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见义勇为的作文

见义勇为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见义勇为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见义勇为的作文范文第1篇

同学们,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有些人却不那么自觉。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奶奶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件事。

公交车在雁滩停下了,上来两个穿戴时髦的年轻人。不一会儿,他们就跟一位老爷爷吵起来,他们不但占了老爷爷的座位,还把他推来推去。车厢里没人敢去劝阻。

这时,一位小伙子站起来和气地说:“让这位老同志坐原位吧,你们可以坐过去一点儿嘛。”那两个人对小伙子嚷道:“管你什么事?!不怕哥们儿的拳头吗?”大家都为那个小伙子捏把汗。

见义勇为的作文范文第2篇

拿2012年的高考作文为例,材料中有两个人物,船主和修船工。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却可以有好几个立意的方向。站在船主的角度可以是懂得感恩,从修船工的角度立意的话,可以从细节决定成败,善意就在举手之间,勿以善小而不为,及时修补漏洞(个人、集体、国家、民族)等,而从船主和修船工的关系上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方向,就是共利,和谐相处,是人际关系、工作关系不可缺少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写,大家都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可写的东西非常多,因为所有的立意方向都跟现实仿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跟我们现实社会对人性,对道德,对和谐的呼唤是相对应的。

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思维,当然可以从古人身上,或者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到合适的素材去运用,但材料中的这份与现实的契合便丢失了。最好选取什么样的素材呢?当然是不久前或时下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举两段小例子:

曾几何时,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爱心奉献的习惯。这些年来,随着南京彭宇案的发生,见义勇为的美德,有时会转化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在佛山,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过马路,两度被车辆碾压,18个路人冷眼漠视。在福州,83岁的老人摔倒路边,众人围观却无一施救。两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旁人的“善意提醒”,让她们缩回了手,老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一旦人心的冷漠替代了善举成为习惯,我们的社会风气便会阴霾密布。

这是反面的例子,通过反面的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出现在的社会,我们对善举的呼吁是多么的强烈。

救自己的孩子,是任何一个妈妈的分内之事。可是,吴菊萍不一样,她在最危急的时刻,不惜个人安危去挽救别人的孩子。这是多么伟大的分外之举呀!就是这美丽的分外之举,挽救了别人的孩子,谱写了一曲美丽的妈妈之歌。

这是正面的素材,感动中国这几年,每个高中生基本上都在关注,但真正到考场上能用到的又有多少呢?这些人其实都是时代的先锋,是道德的典范,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现实社会所缺少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弘扬。关注古人的同时,多关注社会。

其实,作文中一些新材料的加入就能使学生的作文增色很多。但是,这些在自己身边曾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东西到底要如何运用呢?仅仅是把一个故事,一个事件摆在那里,然后加一段自己的评论就可以了吗?当然不行!这样的话我们的作文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深度,没有思考,就是社会事件的一种简单的评价,跟我们作文的文学性相违背。材料加评论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现在的作文,需要我们更巧妙的把素材镶嵌到作文中去,不破坏行文思路,又有自己深入思考的痕迹,而不是简单的罗列。

比如面对2012的奥运,面对刘翔的摔倒,可以说网络上争论非常多,我们能不能把这个东西运用到作文中去呢?都可以运用到哪些方面的话题中呢?我想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人生的波折,变数之类的话题。刘翔曾经有过别人无法企及的成绩,他也一直在努力获取更好的成绩,所以他一次次站在了起跑线上,但现实的伤痛却让他一次次的失败,也许这就是人生,谁都不可能永远站在那个最高的领奖台上。

第二种:坚持便是胜利或者生活中需要勇气。也许刘翔2008年关键时刻退赛,2012年的摔倒,让很多支持他的人失望了,但细想一下,如果你一次因为伤痛,在无数人面前选择放弃过,你还敢再次站在另外一次的起跑线上吗?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运动员,其实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刘翔做到了。也许摔倒预示着失败,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刘翔内心的强大!人生的胜利有很多种,不一定就是拿到金牌。

