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第1篇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健康的心理包括自尊自信、乐观开朗、珍爱生命、善于克制、善于沟通、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等,这些心理在语文教材中都有呈现。因为语文教材大都是经时间考验的名篇,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积淀,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包含自信的文章有6篇:七年级有《观沧海》,八年级有《望岳》,九年级有《沁园春雪》、《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和《陈涉世家》。包含乐观向上的有6篇:七年级有《在山的那边》、《理想》,八年级有《台阶》,九年级有《隆中对》、《破阵子》和《人生》。包含珍爱生命的有3篇:七年级有《蝉》,九年级有《谈生命》、《热爱生命》。包含自我克制的有3篇:七年级有《我的信念》,九年级有《孤独之孤》、《致女儿的信》。包含沟通、宽容的有4篇:七年级有《羚羊木雕》、《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八年级有《我的母亲》,九年级有《杨修之死》。包含坚强的有6篇:七年级有《走一步再走一步》、《傅雷家书》、《爸爸的花儿落了》,八年级有《海燕》,九年级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作文教学对心理干预的作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的情感如能得到合理及时的宣泄,学生的心理自会变得健康。

1、鼓励学生写日记

日记不仅能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能很好地调节心理。比如学生对某人不满,如长期积在心里,就会变得偏执、抑郁,如果学生能及时把不满写出来,心理就会好很多,也就不会由于一时冲动而办傻事。当然,教师最好不收学生的日记,不然学生就不敢把自己的隐私写出来,情感的调控效果就不好。

2、及时写读后感(或观后感)

学过课文后,就要创设情景写读后感,比如学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后,结合练习写篇读后感,这样就会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就会克制对异性的喜欢。

3、编、演校园心理剧

语文教师可组织班内文学素养较高的同学创作,把他们自己在学习、生活、社交等领域中的烦恼、困惑和心理冲突编成小剧本,然后让班内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表演。因为剧情全是身边发生的事件,编剧、演员、导演全是自己的同学或自己,所以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在创作、表演或欣赏中能体验到细微的心理变化,并因而能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

三、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1、课前三分钟演讲

演讲内容不限,可以训练学生更自信、更阳光、更善于沟通。

2、重视小组建设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想使这一学习方式更有效,合作很重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长补短,无形中成绩优秀的学生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闪光点,变得越来越自信。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第2篇

正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高作文能力,最终要从阅读教学中找突破口,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才能解决阅读教学为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和作文教学的活水源头问题。现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浅谈如何将阅读教学引入作文教学。

一、搜集课本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也说,作文即生活。可是,中学生的作文现状是:90%的学生正在为写作没有原料而苦恼。所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外,还有中外名著、影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等,而教科书是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因此,立足课本,用好课本,是新课改中每个教师首先要做好的。

我们可以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记课文内容,积累作文素材。如学到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与“如何对待困难”这类话题作文联系在一起;学到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歌,可引导学生将它与“理想”这类话题相结合。还可以与学生一道把属于同类话题的课文归纳在一起,便于写作时选择性地使用。对于那些摘选的名著,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原著,了解原著,并撰写读后感,进行专题讨论。如果是有一定解读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研究性阅读,通过确定专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讨论交流等途径将阅读推向深入,锻炼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积累文化底蕴。胸中藏有锦绣,文笔自然生花。

从初一到高三共12套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上的创作需要。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本阅读中搜集作文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二、积累优美词句,夯实作文基础

优美词句的灵活运用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典故见多了或重复多了,便会形成语感,令你在表达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作时形象生动、语藏丰富,妙语连珠。好词句的应用,能使我们的文章骤然增色,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阅读文章中,大多词汇量丰富,语句优美,如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一文中,就用了“皎洁、得失之患、忧心忡忡、慷慨、多愁善感”等词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并尝试着造句。词语造句表面看起来简单,但要造出一个好句子,就必须先弄清词语的含义。同时,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优美词句,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笔者认为,在每次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词语,让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教师所呈现的范围的,则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通过课外—课内—课外几次反复练习,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熟练运用词语了。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逐渐彻底克服了习作时觉得无话可说的困难,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会浓厚的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只有引导学生天天积累,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练就深厚的语文底气,才会厚积而薄发,在写作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思维才会持续闪光。

