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法中,表现性评价是有机构成部分,即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相关表现,然后予以恰当的评价。具体而言,即进行模拟或者生活实践等评价性练习,然后根据有关标准来观察学生的反应,正确地评价学生。这一评价方法的主要形式有:收集资料、写作研究报告、进行实践操作、动手实验、展示成果或作品、课堂演讲等。表现性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既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把握程度,也能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表现,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恰当评价,实现过程与结构评价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重视表现性评价,及时捕捉表现性评价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表现。

如“我与文学名著”综合性学习活动,其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文学名著的重要作用,使其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会名著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修养,拓宽阅读视野;可紧扣中心写出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叙述各自的学习过程,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亦或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如外国文学作品组、当代文学作品组、古典文学作品组,然后共同欣赏与学习文学名著,品赏阅读的体会。其中,讨论的内容主要有:①你最喜欢哪一部文学名著?请说一说理由。②文学名著对你们的成长有何影响?③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有何帮助?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性等展开评价。

二、运用纸笔测验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各地的试题出现了综合性学习题目,以引导教师重视综合性学习,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试(纸笔测验)是基本的评价方法。尽管考试的方式不尽如人意,然而综合性学习考查题的出现,对引导师生关注综合性学习,稳固综合性学习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考试对教学与学习有着指挥棒的功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巧用这一指挥棒,思考怎样在试题上构建平台,紧扣主题展现综合性学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落实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要求。

如在单元测试或期末、期中考试中添加综合性学习题目,以引导学生重视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如语文强化训练题: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浓厚的人文意蕴。请走近黄河,紧扣“黄河与中华民族”的主题感受母亲河跳动的脉搏吧!(1)走进动感地带:若你是策划人之一,会为此次活动设计哪些项目?请列举三项。(如“黄河颂・诗歌朗诵会”“黄河颂?好歌大家唱”等)(2)走近黄河文明:①请举出黄河流域三个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如丁村古人文化遗址、半坡村遗址、蓝田猿人文化遗址等)②请举出两个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如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大禹治水的传说等)(3)走近黄河文化:请分别举两个与“黄河”相关的诗歌与成语。(成语: 负石赴河、带砺山河等;诗歌: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关注黄河现状:水土流失、污染、断流是当前黄河的现状,请从保护黄河环境的角度出发,至少提两条建议。通过布置这些综合性学习任务,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将语文与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上交给老师,教师予以评定。

三、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实现语文综合评价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专啃教材,守在教室,圈在学校,关在家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写照,学生缺乏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下去,就不能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就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下面笔者结合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认识与做法。

一、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兼具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两种性质,即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如何更快、更好、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教师这个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便成为课程资源建设中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所谓“良师兴国”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学科课程涉及面极广。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到具有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市井风俗,涉猎古今中外,通晓各种文体的篇章教学技能,还要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技能,如了解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密切关注学科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善于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因此,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必须培养、提高语文教师的认知能力,更新其教学观念;必须强化语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和现代教育理念并转化为自己实际的教学技能;必须总结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探求并努力充实自己的教学研究,坚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二、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合理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的新教材,在编写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其中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最有新意的设置。例如,语文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而我们使用的教材的编写正体现了这种精神。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祖国”为主题。先设计的是五篇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课文,分别是:《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然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专题“黄河,母亲河”。专题中先布置了以下活动: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谚语、成语,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然后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水污染以及造成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这一综合性学习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可利用的所有资源的理念。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以分组交流、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设计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通过这一综合性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感的体验与升华。

三、开展可行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从课外活动中汲取课程资源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这样明确的表达:“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多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贫乏,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出现有的教学资源: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等。除这些之外,特有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村风情、民间风俗、婚丧嫁娶、垒屋砌灶都能成为挖掘的对象。我们要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从而得到情感体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家家粮满仓,个个笑开颜。其实,细想想,一户农村家庭,一年下来除去所有开支,真正能挣多少钱呢?就此问题,我校开展了一次“我为家庭算一笔农田收支帐”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充分开发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亲自咨询父母,从农田总收入、种子开支、农药开支、水电费开支等方面计算,最后用毛收入减去所有开支就是一年中的纯收入。交流时,一些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情况说出了真心话。