第三种:放下包袱,压力等话题。很多人置疑刘翔的一次次失败,甚至很多人置疑刘翔的伤,其实我们也应该置疑一下自己,中国人寄予刘翔太多的希望,多得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背负起来,拿不到奖牌便辜负了这么多的人,所以,也许跑到终点的勇气便少了许多。

……

如此下去,可写的内容非常多,材料是一样的材料,语言稍微改变一下就可以了,只要把自己的思想性明确,跟话题相吻合就可以了。

见义勇为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观察;写作;要素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对初中学生来说,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如果说怎么写是要锦上添花,那么写什么则是解决言之无物的问题。大多数初中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学生总是抱怨没有东西可写,教师也感到每周的写作指导对学生帮助不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是困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进入初中后,相对于在小学阶段来说,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都变了,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教师是新的,同学是新的,校园是新的,而作文要求写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人或事,可以写的内容应该有,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学生仍然说没有可写的东西。特别是当堂要求完成的作文,学生多数表现是想几句写几句,手中握笔,两眼迷茫。其实,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源泉。学生作文时无东西可写,是对生活和学习缺乏必要的观察造成的,或者说是没有积累造成的。由于大脑中没有积累一定的素材,当然就没有写作的欲望,更谈不上写好了。作家都要厚积才能薄发,中学生没有“积”,当然就更谈不上“发”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更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重视观察,认真观察,以提高感知和评价生活的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观察的热情,培养观察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那积累写作素材就有了不竭的原动力。我们尽可能利用身边的或者是经典的素材,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只要学生有自己的发现,都尽量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和同学一起分享,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成就感、满足感。教师可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和学生一起观看一些美的东西,如猎豹的捕猎视频、美丽的风景图片、网络中感人的材料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经常开展类似的活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为学生提供写作动力。

二、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进行观察

结合学习的材料,选取有代表性的语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者的描写,仔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小女孩高兴得在水里刨抓”。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表现了女孩内心激动到什么程度?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经常指导学生这样观察,完全可以使学生养成揣摩语句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大有益处。

三、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大自然

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独自的美,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们是那么的多姿多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审美对象,都有不同的审美结果,万事万物都有独自的外在美,也有它的内在美,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把那种美表达出来。如写作石拱桥的说明文,指导学生到梅溪观察子母桥,学生对石拱桥的特点理解更透、印象更深,由于有观察石拱桥的感性积累,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就不会差。

四、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

我们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对于生活中的一切我们都要用心去观察、去感受,要抓住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生活的底蕴,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好。在这美好的熏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如倒在车轮下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危急关头正确处置车辆的最美司机吴斌、公交车上见义勇为的姜瑞峰,我们分析他们的美究竟在哪里,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什么样的人性美,究竟哪些是值得我们赞美的。通过这样的比拟升华,我们的思想境界就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底蕴。

五、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我们观察任何事物,可以按照时空顺序,也可以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发展顺序等来观察。或从远到近、或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或从整体到局部,如有学生认为瑶龙山很美,就要求学生说出美在什么季节,美在什么地方,并说出自己的观察顺序。

六、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观察

见义勇为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1.结合教材,设置悬念,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发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或者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解疑的动力,这样更便于课堂知识的接受。

2.编顺口溜,既增强记忆又增添趣味。知识的获得靠记忆,但容易遗忘是必然规律,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保持记忆的时间较短。因而,如何让他们保持记忆显得十分必要。一般我们把需要记忆的东西编成顺口溜,学生时时挂在嘴边,这样既便于记还不容易遗忘,同时能增添学习的乐趣。

3.趣味小故事是语文课堂的催化剂。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和注意力不集中似乎是他们的天性,吸引他们的一个技巧可能就是有趣的小故事了。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适当地引入一些趣味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恰当地使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

1.在歌词里学习丰富的语言。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习歌词,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学习一些语法知识。如苏芮的《牵手》:“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这里含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前一个“悲伤”和“幸福”均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张学友的《夕阳醉了》:“夕阳醉了,落霞醉了,任谁也掩饰不了……”用到了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再现热恋中的人心醉的情态。再者,利用歌曲,能够巧妙地拟出新颖别致的标题。如表现母子亲情,可用《常回家看看》;呼唤见义勇为的美德,可用《该出手时就出手》;突出朋友间的诚信,可用《一句话,一辈子》。这样的标题亲切自然,无疑会胜人一筹。当然,引歌词人文,自然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机智,有文采。

