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生物学

初一生物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一生物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1篇

1 科学史微课培养学科素养

生物科学史记录着生命科学的研究历程,是科学家思维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及态度等,对于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以“光合作用科学史”为例,教师在微课中可以动画形式呈现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先让时光回到17世纪,当时人们都深信2世纪博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长成参天大树,是由于“土壤汁”变成的。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特通过柳树之谜实验证明树木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水。提出问题:

这个实验的成功之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

在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了著名的普利斯特利实验,他不分白天黑夜做了两千多次实验。为什么蜡烛会熄灭?他的实验可取之处在哪里?

但他的实验并没有总成功,临终前了也没弄明白为什么他的实验会失败,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植物能更新由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通过视频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家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敢于挑战权威,严谨求实的态度等,这些熏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科学史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细菌的发现史,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血液循环的发现等,都可以制作很有吸引力的微课。

2 实验型微课弥补实验缺憾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通过实验,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获得相关生物学知识。但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在课堂上开展,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教师自身录制的实验微课,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一些遗憾。以“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为例,本实验需要密封的环境,还需用到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实验操作难度大,教材中也仅仅安排的实验设计。笔者在课堂上播放课前录制的实验小视频,学生都专注观看。选择一株健壮的盆栽天竺葵,剪下两枝长势基本相同的枝条(因玻璃钟罩偏小)分别插入清水杯中并贴上A、B标签;A组放一杯质量分数为25%的氢氧化钠溶液,B组放一杯等量的清水;盖上罩口涂好凡士林的玻璃钟罩,并套上黑色袋子,解释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与暗处理一同进行……学生在视频中学到很多,也充满兴趣。

其实,实验不能在课堂完成的情况还有很多:有的实验整个过程用时长,不能在课堂上全程显示(如种子的萌发过程);有的还受到天气原因的影响(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有的实验材料成本比较高,分组实验没法开展(如心脏的结构,鸡卵的结构等);有的实验操作难度大(比如徒手切片)等。“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亲自录制的微课是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莫大鼓励,让他们的探究更有热情。

3 动画型微课化解教学难点

生物学中有些生命现象复杂难懂(如血液循环途径,光合作用等),有些是微观的世界,需要的思维深度大(如细胞分裂,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微课视频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突破难点。

以“血液循环途径”为例,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想象能力有待提高。“血液循环途径”建立在学生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静脉血、动脉血”概念的理解及心脏结构的学习基础之上,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利用微课可以有效化解难点。

通过4个任务驱动引导生回忆:

① 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心脏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名称;

② 动脉、静脉、并用箭头在图中标出血流方向;

③ 推测血液在心脏内的血流方向;

④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然后播放一个红细胞运动途径Flas。动画是这样呈现的:

红细胞随着心脏博动,从左心室泵出到主动脉,然后沿着动脉一起到达组织里的毛细血管,在这里进行了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红细胞由鲜红色(的脉血)变成了暗红色(静脉血)之后,……再回到左心室,完成一次循环,然后又开始新的循环。

4 复习型微课促进知识建构

初中生物课时紧,学生重视不够,每到考试往往无从入手。教师利用微课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为例,笔者制作《被子植物的一生》思维导图微课,供学生拖笆褂谩N⒖沃饕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一生”经历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三大阶段。微课先引导学生构建“被子植物一生”的思维导图有3个主分支,然后从被子植物一生的起点――受精卵开始复习“开花和结果”:先通过图文详细复习“花的结构”,并以“花的结构”为例,步步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一个分支;然后再构建“开花和结果”包括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四个分支。按相同的方法构建另外两个分支,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被子植物的一生”思维导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较快的构建被子植物一生的知识体系。

这种类型的微课适合优等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制作另一类型的微课,比如种子的自述方式呈现被子植物的一生的微课;对于知识迁移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更需要的是讲解解题技巧类的微课,指出解题的所需要的知识点,解题的关键点,疑难点,易混点等。教师对同一课题制作不同类型的微课,上传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

总之,恰当地将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突破。让生物课堂与互联网紧密联系起来,充满时代气息,有利于生物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一学生 心理特征 信息化教学 生物

