

在高中英语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中语言背景的了解,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相关的语言背景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英文字典查询、英文图书翻阅等方式,对课文的语言背景进行大概的熟悉和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创设英语语言学习氛围。

 

例如:在人教版高三英语Unit 2 Crossing Limits一课中,由于这篇课文涉及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较为庞杂,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较大的障碍。

 

在空间跨度较大的语言应用背景下,教师可以设计四位中外航海家的图片,并输入相关的背景,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和地理知识中的背景内容,如: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珠穆朗玛峰等。

 

学生通过教师提示的图片以及网络资料的查询和搜索之后,可以适当地补充对于课文的理解,增强对课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背景及繁荣状况、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背景知识时,还可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任务设计。这样,可以完成课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升华文章的主题。

 

三、开展“创造式复述”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创造性提升是根本。在英语教学中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天性为目标,全面开启学生的思维状态,释放所有的学习能量,需要进行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围绕课文主题,在对原文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进行加工、整理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改写式的复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课堂上,需要对学生进行英语素养的全面教育。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采用与学生基础英语水平相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层次化的英语教学设计。

 

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对于英语课文情境的背景知识把握,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和把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尝试了以下几点措施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2 发展性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每个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3 主动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要使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探索,全身心投入。此外还有合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建构性原则等。

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合作。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改变以往存在着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在教学实践中,新学期第一次走进课堂时,我就问学生:“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当学生回答说“50位”时,我笑着摇摇头说:“不对,应该是51位。”学生疑惑地看着我,个别学生还重新点起了班级人数,这时我微笑着指着自己说:“大家看。还有一个在这里呢!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中的一员,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好不好?”学生听完我这句话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整个课堂氛围也显得更为温馨和谐了。我想,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就应建立在这些细节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体验到尊重、友善的师生之情,他们愿意和老师讲真心话,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课堂上不再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平等、尊重、信任的对话。营造这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不仅使学生能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更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因材施教,达到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师生之间的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流合作意识。维果茨基将儿童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伙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所以,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中,同样也体现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之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强调学生彼此间的合作,让他们形成一种特有的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学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容忍、互帮互助;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和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还会在合作制定、执行研究方案等方面获得锻炼的机会。这对于目前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状况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交往、学会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等几个方面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如:当某一同学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我就引导学生模仿《开心辞典》节目的“求助电话”这一环节,鼓励他们寻求同学的帮助,以达到同伴互助的效果。又如:在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时,我请甲同学担任慕尼黑博览会的讲解员来介绍奔驰汽车,然后请乙同学作为想了解奔驰车特点的观众与甲同学提问,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

再如:在开展《寻访丝绸之路》这一探究活动课时,各小组成员由对同一类问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其中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地理学家组,负责绘制古今丝绸之路路线图;对旅游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导游组,要求找出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名胜古迹并加以介绍:对小吃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美食家组,要求了解丝绸之路所经地区的特产及特色小吃。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率。正如一位性格十分内向的同学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它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在同学面前我敢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来。”这也正是新课程赋予教学新途径的一个亮点。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内的分工协作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内的分工协作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课上的表现,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3―6人的学习小组。这样组合的小组一般是由兴趣与基础相近,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并且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个别学生性格差异而导致的离群现象。在小组内,我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有一种身份和职责。如:擅长管理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组长: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担任外交组长;擅长写作的学生担任文字组长;擅长电脑操作的学生担任资料组长。这样整合了学生的各自特长,使整个小组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组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其他组员达到目标,起到了兵帮兵的效果,从而最终也达到了小组学习的总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学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容忍;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和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还会在合作制定、执行研究方案等方面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使得原来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小组合作学习要选定恰当的选题

小组合作的形式并非每节课必用,要提高其有效性,则应该是贯穿于课堂内外,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这就需要老师在选题时候做出针对性的取舍,才能达到一定的成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注重在以下课程内容中侧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1 活动探究型课程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在《寻访丝绸之路》的准备环节过程中,我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指导每个小组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分别是:第一组(地理学家组):熟悉古今丝绸之路路线图,能说出路线途经的地形、地貌、城市、国家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指导学生用旧挂历纸绘制地图,并用水彩笔来勾画路线。第二组(古代名人组):写出名人小传或编出名人短剧。第三组(导游组):能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名胜古迹所在的地方并加以简要介绍。(要求配文字和图片)第

