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听途说的故事

道听途说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道听途说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听途说的故事范文第1篇

1、“三人成虎,众口烁金”,谣言实在可怕!

2、近来不断上演的“三人成虎”之类的事件,不仅给被口诛笔伐者造成极大伤害,也使不少人对网络现状忧心忡忡。

3、曾参杀人的故事证明三人成虎的可怕。

4、他们常常三人成虎乱制造谣言,不要相信他。

5、有好多的事情都要自己认真斟酌,不可道听途说三人成虎。

6、谣言的可怕就在于三人成虎,说的人一多,会使你弄不清真假。

7、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比喻听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考虑,不要盲从相信。

8、尽管这些传说都是空穴来风,但三人成虎,我们也不得不有所防备。

9、谣言止于智者,否则就会造成三人成虎的假象。

道听途说的故事范文第2篇

他们仗剑走天涯,却非常理直气壮的说红衣当配白裳。 也许在他们的世界当中,他们早已将这样的审美当成了理所当然,就算是我们不能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

几百年时光的沉淀,也许太多的东西都已经在时光的流转当中变了模样。

我们只是为了给自己达到一个最初的标准,不管自己写的内容到底是什么,都可以看到自己当时的情绪体验和变化。

二道东至下了大雪之后,这所有的景象都会被覆盖,被掩埋你所要寻找的那一切,其实大学才是真正的罪恶。

一个夹子等于60年。

真的有人愿意等你一个夹子。 我想在那个时候你看到所有的翻云覆雨刀,匕首,其实都已经变成了别人所不能理解的模样儿。那一段历史的时光当中所沉淀留下来的深刻回忆,也只不过都是流程在了那些童谣当中变成了道听途说的野史。

道听途说的故事范文第3篇

电影《色・戒》还是比较忠于原著,看小说的时候,好像电影的一幕幕镜头在眼前掠过。张爱玲的小说很多,《色・戒》只是其中名不见经传的一部短篇。之所以在一夜之间成为街头巷议的焦点,想来李安功不可没。若不是他慧眼独具,看中了这个故事,斥巨资投入庞大的电影产业,《色・戒》还不知要尘封多少年。这样想来便很无趣,本来无人问津的小说,一旦拍成电影,便开始脱销,然后,关于小说的原型或者其背后的故事也开始受人关注。

我对于电影《色2戒》本无更多想法,只是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郑苹如刺杀丁默村事件”的报道,感觉很有意思,而后才知,这个故事被张爱玲写进了小说《色・戒》,多年后,又被李安拍成了电影,片中的王佳芝成为郑苹如的化身,易先生也有着丁默村的影子。

那天,跟好友去看《色・戒》,觉得女主角并非那么美丽,胖嘟嘟的脸,有些婴儿肥的感觉。一直很疑惑,李安摒弃了那么多美艳的知名女星而启用新人汤唯的用意究竟何在?之后,在杂志上看到了郑苹如的真人照片,觉得汤唯和她还的确有些相似之处,大家闺秀,稚气未脱。

据说,郑苹如是中日混血的上海名媛,。曾在当年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作封面女郎。上海沦陷后,她秘密加入中统,混迹于日伪人员当中获取情报。后参与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村,不慎暴露身份被捕,成为当年上海滩重大花边新闻之一。再后来,被秘密处决于一片荒地里,年仅23岁。

其实故事本身的模样已无从可考,流传下来的不过是人们的推测和添油加醋的臆想,当初张爱玲也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这个故事,然后,运用其独特的想象力和语言娓娓道来一个戏剧性的故事。只是,多年后的我们重新翻拾起这部小说,觉得还是有些不近情理的细节。如果仅仅把它当成一部小说,或可说得过去,但如果把它当成一次暗杀事件,那么似乎稍嫌幼稚。因为作者没有亲历,道听途说而来的创作终究有些不近如人意。

道听途说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唐传奇;传奇小说;承前启后;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01-03

