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世界最伟大的推销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书本的开头,故事的主人公海菲道出了自己之所以能成为最伟大的推销员并创立商业帝国的秘密——拥有并学会了羊皮卷上的所有内容。接着故事就跟着主角的回忆,跳回到了他的童年,开始和我们讲述这神秘羊皮卷使人成功的秘诀。
羊皮十卷,讲习惯、讲爱、讲坚持、讲独特、讲珍惜、讲自控、讲欢笑、讲自信、讲实践、讲信仰。这十个人生中的重要价值,值得一读再读、一思再思,历久而弥新,好像一位良师益友在道德上、精神上、行为准则上指导你,给你安慰、给你鼓舞,是你立于不败的力量源泉。
其实我们也接触过很多的成功学作品,反复强调某种特质对成功的重要性,然后举几个成功的小例子来告诉你一定要拥有这样的品质。殊不知,成功的案例永远都是无法复制的,一味地跟从前人的路线根本不可能完成超越,能达到同一高度都是奇迹了。也因此,这一类书落了下乘。这本书的不同在于它不是说教,而是引导。书中没有列举任何案例来证明羊皮卷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没有指明如何拥有某种品质,但是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帮助你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成功的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羊皮卷再多,也装不下这世间所有美好的品质,但若我能了解自己、提升自己,那我自己便是这羊皮卷。
书中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但是于我而言,我最喜欢、也是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两个字:行动。没有什么比行动更为有力的了,没有行动,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到最后也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只有行动才可以让你的思想开出美丽的花朵,并最终结成丰硕的果实,也只有行动才能让你紧紧的抓住梦想的翅膀,带着你去飞翔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想法和梦想,我们每天都在计算着自己将来会怎样,但唯一没有付出的就是我们的行动。因为我们太懒了,懒到已经习惯了幻想,懒到已经习惯了贫穷,懒到已经习惯了没有地位和权势。
世界第一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四项吉尼斯世界销售纪录保持者乔?吉拉德;世界第一人脉专家哈维?麦凯;世界华人成功学权威陈安之;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世界房地产销售冠军汤姆?霍普金斯等,联袂强力推荐!出身平凡的她,大学毕业后选择进入陈安之机构,23岁买宝马与豪宅,24岁破亚洲纪录,25岁破世界纪录,26岁被誉为“亚洲销售女神”……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踏着成功者的脚步!她能创造销售奇迹,你也能!
【基本信息】
书名:销售女神徐鹤宁教你创造奇迹
书号:978-7-80255-870-0
定价:49.80元
开本:16(180mm×250mm)
作者:徐鹤宁 徐云龙
上架建议:市场营销、团队培训
【本书卖点】
此书是世界销售冠军徐鹤宁---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劳斯莱斯级的销售教练送给你的金钥匙;是企业家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
【店面陈列建议】
√ 平铺上架 √ 馆配
【内容简介】
本书由“亚洲销售女神”徐鹤宁现身说法,揭秘她如何成功突破自己,连续五年每个月成为亚洲第一培训机构---安之培训机构销售冠军,连续打破培训界亚洲和世界销售纪录的顶级成功秘诀。
“‘一定要’的决心”、“你卖的是最好的产品”……这些看似所有人都知道的简单营销和成功理念,因为有了徐鹤宁亲身经历的诠释,变得无比丰富。第一次推销陈安之老师的课程、成就第一笔大单子、不停地突破培训界的销售纪录……这一个个简单的瞬间,构成了徐鹤宁丰富、多彩的销售人生,可以说她的成功来自她的执著、来自她的品质,更是来自于她对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营销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实施。
【作者简介】
徐鹤宁
亚洲销售女神 ,世界销售冠军,世界华人冠军俱乐部创始人、主席,中国财富女人俱乐部创始人、主席,世界华人协会副主席,教育培训行业的劳斯莱斯级销售教练,畅销书《如何成为销售冠军》、《销售女神徐鹤宁教你创造销售奇迹》、《销售女神徐鹤宁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宝典》的作者。
徐云龙
谁可以这么有手腕?是乔・吉拉德,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的大名在汽车销售行业无人能望其项背。他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斯尼记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他所保持的世界汽车销售纪录: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至今无人能破。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35岁以前一直碌碌无为,无所建树。
