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范文第1篇

中低段孩子的认知领域狭窄,对深刻的道理理解较难,所以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相应的探究和思考:

一、目标单一化

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研读文本时就急不可待地追问其寓意,一味追求“教”寓意的目标非常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这是来自网络上《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片段。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 思考: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想法?陶罐在听了铁罐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又意味着什么?

3. 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了陶罐一直都很谦虚有礼,而铁罐骄傲自大,所以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这样的教学设计,忽略文本品读,只求掌握寓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应对策略:趣味表演助理解

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做了以下调整和尝试:

师:我们把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好吗?请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在书中找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白等内容。

师:你们对这几位演员有什么建议吗?

生:你们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特别要注意感叹号所表达出来的语气,要通过语气将铁罐傲慢的态度和自大的神情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予以一定的表扬,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闪现,并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事理割裂化

很多教师偏向于对于寓言的讲解,而把故事本身和道理之间分割了。

以下是笔者试教《守株待兔》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一个种田人在田里干活时意外的看见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桩上,而且死掉了。

师:“忽然”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是很意外的。

师: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会破坏寓言故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很难理解和记住。

应对策略:紧握主线求整体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又修改了《守株待兔》教学过程:

1. 自己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 带领学生根据上表阅读课文,一起讨论。

让学生读这一句:“他乐滋滋地走过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教师要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展现出种田人翘首企盼的心情。

最后,守株待兔的结局是什么呢?“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要求学生读出对这一结果表示惋惜的心情。

3.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种田人的做法正确吗?

学生经历了获得新知的过程,对新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三、过程模式化

寓言教学中领悟寓意越来越趋于模式化。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大部分教师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

师:开篇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的含义是什么?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告诉我们要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应对策略:教法灵活敢创新

以下是特级教师朱柏烽带来的《坐井观天》片段:师:我们现在帮助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行,嘴里不停地呱呱叫)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

师: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积极参加活动,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同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大家都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所以,寓言的教学应当以文本为依托,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宜朗读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思考。

四、思维被动化

这是一则非常令人深思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将《青蛙跳出了井口》作为话题进行讨论。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青蛙从井中出来以后,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如井里好,又回到了井里。其他同学听后都笑起来,教师也打断了他的发言,还说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

后来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被自己称为“青蛙”的同学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和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

此时的老师后悔极了,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这样一只“井底之蛙”呢?

应对策略:放开想象试改编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放性评价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功能。而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使得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它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 教师鼓励对一部分题答案的多样化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因为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评价相对比较封闭,未能给学生提供真正的表现机会。而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不同于以逻辑性思维见长的数学等学科,对于很多问题的答案一般具有不唯一性,所以不宜用标准答案。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人眼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由于个体所处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解放思想,以自己的眼光判断、分析、找出体现自己思考的答案。

如:《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熟练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贝多芬默认了;贝多芬谦虚;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贝多芬酝酿《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贝多芬认为遇上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多角度的对当时的氛围、心理作了深究,无疑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求同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又如《乌鸦喝水》中,除了投小石子,还有其它办法能喝到水吗?其答案一定是多样的,孰优孰劣无需评说,关键是看学生的求异思维水平如何。

二、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当今的教育提倡的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最大的自由就是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并得到张扬。但我们在评价时却常常会奉行“圣人之言,权威之论”,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表达,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千人一面,缺乏创新意识。新的评价要走出甄别的误区,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应该从那种从目标标准到练习全部一刀切的僵硬局面,转而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反应。也就是评定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教师要明确练习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在于提供一种机会,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某一问题。这里的分析表达理应是个人的,个性的,体现每个人不同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观察思考角度。甚至于当学生对教材现有的一些答案提出不同看法时,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要尊重并鼓励。

有位教师在教《坐井观天》时,对课文进行总结时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象青蛙那样,坐井观天,目光狭小。”这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青蛙也没有错,因为它没有撒谎,看到天多大,就说多大,应该算个诚实的孩子。”显然学生在学完这则寓言故事得到的感悟是独到的。那位教师对于这个突发事件作了很好的处理:“是的,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话,青蛙没有撒谎,确实没有错。”我们今天学习《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让你们知道一个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有些事物的认识,即使是你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事物的全部。所以我们要多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尽量使自己站得高些,认识事物尽量全面些。”老师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学生在学《三味书屋》时要把几个量词改一改:把“一个花骨朵”改成“一枚花骨朵”,“一把戒尺”改成“一根戒尺”等等。都反应了学生学习积极活泼的思维,我们都无权去扼杀这种活跃的思想,而应创造条件去张扬学生的这种个性化的思维