四组(美食家组):熟悉丝绸之路上所经地区的风味小吃,并能了解、介绍其简单做法并当场演示。如:做羊肉串、手抓饭等。第五组(民族风情组):查找沿途各省份少数民族分布的情况,讲述这些少数民族的特点。第六组(异想天开组):探讨楼兰古国消亡的原因,大胆设想建造一个22世纪的新楼兰。通过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小组同学集思广益,拓宽了思路,活跃了思维,提高了探究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2 在课堂上需要学生通过动手体验获得结论,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在讲述“活字印刷”这一目中,我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然后选派几个同学做代表。要求第一组在同一块橡皮擦上刻字。第二组在不同的橡皮擦上刻字。比比看哪组的速度快?我先要求两组同时都刻“人人为我”这四个字,结果两组在差不多的时间内都完成了。然后我又要求两组同时刻“我为人人”四个字,这下第二组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学生在看到第二组同学只将原来刻好的字调换位置就可以时,他们对活字印刷的优点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样创设比较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 综合实践课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走进福州历史上的名人》《探寻家族姓氏的来源》等实践课的开展,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到实地去考察得到第一手的资料。这种情况下,独立的一个人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有必要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4 拓展性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学习《思想的活跃和百家争鸣》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我先将儒、法、道三家的治国方略交给他们讨论、争辩,然后学以致用,将他们按照自己欣赏哪一家学说分成儒、法、道三组。然后以“一位同学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窗户的玻璃”为题,要求各组根据自己的观点,对这一事例中的某同学提出何种处理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此外,开展辩论赛、手工制作、历史角色的扮演体验等课堂活动时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五、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小组学习动态,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1 查找资料的指导。查找资料是开展研究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详实的资料,才有可能为探究学习做指导,查找资料内容包括地图、典故、史料、图片、影音等。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到哪里查、如何查,并提供相关书目,还要教会学生上网如何查资料。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搜集详尽的资料为小组的学习目标服务。

2 学习任务的指导。在探究《清明上河图》这节活动课中,我指导每个小组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是:第一组:探究《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因何而得名?第二组:比较宋_代房屋建筑或交通工具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第三组:比较宋代服饰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第四组: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你能找出多少?第五组:比较宋代集市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分组准备的基础上,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将五个小组的活动有机的融和在一个课堂整体之中,使班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避免局限在只有少数一部分学生活动的情况。

在分组结束后,我及时对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解,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第一组的同学猜测《清明上河图》可能因为“清明节”而得名,要想验证他们的设想,我指导这组同学观察3月22日-4月5日这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小结气候特征。同时建议他们采用表格形式记录,可设计日期、天气情况、自身感觉等栏目。对于第五组的同学,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两题任选其一)《我眼中的汴京城》或《福州商业街的一角》,有绘画特长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画,不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文字描述。建议他们结合课本内容或观察台江步行街、花鸟市场的景象。这样及时的指导学生有明确任务的合作,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小组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各种问题,当他们无法解决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此时教师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正是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中逐渐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思路也不断开阔,让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拓展和深化,同时教师也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如:开展《贵姓何来》探究学习时,我布置学生收集整理与本家族姓氏文化有关的资料,向家长询问本家族成员的主要构成及其衍变,同时制作一份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谱,并要求注明本家族姓氏的来源。在探究过程时学生遇到一些困难,如:查到家谱时许多繁体字不认识,到家族宗祠参观又缺乏相关资料,对制作家谱的方法还不够熟悉。针对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我及时指导学生调整探究方案,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终于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4 指导学生编写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总结,要求要全面反应小组成员学习的过程、方法、收获体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小组学习目标、方法手段、整理图片、文字资料、收获体会等方面来撰写总结报告。

六、在了解小组合作学习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对其过程进行评价。

传统教学使教师习惯了结果性评价,习惯了以测验和考试为唯一方式的定量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适合历史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强调“促进全面但非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应予以较高评价。评价的目的在这里不应作为终结性的水平认定,而应发挥激励、诊断、反馈、调控和改进等多种功能,起到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意愿,最终进一步学好历史,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七、合作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应更重于结果性评价