乔・吉拉德出生在贫民窟,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自暴自弃。放弃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情。因为除了贫困,父亲消极的生活态度对乔・吉拉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脾气暴躁的父亲经常打他,不断臭骂他没出息。经常挨打的吉拉德有口吃的毛病,高中时就被学校开除,25岁前,他换过近40种工作,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被辞退。他甚至当过小偷,开过赌场,后来害怕父亲挨打而没敢往犯罪的道路上走。
那时候,他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有一天,母亲站在窗内,指着外面的世界对他说,只要努力走出去,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证明给你父亲看,你是个出色的人。母亲的鼓励让吉拉德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他似乎看到了希望。
他慎重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行业,开始学习盖房子,也做成了几笔生意,以后的10年里,他一直为了这个目标在努力。1962年,35岁的吉拉德因为一次业务上的失误,失去了价值约300万美元的生意,宣告破产。
一天之内,他失去了房子,失去了汽车,太太和两个孩子也被赶出了家。让他最伤心的是太太告诉他,家里已经没有食物可以吃了。她不知道该怎么告诉两个孩子。吉拉德内心大为触动。活了35年,他甚至连喂饱自己孩子的能力也没有。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件事。
就在那一天,他走进了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告诉老板他需要一份工作。老板告诉他,公司有8个销售员,足够了,再招新的销售员,那些人会不高兴。吉拉德一心想要这份工作,对他来说,他已经别无选择了。他向老板保证自己不会影响其他人的生意。希望老板给他一张桌子,一个电话,他在办公室里做生意。
老板同意了。他立即投入工作,马上打电话给他认识的所有的人。包括他的电工和钳工。人们取笑他,他也全然不顾,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如果他没有能够做成生意,他的太太和孩子就得挨饿。他必须养活他们。直到晚上8点,吉拉德一无所获。所有的人都下班走了。吉拉德还在那里。他认为,如果9点下班的话,必须要10点才能离开,只有这样才不会漏掉一个顾客。就在9点钟的时候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吉拉德好像看到了食物和蔬菜。他想尽各种办法,乞求那人买一辆车,他不断地乞求,不断地劝说。那位顾客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买了一辆车。当天吉拉德就找到老板,告诉他自己卖掉了一辆车,要求老板支付薪水。老板说两周后才可以。他就向老板借了10元钱,然后到超市买了一大袋子的食物和水果。当他拿着食物回到家的时候他告诉太太,他一定不会让这种事再发生了。
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 威利・洛曼 社会环境 美国梦 悲剧
美国著名作家阿瑟・米勒最重要的剧作之一《推销员之死》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佳美国戏剧。主人公威利不是传统的、古典悲剧人物,而是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中的一员。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因为他代表着那些拥有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财致富的“美国梦” 的社会底层人物,由于坚持梦想,看不清社会的现实,最终导致了梦想破灭。仔细分析本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威利的悲剧根源在于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威利自身的执迷不悟。
首先, 美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美国梦”是造成威利悲剧命运的主要根源。威利是“美国梦”的一个忠实追随者,也是一贯推崇“美国梦”的受害者。一直以来,美国被称为“梦想的国度,机会的乐土”。美国的独立宣言中所说的“人人平等”其实就是“美国梦”的注释。在这儿,人人被告知都有平等地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是说,只要大家抓住机遇,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哪怕是最微小的人物也有可能成为最伟大的人物。这其中的秘密是努力工作,做人精明和好运气。这是许多美国人心中都有的“美国梦”。他们无一不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就能步入上流社会,成为受人尊重的人,就能拥有房子、车子,就会拥有一切。这种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事实是有许许多多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们辛劳了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时,他们不会埋怨社会的不公,却只会感到愧疚,只会觉得他们的失败是他们的内在因素造成的。可以说他们被这虚幻的“美国梦”蛊惑了。
