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熙凤人物分析

王熙凤人物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形象再现

1.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多达四百人的人物中,塑造得最饱满、最鲜活、最生动、最具生活气息的,当属被贾母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红学前辈王昆仑(2003)在评论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足见王熙凤对广大读者的魔力与魅力。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完全得益于其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她的语言,我们就可以窥见她独特的性格,而阅读时就能感觉她正栩栩如生向我们走来。

因此能否同样在《红楼梦》英译本中,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那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到原作的神韵和艺术价值,是我们分析和评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文是否“忠实”和“传神”的重要方面之一(崔妍,2004)。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8), 堪称经典之作。本文拟援引数例,具体分析杨译本处理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原则和方法及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产生的效果,以供借鉴。

2.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及其形象的再现

2.1 理论基础

本文将以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分析小说人物语言翻译的原则。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国内翻译界有着重要影响,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正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二者的区别在于:语义翻译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语义,只在原文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交际翻译注重读者反应,忠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为此,译者可对原文进行修正。在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交际翻译使译者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充分发挥译语优势,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Newmark,1982)

但与此同时,纽马克认为这二者是不能绝对区分开来的,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方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2.2 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翻译及其形象再现

著名红学专家吕启祥(2004)在《百家讲坛》之《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一讲中,曾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向我们解读了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即机心、辣手、刚口。本文也试着从这三方面结合《红楼梦》原著(1978),略引数处能反映王熙凤独特个性的语言,并对杨译本相关翻译作出简要评论。

2.2.1 机心。人们常说,凤姐“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心机极深细”,是指她心计之多,机变之速。我们首先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对此窥见一斑。贾府犹如一个小社会,各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而作为荣国府当家奶奶的王熙凤却能应对自如。她常常就像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猜测对方的心理,从而变风测向。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大观园组织诗社,探春众姊妹来找凤姐,想请她作监社御史,请看凤姐如何应答:

例1.凤姐笑道:“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然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拘我,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第四十五回)

杨译: “Don’t try to fool me.” Hsi-feng laughed. “ I can guess what you’re after. It’s obviously not a supervisor you want but amint-master to supply you with cash. You must take it in turns to play host in this club of yours, and because your monthly allowance aren’t enough you’ve thought up this scheme to rope me in so that you can milk me. Isn’t that the idea?”

从凤姐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聪明和乖巧。她不识字,不会作诗,因此当探春说想请她作监社御史时,她立刻猜到了她们的真正来意是想向她要钱,只是不明说而已。难怪李纨说“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第四十五回)。杨译十分忠实于原文,对“别哄我”,“进钱的铜商”,“轮流作东道”几处的翻译都做到了语义对等,属于“语义翻译”。而将“拘我”译为rope me in,“好和我要钱”译为milk me,则显示了译者对译入语娴熟的掌握和高超的翻译技巧。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ropein是一个俚语,意为persuade(to take part in an activity), 而milk是一个比喻说法,意为extract (money, information, etc) dishonestly from a person, 用在此处再恰当不过了,能更好地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不能不说是译者的一个创造,而凤姐聪明机智的形象也就凸现出来了。

2.2.2 辣手。贾珍曾说她“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第十三回)。王熙凤的这种杀伐决断,即辣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她有治家的非凡才能,这一点在《红楼梦》“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她不怕得罪人,面对困难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敢作敢为。一上任,她便宣布:

例2.“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第十四回)

杨译: “Since I’ve been put in charge here I dare say I shall make myself unpopular. I’m not as easy-going as your own mistress who lets you do as you please; so don’t tell me how things used to be managed here, but just do as I say. The least disobedience will be dealt with publicly, no matter how much face the offender may have.”

这一段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几乎无可挑剔,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句式,而且将凤姐果敢和严厉的口吻展现无余,读之同样给人以巨大的威慑力。一个威重令行、果敢决断的王熙凤便在译文中复活了。

另一方面,王熙凤的辣手则更多地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为了一己之私,她往往不计后果,不惜逼死人命,甚至杀人灭口。《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即“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当净虚老尼求凤姐强逼退婚,起初她并不想理睬,但还是经不住老尼的一番激将,说道:

例3.“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第十五回)

杨译:“You know me. I’ve never believed all that talk about Hell and retribution. I do what I please and am always as good as my word. Let them bring me three thousand taels and I’ll see to this for them.”

这一段文字虽短,却很好地表现了王熙凤,为所欲为,毫无顾忌的性格特点。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句式结构和意义均与原文吻合,也出色地再现了这一形象。

2.2.3 刚口。借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说书女艺人的话:“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我们用“刚口”来形容王熙凤的出色的语言才能,也就是“言谈极爽利”的风采。在贾府中,凤姐深得贾母的喜爱,这与她口齿伶俐,说话风趣,善于讨贾母欢心是分不开的。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母在大观园游玩,谈到她小时候贪玩不小心跌了一跤,头上留下了一块窝,王熙凤听了,说了一段非常风趣的话:

例4.“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地碰出那个窝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第三十八回)

杨译:“Obviously our Old Ancestress was destined from birth to good luck and a long life: that’s why the gods dented her head-to hold her good luck! The God of Longevity originally had a dent in his head too, but it was so stuffed with good fortune it swelled up instead into a bump.”

一个小小的窝儿,王熙凤竟然也能说出如此兴趣盎然的一段话来,而且是张口就来,却又能完全对时对景,说得十分圆满,十分喜庆。她紧紧抓住贾母希望享福长寿的心理,引用老寿星的例子,投其所好,而又没有特意讨好奉承的痕迹。杨译属典型的语义翻译,非常忠实于原文,而用英文大写强调了“老祖宗”和“寿星老儿”,则能引起译入语读者的注意,体现了凤姐赞叹老太太福寿双全的语气,又属于“交际翻译”,读来同样趣味无穷,一个伶俐活泼,千方百计要讨老祖宗的欢心和宠爱的凤姐便跃然纸上了。

王熙凤不识字,不会吟诗作对,她的话没有书卷气,但却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鲜热辣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她的话中,随处可见大量的俗语、俚语、歇后语、拟人、谐音、对偶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口语中的精华,充分显示了她的智慧和亲和。仅举两例:

例5.“姨妈瞧瞧,那个里头不知顽了我多少去了。这一吊钱顽不了半个时辰,那里的钱就招手儿叫他了。只等把这一吊也叫进去了,牌也不用斗了,老祖宗的气也平了,又有正经事差我办去了。”(第四十七回)

杨译: “Look here, aunt,” she said. “Goodness knows how much of my money has been swallowed up by that. It’s less than an hour since we began, and already the money in that chest has beckoned to this string of cash. As soon as this string’s gone in too we shan’t have to play any more, and our Old Ancestress will have got over her temper. Then she’ll send me off to attend to my duties again.”