三.善用评价的模糊化

遵循评价的模糊化,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古人提出读书要“不求甚解”,因为书中有不能求甚解的地方。特别是语文学科,有许多无法评价的答案与理解,作为教师必须有敏锐的鉴别能力,分辨出学生哪些是个性思维,哪些是错误思维。对于个性思维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如课文分段,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制定的答案要具有包容性。而对于字词的理解,就更无须盲从标准答案了,同一个字词不同的语言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是很常见的。我们要跳出禁锢思维的教参的束缚,更好的发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质疑 阅读 能力

有这样一则短文叫《问的力量》:苹果落地,极为平常,牛顿偏偏要问个究竟,结果创造了“万有引力”学说。炉子上的水开了,壶盖跳动,最常见不过,而瓦特非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发明了蒸汽机。可见,问题的关键要抓住“问”。只有遇事敢问、多问、善问,才能获得新知识,揭示新道理,发明新事物,创立新学说。科学发明如是,学生读书亦然。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首要的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调动积极性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以疑引读、以疑导思。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一切真知灼见都从质疑释疑中得来。

一.精心设问,以疑引读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但要研究怎样质疑提问,给学生做出榜样,以增强示范指导作用,还要注意方法点拨,提高他们质疑阅读的水平。“教师循循善诱于先,学生孜孜求学于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方能构成生动和谐的教育情境。”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启l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维的关键。能够引导学生有趣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善于用问题来组织教学、引导阅读,一堂精彩的阅读课,往往是由若干个有价值的问题组成的。这些问题要尽可能的体现文章思维和阅读过程的思维轨迹,每个问题都应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路标。例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笔者在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之后,依次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领悟内涵,把握中心:①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比较判断,辨明是非) ②青蛙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它究竟错在哪里?(把握语言环境,明了出错原因) ③生活中有类似青蛙的人或事吗?(引导由文本故事联系日常生活)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揭示故事所寓含的人生哲理)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新思维诞生。诚然,教师由浅入深的步步设疑,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与文本的阅读、思考、探究之中,避免了教师的喋喋不休,也避免了学生的昏昏欲睡,提高了阅读质量。

二.指导方法,以疑导思

有了疑问才会有阅读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其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易激发其探究欲望,使之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能动地阅读,实现文本内容的再创性。

1.个人预习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课堂阅读教学,首先要教会预习思考,动手动脑,诸如字音字词,应自己动手查阅、理解;重点难点,会结合课前“导读”和课后“思考”等文本信息去确定,并据此认真解读,有所突破;会用标题、词句、人物、情节等方面去质疑,提出经思考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漏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因此,在预习思考而生疑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及已解决的问题。教师巡视,了解交流的情况,掌握存在的疑难,迅速分析、判断,调正教学思维,适时点拨,随时调控。这一环节,为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生成提供了良好场景,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思考讨论中,学生时时擦出智慧的火花,思路逐渐明晰,部分疑难又得到了解决,使之尝到了有耕耘就有收获的愉悦。

2.进行师生互动,实施以学定教。经过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既急于印证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得到老师的肯定,又想尽快解决自身的疑难问题,以得到求知欲望的满足。此时,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在期待着老师的点拨提示、引导讲解。教师应迅速确定自己该讲什么、怎样讲的问题,即实施师生互动,以学定教。应抓住重点,要言不烦,精讲释疑,将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境地,使之豁然开朗,思路通畅。还应适度引入相关知识以扩大知识面,强化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

三.拓展空间,质疑延伸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终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我们要引导学生由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学习了《草船借箭》,可引导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并适当要求做一些字词句段的摘抄作业,使阅读与积累紧相结合。在学习了《丑小鸭》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如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之后,它最想告诉人们的是什么?请以丑小鸭心语的形式描写出来。学生的理解有深有浅,生活的体验不一样,想象力及表达力亦有所不同,其表述描写自然各异且丰富多彩,但对课文的理解肯定又加深了一层。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范文第4篇

