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徒生童话故事

安徒生童话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安徒生童话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徒生童话故事范文第1篇

生:(齐声说)安徒生

师:他呀可厉害了,想象力特别丰富,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童话故事。在他的笔下,花草树木都可以唱歌,鸟儿可以跳舞,花朵里会住着拇指般的小姑娘。今天刘老师要给你们推荐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安徒生童话》,(课件出示多种版本的《安徒生童话》)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那有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小朋友呢?(师环视)都没有对不对?人们都说,世界有多大,安徒生爷爷的童话世界就有多大。你知道在安徒生爷爷的童话世界中哪些会成为故事的主角吗?猜猜也行。你希望谁成为他童话故事的主角?

生:安徒生。

师:他自己也进去对不对?你很聪明,刘老师告诉你啊,《安徒生童话》中的许多故事就是安徒生爷爷在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启迪下加以想象创编出来的,故事中处处有他自己的影子。还有吗?你希望什么进到他的故事当中去?

生:《皇帝的新装》。

师:皇帝对不对?你看过这篇文章对不对?那你知道《皇帝的新装》中故事的主角是谁吗?

师:主角是一个皇帝。也就是说,人是故事的主角。猜猜看,还有什么会是故事的主角?刘老师就希望有只小蚂蚁能进到他的童话故事当中去,你猜猜,还有什么?你希望有什么?

生:小姑娘。

师:《拇指姑娘》当中会有——?

生:一个小姑娘。

师:一个小姑娘是主角,对吧。还会有哪些?除了人,你想还会有什么进入到他的童话故事当中去?猜猜看。(教师在学生中找寻发言的对象)不敢猜对不对?没关系,刘老师告诉你们,安徒生爷爷可厉害了,想象的翅膀特别会飞翔,像小蚂蚁、小鱼,什么都可以进入他的故事,也就是说,所有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成了他故事的主角,厉不厉害?

生:(齐声回答)厉害。

师:是的,故事的主角大到花草树木、一个皇帝,小到一片树叶,甚至马厩里的一个屎壳郎,都是安徒生故事中大名鼎鼎的角色。那你们有没有兴趣去看一看这本书?

生:(齐声说)有。

片段二 封面、封底、目录是阅读的捷径

师:刘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书,只不过《安徒生童话》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拼音版的、完整版的、青少版的,老师带来的这一本是——?你来帮我看看,是什么版呀?

师:上面注了拼音就是——?(教师指着拼音给学生看)这是什么版的?

生:英文版的。

师:呵呵,这是拼音版的。那你们知道,拿到这么一本课外书,先看什么吗?你会先看什么呀?咱们先看什么?

生:先看故事。

师:看里边的故事,对不对?是不错的想法。还有不同的看法吗?你拿到一本书会先看什么?

生:先看题目。

师:先看题目,先看书名,对不对?请坐。你们知道这本书的书名在哪吗?

生:(齐答)在外面。

师:在外面,老师告诉你们,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封面。把这个词跟老师说一说:(带读)“封面”。

生:(跟读)封面。

师:把最后面那个叫做封底。

生:(齐读)封底。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咱们看看书上会有什么呢?(课件出示封面图)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鱼。

师:看到了一幅精美的插图,是吗?你知道这些插图为什么会出现在封面上吗?你猜猜看。

师:老师告诉你们,封面上的插图啊,浓缩了最精美的故事内容。这封面上的插图就是《安徒生童话》当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

师生齐:《海的女儿》。

师:很聪明,都知道。那此刻既有精美的图画,又有很多文字,从文字当中你能看到什么呢?你知道什么呢?

师:这几个大字是告诉我们书的——?

生:(齐答)名字。

生:《安徒生童话》就是这本书的名字,对不对?聪明,那刘老师告诉你们,其实啊,我们拿到一本书,学会看封面,可以获得很多信息,比如说,在上方,我们会看到这本书的作者——(丹麦)安徒生,正上方还有一行非常重要的文字,咱们一起来读读,预备起——

生:(齐读)“影响孩子一生的世界十大名著。”

师:声音真好听,它是一本非常著名的书,而且是世界最有名的十部书之一。可是安徒生创作了160多个童话故事,一本书可不能把一百多个故事全收进来,要快速知道书中收录了哪些故事,或者快速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沉默茫然)

师:没关系。请孩子们从抽屉当中拿出课前老师下发的东西。大声告诉我,是什么呀?

生:目录。

师:叫目录。(纠正发音:目录)。叶圣陶爷爷说,读书要学会看目录,因为它既能帮助我们了解书本的主要内容,又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我们要读的东西。刘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两个两个一起把目录读一读,看这本书中收录了哪些故事。但是,我有两个要求。(出示课件)阅读目录,如果你读过这本书,那就想一想你最想把哪个故事推荐给大家。如果你没有读过,那就想一想你最想读哪个故事?听明白了吗?

(生读,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读得很认真,把你们最想知道的故事梳理一下,请你来告诉我们大家,你为什么最想读这个故事呢?开始吧!看谁最大方,说给小伙伴听。你来说。

生:《一枚银币》。

师:把话说完整,好吗?

生:我最想读《一枚银币》。

师:嗯,像她这样把话说完整,把掌声送给她。

生:(热烈鼓掌)

师:谁还想来说说,还有吗?你想读什么?

生:我想读《海的女儿》。

生:我最想读《沼泽王的女儿》。

师:跟老师读读,“沼泽王的女儿”。

师:好,沼泽王。还有谁想说说,还有吗?你说说看。

安徒生童话故事范文第2篇

1、《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童话作品集之一。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海的女儿》、《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尽管创作体裁属于童话,但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2、《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中国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

(来源:文章屋网 )

安徒生童话故事范文第3篇

一个人,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保留了一颗永恒的孩子般的心,那么纯真,那么富于同情心,对美又有着极度的敏感,这本身就多么像一个童话!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本期“阅读”,我们将打开安徒生的自传《我生命的故事》,来了解一下这个讲童话的人最真实最完整的生命历程。

一百多年前,安徒生出生在丹麦欧登塞一间矮小破旧的平房里。家里只有一个小房间,一张床、一张父亲做鞋用的工作凳和一张安徒生晚间用来睡觉的凳子,把这狭小的空间塞得满满的。贫寒的家境甚至使年幼的安徒生常常想,“上帝是不是为了我的将来的缘故才拒绝赐予我父母幸福?”