初一学生是初中阶段成长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初一学生正值12~14岁,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少年期”: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童心玩念依旧旺盛;自我管理逐渐变难,等等。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尽快适应从小学到中学的一系列变化,是初一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本人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谈一谈对初一生物信息化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往往觉得生物新鲜,好玩,有学习的兴趣,此时,我们要利用他们的这种直接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重要意义,可以使他们对学习产生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兴趣都是必要的。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兴趣,兴趣比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一)采用图片演示生物的多样性

由于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大多种还有地域性,还有些比较特殊的生物,但是这些生物的图片资料很丰富,可以利用图片演示生物的多样性,例如初一教材中的病毒、细菌、霉菌,它们过于微小,更有的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搬活体进课堂不现实,通过图片信息技术可以多方位了解,增加同学们的见闻。

(二)以知识的力量强化自己的兴趣

学习中应时刻注意接触生动的事实和现象,这样能使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将身边的常见案例及实际问题切入课堂,通过丰富精彩的图文信息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变得主动并产生成就感。

如,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人体的激素调节》这节内容时,笔者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敬请澎湃的《速度与激情7》中的飙车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而激发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反过来对学过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改革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初一级的学生,爱动爱玩,如果课堂教学拘泥于照本宣科,学生注意力不能被吸引,可能不到10分钟学生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因此,生物课堂寻找并运用一种适宜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上有如下妙处:

(一)用于演示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果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是许多实验室对学生实验限制诸多,怕发生意外或是造成实验器材损坏,这样就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养的提高。

而现在,信息技术实现了虚拟实验的创建,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

如在讲述《人体的呼吸》时,可以利用三维动画,虚拟出人体的呼吸系统的三维图形,立体、直观、生动的演示呼吸的过程,其进出气体的含量变化通过数字层现,让学生一目了然,深刻理解了呼吸系统的变化,从而轻松地突破了课堂中的难点,创造出一种学习实验探究的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使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缩短了实验探究时间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不能持久。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实验,流程冗长,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质量大幅度下滑;而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可以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增加新鲜因素、注入无限的生机,诱发学生的激情,从而缩短了实验时间,优化了课堂。

比如蚯蚓的探究性实验,包含饲养蚯蚓、观察生活习性以及观察形态结构等一系列的活动,这些都不适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验中展开。为此,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在课前来进行蚯蚓的养与观察,拍下最具代表性的图片或视频,在课上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使蚯蚓的观察探究实验进行得有声有色。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自我知识肯定基础上,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进而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演示新授内容的板书与图片

如显微镜的使用,教师可以采取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及注意点,让学生明白每一步骤的操作要领。在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解显微镜的使用后,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整个过程的关键点,再配以习题进行当堂巩固,想必学生既学得快乐,又玩得开心,真正让学生做到“乐中学、学中乐”,实现素质教育的真谛。

三、锻炼自主能力,实现有效学习

初一的学生处于小学与初中的过渡期,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渐渐分明,独立性也愈加分明,教师应慢慢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学,能够自由支配课余时间,给以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比如,当出去旅游时候,指导学生在玩的同时可以采集标本、收集资料并自我鉴别,例如在登山时,将山上那些珍贵的、非常见的植物拍摄下来,可以是叶子、花、果实等的特写,遇到不清楚、不熟悉的植物或动物可拍摄下来带到学校咨询老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与沟通能力,进而增强自信心。

四、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一是由小学升入中学的一个衔接阶段,很多学生开始不适应初中的教学,因此,教师平时在对学生进行正常生物学授课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方面信息的传播,比如生物科幻、生物前沿动态成果等等,让学生主动敞开心扉,优化师生互动。这样,老师在与学生多交谈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之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顺利开展教学的关键所在。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拟实验 分段实验 独立实验 课外活动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现代生物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2)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3)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4)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有关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

生物实验课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众所周知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直至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成功。如“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应对学生强调淀粉糊和唾液混合后的“振荡”是关键,振荡不充分,经37℃水浴后滴碘,只要一振荡,试管底部的淀粉与碘液结合,试管中仍出现蓝色,从而导致实验失败。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在结构上它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由于细胞膜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当然教师最好要培养好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本组的其他学生。通过以上的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学会植物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

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2000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高中学习《生物》打下了基础。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4篇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5篇

每个学科自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初一生物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有哪些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生物选择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选择题答题技巧很多选择题,题干设计若明若暗,条件隐晦,选项设置似是而非,极具迷惑性。解答这类题时,既要细致审题,又要善于抓住关键;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清除干扰。

