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美德;时代新人;求知;求责;求同;求新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4月,教育部据此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不由扪心自问,在这场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能做什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笔者深知:相对于其他学科,在育人价值上,地理不仅有社会学科的情感导向,更有自然学科的理性指引。地理教学包罗万象,为立德树人与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立德树人,立德是基础。德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时代日新月异,但人性的力量亘古不变。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留下了众多历久弥坚的传统美德。初中地理教材中可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素材比比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信手拈来。

让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将来还要开出绚丽之花,薪火相传,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当仁不让的职责。我深信,在这一点上,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做得更好!

时代瞬息万变,传统美德需要继承、发扬,但培养人才却不能墨守成规。现在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传统教育重视培养人的读、写、算能力,现代教育则更重视培养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地理教育肩负着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负责任公民的重任。那么什么样的公民才是负责任的公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新时代需要我们树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它们结合起来回答,就可以为我们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育人目标指明方向。以下是P者深思熟虑基础上的几点管窥之见:

一、培养终身学习的公民,树求知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倍道而进,只有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公民才是合格的、负责任的公民,我们的地理教学也应当把树立学生追求知识的信心作为首要目标。地理课堂要强调知识的获取,但更要重视知识的获取方法和过程。

二、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树求责人。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遵纪守法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地理教学也要为培养遵纪守法、 勇于承担责任的公民作出份内的贡献。笔者在讲节约用水时,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制定了一张家庭用水消耗表,让孩子们分别贴到浴室和厨房,每天分门别类地记下一家人消耗掉的水量。通过一个星期的记录,孩子们深切体会到了,我们每天浪费的水是多么惊人,进而说明水资源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同时向同学们介绍了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潜移默化中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遵纪守法是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的理念。

三、培养团队协作的公民,树求同人。我们都是社会人,没有谁能离开群体独立生存。现代社会更是一个相互依存度极高的社会,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成功,都必须与他人团结协作、携手共进。如今,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个性较强,缺少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多存异,而少求同。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讲因地制宜的必要性时,结合东南沿海某城市用地类型图,说明城市中心适宜建造商业区,城市近郊适宜种植蔬菜、花卉、水果,城市远郊适宜种粮食,再联系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在团队协作中,扮演适合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选择合适的职业,在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自身的素质、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培养独抒己见的公民,树求新人。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只有那些敢于坚持自己见解的人才能肩负起创新的重任。

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好奇心的呵护。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也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把地理技能划分为五项核心技能,其中第一项就是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我在课堂上,常常鼓励孩子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而不管他们的问题是多么的幼稚和不着边际。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水为什么向低处流?树木为什么向上生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的课上层出不穷,我从来不去责怪他们,而总是乐观其成。遇到不能及时解答的问题,就和孩子们一起查阅资料,一起分享寻求知识的乐趣。也许,我们的父母也要学学犹太人,不要总是问孩子在学校回答了什么问题,而是要了解孩子在学校问了什么问题。

其次,要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科学贵在独创,创新者要有敢于探索的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最终取得成功。笔者在讲地球的运动时,适时阐释太阳中心说的确立在历史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哥白尼到布鲁诺,到伽利略,直至最后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学说,为这一客观真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理论基础,一切纷争才尘埃落定,其中布鲁诺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根本,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为准则,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线,以“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正教风、强素质、提师能”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引导全体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四有”好教师。

二、目标任务

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激发教师发扬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教师集体荣誉感,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具体措施

(一)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修订)》和市教育局《转发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省教育厅〈关

于印发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的通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十条禁令》《关于印发<市教育局严禁在职教师乱办班、乱补课、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的规定>的通知》《关于印发<市开展在职教师“乱办班、乱补课、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集体组织学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教师相互评议和家长评议相结合,上级督导检查和学校领导抽查相结合,领导点评和个人整改等多种形式,规范教师言行,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教师在教育行业新形象,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弘扬“五种美德”,培养“四有教师”

