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的语文教学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33-01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效益低,教师与学生在大投入中无法收获正比的效益。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着目标单一化、途径无效化、过程虚无化的问题,由此提出语文教学应实现目标综合化,促使社会之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实践化,促发内容形式的高度融合;实现过程主体化,促进课堂版块的简约高效,以此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标综合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各种错误教学思潮的影响,总是以单一逼仄的教学目标统领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和策略,致使语文教学始终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更是学生借助语文平台认识世界、接触社会、反思人生的过程。教学目标综合化,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还语文教学该有的立体和丰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滋养下实现自我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益无穷。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目标窄化在体验人物形象的单一模式中,而是借助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帮助学生总结分析民间故事创作的基本原则,从故事内容探讨正确爱情观的形成,分析制度与压制对古代劳动人们的思想禁锢,并引领学生分析民间故事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类同,丰厚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也就顺理成章。

二、途径实践化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其语文素养的提升不能依托教师的越俎代庖,而必定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通过自身在语文天地中的实践,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1.以目标遴选形式。语文教学中实践的方式和策略可谓良多,而选择怎样的实践形式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由教师做出合理选择,如果这一根本策略发生偏斜,则所有语文实践只能处于形式主义的泥沼中,无法取得应有的价值。如《燕子》一课文字优美清新,应以欣赏品味、朗读咀嚼为主线;《二泉映月》文章情感饱满真挚,则应以朗读体验、涵泳体悟为主线;《鸟语》一文写作特色鲜明,则需要以探寻写法、随文练笔为主线等。

2.以目标甄别内容。到了高年级,文本的篇幅明显变长,值得历练的语言价值点比比皆是。显然,语文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那么,教师该如何甄别遴选?笔者以为可从两方面考量:在语言形式上要精炼优美,富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在价值意旨上要承载文本价值内核和思想重点。如教学《永远的白衣天使》一课时,教师不是逐段地讲授课文,而是先让学生找出文本的中心语句:“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教师运用这一中心句烛照全文,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一一寻找可供印证的内容,生发解读体悟,形成朗读探寻、理解思考、激情表达的实践历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过程主体化

1.教学环节:由繁向简。课堂中的教学设计过于复杂既容易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也会干扰学生思考和品悟。教学设计应有意识地删减繁琐的环节,留下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富有余地进行品味思考。如教师在执教《哪吒闹海》时,将课堂分成概述、详述、转述三个版块,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文本二度创作的转换。教师教得清晰,学生也学得轻松。

2.教学程序:由放到扶。传统的教学沿袭由教到学和由扶到放的思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阅读,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语文学科更应该剔除一切干扰,让学生率先界入文本,形成阅读期待,以确保阅读教学的原生态。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教师没有对文本进行过多的指导,而是让学生全身心浸入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交流时,学生提出了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八路军为什么要让一个孩子放哨?为什么王二小还没有脱离敌人,八路军就忙着开枪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不得不引发了关于儿童参与战争话题的讨论,使得课堂迈向了新的层次。

3.教学模式:由个体到群体的优化。班级授课制最大的意义在于学生观点的彼此交互融通、思想的碰撞再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价值的力量,让学生在合作中拓展认知视角与渠道,集思广益,增加认知信息量,实现认知价值互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还以《牛郎织女》为例,在课文行将结束之际,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探究民间故事存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大胆言说,自由表达,最终感知了民间故事的价值意旨,体验了民间故事的创作初衷,提升对民间故事的审视层次。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道德;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22-0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俗话说:育人之妙,存乎一心。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德育因素,选好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样,使语文课堂影响人、感染人、熏陶人、鼓舞人,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从而达到“道”伴“文”行学语文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内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5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而言,和小学生相比时,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他们在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少,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受到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了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有一次作业后,我让一部分同学们把作业重新做一遍,结果有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代为作业。当我知道了非常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他进步了。这样,他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班级的卫生监督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二、要讲究教学活动的方法与艺术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这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在教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前,我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以《我的愿望》为题写一段文字。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愿望是以后设计电脑游戏,因为电脑游戏太有趣了。”这位学生平时就喜欢玩电脑游戏,并因此影响功课。上课时,我读了几位同学写的文章,其中就有这位学生的,不出我所料,有些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位同学也意识到了什么,头埋得很低。我趁机说:“大家不要笑,这电脑游戏并不是人人都能设计的,他其实就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但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理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你们有足够的信心吗?”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生命的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当我讲到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时,我注意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包括刚刚那位低着头的同学,也许他在暗暗下决心吧!此时,我让大家齐声朗读保尔站在烈士墓前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从同学们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我已感受到了他们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地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罗玉荣.刍议初中语文教学新课导入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0).