这一回中,王熙凤输了钱故意不给,薛姨妈笑她小气,她回说了这一番打趣的话。句中箱子里的钱向桌上的钱招手这一拟人形象,多么生动啊,读之让人忍俊不禁。杨译采用直译,重现了这一拟人手法,同样收到了让读者会心一笑的效果,较好地再现了凤姐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

例6.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第四十五回)

杨译: “I’m no hand at versifying,” Hi-feng answered. “All I can do is come and join in the eating.”

上例中,凤姐使用了谐音,很好地表现了她的风趣幽默。杨译对于谐音的处理,不尽如人意。凤姐将“诗”谐音为“湿”,并与“干”对比,带有一丝自嘲的口吻,起到了很好的打趣的效果。也许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发音方面的差别,此处谐音不可译。为了让译语读者一目了然,译者采用了“交际翻译”,直接译出了语用意义。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却也失去了原文俏皮、谐谑的风格,这也许就是翻译的遗憾吧。

3.结语

王熙凤是曹雪芹用浓墨重彩所刻画的人物。她的形象之所以如此丰满,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主要得益于她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语言是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外在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便可了解人物个性。同样,通过翻译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便可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移植到译作中去(王治江,2004)。以上我们结合《红楼梦》原著,援引数例王熙凤的语言,从机心、辣手、刚口三方面分析了她复杂的性格特征。同时,结合杨译本中对应的王熙凤的对话的翻译,采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予以适当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译主要以“语义翻译”为主,无论从句式结构,还是句子意义,都力求忠实于原文,这与杨氏“翻译作品可以多一些异国情调”的主张有很大关系。但是,当原文过于含蓄或不可译时,杨译也采用了大写强调和直接译出语用意义等方法,以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而这又属于“交际翻译”。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根据译者的意图会有所侧重,两者并不彼此排斥,而是为重现原文信息和人物形象而采取的两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手段。正因为如此,王熙凤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才能在西方读者中复活,达到“骂凤姐,想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效果,而杨译本也才能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 崔妍.论《红楼梦》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及其在英译本中的体现[A].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4]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UK: Pucamon, 1982.

[5] 吕启祥主讲.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Z].CCTV10《百家讲坛》,2004年12月14日.

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第2篇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消息传开后,宁府上下都在议论说:“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果然,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然后“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并宣布从严管理的施政纲领,她警告大家:“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紧接着,她分析梳理了宁国府的现状,指出管理上的五大弊端:“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王熙凤“新官上任三把火”,烧毕,立即针对宁国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整顿。她把仆人分成若干个班组,把责任落实到人;有人单管人客往来倒茶;有人单管本家亲戚茶饭;有人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茶供饭、随起举哀……总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她特别责成管家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做到有安排有监督。这还不够,为防止来升家的徇私开后门,还警告说:“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

为保证令行禁止,王熙凤以身作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很晚才休息,其时间观念比任何人都强。忙得“茶饭也没工夫吃得,坐卧不得清净。刚到了宁府,荣府的人又跟到宁府;既回到荣府,宁府的人又找到荣府。”她宣布:“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她威重令行,不怕得罪人。第二天一个人迟到,她毫不客气,“顿时放下脸来”,喝命拉出去打二十板子,又革他一个月银子。同时警告:“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打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为什么她越来越严,因为第一天是明知故犯,第二天是有意对抗,第三天就不可问了。由于王熙凤严明家法,秦可卿丧事期间,宁府上下都“不偷安推托”,“日夜不暇,筹划得十分整肃”。

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第3篇

首先,要有担当重任的信心和勇气,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揽事。当贾珍提出要王熙凤过来主持丧葬时,王夫人担心王熙凤没经过这类事情,怕她料理不起,而王熙凤“素日最喜欢揽事,好卖弄能干”的性格此时表现得十分充分,她主动表示可以接办这个事情。王夫人悄悄地问她:“你可能么?”她果断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不过是进而照管照管。便是我们不知的,问太太就是了。”王夫人见她主意已定,态度坚决,只好依允。王熙凤敢于揽事的胆识是她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交织产生,一些单位或经营者被推上风口浪尖,经受严峻的考验。当发展遇到阻力、事业受到挫折、经营发生不善、面临艰难困苦时,特别需要有胆有识之士果敢地站出来挑起重担,以负责的态度抓好工作,摆脱颓势,改变局面。如果关键时刻避重就轻,不敢负责,要振兴一方事业是不可能的。作为领导者应注重培养部属勇于负责的精神,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而职场上的任何人都应该具有“事业兴旺匹夫有责”的胆气,用人之时当仁不让地施展才华,赢得信誉。

其次,要对实际情况准确地分析判断,并形成清晰的管理思路。王熙凤受命于宁国府危困之时,上任伊始,虽然踌躇满志,却不乱烧“三把火”,而是保持了冷静的头脑。当王夫人问她的打算时,她回答先要“理出一个头绪来”。于是,王熙凤对宁国府的现状作了认真分析:“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要用费,滥交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一番分析,找出了宁国府管理上的弊端。接着,王熙凤对症下药,使得管理走上了正轨。相形之下,如今有的领导上任伊始,就急于“烧三把火”,力图快出政绩,博得喝彩。非但达不到意图,还造成了损失浪费。这方面的“学费”可谓没少交,教训值得吸取。

再次,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是落实责任制,做到各尽其责。王熙凤走马上任抓的第二件事,就是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详细分工,并明确了各自的责任,连灵前上香、添油、挂幔的责任都予以明确,各人所在的位置、工作时间都规定得清清楚楚,还建立了失职损坏东西必须赔偿的制度。王熙凤通过责任制这只无形的“手”,将宁国府人员牢牢地掌控起来,并按照她的要求去干事情,克服了忙乱现象,纠正了拈轻怕重行为,避免了丢失东西。先前那种紊乱无头绪、偷安窃取等弊端得到了克服。今天各行各业抓管理,责任制仍不失为有效的办法,许多单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有的单位却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不妨以王熙凤为鉴,下工夫完善责任制,切不可丢掉这个“法宝”。

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悲戚

《红楼梦》中王熙凤作为“胭脂粉堆里的英雄”人物,我一直都是抱着赞美的态度来看待这一人物的,其被人称之为“胭脂虎”的种种行径背后都是带有着那种情非得已。我认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 身为管理者的悲戚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凤姐是有着非凡的理家才能的,“协理宁国府”充分证明了凤姐的理家才能。可是在她把两个大家——“荣国府”和“宁国府”料理得头头是道的时候,留下的是什么呢?是众人的赞赏还是众人的埋怨,孰多孰少谁能分辨?