三、加强作文仿写,感受写作轻松

实际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模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使理解转化为运用,吸收转化为倾吐,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写作的轻松。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意,即文章的立意、中心。如学了七年级(上)“至爱亲情”这个单元中的《风筝》《散步》《散文诗两首》《羚羊木雕》等课文后,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长辈,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独立、客观地表达“我爱我家,我爱亲人”的感情,力求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要求。

二是仿其格。格,即文章的思路、结构。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通过学习七年级(上)《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文章,学生学会了使用“总——分——总”的写法;通过学习《山市》,学生明白了要想突出文章中心,就必须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细地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应略写。经过日积月累的仿写训练,学生作文就显得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而不只是一味地罗列材料。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 课堂练笔 类型 方法

初中学生的学业较重,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树立写作教学应有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于老师的见解明确而深刻。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适时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有效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选择。

一、课堂练笔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九年义务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指出:“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观实际教学,写作多为阅读教学的“附庸”,是单元练习中的一个语文作业,有写作而无写作教学。对于阅读教学也往往是重视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等,对于文章的写作过程、写作技法的体悟等却不够重视,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写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写作训练的现实资源,写作不仅可“用其材”,也可“取其法”。

结合上述课标中的要求,充分发挥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我们提出一个教学策略,即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练笔。所谓课堂练笔是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掘课文的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适度地融进于其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与阅读相关的篇幅不大的言语片段。这种练笔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中心,形式灵活,有助于学生通过写的训练,更好地理解课文、吃透课文,有效地促进阅读教学;同时由于其往往是某一方面写作的子技能的操练,写作的门槛低,只需教师适当予以引导与点拨,学生不存在“无米下锅”及“不知炊”的困难。学生乐意为之,易于形成练笔的好习惯,重拾写作的兴趣,由“要我写”转向“我要写” ,时间一长,能够形成一系列写作的子技能,为大作文奠定基础,从而可以打破作文教学的被动尴尬局面。

二、课堂练笔点的确立

课堂练笔能够让学生融入课文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也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课堂练笔是读写结合中的一项措施,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落实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即恰当地觅得两者的契合点。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觉得以下几处是课堂练笔较为理想的训练点。

1.言语表达技能精彩处。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其中不乏精彩的语段和典型的表达技能。我们在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用心营造一种颇合情意共鸣的情境进行练笔,在真切的语感体会中,吸收、内化课文精彩的言语及其典型表达技能,从而实现对语言的迁移运用,使得言语表达生动鲜明起来。

2.情感共鸣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中有不少抒情性的课文,课文情感的脉动随着读者对情节的深入解读而跳跃起来,抓住它,学生就可进入文中角色,融入自己的情意,与文字对话,聆听它的呼吸,感受它的张力,在对话中学生纯洁的心灵与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融合,形成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带动的是真实的感悟与思考,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从而找到个性化表达的突破。

3.空白拓展处。有些课文结尾或文中不乏许多留白,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处,给予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是召唤读者参与的意蕴之处。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可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留白之处,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赋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空白处补上,使已是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或链接到有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从而搭建了一个情思飞扬,诉诸笔端的“平台”。

4.意象深刻还原处。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性很强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课文中某些词语用得生动贴切,耐人寻味,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潜心涵咏体悟,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深切理解词语的精妙,领悟汉字丰富的内涵,进行词语意象的还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在品析中,灵动的精神会生动鲜明起来,表达欲望被不断地触引,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三、课堂练笔的类型及训练方式

根据思维训练的深浅程度,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操作性强的课堂练笔有以下五种类型及其相应的训练方式。

1.文本模仿型。由模仿入手是我国传统写作训练中的一条宝贵经验。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质兼美之作,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有极大地可拟性。仿写是学生写作走向独立的必经阶段,伴随阅读教学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仿立意。有些课文立意的角度典型或新奇,可以让学生多加揣摩,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类似的角度立意写作。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其托物言志的立意手法就值得借鉴,可以让学生写《竹赞》《梅之语》等作文。