一、初唐传奇泛说

学界大都一致认初唐传奇为古典文学的小说样式,其代表作是《古镜记》和《补江总白猿传》,传奇小说作为中国正式小说创作的标志而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史的关键一节。我国小说的缘起早在唐代传奇之前,甚至是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之前。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已明确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此说一般被认定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但又交代了小说处于稗官野史之中。其后有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然文辞之有谐隐,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稗官所载为野史,故“小说”的定位一开始也近似于杂记野史。而中国稗官的起源又可继续往前追溯,虽不能断定小说的起源与稗官为同时的,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的叙事特征已然昭示小说的雏形。因此说初唐的传奇已是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与发展历程,唐传奇在叙事和主题上也有更为深入化的体现。

二、初唐传奇与六朝志怪

初唐传奇是以《古镜记》和《补江总白猿传》二篇为准。而关于志怪小说,其产生与兴盛的整个阶段是汉魏六朝时期。学者刘叶秋认为魏晋志怪大约分三个类型:“兼叙神仙鬼怪(晋干宝《搜神记》);兼叙山川、地理、异物、奇境、神话等(晋张华《博物志》);神仙传说,以人系事(晋葛洪《神仙传》)”。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神奇诡谲,幻妙奇特之貌。究其原因,大致为:志怪作为道听途说之文而少了内容等方面的束缚,变得更加灵活自由,叙事和主题表达方面更具有传奇色彩。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下,好长生之术,故多灵变鬼巧之论,同时受佛教思想影响,奇异之事亦多被传言。不过,早在先秦已有诸多神话的想象,《山海经》、《楚辞》以及《庄子》的寓言篇章记载着神话。而《左传》、《战国策》和《史记》也开了描绘战争、刻画人物叙事先河。总之,古代神话以及史传都给小说的萌生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主要有《列异传》、《幽明录》及《搜神记》,此以《搜神记》为样本与初唐传奇《古镜记》及《补江总白猿传》进行分析。《搜神记》一书本身最明显的特质是言少篇目简单,尤其第一卷《神农》、《赤松子》等篇目更为简短少言。因而说志怪本身更重于搜集记录奇异人事,并未对增设情节而成书,其与唐传奇有本质上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从《搜神记》中的一些篇目能够看到唐传奇的前身。

第一,在小说叙述故事的开端方面,志怪小说《韩凭夫妇》中的故事开端直接交代,故事线索简单明晰,无多铺垫,如:“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有意安排了故事的最后结局,并且有提示警示的意图,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这是小说创作的意识,在述说故事中顾全到结局。初唐传奇《古镜记》就注意到安排古镜最后的结局,《补江总白猿传》也完成交代了白猿之子长大后的结果。第二,在叙述语言方面,《干将莫邪》志怪小说的叙事语言比较简短,不如唐传奇的丰富。“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略有“微言大义”遗风。尤其是《董永》一文,即以少言字句阐述两件事情:一董永卖身葬父,二巧遇仙女。并且在叙述的人称主语上都是一致使用第三人称,似有转述之态,亦道故事之貌。初唐传奇语言以四言句为主的杂言行文,多有较长句子。第三,在人物个性上,有尝试用语言突出人物的特性,如《李寄》中“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哉?”则体现出李寄之孝,但是《搜神记》中更明显的是简单的言语对白,无人物性。如:《千日酒》中狄希与刘玄石的对白“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复索曰‘美哉,可更与之?’”;《宋定伯》中宋定伯与鬼的对话:“我是鬼。汝复谁?我亦鬼。欲至何所?”等皆无人物说话时候表情的描述,仅仅注重说话者的内容,使得整个事件交代完毕即可,此点,初唐传奇《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也是一样的。第四,取材上志怪与初唐传奇有密切关联。《补江总白猿传》中“但求美酒两斛,食犬十头,麻数十斤,当相与谋杀之。”酒的功效似有《搜神记》中《千日酒》一醉三年不醒借用痕迹。其猿猴盗女的故事也和《搜神记》中蜀猴盗取妇女有密切相似性。