然而,即便是贫寒的鞋匠之家,墙上也挂满了图画,橱柜里也摆着漂亮的瓷器,这对于年幼的安徒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展览馆。安徒生几乎不和同龄的男孩玩,也不参加他们的游戏。父亲为他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有拉一下绳子就可以翻页的图画,有拧紧发条就可以让磨坊主跳舞的踏车;冬天的晚上,父亲为他朗读拉封丹的寓言故事或者《天方夜谭》。小安徒生还沉迷于为布娃娃缝制衣服。在屋子旁边的醋栗树丛旁,他用扫帚柄和母亲的围裙搭成小帐篷,有时候他坐在那里,望着醋栗树叶,深陷在自己的梦境之中,真实的世界似乎已经不存在了。他是那么爱做梦,为了不受打扰地进入梦境,他经常闭着眼睛四处走动,让人误以为他视力极差。

欧登塞是个传统而守旧的地方,但是有一个豪华的戏院,那曾经是安徒生最向往的地方。每年冬天,安徒生帮戏院的伙计在自己住的地方张贴海报。这样,即使无法到戏院看戏,他也可以待在家里的某个角落看着海报,自己想像一出悲喜剧。

安徒生尚未长大成人,慈爱的鞋匠父亲就在一年冬天撒手人寰。十四岁的安徒生决定带着自己攒下的少少的钱和引以为豪的一副出奇漂亮的金嗓子,只身到首都哥本哈根去“撞撞运气”。

“虽然我在孩提时代只身闯荡世界时,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但我遇见了一个美貌善良的仙女,她告诉我,‘你要看准前面的道路,定下你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么,我会根据你的心智发展和理性要求,为你指路,保护你。’”

在哥本哈根,他依然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常常坐在皇家公园里啃一块小面包充饥;他穿的靴子上有洞,下雨天脚总是湿的;丹麦的冬天是多么寒冷啊,而他却衣着单薄。生活的艰难困窘没有击倒这个爱幻想的孩子,当他表演时,他从人们的笑声中读出赞许,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拜著名芭蕾舞演员为师,去皇家剧院请求做一名演员,还曾不顾一切地闯进一位歌唱家的家里,只为让歌唱家听听他的歌声;他尝试写诗,并铤而走险地自费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一本怪异幽默的书。渐渐地,安徒生开始崭露头角。他创作了一些诗歌戏剧,也获得了好心人的帮助,去接受正规教育。

但批评和嘲笑也蜂拥而至。丹麦的评论家们乐于从安徒生的作品中挑出拼写和语法错误大肆攻击―――以讥讽他未受过高等教育。安徒生的第二部作品即将出版时,一位欣赏他的才华的大学教授主动提出为他校对样稿,好心的教授说:“我一向以精确闻名,这样人们在评论这部作品时就不会老是抓住拼写这样的小毛病不放了。”经过这位教授的细心校对后书出版了,然而丹麦评论界仍评论道:“安徒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语法拼写上的粗心大意在这本书中也同样可以找到。”可以说,安徒生大半生都不得不面对这种吹毛求疵的责难和丹麦文学界先入为主的偏见。

安徒生在童话《光荣的荆棘路》中写道:“这条光荣的荆棘路,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其实,那条光荣的荆棘路,不正是安徒生自己走过的道路吗?

诗人的心灵终究是柔弱而易感的,为了逃避哥本哈根沉闷窒息的空气,安徒生选择了旅行。只要有一点点积蓄,安徒生便想着出去旅行,“旅行就是生活”,他的一生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在异乡的新鲜空气里,安徒生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故乡。是的,那么多温和而高尚的人们热情接待他,给他提供舒适的住处和美味的食物,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了他赞扬,给了他信心,这是他始终渴望却总是难以如愿的。

当然,旅行并非一帆风顺,并非只有美景如画。难以适应的气候,突如其来的危险,不讨喜的同路人,阴暗肮脏的旅店,可怕的热病,战争后的惨象,总之,意外连连。更可怕的还有孤独的侵袭。在旅途中他盼望着故乡朋友们的来信,结果盼来的那封厚厚的信,仅仅是一张登了一首挖苦他的小诗的《哥本哈根邮报》,并且需要收信人付邮资。

能够帮助他克服人生之旅中必然存在的孤独感的,只有创作。安徒生是时时刻刻沉浸在创作之中的,那些旅途中的人或风景都贮存在他心里,随时准备进入他的作品。那些童话的构思“像种子一样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细流、一束阳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们破土而出”。

“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当年孤独无名、饱受奚落嘲笑的孩子因为童话拥有了独特而又辉煌的人生。他的童话,有时候宁静唯美如诗,有时却又略带着些含蓄的幽默和睿智的嘲讽,篇篇都新颖、自然而精致,宛如一颗颗珍珠,永远在我们的眼里和心里闪光发亮。

有一次,安徒生回到家乡欧登塞,赶往戏院的途中,他给一群孩子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然后匆匆告别。他的朋友是这样描述的:“孩子们满脑子都是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突然间,安徒生就出现在他们中间,他亲自跟他们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然后,他就走了,不见了。这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真正的童话。”

在重游德国时,离开前的一个晚上,安徒生和朋友出去散步。在铁路边他发现一棵小小的落叶松,树非常小,甚至可以装进口袋。安徒生把它捡起来,种在岩石斜坡的石头缝隙里。几年后,树已长大,枝叶繁茂,并且幸运地逃过了几次劫难。人们叫它“丹麦诗人之树”。

安徒生童话故事范文第4篇

叶圣陶是现著名的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作的童话对于我国教育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西方童话对叶圣陶早期童话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童话;叶圣陶早期童话创作;影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集《稻草人》。文学界一般认为,《稻草人》这部童话故事集开创了中国本土童话故事的先河,这部童话集里面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也正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情况。叶圣陶说,他的童话受到了西方童话的影响,这指的是安徒生和王尔德两个人的童话写作风格。

一、安徒生童话的影响

叶圣陶曾经有过一段小学教员的经历,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五、四”前夕,但是孩子们的童真给叶圣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一直在努力要给儿童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刊物。但是,当时熏陶孩子们的读物大都是来自于民间的怪力乱神之说,迷信色彩严重,并且其中蕴含的暴力思想并不适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叶圣陶便有了想要自己创作的思想,想要以一己之力创作出适合儿童读的童话。

这个时期,安徒生童话传入中国,其中对儿童纯真思想的描写,拟人的动植物的清新之感给叶圣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物与事物的选材上,安徒生极力避免暴力的人物冲突,更不用严格的道德说教来指导小读者,没有情节的紧张和善与恶的激烈交锋,安徒生的童话用他那颗不老的童心娓娓道来他构想的童话世界,在平和温馨的世界里,描述他心目中和谐美丽的生活。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思想与叶圣陶不谋而合,叶圣陶也不同意让孩子接触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迷信神怪,他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是远离迷信、扫除腐朽经验,能够荡涤儿童心灵的存在。出于这种儿童本位的思想,叶圣陶自然对童话的选材方面更加接近安徒生,在这个过程中,叶圣陶童话作品的选材、思想、主题等方面,都与安徒生童话非常相似,也是温顺的动植物和美好的人物,在平凡与宁静演绎着人生的美好。

但是,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氛围正是处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丹麦,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安康。可是叶圣陶所处的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处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救亡图存的热血青年叶圣陶,他逐渐发现自己营造的美好的纯真氛围逐渐将自己的创作挤入了死胡同,他的祖国疮痍满目,人民水深火热,但是他却歌颂着美好的生活。这时候叶圣陶的童话创作与早期的《小白船》、《燕子》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尽管主角依然纯真善良,但是与其身处的环境却有着这样或那样不可调和的矛盾。这表明叶圣陶在接受了安徒生单纯化创作思想的同时,逐渐引入了人性复杂性对儿童的影响,这是与当时深刻的社会矛盾息息相关的。

