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优化课前准备,为提高课堂效率作好保障
1.课前预习要做好。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基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就不可能跟上课堂的快节奏,也就无法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讲授新课前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样促进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授课前,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他们不懂的问题,上课时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内容找准切入点。语文教学涉及字音、字形、篇章结构等,内容庞杂,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可以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语文教学要重点突出,抓住这一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引导学生由课题自由质疑,如:谁向谁借箭?有没有借到箭,借的箭有没有还?怎么样借箭的?等等,抓住“借”字,发自学生内心的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更有探究性。
二、优化教学时间,创建学习型课堂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
三、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高效课堂必须目标明确,没有目标也就无所谓效率,所以一上课让学生明确一堂课的目标是很重要的。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明确目标后老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通过“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要留给学生放飞思想,自由表现的空间。如,陈艳君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一文,在学生概括出文中的三件事之后,通过自由谈生命是什么,再播放课文范读,畅谈感受,最后联系作者杏林子的图文资料让学生谈感受。在学生情感有所触动的基础上,教者出示学习任务:自选内容,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的任务。这节课中,教者调动学生听觉、视觉,通过自由说达到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再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一开始教者不急于讲,也不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才小组交流和讨论。学生自学后“交流释疑”的目的有多方面:一方面是自己不会的问题可以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二是同一个问题虽然自己也会了,但别人有不同的见解或有另一种解题的思路,也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在这个环节注意的是不要在一个层次上交流太多,更不要轻易的让学生表演,课堂的时间是珍贵的,要力求每一分钟都要有效率和效果才行。
四、优化练习布置,巩固转化学生的知识
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链条,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在备课时我们要重视习题的设计,就是要目的明确,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要有变化性,多样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发兴趣,激发他们完成练习内在的动机。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一位教师采用猜字谜的方式掌握生字,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时,先让学生谈从电视中的了解,再分角色朗读体会,最后借助练习加深认识。拓展练习时教者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而不用‘骗’箭?”这些设计不仅形式灵活,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能充分参与其中,达到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作用。
五、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必须有多样的激励机制。1、学生自评,彰显个性。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评价自己,体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成功;2、生生互评,发现闪光点。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时,往往习惯挑对方的毛病、缺点,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能发现别人的不足,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营造一种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课堂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在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品或回答进行评价时,教师进行必要引导:“你觉得他的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他的回答让你最赞同的是什么?”“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然后再让他说出作品等需要修改的地方,让学生学会欣赏。3、教师点评,激励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体验、行为,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进行及时评价,是重要的课堂调控手段,具有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激励学生产生持久的后继学习动力,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口头激励、奖励性评价(可以是加星、夺小红旗、评选“智慧星”等),让学生踊跃表现,并有一种自豪感。
六、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表现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也有其优点,譬如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等。但通过反思,特别是跟新课程改革理念对照,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还存在很多弊端: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本人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在新课程下学生作业的设计。
一、注重作业的多元化。丰富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1.1 查一查。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课,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查阅的生平,让学生初步感受一生的光辉足迹。在课外延伸时,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章如《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你在哪里》,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感悟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1.2 读一读。同样,这类作业也适应于课前预习和学习课文后等不同阶段。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大胆质疑。在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了朗读能力,积累了语言文字;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写一写。写,可以是写生字词语,适当的抄写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写,还可以是写作,如学习了《桂林山水》后,就可以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对家乡的河进行描述。