高迎同学说:“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家里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父母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钱,供我们上学。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决不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李萌同学说:“我家的纯收入是3200元。我认为农民种田太辛苦了。我要好好学习,掌握过硬的科学技术,改变生存方式,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总之,经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从自身经历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苦,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会了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在实践中学到了不少课本中没有的知识。这些知识确实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通过开发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二、主要任务了解学生语文整体成绩、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2、 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结合自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育工作。

三、日常教学听课、备课、写详案,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2、批改学生作业、读书笔记、作文及随堂听写、小测试,并及时仔细评讲。

3、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并抽背,针对掌握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找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情况,结合课外读书活动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激励其写读后感。

四、具体安排

第一周向原语文老师黄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2、结合班主任实习工作尽快认识学生。

3、听课并仔细做好听课记录,创造性模仿学习。

第二周提前备好讲授篇目教案并请黄老师指导,及时作出修缮。

2、请学校领导听课,讲授第五课《伤仲永》。

3、结合指导老师对上课效果的点评,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四周提前备好第二单元课文的教案,讲授第二单元所有课文。

2、根据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授课效果。

3、结合班主任工作,陆续找学生聊天,了解学习情况和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评价。

4、结合主题班会,学习第二单元综合性练习。

第五周自我总结整个单元上完后的教学经验教训,听各个年级不同语文老师的课,集思广益,化为己用。

2、准备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六周讲授《孙权劝学》,语文组各听课老师给与评价。

2、填表、总结。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兴趣 方法浅析

学生时代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过程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引导得当,而不断给学生以。学习乐趣的体验,最后可深化为志趣,使他们受益终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兴趣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自然也就永远负有培养的重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巧用诗歌,出“奇”制趣

诗歌语言优美,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恰当地巧用诗歌于课堂中,会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能起到出“奇”制趣的作用。如在教学“黄河”一课时,让学生齐唱《黄河颂》——“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无限爱恋,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教学“中国行政区划”时,教师领唱《歌唱祖国》这首歌,使学生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美的享受中切入主题。这一形式,使课堂充满了轻松活跃的气氛,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听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美感和情感,一举多得。

二、巧布疑问,借“疑”增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就是说,各种授课方式贵在巧设疑问,启迪思考,激发兴趣,形成。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多疑,更应善于设问,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在教学“洋流”一节时,我设了这样一个疑问: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每次从印度半岛到非洲东海岸去,都选择在冬季,而返航时则选在夏季,这是为什么?学生急于得到正确答案,我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比喻,以“喻”激趣

在教学“海洋资源”时向学生发问:“哪位同学见过大海,它是什么样子?”大海是生命之源,她不仅美丽壮观,而且十分富饶,有人称海洋为“天然蛋白质仓库”、“乌金储存库”、“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等。讲述“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时,可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净化空气的“绿色工厂”,吸烟滞尘的“吸尘器”,涵养水源的“绿色水库”,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绿色卫士”,调节气候的“空调系统”,还有什么“隔音板”、“防疫员”、“庇护所”等作用。通过这样的比喻,展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授之以渔,“谐”之以趣

有些地理知识内容只能靠机械记忆,如果教师采用灵活、新颖、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变死记为巧记,也可使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又能掌握知识。如教学“长江上、中、下游的主要河港”时,可以把港口名称串联起来,即:宾(宜宾)客重(重庆)来,武昌会晤(武汉),敬酒(京九)五壶(芜湖),难难老张(南京、南通、张家港)。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很快记住了河港名称。又如:识记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锌、锑、钨、稀土、钛、钒等矿产时,可用“新梯污,洗土太烦”加以记忆,不仅省时,且可长期保持在脑海中。

五、反弹琵琶,追“新”索趣

“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出现,只要大家平时注意留心观察,注意收集、整理,并把它们恰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产生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当讲到目前整个地球生态环境遭破坏,生物资源濒临灭绝时,我国政府对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视的,不仅参加了环保组织的各种环境公约,制订了本国的环保法律法规,还郑重承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可有些外国学者还在批评、指责我们中国人不爱护动物,果真如此吗?于是,我反问学生说:“谁说我们不爱护动物?看,公园里的爱鸟者比鸟多,鸟笼精致,鸟食专配,可不像欧美不少国家让野鸽、野鸡流落街头,饿得扑到游客肩上争食抢食……”这种戏谑幽默的讲解,明褒实贬,学生听了都不禁笑起来。在笑声中意识到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的问题,从这种委婉、善意的批评中使大家得到反思——怎样保护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六、自编口诀,“教”之以趣