二、王尔德童话创作的影响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晚期,社会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僵化腐朽的道德观念,许多新生代的思潮的出现对其造成一定的冲击,王尔德就是在这种传统与颠覆的社会现状中创造出了属于他的童话风格,这与叶圣陶当时所处的情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时候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就表达了这种情感,孤独地站在麦田里面的稻草人,既不能为主人驱逐害虫,也不能救主人于危难之中,是叶圣陶对祖国母亲的笛声倾诉,这与王尔德的《快乐王子》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王子面对着他的臣民,既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也不能代替人民受苦,只能默默地流泪。这个童话,深刻地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无奈情绪,叶圣陶的创作初衷,已经从单纯的歌颂生活慢慢过渡到了替民众发声,表达了对恶势力和侵略者的控诉和对祖国母亲承受苦难的深深悲伤。然而,王尔德由于深刻的基督教背景,在童话的结尾之处总是能够让黑暗的势力走向地狱的门槛,让善良的化身回到天堂的圆满,但是叶圣陶的童话结尾却很难找到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这是因为叶圣陶没有基督教的背景,不可能写出关于上帝的用意的童话,而当时所处的时代,也不能将自己的愤怒诉诸笔端,叶圣陶的这种苦闷在作品中都被表达了出来,如稻草人的最终倒掉,就表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这是一种人间欢乐的终结,代表着需要面对的惨淡的人生。

尽管思想上的沉重不由自主地诉诸笔端,但是叶圣陶还是尽可能地维护其童话叙事风格的抒情性。这与安徒生和王尔德的童话风格相类似。叶圣陶发现,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而且任何事物都是与自己相关联的,这正是儿童的纯真的表现之处。叶圣陶对儿童的情感的表达正是出于这样一个目标,他们快乐都是自然的,所以这样的表达也符合儿童的想象力。但是出于当时暗淡的现实状况,叶圣陶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几乎都是转瞬即逝的,就像他说的一样“中国的儿童就是要憧憬美好,但是这不意味着就要在丑恶面前只能害怕地闭上眼睛,我们尊重儿童的天性,我们更加能够面对生活的苦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叶圣陶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中国童话先河的开创者,自然受到了安徒生和王尔德创作风格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原因,他又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创作的特点,这才是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1]代宇辉. 打开另一扇门――论叶圣陶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因素[D]. 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李元. 中国现代童话的诞生[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5).

安徒生童话故事范文第5篇

著名的大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丑小鸭》、《打火匣》、《皇帝的新装》。长篇小说《即兴诗人》、《殴•多》、《孤独的流浪者》、(又叫《只不过是一个提琴手》)《徒步旅行》。诗剧《亚格涅特和水神》等等,大家可能很熟悉了吧?

安徒生出生于1805年4月2日,丹麦的欧登塞 。上天给了他一个不公平的人生。他家很贫困,他爸爸是个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他祖母在贫困院度过了一生。他祖父流落街头,靠用木头刻狮身鱼头、鱼狮身面之类的奇形怪状的动物换一点东西吃。他父母对他有着极大的希望。他父亲是个勤奋好学的人。每次有鞋补就补鞋,没鞋补就拿书看。他母亲要是有好吃的东西总是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儿子。都让他吃的饱饱的,穿的暖暖的。他家已经够苦了可不幸的事连连不断的发生在他家里。他爸爸为了让一家过了更舒服些决定去当兵。他把赚来的钱全部交给母子俩。可1816年,父亲回到了家时,他的健康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到了1816年3月,他父亲去世了。他母亲只好改嫁,他的继父也是个鞋匠。

他十七岁以前都上不正规的学校读书。经过多少周折17岁那年,他来到了当时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兜里只有10块钱。许多著名的人看了他写的作品觉得他会成才便纷纷资助他,可是这些钱没过多久就花光了。1822年9月13日安徒生写的悲剧《阿芙索尔》不准备上演,安徒生非常失望。就在这时,拉贝克教授把安徒生介绍给了当时的枢密官柯林先生。柯林先生听说拉贝尔教授说了安徒生的情况决定资助他 。他把这事告诉了当时丹麦的国王,弗雷德里克四世请求他批准若干年给安徒生一笔皇家公费,就这样安徒生成为了一名皇家公费生许多人对他敬佩的五体投地说:一位穷小子现在成为了一名皇家公费生了。柯林先生还资助他上了当时的正规学校拉丁学校。柯林先生代他如亲身子儿一样。安徒生刻苦学习,成为了一名大学生。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外国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名大学生安徒生。

安徒生童话故事范文第6篇

摘要 传统民间童话故事往往呈现出固定的模式,正邪两种力量所占文字比重相当,划分明显,以正反斗争来展开情节;对立的意象功能固定,意义泾渭分明,呈现“二元对立结构”;故事意象扁平、类型化,反面意象最终灭亡,以大团圆结局。然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却颠覆传统的桎梏,打破二元对立的格局,重新诠释了负面意象――女巫的形象意义,并由此挖掘了童话中反面力量切乎实际、符合人性的新价值,展示了人性与灵魂的光辉。

关键词:《海的女儿》 安徒生 女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Witch一词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虽然从词源上讲该词也可指称“男巫”和“巫师”,但通常情况下其定义为“女巫,人们普遍认为具有超自然力量且施巫术的女人,通常被认为有神灵或类似的人帮助”。从历史角度来看,所谓的女巫,也就是15世纪遭受天主教会迫害,并被冠上女巫罪名的女人。教会将女巫称为撒旦的情人、仆人甚至妻子,目的就是为了铲除异己,将自己的“神权”树立于每个人头上。

罗宾・布里格斯(Robin Briggs)指出,虽然其中一些是受到教会谴责的术士,但大部分并非真正的巫师,与其说他们是修行巫术的人,不如说是与邻里关系不和的人。约瑟夫・汉森(Joseph Hansen)也对此做出过评论:“对魔术师和女巫的迫害是中世纪神学及教会组织的产物,而这些魔法审判都是由教皇和宗教裁判所导演的。”可见,人们对女巫产生的惧怕和反感同教会的思想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民间童话故事在很多方面往往呈现出模式化倾向。

安徒生却搅乱了这些传统格局对《海的女儿》的干扰,它借用儿童视角观察情感的细微差别,言说难以言说的信仰和追求,超越了民间文学范畴的传奇想象,用一种鲜明的个体写作,区别于经典的民间童话故事模式,重新诠释了童话中扮演对立面的女巫的形象意义。

在《海的女儿》的童话文本中,邪恶势力与善良力量的二元对立,由于邪恶力量的萎缩而显得贫弱无力,童话中的各个因素由于重新定义而获得了新的格局:首先女巫的文本出现率大大降低,文字数量上的缩减带来质的滑动,女巫的原始功能从“阻挠者”变成“协助者”;其次女巫扁平的类型化的人物意象,由于意义定位的模糊,出现更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的人性特征;第三是以女巫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萎缩,文本呈现出单线走向,小人鱼作为唯一主角行进故事,展示了人性美和灵魂美。

首先,分析女巫原始功能的转变。从人物出场次数入手来进行考量,女巫在《海的女儿》里面两次被提到:第一次:小人鱼渴望获得人类不灭的灵魂,用声音交换双腿,主动寻求女巫的帮助;第二次:小人鱼的姐姐们为了化解女巫的预言,用头发交换匕首,再次主动寻求女巫的帮助。女巫的第一次出现是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但在《海的女儿》中女巫从文本呈现的数量上大大收缩,由于量上的缩减,导致女巫的形象意义也出现了质的滑动,致使女巫意象的原始功能受到置疑:女巫仍然是经典童话故事中一贯的阻挠者吗?