1.4 画一画。很多写景的文章文字美,通过语言文字描述的景色更美,学生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其表现方式自然也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领悟到了景物美,他将这种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其方式就可以是“画一画”。如学习了《草原》一文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色表现出来,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1.5 演一演。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晏子使楚》、《将相和》,就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多元化的作业让学生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注重作业的层次化,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发展也各不相同,我们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的不同,决定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所以,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体现差异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最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但应保证他们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抄写、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使他们易学、乐学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加学习的信心。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外,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扩展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文字、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这样,做到了既让差生能消化又让优生能吃饱。
如用“参加”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须造出一句以上,而对于优生就要求必须把“参加”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再如学完《我的战友》一课后,要求后进生把文中写在烈火中的表现段落背诵下来。中等生要能复述从隐蔽到牺牲的过程,优等生还要把文章改写成第三人称。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注重作业的自选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培养其学习自主性。
学生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还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生选择其一。这样很好的照顾了个别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
在实践中,我们做得比较多而且认为行之有效的是“星级作业”,即将作业按不同层次分为不同星级,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又让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本学科的作业甚至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
1、必答题(独立完成):朗读课文,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答题(任选一题或多题,小组完成):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了解三国人物的英勇和智慧;
(2)给低年级的小朋友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3)给描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部分创作一幅插图;
(4)举行有关诸葛亮的事会;
一、教师成长的三个层次
1.入门:从教师第一天走到讲台上,是没有任何独立的教学方法可言的,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不能形成基本的教学规范,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有时候我们听一个年轻老师讲课,虽然他讲得很认真,可是能清楚地感觉出其精力没能用准。这一层次,所有的教育人员都要走过,这是专业成长的第一个瓶颈。
2.提高:伴随教龄与经验的增加,教师的方法渐渐丰富,对于教学规范和学生也有了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与感悟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教参,二是身旁的老教师。这一层次,教法与经验虽多,可是却面临着拘泥形式,不能活用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迷失自我的困境。这种困境,大致在从事语文教育三到五年时发生。
3.升华:教学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则要做到离其形而用其神,达到教学方法的活用。小学语文学科中有不少名师,听其讲课,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模式方法,可是置身于名师的课堂上,会觉得所有的细节都值得咀嚼,很有滋味。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层次。
二、入门到提高的方法
1.听课。一是多听身旁教师的课,二是多观摩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实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观摩,把各种授课类型都学习全面,才能按教参及自己的想法上课。
2.从书本中找灵感。年轻的教师应当多读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论著,如于永正著《教海漫记》、张庆著《张庆文集》等等,虽然内容很多,可是读起来不乏味,教师应当多从中汲取经验。理论性强的论著当然也很好,但是青年教师很难读得进去,不建议阅读。
3.从外环境中找方法。任何学校,全都有学科带头人。这些带头人的教科研水平决定了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的高低。有这些带头人的指点,也就是通过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年轻教师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如在一次调研中,听一位青年教师讲《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问:为什么叫做借箭,不叫骗箭?那位教师没想过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在课后交流研讨时,教师们各抒己见,谈了各自的见解,帮助她找到了回答学生这个问题的办法,并且还引出了这篇课文中的其余几个关键问题,使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4.实践与反思的作用。同样一批来到学校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差距便会逐渐拉开,这与教师自身的实践与反思是有很大关系的。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把握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所以教师在每次教学之后,都要坚持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的习惯。这种反思,是任何一种教科研形式都无法取代的。
三、提高到升华的方法
当所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师心中都留下固定的印象与程式,这时候要求教师做的就是不拘泥于这种程式,而是能将其活学活用,让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能和自己的教学习惯有机整合到一起。这一过程,最重要的仍然是反思与自我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容易出现越教视野越窄的困境。即便是学现代文学的教师,在教了几年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之后,专业知识也会消耗殆尽,长此以往,知识储备会出现不足的状况。这种状况需要教师不断充实与拓展才能自我克服。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意识很强,可是在方法提升与宏观思想上较弱,这也是职业教师容易出现的误区。其实,小学的语文教师中,一直不乏有思想、重行动的积极探索者,尤其是这些年,一些有个性的教师倡导的诗意语文、情趣语文、深度语文都非常好。广大教师应当多学习、多思考,争取做到兼容并包,为我所用。
在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一些教师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认识与操作上的对传统教法的整体否定,弱化教师功能,课堂教学去语文化。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向升华层次迈进。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要冷静思考,明确哪些是应当变革的,哪些是不能变革的,明确怎么样汲取传统精华才会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变得更为得心应手。
一、课前期待
