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天辟地作文

开天辟地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开天辟地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天辟地作文范文第1篇

作为教师怎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总是停留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呢?如果教师反向思维,让口语交际作为检验学生朗读背诵质量高低的门槛,通过朗读背诵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使用,这样不断尝试,既可以增加学生对朗读背诵的新鲜感又可以活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思维,这样一箭双雕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把在教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练习时的几点尝试与同仁分享如下。

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收录了两篇神话《开天辟地》(中国)、《普罗米修斯盗火》(古希腊),一则寓言《一路花香》(古印度)。众所周知,寓言是人类历史沉淀的智慧宝藏,人类应该多从中汲取一些智慧。这些美丽的智慧不断撞击我们的心灵,荡涤我们的心胸,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神话传说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即劳动人民的理想和追求。它的作者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一般流传于民间。由于历史上社会制度等各种原因,迫使劳动人民渴望光明、追求幸福及对战胜大自然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想象,于是神话故事产生了。这一点在东西方文化上都有体现。因此,我在本单元《开天辟地》和《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两课的讲解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比,归纳中西方文化在社会传说中作者的字、词、句使用的异同,进而指出:神话传说发端于劳动人民长时间田野劳作时的观察体验及感觉。如《开天辟地》揭示的是中国人民对天地形成的原始认知和理想追求。其中“用他整个身躯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得非常动人。学生们通过认知字词及重点句型,背诵“第六、七、八个自然段”,他们认识到古代神话中的英雄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之后诞生的,且他们受到历代人民的仿效和热爱。

《普罗米修斯盗火》是由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而成。它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痛苦而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智慧并且与宙斯主神进行了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它颂扬了普罗米修斯勇敢机智地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学生们在扫除了生、字、词、句障碍后,通过朗读背诵课文,都对文中生动语言、曲折情节及鲜明的人物性格(宙斯的专权独断、鹫鹰的凶恶、赫拉克勒斯的义举)所感动。有的学生甚至站立起来好像自己的身躯充溢着无比神力,腿粗如柱,支撑在天和地之间;或弯弓搭箭仿佛射死凶恶鹫鹰的英雄就是他们自己。

于是我让学生迅速阅读课文《一路花香》这则印度寓言,继而扫除字、词、句障碍朗读全文之后回答问题:“同学们,读完《一路花香》之后你们的心情如何?”回答:“比较平静。”又问:“有没有血脉贲张的感觉?”回答:“好像看得很远一样。”“好!”我又说:“请大家再次对比阅读《开天辟地》和《普罗米修斯盗火》两则神话,读完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想,以《三篇文章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为什么如此平静?》为题作为一次口语交际的练习,写在作文本上,下一节课交上来。文章写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现举例如下:

朱××:读完《开天辟地》之后,我不禁为的英雄行为所感动。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我觉得我的血液、筋脉不断奔突流淌,似乎我也成了那样的英雄。

袁××:通过挑水工与“破水罐”的对话说明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道理。

朱××: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读完之后我觉得我的血液、筋脉不断流淌、奔突,似乎我也成了那样的英雄。但挑水工开导“破水罐”的话让我感到心情较平静。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即使我用毕生精力也没有达到像那样的成就,那么做一个像“破水罐”那样平凡的人,把自己身边的小事、琐事做好,就像路边的小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也能发出耀眼的光彩,我的人生价值也就充分实现了。

朱××: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打造工具,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很羡慕普罗米修斯那样的爱心和雄心。如果我有那样的爱心,我也将会帮助很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温暖。

朱××:鹫鹰太可恶了。我愿意做像赫拉克勒斯那样的英雄。如果有人给我一把弓我也会把凶残的鹰鹫射死,救下可敬的普罗米修斯。

陈××:对不起!我是个女孩,我的身体没有朱××那样强壮。也许我做不了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大英雄,但是我却有一颗很平凡的心。假如我是一只“破水罐”,虽然不能像“完好水罐”那样给主人每天都挑那么多水。但我却能把路边的小花浇灌得如火如荼,让挑水工每天给主人摘一朵漂亮的花,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这样我感到快乐,主人也感到满意。我就高兴极了。

