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写作 阅读 提升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知识面狭窄,语言积累不丰厚,使许多学生一遇到作文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也挤不出一个字来。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看来,有效的课内外阅读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水平飞跃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漫步课外阅读,积累写作语言。

(一)让兴趣成为课外阅读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的阅读,因为有了教师的精心引导、耐心督促,学生能保持学习的热情,持久的关注。而课外的阅读,由于教师的无暇顾及等原因,学生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很好地坚持。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露声色地把学生引入到自主阅读中去。如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就从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开始。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这是一个被证实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可以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息,张贴一些有关读书益处的名人名言,像凯勒的“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等。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借阅,交换阅读,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让积累成为课外阅读最好的收获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语……以及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抄写下来;将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摘录下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还可以学习作者是如何思考生活,认识生活的。

“量”的积累。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

习惯的培养。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三)让练笔成为写作最好的平台

丰富的积累,大量的课外知识,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足够的“资金”。要使阅读得于升华,还得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勤加练笔。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渐加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所以读完一本课外读物或是一个故事,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用笔头倾泻出来。

二、流连课内阅读,掌握写作形式。

由于课外的阅读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线,教师的指导只能起到点到的作用。所以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责无旁贷地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立足于语言本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语言的表现形式,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好遣词造句的。

(一)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1.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 “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薛老师教学《爱如茉莉》抓住一个“探”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用词的生动、准确。可以说,一词入口,百味皆生。有些词语,孤立地看,平淡无奇,但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下子变得别有情趣,境界大异。抓住这样的字词细细品味,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味。学生在自己习作时才会尝试运用。

2.典范的、优美的句式、语段

一、二年级要重点关注优美的词语、典型的句式;三年级要重点关注典型的语段;中高年级要关注文本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如《桂林山水》一课,应重点选取描写桂林水和山的两段话,让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朗读,体会个中真味。因为这两段话所表达的形式和蕴含的情感都很丰富,方式又不同。让学生掌握了表达形式后,迁移写一写家乡的山和家乡的水,就有很好的收获。《尊严》一课就要选取其中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等。

3.精巧的构思、谋篇布局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给学生“类”的积累。也就是注重文体,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累。俞老师在上《寓言两则》,从寓言的共同特点出发两篇整合来教。引导学生懂得:寓言的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道理,都是格言式结尾。

跨越年的美丽》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别有意味。为什么说这是跨越百年的美丽?难道它仅仅只跨越百年吗?它既讲述了事实,同时也凸显出居里夫人身上那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这篇文章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何选材:几件事情看起来和题目关系不大,但实际有着隐含的内在关系。

(二)巧妙设计,灵活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有一个由理解、领悟到积累一定的言语图式再到运用的过程,不是在课堂上专门给学生总结、概括写作方法,机械地“告诉”,而是把言语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运用有机地融合。《珍珠鸟》一文的开头是“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评价:开头“真好”读着带劲,结尾一句体会有味。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用“真好!”为开头写一段话。

当然,我们还得要杜绝另一种极端现象的出现,切不可因为语言积累重视表现形式的积累就专门去搞一些语法、逻辑的分析讲解,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择其精要,抓住“基本的”,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引领学生去揣摩、去体会、去感悟,适可而止,不求面面俱到。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14-02

一、教学探究之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1.理论:由于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尊心,学习的氛围特别容易受到教学氛围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成效。在小学高年级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感策略,用情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要拿起表扬的武器来对待这些学生。

2.案例:在进行《詹天佑》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来讲述一下对于工程师是怎么认识的,问一下他们长大以后的愿望,进一步拉动学生之间的关系,再为大家讲述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讲述这位工程师为中国人民修建京张铁路的伟大事迹。再向学生提问,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怎么做的呢?而詹天佑在勘测线路的时候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呢?通过提问和交流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

二、教学探究之二:创设教学情景

1.理论: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信心,端正语文学习的态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生活阅历也比较少,对于知识的理解一般处在表象的储备阶段,这就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对于课文中语文的形象和意境感受得比较浅显,要想进行语文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但是让小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态图片变成动态的画面,创设动态的情境,把学生设置在一个声音、形象、画面为一体的教学环境中。这样的视觉刺激具有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情景教学再现”,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主旨。

2.案例:在学习《索溪峪的“野”》的时候,在讲解之前可以为学生放一首傣族民歌《美丽的张家界》,创设情景导入,再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索溪峪的图片,再在展示的时候配上声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感受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在图片与声音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索溪峪,看到了千峰竞立,争奇斗研,让人称奇叫绝的美,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多思考,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拓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探究之三:学生自主学习

1.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需求与愿望,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原来的“逼迫学习”到后来的“我要学习”,提高了语文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探究能力。这种为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采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语文,提高人文素质。