课间十分钟,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情感得到充分释放,尽管上课铃响后人在教室,可情绪还处于兴奋状态,上课一开始马上展开教学势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从兴奋状态过渡到平静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当用一分钟的时间组织调整学生的情绪,运用有意注意让学生尽快从兴奋转入到积极的学习中。
就要上课了,新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教师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不少学生是关注的。开讲前一分钟,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巧妙地渲染教学内容中能吸引学生的亮点,唤醒其求知欲,激发其兴趣。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让学生欣赏维也纳的风光,教师用深情的语言介绍,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你认识哪些鸟?喜欢哪些鸟?”为话题,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自觉进入一种学习境界,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谈礼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制造不礼貌的事端,接着组织讨论,从而直奔主题,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是教师给学生学习留下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更多地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心理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安排、去创设,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找到最佳的路径,引导他们进入较为理想的学习境界,为这一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深度思考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纷纷举手,总觉得课堂上学生的阅读仅仅是为了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学生把答案找到,阅读即止,老师不管对问题莫名其妙一知半解的学生,又转入下一个问题,然后回答。一堂课下来,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问题解决了,这堂课就算大功告成,然后转入下一课的学习。语文课就这样在解决无休止的大同小异的问题中进行着。
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源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当教师提问后,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说明这个问题较浅显,长期这样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深层次的提高,思维得不到激活。因此,巧妙地激疑或设疑使学生疑窦初开,积极思考。课堂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热情和探究。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要让学生“深度思考一分钟”,待思考成熟,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作引导,从而启发学生更进一步思考。学生认真思考了,才会有效地参与学习。
一位名师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知周瑜有心陷害,为什么不当面揭穿周瑜呢?”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这位老师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下文借箭的过程,鼓励学生回想课外读物《三国演义》,自主探究草船借箭的背景……学生低头默读,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学生的感悟精彩纷呈。深度思考一分钟,让学生静思默想,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才能使语文课达到真正的“深度”。
三、静心倾听
每到早晨的校门口,只要你仔细听,就会发现几乎家长总要这样告诫孩子“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句话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都有“习惯篇”,其中有一个就是“学会倾听”。但语文教师往往将“习惯”两字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想到就讲几句,缺乏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吗?学会“倾听一分钟”,孩子学会尊重学习伙伴,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一分钟”,孩子可以了解并正确理解他人的意见;学会“倾听一分钟”,可以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在相互交流中开阔自己的眼界;学会“倾听一分钟”,还可以评价他人交流的内容,提出改进建议。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让学生自由准备,然后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刚开始几位同学表现得都不错,有的朗诵,有的自己写了小诗,有的展示图画。第四位同学上去就出现了问题,她站在台上,涨红了脸不说话。当时其他同学有些不耐烦,我为了缓和气氛,微笑地说:“请同学们耐心等待一下,曹译之需要准备时间。”课堂沉默一分钟后,这名学生居然邀请好朋友帮忙,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轮读自己的小诗,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之后,我发现他在课堂上一直表现得很活跃。试想,如果没有我的静心等待,那么这个孩子在今后的课堂上会怎样?上述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了几句话后,就卡壳,说不下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认真倾听,给学生说完的机会,用微笑和等待,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营造静心倾听的氛围,师生成为彼此的忠实听众。久而久之,学生“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就逐步养成了,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四、自我反思
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由此可见,进行某项学习活动后,可针对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成效,安排一分钟让学生回顾反思,使刚才活动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改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小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自我反思能力不高,对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反思感到无从下手,一片茫然。因此,课堂上要增强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通过教师、同伴等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例如,学会分析比较,找出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异同;当自己的认识与他人有差异时,如何寻找依据说服对方或自圆其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标准作反思。如,初学课文时,自己是否读通了课文,理解了文中的新词;再读课文能否领悟主要内容;课文学完后是否领悟了中心、领悟了写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方法,学生就有了一定的着力点,学生就能客观地进行自我反思。
再如,很多年前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课堂进入尾声,当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花生得到多数同学赞赏时,课堂即将圆满,却有学生自语:“为什么不能做桃子、石榴、苹果?无论是外形还是口感它们都比花生要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都开始停留在自己与他有不同认识上,眼巴巴地等待老师作出评价。当时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更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教案,硬是以师者的威严让学生留作课后思考,草草带过。
如今细细剖析不难发现当时的处理方法阻碍了学生的深入阅读。如果老师就此揭开谜底,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如果当时我能就此鼓励他们展开辩论,依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那么学生一定会发现: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相信学生就能通过再次反思得到更完善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96-01