2.在广告语中学习鲜活的语言。看电视是现代学生主要的休闲方式,广告天天见,穿插在电视剧中的往往叫人生厌。其实好的广告语会给人启发,丰富语言,欣赏广告语也可以变厌为喜,乐在其中。广告面对的是最广大的群体,用语要通俗,但俗中也可有雅,化用古诗就是一个典例。比如黄河汽车的广告语“黄河之水天水来,黄河汽车遍地开”;伊莱克斯冰箱的广告语“众里寻她千百度,想要几度就几度”;成都全聚烤鸭的广告语“此味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等。有的广告语采用对联的形式,可口可乐新春促销使用广告语“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而日本丰田车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俗语的永恒魅力。当然也可把广告语融入作文中,使语言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会有别样的意蕴。

3.在探访名胜古迹中学习诗文。学生在假期中去各地游玩,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每一处风景名胜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说去泰山,就可以联想到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记》;去镇江,就可以联想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去西湖,就可以联想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享受和延续快乐

见义勇为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处于主动的位置,控制着整个课堂教学,而学生处于被动局面,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对话、和谐交流。新的课程理念指出,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是学生问题的积极倾听者和帮助者,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必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满足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对每一名学生一视同仁,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与每一名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教与学的良好氛围。课堂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平等交流、多向互动、倾心交谈,这样教学才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基础上的教学,交流也才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平等的交流。只有有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在阅读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活动中能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核心,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动起来,在师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方式,要建立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在问题的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此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在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时,教师要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既体现教材的思想,又符合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三、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时要培育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用丰富的知识激励学生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地理的,这些知识生动丰富,如果能够充分、灵活地利用,将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如在学习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鲁提辖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来感受这一英雄人物的形象,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水浒传》里的人物描写,分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的生动、丰富多彩是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通过分析语言,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播下一粒“英雄”的种子,收获“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行为。

(二)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

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感染学生是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生动的描绘,对道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使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健康的情感。

(三)用情态的美感化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的教态、优美的语言、得体的行为乃至精巧的课堂设计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美而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一节课都流淌着语文的韵律美以及情感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在美而和谐的氛围里,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具有科学审美观的人。

(四)用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

作文是学生思想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在作文中表现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际来说,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的教育,就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让每一个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作文中淋漓尽致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个性。

见义勇为的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音乐;方法;活动;拓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千人一面,除了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的遏制和带给他们对读书的厌倦外,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如今,课程改革已经走进了课堂,笔者尝试着追求新的教学实践――把音乐、方法、活动和拓展带到课堂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个性空间,使课堂成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色彩缤纷的世界。

一、以音乐为入点,给学生搭建激感的舞台

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要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而音乐正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把”之一。它能发展人的思维,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音乐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那雄壮的旋律、豪迈的歌词让学生感受到梁山好汉见义勇为的豪情,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中鲁提辖勇救金氏父女的举动了。教学《石缝间的生命》时,我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贝多芬对坎坷命运的不屈抗争,这乐曲似雄壮的激流,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理解。

(2)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如学习《背影》时,我播放配乐朗诵视频,让课文的内容随着朗诵者深沉的语调、感伤的音乐、暗淡的背景通过画面缓缓推出,把父亲送别时蹒跚的步履、质朴无华的语言、黯淡的衣着、渐行渐远的背影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3)让学生唱以课文内容为词的歌曲。如《再别康桥》《明月几时有》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通过唱以课文内容为词的歌曲,不仅能从感觉到知觉上感受歌曲的内涵,还能从歌曲中了解课文表现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灵活使用教学材料,把“音乐”作为切入点,给学生的情感激发搭建一个舞台。

二、以方法为引导,给学生创设诱发质疑的平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设定一个目标,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有很多这样的方法:

(1) 紧扣课题质疑。如《白杨礼赞》可以这样提问:课文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2)借助单元提示质疑。如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版)第一单元说明提出了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之一是“领会叙述中抒情和议论的作用”,可据此提问:文中哪些是抒情和议论的语句?有何作用?