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多种活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岗位职责,扎实完成工作任务,大力弘扬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坚守家庭美德、提高个人品德、弘扬传统美德的“五种美德”,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

(三)强化监督机制,规范从教行为

一是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完

善各项制度,用制度约束教师的从教行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修订)》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着力解决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对于违反国家、省、市相关规定的行为绝不姑息,加大惩治力度。三是实行公开承诺,做到德行自觉、自律。根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教师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校规校纪、关爱学生生命、塑造公众形象等几方面进行细化要求,与每位教师签订《教师个人诚信承诺书》,树立广大教师诚实守信、奋发向上的良好社会形象,使每位教师成为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品德高尚的人。

(四)树立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一是以庆祝每年的教师节为契机,开展评选表彰“教书育人楷模”“名教师”“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活动,挖掘典型,树立榜样,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健康发展;二是加大师德师风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宣传资源,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建设成绩和师德高尚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

(五)加强师德考评,落实考评结果

各学校要把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师工作全方位的考核,要求教师注重师德形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在教师职称评聘、评选优秀中,实施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四、时间安排

(一)制定方案(2020年7月)。各单位认真学习本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单位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二)开展活动(2020年8月-11月)。根据各单位方案内容切实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

(三)总结检查(2020年12月)。各单位上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教育局将抽查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高认识,广泛宣传,不得敷衍塞责。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3篇

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难点和重点是在农村。面对时代挑战,解决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农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帮助农村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的孩子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道路上,农村不能完全套用城市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不能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高大上,而要探索出与自身优势结合的发展路径,解决好人机关系的问题。

第一,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但要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技术应用到教育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相较于城市,农村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把城市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并且使用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但要避免走入技术助长应试教育的误区,要以育人为前提,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恰当融入信息技术。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免费师范生政策、特岗教师计划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的出台,解决了一些偏远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问题。

教育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要实现“教得好”的目标,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网络等手段,为他们提供更多进修、培训、同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借助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4篇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每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学生的重要榜样,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大,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忽视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建设,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问题探讨,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品德素质。德育教育见效慢,成果低,很难看到像样的成绩,但是德育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提高教师队伍品德素质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与学生一起养成好习惯”、“注重生活德育培养”专题讲座,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重要德育理念植入每名教职员工的心中,让每一名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妆容仪表,让每一名教职员工在教学工作中注重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绝对不允许存在粗暴的教学方式,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不良情况,让广大教职员工形成“育人先律己”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

二、加强学生道德行为培养

小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优良的道德行为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世界最终还是他们的,只有他们具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了优良的道德行为,才会在未来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拥有这个世界。为了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在我校先后组织开展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活动、“浸润经典、立德树人———践行《弟子规》”活动、“德育十大快乐套餐”活动,并且申请了国家三育九养研究课题,根据我校实际德育教育情况结合现今小学生生活学习特点,编制了《三育九养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手册》和《学生成长规划活动》校本教材,为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学生体会到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弟子规》中蕴藏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奠定了坚定基础。

三、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建设学校道德文明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5篇

各学区共有20多名优秀老师参加此次评课活动。我校雷瑾盈、蔡洁、田婷、张玉瑶四位年轻英语教师参与此次评课活动。本次"新秀奖"评比主要聚焦核心素养来进行,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学生的思维品格、文化素养、具有爱国意识和国际意识等特色的新时代学生。

一、 建立"教师智囊团",共同互助成长

为了深刻解读此次活动的意义,我们实验小学特组织全体英语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长处等方面,将22人的英语教师大团队,分成了四个不同的"教师智囊团",此智囊团的建立旨在集思广义,一起来碰撞更精彩的火花。在智囊团中指定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作为导师,由导师将其智囊团的成员根据每人的特色和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如,电脑能力较强的可协助参赛教师制作课件、板书能力较强的可以根据参赛教师的课程设计板书、善于设计学生活动的可以为参赛教师提供高效和利于操作的教学活动等等。力求让每一个老师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成长。