将教学内容编成简洁明快的口诀,使知识点串在一起,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世界十大人口大国可用“中印美印巴,巴俄孟日尼”来记忆。识记”南亚”国家时,口诀是:“南亚八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

七、立足直观,多途“引”趣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课;有效;提问设计;策略

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基础课程,阅读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每个教师的心灵,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转变,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张扬,学生在各种课堂情景中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其中课堂的有效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强有力保障,也是目前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首先,阅读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它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话可答、有话想说。如果提问只针对少数学生,那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状态;其次,阅读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困惑点所提的问题,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再次,阅读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一定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所提的问题,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一定是有可探性、反思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它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挑战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思维。

所谓阅读课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遵循阅读课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提问中以尽量少的时间投入,取得可能多的效果。具体地说包括三种含义:(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考查来衡量;(2)有效益:教学效率=教学产生(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3)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它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但由于教师缺乏对有效提问的本质理解,只是表面形式化的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没有真正做到有效提问。我们应该在提问设计上采用多种策略,有效提问,力求达到最佳效益。

一、针对阅读教材设计问题

教学思想是架设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教学思想,因而解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本身有明确的理解,即读懂教材在讲什么,有何教学要求,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一个决策者和创造者。设计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对有效教料信息与相关教材知识的摄取、分析、删选和整合的能力。如,教学《丑小鸭》时,如何让学生在这么长的文章中删选有效信息达到教学目标呢?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歧视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以上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复述课文,把握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特点。这些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让学生从这么多的信息中选取有效信息,熟悉、了解、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整合能力。

二、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各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也应如此。每一堂阅读课都有教学目标,如果问点选择不准,没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困惑点和知识的关联点上设问,提问随心所欲,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无效。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到课文结尾,如果教师提问:“孔乙己死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切合课文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暗示孔乙己已死的描写,同时还可以从深层次上挖掘孔乙己的死因。如果问题设计成:“孔乙己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着眼于孔乙己的死法,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学生的答案各异就此展开讨论,那就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罢了,就《孔乙己》而言,鲁迅先生要揭示的并非孔乙己死的方式,而是他死的原因,不管怎样死,都改变不了封建的科举制度把孔乙己毒害至死这一性质,离开这一点去设置另外的问题,与教学目的相脱节,脱离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文章的这一难点,也是重点,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肯定不到位。科学地确定问题指向,也就是把握了整堂课的教学方向,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显现。

三、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来进行,因为学生是学习主体,脱离学生实际而设计问题,使学生无法参与,达不到教学目的,纯理论化或大而空,致使学生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理参与课堂教学,影响实效。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若把问题设计成:(1)《羚羊木雕》一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2)“我”与父母的分歧点在哪里?(3)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4)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件事更妥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把问题设计成:文章讲了送木雕要回木雕的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怎么来看待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文中的插叙有什么作用?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缺乏指向性,同时对该题的研究也无意义,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讨论此问题成了无用功,课堂内学生思绪茫然,学而无所得。其实,这篇课文与学生的实际很接近,不少学生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事,学生肯定有不少话要说,由于问题的设计出现了问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所以问题的设计要针对课本重难点、困惑处及学生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问题

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合作、讨论、探究活动成为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一些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课堂设问也可以多样化,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媒体形式,设计一些具有悬念、结果不同、答案不一的问题,使学生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催生“思维风暴”,迸发创新火花,这符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如在教学《斑羚飞渡》后,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1)如何才能避免文中所写到的悲剧发生?(2)人与自然界其他动物该如何相处?(3)人怎样才能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学生一定会讨论得兴致勃勃,思绪万千,各种看法会随之而来,课堂气氛更显得活跃,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问题设计把教学活动推向,显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

五、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各学年段对学生掌握问题的难易度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根据各年级学生的智力特征,设计问题尤为重要。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余地,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过于深奥,让学生难以琢磨,无从下手,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白兔和月亮》,只要设计问题:(1)白兔得月前后的心理有什么变化?(2)哪些句子体现出来?(3)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再深入一步,你是怎么得出寓意的?这样的问题既有内容学习,又有方法探究,从难易度上看亦与七年级学生的智力相符,如果再一味提问寓言的相关知识和对寓言的鉴赏,那么学生就很难下手,即使教师最后自己讲了,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也没多大价值,不如顺其自然,到级水到渠成,效果会更好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难易把握成为一堂课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变“学会”为“会学”的关键。