在我认为应该是怨气大于赞赏吧,因为每一个说到凤姐的人没有一个是完全持已赞许的态度,轻则在赞许后发出一句无奈的感慨,用周瑞家的话来介绍就是:“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知道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了些。”重则背后骂你骂的无商量,如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对同事人等说道“……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得人的。”第六十五回兴儿在尤二姐面前说凤姐是“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他。……”其难听的程度都可以用难以启齿来形容。当然从这一句句的怨声中我们也看到了作为一个管理者的一种“身为人上”的悲戚。

二 身为女性的悲戚

红楼中第五回对风姐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首先,身为孙媳妇的悲戚。其实这个身份在贾府中不算是高身份,但是却凭着老太太的宠爱,王夫人的亲戚关系走向了荣国府的管家地位。但是也就是这种顺水推舟般的权利让其走向了“骑在老虎背上难下”的境遇。身为长房邢夫人的儿媳,却同王夫人住一起,这固然引起好弄“左性子”的邢夫人的处处刁难。即使违反宗法纲常的刁难,王夫人也不站在王熙凤这边,王熙凤当众没脸,她暗暗落泪,也不敢说话。她虽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但也不能僭越,在王夫人同意后她才敢接过宁国府的对牌。在十锦春意香袋事件中凤姐被王夫人冤枉后是“又急又愧,登时紫涨了面皮,便依炕沿双膝跪下,也含泪诉道……”由此可见即使是凤姐也无法挣脱宗法制度的桎梏,在这种纵横复杂的家庭和制度下,是身为孙媳妇身为女性的必然悲戚。

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第5篇

首先我以歌曲《枉凝眉》开头,当歌声想起时,我相信同学们的思绪会随着歌声飞扬,会想到林黛玉,贾宝玉,想到两个人的爱情。以这样的情景导入使课堂进入了一种美的情景。在讲课过程中又穿插使用了黛玉、宝玉、王熙凤的剧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我把这些安排在了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展示,以防学生把黛玉就想成陈晓旭,把宝玉就想成欧阳奋强,阻碍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我通过对“点评式读书法”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运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王熙凤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三角”“吊梢”等词来体会她的刁钻狡诈,注意“威不露”一词来体会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阴险,并且让学生齐读两遍,以活跃气氛加深理解。接着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低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真是一石三鸟,她能用一句话就把在座的各位一一拍遍。王熙凤不但善于辞令,而且善于表演,一瞬间她就能变换好几种表情,变化速度之快让我们读者都瞠目结舌。所以这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我选择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注意“真有”“今儿”“才”这几个非常传神的字眼。朗读效果很好,尤其是王熙凤的扮演者王哲同学有些地方确实读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本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点,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课突出了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课堂中心明确,学生忙碌而有序,始终紧紧围绕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展开赏析,学会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运用了点评式读书法。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改进之处

(1)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僵硬,我讲的过多,学生虽有参与,但仍然不充分。总是担心学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个同学可能会很好。再说答案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独到的表现。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共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这就好像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根基,分析得再多,到最后仍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到最终也无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应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以致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时间安排不合理。

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第6篇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潘金莲和王熙凤这两个相似的人物,从她们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时所采用的不同的手法和语言来透视《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文学界对它们的关系有“《红楼梦》深得《金瓶》之‘壸奥’ ”的说法。这种说法有它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 人物性格 人物塑造 语言 继承 发展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里我们就是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潘金莲和王熙凤来透视《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种种关联。

(一)

潘金莲和王熙凤分别是《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这两个主要人物是两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们的性格有着相似之处,又有着不同的地方。在她们的相同性格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自私自利、阴险狠毒、聪明狡猾。虽然她们二人都追求私欲,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她们追求的目标不同。潘金莲追求,而王熙凤追求金钱和权利。然而,不论是对什么的追求,这些都是她们两人性格的外在表现。

《金瓶梅》中关于潘金莲的身世是这样介绍的:(《金瓶梅》第一回)

“这潘金莲却是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缠得一双好小脚,所以就叫金莲。他父亲死了,做娘的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闲常又教他读书写字。他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二三,就会描眉画眼,敷粉施采,品竹弹丝,女工针黹,知书识字。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致,乔模乔样。到十五岁的时节,王招宣死了,潘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与张大户家……长成一十八岁,出落得脸如桃花,眉弯新月,张大户收做妾了,不料不到半年,张大户得了重病。主家婆恐为金莲所蛊惑,将金莲百般苦打。大户知道不容,却赌气暗陪房奁……因此上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为妻,……其实这金莲仍是大户的外室。”

后来发生的金莲毒死武大事件,其实已经是金莲开始她的“欲望之路”的先兆。武大死后,潘金莲和西门庆又将荒唐的声置于庄严的超度亡灵的念经声中。从这里可以看到潘金莲对的无度追求是多么的荒谬!也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狠毒、放荡的潘金莲形象。

《红楼梦》里在秦氏的葬礼上也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秦可卿一死,宁国府没有了主家之人,王熙凤一方面协理宁国府,对宁国府的弊端看得清清楚楚,把秦可卿的丧事办得井井有条,风风光光;另一方面,她又在送殡的过程中“弄权铁槛寺”。为了区区三千两银子葬送了一对青年男女的性命。在情深似姐妹的秦氏的丧礼上,她的贪欲表现得何等深刻!她已经将贪欲置于其它一切之上,而成为一切行动的最终动力。

潘金莲在西门庆家中面对无以计数的竞争对手,心中的最高追求——,又开始驱使她努力进行斗争,在除掉了几个眼中钉,肉中刺之后(激打孙雪娥,逼死宋惠莲)。 她又将矛头直指漂亮,老实的李瓶儿。李瓶儿本来就深得西门庆的喜爱,后来又怀孕生子。看到眼前的一大一小对自己的巨大威胁和阻碍,金莲又痛下了杀手。她首先将魔爪伸向了襁褓中的婴孩——官哥,一条险恶的“獒犬之计”令善良的李瓶儿失去了爱子,最终在金莲的恶语恶声中病丧黄泉。她的狠毒阴险之心淋漓尽致的展露在读者面前。至此,金莲重新收复失地,与西门庆一味的追求那变了态的。这也使得她和西门庆没有任何夫妻感情可言,而仅仅是近似于禽兽的的欲望。彼时西门庆在武大的灵堂上胡作非为,而此时潘金莲在他的灵堂上又重新上演了这一幕。她与女婿陈经济在灵堂后为非作歹,既而开始偷情生活。事发之后被吴月娘狼狈赶出家门,又因为住在王婆家而勾引上了王婆的儿子王潮儿。此时此地的潘金莲已经到了色魔的地步了。