[2]陆超.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学习(上),2011,(4).

[3]肖云生.樊桥水;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22).

[4]蒋红艳.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5).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范文第3篇

世人呼吁语文教学改革久矣。读王君老师的文章,让人从当下应试语文教学的沉重中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活在语文课”中的“青春语文”在成长。如果语文教学果若王君老师那样执著追求并勉力践行的“青春语文”,如果每堂语文课都如王君老师那样富有诗意、激情并充满青春的活力,语文课还会“味同嚼蜡,形同鸡肋”吗?人们对语文教学还会有那么多的诟病吗?

庞荣飞老师的文章用客观冷静的理性审视眼光,饱蘸着一个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刻思考和深沉情感,对王君这位70后语文教师的成长和改革探索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提出了青年语文教师成长的路径。

两位老师的文字,如烂漫春光一样让人感到充满诗意和激情。一口气读下来,除了让人思考之外,还是一种享受。诸君不妨读读看。

(编 者)

在许多时候,我发觉自己是一个工作和生活不能完全分开的人。

朋友说,这不是最好的状态。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但是,做教师的日子越久,我越发觉自己好像是生活在工作中。其突出表现为:每一天的语文课“严重”地影响着甚至支配着我的心情,夸张一些说,是影响着我的生存状态。

如果今天的课有意思,我就会感觉生活是阳光明媚的。反之,如果今天的语文课比较失败,那么,我就会觉得生活是必须及时调整改善的。每一天的语文课的质量,成了衡量我生活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

我并非一个工作狂。除了喜欢上语文课,我还痴迷很多其他事情:我喜欢体育锻炼,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长跑;我喜欢时装,学生们还曾经专门研究过“昭君”牌服装;我爱好交谊舞,碰上好搭档也能臭美几下子;我喜欢写作,总乐此不彼地像打扮自己一样涂抹与教学有关或者无关的文字……但是,这些爱好给予我的乐趣,似乎都不如上了一节好课那样纯粹和持久。我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我告别讲台了,我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像上好一节语文课那样稳定简单又可持续的快乐之源。

细细想想,我对语文课的依赖似乎也来得很正常。

我在重庆綦江这个小县城平民聚居的一条街上长大,父母都是破产小厂的工人。家庭背景让我们这帮孩子少有热爱学习的。但我还算幸运――看小说、讲故事等爱好使我的语文成绩还算不错。但我绝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虽然我铆足了劲儿认真地学,但数理化还是只能成绩平平。中学时代几乎方方面面都乏善可陈如丑小鸭一般的我,在进入了中文系之后,在做了语文老师之后,却突然全身充满了破蛹为蝶的勇气和力量。

毫不夸张地说,是语文课,把我引领进了生活的大门并且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女孩儿生命的尊严和快乐。

这种尊严和快乐的获得是从一堂堂的公开课开始的。朋友们戏称我为“赛课专业户”“得奖专业户”“公开课专业户”。有一段时间,在舆论的左右下,我也反思过怀疑过公开课的价值。时至今日,当我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护送着更青春的同仁们走上公开课的讲台时,我依旧常常百感交集。因为,我已有足够的自信这样为公开课定位了:它们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签署了一份自己教学生命的“质量保证书”。如果你曾经登上过教学艺术的高峰,曾经享受过教学艺术的高峰体验,那么,你的追求就永远会只在高峰。在公开课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成就这些代表作的追求优秀的习惯。这习惯会使你终身孜孜不倦地兴趣盎然地去成就“家常课”的厚重和精彩,于是,你也就有了成就自己人生的厚重与精彩的更大空间。