另有学者认定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本质区别是“有意识”与“无意识”创作。但六朝志怪小说的创作并不是简单的重塑。六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里的《韩凭夫妇》、《干将莫邪》、《董永》、《千日酒》、《李寄》等篇目就具有了较为明确的主观虚构性。如“西王母在《山海经》里是一个人面兽身的可怕的怪物,但到《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西王母变成人人喜爱的仙姑美女了。”可见,六朝志怪与初唐乃至后期唐传奇之间的创作同样是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彼此是互相联系起来的。但六朝志怪多有回归现实,增加真实性;又以现实为据要,增加可信度,其不同于小说的完全承认虚构的现实。如:《韩凭夫妇》“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干将莫邪》“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李寄》:“自是东治无复习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但到初唐传奇,则虚构性更加凸显,围绕古镜与白猿所进行的故事,较明显是虚构的。另,“六朝小说都只截取某一个生活片断,来描写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而唐传奇则比较全面地采取了史传文学的手法,把一个人前后完整的一段生活,甚至一生的经历都描绘下来。”大致说来,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是主题突出而叙事尚不成熟的阶段,这符合小说创作样式发展的规律与轨迹。小说的创作首先是基于主题而来,在主题之外才有了其他方面的创新和完善。实质上初唐传奇志怪遗风依然很明显,只是其作为小说在叙事语言等方面进一步发展而形成新的文学样式。统观魏晋志怪小说和初唐传奇,最主要体现的是对于前代小说的继承,也是古典传奇小说的先河与初始阶段,但是这个初始阶段为唐中期乃至以后整个唐代的传奇小说的成熟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迈出了唐传奇创作的关键转折。

《莺莺传》中多处引述五、七言诗句:

“《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潜赋一章词曰: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古镜记》中则多四言齐言句:

“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举而扣之,清音徐引,竟日方绝。……黑风波涌。舟子失容,虑有覆没。携镜上舟,照江中数步,明朗彻底。风云四敛,波涛遂息。须臾之间,达济天堑。”

四言诗和五言诗之间的整个过渡线索是:“《诗经》―《楚辞》―两汉抒情诗”。此过程强调五言诗突破四言诗而出现归功于两点:第一是突破了四言诗的节奏模式;第二是抒情和叙事表达的内在需要。因《诗经》具备四字齐言的最高成就,关于四言的句式、韵律、节奏等都是最成熟的,因而要取得突破则在形式以及内容上都得取得变化。关于五言诗,还需要明确的是五言格式与五言句式的差别。五言格式大致是力求韵律上的节奏整体(即唐诗),一句里是五个字五个音节,五言句式则立根于内容及意义上(在于表达,即传奇)。具体说来大致是:“唧唧复唧唧”和“生年不满百”的差异。七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综上,主要从完整成熟的小说三要素(人物性格形象、情节以及环境)去比较初唐传奇与其后传奇的差异和联系,可以知道此时的唐传奇以及具备了成熟的小说的各个条件与标准。

四、结语

从初唐传奇入题,进而分论其与六朝志怪以及初唐后期传奇的关系,旨在于将初唐传奇置于其前代以及后代的文学样式中进行对照和关联上的探析,探求中国古典文学样式有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并存的特质。从初唐传奇与六朝志怪以及后期传奇中,文学的承前启后性就很明晰了。明代胡应麟先生在其书《少室山房笔丛》中说:“故小说家一类又自分数种,一曰志怪,一曰传奇,……至于志怪、传奇,尤易出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叶秋.古典小说笔记论丛[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亓静.唐代爱情传奇小说的叙事特色探微[J].名作欣赏,2009,(6):10-12.