事情就是这样的相似,《红楼梦》中也有这样的情节出现。王熙凤在遇到尤二姐事件时也和潘金莲有着同样的表现。但是凤姐毕竟是出身于贵族之家的千金小姐,从小受到封建礼教之外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打小就以男孩身份教养,使她具有与众不同的“杀伐决断”的能力。这就是使得她们所采取的手段有所不同。王熙凤在处理尤二姐事件时使用了更加高明的手段,精心的策划了一切。

贾琏在宁国府和尤二姐意外邂逅,故而产生了要娶尤二的念头,在贾蓉的极力撮合之下,成其好事。凤姐知道此事之后,并没有像金莲那样痛哭大骂,而是一反常态的主动,亲自将尤氏风风光光的迎接到贾府,并且让贾府中的大大小小都知道自己的贤惠、宽容,并以此在贾母面前来展示自己的乖巧、听话。如此种种也是为了放松贾琏和尤氏的警惕,来博取他们的信任,好进行下一步计划。与此同时,又在背后极力挑唆尤二姐原订亲家张华来状告贾琏和尤二姐,并由此来作为兴师讨伐的由头,既出了这口恶气,还给了尤氏和贾蓉一个下马威,更在钱财上有了不少收获——两百两银子的进账。这个贪心的王熙凤在争风吃醋的时候也不忘贪图钱财。

王熙凤在事理上占了上风不说,日常生活中也不停歇,指使秋桐指桑骂槐,命令丫头善姐仗势欺主。又巧妙的以补药之名,令尤二姐喝下坠胎之药。致使琏二的唯一的子嗣在未成形的时候被扼杀在母亲胎中。而她也达到了最终的目的——弄巧用剑杀人的目的。这和如兴儿对尤二姐诉说的一样“她(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在这里她又故技重演了。继续采用“绵里藏针”这一老招来解决贾琏的外遇事件。

王熙凤在处理尤二姐事件里杀人并非像金莲之辈是为了争风吃醋,而是另有其“政治目的”的。试想一旦尤二姐生有子嗣,显而易见,王熙凤的地位就会有所动摇。而且还有另一个原因,尤二姐吞金死后,为了办丧事,贾琏找凤姐兑钱,凤姐以事为由左右推脱支应,并借故走开。去找尤二所留的财物,发现尤二柜中仅几件破旧衣服,其他物件被“洗劫一空”,可见在尤二姐死后,王熙凤也是获利颇丰啊!在这里她又达到了她的金钱目的,实现了她的金钱欲。

同样是面对丈夫另结新欢,潘金莲的行为、语言,大胆夸张,“明人不做暗事”矛头直指事情的中心——李瓶儿和官哥。而王熙凤则不同,她笑脸相迎之下,又在背后捅了尤二姐一刀。相同的事件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读者看到的人物是如此的不同。一俗一雅两个人物跃然纸上。但是这两个善妒的女人的阴险狠毒实在让读者惊心。

两位女主角在对私欲的追求上的阴狠可谓不相上下。从她们对各自的私欲的不懈追求中也能看出,王潘二人在性格上的又一相同之处,那就是与众不同的机智,聪敏和智慧。她们的智慧、聪敏被用在各自的争宠献媚,算计陷害他人之上,真是另有一番味道!

潘金莲的有情趣是西门庆宠爱他的一大原因。西门庆给各个妻妾送花,金莲不等西门庆相赠上来就摘,被西门庆捉到,道:“怪小油嘴,趁早休动手,我每人赏你一朵罢。”……潘金莲笑道;“我儿,你原来掐下恁几朵放在这里,不与娘戴。”于是便先抢去一只插在头上。……西门庆笑到;“贼小儿,这上头也掐一个先儿。”于是又与了她一朵。小小送花事件,盘金莲就胡乱生出这许多事情来,不仅有波折,而且还极为有情趣!仔细品味,潘金莲这是多么有心计的在向西门庆调情啊!

金莲也是众妻妾中最敢和西门庆没大没小的人,这么一段短短的对话就几次以“娘”自称,一口一个“我儿”,相较之下,月娘、瓶儿之辈确也难与其并称。万事“掐个先”,不仅能让读者看到作为年轻女性的魅力之所在。也能从中看到金莲能夺取西门庆的欢欣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不仅金莲这样,连凤姐也是这样。在生活中并不是完全狠毒可怕的,她也常常是机敏、幽默的。就拿众丫头对她的态度就能初见端倪。丫头们一方面很害怕这个一家之主,另一方面又很喜欢和她在一起,喜欢听她讲笑话。这个在封建礼教之外教育出的王熙凤在文化程度上并不高,但在研究、揣度人的心理时,却无疑是个高手。简直可以称为“心理学专家了。她平时的说笑、耍贫嘴,既俗气,又有其诙谐和灵动之气。她的口才可以和相声演员相比,满口讨人喜欢的话,句句都能说在人的心坎里。

在第四十六回中,贾赦欲要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为小妾贾母非常生气,怪凤姐没有提醒她。

这时的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派上我的了。”贾母听了与众人都笑道:“这也奇了,倒是听听这不是。”凤姐笑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似的,怎么怨的人要,我幸亏是孙媳妇,要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着会子呢。”

表面上是“派老太太的不是”,实际上是用“不是”反衬、颂扬贾母能干,“会调理人”。说的如此乖巧,又得体,本来贾母生气,气氛又紧张,凤姐一席话不仅活跃了气氛,又讨了老太太欢心。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凤姐还很善于用精明的头脑来协调各种矛盾,这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看出。例如:(第二十回中)

奶娘李麽麽排揎袭人,大哭大闹大骂,众人都束手无策,,凤姐赶来,拉了她,笑道:“好妈妈,别生气。大节下,老太太才欢喜了一日,你是老人家,别人高声,你还要管他们呢,难道你反不知道规矩了,在这里嚷起来叫老太太生气不成?你只说谁不好,我替你打他,我家里烧的滚热的野鸡,快来跟我吃去。”

