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蜀道难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亲身经历和目睹这样的诗歌教学现状之后,我结合近几年对诗歌教学方法的摸索尝试,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现提出“吟诵,体验,研习,改创”诗歌教学模式,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吟诵。吟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策略。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音乐美就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吟诵诗歌时,我要求学生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小声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句读;这是学习诗歌的最起码的一点,先解决语言上的障碍,使学生能够识字。第二步,大声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和音韵,注意停顿和语气;教师可从声音的轻重,语调的缓急,停顿的长短等方面指导学生,这能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第三步,吟诵诗歌。学生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诗歌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诗歌的感情也有了一定的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来吟诵诗歌,这可以使学生自由自主地理解把握诗歌。我在教学《氓》《蜀道难》《登高》时,让学生先吟诵诗歌,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体验。长期以来,我们的诗歌教学无论是诗歌内容还是思想情感,我们都是愿意把现成的教参的答案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一直使学生处于接受的被动位置。学生的不参与直接导致了诗歌教学的失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所学的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诗歌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作者的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体验是吟诵的升华,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体验诗歌时,一定要注意找准切入点。在教授《蜀道难》时,我让学生从找出诗中相互照应的句子以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且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之危;在教授《登高》时,我让学生找准表示作者情感的词“悲”入手,体验诗人的悲伤情怀。
3.研习。诗歌的研习主要是学生在体验把握作者的感情之后,对诗歌进行的有效解读,包括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赏析,语言的品评以及技巧手法的赏析。诗歌的研习应注意整体解读与特色解读相结合。诗歌的整体解读有时需要联系时代背景,有时需要知人论世,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内容印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根据相关内容解读诗歌。
诗歌的特色解读一般是对本诗区别于其他诗歌的地方,或者是同一诗中本句区别于其他诗句的地方进行的有效解读。比如,《琵琶行》区别于其他诗歌的地方在于诗中对音乐部分的描写,那么我们就要重点赏析这一部分诗句,看诗人如何描写音乐。这就涉及到语言、手法、情感等内容。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蕴情感,就很值得揣摩推敲,我们就要对其进行重点研读。
诗歌的研习在组织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以教师的辅导为辅,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读、品、研中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4.改创。诗歌学完后肯定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意犹未尽而“蠢蠢欲动”,提笔赋诗。当然我们不主张我们的学生全部会写诗作赋,但适当进行诗歌改创对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有着积极的意义。
史建筑老师在诗歌教学时,常常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创。他称之为“文本变奏”。他的学生将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改创为一首词《钗头凤》:“高堂口,明镜头,容颜永驻何时有?世事恶,人情薄,白发满眼,肝肠满愁。叹!叹!叹!朝青丝,暮白首,无奈饮尽杯中酒。韶光流,志难酬,吾欲从头,天时不留。过!过!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让学生用诗歌进行过改创,不过学生更喜欢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改创。在学了《琵琶行》之后,学生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改写为:“傍晚,浔阳江头。漫山荻花随风起舞,吹散的白花斜躺在红枫叶中,红色中点缀的白那么醒目,那样凄凉。远处山无生机,近处江水悠悠。我的心情犹如这江,这山。”虽不是上乘佳作,但常练定会有更大收获。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不仅仅在于文字表意的丰富性和其内蕴的含蓄性,也在于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读起来更可体会它的抑扬顿挫。可是苍白的朗读,怎么可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怎么能让学生真正爱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不但看到美,而且读出美。对于充满美感的适于朗读的文章,应该不断引导,一步一步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感,使语言不再是死板的、平静无波的。
在讲《蜀道难》时,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1.预习课文时,要求熟读,结合课下注解理顺文意。此时只是要求不要读错字,不要读破句。