(3)仿照课后练习质疑。如《石缝间的生命》的课后“思考与练习”中“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主题,选择三种不同的植物进行具体描写的”,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提出“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的问题。

(4)围绕课文重点质疑。如《铁骑兵》一文中悬念的作用。

(5)抓住课文难点质疑。如《孔乙己》一文中可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方法为引导,充分满足学生表现欲,学生的注意力会因此高度集中,会敢于质疑问难。老师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敢问、好问、善问。所以,课堂中应该给学生创设诱发质疑的平台。

三、以活动为途径,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乐园

为了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课上得更有趣的目的,根据不同的教材及课堂内容,教师可安排一些活动,把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如教学《犟龟》时,我请五位学生上台分别表演犟龟、乌鸦、壁虎、蜗牛、小猴子,下面的学生便成了这五位小演员的“导演”。演员的动作或表情令“导演”不满时,“导演”就会举手提出来,让他们重新表演。又如在八年级下册(语文版)第六单元中的作文改写训练中,将《十五从军征》编成故事。按照要求,我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小组内讲故事,各小组选出代表,再在班上进行交流。另外,对于知识性较强的单元,可安排知识竞赛活动:如诗歌单元,可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古文单元,可开展文言知识竞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能发展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乐园。

四、以拓展为支点,给学生构建创新思维的空间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把语文教学进行到最好的状态,是使学生达到自主解决难题,自己辨明对错,主动学习的效果。如果我们真的要达到这个水平的课堂教学,只是从课堂教学上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把学习内容开发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发挥思维的空间。学习《石缝间的生命》后,我让学生按照“学习导入、学习目标、学习要点、学习思路、同步练习、学习小结”等要求,对课堂中获取的信息展开讨论,梳理知识结构,理出规律,巩固训练,完成自学目标,最后进行小结,自编本课的学案。教学《背影》时,通过分析课文,学生对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一特点有了足够的认识,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迅速进入实战演练,以“我眼中的他(她)”为话题,写一个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强调“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拓展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和事,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含义,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通过拓展能够给学生构建创新思维的空间。

总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与音乐、方法、活动、拓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这样就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 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任丽芬.有效备课――初中语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见义勇为的作文范文第7篇

一 创设情境,激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在作文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趣,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情趣是促使大脑思维指挥神经互动、连动的兴奋区域,它会使人在快乐中忘记疲劳,自由地发挥,奇妙地创造,使人置身于一种忘我的境地,人若处于这样的境地,还怕写不出妙趣横生的作文来?如习作《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时,课前,教师先选择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对它的外形、动作、神态特点以及怎样打鸣、吃食、打架等生活习性进行录像、偷拍,然后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说。上课时,教师先隐而不露,让学生用彩色画笔画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让他们沉浸在对动物世界的想象之中,调动内心的情感。然后教师以提示的口气询问:“生活中,老师经常看见有的同学会因某种动物的有趣可爱而破涕为笑,转怒为喜,也会因某种动物的不幸伤残或死亡嚎哭不止或举行隆重的‘葬礼’,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能简单说说原因和经过吗?”喜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一问无疑打开了孩子情感的闸门,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悲喜之情。然后借情入境,情境交融,观看录像中活灵活现的大公鸡,便怀有一种盎然情趣,激发了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随之产生。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郊游、参观活动、有趣的小实验、精彩的节目表演等都是创设情境,激趣,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只要运用恰当,就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二 冲破局限,放开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态度。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克服畏难心理,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冲破局限,放开思维,进行开放式作文,淡化作文技巧和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小学阶段的写作一般要求写记叙文,内容大部分是写实的,较难,也较单一。应冲破局限,变单一式作文为开放式作文,进行多种体裁的训练。如,习作《小木船》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这次作文,你想用哪种文体去写?准备写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写记叙文,记叙与小木船有关的人和事。”有的学生说:“我想写说明文,介绍小木船的来历、外形、结构、用途。”也有的学生说:“我想写童话,告诉大家小木船在动物王国的经历。”……这样“多路出击”,激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另外,写作文要进行必要的技巧性训练,但不能过分强求。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大讲作文技巧,甚至硬性规定该怎样写。这样强人所难,使学生思维受到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作文应改变作文技巧和形式上的要求,以减少难度,保留个性,让他们放开思维,用他们“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习作《我爱家乡的_____》(写家乡的某特产)时,教师先让学生抓住题眼“爱”字,从情入手,回忆自己所喜爱的家乡某一特产。然后以《我爱家乡的桃形李》进行习作指导,让学生着重体会老师对桃形李的树干、花、果实、果肉的内在感情,从而感悟老师运用想象、拟人、夸张、比喻等人格化语言的真实用意来抒发对桃形李的喜爱之情。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作,比单纯地讲方法、技巧、重形式要省时有效得多,并且没用固定的框架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结果学生都敢写、乐写,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 顺应心理,乘势疏导,激发创新欲望