这一段话说的李麽麽“脚不沾地”的跟着走了。王熙凤用抬举、奉承的语言机巧的拿贾母来镇压李麽麽,一段“比刀还尖”的话,却似热心热肠,尖中有圆,寓圆于尖中。[1] 潘金莲和王熙凤在性格上相似的自私自利,相同的阴险狠毒,相通的聪明机敏。是我们所见到的《金瓶梅》和《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中最为相似的两个人物。然而,她们还是有所不同。两部作品由于作者本人文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写作故事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两部作品在风格上的迥异。但是两部作品并不是没有关联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作者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所采用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来透析《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

(二)

《 金瓶梅》塑造人物形象时,既充分得展示人物个性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人物个性的次要方面,把人物写的血肉丰满。如潘金莲对待武大和丫头秋菊是那样的狠毒凶残;对其母潘老老是那样的冷酷无情;对李瓶儿是那样的嫉妒刻薄;对西门庆又是那样的献媚无耻。这些无疑是她的性格的主要方面。但她又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别人明知的事,她却直楞楞的捅出来。所以孟玉楼说她是“一个有口没有心的货子”;如说:“五娘嘴头子厉害,倒也没有什么心。”这些描写符合生活的本来面貌,切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也是她性格的次要方面.作者这样写潘金莲就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一个丰满、生动的形象.

《红楼梦》也十分注意这一点。例如:对待王熙凤这个人物,作者就没有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并没有把她写成一个十足的坏人。凤姐对下人和弱者固然残忍、凶暴,但这是她的阶级本性决定的,处在她的那个位置上的人所固有的.可是她在照顾宝玉和黛玉诸姐妹时,是那样的趣味盎然、妙趣横生、诙谐可爱;当她侍奉贾母时,应酬王夫人时又的那样的聪明伶俐、讨人喜欢。作者对她既憎恶,又爱慕;既同情,又惋惜。《红楼梦》的读者也无不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又想凤姐。这两种心理说明凤姐性格的复杂,也真正的体现了《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

下面我们就作者塑造人物时的细节描写来看两部作品有什么不同。

我们就潘金莲和王熙凤的肖像和衣饰描写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这是潘金莲和西门庆初次见面时的情景。这时的潘金莲是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出自书中第2回)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才见梅开腊底,又早天气回阳。一日,三月春光明媚,金莲打扮光鲜,单等武大出门,就在门前帘下立约莫将及他归来时分,便下了帘子,自去房内坐的。一日也是合当有事,却有一个人从帘子下走过来。自古没巧不成话,姻缘合当凑着。妇人正手里拿着叉竿放帘子,忽被一阵风将叉竿刮倒,妇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却打在那人头上。妇人便慌忙陪笑,把眼看那人,也有二十五六年纪,生得十分浮浪。头上戴着缨子帽儿,金铃珑簪儿,金井玉栏杆圈儿;长腰才,身穿绿罗褶儿;脚下细结底陈桥鞋儿,清水布袜儿;手里摇着洒金川扇、儿,越显出张生般庞儿,潘安的貌儿。可意的人儿,风风流流从帘子下丢与个眼色儿。这个人被叉竿打在头上,便立住了脚,待要发作时,回过脸来看,却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但见他鬒鬒,赛鸦鸰]的鬓儿,翠弯弯的新月的眉儿,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盆脸儿,轻袅袅花朵身儿,玉纤纤葱枝手儿,一捻捻杨柳腰儿,软浓浓粉白肚儿,窄星星尖翘脚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更有一件紧揪揪、白鲜鲜、黑裀裀,正不知是甚么东西。观不尽这妇人容貌。且看他怎生打扮?但见:

头上戴着黑油油头发䯼髻,一迳里踅出香云,周围小簪儿齐插。斜戴一朵并头花,排草梳儿后押。难描画,柳叶眉衬着两朵桃花。玲珑坠儿最堪夸,露来酥玉胸无价。毛青布大袖衫儿,又短衬湘裙碾绢纱。通花汗巾儿袖口儿边搭剌。香袋儿身边低挂。抹胸儿重重纽扣香喉下 。往下看尖翘翘金莲小脚,云头巧缉山鸦。鞋儿白绫高底,步香尘偏衬登踏。红纱膝裤扣莺花,行坐处风吹裙袴。口儿里常喷出异香兰麝,樱桃口笑脸生花。人见了魂飞魄丧,卖弄杀俏冤家。

再看看《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外貌以及服饰等的描写。而这段也是著名的黛玉眼中的凤姐。(《红楼梦》第68回)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 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曹雪芹以这种见人先听声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紧接着引出主人公王熙凤,又不以作者的全知全能的眼光来看凤姐,而是把她巧妙的放在黛玉眼中,让她成为黛玉眼中的凤姐。这无疑是对《金瓶梅》中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的一种学习和借鉴吧!但是两者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内容上。曹雪芹写出的凤姐形象逼真,但又不是将凤姐全知全能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是既讲了凤姐的衣着穿戴,又说了凤姐的神态气质,以及给黛玉的总体感觉——“彩绣辉煌,恍若神仙的妃子”。不仅写出了凤姐的外貌,而且写出了她的内神。初看之下便觉得,恍忽之间就好像满室的光芒,恍的人眼晕。王熙凤在黛玉的眼中,在读者的心中,是如此的光芒四射,可是让每个人来仔细说说,凤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恐怕有一千个读者,要有一千个王熙凤了。

而笑笑生所塑造的潘金莲则不同,它是一种完全的现实主义,并没有《红楼梦》中的浪漫因素。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衣什么?着什么?穿什么?戴什么?长什么样子?什么样的鬓儿?什么样的眉儿?什么样的嘴?什么样的鼻子?......作者描写的细细致致、清清楚楚,竟然细致到衣服的扣子扣到什么位置上,都明明白白的告诉读者了,这些无疑是作者写作功力的绝好展示。但也给了读者在思维上的限制,没有了《红楼梦》中的种种美好的遐想,仅仅是细致纷繁的叙述描写。

再从语言上来看,《红楼梦》这段叙述语言凝练、紧凑,毫无繁杂、拖沓繁冗之感,浓重的诗词气息在字里行间游走、流动。让人感觉像在看诗,《红楼梦》有着诗化的语言。凝练、紧凑、简洁、诗般的语言无疑在语言上是一种典范。而《金瓶梅》中关于潘金莲的肖像这段则是民间语言的丰富再现。描写西门庆眼中的潘金莲,一连使用了十二个“儿”字,而且各个都有叠音,诵读起来无疑是一首信天游似的民间歌谣,语气中包含着平常人家的生活气息,普通人的日常气味。说到平实朴素的语言我想在《金瓶梅》这又算个标志吧!