其次,威利处于1930年代,工商业社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繁荣,商家利用多种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对当时的人来说,消费不仅是生活的需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种消费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人,但并非人人都享受到了消费的快乐,对一些收入低微的人来说追逐这种时尚得到的是难以摆脱的负担。《推销员之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种消费文化,在广告的刺激下威利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房子、洗衣机、冰箱,在房款付清的当天,威利因走投无路自杀。而物质繁荣也渐渐摧毁了给人以温情和安慰的传统观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利益关系。过去的老威格纳先生――威利的老板――是个善良的好心肠。人们做生意讲究信用,用人讲究尊重人的价值看重雇员的忠心。但是这样的日子过去了。被新兴的物质主义所取代,人们变得唯利是图,交情和功劳已经不再重要,这是像威利这种对人性充满幻想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他无法接受人老了就像“吃掉的桔子后扔下的皮”这样的现实,于是精神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第三,威利的最终根源在于他无法分清梦想和现实。在《推销员之死》里最正派的人就是资本家查理,他的目标和威利没有什么两样,而他最后成功了,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认清社会现实,不是追随“美国梦”的狂热者。他学会了不抱有激情去生活,没有威利那种至死都在追求的心醉神迷的精神。威利悲剧的真正根源在于他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无法将自己的梦想与责任和谐统一到一起来。剧本里对威利的梦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威利的成功推销员之梦;另一个则是威利一家梦似的生活氛围。他们的日子不踏实,仿佛没根似的。这种不踏实感和不安全感是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里小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剧本对威利梦的氛围渲染刻画出威利尴尬的生存现实。做梦是没有错的,威利错就错在他做了一个不该做的梦,他把自己的年华、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这个梦,但他死都没有明白这个梦是不可能实现的。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地位、金钱,而不是什么人缘和个人魅力。如果威利能够认清虚幻的梦想和冷酷的现实,不对虚幻的理想作不切实际的追求,他就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威利选择了自杀。死,客观看来,意味着威利的最终毁灭,意味着他的命运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但在威利本身,死却是他不肯放弃梦想,向命运抗争的最后一击。
上文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剖析了威利悲剧命运的根源,威利作为普通美国人的原型,他的悲剧命运可以被看作现代美国悲剧的浓缩版,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阿・马丁.阿瑟・米勒论剧散文.[C].北京三联书店,1987.
[2]阿瑟・米勒 .推销员之死[M].上海译文出版社.
再说说小沃森,在沃森的严厉管教下,小沃森产生了逆反心理,成为学校有名的“坏小子”、捣蛋鬼。12岁那年他买了一瓶黄鼠狼臭腺,当学校师生全体集合时,他打开了臭腺瓶,搞得整个校区臭气熏天。学校对此事作了严肃处理,让他暂时休学。他的小学校长还断言:这个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另外,在紧张的父子关系下,小沃森从13岁起得了长达6年的抑郁症,还患上了阅读障碍症。用了6年、换了3所学校,他才将高中念完,后来勉强上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小沃森成为一名推销员,但他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飞行和泡妞上。一位客户说:“你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会一事无成。”
看看这些,人们会觉得沃森父子俩糟糕透了,不仅命运多舛、为人不容,而且还口出狂言、差劲到顶。如果把思维定格于此,那就大错特错了。
只说沃森这个名字,人们可能不熟悉,但如果说“IBM”也就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就恐怕无人不晓了!要知道IBM的创始人就是沃森父子俩。
在40岁这年,沃森来到纽约闯荡,生产制表机、计时钟等办公自动化工具,由此踏出了时来运转、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和铁路公司都用上了他们公司生产的制表机,美国政府也向他们发来了订单,沃森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摘录】:我赞美敌人,敌人于是成为朋友;我鼓励朋友,朋友于是成为手足.我要常想理由赞美别人,绝不搬弄是非,道人长短.想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想要赞美人时,高声表达……这种爱心会一天天加强,越发具有保护力,直到有一天,我可以自然地面对芸芸众生,处之泰然.