2.介绍作者与背景等相关材料,结合文本进行鉴赏,并在此基础上带上一定感情进行朗读。从内容上讲,三个自然段分别侧重写“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战祸之烈”。以赏析如何体现“蜀道之险”为例:①有学生提到“凋朱颜”是通过描写人的反映来体现其险。教师可以设题:“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害怕。既然是害怕,那么语调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揣摩进行诵读,应该体现出那种胆战心惊、颤颤微微之感。可以找两三个学生进行范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逐步完善。②借写景体现其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教师可以设题:能想象出这幅画面吗?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怎样读才能体现这种感觉?同样可以找几个学生起来读,其他人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这样在鉴赏的基础上,学生就不仅仅局限在了读通的层面上,而是能够注意结合文意,读出抑扬快慢。
3.鉴赏之后,重读课文,此时应有一定进步,有了抑扬快慢,注意了语速语调。教师可设题:如果只是注意了语速语调,是不是就可以打动人了?学生会提到感情。
4.这一步就要求分析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着体会,读出诗人的情感。再让学生朗读,展示,评价,完善。
5.放配乐范读(最好是教师自己示范),比较学生读的与名家读的效果。想要打动听众,必须要先打动自己。打动了自己,就得带上自己的感悟。那么这首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再试着带着自己的体会进行朗读。
一、由景至情至主题,逐步分析
我国古诗词的首要元素为景,其次为情,在景与情均具备的情况下,进入古诗词主题的描述。由人人都可以随口朗诵出的《静夜思》,到婉转拗口的《离骚》,无一不是诗人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情境之下迸发出的情思或心绪。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也要着重注意古诗词中的景,根据景思考其代表的意象,从而进行更深层的情的表述,情的认知,进一步把握诗的主题。
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由景至情,再至主题,对此逐步分析。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现“蜀道”之景,并且从诗词中,找出“鸟道”“天梯石栈”“黄鹤之飞”等意象,在学生脑海中勾画出一副雄浑壮阔,又危险之极的蜀道之景,为诗人所表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行铺垫和陈述,从另一方面领会到诗人借蜀道之难抒发人生艰难的愤懑之情。
在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含义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诗人的人生历程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诗人的角度出发,对诗词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该诗词。仍然以李白为例,众所周知,李白虽才华横溢,但是仕途坎坷,他早年奉召进京,曾有过一段十分风光的时日,曾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但奈何最终造奸人所害,仕途不得志,满腔热血被浇灭。于是肆意游玩于山水当中,放浪不羁,满怀浪漫情怀的同时有着压抑与心底的壮士未酬。以景入情进一步对主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词,认识简单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讲解古诗词的基础知识
时代在不断改变,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教育模式也应该随之发生新的改变。在新课改中,国家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自主、个性发展,即提倡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被迫学习的境况。这一方面在讲解古诗词的基础知识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古诗词虽然十分美好,但是其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很大,稍显枯燥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常难以被学生理解掌握,因此教师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获得教学中质的改变。
三、以朗诵吟哦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词
在古代,众多诗词都是与朗诵吟哦相匹配的,其中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为诗词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魅力。将其运用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培养古风之气,并且体会其中的深刻情感。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制度要求学生能够完整地默写出教材上的诗句,并且通过教材学习,从而对课外古诗词进行赏析。
这无疑要求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死记硬背,在多次循环重复之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十分不利于古诗词的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有效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魅力,而朗诵吟哦就是其中十分有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古诗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索优秀的朗诵材料,并且对自己的朗诵吟哦水平加以检验,使自己的朗诵能够饱含情感且吐字清晰;其次,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检验他们的朗诵水平;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进行停顿处的讲解,如“千古’风流人物”等语句,促使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之下,渐渐体会这首诗词的豪迈之感,以朗诵得雄浑壮阔。
一、在知人论世中挖掘人文底蕴
