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天祥的英雄事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范文第1篇

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舍身炸碉堡、献身堵枪眼、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

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范文第2篇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又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孕育了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民族气节,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底蕴的精神财富。“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而由历史名人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

像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张骞矢志通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诸葛亮治理国家“鞠躬尽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江红》荡气回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史可法血溅扬州,凛然正气,虽死不屈;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为国为民快哉赴死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凛然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地将他们的言论和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使他们在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记忆和理解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使他们进而联想到假如自己处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民族先贤的崇高志向和博怀,不仅能让学生引以为骄傲和自豪,而且还可以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能仅仅是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中国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和大臣们总结隋亡教训,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以古(历史)为镜”,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通过总结以来的的历史经验教训,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的道路。今天,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

我们要使学生了解历史、认同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开放,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身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采取了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大多带来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要使学生逐步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中国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范文第3篇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或实施的,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走近岳飞,品味杭州”主题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1.自主搜集并整理相关材料

岳飞的故事和史料很多,大多从不同侧面反映他爱国爱家乡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后人关于岳飞事迹的吟诵以及相关文物,也给学生以启迪。我们放手让学生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岳飞,我们也鼓励第二学段的学生搜集杭州历史上其他民族英雄(如张苍水、于谦等)及近年涌现的平民英雄的事迹。这样的体验,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自主设计并参与实践活动

各学段、各班级根据“走近岳飞,品味杭州”的分学段的活动要求,经过学生的自主讨论,设计并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如:低段侧重在教师的介绍下了解岳飞的生平事迹;中段需要自己阅读相关书籍,搜集材料;高段则偏重对人物的品读、剖析,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这样,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来策划的活动,更容易收到实效。

3.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同样是到岳庙去参观考察,有的学生已随家长去过多次,对岳飞的情况“烂熟于心”;有的学生虽然听过岳飞的名字,但对于其英雄事迹则一知半解;有的流动儿童则对岳飞一无所知。由于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同,学生们对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的期望也就不同。我们让前者竞聘“小小讲解员”,提前融入角色;让第二类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包括生平事迹、诗词、后人评价等),在深入接触中感受岳飞精神;让后者在参观前先聆听一些有关岳飞的小故事,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二、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淀情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认为,“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就是解放孩子的头脑和手脚的最好方式。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过程和体验就是一种生活积淀,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本次活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1.在资料搜集中积淀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细致、周密、便于操作,同时,要努力拓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走近岳飞,品味杭州”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重心就是活动前的资料搜集。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研究的资料,才能引起他们的共识,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学生们搜集资料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有的上网搜索,有的从父母、他人处了解故事。资料的内容,也从岳飞的事迹、岳庙的由来,扩展到了杭州历史上其他抗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于谦、张苍水等),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2.在角色体验中积淀情感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本次活动中,做“小讲解员”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方式。活动前,班主任利用班队课让学生和岳飞“亲密接触”,然后通过“选手上台解说、评委(全体同学)集体表决”的方式慎重竞选。过了选拔关后,还需要参加大队部的“上岗培训”。活动当天,这批特别显眼的“小讲解员”胸戴“小导游证”,手持扩音喇叭,面带微笑,充满自信,绘声绘色地向老师和同学讲述着岳飞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角色体验,使得“岳飞”这个原本遥远的民族英雄成为学生们熟悉的、敬仰的甚至是融入血脉的存在,也正是有了学生自身的探索与实践,这种亲历中生成的情感体验才得以积淀、升华。

3.在参观考察中积淀情感

岳庙是一代民族英雄长眠之地,分为忠烈祠、启忠祠和墓园三部分。我们安排学生按照不同的顺序进行参观,确保每一个景点都有小导游做好讲解工作。岳庙内头戴盔甲、按剑而坐的岳飞塑像,展现岳飞一生事迹的大型壁画,生动地表现了岳飞的刚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节,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激昂的《满江红》。再看到跪在墓园周围的四个铁罪人,大家都嗤之以鼻,毫不掩饰对秦桧等背弃国家和人民的卖国贼的憎恨之情。最后来到碑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认读乾隆、文天祥等人的题记,沙孟海、赵朴初等人题写的对联,再次感受众人对岳飞气节褒扬所积淀的文化。

4. 在总结交流中积淀情感

有参观、体验的积淀,再加上情感熏陶,学生们的感悟就呼之欲出了。我们在活动后及时开展了总结交流,有的学生写了观后感,表达自己对爱国抗金英雄的钦佩之情,有的结合当前时事(问题)谈了国家不容侵犯的远大抱负,有的回忆了杭州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的感人事例,为自己身为杭州人而骄傲,还有的同学用摄影、书法、绘画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活动所得。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班级内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岳飞和其他民族英雄的了解,增强了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综合学习活动中扩充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综合已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内涵。在“走近岳飞,品味杭州”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带着课程资源的独到眼光,结合学科特点,采用了“诵、唱、画、摄、作(电脑)”等方式,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诵读——营造“诗意语文”

