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味时尚作文

品味时尚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品味时尚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味时尚作文范文第1篇

时尚,我们普通的理解就是跟上潮流,让自己不落后时尚。让自己有一个特点。可是,时尚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是人们不想被别人看不起,被别人嘲笑,只是为了追上别人的步伐,学别人。这和跟屁虫有什么不同?

品味一下时尚,时尚有表面上的装饰,有其他的装饰,也有内心的不同,反正时尚就是与普通人不同。追求另类。这是为什么?其实是为了与别人的步伐一致,和别人站在一起,不落后别人。要不,可能被那些时尚的人称作“不懂时尚的人”。正是人们害怕这个称号,害怕落后社会,只好和他们一样。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如此罢了!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追求时尚?难道不追求不行吗?我觉得追求时尚其实只是被时尚的开发者玩弄了。他们开发时尚其实是为了让我们追随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很蠢。因为我们看到稀奇的东西就会去看看,一旦觉得好,便会想拥有它,而其他人看到大家都这样,也会忍不住去跟随一下。最为时尚的开发者,他们便会觉得好笑,觉得光荣。因为他们觉得我们蠢,觉得自己是时尚的首领,很自豪。

为什么我们要跟着别人?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好吗?追着别人,往往会丢失自己,丢失自己的人格,丢失自己拥有的特点,这样,我们只是一个学别人的机器人。没有任何特点。这样,大家都是一样的行动,一样的想法,一样的思维,全世界都一致的话,这还是高级动物的领土吗?

作为地球上的高级动物,人类,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有人领导一群人,而那个诱饵很新奇,很有诱惑力,就追随他们。因为这样,我们就算不上是高等生物,比低级动物还要笨。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团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团队,有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的空间。和自己一样的人生存在一起。这样,生活就有了意义,有了色彩,有了活着的道理!

品味时尚作文范文第2篇

"I will take you away,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you are silent black and white..." A song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has been sung all over the country, pushing Jay Chou, the popular darling of the performing arts, to the climax of fashion again. When the familiar melody rings in my ear, there will always be a young face full of vitality in front of me. But you know what? There is also a person who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is image, but is also a household name. He once performed this pop music - the famous CCTV announcer: Luo Jing.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整,那亲切的面容总是准时出现在荧屏上,那熟悉的嗓音总是回响在亿万观众的耳边。他的庄重、大方、不苟言笑的播音风格,牢牢地抓住了无数人们的心。

"Hello, audience, CCTV..." Every night at seven o'clock sharp, that kind face always appears on the screen on time, that familiar voice always reverberates in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audience's ear. His solemn, generous and unsmiling broadcasting style firmly grasped the hearts of countless people.

这个广受人们爱戴的播音员,其实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08年1月20日,综艺节目《欢乐中国行》中,一贯严谨的罗京一展歌喉,大唱《千里之外》。将这首时尚的歌曲演绎得酣畅淋漓。看着他那投入的表情、醉人的微笑,俨然是一个追赶时尚浪潮的“时尚达人”。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那个严肃的播音员吗?惊讶之余,我才想到: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拥有一份感知和追逐时尚的热情。

This popular announcer actually has another side. On January 20, 2008, in the variety show "happy trip to China", Luo Jing, who has always been rigorous, sang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Play this fashionable song thoroughly. Looking at his expression of devotion and intoxicating smile, he seems to be a "fashion expert" catching up with the fashion wave. I can't believe my eyes! Is this still the serious announcer? After I was surprised, I thought: it turns out that he, like us, has a passion for feeling and pursuing fashion.

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罗京、一个与往日荧屏上截然不同的罗京、一个同样充满活力的时尚的罗京。

We saw a brand new Luojing, a totally different Luojing from the previous screen, and a fashionable Luojing with the same vitality.

但是,他的工作不允许他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批评潮水般涌来。是啊,他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华夏之音的传达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允许他做出哪怕一丝的改变。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又变回从前的那个庄重严肃的罗京了。直到08年8月31日,从那天之后,他就彻底从电视上消失了。一道不幸的消息传来:因为身患淋巴癌,罗京不得不离开《新闻联播》的播音室,入院治疗。

However, his work does not allow him to appear in such an image before us. For a while, all kinds of criticism flooded in. Yes, h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ational image and the communicator of the voice of China. This heavy responsibility does not allow him to make any change. So, day after day, year after year, he changed back to the solemn and serious Luojing. Until August 31, 2008, after that day, he disappeared completely from television. An unfortunate news came that Luo Jing had to leave the newscast studio and be hospitalized because of her lymphatic cancer.