《海的女儿》中女巫的外在形象沿袭了传统童话故事中女巫的丑陋和可怕,她住在海底 “一个掀起泡沫的漩涡后面……在这后面有一个可怕的森林,她的房子就在里面,所有的树和灌木林全是些珊瑚虫――一种半植物和半动物的东西。它们看起来很像地里冒出来的多头蛇。它们的枝桠全是长长的、粘糊糊的手臂,它们的手指全是像蠕虫一样柔软。它们从根到顶都是一节一节地在颤动。它们紧紧地盘住它们在海里所能抓得到的东西,一点也不放松”。这与海底的人鱼宫殿的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海里最深的地方是海王宫殿所在的处所。它的墙是用珊瑚砌成的,它那些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不过屋顶上却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地开合。这是怪好看的,国为每一颗蚌壳里面含有亮晶晶的珍珠。随便哪一颗珍珠都可以成为皇后帽子上最主要的装饰品。”

一座是亮晶晶的宫殿,另一个是阴森恐怖的屋子,宫殿用一切明亮美好的东西来装饰,女巫房子的周围却全是恶心的动物。当小人鱼看到女巫的时候,她正在“用她的嘴喂一只癫蛤蟆”,“她把那些奇丑的、肥胖的水蛇叫做她的小鸡,同时让它们在她肥大的、松软的胸口上爬来爬去”。这几处描写表明安徒生对女巫的外在形象处理并没有跳脱一贯的面目可憎,还是令人望而生畏,但是这并非安徒生对女巫的真正定义,外形对传统印象的沿袭只是个虚掩的幌子,女巫的性质和她所呈现给人的感官印象出现落差。小人鱼有一段内心独白非常关键,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依据:“他一定是在上面行船了……我要把我一生的幸福放在他的手里。我要牺牲一切来争取他和一个不灭的灵魂……我要去拜访那位海的女巫。我一直是非常害怕她的,但是她也许能教给我一些办法和帮助我吧。”

这段独白表明女巫参与到故事中来的直接原因,并非主动干涉,而是因为小人鱼迫切渴望得到王子的爱和一个人类的灵魂,但是祖母和姐姐们无能为力,小人鱼只能寻求海底女巫的帮助,小人鱼的做法近似于饮鸩止渴,但是那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女巫满足了小人鱼的要求,给了她变成人的药水,而小人鱼“是一个古怪的孩子,不大爱讲话,总是静静地在想什么东西”。

其次,女巫表现出来了符合现实的人性特征。由于故事的起因并不是邪恶的膨胀,而是善良美好的小人鱼向女巫主动求助来完成理想。如果女巫的角色确实有邪恶成分的话,只能说这场交易正好拿走了最关键的东西――“这个声音你得交给我。我必须得到你最好的东西,作为我的贵重药物的交换品!我得把我自己的血放进这药里,好使它尖锐得像一柄两面部快的刀子!”这个阻碍是致命的,它让小人鱼与王子之间难以沟通,而作为通向人类世界的手段,语言必不可少,正如小人鱼所说:“不过,如果你把我的声音拿去了,那么我还有什么东西剩下呢?”

女巫当然知道如果没有声音,小人鱼的梦想最终会化为泡影,但是海底最美丽的声音正好是女巫想要的,也是她为昂贵的药水定下的价位,女巫确实不是善类,但是也不能绝对划为恶族。女巫的身份变得模糊,她从一个彻底的反派变成一个模糊的边缘人物,她有能力帮助小人鱼接近梦想,却又不能无私地奉献她的能力。在这里女巫似乎不像女巫,却更像一个现实中的人,更符合人性,理想中人们追求的是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但是现实中不可避免的是人性的欲望和自私,女巫在这里突破了扁平形象的限制,有关键时刻的一臂之力,也有紧要关头的自私自利。正因为这样,女巫的形象特征显现出弹性,这和传统的女巫形象相比,显得鲜活生动、有血有肉。

第三,邪恶力量的萎缩,展示了人性美和灵魂美。从文章整体结构来讲,《海的女儿》是单线结构的叙述模式,故事走向简单,脉络清晰,以小人鱼的行为活动作为唯一的线索来结构故事,展开情节。小人鱼从海底世界上升到人类世界,进而追求拥有不灭的灵魂而进入到永恒世界的三界进化过程,小人鱼从始至终都是唯一主角,王子、人鱼姐妹、人鱼祖母甚至反派女巫的行为活动均从各方面收缩,只担当配角,作为传统童话模式中的反派人物――女巫退回到急转的旋涡后面,也没有出面干扰小人鱼的逐梦之路。因此安徒生几乎用所有的笔墨来渲染环境,叙述小人鱼的行为活动,描写小人鱼的心理,营造诗意唯美的意境,烘托小人鱼美好的灵魂。

小人鱼追求梦想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人鱼喝下女巫的药水,拥有人类的双腿开始到王子见到公主之前,小人鱼可以待在王子身边,做一切努力让王子爱上自己,虽然她不能说话不能为王子唱歌,但是她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和曼妙的舞姿。她能睡在王子门外的天鹅绒垫子上,能够和王子骑马同行,可以和王子一起爬山一起大笑。

这个阶段女巫销声匿迹,小人鱼面对的是来自自身的挑战和障碍:她必须狠心离开可爱的家人,忍受在尖刀上行走的疼痛,最煎熬的是必须忍受失声的无奈,只能看着心爱的人在身边惆怅却不能亲口告诉他自己就是他一直等待的人。这个阶段安徒生取消女巫的干扰是为小人鱼追求人类灵魂征途的让路和褒扬,小人鱼为了梦想执着追求的决心和毅力使她忘记了身心的痛苦,这是人类意志在萌芽,在没有外力阻挠下的小人鱼承受着痛苦的洗礼,无声地忍耐,朝目标以步步前进。