另外,《金瓶梅》和《红楼梦》在塑造潘金莲和王熙凤这两个人物的时候都采用了民间语词来刻画这两个独特的人物个性,并且表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金瓶梅》第六十一回中叙述潘金莲用“獒犬之计”害死了李瓶儿的儿子,李瓶儿悲痛欲绝。潘金莲却见孩子没了,每天精神抖擞,百般称快,指着丫头,骂道:“贼,我只说你日头也有错了的时节?你斑鸠跌了弹——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没的倚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老鸨儿死了粉头——还没指望了。”潘金莲用了一连串歇后语在这指桑骂槐。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金莲的伶牙俐齿,也写出她狠毒泼辣的个性。

《红楼梦》在这点上,也承袭了《金瓶梅》通过运用民间语言,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书中第六回刘姥姥上门寻求援助,凤姐说:“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这是凤姐经常使的伎俩,虚与委蛇,假意亲善。(面似一盆火)过后她又说:“外头看着虽是轰轰烈烈,殊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了人也未必信吧!”这就是在“哭穷”。凤姐在这说的这些俗语,多是显示出了她的城府之深,精于算计,口齿伶俐。

凤姐为了尤二姐事件大闹宁国府时的话语也是民间词语辈出。(《红楼梦》第回)

凤姐搬着尤氏的脸,问道:“你发昏了。你的嘴里难道是有茄子塞着?不就是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了?为什么你不来告诉我去?你要告诉了我。这会子不平安了!怎么得惊动官府,闹到这步田地!你这会子还怨他们?自古说妻贤夫少祸,表壮不如里壮。你但凡是个好的,他们怎难闹出这些事来?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应贤良的名儿!”

这段话骂的凤姐心里极为痛快,细腻生动的传达出了凤姐而当时惊天动地,耍赖泼皮的口气,更精彩的是这些民间语词的使用,让读者看到一个蛮狠,霸道,飞扬跋扈的王熙凤!

在运用民间语词表现人物性格及内心这方面,《红楼梦》对《金瓶梅》是继承的,并且也将之发扬光大了!

《红楼梦》对《金瓶梅》民间语词的应用创新之处也是它与《金瓶梅》的不同之处,这也是《金瓶梅》很难达到的境界。

《红楼梦》中被人们欣赏并沿用至今的许多语言都是从《金瓶梅》那里继承来的,如“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当家人,恶水缸”,“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个个多像乌眼鸡似的”……等等。但是有些破坏语言美的句子就没有在用了。例如《金瓶梅》中有“狗咬屎泡——虚欢喜”,“狗吃热尿——原道是个香甜的”,“生血掉在牙肉儿——怎生改的”,等等一些粗俗鄙陋的词语就没有再出现在《红楼梦》里了。

通过比较《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的语言对话可以发现许多经过加工提炼之后又继续被使用的民间语词。如,《金瓶梅》中有“早吃的净光玉佛”,而《红楼梦》中却是“我乐得去吃个河落海干”。同样是吃的干干净净。“河落海干”更能让人体会到干净,更加通俗易懂,更夸张。《红楼梦》中一句“拼的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而《金瓶梅》就有些俗气了,“拼的一身剐,便把皇帝打”。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说:“这十几天,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好的丢下什么戒指儿,汗巾的,也未可定?”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在凤姐背后,只望着平儿杀鸡抹脖的便使眼色儿,求他遮盖。

这里的“杀鸡抹脖的便使眼色”是拼命使眼色的意思,描写哀求时的那种着急的表情和心理。陆谵安解释它为“伸长脖子,是情急的样子”。

《金瓶梅》中也有个“杀鸡扯脖”。那西门庆见月娘脸不瞧面,折跌腿装矮子,跪在地下。杀鸡扯脖的,口里姐姐长姐姐短的。(第二十回)这个“杀鸡扯脖”是指伸着脖子哀求。

这“抹脖子”的“抹”和“扯” 同意。但是有所改动。可以说曹雪芹在继承和沿用《金瓶梅》的许多民间用语时有所加工和改动。

由此可见,《红楼梦》对《金瓶梅》不仅有继承而且还发展了。

以上便是两位作者在塑造王熙凤和潘金莲这两个人物上的一些比较。通过这一部分的比较力图使我们看到《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些关联。那么到底它们有怎样的关联呢?让我们来看看众位评论家的说法。

通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小说作品,《金瓶梅》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而《金瓶梅》则是“我国小说艺术成就最高锋”①。这两部宏篇巨著的关系也可以用脂砚斋的批语来形容,“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的《金瓶》的壸奥”②。

这句话是在《红楼梦》第一十三回 ,写秦可卿的丧礼,贾珍问棺材的木料的价钱的时候的一段眉批。其中“壸奥”一词见于《汉书 叙传上》:“皆及时君之门闺,究先圣之壸奥”。壸,原指宫巷,宫中道路。《说文解字》壸作“宫中道”。壸,由宫巷引申为内宫,妇女居住的地方。奥,房的一隅,无内深处。壸奥连用,比喻事理的精微深奥。在这里“深得,《金瓶》的壸奥 ”,意思是,《红楼梦》在创作中借鉴《金瓶梅》的某些奥妙之处。

持有以上观点的学者数不胜数,津津乐道它的人也难以尽数。红学家冯其庸说:“不读《金瓶梅》,就不知《红楼梦》是怎样来的”③。何其芳《论红楼梦》中说:“过去有些人谈《红楼梦》的人喜欢把它和《金瓶梅》比较,我们估计曹雪芹读过这部作品。”③现当代大学文学史著作上也毫无异议的以此作为压轴作结。至于,《红楼梦》它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曹雪芹能够深得金瓶之”壸奥”④。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写道:“《红楼梦》在题材上和细节等描写方面,就明显受到它(《金瓶梅》)的影响”⑤。这么多的名家之言,所说的大多中肯,实在令人信服。

本文也旨在通过分析王熙凤和潘金莲两个复杂而又相似的人物形象以及两位作者塑造她们时采用的手法,来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关联。

《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关联,正如前文所述说的众家之观点,《金瓶梅》对《红楼梦》有深远的影响,《红楼梦》对《金瓶梅》颇有继承。这个观点在前文就有阐述。