道听途说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化;历史性;地理性;生活性;故事性;因材施教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是语文教学,它里面已逐渐容纳了百科知识,融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逐渐向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迈进,这就决定语文教学具有历史性、地理性、生活性、故事性等特点。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多样化,才能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才爱学语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教育也逐步课堂化,学生的实际体验较少、动手能力差,对于课本中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文章缺乏兴趣,即使去学,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动的。所以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抓住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主动的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

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较小,比较喜欢听历史故事,因为历史里有许多名人的伟大事迹,他们也比较崇拜这些历史名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历史名人的作品时,用他们的经历去吸引学生,用他们人格、精神激励学生。例如教学《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时,首先在山东兖州任司马的父亲那里省亲,在三、四年间游览了山东大地,尤其是当他看到五岳之首的泰山时,更是被它的神奇、秀丽所吸引,这更激发了他少年时的雄心壮志,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泰山的雄伟、同时也领略一下诗人的远大志向……。这样就紧扣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走进知识的殿堂。在教学中,还向学生渗透了泰山的地理知识,不仅拓宽了知识范围,还提高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其余两手《春望》、《石壕吏》时,先讲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他在中年时正逢“安史之乱”;然后出示中年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是他们看到一个憔悴、忧愁的杜甫;接着讲诗人带着报国、救民的理想继续前进,当他经过石壕、新安、潼关、长安等地,看到的一幕幕景象使他更加忧愁……,那么,他忧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带着“忧”字读诗、在诗中找答案。这样不仅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了解了相关的历史及地理知识,还受到诗人伟大志向和品德的熏陶。真可谓一箭多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历史性”、“地理性”,用历史伟人的经历和相应的地理知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讲述的是一个历史伟人的经历,有的讲述的则是普通人的事迹,例如杨绛的《老王》。再讲这篇课文时,我先提问,在我们生活周围有没有一些生活贫苦又善良的人呢?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好人?这时学生满怀兴致举手并流利的讲述这些人的一些事情,因为这些人在生活中一般憨厚、老实、容易接近,有的甚至是有些学生嘲笑的对象。我又讲,普通人并不被历史遗忘,他们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优良品质也被人们传颂,下面我们来学习现代评论家杨绛的作品《老王》,介绍完背景,让大家自读课文,首先找出表现老王“苦”、“善”的句段;其次他在什么地方令你感动;最后找出我们身边的“老王”,我们该怎么做。学生不仅兴致高,而且找得快、准,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生活性”,教学时必须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感悟实际生活,让人物的优秀品质真正的触动他们的心灵。

道听途说的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 润物无声 和谐发展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未成年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场。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不仅影响着自身的长远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德育工作者应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有效的手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生存、如何办事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根本,更是素质教育的

要求。

一堂专题德育课,犹如在一个燥热的夏日午后下了一场急雨,让人感到久违的清爽和泥土的芳香。然而“泥土”的芳香又有几个同学能感觉得到?又有几个同学渴望闻到那一缕芳香?也或想闻到,但苦于没有那“泥土”;也或有“泥土”,却因干旱得太久,不好浸润……仅急雨不行,还要下得久,能渗透到地下。

一、培植“泥土”,从“新”开始

新生刚入校,可谓一个“新鲜人”。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陌生的感觉,他们不断在揣摩,也极力从老生嘴里探听关于学校的一切,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什么样的学习氛围、什么样的校风校纪,无论收集的内容是支离破碎的、道听途说的,还是自己想象的,这些对新生的思想发展都很重要。一切对于新生都是陌生的。圆满的结局总是始于良好的开端。德育工作这块阵地的“泥土”尤其要培植好,要做得好、做得强、做出成效、做出成绩,并能良好发展,这是非常艰难的系统工程。从新生入学第一天的第一眼、接触的第一个人、听到的第一句话已经开始了,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请专家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做专题报告;请学校具体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老师结合校园和社会曾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在进行校规校纪教育时,可以重点突出礼仪、道德、诚信、廉耻等,切忌照本宣科硬性化的处理,要细雨润无声。有良好的组织纪律作保证,有很好的铺垫,有好的开端,教学和日后的管理工作就会比较轻松。