一、拟人化的主人公

寓言常以狐狸、鸡鸭、牛马、狮子、老虎等动物做故事的主角,使它们人格化,能说能做,跟人类一样。所以,寓言是一种不根据事实而超乎自然的故事。

《坐井观天》就是让小鸟和青蛙都开口说话,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让动植物说话,以那些动物和植物的口吻来写,这样一来角度就非常新颖,吸人眼球,而且写的时候加点细节、对话、心理等,就会更加有趣。

比如写一种植物或动物,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用“它”,客观介绍一下。可是如果我们用“我”,就非常独特。以描写“丝瓜”为例,我们可以把题目取为“我的一生”,这样子就是“题好一半文”了。接下来就以“我”的口吻,借助想象力,写“我”在泥土中的生活、第一眼见到阳光的感受、在雨中跳舞、成长的快乐等等。内容一下子就丰富了许多。

二、偶然的故事

寓言都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就讲不好道理。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动起来,都可以在你的故事中露个脸。例如《守株待兔》就讲了一件偶然的、离奇的事。农夫偶然间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上,他不劳而获,此后就每天守着那棵树等着兔子。再如经典的《龟兔赛跑》,就讲了慢吞吞的乌龟在跑步比赛中赢了长跑能手兔子的故事。事情由于偶然因素的加入就有了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学生们在习作的时候特别是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着力写事情的“偶然性”,由于是偶然,所以可以说是唯一的,避免了叙述的大众化。

有一次习作要求写“一件难忘的事”,学生们写得都很精彩。有的写捅马蜂窝,有的写恶作剧,有的写学着妈妈化妆,还有的写了一个侦探故事。因为人人都做过一些“出格”的事,这些事在读者眼中就很偶然,就显得与众不同,就很有故事味。

三、生活中的小道理、小知识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寓言的这种特点,对人类有两大启蒙作用:对人类群体而言,它引导初民从原始的形象思维走向理性思维,从而迈进文明社会的大门;对人类个体而言,它引导每个人从形象思维发达而理性思维较弱的童年、少年时代,逐步迈进理性思维成熟的成年时代。寓言能在这两种思维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寓言的特点,发展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对小学生凸现感性教学,以具体形象感染他们,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寓言教学要使学生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进行分析、抽象等思维活动,超越故事得到智慧启迪。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我们只要让学生学着寓言把故事讲完整、讲得有趣味就可以了。

《南辕北辙》就是讲一个人想到南方去,但是驾着车往北方走了,表示自己所做的事和要达到的目的相反了。《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事情出现错误以后,如果抓紧时间去挽救的话,还不算迟的道理。小学生们写作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比如教育大家要诚实、尊敬师长、不嘲笑别人等;可以告诉大家一些生活常识,如遵守交通规则、节约水电等等。例如有位小学生写了《勤奋与懒惰》:勤奋得了严重的胃病,懒惰来看望他,说:“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你每天忙前忙后的,不停地工作,为什么还会生病呢?”勤奋说:“医生说我是过度劳累,体力透支,每天忙于工作,吃饭不规律,所以才把胃弄坏了。”懒惰说:“我这个人啊,就是个吃货,餐餐不误,且准时准点。你啊,平时我就说你不要太劳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就是不听。”勤奋苦笑道:“是啊,还是要劳逸结合呀。我也要学着偶尔‘懒’一下。”这位小作者取材于生活,学着寓言的写法让“勤奋”和“懒惰”开口说话,告诉大家忙于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身体,学会劳逸结合。这样一来,不仅把道理说清楚明白了,而且形式新颖、别出心裁,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范文第5篇

纵观《综合性学习?写作》,“玩”的味道似乎更浓,如《漫游语文世界》、《探索月球奥秘》、《戏曲大舞台》等。如果我们仅凭那本教科书,死死拽住“三尺讲台”,那我们的学生还有什么发展可言呢?尤其是学生知识面窄,除了课本还是课本,犹如一只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因此,我们要大胆走出去,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那么,怎样让学生做好“文字游戏”呢?下面谈几点我的做法:

一、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新课标有一个理念: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只有通过认真观察,积极体验,积累素材,写作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漫游语文世界》、《钱的昨天、今天、明天》、《说不尽的桥》等等主题,如果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就缺乏个性。学生大多会模拟老师的范文;要不就东拼西凑,无怪乎被判为c等作文。“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就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精品来。譬如《说不尽的桥》,对其本质,同学们较为熟识,它的绰约风姿,又有几人能真正领略过呢?在上这个主题时,我曾把学生带出去,观察学校周边的桥,用他们的切身体会去塑造那一座座充满生机的桥、独具风韵的桥、动人心魄的桥。向阳桥像地里的“向日葵”,渴望着阳光,透着青春的气息;矮子桥像童话里的“小矮人”,呵护着“公主”,散发着慈

爱的光芒;七星桥像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流动着光彩,照亮着前进的路……在他们的笔下,那一座座桥就像一个个精灵,充满着灵性!

二、搜集资料,积累素材。

《综合性学习?写作》内容广泛,熔文学、科学、历史、艺术于一炉。如《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的起源》、《说不尽的桥》等话题,都需要他们查阅、搜集资料,丰富写作素材,这样才能有“米”可“炊”。

比如,《说不尽的桥》这个主题,通过远程教学,同学们了解了桥的种类、历史、故事,与桥有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古诗词,饱览了桥文化的魅力。

桥被赋予了浪漫色彩。杭州西湖的断桥,见证了白娘子和许仙刻骨铭心的爱情;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威尼斯的叹息桥,却传来了情侣们的声声哀怨。

桥有着审美的含义。“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则表现了桥的秀美与凄美。杜牧的《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更展现了桥的壮美。

三、增加阅读最,提高语文素养。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范文第6篇

《狮子和鹿》是一个寓言故事,浅显易懂。课前,我们在5个不同类型地区的班级做了阅读前测,经过15分钟自由阅读,60%~90%的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读懂内容、理解内涵。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尝试以连接语为依托,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从而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自然段意思的方法以及将段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两次拓读,感受寓意的多样性,学习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出示《揠苗助长》《坐井观天》等寓言故事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猜故事,说寓意。

【设计意图:以看图猜寓言故事并说说寓意的方式来进行课前谈话,不是为了谈话而谈话,而是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这样做,一是复习旧知,加深对寓言故事的了解;二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了解有些寓言直接告诉我们道理,有些寓言的寓意需要我们去体会。】

二、导入,明确任务

1.揭题,板书课题,读题。

2.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①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③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陶罐和铁罐》与此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课前提示语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过渡到略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利用“提示语”展开教学,有利于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出示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逐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随机正音,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第三、四、五、六自然段的意思。

(用投影出示学生找到的一些关键词句:欣赏;抱怨;“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4.借助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借助关键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四、再读,交流体会

1.默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用一句简短的话写在课文的最后面。

课件出示:可见, 。

2.交流,提炼,请写得好的学生板书自己的体会。

3.小结:课文没有直接揭示寓意,通过阅读,我们基本理解了寓意。

【设计意图:紧扣课前连接语,引导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初步体会寓意。】

五、拓读,对比提升

(一)拓读一

1.屏幕出示《鹿的角和脚》。限时默读故事,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用3分钟默读文章。

3.交流阅读发现。

①同一个故事,用了两个不同的题目。

②这里直接写出了寓意,课文没有写出寓意。

4.与刚才概括的寓意对比,体会寓意表述的完整。

5.读寓意,背诵积累。

(二)拓读二

1.屏幕出示《牡鹿》(牡鹿指雄鹿、公鹿)。

2.古文不太好读,教师范读。

3.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通古文。

4.检查是否初步理解寓意,师读课文中的句子,生找到相对应的古文来读。

①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老虎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②就在老虎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③它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虎口逃生!”

5.借助注释,进一步理解寓意。

(故:所以;惟:只有;斯:才。)

6.对比寓意,体会寓意表述的简洁。

7.读寓意,背诵积累。

【设计意图: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角度来思考,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提高阅读能力。在诸项阅读能力中,提取信息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能力,也是其他阅读能力的基础。因而,略读课文教学要淡化语言学习,强化训练学生根据需要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阅读课后我们开展群文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存疑,激发思考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狮子和鹿》《鹿的角和脚》《牡鹿》这三个题目,哪一个最适合这则寓言?为什么?

附:

鹿的角和脚

鹿在池边喝水,看见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里,两只角像树枝一样,非常好看;四只脚又瘦又细,非常难看。它就叹一口气,说:“我的角那样好看,可我的脚又这样难看,怎么配得上呢!”