第二阶段,王子看到邻国的公主误以为是救命恩人,要求得到小人鱼的祝福,小人鱼吻了王子的手,忍受着刀割的疼痛在王子的婚礼上翩翩起舞。在这阶段女巫虽然没有出现,但是阻碍却扩大了,她追逐的目标没有和她做出双向选择,王子对公主的一见钟情使小人鱼的努力失去了落脚点,小人鱼面临的是外在现实的失落和内心的巨大痛苦的折磨,在她最需要抚慰的时候却选择了祝福。从开始的坚决追求变成的甘心退让,由一个追逐者变成一个成全者,看似离愿望越来越远,实际上面临抉择时候她的认真执着、衷心诚恳和博大无私,表明在这个阶段她禁受住了严峻的灵魂的考验,她的灵魂已经开始在进化,人类的美好的品格正在她身上慢慢成型。

第三阶段,小人鱼把刀子扔进海里,决定用生命成全王子与公主幸福。这个阶段是小人鱼逐梦征途的终结,但是此时的她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没有完成女巫的吩咐,也没有最后通过从海底到人间再到天堂这三界的升华仪式的考验,但却禁受住了人性的考验。既然要获得的是人类的灵魂,那么对与小人鱼来说,她的每一次取舍早就已经标明她拥有的是一个人类所梦寐以求的高尚的灵魂:在能够义无反顾地用生命成全幸福的“人”面前,仪式和承认对事实来说,显得那么孱弱可笑。

小人鱼对人类灵魂的不懈的追求,对王子和公主爱情的成全,是安徒生对爱的理解、呈现和升华,“小人鱼如果实现她对王子的爱情梦想,她所做的一切就都是为了自己;如果她半途放弃,那么她的心愿就真的成了梦想”。在《海的女儿》这里,有爱的理想与人性现实的共存,比较起民间童话的简单模式,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在诠释道德善恶的同时,更深入到人类灵魂的深处,展示了美好的人性的光辉。“追求幻想、幻觉和梦境使小人鱼的一生有了意义和目标,她在追求中逐渐懂得了灵魂的含义,或者说安徒生通过她的追求,让读者逐渐懂得了灵魂的含义。”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认为最感动他自己的作品,当小人鱼“弯下腰,在王子清秀的眉毛上亲了一吻”,“她向尖刀看了一眼,接着又把眼睛掉向这个王子”,“刀子在小人鱼的手里发抖。但是正在这时候,她把这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刀子沉下的地方,浪花就发出一道红光,好像有许多血滴溅出了水面。她再一次把她迷糊的视线投向这王子,然后她就从船上跳到海里,她觉得她的身躯在融化成为泡沫”。

这段描写没有太多的渲染,但是小人鱼的每个动作都很清晰,小人鱼纯洁无私的爱,让丑恶势力在《海的女儿》这样美好的童话故事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代表了邪恶的女巫除了在外表上表现一点令人反感的形象外,意义和功能都出现滑动,她预言了小人鱼的坎坷和磨难,正是获得一颗高尚灵魂所必经的考验。小人鱼经受住了女巫的考验,虽然结果是失落的,但却是最完美的,它让归零的努力看似徒劳虚无,实际上收获的时刻正是要等到一切都已经失去的时候,这个未完的待续安徒生许下了一个美丽的预言――形式上的结果并不重要,虽然小人鱼还要经过三百年的努力,但是对与已经充实饱满的灵魂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参考文献:

[1] 李利芳:《论童话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美]伯格,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 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4] 潘一禾:《安徒生与克尔凯郭尔――安徒生童话的成人读解》,《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安徒生童话故事范文第7篇

迪纳·伯奇(DinahBirch)在记载中(2005年5月20日)声称安徒生对那些能够超越“理性价值”的读者特别有吸引力,相反那些“充分相信逻辑规则的人可能对他充满敌意。”她说对安徒生作品特别不以为然的克尔凯郭尔拥有一颗被逻辑冷酷的心,甚至不能对《海的女儿》或者《丑小鸭》中表现出的痛苦做出反应。她说,他觉得“安徒生没有任何歉意地直接从儿童的自我中心转移到虚构的故事中去侮辱了他成人的判断力。”所谓的“童话故事”在他看来是“粗俗的,或许是对艺术尊严的背叛。”那种认为该哲学家不能欣赏孩子想象力的精细复杂,是个孤僻的老笨蛋的想法或许能赢得很多人的喝彩,但并不符合克尔凯郭尔及其著作的客观事实。

他当然是哲学家,不过是没有哲学味道的哲学家。他讨厌抽象观念,总是更喜欢曲折多变的、主观性的喜剧,而不是系统的、缺乏个人色彩的理论。他在其中一次俏皮话中写到如果我能见到理论体系,“我会像别人一样愿意屈膝跪拜,”不过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成功。有一两次我几乎就跪下来了,就在我以免弄脏裤子把手帕放在地上的时候,向理论家提出一个天真的问题。我问“请坦率告诉我,理论彻底完成了吗?因为如果是,即使弄脏裤子我也要跪拜这个理论。”但是他们总是回答说“不,恐怕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所以体系再次迟到,我的跪拜不得不再次推后。

但是,一个从来没有完成的体系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体系,克尔凯郭尔怀疑难怪古代哲学家总是找出各种慌乱的借口让我们再过一天回来找他们。他说,人类存在的某些方面是从来不可能在思想进步过程中被清扫出去的,“不管我们能从前辈中学到多么多的东西。”

有一样东西是不可能从前人那里学来的,那就是真正的人性。在这方面,每代人都是崭新的,其任务和前一代人的任务一样,不会走很远,除非前辈人碰巧逃避了自己的职责,欺骗了自己。没有一代人是从前辈人那里学习如何爱,没有一代人不是从头开始的,每代人的任务从来不会比前代人更小,如果任何人想和前人不一样,不愿意与爱同行,希望走得更远,那纯粹是空洞和愚蠢的胡说八道。但是许多人很难把自己对普遍进步的信仰抛到一边,他们总是说“我们要继续前进,要走得更远。”如果对前进的狂热是当今时代典型特征的话,那也是非常古老的故事了。

取得进步的愿望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默默无闻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经说过“你从来也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他的一个学生没有坚持这个观点,而是更进一步,补充说“你甚至不能走进河流一次。”

为了超越老师,这个学生用乏味的、绝对静止的确定性替换了精炼的对变化普遍性的认识。克尔凯郭尔感叹到“可怜的赫拉克利特,可怜的赫拉克利特,怎么拥有这样的学生。”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现代崇尚进步的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的追随者就像赫拉克利特的学生一样。他们对脆弱性、不可预测性、和哲学眼光的怪异性缺乏感觉。对无休止进步的渴望让他们想象智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个人生命的极限,曾经被勤劳的祖先学习的人生教训现在可以拿来阅读,但不必要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克尔凯郭尔在早年就认定战胜他那个时代无休止的哲学乐观主义的最好武器是幽默和讽刺,而不是理论上的辩论。当然有很多嘲笑哲学辩论仲裁者的前例。比如,蒙田(Montaigne)的随笔,或者从霍布斯到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和边沁(Bentham)嘲笑真理刻薄检验的英国传统。但是说到克尔凯郭尔,他是在哥本哈根大学著名的学位论文“论反讽的概念——对苏格拉底的反省”(TheConceptofIrony,withcontinualreferencetoSocrates)中详细阐述这个观点的,说利用笑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源头。