----《羊皮卷.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该不该抓住别人以前的错误不放?’
上个月,跟父亲通电话,本来一开始很愉快的通话,可是父亲因为喝了酒的原因,最终通话以面红耳赤结束!原因是父亲拿我之前的错误来说事,一件件小事记得是如此的清楚!前天跟同事坐在一起吃饭,同样的,刚坐在桌上经理也拿我之前的错误,跟同事们分享!孔子曾说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错误伴随人的一生,我们也肯定有错就改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抓住小错误不放,重申指责,那么我们敢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又怎么可能得到培养发展?相反,这样的教育只会禁锢我们的思维!允许他人犯错误,给他人一个重新认识、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对于他人的错误,有人所用方法不当,不经意间就损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影响他人心情。
与其储存“过去”的错误,不如思考未知的“将来”。如果通过了解,发现别人在以前的工作经历中确有不当之处,可是现在已经痛改前非,那么,也要不吝啬地给对方以新的机会。
爱一个人,要用心,去善待!
庸人热衷于相信一些很玄妙但违反常理的事,有人相信钱能变成十倍的钱,结果那点可怜的养老金全被骗子骗走;有人相信股市人人可以赚钱,结果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只是肥了那些坐庄的蠹虫;有人相信买彩票、买是发家致富的捷径,结果日益滑向贫穷……真正的富人只相信l+l=2,无论一分分叠加,还是一元元叠加,只要相加的次数足够多,就能加出一个比尔•盖茨,哪用得着心急火燎地1+1=3?
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汽车推销员”,因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汽车而荣登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乔•吉拉德,就是一个深信l+1=2的人,他的人生格言是:“通往成功的电梯总是不管用的,想要成功,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而他的成功之道,只是做加法,尽量把工作做多一点、做细一点。下面不妨举几个例子,看看他是如何做加法的。
第一件事:每天打八九个小时电话。白天除了接待客户外,几乎一直不停地打电话,晚上还要接着打。不是每一个电话都会带来生意,但他知道,打电话越多,成交机会越多。假设平均打100个电话卖出一辆汽车,那么多打100个电话,不是可以多卖一辆汽车吗?
第二件事: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吉拉德介绍他的经验说:“在建立自己的卡片档案时,你要记下有关顾客和潜在顾客的所有资料,他们的孩子、嗜好、学历、职务、成就、旅行过的地方、年龄、文化背景及其他任何与他们有关的事情,这些都是有用的推销情报。所有这些资料都可以帮助你接近顾客,使你能够有效地跟顾客讨论问题,谈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了这些材料,你就会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可以让他们高谈阔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只要你有办法使顾客心情舒畅,他们不会让你大失所望。”
第三件事:客户跟踪。吉拉德每过一段时间会打电话给客户,像朋友一样聊聊天,问候一下客户的情况。一年12个月,他还会不间断地寄出不同花样设计、上面永远印有“I like you!”的卡片给所有客户,最高纪录是每月寄出16000封。