在参观岳飞庙前,语文教师已经和学生一起搜集了资料,背熟了这首千古绝唱。因为学生们知道,他们将带着这首著名的宋词,带着一段烽火硝烟的历史,去拜访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当他们看到“心昭天日”的牌匾,目睹岳飞的雕像,走过充满壮志凌云气势的碑廊,面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挽联时,情不自禁地激情朗诵起岳飞的《满江红》。可以说,这也是一节在岳庙里上的语文实践课,这样的课定会使学生终身难忘。

2.吟唱——感受“古曲新韵”

古诗词意境悠远,情感丰富,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怎样让严谨的古诗充满童趣呢?我们在音乐学科中推行了“古诗新唱”的做法,即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创作古诗歌曲,用现代的审美意识重新演绎古诗,使古诗歌曲更能为现代的孩子们接受。

音乐教师在学生熟练背诵《满江红》的基础上,让学生聆听不同的音乐,针对这首词“气势磅礴、慷慨激越、感情壮烈”的特点,选择了雄浑、悲壮、音韵铿锵的配乐来诠释词的意境。然后,教师进行教唱,把古诗词用吟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尝试,兴趣盎然。尽管学生稚嫩的嗓音尚无法表达出岳飞当时气壮山河、撼人心灵的气魄,但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用音乐演绎诗风的豪迈。

3.书画——延展“书香诗韵”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范文第4篇

笔者认为民族精神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现浩然正气,追求高远的理想人格;二是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命运跟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而民族精神的培育又是通过两个传统来体现的,一个是历史的传统,另一个是文化的传统。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是这些文化,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发展,被后人所传承。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民族精神总的来说是比较缺乏的。有些青年,只想着有个好家庭,有份好工作,能给子女们留下点什么。或者读完大学,出国读博士,顶多要做个科学家,拿个诺贝尔奖。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只考虑着个人有发展、个人有成就,而忘了应该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据调查,他们中间对中国历史典故、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不喜欢或了解甚少的人还占有一定的比率。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当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相关的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而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历史教材僵硬刻板,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认识停留于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实和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此外,不光是在中学,高校历史教育也是举步维艰。相当数量的高校历史专业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调节而来的,学生们往往不安心专业学习。在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许多的历史系却缩小招生规模,还有不少大学将历史系改成旅游管理学系或开设其他专业,以图生存。历史专业本身尚且如此,又靠什么力量来号召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加强历史文化修养呢?

2.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了大众对真实的历史文化的认知。相反,在其他方面,如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很容易欠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调查显示来看,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日益渴求张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们现在提倡民族精神,不能简单地讲要提倡这,要提倡那。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学习古代的文化,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是三个方面的东西。最基础的是传统文化,再就是中国的历史,还要加上当代的现实。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历史和文化相结合。

民族精神是抽象的。一方面它是以古代文化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是历代以来不断发展的人生价值观的体现,这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是以来的两代人,基本上没有受到传统基础文化的教育。究竟民族精神有哪些东西,没有读过书,历史也没怎么学习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倡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要从根本上做起,要让大学生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重新学习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历史。要读一些书,比如《论语》、《孟子》等等。当然,不只是儒家的东西,《老子》、《庄子》都可以读。这些都是基础,没有这些基础的文化,连文天祥都不知道,苏武也没听说过,说岳飞是愚忠,怎么能够了解民族精神?要认真的读几篇东西,像《正气歌》、《满江红》。不光读,同时也了解他们发生的历史背景,从历史中去领会历史人物所体现的精神。

同时,当代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要多学习。因为民族精神总是在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教育应该从具体入手,我们不能只高唱爱国主义,它们也要有自己的体现。我们的学习就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21世纪以来,这种情况在变化,从上到下都在变。十六大以来中央的几次重大报告中都在说传承传统的问题,包括培养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教育部也编了一些书,修改了一部分教材。老百姓现在也在自发地读经,读史。去看书店的排行榜就可以知道,凡是通俗的、适合大家阅读的、谈传统文化的书往往都可以上排行榜。这些反映了这段时间,从上到下都开始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状态中走出来了,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觉醒的时代,这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兴过去的文化,而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或者把传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的途径

1.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首先应加快传统文化及历史教材编写改革,增加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尽量呈现生动的史实,使之更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其次,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材料,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并改革考试方式,使之与历史文化教育的育人目的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并对有关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重视学校教育系统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合作,推动历史文化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2.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以制度形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加以重视有助于增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师生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感,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考虑成立通识教育中心等,扶持人文学科类的科研及学科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增加课时量,并在学分制中加大人文学科学分的比例。此外,还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更多阵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