2.案例: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探究课题:居里夫人是什么样的人?文章是怎么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来说明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的?她为人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篇课文是怎么对居里夫人的形象进行塑造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指导学生去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再对教学成果进行认真的总结。

四、教学探究之四:小组合作教学

1.理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建立在学习新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课堂互助机制,很好地保留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这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活动,增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互相依赖的关系。每一个小组的成员之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荣辱与共,息息相关”。小组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分工合作,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把每一个同学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

2.案例:在学习《诗海拾贝》的时候,可以把班级的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出一位比较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这个小组长来组织工作,保证课堂谈论的持续性。并且给学生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首先是我会朗读,可以小组成员一起朗读,也可以个别朗读,但是要发音准确,读出相应的感情;其次是我会理解,可以给每个小组进行分工,在这几首古诗学习的时候,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收集相应的资料。

五、教学探究之五:专题活动组织

1.理论:在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阵地是课堂,依据是教材,但是也不能完全被教材所束缚。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开设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在开展专题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语文元素,留意社会中的语文资源,包括家庭生活中的语文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把语文教学活动推向。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文本解读上做“加法”

文本解读是课堂转型的起步阶段,也是实现课堂转型的前置条件。有经验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师生互动自如,都是课前非常重视文本解读的结果。

(一)认真读教材

解读教材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即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自己先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读上几遍,绝不可因为自己已经重复任教而大体浏览,或放弃对文本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看看自己能否把课文读通、读顺;能否从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能否在某个标点语句上触动自己、有感而发;有否找到突出语文学科素养特点的关键词句、标点符号、重点语段。其次要读单元主题导语,在读单元导语过程中,想想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所读的课文又是怎么样来表达这样的主题的?课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怎么确立?另外还要读思考题,略读提示、插图,甚至是一些注释、文本中“泡泡”之类的,看看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是否关注这些,是否也会碰到这样的难题、发现这样的问题。只有自己亲自去读了,才会发现或猜想学生在读文本时的状况,便于课堂应对。

(二)无参考备课

顾名思义就是在不看任何教学参考书或网络查找的前提下,教师自行开展的备课工作,换句当下时髦的话就是“裸备”。无参考备课,在自己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能够提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做到正确、准确,尤其是在知识的学习上、方法的习得上、过程的参与上、情感的体验上;围绕单元主题划分教学课时,做到两个结合,即尊重文路和学生学习能力相结合,体现文脉和教学思路相结合;根据自己的解读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重中之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突出课时的不同性和渐进性;围绕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流程,设计教学问题和课堂练习,做到每一个学习环节目标清晰,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全面调动。这种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去思考的教学设计,再去寻找教学参考上的结合点,无疑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围绕主体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课堂转型的中心轴,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一切活动应该突出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就应该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突出学生主体;在备课研究过程中,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推想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历程和情感心路,来组织教学行为;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景和学习延续,合理安排学习前置条件、教学手段和后续反馈的内容,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二、课件设置上做“减法”

课件设置是影响课堂转型的制约因素,也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主要因素。在课件设置上,要考虑设置的方式、设置的数量以及课件的使用效度,严防以课件替代教学的一切,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一)课件设计非线性

课件设置应像备课一样,灵活机动,随“需”而按,随“按”而动。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去点击出示相应的课件,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样的设置一定是非线性的、板块的、机动的。在课件设置上,教师就有这样的非线性设计意识,要知道课件设置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耐,课件设置就是为了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使重点更“重”,化解和突破教学难点,使难点变“易”。然后就要合理思考非线性课件内容,主要设置一些跟教学重点、难点有关的语段、文字、图片、录像、背景资料……换句话说,可以借助媒体出示重点语段或其他内容,但是这样的重点语段或其他媒体在啥时候出示、出示后该做些什么、与不出示相比有什么作用等等,都要考虑明白,否则还不如不用或者索性运用文本好了。另外还要考虑非线性课件的按钮设置,一般在主打性课件的四周,可以设置与内容学习相紧密的指示按钮,以便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随时点击出示,真正达到随需而按的效果。

(二)课件少而精

在40分钟的课堂常量里,课件要做到少而精。首先要做到“少”,就是要考虑能不用课件的就尽量不用,能用文本语言的尽量用文本语言,能用语言、体态、眼神等表达清楚的就尽量少用课件。什么时候用呢?应该用在关键处、重点处、疑难处。比如《永生的眼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两篇课文,都是涉及人体器官移植的,教学时,可以出示“眼角膜”和“骨髓”等器官的功能以及患眼角膜和白血病的人群课件,让学生清楚捐献眼病和骨髓是多么的可贵,能够让失明的人重新得到光明,让白血病人得到康复,使自己的眼睛或骨髓在别人身上得以延续,至于其他的内容可以少出现或者不出现。其次要做到“精”,课件要减少,必须要考虑设置得精,即力争精致,凸显精神,从精致的课件中,让学生领会精神实质,体会课件含义。比如刚才列举的《永生的眼睛》“眼角膜移植”和《跨越海峡的生命线》“骨髓移植”课件,就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眼角膜和骨髓的宝贵、寻找眼角膜和骨髓的不易以及捐献眼角膜和骨髓的可贵与勇气,这就能让学生从中认识器官捐献的重要性,也真正理解了永生的含义。