1.仔细审题,看清正误。

题干中有时是要求选说法正确的选项,有时则是要求选说法错误的选项。因而,做题前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不要未看完题干而盲目选择。

2.理解概念,正确判断。

很多生物学选择题是考查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概念是构成判断、形成观点的基础。因此,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把握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并准确地理解,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选项的正误,再进行正确判断。

3.找准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

试题的题干中常有一些关键词,如最、至少、很可能、主要、直接、基本、根本等。考生在做题时要善于从这些关键词中找出突破点,挖掘出隐含条件,从而确定出正确选项。

4.打破思维定势,排除干扰。

有些试题利用考生对日常现象和习题训练中的思维定势干扰正确解答,如把娃娃鱼当成鱼类、把霉菌误认为细菌、把果实发育当成果实成熟、把生长素当成生长激素、把选择透过性膜等同于半透膜、把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误以为氨基酸数目等。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并在全卷做完后再仔细审查一遍。

5.注意图示信息,寻找关键点。

图表选择题具有直观、简明且能蕴含丰富信息的特点,便于通过分析作出进一步的推断。考生在解答用图表表示题意的选择题时,要充分注意其中的细节,如曲线图的升或降、拐点或折点的位置、斜率的变化、题干的文字说明、信息的处理和转换等。

七年级生物常用答题方法1.直选法。

这是解答生物选择题的最基本方法,解答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

2.淘汰法。

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判断出答案的题,可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淘汰,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此方法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3.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景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烦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干信息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或等价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此方法常用于解答规律类和图表类选择题。

4.推理法。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规律和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此方法常用于解答原理类和规律类选择题,包括计算型选择题。

初中生物专项题型突破①图像、图表题的一些技巧。

初中生物曲线图题可以用“读轴——看线——综合分析”三步进行分析,即先看横纵坐标的含义,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包括数量单位也要看清楚,是量还是率。

如:种群增长数量还是种群增长速率,然后分析曲线的走向,有没有转折,如:光合作用曲线中的限制因素问题。最后综合分析曲线含义。

初中生物图表题要遵循“点、线、面”的三看原则:首先看特殊点,尤其是有“0”的数据,然后看整列或整行的数据关系,是上升还是下降,是否有转折点。再纵观整个表格中的数据,比较各行、各列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转化为曲线图的思想去思考、作答,会更容易一些。

②分裂、复制图解法。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兴趣;发散思维

一、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 行为是由意识决定,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首先要从培养学生重视生命 科学的意识开始。1、教师要在教学中,平时生活中注重向学生渗透生命科学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 场合、各种方法,从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各个方面去说明生命科学 的重要性,特别注意从我们同学身边的,常见的生物及其现象入手,循序渐进向学生渗透,以提高学生兴趣为起点。利用上课的前几分介绍一些生命科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利用学生 对生物科学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采用的迂回渗透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重视。如果光是生物教师 讲生物的重要性,学生不一定提高兴趣,因为他们都有一种看法:就像哪个教师都在课堂说 自己的学科是最主要。但是如果由第三者来讲生物学的重要性,会更有说服力, 例如利用校园内的简单植物、动物做启发,利用秋游、春游城市里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时教师多做一些常规性讲解, 利用广播电视(中央台的《科技博览》、《科学 世界》等栏目介绍)、报刊杂志等等去最大限度地去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也可以可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让学生明白学好生物的重要性。课堂上尽量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用当地的例子、名称和当地一些不恰当的生活饮食习惯。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在实验课堂中掌握研究和探索生命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创设优良的实验学习情境,开发学习生物发散思维