第四件事:利用一切时机散发印成橄榄绿、令人联想美钞的名片。每天一睁开眼,他逢人必发名片,见一次面就发一张,坚持要对方收下。他还喜欢在热门球赛的观众席上,整袋整袋地撒出名片。他解释说,销售员一定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在卖什么”,而且要一次又一次加深潜在客户的印象,使他们想买车时,马上想到“乔•吉拉德”。
总之,凡是有助于汽车推销的事,乔•吉拉德都会兴致勃勃地去做,而且做了一次又一次,永不厌烦。他从不投机取巧,从不耍奸使滑,只是把一个个“1”相加了亿万次,于是成了亿万富翁,“赚的钱比老板还多”。
成功永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只需依照最简单的逻辑,重复不断地做一些简单而有价值的事情,就足够了。可惜,正如老子所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成功的大路本来又直又平坦,普通人却偏爱走捷径,只想赚钱,根本不考虑来钱的途径是否合乎逻辑,结果走到死胡同里去了。
戴尔・卡耐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
这些除了卡耐基本人的不懈努力使他获得成功之外,他在其一生之中都对伟大人物抱着学习的态度,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成功经历对照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对生活的应付方式,这一做法,是卡耐基成功的原因之一。
尴尬的童年
幼年的戴尔与他的同龄小男孩相比,显得特别淘气。小时候,他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这与他以后在公众中广受青睐完全是两回事。由于营养不良,小卡耐基非常瘦小,头发也不是白种人那类美丽的金色,淡黄中略显灰褐。
可以想象,这样的小男孩在学校是不会受到太多注意的,但戴尔之所以能在学校有较高的知名度,完全是因为他的淘气。他做出的令人吃惊的恶作剧使他在同学间声名“显赫”。
戴尔13岁时还经历了一件事:这年,一名叫尼克拉斯・梭得的教师住进卡耐基家。戴尔从这位外来人身上了解了不少东西,视野大为开阔。
一天,小戴尔回到家中,经过梭得先生的房间,一阵“嗒嗒嗒”的声音吸引了他。于是戴尔轻轻地敲开门,见梭得先生坐在一个键盘前,手指不停地敲动,与之相应,桌上的一个屏幕竟显示出与课本书上一样工整的字来。当梭得给这个好奇的小男孩解释清楚后,戴尔惊讶地瞪着双眼,接着,他小心翼翼地走近键盘,伸手按了一个键,马上又缩回来,还不停地用另一只手抚摸着刚才按键盘的那只手指。
戴尔・卡耐基后来回忆说:“我永远记得这位高瘦的大胡子教师,当时我觉得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滔滔不绝的新东西,他开辟了我生活领域的新天地,也启迪了我的智慧。我至今记得,‘直觉’和‘心理学’这两个名词就是他教给我的,当然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
可惜,梭得先生在詹姆斯家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他搬出去以后,就一直杳无音讯。戴尔总希望有一天那位大胡子、宽边眼镜的先生会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直到他进入瓦伦斯堡师范学院前,他一直怀着这一梦幻般的期望。
在屡败屡战中成功
卡耐基进入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后,在学校里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学院辩论会及演说赛非常吸引人,胜利者的名字不但广为人知,而且还往往被视为学院的英雄人物,这是一个成名和成功的最好的机会。
由于遭受洪水,卡耐基家的农场损失惨重,玉米和小麦几乎颗粒未收。当时的戴尔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活,就会像父亲那样狼狈和辛酸。不能重蹈父亲的覆辙,但怎样改变呢?