对教师而言,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创造了课,课也完善着人!上课,从优秀的公开课到厚重的“家常课”,于我自己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素养、学识、经历的磨炼、砥砺及至关重要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的青春,变成了一堂堂活色生香的语文课;而一堂堂活色生香的语文课,也见证了我多彩灵动的青春。语文课上的一问一答,一颦一笑,真诚互动,在我不算太短的人生旅程中,铺筑的都是纯净华美庄严肃穆的生命的红地毯。

正是这无数节难忘的语文课,催生出了我的“青春语文”的教学理念。

提出“青春语文”,来源于我对现实语文教学状况的切肤之痛。语文是最应该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科,中学生更理所当然是青春的代名词,语文教师作为语文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理应更加生活得富有诗意和更充盈激情。但是,现实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在应试教育的重轭下,语文教学很难借助新课改的春风实现真正的突围。本该青春的语文已然暮气沉沉,最应青春的学生却老态龙钟。而语文教师,更是成为了教师中的弱势群体,没有发言权,难有行动力,心灵额头白发苍苍。

语文教学呼唤活力!莘莘学子呼唤青春!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材;经典阅读;有效阅读;方法

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也是学生一定要掌控的技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汇总,也读教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而语文阅读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其影响着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依据,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实施更为优质的阅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教学经典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受到以往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师对于经典阅读素材的应用教学并不关注,在学生学习中也没有给予有效的引导,以此导致实际经典素材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没有提升,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也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国教学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师和学生看来最大的教学目标就是完成考试,但是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并且,现阶段经典阅读素材内容较为单一,在实施阅读教学中没有关注分析阅读素材的理念和基本内容,学生没有开阔自己的视野。由此,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初中语文教学经典阅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提出优质的解决方案。

二、初中学生经典作品阅读的原由

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提出的教学方案都是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设置的,并没有结合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教育模式也难以满足科学发展要求。在以往语文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对经典阅读素材引用、划分和整合等形式实施学习,但是这些教学方案,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念产生共鸣。依据实际案例分析可知,学生实际阅读经典作品的效率较低[1]。

三、提升初中经典素材阅读有效性的教学方案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在实施初中语文经典阅读素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的背景下,学生依据教师的引导对经典阅读素材实施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多学习一些具备深层含义的文章,如在学习《红楼梦》、《三国演义》、《孙悟空》等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电视剧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故事情节发展和故事背景有所了解,以此加深故事的印象,并且将自己学习到的知R引用到作文和生活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为学生创造更为优质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造阅读经典作品的阅读环境,促使学生收到环境的熏陶,自主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并获取更为丰富的语文阅读知识,同时教师要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为学生构建自主参与活动的平台。在学习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作品改编的舞台剧、话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但可以依据活动认识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还可以锻炼自身的表演能力,以此激发经典阅读素材的兴趣[2]。例如,在学习《雷雨》文章的过程中,选择文章中的一段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故事情境的再次演绎,如下文:

周冲:然而我们永远不可以算是顶好的朋友么?

四凤:我预备跟我妈回济南去。

周冲:不,你先不要走,早晚你同你父亲还可以回去的。我们搬了新房子,我的父亲也许回到矿上去,那时你就回来,那时候我该多么高兴!

四凤:你的心真好。

周冲:四凤,你不要为这一点小事来烦忧。世界大的很,你应当读书,你就知道世界上有过许多人跟我们一样地忍受着痛苦,慢慢地苦干,以后又得到快乐。

四凤:唉,女人究竟是女人!(忽然)你听,(蛙鸣)蛤蟆怎么不睡觉,半夜三更的还叫呢?