10个月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播音事业的优秀播音员罗京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他所钟爱的播音事业,离开了亿万喜爱他的广大观众。

Ten months later, Luo Jing, an excellent announcer who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broadcasting business, died forever, leaving his beloved broadcasting business and billions of people who loved him.

罗京就像一首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严谨得几近刻板。是真的缺少贝多芬的狂放、肖邦的写意、爵士乐的自由、拉丁音乐的奔放吗?一曲《千里之外》,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Luojing is like Bach's twelve law of the mean, which is almost rigid. Is it really lack of Beethoven's unrestrained, Chopin's freehand brushwork, jazz's freedom and Latin music's unrestrained? A song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gives us the best answer.

品味时尚作文范文第3篇

“品味时尚”中的“品味”是分析与体会的意思,如何分析与体会?不仅需要“观察生活”及积累“丰富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而且需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品味时尚”这道作文题中的材料提示,“品味”的对象是“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品味”的内容是对象中的“好与坏、美与丑”,“过眼云烟的”与“沉淀为经典的”。这些对象与内容可以构成二维结构,比如“语言”,有好有坏,有美有丑,有“过眼云烟的”也有“沉淀为经典的”。如此进行“排列组合”式的分析与构思,则需要进行必要的理性思维。可以说,“品味时尚”这道作文题涵盖了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等作文生活化的全过程。

今年“品味时尚”引导广大师生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能更多地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与思考生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有一个专题叫“慢慢走,欣赏啊”。没有“慢慢走”,何来“欣赏”?不“慢慢走,欣赏啊”,又何来“品味”?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只是鼓励他们向古人要材料,动不动就是屈原投江、东坡被贬,不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与“品味”,怎么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平民化

可以说,“品味时尚”这道作文题是一个“大路货”,让很多考生都有话可说。不像“提篮春光见妈妈”之类的作文题,艰涩得让考生摸不着头脑,难以运思,难以下笔。面对“品味时尚”这个作文题,只要不是文盲,一般人都懂一点,连初中生、小学生也能说上几句。《扬州时报》今年6月8日刊载了由小学生、中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写的五篇《品味时尚》并予以评分,其中一名小学生获得42分,本科生、硕士生则分别获得54分与58分。这足以表明,“品味时尚”不属于阳春白雪式的作文题,当然也不是那种没有区分度的作文题。高考作文不是竞赛作文,不需要通过高难度来筛选少数出类拔萃者。现在的高考已经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大众化,高考作文理应走向大众,走向大众是优秀高考作文题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做得较好。

品味时尚作文范文第4篇

此文在海内外5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评委的意见是:“7岁孩子以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文字真切地表达了‘妈妈回来’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喜悦以及曾经有过的伤感和思念。”正如当代作家曹文轩先生所说:“写作不过就是真实地、充分地、独特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心底的真情爆发了、喷涌了,当我们的文字个性化了、细节化了的时候,我们笔下的作文就一定会打动人心。”因此,在写作中我的生活很重要。

一、写“我”体验的“真实”生活

巴金曾说:“没有生活或面对生活冷漠、远离,就感受不到生活对自己心灵的冲击,自然也就不会有体验、理解和表现生活的愿望。”熟悉的地方风景独好,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做生活的有情人、多情人,用心观察生活的点滴,定能发现打动你的生活。

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怀想天空》,一位考生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得到了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长何永康老师的肯定:“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

又如,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一位考生极为深情地回忆了“我的小河”和“幼时的我”一年四季共同的生活,那生活既充满温情与欢笑,又能引起阅卷老师情感的共鸣。

众多优秀的记叙文都能写“我”真实的生活,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知其温。

二、写“我”看到的“他人”世界

江苏省特级教师曹津源先生在《拥抱社会生活,拓展当代视

野——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新视角》一文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学作文教学要“拓展当代视野,提升写作能力”。中学生不仅要关注“我”真实的生活,更应当有“当代视野”,以“我”的“眼”去关注更丰富的“他人”的生活世界,走进“他人”的缤纷精神家园。