在我们实施的导学案教学中,知识链接部分往往包括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而这些作品的作者往往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或思想有一定的贡献或影响,因此,“知人论世”便成为人文底蕴挖掘的一个载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把握住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求知或探奇心理,把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内容三者紧密结合,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真善美教育。
如在教学《书愤》时,教师可围绕陆游的出生和遭际进行导入。陆游出身于爱国家庭,从小就接受到爱国教育,并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抗金复国的壮志。出身于国难之中的陆游,在仕途上屡招打击和排斥,北定中原的豪情壮志最终没能实现,然而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至死不休。这样的作者简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树立远大理想的必要性,同时为了理想应具有一种坚忍的毅力和奋斗不息的斗志,让短暂的生命活出价值来。
在教学《定风波》时,时代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生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可贵的是,在经历各种打击后,是否还能拥有像苏轼那样旷达潇洒、豁达坚忍的情怀,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经常对作品进行这样的解读,无疑能对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并于无形中熏陶和丰富着他们的道德情操。
二、在鉴赏人物形象中挖掘人文底蕴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包含着人物形象的鉴赏问题。传统的人物形象鉴赏显得乏味枯燥,已无法扣动学生的心扉,课堂很难打动学生。那么如何构建变空洞无味为形象可感而又打动学生的课堂?结合人文底蕴的挖掘,我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该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真实情感。写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意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简单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三句话,再辅以“阖”、“持”两个动作,就刻画了一位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祖母形象。写母亲,围绕“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和“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表现了母亲那感人至深的慈爱之心。写爱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唱妇随,夫妻之间亲密无间;阴阳两隔之后,“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托物抒情,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突出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情深”及作者对亡妻的无尽怀念。通过对这些典型细节的探讨,学生深深地被那种自然而又质朴流淌出来的浓厚的至爱亲情所感染、所熏陶。这时,教师可适机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敢于担当,要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要修德进业、自立自强、刻苦学习,以辉煌的成就报答父母、回馈社会。
【关键词】教师 课堂 学生 背诵 诗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71-0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背诵提出了“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的要求,可见,背诵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学习活动。
在背诵这个记忆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异,有的学生过目不忘,有的学生反复几次就能完成任务,有的学生背半天仍记不住。这些差异固然和他们的基础、智商、学习态度有联系,但并非是决定因素。笔者把“当堂授课当堂背诵”作为教学语文背诵篇目的目标,把“背诵方法的指导与技巧的点拨”贯穿于诗文背诵教学,借鉴他山之石,得出有效背诵诗文的“六招”:“美术招”“音乐招”“体态招”“慧眼招”“肢解招”“暗号招”。事实表明,“六招”背诵教学方法的实施,让学生的背诵活动变得轻松,记忆的个性潜能与差异得以最好地激发和均衡,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一、美术招
中国诗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量借景抒情、用意象去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为“美术招”提供了丰富的画源。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姚鼐《登泰山记》等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美术招”即采用画简笔画的方式把诗文所写的景、物、境大致勾勒出来作为背诵的提示画在黑板上或纸上,让学生看着画依着一定的次序去吟读、背诵,反复几次,再要求学生把画“印”在脑海中,在无图状态下进行初步的“热背诵”,课后早晚读节再进行背诵巩固。这样直观形象的背诵方法能让学生背诵轻松过关。为活跃课堂,也根据学生的特长特点,在用此招法时可按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老师在黑板上作画;二是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作画;三是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合作画。
例如,以“美术招”背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看图示吟背: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②羁鸟恋旧林,③池鱼思故渊。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⑤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⑥榆柳荫后檐 ,⑦桃李罗堂前。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⑨狗吠深巷中,⑩鸡鸣桑树巅。末段看总图: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音乐招