只有课件少了,才可能达到精,课件只有达到了精,课堂上才不会出现一连串的课件。这样才会在课堂上考虑课件运用的恰到好处,用足用好,甚至会达到一张课件多用的效果。例如《小珊迪》这篇课文,由于小珊迪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与学生现实生活反差太大,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难把握,感情也难以投入。因此,在教学中要在恰当的时候,呈现衣着破烂正向行人苦苦哀求的小珊迪课件,学生注视着可怜无助的小珊迪,跟随伤感低沉的音乐,再加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会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痛恨的预期效果,这样恰到好处和合情合理,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教学环节上做“乘法”

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阶段,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更是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即便是同一个学科也要随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变换来调整教学环节,以保持每一步教学环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教学环节每一步有聚焦点

每一步教学环节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即教学环节聚焦点,也就是学习侧重点,这好比是打靶时的靶心,只有在展开的每一步课堂教学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持续效度,扎实地聚集了每一个靶心,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聚焦点的选择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而定,有的可以聚焦课题,例如上述提到的《永生的眼睛》,光看课题就会让学生思绪万千:“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怎么做才会使“眼睛永生”呢?如果在读题环节就能抓住题目加以聚焦,引发思考,那么整堂课就会纲举目张,使学生充满好奇,激发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有的可以聚焦字、词、句,像一些中心句、过渡句、反复句、总起句,如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中一句“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会聚焦“一项惊人的发现指什么?”“在一百年前要在法国科学院宣布这项惊人的发现具有什么意义?”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可以聚焦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发挥,一段对话、一张插图、一处表现形式,哪怕是一个标点,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上《钓鱼的启示》中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一句,可以聚焦“鱼”字为什么打上“双引号”?像这样的著名设计师在人生的旅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鱼”会给人哪些启示?

(二)教学环节应张弛有度、松紧结合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宽松有度、松紧结合地安排教学环节,合理处理好教师退位与学生前移的关系,才会在每一步教学环节上达到预想的目标。如在学生自己能懂或者已经懂了的环节上可以安排得张一些、紧一些,快速地点到为止;在学生朗读理解有困难的环节上可以安排得驰一些、松一些,给足学习、讨论、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充分地学习。如在导入激趣、揭示课题环节上,可以采取故事导入、提问导入、朗读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音乐导入等不同的方式,在新课伊始就快速地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调整学习气氛,把控学习情绪;二是揭示学习内容,引发学习思维。在初读课文、把握文意环节上,教师要充分给足初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读好书,做上记号或标记,提出新的问题,要知道没有朗读的初读是没有底气的。在研读重点、品味语言环节上,更要突出重点,给足讨论、探究、练笔、交流的时间,自如地调控课堂速度,做到言意兼得、法能共增,以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总结课堂、延伸课外的环节上,要画龙点睛,引发思考。

四、作业选择上做“除法”

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检验,而作业选择则是教师教学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助推器,也是课堂转型的风向标。在现有众多的作业堆里,要选择合适的、精到的作业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去粗取精。

(一)要有作业选择的意识

面对各种各样的作业本、同步练习本,再加上学生手头可能会有的练习册,的确会给教师一种“无厘头”的感觉,甚至会有点无所适从,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让学生做,学生的负担不自觉地得到了加重。因此,教师应有作业选择的意识,作业选择意味着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对重难点的把握、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关注。作业选择应考虑作业的时间,分清哪些是课内的作业,哪些是课外的作业;作业选择应体现层次性,有基础知识的练习,有能力提升的练习,有课外拓展延伸的练习;作业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配以不同的作业形式,题型可以丰富多彩,基础型、拓展型、思考型以及小练笔等等,避免重复、烦琐;作业选择不宜太多,适可而止,小学课堂作业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边学习边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以保障作业的正确率。

(二)作业选择要切合学习目标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围绕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切合学生需要安排作业。在每一堂课上,学习目标是非常集中的,大多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确定,而且不同的课时其学习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业选择还要切合课时学习目标,符合环节学习要求,不宜一股脑儿不加选择地作业,也不宜机械地不假思索地作业。譬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因为是精读课文,在作业安排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应该有所区别,寻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相关语言,并加以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为什么都能体现对孩子的爱?这样的作业偏重在第一课时,而探究其“爱”的原因,特别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糟糕透了”这种父亲独特的爱的方式,则可安排在第二课时里,以便学生充分地感受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

(三)作业选择要有利学生潜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