如,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他们》,命题人就是意在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其中有一位考生将视野投向农民工的子女,将其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

自然、不适应到心态逐渐成熟的真实的生存状态细腻地表现出来,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打动了阅卷老师。

又如,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有一考生写了一位退休教师姚老先生,用几个日常生活片段和耐人品味的细节使姚

老先生平凡而不平庸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堪称大手笔。

拓展视野,以“我”的眼深入发掘更丰富的他人世界,可以使文章富有社会性,同时也可以避免“低幼化”。

三、写“我”感受的“深刻”生活

想让你的文章感动别人,那就要先让你自己被生活感动。面对生活,勤观察、多联想、深思考,平凡的小事一样可彰显生活的深刻和人生的意义,从而使你深受感动。将感动你的生活付诸于文字,你写下的喜悦就可以让读者能陪你会心地一笑;你写下的忧愁也可以使读者为你无声地流泪。

如,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有一考生写了一位因城镇化住上公寓的农民老王对土地生生不息的爱,表达了小作者对田园“荒芜”,农业文明远逝的深切忧虑。这样的选材直击现实社会问题,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不仅“有意义”,而且“深刻”,体现了小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的成熟,真是发人深省,令人反思。

又如,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有一位考生以人们互致问候的时尚语言“您吃了吗?”“您喝了吗?”“K歌”“您累不累?”写出了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化,表达了小作者对人民物质生活富足的喜悦以及对人民生活富足之后精神生活现状的隐忧。这样的思考颇显“深刻”,自然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品味时尚作文范文第5篇

从社会教育看,随着电子媒体的空前发展,文学以快餐的形式迅速普及和推广。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会背很多古诗词,很多名家散文被名牌主持人在电视上诵读,文学以轻松快速的方式推向大众,尤其是推向正在求知的学生。但是电子音响与电视以音像呈现的文学,会让人放弃思考。从学校教育看,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没有成为语文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他们的语文学习时间,往往处在其他学科的挤压之下,语文学习仅仅变成了字、词、句、篇的反复操练,变成了一种技能的训练。学习过程中少了诵读,没有感悟,不会赏析,缺乏品味。尽管学生在技能的操练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效并不大,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动因与高考的分数紧密挂钩。时下,教师都会特别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和优秀的句篇段落,但却很少引导学生去品味赏析其中的美。这种要求与高考试卷中背诵的分值不断看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背诵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试卷中那些背诵的分数。学生本能的一点点审美情趣,被这种目的性明确的操练搞得索然无味。这种缺少思考与赏析的语文学习,只有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师教学没有效果,学生学习紧张乏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鉴赏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乐于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一直是笔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探求、寻找适合高中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名著、从名著中吸取精华的习惯,以推进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充分利用古诗词的教学篇目,训练学生写鉴赏文章。古诗词的鉴赏必须厘清古诗词鉴赏的基础知识积累,从文体知识、诗词内容、作者风格、语言特点、诗词意象、表现手法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和作文。从语言特点来看,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清新、质朴、绚丽、含蓄、简洁等特点去鉴赏古诗。从诗歌意象来看,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品味时尚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兴趣 快乐 成功 创新

我主张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欢乐的游戏氛围里体验到创造的喜悦,让生命之花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由地绽放。“快乐作文”,才是写作教与学的一条最理想、最有效的途径。

一、让快乐重新回到作文课堂

论嗅觉,人不如犬;论视觉,人不如鹰;论敏捷,人不如猿;论力量,人不如熊……但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关键在于人能创造。创造不仅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第一才能。

传统的教法,陈旧的写法,反映的是乏味的生活,流露的是单调的情感,感叹的是庸俗的人生。作文课上学生的无奈与尴尬,老师批改作文时的沮丧神情,以及我们在作文教学上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极其微弱效果的强烈反差,足以令我们感慨万千!

