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后现代” 语境 影像叙事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和推进,文学艺术的面貌也逐渐呈现出转变之势:辽阔的生活场景、宏大的叙事主题日渐退隐幕后,非英雄化的平民角色、远离中心的边缘意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共同拉开了“后现代”语境的帷幕。电影在这方面尤其具有表现优势。《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一个富有意味的文本。一方面,它以暧昧的叙事视角,组合起一系列不无意味的生活碎片;另一方面,在价值取向的建构和消解之间,表现出犹疑不定的姿态。

一、暧昧的视角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无疑是一个俏皮而又惹人注目的标题。影片中所谓“姨妈”,乃是一个小男孩宽宽的姨妈。第一幕从火车站开始,宽宽来到上海看望姨妈叶如棠,姨妈前来接站。此后发生的事情,都是以宽宽的视角来讲述的,正是通过前者的视线,我们得以了解后者的个性特点。显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观众的心中也由此不自觉地有了一种期待:影片将要讲述一个男孩眼中的姨妈的生活故事。然而,不久之后,宽宽因为和网友合谋“敲诈”姨妈而“东窗事发”,被姨妈“遣送”回家。宽宽的再一次出现 已经是影片临近结束之际。因此我们可以说,“宽宽眼中的姨妈故事”这一视角并没有贯彻到底。

除去一头一尾,影片的大部分故事中,宽宽是“缺席”和“不在场”的。就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出场顺序而言,姨妈在火车站迎来了外甥宽宽,由宽宽引出其网友飞飞和她外婆,回到家里则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邻居水太太,在公园邂逅了唱戏的潘知常,在小餐馆偶遇外来打工女金永花,姨妈住院需要家属看护,观众这才看见了她女儿的出场。事实上,故事仍然聚焦在姨妈身上。由上所述,所谓“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其实应该理解为“叶如棠的后现代生活”。

“视角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它已被用来分析主体性的形成。”因而,视角的前后不一致或者游离状态,无形之中就造成了一种暧昧的意味。这种现象说明,影片本身并不希望通过一种以一贯之的视角来建构某种“主体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影片试图以一种非主体化的策略,来讲述一个发生在观众周围的日常生活故事,来实践一种平民化的娱乐观。至于实践得如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二、后现代的碎片

叶如棠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断断续续地发生了一些不平常的事情。影片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叶在试工回来的路上,对宽宽说明了让他一起去试工的用意所在:“让你来是我的一种策略。如果跟这家人条件谈得拢就正好。如果谈不拢,我就借口说你这种情况是需要帮助的呀,我就借此脱身啦!”然后她总结道:“人生很多事情是需要谋略的。”然而如影片所述,她的“谋略”在很多事情上并不成功。以家教一事为例,她认真地给人家小孩上课,细致地纠正其口语发音,结果却以发音过于“英式”为由而被辞退。在家长那里。他们的“谋略”是要让小孩将来留学美国的,“古典的”英式口语显然不利于这个长远目标。叶如棠在一家小面馆偶遇可怜的金永花,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决定帮助这个在她看来孤弱无助的女人;然而不久就证实了这个女人是个骗子,只有辞退。这些横断面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她的不成功。

影片中一大看点是叶如棠与潘知常的纠葛。叶、潘在公园唱戏而相识相知,随后展开了一场“黄昏恋”,叶还一门心思地预想着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然而往往不能如愿:先是为掩人耳目,误杀了邻居的爱猫;后来为倒卖墓地,赔尽了全部积蓄;召来女儿护理住院,又受到了女儿的谴责。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回到过去的家,重过那平淡的生活。

应该说,自潘知常出现以后,影片在情节上还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的。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事情缺乏必要的铺垫,在情节逻辑上不具有必然性,在表现上未能深入人物内心。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没有叶、潘二人的交往。叶还会不会选择回到过去的生活呢?无从得知。叶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自身有一定的优越感,也不可避免地有高傲和自私的一面,她肯定有深藏于内心的生活追求,但我们无法看得真切。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可能具备的阐释深度被“后现代”式的平面化、碎片化事件给“稀释”了。然而,叶如棠本人并不“后现代”,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后现代语境下叶如棠的生活”。