六、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初中学生个性差异较大,提问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一是为不同类学生设计不同问题,如在上完了课文《黄河颂》以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这样ABC三类问题。A类:目前黄河主要面临着哪些问题?B类:你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C类:请你设计一则保护黄河的公益广告。让学生自由选择,各有所获:选择A类的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选择B类的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选择C类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是为学生设计阶梯状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教学《珍珠鸟》,理解文章的主旨“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境界。”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读课文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2)鸟儿对我有什么反应?(3)我与鸟儿的相处得到了什么感受?前两问作铺垫,问题的设计有梯度,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问设计的梯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完整构建,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七、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反思性问题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关键词】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材改革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从不同版本和特色的教材内容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教育改革的侧重点,课程改革向前发展的动力十分强劲,对于未来语文教学发展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现阶段要将优秀地方教材之中的特点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和归纳。长春版语文教材因为知名度较差,在业内很少得到关注。

一、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

(一)保持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从我国悠久的历史角度出发考虑内容编写的问题,在教材的内容上与选文的编写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扬。首先,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古代作品中有:《古代神话六则》、屈原的《国殇》、选自《晏子春秋》的《晏子使楚》、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现代作品有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光未然的《黄河颂》、贺敬之的《回延安》等。其次,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加入了很多提高初中生道德素养的课程内容,其中主要体现了初中生尊老爱幼、团结、拼搏、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积极向上、乐观人生、重义轻利等良好品德,保持了孔子的儒家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课文有《论语八则》《论语九则》。

(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容编写与设计理念,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学习兴趣入手,选一些关于学生真实学习需求的内容进入课本,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学习积极性与发展动力。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帮助许多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很多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独有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大多数都建立了一种灵活的学习思维,在尝试中学会了一种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

(三)选文体现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的选文内容要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进步和科学精神,体现多元文化,架起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生命、学生与生存、学生与世界的桥梁,帮助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具备民族性与典范性,而且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如无私、坚强、友爱、宽容、敬业、诚信、热爱科学、治学严谨、尊重环境、保护环境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现代的先进理念。

二、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对策

(一)完善助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

现阶段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但是在学生后期或者是课堂下的复习方式上还存在一定不足,一些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保持集中精力和较强的学习动力,离开课堂就无法独立完成语文作业和学习任务。

对此,作者建议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完善语文教学内容的后期助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语文教学的导读系统是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建立一种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让学生掌握学习重难点,而助读系统和课后练习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在书本之中加入总结和归纳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下面,通过自我的独立学习,认真分析知识的要点。

(二)加强校本教学、研究、进修一体化和制度化

在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过去的设计理念与编写经验来看,语文教学内容渗透进入一些道德思想,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爱国情操就已经是最主要的教学重点了,然而这种思想时过境迁,随着经济发展和地区文化发展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地方性差异和地方文化需要在内容之中得到体现,让更多的人掌握到本土风情的知识和文化。

因此,在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校本教学理念,从研究性教学内容入手,在内容中加入本区域的文化知识,结合地理优势给出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了解本土文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研究能力,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锻炼发散思维,扩展学生见识,让学生自我研究与深入探索,提高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进修一体化的发展稳定性。

(三)提高教师自我素养,保持现代化教学能力

时代是不断前进和变化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保持一定的前进动力,提高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跟上时代节拍,保证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长春版语文教材内容的设计传统过程中的确是采取了一层不变的办法,教师自我的培训与提升自然也变得少了很多。

未来,长春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队伍要抓住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所提供的锻炼与积累的平台,不断充实与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积极向上的校本研究的大环境下,主动和同仁合作,并积极开展个人行动研究。在课堂上,多多观察自己和学生的反馈;课后,及时把授课过程整理到自己的教案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或教学方法,这样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赵丽芳.浅谈语文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继承传统[J].科教文汇,2009(17).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促进终身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认为所有这些目标的提出,就是要我们以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怎样以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立足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雕塑,奠定未来发展的品德沃土