……

口语交际是在字、词、句练习,古今诗文朗读、背诵之后的思想撞击,它是学生较长时间学习的积累。作为教师适时、有机地综合素材,布置题目,调动学生运用字、词、句的能力,把他们长时间或此刻的思维打开,让他们进行或长或短的叙述交流,更大程度地让学生使用自己所记所背的语言,倾听他人的见解,将会扩大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我想这对语文教学的裨益很大。

开天辟地作文范文第2篇

2010年1月29日

在这个光怪迷离的万千世界中,人们对各种各样的事物着迷,有影迷、球迷、歌迷……,而我,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

如果你到我家来看一看,就会发现我家就是一个书的世界。我们家的书架上堆满了书,有爸爸钟意的武侠小说、风云人物、智慧背囊……有妈妈喜爱的休闲杂志、大厨烹饪、言情小说……有我钟爱的童话故事、儿童画报、语数外参考书籍和一些作文、阅读参考书……每天,我都想手不释卷的读书,在我家随便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我读书的踪迹,客厅、卧室、厨房、阳台,就连 WC里边也有我的书。因为我很爱看书,所以我每当拿起书时都会津津有味的读起,尽情沉醉在文字的海洋中,?手拿起一本,就能读上一宿。

开天辟地作文范文第3篇

自从电脑进到我家,妈妈就不在寂寞了,平时唠叨的话语少多了,闲了就去电脑室买软件,有:《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学习软件。

妈妈几乎每天都上网先是通过与网友聊天很快学会了打字,还经常与一个昵称叫“蓝天”的网友切磋。探询上网知识,“蓝天”也就不厌其烦的教了妈妈许多网络知识。随后妈妈又与一位笔名叫“夏梦”的业余作家聊上了,他们通过发邮件互相交流写作技巧,共同探讨人生感悟,使妈妈本来就好的写作水平经“夏梦”的指点很快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接连好几篇文章都相继上报了。别提妈妈有多高兴了,不停地对我和姐姐说:妈妈和“夏梦”是“网络文学缘”所以妈妈就更加笔耕不辍了。

至于我和姐姐上网吗,妈妈早就有个规定:必须先看三篇范文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对此姐姐到没什么,我却有点不满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的,望“网”兴叹一会只好照做罢了。不过别看我才十岁,我一定熟练地掌握了用智能ABC打字,安装软件。下载各种游戏。图画。用POWERPOINT制作各种有趣的幻灯片。发邮件等网络知识。在航天员杨利伟叔叔乘坐航天飞机飞向太空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还特意画了一幅“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起飞时的雄姿呢。我还常常在腾讯QQ里和远在上海上大学的表哥聊上半天呢,表哥时常鼓励我学习得一丝不苟,不能有半点马虎,他还教了我许多学习方法呢。为此我很喜欢他。当姐姐临近中考时,为了鼓励她,我

还有意为她将屏幕保护程序设置为“祝姐姐中考成功!”

开天辟地作文范文第4篇

如何把它串起来呢?还是王荣生说得好,“只要从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与写作样本出发”,就完全能够拎出作文及其教学的规律来,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

那如何研究作文中的这个文章样本呢?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均教给了我们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儒家五经之首的《周易》在《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太极”,所谓“道”,人们对它们的误解实在太多,总以为是开天辟地之前的混沌。其实,就是浑然的一个整体,以天地宇宙为研究对象,天地宇宙就是“太极”,就是“道”。我们以作文为研究对象,作文就是“太极”,就是“道”。按照以上所述,作文首先是生出思想内容与物质外形的“两仪”或“二”。接着,思想内容又生出作为材料出现的表象层面的由人、事、景、物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即阅读课常说的“写了什么”)和蕴含其中起统率作用的本质层面的由理或情担当的中心(即阅读课常说的“表现了什么”)两个方面。物质外形又生出根据内在思维形式于外在结构上由起始、展开、收束三个组成部分变化而成的综合式、申说式、按断式、特殊式四种类型和在将内存于脑海当中的思维状态的准文章转化为文字状态的真文章的表达过程中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采用联结、嵌入、替代等方式,具象为比喻、拟人等修辞,同时对语句形式进行加工,使之或整或散,或长或短,或整散交错,或长短相杂,从而呈现出文采修饰的两个方面。