1 根据小组成员各自分工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每次合作学习的活动都应制订明确的目的,严密组织与明确分工,活动中应注意搜集活动成果,(如活动记录、搜集资料、小制作等),经过认真接理,并结合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活动能力和态度、完成任务情况和成果质量等评定其成绩,可以采用A(优)B(良)C(尚待改进)三个等级来表示。详见下表:

2 根据文字成果进行评价。如;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按照各自分工撰写课题方案、活动计划、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或历史小报,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经过对学习成果的整理加工和分析,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等,指导学生建立起个人成长档案袋。档案袋设计以下几个内容:课堂表现:开放性作业;平时搜集的资料、小制作;平时提出的疑问或学习历史的体会;期末学生自评成绩;小组评定成绩等,并将与探究学习成果一起作为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依据。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完成报告或总结的质量,从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实践性、条理性及独创性等几个方面评价其质量,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评价。其成绩评定也可用A(优)B(良)C(尚待改进)三个等级来表示。

如:在《破解彩陶之谜》这节活动课上,我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每组的论题可以自选,但要求各小组长指定专门记录同学,哪位同学发言的具体内容及他的姓名都要如实记录并给予每个同学相应的评价。这样就把学生闻的个体竞争变成了组内合作、组内竞争,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会大大增强,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出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9)(10)班,高三这一年,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磨砺。作为一名高三的历史老师,随着课改的推进以及今年考试题型的变化,要求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新题型和高考,以便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这一学期来,本人更积极地去了解学生,去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便以更好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顺利完成了本学期初拟定的,根据学生水平和现阶段的学习任务而制定教学目标,并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分析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尤其是课改省份高考试卷,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做到心中有数。注意收集高考信息,使高三复习不偏离方向,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本学期初,我和咏梅老师对高三总复习进行了整体规划,本学期完成的主要是第一轮的复习计划。第一轮复习以基础为主,重点让学生将已学但已遗忘的知识进行重新掌握,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形成知识体系。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按时间分模块复习,即先完成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复习,再进行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史,然后是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史,最后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史的复习。通过考试表明,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分析和理解能力。学生掌握了分析背景的方法,和历史事件的比较方法。并且自己懂得和制作大事年表的能力。

  在教材与教辅的利用上,充分利用创新方案的习题体现的课改精神,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归纳学习法的训练。重视三本必修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这一点也指导学生,不能抓教辅忽视教材,让学生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把二者相结合,即体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通过难点解析,习题训练,和高考挂钩。

  二、我的教学工作措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上一节课不能老师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却不动声色,没有响应。针对于此我调整了原来的授课方式,摒弃了大篇幅的板书和满口的专业术语。引入例子来进行讲解,并且在这过程中多利用文献资料、地图、插图、表格在教学中的应用,创设新情景题目加以训练,既提升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又与高考挂钩。

  其次,授学生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我并不直接说出我的思路,而是询问学生的思路助其思考思路阻塞的症结所在。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思考状态,而教师则始终作为一个思维引导者,产生一个启发学生的作用。

  再次,善于总结,温故而知新。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只盯着当前讲授的内容,甚至倾其所有时间来完成老师每日布置的作业。而无暇顾及刚刚学过的知识没学好旧的知识全忘掉。在这点上,我主要解决办法是运用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大事年表,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回顾了之前复习的内容,起到阶段性复习的作用。

  还有,增加历史教学的方法性,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学习方法。如表格法,图表法,材料分析法等。结合课堂小测,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提后进,让更多学生在高三学习过程中有所提升。

  三、教学研究努力参与历史教研组内的课题研究,参与本学期教研组内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讨论,并且作了关于提升备课有效性的主题发言,提高了本人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积极学习校际合作组的探讨成果,多于他校交流,本学期期末制定了三校联考的历史单科试卷,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与其他两校的交流。

  作为高三备课组组长,根据高三教学的实际和教学的难点,在教研组活动之外另根据需要,每周组织备课组教研活动。解决教学重难点,统一知识结构,学进度,探讨教学设计,取长补短,采取众长。

  本学期积极听课,二十节,并客观参与评课。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今学期我担任历史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丝绸之路》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丝绸之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现就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全方位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利用多媒体,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生动,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在网络上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术楼设计; “艺术的殿堂”;下沉空间;地域性;文化性

前 言

洛阳“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古代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向东延伸的最要城市。当今洛阳,也已逐渐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是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区位优势鲜明。