哲学家总是把苏格拉底作为他们传统的创始人,但是克尔凯郭尔认为如果说到他特别的幽默感,哲学家们一直有个盲点。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个讽刺家,他的教学是在讽刺所打开的内外或者真正的意义和虚假的意义之间的鸿沟中进行的。讽刺如果不是故意地掩盖或者欺骗的话,至少也涉及对自己观点一定程度上的缄默和节制。那些陶醉于进步和明晰的哲学家肯定把讽刺看作“等同于虚伪的东西”。事实上,他们根本不能容忍讽刺,除非能把讽刺局限在弄清一些初步的误解或者让读者做些准备活动然后再谈论坦率和字面的系统观点的特殊场合。但是在试图把讽刺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忽略了某些种类的知识包括其中最重要的知识并不符合确定的或者积极的模式的可能性。

他们忘了苏格拉底本人从来没有展现自己的观点,更喜欢以辩论普遍智慧的伙伴或者讽刺一切的形象出现在雅典公民的面前。就好像他没有任何独特的观点,没有个人的信念或者信仰,只是狡辩的伎俩和伪装的保留剧目,运用这些他可以逼得挑战者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观点,不得不承认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为止。克尔凯郭尔提醒我们,苏格拉底式讽刺家否认真实的自我就是要“用诗一样的方式创造自己”,保持怀疑的火焰,并让它燃烧地更加明亮。苏格拉底的真正哲学,像耶稣的真正宗教一样关键在于丢掉自给自足的幻觉。“如果我们需要警惕讽刺是个诱惑,那么我们也必须称赞讽刺是个向导。”

苏格拉底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最早的哲学教师的原因是他一直是个讽刺家。他像只轻盈模糊的蝴蝶,在学生眼前飞来飞去却总是躲避他们,让人着迷、却并不盛气凌人,直到彻底地让他们感到困惑后离他而去为止。他认识到没有人愿意理解只是从老师那里捡来的哲学真理,他也知道老师最不应该渴望的事情就是来自学生的喜爱和感激。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苏格拉底的实质是学生能够摆脱老师,苏格拉底的艺术和英雄主义就是他把学生放在可以一脚把他踢开的位置。”成为哲学家就像成为基督徒一样微妙,同样伴随着自豪,满足和自我欺骗的危险。关键是如何开始。克尔凯郭尔在另外一个讽刺性的话语中说“我要是能找到一个老师就好了。”但是他说的不是一个可以给他讲授古代语言或者文学或者哲学史的老师。“我要寻找的老师是能够用不一样的、模糊的、让人怀疑的方式给我讲授关于存在和人生的模糊的思考艺术的人。”

年轻的克尔凯郭尔希望成为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模糊老师,当然,区别在于他要通过文学作品而不是口头语言来达到这个目标。他要创造出作家的技巧颠覆人们的偏见,留下陷阱门自己逃脱,让读者们留下挣扎思考他们到底是谁,自己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他写到“拥有自己观点对我来说既太多了,又太少了。它的前提那就是良好自我感觉的意识和存在的安全感。就像在这个地球世界拥有妻子和孩子,对那些不得不整天忙碌却没有稳定收入的人来说是无法得到的东西。”

克尔凯郭尔的主要著作是整个哲学界最独特的发明,轻松、好玩、矛盾、性的笔名。历史学家们一直觉得要解释什么东西激发了这些非常困难。他可能是受到作家斯特恩(Sterne)或者狄德罗(Diderot)自传体小说的影响,可是好像没有证据显示他认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他对舞台的着迷好像也与此有关,不仅是他在《非此即彼》中写到的莫扎特歌剧,而且是他在《重复》(Repetition)中写到的访问柏林时喜欢的平民滑稽戏。但是我怀疑谜底离家乡更近,是在他与安徒生著作的尴尬关系上。

哥本哈根在19世纪上半叶的时候仍然是个城墙围起来的小城。所以克尔凯郭尔与安徒生相互认识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在街上见面了会点个头问声好。没有人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相互认识,但是在安徒生的自传里他提到在1837年的一次相遇,但显然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两人都是反叛的年轻一代的成员,但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几乎有天壤之别。安徒生1805年出生于外省欧登塞(Odense),母亲是文盲、洗衣女、嗜酒如命;父亲是手艺高超的鞋匠,可三十岁出头就死掉了,留下11岁的安徒生自己谋生,来到哥本哈根闯天下。(据说他还有个姐姐在首都当,虽然安徒生更愿意说他是独生子)

克尔凯郭尔则是哥本哈根一个虔诚的商人的第7个孩子,该父亲活到81岁,总是在经济上接济儿子,留下足以让克尔凯郭尔衣食无忧,恣意享受的大笔遗产。1837年见面的时候,克尔凯郭尔24岁是仍然在父亲影响下的学生,除了在学生刊物上发表的几篇无关紧要的小文章外没有发表过任何东西。安徒生当时32岁,已经出版了14本书,创作淳朴的浪漫风格的诗歌,欧洲游记,而且还有长篇伤感小说,他已经出版了名字为《不过是个闲人》(OnlyaFiddler!)第三本小说,而且几乎成为国际著名的多产作家,他的小说很快要被翻译成英语,一个派生的诗歌“闲人之歌”(TheFiddler)很快要被德国作曲家舒曼(RobertSchumann)谱曲,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好作品。

但是安徒生对年轻的克尔凯郭尔感到疑惧。除了讨厌他无忧无虑的财富外,安徒生作为作家也非常紧张,担心自己的作品别人到底怎么评价。回头看看,他认为克尔凯郭尔已经瞧不起他,但是注意到“从那以后,我对这个作家有了更好的了解,他见我的时候总是很友好,很敏感、很精明。”1848年,安徒生赠给克尔凯郭尔两卷本作品选,上面写着“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拙著,我现在没有恐惧和颤抖地奉上,毕竟是点东西。”第二年,克尔凯郭尔回赠安徒生他的《非此即彼》第二版,安徒生回信说“非常高兴收到你的大作《非此即彼》,你或许明白,我感到非常吃惊,我根本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友好。我现在明白了,上帝保佑你,谢谢,谢谢。”

1837年,克尔凯郭尔可能就已经知道安徒生的巨大成功,他很可能也阅读过他的部分小说或者诗歌。也可能了解到给安徒生带来声望的清澈的童话故事。《公主与豌豆》(ThePrincessandthePea)《拇指姑娘》(Thumbelina)出版于1835年,《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出版于1837年,几个月后出版《不过是个闲人》。人们很想知道他在阅读童话的时候是什么反应,或许把安徒生描述的没穿衣服的皇帝等同于二世纪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略·安东尼(MarcusAureliusAntoninus),此人提出精神自我满足的异教徒哲学,这是克尔凯郭尔一直觉得愚蠢没有意义的。或许当他对丹麦教会发动猛烈抨击的时候,看到自己扮演着小男孩的角色。