戴乐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他想起了一年前母亲对他说的话:“你怎么不想想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呢?”的确,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避开劣势发挥优势是最佳的人生选择。最后,戴尔选定了目标――在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的演说赛中夺冠,并开始为之而不懈努力。但是,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卡耐基参加了12次比赛,却屡战屡败。
“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站起来。”戴尔・卡耐基这样说,也这样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06年,戴尔・卡耐基以《童年的记忆》为题发表演说,获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说家奖。戴尔在中学时代就有过写作的梦想,这篇讲稿是他写作的一次尝试,他的讲稿至今还存在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的校志里。
戴尔・卡耐基在学院公众演说赛中的获胜,是他走向成功的新的开始。
一次偶然的相逢改变了他的想法
卡耐基原先的目标,是想在学校里获得学位,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学校里去教书。但在快毕业的那年里,他发现同班的一个同学在暑假为国际学校推销函授课,每周所得的钱,比他父亲的辛勤所得还高出4倍。因此,他在1908年毕业后,做了一名推销员,但业绩却不算好。
难道自己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推销员?是自己缺乏勇气还是做错了什么?既然别人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我戴尔・卡耐基就不行?但接下去该怎么办呢?是回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去完成学业,如母亲所愿做一名教师或传教士呢?还是回到父亲的农场,去种植小麦、玉米和养殖牲口?还是……
有的时候,某个人的出现可能会改变另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卡耐基能成为世界知名人物,他的许多作品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萌发写作的念头却源于他与一位顾客的相逢。
这一天,卡耐基碰上了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老者想买车,卡耐基又背书似地背诵那套“车经”,可老人家并不怎么感兴趣:“无所谓的,我还走得动,开车只不过是尝一尝新鲜劲儿,因为我年轻时曾梦想成为汽车设计师,那时还没有汽车呢。密斯特尔斯和威廉・派克尔德和我一样在念中学……”
老者的话题,更加吸引了卡耐基。他详细地和老头探讨着公司创始人、汽车设计者的成功经历,两人对密斯特尔斯形成了共同的评价,对威廉先生即有不同的看法。渐渐地,话题又转到了卡耐基的生活方面。在这样一位陌生的老者面前,斜靠在车厢上的卡耐基讲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漂泊不定的生活和前些时间里的忧郁。
“那天凌晨,对着一盏孤灯,我才敢最终对自己说,‘我在做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如果我想要成为作家,那为什么不从事写作呢?’尊敬的老先生,您认为我的看法对吗?”
“好孩子,非常棒!”老人的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你为什么要为一个你不关心又不能付你高薪的公司卖命呢?你是不是想赚大钱?写作,在今天也是门好行当呀!”
老先生的谈话使他受益非浅。戴尔・卡耐基的胸中奔涌着要创作、要创造的激情。这种状态一直深藏在他的内心深处,今天被老先生的几句话又给激活了。那一天,他决定换一种生活。
从推销员到演说家
卡耐基对艺术非常向往,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出色的演员。他从别人那里得知,要想学习艺术,就得去纽约。抵达纽约的第二天早上,戴尔・卡耐基找到了位于西弗尔提斯的美国戏剧艺术学院。
一年以后,他感到自己并不具备演戏的天才,于是又回到推销的行业里,为一家汽车公司当推销员。
但这些工作都不合他的理想。他为没有实现在大学里的写作梦想、不能成就一番伟业而苦恼。后来,他说服了纽约一个基督教育年会的会长,同意他晚间为商业界人士开设一个公开演讲班。从此,他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成人教育事业。并意外获得巨大成功,直至成为当地的风云人物。但卡耐基不满足于此,他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演讲影响。
接下来,卡耐基在演讲中的数年来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卡耐基的信服力越来越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卡耐基课程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学生们聚集在他的教室里,听他讲课,学习他的方法,同时又以掌声鼓励他,购买他的书籍。这位指导者――戴尔・卡耐基在美国社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出名了。
当时,卡耐基还只是在美国国内大受欢迎,他的工作成果尚未影响到全世界,但就在这时,从古巴寄来一张购买他书籍的订单。那个古巴人叫罗吉,他在信中向卡耐基询问了许多问题。卡耐基开始非常惊异,很快就热情洋溢地回了一封信给他。原来这位罗吉和他夫人在公共场合上都很害羞,极害怕在公共场合上演讲,而罗吉又是一个律师,职业迫使他要学会公共演讲的本事,他只好向卡耐基求救了。这件事给卡耐基以深刻的启迪。看来,他的这套方法,不仅适用于美国人,而且也适用于所有渴望演讲成功的外国人。卡耐基课程后来在全世界广受人们的欢迎,这位古巴人的来信可能是卡耐基决意要把他的成功经验推向世界的最初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