这材料、中心、结构、表达,就是作文书中经常用到的四个概念。但这里有个问题:既然是样本研究,概念应当全部集中在文章构成部件或要素上,这个“表达”显然变成了写作文章的动态过程的一个环节,显得格格不入。参照材料、中心、结构三者乃凝结在文章之中的构成要素,拟将其改称为也是凝结于文章之中的要素的文采为妥。

接下来是要对材料的人、事、景、物各个因素的获取、积累,中心的理、情因素的获取、积累。尤其是从材料中提炼中心,在中心统率下筛选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构思、选材)以及在材料与中心确立下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构思、选材完成)之后,选取适宜的结构(内在的思路流程,外在的章法结构)形式,构成相宜的文采方面来上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功夫,梳理出一个不走或少走弯路的高效体系来。

开天辟地作文范文第5篇

一、课中细嚼,品读成语

教师把成语的再次理解、加以运用与平时的语文阅读课堂整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1.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成语意境。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可把一些学生难理解的成语转化为直观事物,将学生带至现场,或利用视频、图片等影像资料,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聆听讲解,让成语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头脑里挂起钩来。如成语歌“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教师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把学生带到公园里,或者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园子里的景物,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出示成语,让学生结合眼前的景物理解词语的意思。

2.抓住人物特点,理解成语大意。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了解人物特点。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是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形象鲜明的人物。教师把对成语的学习变成对人物品质的抽象概括,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准确掌握文本表达信息,同时也能理解更多的成语的意思。

3.借助语言场景,巧用成语概括。

学生的大脑中有很多成语,在特定的场景下会被激发、被牵引出来。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样的语言场景,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情况下,自然地在大脑中浮现某个成语。如在教学《雷雨》时,请学生把课文前三段话默读一遍,读的时候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雷雨前的景色呢?“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电闪雷鸣”等成语便会从学生的记忆中被这段文字描写的场景激发出来。

4.利用文本语言,尝试成语迁移。

很多成语是从典故或神话中提炼出来的。当学生接触到这个故事时,教师有意识地提示,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那个成语的意思啊。如在教学《开天地》时,利用板书回顾开天地的过程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成语来替换文中语言:“用力猛劈”、“天地分开”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说――“开天辟地”;“顶着天蹬着地”,我们也可以用另一个成语来说――“顶天立地”。这样就会实现成语原意的成功迁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因文制宜地结合成语积累和运用,是成语积累和检测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讲听故事,共享成语

1.听故事,激发兴趣。

进行成语故事的听说训练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使学生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仓库,对学生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开始阶段,学生不知道挑选哪些故事,大部分学生不敢大胆尝试上台讲故事。这时,教师可以示范讲几则有趣的成语故事,以激发学生讲成语故事的兴趣;然后挑选几位优秀学生讲,而且事先教师必须做好辅导工作,以便讲得更有效、更生动,为其他学生树立“讲好”的榜样。

2.讲故事,感受成功。

有了榜样的作用后,教师可出示10―20个的成语,如:三顾茅庐、铁杵成针、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四面楚歌、负荆请罪、精忠报国、手不释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可以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或以前曾经学过的成语,让学生自由挑选,时间安排在每天中午午读时间的5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已经能顺利讲完这些成语故事,就可以进入“自选”阶段,即自由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付出劳动而得到肯定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以使轮到自己时能讲得更好。

3.编故事,享受快乐。

成语故事,有的生动有趣,有的富有生活寓意,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能引起学生再次创作续编故事的兴趣。学生会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去说写故事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感所知,用离奇的想象去编有趣的故事情节。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续编成语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深化理解成语故事。如在讲完“狐假虎威”的故事后,学生续编故事,并讲给同学听。狐狸再次遇到老虎时,有“吃一堑长一智”版本的,有“执迷不悟”版本的,每个版本,学生都用一个成语来诠释。这样的故事既有对原来故事的改编,又有对新成语的故事演绎,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三、课外延伸,采集成语

低段学生对成语积累有了兴趣,总想有更多施展的机会,在作文中运用,在课堂上口头展示,在平时谈话中流露,这还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同学之间总在展开良性竞争,比比谁积累得多。

1.消化文本内涵,摘记成语。

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是一本藏有丰富成语的资料库。对于文本中的成语,学生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在课外把它摘记下来,并能用一用,就能更好地把握这些成语的内在含义,还能收集成一个小小成语册。如在《孔子拜师》中,有“风雨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诲人不倦、学无止境”等。