周冲:不,你不是个平常的女人,你有力量,你能吃苦,我们都还年青,我们将来一定在这世界为着人类谋幸福。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我恨只讲强权的人,我讨厌我的父亲,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我们是一样。

四凤:二少爷,您渴了吧,我跟您倒一杯茶。(站起倒茶)

周冲:不,不要。

学生依据对文章的情境展现,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展现的情感特点,以此与文章产生共鸣。

(三)对学习方案实施优化

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强,一般没有充裕的时间实施经典作品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阅读方案,以此提升实际阅读效率,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优化经典阅读素材的实际意义。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经典作品中的优美段落、富含深意的句子、经典描写等内容实施记录和整合,并在阅读之后,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观点,以此提升自身经典阅读作品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优质的文学素养。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整篇文章的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在结束阅读之后,学生和教师需要沟通彼此的心得,也就是对所阅读的作品实施积极的研究,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在面对经典阅读素材中较难理解的部分,教师需要及时提出科学的引导,防止学生因为复杂难懂的知识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经典阅读作品是我国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需要得到学生和教师的关注。经典阅读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升经典阅读素材的教学质量,不断整合案例经验,提出优质的教学放散,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学习工作中,并且学习中构建优质的阅读习惯[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影响力,培育学生阅读能力也是一项复杂而又全面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实施,由此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保持一定的耐心,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持之以恒中提升初中经典阅读素材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罗贤华. 探析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6).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中职生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活动体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文本学习体验,提高职专学生的语文能力。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性质、特点和任务决定了它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又必须在此基础上实施新的更高层次的变革,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中等专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提高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正视职业中专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实际,有的放矢的加以引导与实施,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那么,下面就“如何提高职业中专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能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而这种动力是由其学习目的决定的。在某种目的的支配下才能形成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千方百计把学生这种学习动机激发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那么有什么办法呢?

首先,明确学习目的。目标不明,目的不清,难有学习动力。一旦目标清晰,目的明确,学习就有了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际工具是自己将来就业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一,使他们认识到中专生的学历尽管较低,就业形式比较严峻,但现在社会需求大量的有一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技能人员。帮助学生牢固地树立起学历低就业不一定难,多掌握一门技能可多打开一扇成功之门的观念,从而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次,回归生活,拉近学习距离,点燃学习欲望。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谈论于丹教授和她的《论语心得》。《论语》这本让很多人敬而远之的经书,在沉寂了几千年之后,突然在一夜之间被老百姓所接受,所传诵,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于丹教授的成功不是因为《论语》本身的魅力,而是她把原来高高在上的《论语》放回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给原本深奥枯燥的经典赋予了生活的意义。现实中的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富有生活气息的一个个小故事,无疑使《论语》与老百姓紧密贴合在一起。这件事告诉我们:知识本身没有深浅之分,但教法却有好差之别。好的老师就是要让你的知识以恰当的方法做媒介,尽可能多地传授到学生那里。中职学生的基础差,特别对一些传统文化往往提不起兴趣,但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它们,继承它们。我的做法是:深入浅出,拉近距离。我从一些简单的句子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从中体会它富含的哲理。慢慢地由简到难。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各地的风俗习惯。点滴渗透,润物无声,传统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天书,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回归生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明白语文不仅能够记录自己,还能让我们阅读他人;不仅能让我们创造未来,更能让我们穿越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的介绍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的魅力。它不仅是文学,更是哲学,是人生。学生在享受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成熟、深刻、快乐。我想如果语文能这样地被人们所理解,那也就实现了现在提倡的“大语文”的观点。这要比简单的认识几个字,会几个语法更能体会语文给我们的作用。