中国许多古典诗文意境优雅清丽,有高山流水的韵味,有古韵缭绕之隽永,故古人非“读”诗而是“吟”诗。后人据此为诗文谱之成曲,被广为演奏或传唱。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王维《山居秋暝》等。在教授此类诗文时,不应错过这些“美唱”。而且,记住了歌,学生就能记住诗文,一生受用。使用“音乐招”时,老师可以上网搜索要背诵的诗文的歌谱,下载打印分发给学生,并在课堂上用媒体设备放音乐给学生听、学、唱,达到背诵目的。在优美的歌声中,在抑扬顿挫的乐声里,学生不知不觉就能背诵全文。
例如,以“音乐招”背诵柳永的《雨霖铃》。在赏析完此词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有了作者与朋友难舍难分离别之情的心灵共鸣,然后播放《雨霖铃》歌曲的视频。唯美的水墨画面,真切动听感人的旋律,让学生受到“视听”的冲击。接着,老师分发打印的歌谱稿,老师或音乐特长生唱简谱,学生跟着唱词。有一定的熟悉度后,再放视频跟唱(或是录音机或是手机),直到学生耳熟能详。
“音乐招”一反传统的诗文背诵模式,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得到美感熏陶,因而备受欢迎。
三、体态招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教育家西塞罗说:“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为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教师的体态语作为一种课堂特殊的“教学语言”,它往往传递的背诵信息更形象,表现更有趣,方法更通俗。“体态招”即在课堂上就背诵任务用“指手画脚”、“挤眉弄眼”的“哑语式”辅助或让学生自己运用这种方法记住诗文,且还能领会和体验到来自背诵文本的内容和情感。背诵王羲之《兰亭集序》、李白《蜀道难》等均可采用这一方法。
示例:以“体态招”背诵李白《蜀道难》第一段前四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眼睛往上看,两手交插放胸前,表情露出感慨的神态,读“噫吁嚱!危乎高哉!”接着用右手比划“之”字形从低至高,最后手往天上指,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左右手各伸出一个手指,读“蚕丛及鱼凫“,用一个打开的手势意读“开国”,神态左看右看,意指“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用手势打出“四”和“八”,念“尔来四万八千岁”,接着摆手,并且用右手一点,读“秦塞”,用左食指和右食指一钩,读“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左手徒手画Λ型,再两臂摆飞状,读“西当太白有鸟道”,接着用右手从竖着的左手平行而过,读“可以横绝峨眉巅”。)
四、慧眼招
中国的诗文,文词凝练,骈偶运用,字句工整,反复回环,一唱三叹。“慧眼招”即要求学生在背诵的时候用一双“慧眼”去善于发现背诵文本的句式规律,抓住重点词语,像挖地瓜一样,只要抓住一根藤,就会把地瓜拽出来。这一方法可用在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诗经·秦风·无衣》等全文,韩愈《劝学》、贾谊《过秦论》等某些片段上面。
示例:背诵诗经《秦风·无衣》的“慧眼招”。
只要重点记住了圈出来的词语,再记住相同的诗句,且在“同仇”、“偕作”、“偕行”做一些逻辑上的记忆,即我们的士兵先在思想上“同仇”,接着在平常的训练中“偕作”,最后是大家一齐去抗击西戎入侵者而“偕作”。故用这样的“慧眼”方法去处理类似在形式上有“藤”(不画框)贯串其中的诗文,格外记住不同的“地瓜”(画框的),如此背诵显得容易和轻松。
五、肢解招
有些诗文一些段落,篇幅既长又无景无物,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肢解招”即化大段为小片段,化小片段为小层次,一句句吟读,一句句背诵,从慢至快,从快到“自动化”,然后再回过头背诵进行“回环”连接,直至全文,熟能生巧。如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李密《陈情表》、贾谊《过秦论》等。
例如,用“肢解招”背诵司马迁《屈原列传》第三段中小片段。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上面引用的是一些“议中有情”的句子,如果不用方法加以点拨就让学生背诵,学生会觉得没有乐趣。所以在授课的时候让他们对这个片段进行小层次的划分,“肢解”成四部分(上段已用单竖线划分),并讲明第一层是为什么写《离骚》,第二层是“离骚”之义,第三层是小释“天”和“父母”,第四层是承接第三层进一步议人遇到困难时出现的常情。“肢解”后,教师再通过语言的引导(问层义)让学生一一用原文回答,反复回答与吟咏,达到巩固记忆即可。
六、暗号招
“暗号招”即在学生初步理解和背诵诗文的基础上,用老师出上句学生答下句、学生出下句老师答上句等方式来考查和巩固学生背诵的一种招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使进行中的背诵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更加兴奋,往往都抢着答“暗号”,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这样学生就有了背诵的兴趣。这一方法对在古诗文中出现的整句、骈偶句、名句尤其有效。
示例: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铁马秋风大散关; 师:楼船夜雪瓜洲渡。
男:此情可待成追忆; 女:只是当时已惘然。
……
诗歌作为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其简约的表达方式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正确、恰当的理解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文学知识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阅读诗歌还可以借助作者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就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诗歌鉴赏活动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求抛砖引玉。
一、借助诗歌内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理解诗歌中所涵盖的内容,其中包括作者的政治抱负、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的生活态度、作者的人文理想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他们已经接触诗歌好几年了,所以,在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等等。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补充,完善每首诗歌所真正表达的意思。真正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所要阐述的观点、所要阐明的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还可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鉴赏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在作者描述的情境中,体会到作者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力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等等。教师要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和所表达的感情中,学会热爱自然,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从而使学生的素质水平得到提高。