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老师的品德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老师的责任感、人生观,特别是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说过:“老师仿佛每天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敏感、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学生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世界上没有人会受到这样严格的监视,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具有优秀品格的教师将被学生所崇拜和效仿,赢得学生尊敬与喜爱,所以要想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品质教育,应从自我作起。中国有句古话:“做经师易,做人师难”,是说传授知识比较容易,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比较困难。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现在的学生不同于以往,都特别有个性,加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已经听腻了各种说教,更不要说直白的大道理。老师可以通过小故事、大感悟,捕捉话题,把阅读到的有意义、有启发、特别感人又便于说事的文章、故事读给学生听,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故事中张扬个性,展开想象的翅膀,能静下心来,从故事中领略到什么、感悟到什么,从而改变某些消极的看法和错误的思想。因为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现实中。“情动于中,必然发之于外”,有所闻、有所思,自会生情。例如,讲诚信做人,诚信是为人之本,将来学生走向社会,若是有诚信、踏实的品质,就会发展得更稳健,这也是接收单位对应聘者考察的重点。可以利用《成功的第一要诀》的故事来指导学生,做诚信之人;对学习没有目标的学生,可以用故事《你知道思想能走多远》来启发……这些小故事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如果持之以恒,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的品格就会建立起来。

道听途说的故事范文第7篇

近四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都是“提示语+题目”。虽然“提示语”也得认真分析,但最终还得围绕“题目”去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提示语+题目”仍然算命题作文。作为“命题作文”的题目有以下情况:

(一)一个词做题目

1、用这个词的本义。如上海题《忙》、北京题《宽容》。

2、用这个词的比喻义。如辽宁题《肩膀》、福建题《季节》。

题目的字越少,可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大。正因为空间大,也很容易空。可以化大为小,变虚为实,这既便于落笔,也容易写得实在、集中。有个方法,不妨试一试:在这个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些字词。这样一来,也许就好些了。比如:

醒:在“醒”前加:梦醒、觉醒、警醒、猛醒……在“醒”后加:醒悟、醒世、醒后是黎明……

生活:在“生活”前加:学习生活、文化生活、多彩的生活、苦难的生活、我的精神生活……在“生活”后加:生活的瞬间、生活的磨练、生活的甜蜜、生活的感悟……

(二)一个短语做题目

1、联合短语。如江苏题《人与路》,虽然可以有所侧重,但“人”与“路”二者都必须写到。

2、偏正短语。如全国题《心灵的选择》,要注意修饰语“心灵”,说明所作的选择不是随便、轻率的,而是严肃、慎重的。

3、动宾短语。如湖南题《谈“意气”》,它规定了论述对象是“意气”,而论点可由自己确定。

(三)一个句子做题目

审题重点一般落在谓语上,如上海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围绕“握住”做文章:谁想“握住”,想“握住”什么,为什么想“握住”,“握住”以后怎么样。

审清题意后,怎样才能始终扣题而不至于偏题、跑题呢?第一,不要贪多求全:不能把想到的都写进作文中去,这很容易造成内容分散而使主旨不突出。第二,不要节外生枝:写了一件事后,忽然写了一个跟题目关系不大的甚至毫无关系的事,那就偏题了。第三,不要转换话题:开头能扣住题目去写,但中途改变了原先扣题的那个话题,两个话题不是同一概念。第四,不要无限联想:恰当的联想是思考深入的一种表现,但联想太多,难免会出现一些联想偏离题意的情况。

二、高考作文的取材

许多同学都说没什么东西可写,其实可写的内容是很多的。

(一)材料来源

1、心灵世界:①自己成长的经历②自己写过的文章(主要是随笔)