每到作文时,不少学生犯愁:一是不懂得写什么,内容难;二是不知道如何写,表达难。的确,把小学生领进作文的门槛并非易事,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能见效。一个教师在为三年级学生上第一节作文指导课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同学们,写文章说穿了就是用笔说话,你们说用嘴说话难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难!”)那么同样把要说的话用笔写下来也不难。另外,作文和说话比起来,还具有容易的一面呢!俗话说: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没法收回来。而作文就不同了,可以一遍一遍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从这点上看,作文不是比说话更容易了吗?

这段导语,教师顺应学生的心理,乘势导入,成功地将“作文并不难”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从而化解学生作文前的畏难情绪,寥寥数语,颇具匠心。

四 注重观察,丰富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以多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作文教学中应运用正确方法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挖掘出来,并使之得以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注重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与多角度创新选材的指导,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思维的“触角”,只有在观察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在观察时应指导学生讲究观察方法和顺序,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如,写《校园的春天》一文时,我带领学生到操场,找好角度,让学生按照方位顺序进行观察。边观察边引导学生:“校园春天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们踊跃回答。进一步启发:“学校是由环境和人两部分组成的,春天,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学习和工作的呢?”这样,学生的文章除了笔下描绘校园春天的美丽之外,还情不自禁地对“花朵”的茁壮成长、“园丁”的辛勤耕耘进行了赞美。在观察、描写角度上也各不相同,有的从环境入手,有的另辟蹊径,从观察师生的精神面貌入手,先写同学们洋溢着春意的笑脸,再写整洁的环境、和煦的春风及随风飘扬的花香,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想象力是人的智慧、知识、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如,写《冬雪》一文时,我在组织学生赏雪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是谁撒下这飘舞的雪花?在这飞雪飘扬的时刻你仿佛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我们又在雪地上创造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与大自然的沟通过程中,他们想象的创造性迅速提高,他们笔下的大自然也因此有了灵性。同学们在作文中纷纷写道:“冬爷爷知道我们盼冬心切,今天一场大雪从天而降。”“洁白的雪花是冬爷爷送给我们的礼物。”“好一个冰雕雪塑的银色世界!”……我班一位女同学描写从楼上看到洁白的地面上跑着身穿五颜六色羽绒服的同学们,写得十分精彩——“同学们是大地上的五彩云”。多么生动的描绘呀!是想象给了他们如此美妙的灵感。呈现在教师面前的作文,就不再是单纯的一张张纸、一个个字,而是一道道充满活力,情景交融,各具特色的美丽风景。

另外,在观察、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选材也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创新选材体现在所选材料新颖独特、不落俗套等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创新选材,坚持“人取我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写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新颖、独到之处。如,习作《我的爸爸》时,教师适时加以启发引导:“这次作文,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选材?每个角度各自又可以写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归纳:(1)从性格角度选材,可写“我的爸爸沉默寡言”“我的爸爸很幽默”等。(2)从才能角度选材,可写“我的爸爸见义勇为”“我的爸爸很正直”等。(3)从家庭和社会作用角度选材,可写“爸爸是我家的顶梁柱”“爸爸是公司的领头人”“爸爸又上岗了”,等等。这样,学生的作文自然就百花齐放,避免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现象。