鹿正在那里埋怨自己的脚为什么这样小,不料“呼呼”的一阵吼声,一只老虎跳过来要捉它。它大吃一惊,慌忙逃走,跑得非常快,老虎落在后面,追不上它。一会儿,它就钻进树林里,可是两只角被树枝挂住了。幸喜老虎还没有追到,它急忙侧着头,把角,逃到隐蔽的地方去。

鹿又叹一口气,说:“我以为角好看,哪知道我的角几乎害死我;我以为脚难看,哪知道我的脚倒使我逃出了虎口。”可见,世界上各种东西,不在乎好看,只在乎实用。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93―01

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考虑。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拥有时间才能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使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大部分内容。

如,教《坐井观天》一课,教师板书课题之后,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学懂课文。接着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全读,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教师检查读的情况,并由师生共同评价,看一看谁读得好,哪个地方读得最好等等,并及时鼓励学生。然后教师提出学习方法: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哪些词不懂,用笔画下来,并结合课后题想一想,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之后的处理方式是学生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梳理,能当场解释的字词,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

二、多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

质疑问难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究、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以直接从质疑问难入手,让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一边进行梳理,一边鼓励学生。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重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学完这些问题,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图形式,不走过场,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实践证明,这种从质疑开始、经释疑结束的教学方式 ,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还实事求是地选择了教学内容,避免了“逐句逐段”“一问到底”的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

三、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居于主体的位置。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搞好学习最终要靠自己;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如,读懂课文的方法、理解常用词语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思维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记忆的方法、背诵的方法以及问难解疑的习惯等,使其能用自己的能力自觉地探求知识,做学习的主人。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教师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之后,就可以提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这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教给学生自己读书的具体方法。实践证明,到位的学法指导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四、多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关于阅读,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去获取。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漫步书海,沐浴在书香中,徜徉在经典中,让书籍滋养孩子的生命。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激发阅读兴趣最重要,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面我主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来谈谈自己的点滴实践经验。

一、故事渲染――挑起读期待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尤其是从小就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因此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让学生在教师地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 教师就要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教师可以推荐书目,但是所选故事还要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如富有童趣又带有奇幻色彩的《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在生活的各种神奇现象中寻找科学答案的《小福尔摩斯》等书籍。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书籍上,会引发小学生无限的阅读期待。

二、悬念存疑――诱发阅读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质疑存疑,一方面提高学生倾听的关注度,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解疑的欲望,诱发学生阅读欲望。因此,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当老师声情并茂地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故事世界时,教师嘎然而止:欲知详情,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会争相阅读。例如在阅读推荐课推荐《十二生肖的排位来历》时,我先给学生们提出一个小问题:“老鼠那么小,为什么能排在第一位呢?”学生听后兴致勃勃,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候我故作神秘地说:“你们想要知道原因吗?可有趣了,它就藏在这本《十二生肖的排位来历》里,回家后你们慢慢去阅读吧。”孩子们经我这么一激发,全班都兴趣高涨起来,据家长反应,孩子们读的可认真积极了。

三、竞赛保趣――触发阅读激情

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故事会、经典诵读、诗词大赛、词语接龙、名人名言赛、知识竞赛等活动。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们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是他们不知不觉中融入了阅读世界中,把读书当作一种需要,主动地、自然而然地、倾心倾意地去阅读。同时,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及时吸收时代的信息和生命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四、表演生趣――体会阅读心境

低年级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对未知、未学过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开展“讲故事”比赛或是将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以表演的形式展现。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也愿意去演。如《巨人的花园》这样的童话剧,让孩子们着实喜欢,把孩子们的目光逐步引向书本,引导学生阅读。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我们班要搞一个表演比赛,以童话故事为表演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许多童话故事,再加上我的适当指导,表演取得了成功。这样,通过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经典链接――点燃阅读情趣

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片段, 而这个片段有着复杂的背景, 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作铺垫和支撑, 理解课文就会有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既能基于教材又能超越教材,适时补充学生自主阅读的大量资源,真正落实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把本组教材的教学,紧紧扣住“故事的启迪”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够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主要有成语故事《坐井观天》、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童话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这几篇文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感悟生活的哲理,学会做人。教学时,可针对学生喜爱的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和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让学生把这些道理和自己及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