二、在鉴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其含义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通感、设问、借代、用典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及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伏笔铺垫、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等进行分析,这也是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也是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题目,然而,实际上学生对诗歌的特点认识不足,把握不准主题;综合分析能力弱,思路不清楚,甚至有些学生只是死搬硬套地将教师讲的一些知识拿到做题过程中,完全脱离了原文。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分析诗歌,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言
志、在抒情,哪个词是这首诗歌的主题词等等,然后加以分析,使自己的分析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以正确回答问题。
例如:在鉴赏郑谷“海棠”时,有题目设计为“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还有陆游的“秋波媚”,问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等等。这些都是在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以陆游的“秋波媚”为例,下阕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抓住重点,还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以提高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水平。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学者林从龙先生曾来我校讲学,对中华诗词的历史地位、社会功能、鉴赏标准作了精辟的分析阐释,并提出让中华诗词进入校园,在中学和大学开展诗教的主张。听了林先生的讲演,我深受启发,便在语文教学上有意识地尝试诗教,并将诗教渗透在新课导入、分析鉴赏、课后总结这一教学过程的各重要环节中,起到了为语文教学造情激趣的作用,效果良好。
一、巧作导语,情趣顿生
利用诗词作导语,有机地导入新课。能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心弦为之一动,兴趣骤然之间即可激发起来。
在教学李白《蜀道难》时,我以王安石的一首谜语诗作导语: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
走入绣帏寻不见,任它风雨满江湖。
根据这首诗可猜出四个唐代著名诗人的名字,每句各猜一个诗人。由于诗歌极富谜趣,学生兴致很高,很快有人猜出第一、二句诗的谜底是贾岛和李白,第三、四句在我的启发下猜出是罗隐和潘阆。由此导入唐诗单元,并引出了李白。学生的情趣顿时被调动了起来。
教学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时,我列举了下面一些诗(词)人咏杜鹃的诗(词)句。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秦少游《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由这些诗(词)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了作为鸟类的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还使学生明白了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从而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教学《荷塘月色》可用咏月的诗词,如林逋的《梅花》、坡的《花影》;教学《黄鹂》可用杜牧《江南春》一诗;教学《过万重山漫想》可用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教学《咬文嚼字》可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教学《失街亭》可用《三国演义》卷首词杨慎的《西江月》。这些诗词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为新课的教学造情激趣。
二、联类引申,情趣盎然
教学过程中,对课文的讨论分析、鉴赏评论,内容若与古今诗词相关相联,我会不失时机地联类引申,使分析讨论向纵深拓展,在内容上力求开掘深广一些,从而将学生的理解认知也引入深广的境界,以期收到情趣盎然的效果。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时,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饮酒放歌的狂放性格,我结合杜甫的下列诗句来让学生鉴赏: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通过杜诗的鉴赏,学生对《将进酒》中的重点诗句及李白狂放之情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的写法,领悟作者表达的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我把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与文章对照分析: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词抒写了丈夫赵明诚去世后的伤感忧愁之情。景物依旧,可是人事全已休。这一点与《项脊轩志》有相似之处。通过这一联类引申,增加了学生对课文认知理解情趣。
还有,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与古今离别诗联系起来赏析,如柳永《雨霖铃》、杜枚《赠别》等;教学龚自珍《病梅馆记》,可与他的《已亥杂诗》参照理解文章;教学普希金《致大海》,可与歌吟自由的诗相联系,如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的《囚歌》等。
三、妙为结语,情趣绵长
在教学教程中,总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好的导语能使学生耳目一新,情趣顿生,那么,精妙的结语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意味隽永悠长。为了使总结这一环节达到这种效果,我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尝试用诗词作结,效果不错。