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显示克尔凯郭尔关注安徒生的童话,有可能他和同时代人普遍的看法一样,认为这些作品是艺术上的偏离,是安徒生才华的滥用。但是他确实尽很大努力研究了《不过是个闲人》,这是三卷本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名叫克里斯蒂(Christian)的小男孩的故事。他小提琴家的天赋注定因为贫穷给断送了。克里斯蒂的故事还夹杂着一个犹太人小女孩诺米(Naomi),她的天赋同样被浪费掉了,虽然毁灭其前途的不是贫困而是过多的财富。克里斯蒂和诺米的对比可以拿来作为安徒生和克尔凯郭尔情形的比喻,让这个故事非常感人,非常有趣,不过同样特别地不准确,经不起推敲。

安徒生可能声称他的小说“是在艺术上的才华和恶劣的环境艰苦搏斗中产生的精神成果。”但是这不能作为自我放任的冗长罗嗦的借口。尽管该书包含了同样卡夫卡式清晰的段落,就像他最好的童话故事中那样,克里斯蒂企图从哥本哈根步行到瑞典穿过已经开始融化的冰冻的大海。或者比如诺米化装成男的,精心贴上假胡子,从哥本哈根逃出来等段落里面充斥着太多世界对待天才少年残酷的作者的感慨,根本没有升华进入纯粹艺术创作的领域,或者达到克尔凯郭尔所说的讽刺的水准。

安徒生自己最终也对《不过是个闲人》不满意,但是正如他在自传中提到的,该书宝贵的地方在于让他和克尔凯郭尔建立了联系:

小说《不过是个闲人》很快就给我们国家年轻的天才克尔凯郭尔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我在街上碰见他时,他告诉我要给该书写个书评,那我会比我对从前的书评更加满意,因为他说那些人都误解了我。

克尔凯郭尔花费一年中最好的时间写书评,可能像小说本身一样体现大量的创造性努力,不管怎么说是克尔凯郭尔第一次持久的实践他作为作家的才华。最初委托他写文章的刊物到了他写完的时候已经倒闭,所以他安排作为小四开本书出版,里面包含一些前页,接着是79页内容丰富的“小说家安徒生”正文。据说安徒生在该书出版前一直迫切期待它早日面世,按照传记的说法,实际出版后,他对该书不是特别高兴。

批评文章出来后,根本谈不上让人高兴。首先,它是作为一本书出来的。从语言上的黑格尔式笨重迟缓,难以卒读的特征来看,我肯定那是克尔凯郭尔写的,有人开玩笑说只有克尔凯郭尔和安徒生从头到尾看完过这本书。

评论确实沉闷迟缓,虽然克尔凯郭尔比黑格尔在处理长句子的本领上强多了。但是决不像安徒生暗示的那么糟糕。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安徒生完全缺乏人生观”是克尔凯郭尔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而不是对作家个人的评判。他的观点是安徒生小说没有表现出一种“人生经历的变体升华”,这是人们期待伟大艺术品应该提供的东西,安徒生的小说缺乏“让小说具备自身重心的深层的统一性。”

一个乳臭未干的学生对勤奋多产成就卓著的作家做出这么傲慢的批评确实放肆。不过,尽管后来有各种谣言,克尔凯郭尔并不是以严格的逻辑家自居,谴责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家,书评家的作品总是应该像作家一样与别人分享对于创作困难的思考。他的批评不是说安徒生的小说缺乏理性,相反,是批评其“艺术性不足”,保留了过多的观点和主张,讽刺性不够。

克尔凯郭尔认为《不过是个闲人》里面安徒生的成分太多了这个主要观点相信所有读者都是同意的。正如克尔凯郭尔指出的,安徒生的小说“与作者本人的关系太过密切,以至于小说的创作被认为是截肢,而不是为自身的作品。”它们给人Zwielicht(一种微光或者阴暗的双影光)的印象,其中根本分不清安徒生这个活生生的人和他“叙述的个人意识”的艺术形象,后来的批评家可能称为叙述声音或者叙述角度。克尔凯郭尔继续说“如果缺少人生观,小说要么寻求在牺牲艺术的情况下慢慢产生一些理论,要么与作者的血肉进行确定的或者偶然的接触。”安徒生作为小说家的麻烦在于他没有能“把艺术和自我分开”,把他的书当作香肠皮,往里面塞进去太多的愤怒和怨气,是“对人生让人消沉的思考的大杂烩”。小说包含了“作者确定人物的残渣”,好像的第三者或者缺乏教养的孩子,不断在不适当的地方打断别人的谈话。按现在的形式,安徒生这一类作家除了给我们“自身性格的没有艺术性的堆砌”以外什么都没有。

克尔凯郭尔尤其对安徒生对待孩子的态度没有深刻印象。比如在描述克里斯蒂来到舞厅,试图赢得人们对他的音乐天赋承认的时候,安徒生写到“他手里拿着帽子礼貌地往各个方向鞠躬,但是接着加了一句“但是没有人注意到。”正如克尔凯郭尔指出的,这个意外添加的评论让读者纳闷是谁在说这些话,“谁发表了这个评论?”他问“肯定不是克里斯蒂说的,那是安徒生自己的观察,肯定是希望舞厅的人赶紧看到这个天才,安徒生又生气了。”即使当时他在文学实践上没有经验,克尔凯郭尔不可思议地发现自己写作中的重要议题,以及文学叙述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就是“谁说的”。安徒生还没有弄清楚描述别人的意识和重复自己的说法是不同的。谈到孩子的时候,他常常采用大人的视角,克尔凯郭尔说“当他描述孩子的时候,”告诉我们小孩子的心灵充满了“小东西”,没有意识到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小。

我们看不到完全来自儿童意识的话语。相反,他是用生活给大人留下的印象说话,然后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人们不能忘记孩子,孩子的想象力的创造力量,简而言之,他只不过假装男高音,添了高音符号而已。

这是严厉的批评,不过不是不公平的。没有安徒生的辩护者喜欢添加在克尔凯郭尔身上的充满恶意的哲学傲慢的一丝痕迹。该书达到了评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为作者提供了下一步应该做的建议。或许可以说是克尔凯郭尔劝说安徒生放弃了长篇小说,专心写短篇童话故事的。

不管安徒生是否从阅读克尔凯郭尔的评论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可以肯定的是克尔凯郭尔从写书评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还没有开始写关于苏格拉底讽刺的论文,五年后他才发表第一本真正的著作《非此即彼》,开始其42岁去世前出产30多本内容千差万别的书的生涯。(安徒生在他死后又活了20年,直到1875年70岁的时候去世)克尔凯郭尔正是通过研究安徒生作为小说家的缺点积累了所需要的文学工具,让幽默为哲学服务,谴责了黑格尔的理论著作和安徒生的小说中存在的自我中心态度,学会“诗化”自身成为纯粹的讽刺家。