2.布置回家作业,扩充成语。

我布置一个小小的回家作业“扩词”,鼓励学生用成语,每用一个成语我打一颗五角星,学期结束根据五角星的多少评出“成语大王”。学生为了多得五角星会想方设法多写成语,但也往往把一些意思不理解的成语写上。所以我规定,写上去的成语必须能说出一点意思或者能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我在批改的时候,根据学生写的成语作有目的有方向的抽查考验。

开天辟地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环节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主张教育要同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把教、学、做三者结合起来,强调“教”和“学”的目的就在于“做”,在于实践。从2001年秋季开始,普遍使用的人教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引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实践活动”。我以为,“语文实践活动”就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

那么,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应抓好哪几个环节呢?

(一)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过去,课堂教学“以纲为本,以本为本”,实行“灌输式”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烈,与其他课堂相比,更乐于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但初中学生的参与度有个由浅人深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上进意识,精心设计,多方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学期初,可通过民主方式征集学生意见,拟订全期“语文实践活动”计划,然后由学生推选出每次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按课程要求认真筹备,确定“节目”,安排程序,拟定奖励办法等;语文教师则当好“业务指导”,发挥协调引导作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高,素质教育也落到了实处。

(二)优化学习的竞赛情景。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而适于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有实现和保障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语文实践活动参与是首位,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张扬个性,表现其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而创设竞赛情景,更能使学生充分展示性格特征和自身价值。现行初中语文教材1--6册共编有25次“语文实践活动”,大多数都有竞赛、有评比、有奖励等活动程序,特别是“奖励”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已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学生继续参与今后活动的激励,其影响甚远,教师不能小觑。

(三)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说过:“以知识为主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依归,这是语文课的本业。”《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也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辩论会”等。语文实践活动种类甚多,涉及面广,教师应有目的地规范活动,因班因时制宜,组织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地说,语文实践活动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大“语文实践活动”教育空间和功能的开发。所谓拓展“语文实践活动”教育空间,指的是每次活动不拘一格,广泛联系实际,紧贴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避免用单一的枯燥的形式消磨学生时光。如作文教学,以前总是教师拟好题目,提出要求,学生冥思苦想,老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这能写出好文章吗?有位教师在一次说明小制作的作文练习中,就创造性的引入“小制作竞赛”:课前布置要求,课堂上进行制作,有的造“枪”,有的剪纸,有的做航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纷纷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向师生汇报制作过程,老师逐一点评、鼓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再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用文字表述出来,不一会儿,四五百字的作文就完成了。语文实践活动还必须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开展听、说、读、写的同时,进行认知教育和人格教育,实现其多功能和高效益。

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和活动组织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犹如雾中看花,难以驾驭。因此形势迫使广大教师要尽快充实自己,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一、勤学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在努力实践“一生独爱栽桃李,愿作春蚕吐丝尽”之时,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选学有关语文教育的名著、新著,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文化素养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就为缜密思维和得心应手地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和动力,进而推动教学的创新。

第二、勇实践。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承担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重任的中学语文老师,要在业务水平上不断修炼,要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才能应用于教学实践,接受检验。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就能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不断加强自身创造意识的培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就能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走向语文教育的光辉明天。

【参考文献】

开天辟地作文范文第7篇

语文作业生活化设计即:设计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语文生活化作业”即重视作业的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单一的接受性作业,探索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结合的新型作业;改变单一的个体作业方式,探索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和彰显个性的选择性作业方式。让生活融入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体味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那么语文作业生活化设计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作业的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生生存》一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要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教育家华特则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设计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尽量还原生活,并设计出与生活相关联的作业,将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会的知识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第二,作业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教学方法,其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强化表达能力的基础。所以语文作业不必局限在写字和阅读,而应该更融入学生的生活。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语文生活化作业的方向。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作业中提高学习能力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内在需求的,改变了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目的在于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把语文作业和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如在我们班中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江雪》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身垂钓的冷清景象;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想象文,学完《徐悲鸿画马》后,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某一个人或某一件物品,然后把观察到的不同点写下来;学习《开天辟地》后,可在班级内开展“故事会”活动,或者办一期“神话故事知多少”的手抄报。学了《》,让学生练笔,写写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又如学了修改病句,可设计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学了直述句改转述句,可设计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转述电话人,练习转述别人的谈话。