二、围绕我校特色"MAP"英语多元生态主题教学模式开展集体备课及评课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带着什么是英语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培养这些素养?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呢?这一系列的思考,通过多年实践总结, 我校的英语学科决定从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着手构建SHINE(照亮幸福)英语生态校本课堂,致力培养SHINE(阳光)学生S is for Sunny(阳光自信的)and Smart(聪明与时俱进的); H is for Happy and Healthy(身心健康的);I is for Imaginative(富有想像的)and International(国际视野的);N is for National(民族的)and Noble(高尚儒雅的); E is for Earnest (认真热诚的)和Excellent(像我一样真棒的);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中国心、世界眼、国际范"未来合格的世界公民。

为了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SHINE(照亮幸福)英语生态校本课堂构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构建了富有我校特色的"MAP以生为本的主动发展课堂"英语多元生态主题教学模式,以设计"真实世界"的任务,实施"多元目标英语教育"的MAP主题教学模式。

课前,智囊团成员会聚在一起,由参赛教师先陈述自己的教学想法,并根据上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从知识点、语言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讨论,初步构建课程框架和教学思路。

课中,智囊团成员会通过认真听课,从观察每个班级同学的课堂反应情况、课堂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对整堂课的节奏把控、以及是否做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

课后,智囊团成员都会根据实际课堂情况提出上课中每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提出如何改进和解决的方法。在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大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如果出现争议的地方,我们会寻求更多的意见,最终得出更适合参赛教师的、更好的教学方法。

每一次的评课、议课,都可以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每一次的评课、议课都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参赛教师会根据每次评课、议课后智囊团给出的建议进行调整,再进行下一次的试教,在不断的实际教学中发现不足,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评课、议课过程中,我们的思想不断的进行碰撞,以关注核心素养为重点、结合本校的"MAP"教学模式、同时发现当今我们身边最前沿的新鲜资讯,以最具有创新意识、最富有想象力、最贴近我们的真实生活的教学模式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有育人价值。

三、活动所获

此次活动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懂得更好的从哪些方面去融入我们的核心素养。同时,年轻教师也初步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我校"生态教学"为主题, "MAP以生为本的主动发展课堂"英语多元生态主题教学模式特色的MAP模式下,进一步构建"课前参与体验性课中探索研究性课后延伸实践性"生态课堂模式和"环境营造+课堂学习"相结合的静动态相结合的"生态教育"教学模式,真正的做到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5602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讲授型”课正悄然褪色,对于高中生而言,课堂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需要了解的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庞大,这就要求教师提供高黏度、冲击力大、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并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新课程实施将把“社会活动”列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并占三分之一学时,这对习惯于“讲授型”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实施前探讨“微活动”教学以适应未来活动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微活动”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通过一定的情境把教学内容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体验、践行的平台,用较短的时间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同伴互助,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 高中政治“微活动”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高中政治教材的理论性、综合性、思辨性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高中政治“微活动”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活动任务“单一性”

“微活动”教学中的每一项微活动都只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或者是一个特定的任务,又或者是某个核心概念等,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之内,以利于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2.活动情境“真实性”

“微活动”虽为模拟,但取材必须源于真实的生活情景、社会情景和现实情景,活动尽可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活动议题 “两难性”

“微活动”教学所选的“议题” 应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标准,紧扣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既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标准中的“议题”,也可以根据学情和校情自主开发适时合用的“议题”。

4.活动能力“综合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储备完备的学科知识,而是基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因此在高中政治“微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整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学科知识,围绕有关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微活动”教学的应用

1.研习课标,选择活动类型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在4个必修模块中都设有“讨论”“撰文”“模仿”“讲演”“辩论”“社会调查”等教学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开展“微活动”教学的依据。如经济生活中,“投资理财”课标教学建议学生模仿制订一个家庭投资或贷款投资经营的方案;“新时代的劳动者”课标教学建议学生采集就业信息,调查市场需求;“收入与分配”课标教学建议学生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课标教学建议学生模拟一次听证会。文化生活中,“先进文化”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围绕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进行辩论。生活与哲学中,“整体与部分”课标教学建议学生策划一个资源配置项目,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课程标准这些活动建议给我们提供了选题方向,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当然,除了课程标准提到的活动类型之外,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如在讲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学校的校徽、班徽、吉祥物;在讲生活与哲学中“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可以让学生选出班里的“最美少年”,并写出颁奖词;另外还可以由学生自创有哲学寓意的漫画、对联等。