2、现实世界:①家庭情趣②学校生活③社会实践④城市建设⑤环境保护⑥文体活动⑦流行歌曲⑧网络信息

3、阅读世界:①语文课本(诗文名句)②政治教材(哲学原理)③中外历史(名人故事)④课外读物(人文科技)⑤报纸刊物(最新材料)

(二)取材原则

多选亲身经历的,少选道听途说的;多选贴近现实的,少选古代历史的;多选正面积极的,少选反面消极的;多选独特个性的,少选大家熟悉的;多选含有细节的小故事,少选过于浮泛的大事件。

严格审题,紧扣题目,取材鲜活,抒写真情,条理清楚,语句通畅,定能取得高考作文的好成绩。

三、高考作文如何求新

(一)取材求新

1、记叙文

从现实生活中取材,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变化反映时代的新风貌。从语文课本中取材,为一个文学形象编个新故事。从中外历史中取材,为一位历史人物编个新故事。要重视细节,倾注真情,力求生动。

2、议论文

用一两个事例作论据;用一组数据作论据。论据要新鲜、恰当,还得紧扣题目对论据作理性的分析。

(二)形式求新

这里的“形式”专指文章的外部表现形态。

1、记叙文专用:①用好“三”:三个镜头、三处地点、三张照片、三次对话、三段时间……总之,不要平铺直叙。②用倒叙:先写故事结局,再写故事的经过,最好有点波澜。

2、记叙文、议论文都可用:小标题、日记体、书信体和访谈式。

(三)语言求新

这里所说的“新”是指语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或蕴含的意思很深刻,或形式很鲜活。要做到全文语言都新,很难;局部有新意,努力一下,还是能做到的。以下方法供选用:

1、引用诗文名句;

2、适量运用修辞;

3、局部变换句式;

4、穿插流行歌词;

5、转引大众民谣。

四、临考做些什么准备

1、继续背诵古诗文名句,不仅要背得熟,更要写得对。这不光是为了应付默写,更是为了能在作文中引用。

2、找十篇近三年的高考佳作认真看一看,不要背,主要是学学人家的构思立意和某些写法。

3、搜索一点近一个月来报刊和网络上的信息,以便作为高考作文的鲜活素材。

道听途说的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情感 德育 人格

高中三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思想行为定位、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面对学习的逆与顺,考试的成与败,生活的得与失,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他们正处于情感感受最敏感的时期,健康情感形成的时期。他们渴望科学和事实,更渴望理解与尊重。此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现代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具有高度知识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健康人格的人,而要为后者打下基础,即为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素质、行为习惯等奠定基础,并不能完全靠认知教学完成,更多地依赖学生从自发地向教师模仿,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影响,进而转化为自觉、自愿地感受与体验,最终内化再外显为行为。

一、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情操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它是稳固而含蓄的情感,在心理学上属个性范畴。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自然包括高尚情操的培养,而道德感的陶冶更是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情感教育中,班主任要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道德感发展的机制。

家长会之后,有些家长告诉我学生在家中不仅不听父母教诲,还发生顶撞现象。此时我觉得“孝道”应占学生学习的上层地位。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并给他们讲了“母爱如佛”的故事,一位一心向佛的年轻人弃母去求佛。高僧告诉他敲门如有人光脚开门即是他跪拜的佛。他苦苦走了三天三夜也未见这样的人,饥寒迫使他回家,老母听见敲门声急急忙忙连鞋也未穿前去开门,年轻人一见“扑通”一声跪下。告诉他们父母是最疼爱他们的人。试问:“从小到现在,父母为你洗过多少次脚,而你为你的父母洗过多少次脚?”全班同学陷入一片寂静。通过这次情感教育的班会,学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孝敬体贴父母的传统美德的体验。

上文的班主任以形象化的内容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的话,更多的班主任往往以自己个性所具有的情感与感染熏陶学生。如果前者是显性教育,那么后者便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两者合一便是学生在情感交流的共鸣,正所谓言传、身教。