第三,作业生活化,可以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态度。可见充分发掘学生的自学潜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目前小学教学的潮流目标。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习惯思维方式,认真分析,学生有许多本领,特别是玩的本领,就不是老师教、父母教的,而是通过自己看、自己琢磨,自己实践学会的。学生都有学会学习这种能力的矿藏,只不过没有挖掘出来,没有冶炼能力而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主观愿望,学生也要有内在需求,与教师同步运转,学生学会学习的潜力就会得到开发。

利用生活化的语文作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一直追寻的目标。开学初教到《泉城》一课时,深入体会“涌、汇注、喷吐、冒”四个同样写泉水流动的词,结合学生生活体会放在不同的语句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不同泉水流动时的特点,并在写法上稍作指导。在一次习作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第一人称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使我感到惊喜的是,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我班的一个男生在习作《文具袋的自述》一文中,竟然能灵活变通、学以致用。这是他习作中的一个片段:每当主人写作业时,我的好伙伴们便开始工作了。铅笔弟弟会跳出来;写了错字,橡皮大舅就会跑出来;写习字册、抄写词语、誊写作文时,钢笔哥哥又会蹦出来;写了错别字,修正液奶奶就会慢慢地走出来。同样是写从铅笔袋中出来,他却运用了“跳、跑、蹦、走”四个不同的动词表示,而且写出了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真可谓用词精准。

开天辟地作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三” 文化内涵 汉语 日语

③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60-02

1 引言

葛兆光在《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中说,“一些由‘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在古代中国被用一二三这样的数字表达出来,而古代中国人就在这些简洁的思路中,把‘天’与‘人’联系一起”,这些就是“数字式概念”;并且进一步指出,“这种‘数字式概念’产生很早,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渗透到各个领域,影响着古代和现代中国人想问题的思路,并且由此衍出种种知识与技术” 。比如:“六”和“八”与“顺”和“发”谐音,所以常常在祝福时使用;而“四”和“七”则是“死”和“气”的谐音,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人们慎用或不用。

“三”这个词古往今来多次在口头或书面出现,如:“三军①”、“三皇五帝②”、“韦编三绝”、“一日三秋”等具有文化内涵的表达;“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③”、“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表达为人处世道理的语句;“孟母三迁”、“三顾茅庐”、“三过其门而不入”等千古佳话;“三折肱,为良医”、“狡兔三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人生哲理语句;“约法三章”、“三朝元老”等约定俗成的表达。另外,常江编著的《数字合称百科名物辞典》(1995年5月),归纳总结了我国人民在数字合称方面的一些贡献,其中“三”就提到“……三部曲”、“……三杰”、“……三强”等,这些合称简洁、凝练,具有丰富的内涵。

2 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佛教等方面中国人对“三”的感情的分析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说文解字》也说:“三,天地人之道也”。葛兆光在《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天地人,或直接代表人(天一地二人三)” 。可见,“三”与宇宙万物的本源有关,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朴素的人生观,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所追寻的关于“人”的归属感和神秘感。

同时“三”的使用也受了佛教的影响。如:三界、三谛、三性、三学、三生、三慧、三戒等。

三生,这是轮回和转世的思想,将世界分为前世、今世、来世,又可以说过去、现在、将来。后有“三生石”、“缘订三生”、“三生有幸”等说法。宋人姜夔作词“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琵琶仙》)”来表达这种意思。

三谛,即空谛、假谛、中道谛。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界,义为类别。三界又可总分为有情界(有意识的生物)和器世界(处所)两类,而以有情界为主体。三界是据有情所造善、恶业及修不同定业所感苦、乐、色、无色等不同因果报应而建立的。如“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即此义。此三界总为一个世界。大乘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

可见,佛教中的“三”与轮回转世、修身养性有关,体现了从善去恶的劝戒思想。

随着汉籍、汉字和佛教传到日本④之后,日本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于是在9世纪后期,日本开始创造本民族文字――和文(假名文字),逐渐摆脱汉文体的束缚,将汉字完全日本化。「三这个词也在日语中频频出现,如「三界(さんがい)、「三々九度(さんさんくど)等。市川宏说:“‘三’这个数字使我们感动莫名的安心,或者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人’得到归属的感觉。但同时,‘三’又是多样化的开始。两个点连起来是直线,再加一点就成三角形了。以次类推,不同的点就形成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不断积累,形成‘万物’。静止和运动,稳定和不稳定,这就是‘三’的魅力根源”⑤。