叶圣陶说:“谁能给孩子更多的成功的快乐,谁就是最成功的老师。”顺应时代潮流,投身教育改革,让学生学得轻松、写得愉快、学有所获,这正是为人师的神圣职责。

拿起笔来,东拼西凑,强拉成文;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无病,徒发感慨……实在是无聊至极的苦差事。广大师生应切实打破“坐端正,不讲话”、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作文课堂,对传统的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努力摆脱无形的束缚,去开创一番新的天地。

我想,假若我们能够把写作看作一种游戏、一种快乐,因生活而作文,因作文而快乐,让作文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我们的写作会显得更有灵性。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快乐的情绪中才更加富于创造性。作文的快乐之后,将会转化为积极而持久的作文动力,每一个真情故事都自然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最纯最真的情感。作者泪光盈盈,读者泪流满面——我想这未免不是快乐的真谛,因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快乐的同时,还体会了人间的真情。

在作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此来培养其作文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快乐,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作文实践中,我们应该切实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拿起话题作文的新武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构织优美的篇章。

教师不是为教作文而教作文,孩子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教师应想方设法设定情境,学生应积极主动热烈讨论;教师应把握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应迎头赶上捕捉灵感。模仿训练,求异训练,发散训练,口头训练,现场选拔,网上竞技……各种形式的作文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尽情尽兴,轻松随性,冲动自然蓬勃升腾,内容自然丰富多彩,快乐也便油然而生。那么,就让我们把“快乐”重新请回到作文的课堂。

二、让创新成为一种作文时尚

创新加上快乐,等于一种升华;创新加上快乐,就会营造一种时尚。快乐中去创新,就会出现奇迹。有了快乐的心情,自然就会有创新的激情;有了创新的激情,自然也会有成功的快乐。创新的写作,是快乐的写作。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情趣盎然,笔调灵秀,深刻透辟,文采飞扬,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气息,既有“新莺出谷”的清新,又有“小荷才露”的灵秀。正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作文的创新,不是虚张声势,不是哗众取宠,不是刻意造作,更不是奇谈怪论,而是创新思维开出的鲜艳夺目、光彩照人的花朵。没有创新,作品便没有个性;没有创新,作品便没有生命;没有创新,我们也就没有了成功的快乐。

品味时尚作文范文第7篇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 、经典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观能动性,使名著阅读的教学真正有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一 影视引导 课内激趣

通过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发现当电视台播放 时,那段时间感兴趣的话题便与之相关 。受这些现象启发,我尝试给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利用活动课将这些影视作品搬进课堂,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对作品的陌生感消失了,阅读名著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他们往往利用周末时间阅读原著,因此课后这些文学原著也成了他们互相传阅的热门书。

二 活动推进 课外放手

在班上开设读书卡漂流活动。我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每周让一位同学设计一个读书卡,要求读过该书的同学,就算只读过其中的一个章节,也要在读书卡上留下痕迹,可以写对人物的某个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写自己的联想等,有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每周五的读书活动课,看影视前由教师作精当点评,学生用课外的阅读丰富了自己,教师用课内的点评提升了学生,创设了阅读的有效氛围,推进了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由班干部组织一次名著读写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交流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展、赛、评促读,既增加了课外阅读的积累,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鉴赏水平,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提高了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有效推动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 方法优化 读写结合

引导学生有层次的反复读。茅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的一段一段的读,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有层次,有坡度,由浅入深得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好书确实是要重读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以自见。'' "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如。"当时是这个道理.

提醒学生避免只关注情节,看完故事算完事的弊病。引导他们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都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引导他们深入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感受名著的思想意境,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利用辨"将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读。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地思辨。可以在课余有意无意地引发争论,如诸葛亮筑坛借东风是不是故弄玄虚?《红楼梦》中,宿命下的贾宝玉的有没有意义?按《水浒传》的思想,是不是只有杀人放火才算是好汉所为?在适当的时机再作点拨,这样会让他们对名著有更深的理解,能有效地避免名著带来的负面影响。

品味时尚作文范文第8篇

有意回避了高考满分作文,而选用了学生新近作文训练中的时鲜作文。

一、有一点小生活

“小生活”就是要在文章中去写属于学生一族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画面、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去展现一个本本、活蹦乱跳、童心未泯、当代风味、可亲可爱的“你”。它芝麻虽小,但香气扑鼻;带点青涩,但可信可近;有些“另类”,但妙趣横生。阅卷老师要看的就是《十八岁的天空》下这朵生活的小浪花。