仿语言。语言的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课文典型的句式、段落,包括相关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另一种是模仿课文特定的语言风格,幽默的、含蓄的、粗犷的等。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大量的运用,使得语言清新典雅,是学生锤炼语言的好范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此加以模仿迁移,写写其它几个季节的景色与感悟,如《夏》《秋》《冬》等。

仿选材与组材。有的课文选材典型、新颖;组合合理、别致,材料详略相宜,这都是模仿之处。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全文紧扣“奇山异水”,概写山貌,细描水色,先总后分,详略有致,在结构与材料安排方面应是学生仿写的典范。

仿表现手法。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有些课文运用某一种手法相对突出一些,可带领学生重点体悟之,对其进行相关操练。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作者回忆自己年幼时一段遇险与脱险的经历,由一则小事得出一则深刻的人生感悟,以小见大。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此进行仿写。

仿文体。当遇到典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体裁的课文及寓言体、童话体及新诗体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及时对此模写。如学了寓言《赫尔墨斯与雕像者》,可激发学生以课文为摹本,为生活中某一类人物“画像”。

2.文本理解型。感知和探究课文是阅读课的应有之义,在感知环节中可以适时实施缩写训练,在探究环节中可以适时实施一定的评析训练。

缩写。教学中,有些课文较长,有些段落较繁,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组织结构形式,概括提炼课文的大致内容,字数约为原文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缩写不仅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与表达能力。实施中不可只是对段意的简单结合,否则学生就失去了对课文的品读趣性。

评析。所谓评析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某些特色进行评论分析。它适用于特色显著的课文,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评析不要面面俱到,能够锁定课文的一个侧面,言之有理,言之成文即可。练习此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常见的读后感亦属于此法之中,课后还可以延展到对影视剧的评析等。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动作神态作一番对比性评析,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刻画艺术手法的习得。

3.文本转换型。教材中有大量的课文内蕴丰厚,伸展性强,可以对此进行改写和逆写,是较高层次的训练。

改写。一般是在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课文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包括改变人称、改变结构、改变文体、变换思考角度等。改写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如让学生把较为生动的说明文《桥之美》改写成平实的说明文,以此来比较、体会生动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的不同特点。

逆写。逆写也叫新构,是指不按课文的原来思路或传统共识而另辟蹊径,进行求异思维和联想思维。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吴用一帮人假意夺酒而实为下药一节,如果在杨志一帮人与吴用一帮人一见面时就显露出来,其故事情节及艺术效果怎样呢?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写,然后与原文对照,那么学生的感受与收获会更多一些。

4.文本批判型。有些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可以从中引出一点,结合现实进行批判性解读而生发自己的观点,将课文与课外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申。所谓引申是指教师结合课文中的某一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而写出新义。此种练笔能很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判断、推理及想象的能力,但应防止学生漫无边际地感想和描述。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只有那个小孩说了实话,而其他人没有说实话?现实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大胆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运用此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而且通过解读这一过程的浸染,将触发对相关生活积累的回顾,把课本与生活紧紧地联系了起来,“写”的素材与方法得到迁移与整合,从而提升“写”的素养。

5.文本批判型。教材中不乏伸展性很强的课文,有的有插图可以述想,有的有留白可填充,有的有情节可延续,有的有段落可拓展,对此可适时进行引写、补写、扩写、续写等训练。

引写。语文教科书中有着数量可观的插图,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至九年级六册语文课本中就有插图233幅。它们的存在,自有它们的教学学价值,它们不仅是课文内容的艺术再现,是为阅读的辅助,也是学生写作的直观材料和途径。引写是指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对课文里的相关内容预先进行练笔 。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书中的插图,对插图中四种形态各异的云进行描写,然后与课文第三段的文字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再进行消化吸收,这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使得学生学会了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描述、说明其不同类型的形态具样。

补写。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的地方是作者有意的留白,给读者以联想与想象。抓住这些留白点,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激发学生展开联想,补写出片段将其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比如《范进中举》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思考、想象:在范进赶考几天中,他家里的具体情况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