两个性格相似,同是自私自利、阴险狠毒、聪敏嫉妒的美丽年轻的女子——金莲和凤姐。作者在塑造她们的时候虽然在她们身上发生了李瓶儿母子和尤二姐之死的相似情节但又让人看见她们的不同之处。凤姐处心积虑的借刀杀人于浑然无迹,以致尤二在死时仍没有悔悟,已经高出潘金莲亲自出马、事必躬亲了。凤姐的阴险用心在此就已经昭然若揭了。于此处我们也可以说,《红楼梦》深得《金瓶梅》的“壸奥” ,而且还发展了这个“壸奥”。

在《红楼梦》塑造女性形象时也是有《金瓶梅》的痕迹的,相似的语词对话,被曹雪芹精心的提炼加工,熔入文中。《红楼梦》在借鉴《金瓶梅》的运用民间语词来表达其效果时突出的显示了”深得,《金瓶》之‘壸奥’。“同样意思的话语,经过曹雪芹的精心改造,用在文辞典雅、用词精当的《红楼梦》中毫无《金瓶梅》中的粗言俗语之感,反而有种新鲜,特别的味道。这就是对《金瓶梅》的运用民间语词这一“壸奥”的继承和借鉴!

在塑造人物所采用的细节描写上,两位女主角的外貌和衣饰描写上略有相似,都能体现出年轻女子的美丽,但在风格上却是迥然不同。可谓一俗一雅。一实一虚。笑笑生在描写金莲时细致到那双小脚,实写金莲衣着外貌,并且惯用通俗的语言。而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眼中的凤姐则是通体高雅之气,恍若仙子。曹雪芹写到的是凤姐的神,不像笑笑生写的是形。这一形一神就有不同了。《红楼梦》中塑造的凤姐和《金瓶梅》中塑造的潘金莲有雅俗之别。从这也让我们看到《红楼梦》既深得《金瓶》之“壸奥”,又有所继承。

总而言之,《红楼梦》源于《金瓶梅》又高于《金瓶梅》!在文中所述的很多方面《红楼梦》都深得《金瓶》之“壸奥”! 〔注释〕:

① 何其芳 论红楼梦[A] 郭豫适,红楼梦研究文选[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 P403

② (法)陈庆浩 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③ 朱星 金瓶梅的文学评价以及对红楼梦的影响[A]《复旦学报》编辑部编,金瓶梅研究[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P85

④ 马积高,黄钧 中国古代文学史[M] 长沙湖南文学出版社,1984 P239

⑤ 游国恩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P134

〔参考文献〕:

①曹雪芹 红楼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说《项链》 人物形象 多重解读 头脑风暴

上完莫泊桑的《项链》,我拿着书本准备走出教室,第一排的一个小个子男生走向我,红着脸轻轻问:“老师,我的理解可能和教参上不一样,玛蒂尔德很善良,她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回到办公室,我细细琢磨着他的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说不是呢?现在,越来越多的声音在提倡教育教学上的创新精神,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还是免不了跟着传统的指挥棒走。我心中有一个想法:不如乘此机会拓展开去,让同学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多重解读人物形象,进行一些创新。于是有了下面的一节课。

师:对于我们刚刚学完的莫泊桑的《项链》这篇课文,有同学对于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有新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重新解读一下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形象,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太强了,她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不同意。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玛蒂尔德真的是一个贪图享乐的女人吗?

师:你有什么依据?

生:爱慕虚荣,从积极意义上讲,是对现实不满足而引发的。玛蒂尔德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女子”,因为“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后来只能“将就”着“和教育部一个小科员结了婚”。所以她对现实状况不满意,也是情有可原的。回到现实中来,这种不安分的心态,这种追求更美好的东西的心理,又有什么过错呢?穷人想幸福,女人爱漂亮。身为女人,谁不渴望能打扮得光鲜亮丽,出入各种高档场合,得到众人的爱慕,过着优雅的生活呢?热爱生活、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是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阶级的人最自然最正当的事。所以,玛蒂尔德的想法和追求实在不算过分,这也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大众心理,一种最能体现人生的原始的物质追求。玛蒂尔德的虚荣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何罪之有?

师:你说得很具体,说出了你对她的无限同情,那在她身上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玛蒂尔德也许曾经虚荣,但绝不虚伪!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

师:说得好!她对人生的态度的确在课文中有体现,是怎么发现的?

生:苦难是对一个人最彻底的考验。当玛蒂尔德面对着决定她后半生命运的重大人生变故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天真纯洁、曾整日幻想的小女人,其实有着坚强的灵魂和惊人的勇气。

生:我也同意他的看法。丢失项链之后,玛蒂尔德在沉重的打击面前,没有犹豫,而是迅速地回到了现实,毅然地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这种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命运的勇气,不得不让人佩服。不是异常要强、坚韧和有着坚强的灵魂、强烈的责任心的人,恐怕是早就跪倒在无情的命运脚下求饶了。试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受到一点点挫折和创伤就心灰意冷。因为失恋便绝望自杀者有之,因为遇到困难而失望崩溃者有之,因为受了几句批评便轻易放弃者亦有之,更不用说去面对像玛蒂尔德这样突如其来,足以改变其一生命运的遭遇了。

师:在那个充斥着拜金主义的社会中,玛蒂尔德还是能够保持着诚实的品质和清白的行为是不易的。

生:老师,如果我们假设一下:按照小说中所说的,玛蒂尔德也是一个天生丽质的漂亮姑娘,凭她的美貌,凭她在舞会上能引起部长的注意的机遇,她完全有机会攀上一个有钱人而隐秘地得到一大笔钱,不用去为生活忧愁。但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坚定地说:“要还!”并和丈夫一起为还债辛勤地工作。她对朋友没有赖账,也没有出卖人格和尊严去偿还债务。她在那污浊、虚假、拜金的丑恶社会难能可贵地保持着一颗金子般的纯洁心灵,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一个充满幻想的女人,只要她不甘堕落,一样有承担的勇气和力量!

生:在莫泊桑笔下,玛蒂尔德美丽动人,充满了幻想而无所事事。评论者们或许正是以玛蒂尔德的幻想为依据,说她如何爱慕虚荣,如何梦想过上上流社会的豪华生活。正因如此,她才有在舞会上出尽风头的欲望,才有丢失项链的不幸和赔项链的辛酸。不错,玛蒂尔德是成天幻想着美好的生活。看到自己的小女仆,心里就会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看望自己有钱的女朋友回来,就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但她从没有因为自己的梦想没得到实现和满足而做出有损于自己或别人的事情来。

师:玛蒂尔德尽管存在着一些人性的弱点,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她定位在虚荣的层面上,而忽略掉她内心的高贵品质。今天我们挖掘出了同学们对她的很多新的看法。大家说得很精彩!