如:话题作文“信任”的写作,有位考生的作文《后门有眼》就写了青青校园中的一段“小生活”。在高中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上,班任就要求“上课不许讲话”,但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很快便将班任的“圣旨”抛置脑后,在课堂上不时为问题与老师发生争论。班任得知后便大发雷霆,并指明道姓“×××上课为什么与同桌讨论,×××上课为什么顶嘴”,下课后,一位细心的同学发现原来班级后门上有一个小洞。从此,上课鸦雀无声,但课堂死气沉沉,班级成绩也直线下降。经其他老师提醒后,班任在班会上诚恳地向同学们征求意见,并用一块小木板将后门上的洞封了起来。从此,课堂气氛活跃,班级成绩骄人。这段“小生活”中的小性子、小别扭、小反感,完全是校园版的、学生版的、花季版的,流淌着学子心海对“互信”式的新型师生关系的企盼,让人品味出一份久违的清荷滴露般的纯真。

二、有一点小感情

“小感情”是对“假感情”的反拨,它抒发的是“自然流露的感情”,而不是“做作的煽情”;是对“大感情”的反拨,它抒发的是“我的切身的感情”,而不是“我们的大而化之的感情”;它是对“空感情”的反拨,它抒发的是“跳动着心灵颤音的感情”,而不是“口号式的感情”。

如:话题作文“为了短暂的美丽”的写作,有位考生的作文《军营花开》就写了一名在起身号吹响前为自己化妆的女兵。因为她是一个女孩,所以她爱美;因为她是一名战士,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在自以为无人知晓的凌晨化妆;因为她是一位女兵,所以文章将“人性中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战争对人性的扼杀”有机地交融到了一起,从而演绎出了这“军营之花”的“短暂的美丽”。这份情感,虽然不合军规,但它真;虽然远在军营,但它切;虽然只在瞬间,但它给人以震撼。

三、有一点小发现

鉴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事物的看法一般不大可能高屋建瓴、石破天惊,但如果他们能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小发现,同样可以让阅卷者眼前一亮。大家看秃子看到的都是光头,而你却看到了头上的几缕青丝,这就是“小发现”,这就是别开生面。

如:话题作文“借”的写作,许多考生都以“中国制造”为骄傲,但就有一位考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小发现”――“中国创造”。他在文中说:“技术是可以借到的,但思想无法借得。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原发思想,才能使自己真正强盛起来。否则,只能永远被别人勒着脖子。”的确,无论是“中国芯”,还是“神舟五号”“嫦娥一号”,靠的都是原发思想,靠的都是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真正强大的标志不是有多少“MAID IN CHINA”,而是有多少“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是一字之变,但却别具慧眼,星光闪烁。

四、有一点小哲理

“大道理”往往给人以空洞、隔膜、乏味之感,而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带着情感余温、带着生活感悟的“小哲理”,往往因为其真诚、真挚、真切而给人以“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它不大,就是日常所见;它不远,就是日常所及;它不深,就是日常所感。因其切近,切身,故而能沁人心脾。

如:话题作文“感恩”的写作,朱克波的《那枝康乃馨》就颇值得借鉴。母亲仅靠两亩薄田供儿子读书上学,可谓含辛茹苦。在母亲节这一天,儿子省下一周的生活费,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买了一束康乃馨送给母亲。而这位母亲见此仅说了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有出息,天天都是妈妈的节日。”母亲这句话虽然质朴,却蕴含着“小哲理”――“孩子的出息”就是母亲的一切,它胜过世上一切物质的拥有、形式的表示乃至精神的慰藉。这句话中蕴含的哲理虽然很小,但因为它带着母亲的体温,散发着乡村泥土的芬芳,因而使人怦然心动,回味绵长。

五、有一点小描写

记叙类文章要想打动阅卷者,依靠的不是叙述,而是描写。因为“叙述”搭建的仅仅是骨架,而“描写”凝结的方是“血肉”。“小描写”,它并不要求成篇成段,只要求“时有”,它可以是一句对话,一个动作,一丝心动,甚至是一景一物,便可以凸显出人物的神韵,传达出文章的旨趣。