1.设立探究性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进而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在创建情境时,应该注意将情境设置更加富有探究性,然后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引发反思,进而形成认知层面的意义冲突,加快对知识建构的进程。探究性质疑情境在设定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探究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不断探究,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欲望,形成良好的探究品质。例如在讲解《草船借箭》时,学生在读完全文之后,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佩服,但学生也会提出曹操一方射出的是火"箭",而诸葛亮的是"草船",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能借到"箭"呢?教师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处展开详读,如"雾气大"等关键点,让学生明确诸葛亮利用自然因素,巧妙借"箭"。这样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疑问之后,能够及时发问,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氛围烘托,情境创设
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有一种叫做"烘云托月"的方法,而现在的明星大腕的演唱会或新闻会开始前也都是浓彩重笔地大事渲染。古今一辙,讲课同样如此。不要小看了课前的几分钟,它的神奇力量足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烘托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利用影音图像就是一种简捷快速、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以《失街亭》为例,我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播放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马谡、赵云等人的幻灯片自动浏览,配上《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面前飞扬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有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雄浑的画面,苍凉的歌声,让人一下子就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我在讲《黛玉之死》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林黛玉死了,扮演林黛玉的越剧艺术家王文娟死了,扮演林黛玉让人叹为观止的陈晓旭也死了,她们的英魂随着黛玉的《葬花词》一起逝去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那节课同学们是和我一起流着泪上完的。
3.精彩导语,引人入胜
在很多人的眼中,导语的有无、好坏是无伤大雅的。所以,一直以来,有些教师都是直入主题,对这种做法,我不敢苟同。要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尚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所以说,精彩的导语,往往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基于此,我常常在导语设计上煞费苦心。比如我在讲《失街亭》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读历史名文,看三国大戏,文中戏,戏中文,看文看戏,看马谡执拗、诸葛执法,各得雅趣;闻街亭战鼓,听蜀汉长歌,音藏调,调藏音,听音听调,听幼常三笑、孔明三哭,皆有奇情。横批:失街亭"。
这样,具有文采的对联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一下子抓住了文中人物性格的关键。万绿丛里绽一点红艳,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4.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原则
结合上述分析,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避免走进语文情境化教学的误区,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4.1 目标既定原则。在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之前,一定要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围绕目标来创设情境,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如笔者在教学《老王》一课时,结合这一专题板块的内涵"底层的光芒",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并感知作者愧怍的原因,挖掘并欣赏老王群体的光芒"。于是在课文分析的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个"课本内外"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将网络上一些底层人的图片集中播放,配以文字说明。这些图片中的人无一不是在底层中默默奋斗,拥有善良、纯洁心灵的人们。在播放完毕后,我问道:"同学们,你们能感知到他们的光芒吗?请找出来,说说他们和文中的老王有何相似之处。"这样就将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合理地联结在一起,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4.2 情境合拍原则。语文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拍,这种合拍主要是指意境上、氛围上、内容上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情境。如在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我就结合课文中的诵读,辅以淡雅的古典音乐,营造诵读的氛围;在讲解文中淅淅沥沥的细雨时,就辅以滴滴答答的水滴音乐;在讲解文中暴雨的片段时,又辅以急促的音乐,营造画面的美感。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得学生对文中雨、音乐的理解加深了层次。
课改的风暴越来越猛烈,各个学校都掀起了课改的浪潮。如何搞好课改,众说纷纭,各有所见,我认为:课改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人的素质和潜能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其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基础、核心的素质和潜能。因此,在素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潜能作为重点。课改的要求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做到这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教师的角色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的教学要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罐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在于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成功,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用教材教。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趋势,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人才标准、选拔方式、培养目标的变化,根据现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自觉加强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而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通过各类学历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应通过各类教研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应通过各类师德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保障。
2.学校管理应该具有人性化