二、开展活动体验,促进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1.影视欣赏,讨论探究。在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 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2.举办小型故事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 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结合所学教材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3.角色表演,调动参与。根据中专生的特点,围绕教学目的,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排短剧,进行角色表演,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中专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创设,简单易行,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学习老舍的话剧《茶馆》时,教师可以找几位在表演方面有才能的同学,让他们在熟悉剧本内容,把握剧本思想的基础上,分配角色,在课堂上演出剧本中的精彩片断,模仿课文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可以让学生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中体验课文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使得同学们如同身临其境,既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剧本的主旨,通过表演,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力,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文本学习的体验性

现代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教学帮了一个大忙,它寓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情景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有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下,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从而在大脑皮层中产生较强的反射,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教学手段进行情景创设,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美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营造出了诗作的氛围,学生们沉浸其中,就能较快地克服学习障碍,轻松得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例如可以运用配乐朗诵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组织学生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当乐声响起,学生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的乐曲,身心沉浸在琵琶声中,仿佛走到寻阳江头,在夜色中,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茫茫江水、望着水中的寒月和岸边的枫叶衰草,品味着琵琶声中流露出的伤感,学生们在动听的音乐和朗诵中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职专学生的特点,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并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增强学习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举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咬文嚼字;语文教学;教育

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是什么?毫无疑问,应该是辨字释词,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显露教师“内功”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功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卓有成效地辨字释词?让学生照搬、照抄和照背字典显然行不通,这需要在“咬文嚼字”上狠下功夫。

一、“咬文嚼字”的教学体现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很好地做到把“咬文嚼字”同“课文情境”和“片段练习”紧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就可以实现艺术与效果的双赢。

(一)“咬文嚼字”与“课文情境”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如何让学生结合课文情境,进行有效的学习呢?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追悼”是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朗读不难发现在这段话中作者使用了“致敬”、“痛苦”“送挽联”、“送花圈”等词语,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表达的是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追悼”的意思不言而明。接着往下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里又出现一个词“吊唁”,学生发现“吊唁”和“追悼”有相同的意思,那就是二者都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吊唁”还有一层意思是什么吗?学生回过头,上下文反复比较,就会发现“吊唁”同时还对死者的家属表示安慰。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追悼”的意思,而不必通过查阅工具书知晓,追悼“表示沉痛地怀念之意”,尽管这样也可以体会得到,但是“致敬”、“痛苦”“送挽联”、“送花圈”等词语已经准确、形象、充分地表达出了它的意思,并且还让学生知道了“追悼”的具体形式。

这样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记住了词语的意思,体味了词语的感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到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运用。

(二)“咬文嚼字”与“片段练习”相结合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作者在形容拉车的车夫时,使用了一个词“饱经风霜”。通过查阅工具书,学生知道了“饱经风霜”的意思是,“形容经过很多艰苦困难”。这样的解释对学生而言比较模糊,到底“饱经风霜”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很难弄清楚。这时候,如果老师“平地起奇峰”,“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几句话描述一下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怎样的。”学生都完成以后,老师请同学分别把自己的片段与大家分享,不乏精彩的描写,“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黑的、瘦瘦的,布满了一道道的皱纹,眼圈深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看山去像一个霜打的茄子”。从学生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饱经风霜”不仅理解了,而且通过他们丰富的、形象的、准确的想象,使得这个词语的内涵在学生的头脑中“活”了起来。

只要做到把“咬文嚼字”与“课文情境”和“片断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就能实现艺术与效果的双赢。

二、“咬文嚼字”的意义体现

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教学实例,我们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咬文嚼字”必不可少,它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咬文嚼字”可以有效避免语文的异化

由于对新课标的曲解和误解,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少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规模和级别的公开课、参赛课、示范课异化成为了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等等,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却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如果坚持“咬文嚼字”的原则,就可以回归文本,聚焦语言,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从而避免语文异化情况的发生。

其次,“咬文嚼字”可以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怎样适时适度地把传统文化融汇于语文教学中呢?