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去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扩散思维是非常必要 的。 1、上好第一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 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将会对后续教学的好坏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第一节 课教学必须努力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如我在上初一生物“探索生物的奥秘” 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结构特点适当列举了些学生普遍接触过的生物现象, 同时根据当地曾流行过非典和禽流感病的情况,提出“为什么春、冬易流行非典 和禽流感病呢?为什么在这时期大家少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和少吃禽类食品 呢?”。由于近几年来非典和禽流感病在当地曾流行过,且造成人员伤亡,社会 各种流言也比较多。因此,问题的提出不仅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而且更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生物学习的的思维得到扩散,对整体生物学习的目的、目标有了一定思路。 2、精彩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 的“引子”、影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 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 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置问、 选讲故事等等,可根据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例如,在引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时, 可提出以下问题:(1)人为什么能知温暧,辨别事物,完成各种动作。(2)成 人体重一般有 100 多斤, 但怎能由一个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细胞组成呢?是 否象农村建房子一样套叠而成。这样使学生散发思维,有兴趣地思考问题:细 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反之,无法启发学生思维,也无法促使学生 积极思考,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学?该学什么?因此,新课引处的设疑是必不可 少的。但是要注意设疑的方式,例子要生活化,问题问得有趣,有思考性。 3、教师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 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 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生物科学的热爱, 实验的作用也得体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三、教师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实验教学总是与学生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的,结合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我们认为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如何将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言,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尽量把实验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把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生物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为什么”在实验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只有这样学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不同现象才会细致考虑,在参与实验过程中思维才会有方向,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其次,认真构思好实验中的每个环节,确保实验的所有环节都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验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既要考虑实验目标的落实,也要根据学生对实验好奇的心理,优化实验方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诚然,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教版;新教材 ;教材内容;新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75-02

一、引言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教材已开始展开试用11年了,经过在一线11年的实践,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2001版初中生物和2012版新教材(均为人教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教材设计的背景中对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内容选择、组织方式、教学目标、教材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总结旧教材的不足和新教材的优点。从而得出2012年版新教材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以寻求当前初中生物生物新教材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趋势,对新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广大教师理解新教标准及教材,以转变教育观念。

近十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内容多、图片不生动、形象,特征不够具体,教学目标学生不能一目了然,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走进教材,认识教材,把握教材独特的个性,理清教育价值,使教材内容清晰分明。

21世纪,生物科学作为一门最热门的学科,它将给人类带来一个崭新世界。 一代新人的培养又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前提首先是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1、2001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旧教材的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多,课时不够。

自2001版课改后,本册书共三个单元,28节内容。一学期课课时最多36节。8个学生实验、6个探究、3个调查。教材的编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难于舍去次要内容,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教学实践中,这一学期时间格外紧张,很少有人按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2)教材的插图不形象、对比性不强。

书中插图全是平面图,不够形象。许多比较插图,没有放在同一平面一条直线上,不好比较,学生印象不深刻。

2、人教版初一生物新教材的特点

(1)教学内容适当,有利于教师学生更好的掌握本书内容。

生物教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012版,本册书也是三个单元,却只有23节内容,5个学生实验,3个探究,1个调查。把那些不常用的,如“病毒”,比较不容易理解的“生物圈”,彼此之间联系较大的合成一节,如,“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由两节合为一节了。这样一学期下来,不但教学任务完成了,而且学生有时间动手,更有得于他们理解生物,解释生活中与生物有关的问题。比如“合理密植”就有机会带去看下。

(2)展示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现代社会中科技新成就与新问题。

十一年时间,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了许多新内容,如:P27“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介绍了2008年发现生活在太平洋7.7千米深处的狮子鱼,而以前那么深的地方根本还没发现有生物。在“植株的生长”这节的作业题,就介绍了现在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给植物打针输液输送营养这种常用方法。“生物的特征”一节,多了一个重要特征:“生物都是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P78,微藻与生物柴油。“植物细胞模式图”中多了“线粒体”这一结构,把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有了更多的联系。

(3)新教材插图都是立体,认知性,可比性较强。

每节内容里都有丰富多彩的立体彩图,这种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可读性强,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字同等重要,具有很好的直观效果,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起到重要作用。如,练习“使用显微镜”方法步骤的6幅图, P28“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节的6 幅图,P84“常见的被子、裸子植物”各6幅,放在同一直线并列,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比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介绍得详细,学生一看就懂。

(4)教材多了6个栏目。

①“通过本节学习 ,你将知道”, 不仅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对体现教育重点,活跃教学过程,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承上启下,对研究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示知识内容的因果联系,沟通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能使教师、学生在预习和学习时能知道本节要学习目标。有目的的去学习,更能掌握好生物知识。