为了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我要求值日生不仅要将卫生打扫干净,而且全班同学要尽量维持。刚开始学生不习惯自己负责自己的“地盘”,还声称不是他丢下的垃圾,我便主动捡起地上或走廊的废纸垃圾,渐渐地学生自觉主动地行动起来,教室及走廊卫生逐渐好转。对于迟到的学生,我便问:“如果教师迟到了,同学们的课该怎么办?”“那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有责任按时到课堂教学,学生有没有义务按时到教室学习;教师有责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没有义务去尊重教师的含辛茹苦和保证其他学生不受影响?”从此学生的责任心逐渐地培养起来,迟到的人也没有了。

还有,我班一位学生由于一种偏激奇怪的想法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在课堂上不仅不尊重教师还影响了其他的学生,教师讨厌他,学生孤立他,疏远他。我便平心静气地找其长谈,让他说出心中的症结。原来道听途说“教师高中谈恋爱”这事他不能与教师的道德苟同。从而对教师的说教及授课都极其反感。我便认真耐心给其教育。告诉他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是以高中是否谈恋爱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损害他人利益为准绳。再者,要以理智的思维去判断道听途说的是与非,他的道听途说是假命题并不成立。所以不能偏激地以错误观点去肯定或否定一个人,要用客观审美的眼光去看人。这位学生一脸愧疚地认识到自己由于轻信而导致对别人的伤害那么严重的错误。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你一定有能力改掉这种偏激错误的取人方式,你会以理智审美的眼光去看别人。”我的宽容与理智让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后来他变得理智宽容,现在他很敬重我且游刃有余地融入班集体。

二、塑造学生的道德意志行为

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而且还要塑造学生相应的道德意志行为,使学生的所有品德结构成分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在教育情境中,班主任和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能否引发学生的触动,这是教育的关键。有些班主任曾说,某学生软硬不吃,好话坏话皆听不进,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就要好好考虑师生之间的关系了。当师生关系融洽时,班主任对学生的褒奖引起学生的喜悦,而对其不轨行为的批评也能引起深深的愧疚;若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教师褒奖或批评都持无所谓态度,不仅不会引起应有的情绪反应,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有很大的作用,并由此带动道德意志品质的发展。

培养学生道德意志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情促行”。班级里有一位有个性的女生和一位孤僻的男生因为一件小事在班级大吵起来,导致这位男生气急败坏没上晚自习。我先将男生叫来让他慢慢说具体情况,然后检讨自己的过错,最终男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男孩不应该如此小气,应向女孩子道歉。然后我叫女生过来,她在叙述的过程中也落泪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彼此互相道歉。然后我跟他们讲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成为同学本来就是缘分,做凡事要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自己也会被别人理解,对别人宽容实际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宽慰。现在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还有,有的学生意志行为很差,经常丢三落四,该带的资料不带,不能坚持锻炼,不能坚持早睡早起,从而学习也不能持之以恒。我便用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来说服教育。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克服困难,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成功乐趣。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班主任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会给学生以巨大的感染力量,这是班主任以情激情一种必需的境界。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人格的完善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培养塑造的结果。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对班主任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它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技巧高超、方法纯熟也很重要,但它根本无法同人格力量抗衡。教育力源于受教育者的认同,只有在受教育者产生接受教育者所给予的教育认可时,教育才发生效力。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里的“身”不仅指教师以身作则,也应包含追求至善的人格。作为班主任,自身应严于律已,要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前头。比如,早晨不允许学生迟到,班主任如果能每天提前站在教室里,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教师的行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长期以来,学生自然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所以说,班主任人格的完善,会对学生的心灵生产震撼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深刻、持久的。班主任要注意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感情去激起学生心中奋发向上的热情,以自己的爱心培养学生用感恩的心对待他人,从而让学生形成完善的、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