2.理顺环节,确保活动串联

“微活动”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讨论时间长短视情况而定。对于生源较理想的学校可以设计多个“微活动”串联课堂,一案到底;而对生源较差的学校可选一至两个环节进行设计。但无论活动多少必须从整堂课的整体出发进行设计,使“微活动”与各教学环节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大杂烩”。比如教学经济生活“投资理财”这部分内容,生源较理想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由学生扮演投资人和理财咨询师,分析投资储蓄、股票、债券、保险四种投资方式的优劣,从而理性地做出投资选择。再如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师可以在讲就业形势时设计模拟现场招聘会(提供真实的职业、工作要求),在树立正确就业观时设计职业两难选择(如是选择高薪的职业还是选择自己心中的理想职业)由学生进行辩论,在讲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时可出示一份真实的劳动合同(让学生讨论其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部分加以修正)。整节课采用同一个当事人的三个不同时期的真实故事加以推进,各环节浑然一体。

3.合理分工,适时解惑

在开展“微活动”教学之前,教师根据不同“活动议题”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一般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然后小组学生围绕议题设计解决思路和方案,并就这一活动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在生成答案时应鼓励他们提出独立见解,尽量避免“搬”和“套”。小组研讨结束后在全班交流展示,接受同学或教师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点拨指导,如遇学生“跑题”应适时提醒、点评、鼓励。

4.关注成长,综合评价

“微活动”评价应着重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评价学生取得的发展成就,促进学生的成长,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统一。在“微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如辩论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正反方提出的观点、辩论材料、辩论技巧、逻辑推理、组员配合、学生的仪表和仪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角色模拟活动可以从角色扮演准备(收集资料)、角色扮演过程(如主题、观点、论据、条理、语言、感情投入、小组配合等)、教育效果(看后听后的收获)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师生角色 教学手段 作业呈现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47-02

作者简介:周旬月(1987―),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 提倡探究性学习, 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针对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问题, 就师生角色转变、教学手段、作业呈现的创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理念下,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本质任务在于引导与启发学生在动态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新课改形势下,师生在教学中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调整自己的角色状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新理念,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尝试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已学过相同类型的课文的基础上,尝试把握新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改预习作业为学生“备课”,写一份“我的教案”,并请优秀教案的准备者当一回“小老师”,条理分明地将自己的所得讲授给其他学生,而笔者全程充当学生,起引导课堂走向的作用,并对重点问题补充、释疑。

(二)教师“一专”向“多能”的转变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创新,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亟待完善、提升。传统意义上的“术业有专攻”正逐渐被“一专多能”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转变心态、转变理念的同时,不断汲取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阐释语文问题,往往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历史知识的运用。《晏子使楚》一课,晏子为什么要在假设偷盗者为齐国人的前提下反驳楚王,而且态度如此恭敬?这要讲到当时的楚国已经通过之战确立了霸主地位,齐、楚两国的地位已然发生了变化。

2.物理知识的运用。“这是人类思想的凝华”与“这是人类思想的升华”,到底用哪个更为确切呢?“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固态可见可感;“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气态不可见不可感。虽然两者都发生了物质形态的本质变化,可真正用来形容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还是“升华”更为贴切。

3.数学知识的运用。《凡尔赛宫》一课,学生不明白“南宫”“北宫”为什么是对称的,一讲到数学上的“中心对称”原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当然,除了这些知识以外,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电子白板的熟练制作等技能已经成了新时代、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2l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警示,更是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鞭策。