洛阳师范学院位于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保护区范围内,建筑限高为21米。

一、设计概况

洛阳师范学院美术教学楼位处师范学院东校区西南角,北面为校区运动场地,东面为文科教学楼,南侧为地块围墙,地块内场地平整。新建美术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19913.4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6层。其中美术专业教室、教学辅助用房、系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为16107.46平方米,满足美术专业在校生3200人;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及教学管理用房建筑面积为3805.94平方米,满足300学生教学实验使用。

二、设计重点

通过对美术教学设计招标文件的研究和对现场环境的调查,将以下几点做为本次设计的设计重点:

艺术性

洛阳师范学院美术教学楼不仅是美术专业和传播专业教学楼,更应该是每个学生走进艺术领域的空间,她不应该是一座普通的教学楼,而应该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地域性

洛阳师范学院位于洛阳隋唐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建筑限高为21米,六层建筑高度大于21米,同时还有部分房间层高要求大于4米,为满足城市规划要求,设计采用下沉式处理手法,即将部分教学辅助用房及层高较大的房间设计为半地下房间。在满足相关部门规定的限高21米的前提下,同时又能满足新建美术教学楼的功能要求,体现新建美术楼的地域性。

功能性

新建美术教学楼,其中美术专业包括100个美术专业教室兼画室,15个实验室及相关工作室;传播专业有22个实验用房。大量的教室如果采用普通的内走廊双面教室布置,不能在满足其功能分区的前提下布置完全,因此这里采用三排房间布置设计,每两排教室中间设计采光天井,既在合理的功能分区前提下,满足了每层20间美术教室的功能要求及采光要求,同时又通过内庭院及采光天井增加了美术教学楼的艺术气息。这样将大量的功能房间合理的在6层之中科学的、合理的布置,体现新建美术楼的功能性。

融合性

洛阳师范学院美术教学楼是以满足美术学院和传播专业教学使用,两专业是独立而又相通的两部分。在平面功能设计时,内部功能保持分而不断,相互融通。将两个专业用房以入流展示空间及中间大的交通步梯东西分开布置,东面主要布置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及教学管理用房,入口由东面进入;西面布置美术专业教室,教学辅助用房、系行政用房入口有北侧进入。这样既将两个专业有机的结合,又便于两个专业的分区管理。

现代性

通过对现场的调查和对周边环境的分析,洛阳师范学院东校区内教学楼都是以简洁明快的线条,鲜明得体块穿插无不体现着自身现代建筑的气息,因此新建美术教学楼将采用大体快的穿插及大面积虚实的对比,颜色采用与东校区相呼应灰色和白色,类而不同,体现其现代性;内部空间通过采光天井和共享空间营造艺术氛围和艺术环境。

三、建筑设计

通过以上几点设计重点的分析,对新建美术教学楼形成以下建筑理念进行设计:

1、总平面设计

洛阳师范学院美术教学楼地块位处师范学院东校区西南角,北面为校区运动场地,东面为文科教学楼,地块东、西、北面均有校园道路,南侧为地块围墙。新建美术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19913.4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6层。校区主要教学区位于地块的东北侧,因此新建教学楼的北面设计为美术专业学生出入口;东面为传播专业学生出入口。在地块的东面及北面设计水景,两个专业的出入口均由小桥引入建筑之中。

2、建筑单体设计

1)在平面布置设计时,考虑到六层高度为21.6米,同时还有部分房间层高要求大于4米,为满足城市规划限高21米,设计采用下沉式处理手法,即将部分教学辅助用房设计为半地下房间。二至五层采用三排房间设计,并设计采光天井,既满足了每层20间美术教室的功能要求及采光要求,同时又通过内庭院及采光天井增加了美术楼的艺术气息。

2)在平面功能设计时,新建美术教学楼主要有美术专业教室,教学辅助用房、系行政用房和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及教学管理用房两大部分组成,考虑到内部功能保持两部分分而不断,两个专业用房适当的分区管理的原则,将两个专业用房以入流展示空间东西分开布置,东面主要布置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及教学管理用房,入口由东面进入;西面布置美术专业教室,教学辅助用房、系行政用房入口有北侧进入。

以上的分析确定了该新建美术教学楼的平面形式,各层的平面功能如下:

一层西面主要设计为美术专业教学辅助用房,如实验室、计算机房及相关工作室,东面为半地下室,主要设计为层高要求高的房间,如美术展厅、新闻演播室等。

二层由北面和东面两个室外台阶通过小桥直接进入入流展示大厅,大厅西面设计为美术专业教室及仓库,东面为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

三层四层西面设计为美术专业教室及仓库,东面为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

五层六层西面设计为美术专业教室及仓库,东面为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东北角为行政用房。

以上每层在美术专业部分的走廊处设计有画展橱窗,便于学生之间的的相互交流。

3)在立面设计时,力求摆脱教学楼的呆板形式,而形成更具艺术气息的艺术楼。设计手法采用大体块的穿插和大面积虚实的对比,颜色上则采用了与东校区风格一致的灰色和白色。在教学楼出入口的台阶处,设计序列性的构架形成文化长廊,寓意着即将步入艺术的殿堂。在美术教室部分,外墙采用灵活的开窗形式,使墙面形成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灰色的底色更加突出此画卷的艺术性;在传播专业,外墙设计为大面积玻璃,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同时大面的玻璃幕墙如同一扇窗口,寓意着传播专业是一个对外媒体的窗口,北面设计水景,楼在水中,水在楼中,相互映衬,更加衬托出这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基地;德育新体系;场馆课程建设;课程评价

一、建立“面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开放多元”德育新体系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为导向,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能主动地适应社会,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以“场馆、课程建设”和“培育发展性教师队伍”为两翼作保障

综合实践基地力争做到“课程场馆化,场馆课程化”。场馆是实践基地课程开发的条件,是基地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础。综合实践基地教育场馆的设计建设要一切从基地教育目标和主题教育需要出发,围绕教育目标和主题,以一种动静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将中小学生的参观活动过程变成一个在体验参与中发现和思考的双向传播的发现学习过程。综合实践基地本着“基础+特色”的思路,从社会生活实践、生命教育实践、文化生活实践、科学技术实践四个领域22个子项目进行场馆(场所)建设:特色文化项目上拟建丝绸之路文化馆、兰州黄河文化馆;专题教育中心项目拟建国防教育馆、法制教育馆、生命教育馆、防灾减灾科普馆;科技教育中心项目上拟建机械手工制作馆、创新思维教室、三模一建竞技馆、创意机器人教室、综合职业体验馆、环保生态馆、趣味科学教室、现代信息技术教室;室外拓展中心项目上拟建军事训练、体能拓展、心理品质拓展训练、定向越野场所;农业科技中心项目上拟建现代化农业种植、传统农耕、体验农田、未来家居农业场所。

场馆规划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寓教于乐、注重实践、多感官参与的活动方式。场馆的展示和教育活动力求活泼、多元,营造生动活泼、参与性高的活动气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耳听、眼看、手动、心动”,通过多感官接触赋予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场馆教育项目;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互动的、社会化的学习。实践基地不仅重视互动式、体验式场馆建设,还要重视研究学生在场馆活动中认知与经验形成的方式。合理引入信息化、电脑化、科技化的教育媒介。

引导教师转型、转岗,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致力于一专多能,打破学科界限,努力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发展取向的教师发展机制,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的“教育人生”,激励教师成就感,以课题研究带动并提升教育质量。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建立课程意识、质量意识。突破学科能力培养难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从领域、模块、项目三个层面去设计课程新体系

课程设计从社会生活实践、生命教育实践、文化生活实践、科学技术实践4个领域,社会参与、社会体验、社会探究、生命科学、生命安全、生命价值、法制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技术学习、设计学习、应用学习12个模块建构课程新体系,做到课程领域化、领域模块化、模块项目化,各领域下设若干模块和项目,充分体现实践基地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综合实践基地的课程应该是体验的课程,活动的课程,动态的课程,尽量避免看的课程、听的课程、参观的课程。校内资源是有限的,课程开发注重校外资源的挖掘、利用,同时课程开发结合兰州实际和时代背景,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新思路,彰显地方特色课程开发,本着“基础性+前瞻性”的思路,分期进行,留有余地,逐步开发,不断更新,不断体现基地建设的自主更新机制,努力实现“立德树人、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实践育人”的综合实践基地核心课程价值追求。