如:命题作文“我的歌”的写作,有位考生写了一首“用父亲的血为词、我的泪为曲”谱写而成的歌。他在对“背尸匠”父亲的刻画上,就用足了“小描写”:

在我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下,父亲才从老家来到我的新房。上楼时,父亲显得十分吃力,我伸出手准备拉他一把,谁知他倏地把手缩了回去,只笑着说了一句:“不必了。”到新房时,我高兴地打开门,对父亲说:“瞧!”并随手拿了一双拖鞋让父亲换上,父亲刚准备脱鞋,随即又停了下来,用袖子揉了揉眼说道:“我站在门口看看就心满意足了。”

“倏地把手缩了回去”是因为父亲怕把手上背尸体的“晦气”传给儿子。“刚准备脱鞋”是父亲下意识的行为,也是他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随即又停了下来”是因为父亲怕把自己身上的“晦气”带进儿子的新房。“用袖子揉了揉眼说道”是因为眼中有老泪溢出,这个“泪”是“欣慰”之泪,儿子终于有出息了;这个“泪”是“骄傲”之泪,自己一辈子被人瞧不起,儿子终于让自己“在一村老小面前可以抬头做一回人了”;这个“泪”也是“辛酸”之泪,为了这一天,自己背了一辈子尸体,这一天等得也实在太久了。“小描写”虽“小”,但它传情,传神,让人物形象霎时丰满起来。

六、有一点小化用

“引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提升文章的理性层次,但有时也给人“掉书袋”之嫌,而那些已被人引用过千万遍的“名人名言”更是让人大倒胃口。为此,你大可不必去“嚼别人嚼过的甘蔗”,你完全可以在这些“名人名言”里加入一点你的“情思”,而这些流淌着你的血液的“凡人名言”就会顷刻间变成一道“风味小吃”,让阅卷者满口生津,这就是“小化用”的魅力所在。

如:新材料作文“经典与时尚”的写作,有位考生就在名言“所有的果都曾经是花,但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思”,使之由一道“大路菜”变成了一道“时鲜小吃”――“所有的经典都曾经是时尚,但并不是所有的时尚都能成为经典”。虽是“小化用”,却将“经典与时尚”的辩证关系演绎得深入浅出。

七、有一点小技巧

在文章的主旨确定之后、写作的素材选定之后,如何使既有的素材更好地表现主旨,有时需要使用一点“小技巧”。它可以是:行文上的小布局――让文章有点眉目,情节上的小调整――让文章有点想头,论证上的小安排――让文章有点层次,呈现上的小手法――让文章有点味道。

如:命题作文“学会调整”的写作,有位考生在行文上就进行了一点“小布局”,他根据“水”的固体、液体、气体的“三态”变化,为文章设计了三个小标题:“匍匐的冰”“流动的水”“升腾的气”,并在三个小标题下分别写了一个创业者夯实基础、兼容壮大、促成飞跃的历程。其实,很多考生在文章中都写了这个内容,但写得东扯西拉,而这位考生因为用了一点“小技巧”,使文章布局整齐匀称,眉目一清二楚,故事简捷紧凑,主旨一看即明。

八、有一点小才气

何谓“小才气”,就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带点小聪明、小机智、小文气、小风格,它不一定很大,也不一定很鲜明,只要它有那么一点样子,有那么一点意思,有那么一点味道,有那么一点感觉,就会让阅卷者颔首一笑,称道:“狡猾狡猾,也亏这小家伙想得出来。”

如:鲁迅的作品,可谓中学生学得最多的。但在话题作文“茶・酒・白开水”的写作中,就有一位考生拿鲁迅的作品来演绎话题。他用鲁迅“似匕首,似投枪”的杂文来演绎 “酒”之烈性,用鲁迅“初读让人捧腹大笑,再读让人掩卷沉思,三读让人幡然醒悟”的小说来演绎“茶”之绵香,用鲁迅晚年“晶莹温馨”的散文来演绎“白开水”的平淡。其实,这些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但经他这么一“拨弄”,不仅与话题对接上了,而且也有点意思、有点味道了,真是“太有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