生:这样的讨论真好!说出我们自己的看法好舒服!越说越想说!

师:好极了!我们想想,像玛蒂尔德这样有争议的人物形象还有吗?不妨再举一些例子。

生:我想说说第二册课本中《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

师:王熙凤是曹雪芹精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在读者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正如著名红学家王昆仑所说:“《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生:我觉得王熙凤在当代社会的话,就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一个女强人。如果贾府是个企业,那贾母就是董事长,而美丽聪明的王熙凤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经理。王熙凤不仅管着贾府上上下下的事,还管着贾府大大小小的开支。更让人钦佩的是,王熙凤大字不识一个,却把贾氏公司治理得有条不紊。

师(笑):你的想法很时尚,已经穿越了时空,有新意,她有什么领导才能呢?

生:口才不凡,善于交际,能言善辩,精明睿智,是一个从容不迫、胆识过人的脂粉英雄。

生:我还有补充。我看过整部书,在《红楼梦》里头有关贾府非常著名的情节,是“协理宁国府”,这是小说用浓墨重彩来写的所谓“阿凤正传”。凤姐受命于危乱之际,就是对于宁府这个积重难返的局面,一上来就理清头绪,抓住要害,立刻找出宁府的五大弊端,第一件,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要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凤姐上来以后,都踩到点子上,对症施治,责任到人,立下规则,赏罚分明,而且自己是不辞劳苦,亲临督察,过失不饶,惩一儆百。经过短时间地管理,宁府一切井然有序!

师:她的极有心机、极善做作、巧于逢迎的性格特征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都不难发现,现在你换了一个角度,从现代女性意识上来认同她的确很特别。

生:我觉得,凤姐常常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这样的,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你看看,一出场,林黛玉刚进府,那么王夫人说,是不是应该去拿一匹料子出来,给你妹妹做做衣裳?王熙凤怎么说?“我早都预备下了。”

师: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大家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你们眼中的人物有他们新的磁场。

生:老师,我很喜欢《西游记》这部小说,我提议说说猪八戒。

师: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猪八戒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好的形象。他往往意味着懒惰、丑陋、愚笨等。

生:我觉得猪八戒很可爱,这种美有两方面的内涵:真与善!一方面,猪八戒性情真实生动。他的美未经浓妆艳抹的矫饰而天真自然,他是性格率真自然、表里澄澈。另一方面,猪八戒处处本色流溢,贪吃便贪吃,贪色便贪色,贪财便贪财,从不做假,从不修饰自己的内心,想咋的就咋的。

生:猪八戒勤恳憨实厚道。在高老庄猪八戒曾替老丈人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猪八戒虽形象不佳,但反倒让人感到可爱。他有着正常人所有的一切欲望,自然也包括常人容易犯的那些小毛病和小缺点。

生:猪八戒知道节俭,善于理财。在第七十七回中,孙悟空诈唬猪八戒,从他的耳朵里掏出了四钱五六分银子,这一情节在愉悦了大众的同时,也可见猪八戒“暗存私房钱”,居家好男人的形象。

生:猪八戒有他英雄主义的一面。在斗魔战场上,他经常是“不消吩咐”便主动出击,酣战既久,还能抖擞精神,恶战顽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总能表现出英雄主义的气节。

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第8篇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倾向。一方面,外貌、服饰、心理、语言、行动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了活动的天地,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同时,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因而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要结合人物的言行来分析性格,还要结合环境和故事情节等来分析形象特征。

一、赏析人物描写的精妙

刻画人物的主要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还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俗话说:“人配衣裳马配鞍”。服饰是人的身份、性格、风度、处境的表现与标志。《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从头饰、项饰到裙饰,从上穿、外罩到下着,从衣饰质地、款式到色彩,可谓精雕细琢,不肯放过一个细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王熙凤身为荣府管家奶奶不同凡响的气度和华贵。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贵在肖似”。作品中的人物,生活经验、教养、心理各不相同,人物语言和行为也就因人而异。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人物出场,王熙凤人未到,笑声先到,风风火火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待她见到黛玉,即大大夸奖一番:“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其张张扬扬、逢场作戏、迎合贾母,乃至放诞无礼、刁钻谄媚的形象,跃然纸上。

人物的心理活动最能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失街亭》中“挥泪斩马谡”一段,把诸葛亮的心理写得有血有肉,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人物性格决定行为,行为表现性格。也可以从人物动作行为入手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描写技巧时,还要看人物描写内容的层次。第一,要明确各种描写方法安排的顺序。如上所举,写王熙凤的出场,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有些人物的描写顺序是:先见其人,后闻其声;还有些人物的描写是先写语言,然后写外貌、动作等等。第二,看人物描写怎样一步步展开。“使读者越来越知道得多些,如交友然,由生疏而亲密,倒觉有趣”。(老舍语)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写黛玉的外貌,先用众人的眼光写,再用王熙凤的眼光写,然后用贾宝玉的眼光写。由模糊美定格为清晰美。《祝福》刻画祥林嫂,先写祥林嫂临死前的外貌和语言,然后倒过来从她二十六七岁写起。

二、分析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二者相互统一。

茅盾先生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社会环境不仅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不仅包含人物的生活环境、场所,而且主要是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人际环境、人情环境、风俗环境。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生在鲁镇这个典型的环境中。小说一开始就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镇不但祝福的陋习分毫不改,人际关系、人情环境也始终“没有什么大改变”,封建礼教气息浓厚。鲁镇的“不变”与祥林嫂的“变”概括了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吃”与“被吃”的关系。只有通过分析这一典型环境中的社会关系、风俗人情,才能深刻地了解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悲剧的性格命运。

因此,环境是形成性格的土壤,要注意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尤其要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

三、剖析情节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同情、反感和一般相互联系――各种不同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高尔基语)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它体现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中人别里科夫和充满朝气的华连卡、科瓦连科,在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和滚下楼梯的一系列故事情节中,人物各自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把套中人的墨守成规、怯懦、虚弱、不堪一击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情节为人物的性格所决定,由人物的行动所组成。剖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利于把握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

四、以发展的观点来领悟人物形象特征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因而社会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并且是发展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