四、课程开发的评价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从2002年开始,国内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网络工程专业[1],培养了大批网络建设和维护人才。CDIO模式是2001 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 3 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它以工程项目从需求分析、设计研发,到测试运行,再到终结废弃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为工程教育的背景环境,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以主动实践、积极创新、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2]。

CDIO是基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学习,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3],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我们将CDIO理念引入到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力求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1 现有路由交换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技术轻理论。路由交换技术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网络,由于两门课程中的部分知识点重?停?造成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演示路由器与交换机的配置方法,缺乏对其工作原理及网络协议的深入讲解,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配置命令,仿照老师的操作步骤,能够实现对路由器与交换机进行基本配置,组建简单网络,但对设备及协议内部的运行机制知之甚少,无法使学生具有设备研发能力及协议分析、设计和实现能力,导致其综合工程能力和创新工程能力较弱。此外,由于课堂演示会占大量时间,致使教师不能在限定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授课内容的组织存在一定难度。

(2)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缺乏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目前多数高校路由交换技术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讲理论,实验课中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在课堂上,学生很难对枯燥的理论内容和抽象的协议产生兴趣,更多的是充当“听众”的角色,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由于没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导致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

(3)课程实践内容和形式缺乏工程项目背景。课程实践只能达到理解知识点的目的,没有引入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设计流程和实现要求。无法实现在理解知识点基础上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的目的。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依据CDIO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对路由交换技术课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2 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

2.1 基于CDIO模式的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由课程教学单元构成,采用模块化教学,突出重点和难点。理论课程根据自编教材构建了模拟环境介绍、路由交换设备介绍及基础配置、路由技术、VLAN及其应用、访问控制列表、构建园区网络、接入技术7个教学模块,在内容的安排上紧紧围绕构建园区网这条主线,在介绍技术原理的同时,兼顾技术的具体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重视工程实践性,在项目的选择上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局域网的规划设计、路由与交换设备的配置调试等基本技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由于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的项目化特点突出, 所以整个课程体系是架构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基础上的。 根据 CDIO 课程大纲的能力体系架构,我们提出以“项目为载体,能力训练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体系,如图 1所示。

2.2 基于CDIO模式的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目标,将CDIO理念引入实践课程教学中,依据实训项目侧重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理念的具体环节分为4种类型,课程改革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并重,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分为基础知识阶段和实践应用知识阶段,每个阶段的实训内容都以CDIO教育理念为导向,指导学生运用现有知识构思和设计具体项目,强调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图2所示。

在实验课程中,采用仿真设计与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教学内容构思和设计实际工程实例,采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并在真机设备上实施和运行。基础知识阶段的实验主要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书中的拓扑结构连接设备,按照实验步骤输入相应的配置命令即可完成。当学生掌握路由交换基本技术后,在真实设备上开展实践应用知识阶段的实验。该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根据需求分析进行网络拓扑的设计、子网划分、设备互连、VALN配置以及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配置恰当的路由协议等,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2.3 基于CDIO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

以CDIO理念为导向,形成基于工程项目的实训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探讨,小组成员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运行、项目演示及结题阶段,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以构建校园网为例,教师只需讲解项目需求的重点知识、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网络结构设计、网络路由设计、VLAN规划设计等问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搭建一个基本的校园网络。形成以学生听讲、实践为主,教师讲授、演示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听中理解”和“做中实践”的教学效果。

路由交换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项目实训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中心,项目实训可以在校内实验室模拟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训练,或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训,促成CDIO学习效果的形成。

2.4 教学中的反思

为了合理地评估教学改革的成效,需要适时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思维。学生通过反思,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学习过程的认知。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实现学生“做中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在项目实训过程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反思,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5 考核模式改革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中,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的考核体系与项目课程教学紧密联系,课程成绩由4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5%,理论考试成绩占30%,项目考核成绩占40%,反思成绩占15%。其中,项目考核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级等级制形式,实现对项目质量的监控,改变传统课程考核中期末成绩占主导的机制,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课程改革成效

在中央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召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喀什大学作为南疆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计算机学院是学校首批?D型试点学院,在此背景下,路由交换技术课程在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中同步进行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我们对喀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3、2014、2015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92.7%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后路由交换技术课程实现了课程的学习目标;91.6%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后形成了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94.2%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后具备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95%的学生认为课程反思的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93.1%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在课程教育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