3 日语中与「三有关表达的主要体现

(1)佛教方面:「三界(芸芸众生生活的世界的总称。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部分构成)、「三(さんじょう)(乘,一种工具,通过它可以到达佛教觉悟的彼岸。每个人的禀赋、环境等不同,到达彼岸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分为三种:声闻、缘觉、独觉,即三乘)、「三途の川(さんずのかわ)(据说这是人死之后去冥府必须经过的河,有三个急湍:山水濑、江深渊、有桥渡,人生罪孽深重,过了这条河就能免除地狱、饿鬼和畜生的苦痛,直达净土)等。(2)艺术方面:「三味(しゃみせん)(日本的一种弦乐器。琴柄长三尺二寸,多用花梨、红木、紫檀等做材料,绷猫皮或狗皮,有三根弦,粗细不等)、「三(さんだいばなし)(日本的一种单口相声。表演者让观众任意出三道题,然后即席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等。(3)传统文化方面:「三社祭(さんじゃまつり)(东京浅草神社的一种传统祭礼,每年三月进行,现改为五月)、「三月句(さんがつせっく)(每年三月三日在有女孩的家庭举行的一种祭礼,为了企求孩子的健康、幸福,要装饰人偶娃娃,供奉菱饼、白酒、桃花等)、「三々九度(指日本传统婚礼的重要仪式,新郎和新娘使用三只酒杯,共同将斟过三次酒的三只酒杯中的酒喝完)等。(4)惯用句:は三枝の礼あり(鸽有下三枝之礼;小鸽常在老鸽下边的树枝歇息。喻孝敬父母);下も三食上も三食(人无贵贱之分;「下指的是身份低微的下人,「上指的是身份地位高的人)等。(5)「三还出现在日本人的姓名里,如「三上、「三、「三菱等。

大岛建彦等编的〖日本を知る辞典〗有这样一段叙述 :“数字的抽象性常常和神秘的、迷信的因素联系在一起”,日语的数字使用习惯“与宗教影响相比,更多的是受人们的语感影响――吉利还是不吉利有关”。

4 「三在日本语言中广泛使用的文化渊源

首先与佛教有关。佛教是经由中国传到日本,作为相关教义的载体的汉字同时也传到日本,于是一部分佛教词汇也成为日语的一部分。如前面所举的「三界、「三途の川、「三等。铃木范久认为,佛教思想“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把日常生活本身作为修行之场的思想,后来就像茶道、花道、剑道一样,把普通的技术、艺术、体育作为‘道’,这就与心的磨练一体化了” 。比如日本的「道(花道,即插花艺术)有三要素,或三个基本理念,即“天”、“地”、“人”,最完美的造型为三角形,三个面分别代表天、地、人。由此可推:「三在日语中与与佛教倡导的修身、养性有一定的关联。

「三与日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祭祀中或招待贵人时,日本人常常使用一种叫「三方的桌子乘食物,这种桌子为白木原料,通常在前、左、右三方钻孔,以示敬意。平井直房也说,在祭祀的“神馔”⑥中,“我们经常看见‘高盛饭’,即日式大木碗里乘了满满一碗饭,顶端被垒成了三角形”。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的原始信仰中,「三是作为一个与祭祀联系在一起的存在而出现的。

数字「三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⑦的神话传说的关系。如在开天辟地之初都出现了“三尊大神”:“天地初发之时于高天原成神名,天之御中主神,次高御产日神 ,次神产日神 ,此三柱神者并独神成坐而身也”(《古事记》);“开辟之初,洲坏浮漂,譬如游鱼之浮水上也。于时天地之中生一物,壮如苇牙,便化为神,号国常立尊,次国狭槌尊,次丰斟淳尊。凡三神矣,乾道独化。所以成此纯男”(《日本书纪》)。另一例,《古事记》中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夫妻黄泉决绝后,伊邪那岐命“于是洗左御目时所成神名,天照大御神;次洗右御目时所成神名,月读命;次洗御鼻时所成神名,建速佐之男命”,称为“三贵子”(《古事记》)。类似的例子频频出现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如:“伊奘诺尊拔剑斩轲遇突智为三段”(《日本书纪》);“于是天照大神乃索取素鸣尊十握剑。打折为三段。濯于天真名井。然咀嚼而吹弃气之狭雾所生神号曰田心、次湍津、次市杵岛。凡三女矣”(《日本书纪》);“其底筒之男命、中筒之男命、上筒之男命,三柱神者墨江之三前大神也”(《古事记》)等。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古代日本人把「三看作成一个吉利数字而大量使用。