教学完《勾践灭吴》,为了让学生从勾践的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转败为胜的史实中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明确人处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这一道理,我用郑燮的《竹石》来作结语:
绿竹扎根在岩石的缝隙里,经历成千上万次风刀霜剑的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勾践失败后仍能坚韧不拔,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灭掉吴国,转败为胜,不也象竹石那样坚强吗?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讲完王勃《滕王阁序》,我用王勃的《咏滕王阁》作结语,让诗文互见,强化学生的印象。
诗歌凝炼含蓄,概括了序的内容,透露了盛衰无常的意旨,这与序文对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山川秋景的寥廓壮美的具体描绘有明显的不同,但亦各有千秋。我们将诗文结合起来把握,也能感悟到各自内容和写法的妙处,令人回味无穷。
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与现代汉语距离远、差异大,失去了语言环境,学生们对文言文本身有太大的陌生感。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他们学习文言文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出题形势,他们也只能舍弃对文言文的深入学习。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是出于对文言文的感性的认识:或者文章的语言优美,或者教师的讲解生动;还有不少学生是迫于考试的压力。再加上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力气用在讲解文言语法上,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背诵和做习题。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阅读文言文的体验,更不要说创造性阅读,以致逐渐对文言文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二、从教师方面看,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多的是选用串讲方法,不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单纯的给学生讲解译文,学生只管机械的记忆,很少有师生互动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应有的激情与活力。这种教学方式既无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也无法养成学生们的审美趣味。由于教师的教法单一,学生唯师是从。在教师津津有味和口若悬河的讲解中,课堂越来越枯燥沉寂,学生愈来愈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要改变高中文言文教学令人担忧的现状,一味地归咎于学生,怨天尤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精心设计导语,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好的导语对于教好一堂课,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比如,我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人镜,唐太宗由此而能明得失。那么这面镜子又是怎样照出唐太宗的斑点与瑕疵的呢?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都急切的想知道魏征是如何进谏的。二、运用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介绍古代文化知识,比如古代的历史纪年、人物称谓、科举制度、传统礼俗、职官制度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或介绍作者生平,或讲述与课本有关的故事,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教《报任安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我给学生介绍了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隐忍苟活”,最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这部历史著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欣赏名家风采,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导致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一些历史人物不了解,因而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就可能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图片、音乐、影片等一些现代化教学技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历史,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顺利地走进文本。如在学习《荆轲刺秦》这篇文章时,可让学生用几幅图画把文章的故事情节描绘出来:1.易水送别;2.图穷匕见;3.秦廷刺杀;4.壮士就义。再如讲《蜀道难》时,我通过网络找来了名家配乐配景的朗读视频,在学生排除字音障碍后,给学生们放视频,当感情饱满激昂的“危乎高哉”喷薄而出之时,学生们被完全吸引进去了,听完后,都主动举手要朗读课文。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堂课的效果非常的好。
四、注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全貌。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对名句名段,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而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音韵美,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文章中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愿意读,喜欢读、背。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使其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
五、注重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