随着课改的有效实施,学校管理也应有相应的调整。管理与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校领导应注意和教师心灵的沟通,应着重考虑如何发挥和调动学校的全员力量,为管理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有人性化的实施方案,增强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凝聚力,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具体表现。在质疑的状态下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兴趣高,学习效率高。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前,我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以便于在课堂展示时"难"住其他同学。于是课堂展示时学生们便出示了千奇百怪的问题:①诸葛亮在草船接近曹营时为什么要击鼓呐喊?②诸葛亮为什么开始时让船头朝西,而后再调整船头?③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要让鲁肃陪同?④假如周瑜不嫉妒诸葛亮会怎么样?等等。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就会在预习环节中下功夫,自然课堂展示也会很精彩。
4.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没有养成课堂预习的良好习惯。但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定得培养学生的课前学习。因为预习的差异,决定着课堂学生参与及课堂学习效果的差异。只有做到充分的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才会有真正高效的高效课堂。
5.课堂展示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显得更加精彩。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必须从深入了解学生入手。因为学生的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也有所差异。外向的学生展示的欲望比较强,所以老师要点燃这些学生展示的激情;自觉的学生虽然也有展示的欲望,但是缺少展示欲望的竞争性,所以老师要把展示的任务分给他,鼓励这些学生的参与性;内向的学生一般都比较胆小害羞,缺少展示的欲望,所以老师要走进他,唤醒这些学生内心深处的展示欲望。因此,老师要深入学生之中,抓住每一个学生个性特征加以引导和教育,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动起来。
6.注重课堂评价,让课堂评价亮起来
关键词:创造能力培养;自主;发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36-01
有一位教师讲《麻雀》一课时说:“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学生自主探究后创造性地发挥。笔者为使这一成果得以扩展作如下尝试:
一、自主探究阅读让学生学会“发现”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
1、激发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如上《我要的是葫芦》时,教师用幻灯片来演示:葫芦叶子的中间加上了蚜虫(用动画来显示)一只只的蚜虫是那么开心的啃吃叶子,聪明的学生一定想到了: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没长大了就落了呢?相信学生会很有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叶子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用的营养,没有了养料,葫芦就慢慢地“饿死”了!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
2、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例如一位老师教完《草船借箭》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醒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显然这一问题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于是这位老师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
二、自主探究阅读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 如《黄河象》中有这样一段话:“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老象是怎样陷进淤泥中的?阅读时就可以抓住“椭圆”“陷”“来不及”“一下子”“踏进”“踩”等词语展开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话:“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我们从中可以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躲在墙角下,饥寒交迫地缩成一团的样子,多可怜啊!
2、抓标点符号 如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三、自主探究阅读创造讨论机会,学会合作学习
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在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见”一段时,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四、自主探究阅读开展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
【关键词】聋校 语文 阅读 教学反思
反思是人生活中的—部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提高自我的一个阶梯。作为教师,如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认为,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教学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而阅读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平时阅读教学实践,我就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一)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首先颠倒了教师和聋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以教师为主。教师读文本,分析文本,学生看教师读,看教师分析。教师是主宰,主宰着聋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其次师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聋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的感受。再次就是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教师边讲边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应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特点。阅读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实践、感受、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按照学生阅读过程设计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发现文本意义,得出阅读体验。那么教师的角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是一幕戏中的导演,更应该是戏中的角色,他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排演,并跟着他们一起演”,也即布鲁纳认为的:学生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是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加以选择、转换、储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
聋校学生主要通过视觉获取内容。 适当地创设意境,为学生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再加上身临其境的感觉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而且通过长时间的朗读有利于语言和词汇的积累,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朗读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例如:教学《美丽的画》,我就把学生带到田野里让他们欣赏田野的美,从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迷人的天山牧场》中描写《迷人的天山牧场》的内容时,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迷人的天山牧场》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哈萨克牧民热情的对待客人——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新疆是个好地方,那里有驰而神往迷人的景色以及热情好客的牧民,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抓住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抓重点的字、词、句。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注重词语的教学,要抓要紧的、关键的、精彩的、复杂的、深邃的重点词语来教学。如《草船借箭》里的“借”,要重视好词、好句、优美的段、好的文章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