安徒生童话故事范文第8篇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丹麦是一个遥远、富饶而美丽的国家,有着奇异的风光和许多令人向往的神秘。

这并不只是因为安徒生是举世闻名的作家。其实,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所描述的静谧的城镇、村庄中美丽的房屋、曲折蜿蜒的街道、自然的风光、优雅的人文风情及宏伟的建筑奇观,全都源于丹麦自然环境的优美景致。

安徒生的故乡奥登塞坐落在美丽的富南海岛上,被安徒生形容为“像花一样”,这里的自然环境,都对安徒生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成为了他许多故事的灵感源泉。像美丽的富南岛一样,除了日德兰半岛以外,丹麦是由大小406座岛屿组成的。有人测量过,在丹麦的国土上,任何一个人距离大海的最远距离都不会超过52公里。也许就是因为美丽的岛屿被蔚蓝的大海包围的缘故,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才有了美人鱼的传说,才有了那为爱情而被撞得粉碎的洁白的泡沫。

布侬维尔的芭蕾大都是根据童话创作的,他也因此用芭蕾重新创作了丹麦的童话,《巨人错婚记》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贵族出身的希尔达同女巨人穆丽和她的两个儿子维德利克和迪德利克一起生活在神山中。一天晚上,青年贵族奥菲被女精灵们纠缠,他不停地舞蹈、不停地旋转直到失去了知觉,是希尔达用爱和圣井中的泉水让奥菲重新恢复了知觉,于是两个人深深地相恋,最后历尽千辛万苦,希尔达和奥菲终于团聚在一起。

布侬维尔不仅仅用芭蕾创造着丹麦的童话,他对丹麦芭蕾最大贡献就是他创立了芭蕾的丹麦学派,由他创立的“布侬维尔学派”一直到今天都还影响着丹麦芭蕾事业的发展方向,并使丹麦芭蕾成为了世界三大芭蕾体系之一。丹麦芭蕾学派的风格典雅、精致,高难度的技巧中融合了大量哑剧的成分,丹麦的芭蕾被誉为“真正用足尖跳的芭蕾”。

芭蕾金字塔尖上的皇冠

追溯古典芭蕾发展的漫长历史,在蓦然回首间,会发现这座古老而辉煌的金字塔的塔尖上,一顶镌刻着“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金色皇冠正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原来在“鼎鼎大名”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和若干俄罗斯的芭蕾舞团(如基洛夫芭团,莫斯科大剧院芭团等)的背后,竟还有一位鲜于露面的“古典芭蕾的嫡亲传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从1748年承继自法国而来的古典芭蕾的衣钵后,一直孜孜于保持和发扬一种纯正的古典风范的历史征程,并且一走就是252年。

古典芭蕾,在意大利汲取了亚平宁半岛民间的温暖阳光后,来到法国宫廷,在皇室的精心关爱下,获得了贵族的身份,古典芭蕾就此开始了自己一生的世界之旅。法国人让・兰德将纯正的古典芭蕾带到了北欧大陆的丹麦,在这之后才开始传往俄罗斯,才有后来的彼季帕和《天鹅湖》等。在丹麦这块美丽而浪漫的土地上,古典芭蕾的原汁原味被尽可能地保存下来。1830年,丹麦芭蕾和世界芭蕾史上的最重要的人物――奥古斯都・布侬维尔成为皇家芭蕾舞团的芭蕾大师,开始用足尖创造着丹麦的芭蕾童话。

在古典芭蕾的训练体系中,布侬维尔创建的同名体系以细腻的脚下训练而著称于世,这一训练体系使得丹麦的芭蕾舞演员不仅能跳布侬维尔的作品,而且也能跳不同编导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是其他芭团无法做到的,因为它们的训练体系更注重上肢的外在表现,从而忽略了扎实的脚下功夫,无法跳布侬维尔的作品。以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为例,它的训练体系是以另一大古典芭蕾训练体系――齐凯蒂体系为基础的,虽然齐凯蒂体系本身与布侬维尔体系很相似,比较丰富,但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强调,突出对上肢的训练,使得演员脚下的根基不扎实,难以演绎他的作品,也就很容易被淘汰了。而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始终贯彻布侬维尔的训练体系,演员在获得纯正的古典芭蕾技术技巧训练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强的适应力,对于一个芭蕾舞演员也好,一个芭蕾舞团也罢,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历久弥盛。

这些年来中国观众从英国皇家芭团,看到澳大利亚芭团,看到俄罗斯的基洛夫,莫斯科大剧院等等,眼界大开。所欣赏到的芭蕾基本是同一体系基础之上的不同风格的展示,并且是不断被改变味道的古典芭蕾,那么纯正的古典芭蕾到底是什么样的?答案只有一个:丹麦皇家芭蕾舞团!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不仅在古典芭蕾技术技巧方面无可挑剔,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支能够展示古典芭蕾数百年之精华的芭团,也是唯一一支能够展示布侬维尔学派风格的芭团,该团《巨人错婚记》,《仙女》、《拿波里》这些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的经典剧目,是世界古典芭蕾不可多得的剧目。独树一帜的布侬维尔浪漫芭蕾用轻松的,哑剧式的叙述手法给现代人讲述着古老的丹麦童话,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巨人错婚记》。

它是一部由布侬维尔,安徒生和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联袂编织的童话。这部戏到底有多好看,用中国芭蕾泰斗戴爱莲女士的话来说是“谁都可以看得懂,谁都可以欣赏,剧情能够吸引观众入戏”,在新版中,舞蹈部分被加强了,也更好看了,戴女士表示:“《巨人错婚记》会很受欢迎,我也还想再看一遍。”

丹麦是一个童话的国度,它不仅孕育着一个芭蕾的童话:铸造了一顶芭蕾金字塔尖的皇冠――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于是,我们期待那个讲述在五月融融暖意里的芭蕾童话,我们期待一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芭蕾之旅。

女王与芭蕾的童话

在2000年的5月,来自“童话王国”的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将以其悠久独特的丹麦风格的芭蕾足尖叩醒我们心中沉睡已久的“童话情结”,带给我们一份久违了的纯净与轻松。

新版本的《巨人错婚记》将带我们京城的观众走进童话王国丹麦,聆听一位女王与芭蕾的童话故事。

所有的丹麦人都很为他们自己国家的艺术传统而自豪,哥本哈根人更为与他们同样生活在哥本哈根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而自豪,她是丹麦第一位执政女王,也是第一位真正坐在丹麦皇室宝座上的艺术家。在丹麦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气息的感染下,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她更是一位非凡的艺术家。女王本人特别热爱芭蕾和舞台设计,加之极深的艺术修养和真正属于皇家的、高贵的艺术品位,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以一个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的身份,为新版的《巨人错婚记》设计了全部的服装和布景,并参与了全部的排练过程,由此不同凡响的演出效果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女王她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描述,为这部“现代童话”设计服装和布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