②“想一想,议一议”,增加了情境倒入,让学生觉得生物学更有趣,而更喜欢去学习。

③每一节课后,都是有网址链接,鼓励学生课外查询,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④每一节的关键知识点,都用加粗字体提示,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⑤“?”后有问题,如:P21“有人说,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引导拓展学生去思考,丰富课外知识。

⑥课后题以概念图的形式出现,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便于记忆知识点。如:P8的2小题“生物的特征”;P65的第1题,就把“动物体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P107的2题“花的结构图”。

(5)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教材设有:“小资料”栏目,专门有“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密切联系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社会实际,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材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

教材还在第一单元P2、P9、有专门文字插图,记录观察、调查的一般过程,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调查了。

(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生物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如,P2的“想一想,议一议”就会把人带进一个生物的世界,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的有益尝试。

(7)教材做到了继承和创新,发展的统一。

教材虽然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大胆改革,但都较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继承和发扬了突出“双基”和发展智能的统一,而使其智能因素蕴含得更丰富,体现得更加明显充分。

(8)教材重视与社会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如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9)教材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设计能力的操作能力。

总之,通过初一生物新旧教材的特点进行比较,生物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的发展。现代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成为学习的主人。以适应教育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以期教师把书教授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赵云. 走出教材:风雨之后的彩虹 中学生物教学[J],2005(3):卷首.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情景教学 问题情景 实验情景

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传统的呆板、低效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高效。

一、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总结、研究和探索。科学的预见,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亦如此。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定会产生急求其解的心情。这种方法适合于不同年龄时期的教学对象。因此,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省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联想,能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

1.导入设疑,激发探究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人的营养物质”一节时,首先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一样,马和牛都吃草,肉味却不同。人不吃很多脂肪也会胖起来,患了肠炎几天就会瘦下去。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发学生的注意思维,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效果就会显著。

2.课中设疑,使涣散的注意力集中。

一节课中,不只有一个知识点,当有多个知识点时,怎样使教学内容连贯起来很重要,好的过渡能不断吸引学生注意,造成一个又一个学习。如在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课时,讲完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学生就有如释重负、原来如此的感觉。但老师接着设问: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一株玉米一生中蒸腾作用所消耗的水分为202.20千克,而它自己仅用了1.87千克,也就是说,用于它自身的水分仅有1%,而其余99%的水分都被蒸发掉了,蒸发掉那么多水分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太浪费了?学生刚刚松懈的情绪马上就被吸引了,他们争相发表见解。

3.课结设疑,巩固学习效果。

一节课的内容讲完后,设置问题情景可以起到对本课知识复习巩固、灵活掌握的效果。如讲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教师在小结时设疑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当人们经过极其肮脏、气味难闻的地方,总是习惯把鼻子堵上而用口呼吸,这种做法对吗?到底用鼻子呼吸好,还是用口呼吸好?为什么?同学们情绪振奋,讨论热烈.各抒己见。这样的设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表达等多方面能力,起到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二、创设实验情景,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凡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创设实验的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不能做的实验,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气氛,学会实验,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1.模仿实验,尝试操作。

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做实验时,注意力往往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老师应创设模仿实验情景。如上“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实验课时,老师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以后,再让学生取出显微镜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

2.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前,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再让学生实际操作。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则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3.观察实验,学习操作方法。

观察实验是观察别人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教学录像。一般情况下进行观察实验分为两种情况:

(1)观察实验可减少实验中的错误。有的实验,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如果出现错误则无法重复。对于这种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讲解实验操作步骤之后,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让学生看实验示范,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比不看录像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的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讲解剖卿鱼的方法时,学生很容易损伤鲫鱼的内脏,不易准确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先播放解剖鲫鱼的录像内容,从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解剖卿鱼的方法和步骤,老师着重提示解剖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在动手解剖之前,对解剖鲫鱼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进行解剖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必须学习又不能做的实验,进行观察实验。对于书中安排的实验,我们一般都进行,但有的实验学生不愿做。如在讲脊髓的功能时,有一个青蛙搔扒反射的实验。原先我们都按书中的要求做了,有的学生很高兴,有相当一部分女生不愿做。我们选择了录像,利用教学录像片创设教学情景,效果很好。

总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把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景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物的捷径。

参考文献:

[1]许从进.让学生“走进”人体[J].中学生物教学,2002,(2).

[2]王金菊.自制教学幻灯片投影片搞好生物课堂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