「三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关系。大森和夫等说:“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比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要强。这主要受到日本农耕社会的影响”。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农耕社会,单凭个人的能力根本无法生活,于是形成了以“家”和村落为单位的集团。在一切以集团为上的社会里,作为单个的个人往往是被忽略的,所以作为复数的「三、作为代表天地人的「三自然引人注目。

受大和民族的语感和语言习惯的影响。根据《汉字源》,「三的音训读有「さん、「み、「みっつ、「みつ。「サ和「ミ在日语中具有特殊的含义。〖日本を知る辞典〗是这样描述「サ的:“在插秧季节,有不少被叫做「サンバイ的田神。「サンバイ的「サ与「サツキ(指阴历五月的异称――作者注)和「サオトメ(插秧女)一样,是与插秧有密切联系的称呼。关于「サンバイ田神有多种传说,或是稻鹤姬的夫婿,或是太阳神的孩子,或是高天原大神与水神之子”。这样的「サ与「ン构成的「サン自然在“稻作文化”的芬芳熏陶下的日本社会占有一席之地。然后再说「ミ。在探索“神(カミ)”一词的由来时,桥本进吉将「カ作为美称,对相当于「ミ的汉字进行了分析,指出相当于「ミ的汉字有如下两类:“美、弥、弭、、湄、寐、民・三、参、御、见、视、眷、水,甲类;微、未、味、尾・箕、实、身,乙类”。可见「ミ的发音是与“神(カミ)”等一起进行讨论的,日本人对此是抱有一定的好感的。

综上所述,“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世界观、处世态度、善恶是非标准。但汉语的“三”传到日本之后,又添加了许多日本元素,成了大和文化的一部分,正如总理在日本国会演讲时所说的那样:“中国文化传到日本,贵国的先人在保持日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了许多的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当我们看到日语中的「三时,不要盲目地当成汉语中“三”来看待,应该把它放到日本文化这个大语境中去分析、理解。

注释:

①这是古代周朝的制度,一旦战争爆发,按规定天子要提供六军、大封建领主提供三军、中等领主提供两军、小领主提供一军。军,是古代军队的一种单位。现在统指陆海空三军。

②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古书记载不一。但历代王朝所崇祠的三皇五帝是这样一个序列: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③原文为“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孟子・离娄上》)。说的是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疗这种病的千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临时想办法就来不及了。

④汉籍初传有种种说法,但有文献涉及者,主要有徐福赴日初传说、神功皇后从新罗带回说、王仁上贡献书说。佛教何时传到日本有两说:一说是根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记载:百济圣明王与大和苏我稻目事前计划,于538年向大和朝廷派使者,带去佛像和经论;二说是根据12世纪史书《扶桑略记》的记载:552年大陆移民司马达等首先在大和坂田原建草堂供奉佛像,此乃佛教传入日本之始。――《日本文化史》(第二版)(叶渭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除注明译者外,本文日语参考资料均为作者试译。

⑥指在祭祀时供奉的食物,一般有稻、米、酒、鸟兽、鱼类、蔬菜、盐、水等。

⑦《古事记》是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历史书。日本古代官修史书。太安万侣奉命据稗田阿礼背诵之帝记、旧辞笔录。共三卷。以皇室系谱为中心,记日本开天辟地至推古天皇(约592―628年在位)间的传说与史事。亦为日本最古的文学作品。《日本书纪》是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人亲王等人所撰、於西元720年(养老4年)完成。记述神代乃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史。全三十卷,用汉文编年体写成。

参考文献:

[1]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

[2]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3]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

[4]刘峰.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刘明渊.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6]叶渭渠著.日本文化史(第二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7]市川宏修.三国志知れば知るほど[M].之日本社,1999.9.

[8]大建彦等.日本を知る辞典[M],社会思想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