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冲破定势思维的束缚,从多角度创新选材,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五 输入信息,开掘源泉,增强创新动力

要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有情有趣,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开掘作文内容的源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童年趣事》(五年级下第二单元)时,是这样启发学生的:现在我们是五年级学生了,一年后我们就要升入中学,童年生活也很快就要和我们告别了,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值得回忆的。旧社会的孩子常常说“苦难的童年”“我们没有童年”,现在我们都说“金色的童年”“幸福的童年”,这说明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许多伟大的人物、英雄、著名作家也常常写些文章回忆童年。如果我们现在把欢乐美好的童年写下来,长大后,再读这篇文章,就会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就来写童年好吗?(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主动来写)童年有很多有趣的事,那我们就从许许多多有趣的事里挑一件来写。

见义勇为的作文范文第8篇

那么,具体到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应该怎样落实鲁迅先生的教育价值呢?依我浅见,现在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鲁迅作品富有提升学生阅读品位的重要作用

从某种角度看,当前是一个浮躁的“读图”时代。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各种崇尚解构化的价值观念下,某些具有经典恒久意义的文化思想,某些具有传统文化里程碑意义的圣贤名流,不断遭到一系列恶作剧式的质疑,不断遭到低俗化的消解;以致形形的“戏说”类文化快餐大行其道,“游戏”类的“心灵鸡汤”扑面而来。

时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编织享乐梦幻。文化一旦钟情于娱乐与梦幻的编织,也就天然地排斥理性和逻辑,拒绝深刻与精辟。于是,原本高雅深刻的阅读,在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日趋演变为“浅阅读”,成为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比如,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受这种时尚文化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也有“浅阅读”化的趋势,语文教材的选编同样有“浅阅读”化的价值追求。

在如此时尚文化背景下,深邃丰富的鲁迅作品受到一定的疏远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着眼于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中学基础教育,难道就可以放任这种浮躁的时尚文化肆意横流吗?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重任的教育工作者,难道就放任这种轻飘飘的“浅阅读”现象自由泛滥吗?师生赖以学习的语文教材,难道没有一种引领高雅深刻阅读的责任吗?

也许有的教师会说:现代的学生读不懂鲁迅的文章,不喜欢鲁迅的文章怎么办?但是,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只要教师能够真正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就一定能创设出多样化的使鲁迅与现代学生沟通起来的桥梁。比如,其中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过去到现在,从鲁迅文本世界转向现实世界,以产生丰富的阅读联想与生活体验。同时,“我们不能低估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问题的关注、思考与理解的欲望与潜能”[2]。

例如,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在学习《药》以后,教师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联想,谈谈感悟——鲁迅笔下的看客是愚昧、无知、丑陋的;时过境迁,现在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类似的看客现象?一个世纪弹指而去,先生所痛心的国民劣根性之一──“看客现象”,如今绝迹了吗?下面列举几则学生的认识。

学生甲:

近日,广州一男子在833路公交车上眼见旁边的女乘客手机被抢,挺身而出,被8个劫匪围起来拳打脚踢。车上几十名乘客却无一人吭声。公交司机称“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这位见义勇为的男子为此投诉到运营该路线的新穗巴士公司,要求得到道歉,并赔偿他价值600多元的手机和身上的新衬衫,但遭到拒绝。

学生乙:

我们太熟悉这一幅幅“看客图”了。就像广州这位公交司机说的一样,“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不过,在见怪不怪的同时,我们看到了看客们心眼里的冷漠和麻木。这种冷漠不只是袖手旁观,而且还助纣为虐,甚至于不敢承担必要的责任。

学生丙:

上个世纪初,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的,两眼茫茫然,而当代的看客则是活泼精明,目光炯炯。前者四肢发达,精神萎靡,没有文化;后者受过相当程度的文化教育,能说会道,且精于盘算;两相对照,实在太残酷了。

学生丁:

从鲁迅先生笔下“欣赏”死刑的“看客”,到现在无处不在的偷窥者、网上哄客等,形形,光怪陆离。我们这个国家似乎从来就不缺少看客,他们只对事件有围观的好奇和趣味,而缺乏承担现场的责任和勇气。他们只知道看热闹,无论是看人斩首抢劫,还是看人垂死挣扎,都“幸灾乐祸”。这一幕幕看客影像,的确暴露出一些人内心世界的丑陋和阴暗,更折射出我们精神文明和公民意识的缺失。

……

这所极其普通的中学里的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良好表现,不禁让人产生一个新疑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三怕,究竟是教师怕还是学生怕?这还真不好说。即使是学生真怕,那我们还要追问:学生为什么怕?恐怕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语文教材是否真正重视并切实有意地强化,语文教师能否真正重视并正确有效地引导。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已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民族的思维常常是充满朦胧诗性的形象思维,在这样一种含混笼统的思维作用下写出的文章,固然可能文采飞扬,但却往往忽视科学的因果逻辑,缺乏思辨逻辑的清晰性、精确性。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有很多人不以之为缺憾,反以之为难得的优长。

我们的写作传统中一直欠缺的正是“科学理性”精神。在中国古代文论著作中,乃至其他众多文章中,这种情况带有普遍性。因此,文言文在用语简洁的同时,也有语意模糊的缺憾。20世纪30年代,有人撰文讽刺白话啰唆,比如“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文言只需‘此生或彼生’即已明了,其省力为何如”。白话用了十二个字,文言仅用了五个字。可鲁迅先生在短文《此生或彼生》中追问道:“这五个字,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3]寥寥数语,一下子击中了文言文的一大要害——有时含糊多义。汉语言的含糊多义,从另一个角度正说明其“科学理性”精神的不足。

要想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仅仅依靠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借助“他山之玉”,以求脱胎换骨之变。正是出于这样的用心,鲁迅在翻译外国作品时,才坚持“直译”,甚至“硬译”。“他之所以不像创作那样以流利的笔法进行翻译,乃要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国人的思维不精确,与语法有关,输入一些新的语法与叙述结构,对改造中国人思维上的糊涂,多有益处。”[4]语言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思维的能力。先生的这种认识,其实包含了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如果真正解决好了这一问题,其作用和意义也就远不止于语文教学了。

三、鲁迅的写作观在今天尤其富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的中学生作文,盛行一种互相模仿的浮华文风,常常在不足千字的短文里,组合着堂皇的排比,堆砌着生硬的名言,充斥着拼凑的典故……真知不见,真情难觅,套作成风。尤其是议论文,常常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卖弄风雅文词;常常不是逻辑推论,而是强词夺理;常常不是直面现实人生,而是老拿几个古人说事……

请看下列高考作文的“精美”片段: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风景奇丽。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声长啸,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情到碧霄!

“一波微澜”,怎会“波涛汹涌”?又哪来的“平野阔”“大江流”?“缠绵悱恻”的婉约情调,又怎会与“乱石穿空”的阳刚豪气合二为一了?

当诗仙宽袍弃履,举起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刻,这一丝浸透了蟾晖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这瞬间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诵读声中变为醉人的永恒。

这堆砌着“宽袍弃履”“沐月华而影三人”“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之类佶屈聱牙生硬别扭词句的文段,让我这教过多年书的人,别说明明白白地理解了,就是诵读起来也实在不知怎样才能避免气喘吁吁。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浮华现象并非个案。长此以往,中学写作教学必然陷入脱离生活的死胡同,必然陷入追逐花哨形式主义的牛角尖。

现在,我们的写作教学是该重温一下鲁迅先生当年的谆谆教诲了:

“许多青年作者又在古文、诗词中摘些好看而难懂的字面,作为变戏法的手巾,来装潢自己的作品了。”[5]

“倘要反一调,就是‘白描’。‘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伪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6]

关于鲁迅作品教育价值问题,实在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小文所谈,不过是以蠡测海!唯愿伟大的鲁迅精神,在当今新世纪素质教育中,尽显独特个性,竖起巍巍丰碑;唯愿伟大的鲁迅作品,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尽显无穷魅力,绽放多彩风姿!

参考文献?

[1]曹聚仁.鲁迅评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37.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148.

[3]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7.

[4]孙郁.鲁迅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