二、教学手段的延展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画

图画是语言文字的生动转化。《一面》中鲁迅的外貌描写是教学的重点,借由鲁迅的外貌,作者凸显出鲁迅先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品质。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上了一堂“素描”课,让学生按照作者阿累的描写顺序,由远及近地逐步绘制出鲁迅先生的外貌,绘制中笔者特别强调“竹枝似的手指”以及那标志性的“烟卷”,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现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演

创设情境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安恩和奶牛》一课,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模拟了集市上的一幕,在表演中,学生各自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对话时的心理,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了学习动力,更拉近了学生与作者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完成一次次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三)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将课堂引向社会、引向自然。

1.在自然中思考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感悟。史杰同学在一盆窗边的文竹中寻找到 “隐蔽却不会被会忽略的美好”,黄怿哲同学化作一株海棠,“养精蓄锐,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濮子豪同学在春雨中“快乐地吹响年轻的口哨”。

2.在社会中思考

社会是一所大学,你能在里面尝到人生百味。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感悟。朱尘轩同学在一只即将被宰杀的鸡的绝望的眼神中读到了人们“一颗冰冷的心”,顾宇飞同学在一次无奈的等车煎熬中明白了“在等待与等待的缝隙间,最重要的莫过于谁能紧紧把握时间,把握生命”。

三、作业的多元呈现

语文的人文性及实践性特点,使得语文作业的布置应不同于其他学科。中学生完全可以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通过现代媒体的多种手段,学语文、用语文,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办报纸

学生将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观察所得的成果用作文的形式呈现,但长期如此,难免会让学生“腻味”,写起来毫无“斗志”。笔者便采用办报纸的形式动员学生,让学生在审稿编辑中逐步学会精简语言、修改病句、美化语句、理顺文章思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在文字实践中拉近了与作文的距离,比单纯的作文讲评课更生动、更有效。

(二)开博客

开博客的方式让学生在闲暇之余,将平日里的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再配上图片、音乐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同时,学生间可以互相登录、浏览、评论,教师也可以随时登录、浏览、评论,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师生间、生生间的课外教学互动。在这种“不拘一格”的动态学习中,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写作的欲望得到了激发,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是的,时代在飞速发展,生物课程教学当然要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生物科学素养由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三部分组成。那么,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良好的发展。

1 制定明确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

丰富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资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内容,围绕人与自然,安排了生物与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等八个单元的内容,这些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所以,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例如,《生物的特征》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2.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这样,就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当然,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创设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这可从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等等切入。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求知,从而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比如,在教学《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首先课件展示“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场景,然后让学生推测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感性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探究性学习创设了良好情境。学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时,老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各种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所举例子是受环境中哪一因素影响生物生存的。再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和分析,扩大学生的认识。这就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思考、讨论把握本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时,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搜集的鼠妇入手,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学生分组探究时,老师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教师只是巡回指导。最后,老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学生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在这里,学生既在对比分析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又在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中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善待小动物的情感和价值观。象这样“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了生物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物科学素养。

3 加强和完善生物学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与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有显著不同,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少包办,多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加强实验设计,利用一切细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尽管实验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甚至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不管是怎样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环保意识、合作学习的态度等。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鉴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多数学校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等往往不足,提倡低成本、简单易行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开好生物学实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对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大有益处。例如,在教授“鱼的呼吸”时,无法拿真鱼做实验,就有学生建议拿几张纸撕成条状模拟鱼鳃做实验。纸条在水中可以展开,拿出水面就会黏在一起,鱼鳃也一样,在水中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的呼吸,离开水后又细又多的鱼鳃会黏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鱼会窒息而死。这个实验,只需要准备一盆水、一两张纸,简单易行,却又能很形象地说明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借助实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意识等。

4 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

生物科学教育是整体的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其教学目标常常是跨学科的或泛学科的。过去的生物学教学,比较专注于本学科的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特别是技能和能力的学科性更强。这和科学课程的综合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素养的综合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课程下的生物学教学,应当重视跨学科或泛学科的技能、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的培养。教材设计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和技能训练中,都贯穿了这种思想。我们应利用好这些教材,在平时的生物课教学中,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