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人。以写作为例,思想境界不高,认识能力不高,作文水平不可能高。况且“文以载道”,语文教学本身就负有教学文与教做人的双重使命,在人格雕塑方面,语文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它学科、其它途径所不能替代的。

(一)“爱”的培植是高尚人格雕塑的核心

爱是情感的源泉,爱是成功的动力。未来社会更需要爱的力量。没有自爱之心和爱人之情,即使智商再好,也会因为难以与人交流合作,难以促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难以产生智慧的撞击,难以激发创造的灵感。作为语文创造力标志之一的创作能力,本身就是情、爱驱动的结果。所以,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早就提出,“人的成长是智商和情商的互补和谐发展”,并预言“21世纪,情商将发挥巨大作用”。而当今的独生子大多以我为中心,除了注重自己,其他并不在意,他们缺少的正是制约其未来发展的爱心、情商。我们语文教师应担当传播爱的使命,像重视智商一样重视情商的培养,及时捕捉情的花果、爱的种子,顺着教学的春风精心播撒于同学们正待播种的心田,再用自己爱的雨露去滋润,使之扎根、发芽、茁壮。一旦他们有了爱心,他们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去爱国、爱人和自爱,他们也就有了高尚的追求,有了探索创新的热情,有了奋进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情商”。 语文教材高奏的就是爱的主旋律:《黄河颂》、《邓稼先》谱写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端午的鸭蛋》、《背影》讴歌的是对家乡、对亲人的爱;《再塑生命》、《紫藤萝瀑布》抒发的是对生活、对生命的爱;《我的第一本书》、《在山的那边》书写的是对知识、对理想的爱。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凭着爱的巨大动力,创造了惊人的业绩,铸就了不朽的灵魂。我在教这些文章时,总是反复地让学生朗读、体会其中的“爱”的情感,并且让他们说说自己所得到的爱,让他们在感受爱、享受爱、懂得爱的同时从而也学会去爱别人、爱周围的事物、爱国家。

(二)“美”的熏陶是高尚人格雕塑的基础

美是道德的基础,美是创造的动力。正是美的熏陶,铸就了华夏的礼仪和传统的美德;正是美的动力,促使人们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了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未来社会更需要美,社会越发达,诱惑性的东西就越多,更需要有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审美能力,才能安之若泰,积极向上;科学越发达,其美学的因素就越多。实践证明,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往往就是创造灵感被激发的过程,而利用美、创造美的本身就是创造能力的显现。可是,当今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感受美的耳目,追求美的情趣,以至于个性不完善,好盲从,易上当。眼前他们缺少的似乎并不重要的审美能力,恰是他们未来竞争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素质。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美育的使命,而语文教材展现的就是美的世界。描写泰山、黄河的,那是山川之美;歌咏秦皇汉武的,那是历史之美;展现诗赋词曲的,那是文学之美;介绍故宫、苏州园林的,那是艺术之美。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资源,科学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材美的世界和美的魅力,将学生从枯燥乏味(抽象分析和空洞说教)的教学之中解放出来,带他们进入美的境界,培养他们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力争把语文课上成美的熏陶课,这样学生迷恋语文,乐于学习语文。这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学语文兴趣危机的问题,还能借以净化学生浮躁的心灵,陶冶他们高尚的性情,激发他们向上的情志。

(三)“毅”的激励是高尚人格雕塑的保障

“坚毅”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是任何进取创新的必备素质。本世纪的竞争,是知识能力的竞争,也是耐力韧性的竞争。因为,伟大的创造成就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甚至几代人苦战的结果,没有坚毅的信心必将一无所能,一事无成,何谈创造?因此坚毅是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当今的学生“娇”、“骄”二气强盛,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毅力,怕吃苦,受不了挫折,经不起磨难,这在残酷的竞争中将会不战自败。语文教材有着毅力培养的最佳素材,我们语文教学理应成为毅力激励的最佳契机。为了报国,文天祥、夏完淳九死一生,矢志不渝;为了济世,辛弃疾、谭嗣同历经磨难,视死如归;为了求真,郭沫若、鲁迅,挫而弥坚,锲而不舍;为了兴国,邓稼先、钱学森,排除困难,倍尝艰辛;为了求学,王冕、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教学中我在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还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坚毅的精神移植到自己的身上,克服脆弱,学会坚强,苦练毅力,乐观地承受压力,面对困难,勇敢地迎接挫折,拼搏进取,做好将来吃大苦、耐大劳、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精神准备。他们的毅力每增几分,他们与未来要求的差距就缩短几分,他们创新的形成就多了几分可能。