一、语文教师要做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和精通者

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勤于学习,大胆创新,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先丰富了自已,使自己成为传统文化的精通者,才能丰富语文教学,才有利于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汇到语文教学中去。

我非常热爱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诵读许多古诗词和经典。我还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忠实观众,《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书籍我都非常喜欢,这些栏目和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历史人物的解说,我从栏目和书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并把他们融汇到我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传统文化的播种者,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要自已心中有阳光。”

二、学生要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儿童时期是记忆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形成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每天早晨利用5分钟晨读时间讲成语故事。我精心选择了三百个典型的成语,在成语故事的学习中,学生一学期就增加300多字的识字量,还让学生了解了30多个文化常识,知道了60多个文学典故。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历史故事等多项活动,用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成语学习。

2.利用晨读10分钟诵读古诗。因为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如果对他们进行枯燥的讲解是不行的。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古诗故事,通过观看故事,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会读会背80首古诗,并能理解诗的含义。

3.每天中午课前10分钟进行《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的诵读。在学习时要适时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讲授。例如,发现学生不尊重父母时,就要对学生用《弟子规》中片断:“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然后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秉性淳良的孩子。

三、注重日常教学中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学习《母亲的恩情》一课,我就首先从《游子吟》这首诗开始,让学生们从诗中感受到母爱是那么寻常,又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活动 语文课堂

首先,提出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

1.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

2.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这样,每一堂课的语文活动都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3.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愉快中学习。

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其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诸如演讲、导游、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赛诗会、游戏、书法品评、习作品评、名人访谈等等活动。有人会说:“我们平时也在用这些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只是偶尔用或很短的几分钟用,现在我们却是用它来代替了整堂课的教学。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写悼词纪念总理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向总理告别。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课文的内容了。再谈谈作者哪里写得好,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心理上的体验。

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好的文章能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吗?我们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

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可以开一个书法品评会。

不难想象,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读文还是学文,也包括认字、书写、写作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再次,如何来开展语文活动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我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方法是让学生在他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中找自己想学的字来学习,学生找了将近120个字,除了过去认识的大约还有七八十个是生僻的字。然后我让学生画苹果,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根据字义做动作让大家猜(当然这个活动要先在小组里表演,这样准备才充分),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字,而且还会轻松地组词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堂识字课,在学完词语后我让学生编故事,学生兴趣也很浓。

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雨铃铛》一课时,我开展的活动是诗歌朗诵会,学生有感情,有动作,背得还相当熟练呢!诗歌的意境美全展现了出来,又有什么必要再分析呢?结尾的时候让学生续写诗歌,一年级的孩子同样写得很棒。这不是语文素养是什么呢?

有人会认为那都是识字、诗歌等简单内容的教学,我们的习作、阅读是没有办法进行活动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学习老舍的《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当导游,虽然仓促,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草原的几个特点学生还是找到了,而且,文章写得好的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用上了,能写出导游词,难道不是学生的进步吗?《一夜的工作》,我们开展的活动是评价,结果越评到最后学生越感动。《小抄写员》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讲故事,这样,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品质不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吗?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抓住重点,对缩写文章还很有帮助呢!声情并茂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也同样是一种语文素养吗?

对阅读教学用活动方式进行有时确实感觉像蜻蜓点水,文章分析不透。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过去我们分析得很透,学生仍然不会写文章,不会读、不会用。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让它彻底成为扩展知识的范畴、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让它彻底把过去的指导写作这一包袱放下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它的束缚呢?那毕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

口语交际就更不用说了,《竞选班长》、《我最敬佩的一种行为》、《小记者模拟采访》、《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等等活动,哪一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呢?另外,我在作文教学时,除了告诉学生写人、写物、写事、写景要注意的顺序还有表现方法外,从来都不讲这个题目怎样写,学生想怎样写见仁见智。“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我的小家”等等,只要层次不乱,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每次写完的作文我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修改,选出最好的或无法修改的在班里读,大家品评或修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给校广播站投稿,或给其他儿童刊物投稿。不管结果如何,参与就是进步,就有提高!当然,语文教学的活动还有很多,如表演课本剧、续编故事、与名人网上聊天、赛诗会、写字比赛,这一切都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当然,开展之前的方法指导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