二、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备足日后发展的潜在动力

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交际表达能看出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应对能力,它是一种智慧。一个具备高素养的人,应当是个有着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的人,应当是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的人。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听、说、读、写、思、做诸方面的能力。有了诸方面的能力,才有努力的自觉行动,综合素养才会充分地表现出来。

(一)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首先是学会倾听,学会在对话交流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包括专注地听(克服心不在焉的坏习惯),有选择地听(克服不加区分的坏习惯),听懂别人说话的重点,听出疑点,尤其是要听出可供借鉴以充实发展自己的东西。其次是听进去,也就是善于通过重点记忆、特征记忆、比较记忆、归纳记忆、数字记忆等有效方法,听得进,记得牢。听是知识能力的来源之一,是发现创造的契机所在。听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善听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首先是敢说,敢于在公共场合从容不迫地说。当今的学生,尤其是乡间的学生,大多怯场避说,即使说起来也结结巴巴。其次是会说。会用普通话说,本世纪的各种交流不再有区域之分,用方言表达的习惯必须破除。此外,更要会简明地说,严密地说,得体地说。能说会道,过去是、将来更是语文能力高的标志。因为说是未来最主要的交流研讨的方式之一,是面对面灵感撞击的最佳时机,而说的能力依托于善说的习惯促成。课堂上我自己坚持用普通话教学,也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提问和答问,并且要求学生说完整的句子,鼓励他们说一段一段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采用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

(三)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首先是读准字音,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讲究抑扬顿挫、生动感人。其次是读懂文意。我在教学中坚持学生自学课文,自己欣赏课文的妙处;我为学生买了两套初中生必读作品,专供他们轮流阅读,我把一周仅有的一节晚自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早自习我常带同学朗读美文,教他们朗读的技巧,他们朗读课文时我也在教室里大声朗读课文或其他作品,晚自习同学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我也津津有味的读我自己喜欢的作品,还不时的向他们推荐些优秀的作品,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扩大他们的视野。

(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首先是写好字,把字写得规范工整,力求美观。即使在电脑等现代书写工具更发达的今天,汉字在必要场合的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更何况弘扬民族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现在学生的书写能力日趋下降,这与不好的写字习惯大有联系。因此,我在教学时总是安排学生坚持每天十分钟的练字。其次是写好作文,朴实的文风与务实的习惯养成关系密切;深刻的见解同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可分;好的文章来自多读多写,读中生感,写中生巧。在教学时,我常布置学生采访、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多加思考,多带他们参加活动。在写作时,激发学生应调动自己的眼、耳、口、鼻、舌等感官,具体深入地感受五彩斑斓的生活,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的作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自己的作文成为生活的一面镜子。再次是修改作文,精美的文章离不开千锤百炼的修改,当今学生不愿修改文章也不会修改文章,必须培养他们反复修改的习惯。教学中,我常采用学生互改互评作文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修改、评价作文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思”的能力

首先是勤思考,特别是不迷信、不盲从的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能多样的人才,而不是一个机器铸出来的,只会一个腔调、一种思维的“标准型”才,高综合素养的培养,必须立足于现在求异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其次是善发现。要发现,就要会比较、会推理、会求新。发现的能力根基在于平时善于比较,善于推理,善于求新等良好习惯的养成。当今青少年大多惯于求同,一切听老师讲,听书上说,错了也跟着错,不会也不愿求异,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求异、善于求异,使他们逐步养成求异发现的习惯。我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首先是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看书做题,写字答卷。其次是培养学生干净利索的现代作风,干什么都有时间观念,力求又快又好。再次是培养学生善始善终的踏实精神,哪怕是细小的一道练习,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好,不半途而废,不虎头蛇尾,始终瞄准更新更高的目标。有了善做的能力,才有巧创的可能性。我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带学生上街学习,发现街头文化中的错字并更正;去关心各店铺的招牌,说出他们命名的优缺点,并试着给他们再拟一个名称;记下别人写下的对联,斟酌他们的写法后自己试写。

总之,语文教学应致力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雕塑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致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新课程标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9.

[5]于漪、刘远主编.胡明道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