三、建构还是消解

在一定范围内,影片碎片化的策略,呈现了多层次的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貌的人物:从高楼大厦到平民住宅和偏街陋巷的日常景象,从包办孩子前途的家长到无所事事的富家老太,从追新逐异的青少年到黯然返城的老知青……这正是“后现代”语境下“多元”景观的一种体现。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女性主义;许鞍华;女性主义电影

中图分类号:G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90-03

一、引 言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新女性主义也开始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其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继承女性主义,吸纳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新的时代境遇下的产物。[1]”新女性主义作为传统女性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消除性别歧视的终极议题始终没有变化,但是新时代下女性主义的理论含义却被大大扩展:其主张运用差异性的平等来替代两性绝对平等,希望通过发明女性自己的话语来突破男性眼中女性的固有形象和地位,最终从关注女性解放的视野发展到关注各种被压迫人和事物的解放。新女性主义的发展不仅是对女性主义的自我超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着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门类和文化建构的方式之一,其必然会成为女性主义思潮的演绎场。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界涌现出了一大批展现女性独立意识,肯定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影片,比如西方的《律政俏佳人》《时尚女魔头》等,中国的《恋爱中的宝贝》《阮玲玉》《杜拉拉升职记》等,这些影片都试图通过对“新女性”的摹写来映射其所处的现实困境,而香港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许鞍华的影片尤为如此。纵观许导的作品,从早期颇具代表性的“越南”三部曲,到中期《女人四十》,后期《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等影片,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对女性的描摹无不贯穿始终,中后期的作品更是表现出了对男女两性关系描述的重大转变。“电影中的女性命运也经历了一个由女性对命运的屈服,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命运的主宰的发展过程。[2]”本篇文章则试图从她中后期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等来挖掘新时代女性主义非比寻常的一面。

二、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新女性主义思潮倡导女性主体意识,即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认识到其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并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许鞍华中后期电影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角色基本都是生活在当下较为独立的女性,她们虽身处于命运的沼泽泥潭,但是仍能秉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鲜明的自主意识,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挣扎和努力来实现自我,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女人四十》在许鞍华导演生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她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在此影片之后,她对于男女两性关系的刻画发生了重大转变。影片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成功塑造了阿娥这一普通工薪阶层的女性形象。片中阿娥一家生活在香港的“贫民区”,她承载着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角色。在家庭中,阿娥照顾着自己的儿子、丈夫的起居,还要负责患老年痴呆症公公的生活。片中大量描写了阿娥公公因老年痴呆而做出的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让家里人伤透脑筋,而唯有阿娥能管教住自己的公公,并在背后默默承受着一切后果,阿娥俨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和救世主,这完全颠覆了男权社会男性对女性统治的秩序。片中虽然经常出现阿娥的抱怨和骂骂咧咧,但是这一切并没有磨灭她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和坚守。在老公劝她辞职回归家庭时,阿娥能够理直气壮的说,“去你的,工作是我最大的乐趣”,可见女主人公强烈的自主和独立的意识。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姨妈叶如棠是一个坚定追逐理想之人。她年轻的时候正值,为了追求上进自愿来到鞍山工厂做工,与一个并不相爱的工人结婚。婚后姨妈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毅然抛弃丈夫和女儿,选择只身一人到上海追逐理想生活,尽管最后的结局依然是迫于生活压力回到鞍山。暂且不去谈论她抛夫弃子的行为道德和最后的结局,单单这种不屈从于男权社会的掌控和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行为就足以令人们为之触动。

《天水围的日与夜》故事虽然发生在香港的“悲情城市”――天水围,但是导演却让人们感受着诸多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与和谐温情。影片塑造了贵姐这样一个在生活中从容不迫乐于助人充满爱心的女性形象。贵姐十四时岁离家外出打工,用自己赚的钱先后供两个弟弟上学,后来又遭遇了自己丈夫死亡的不幸,她只能一个人承担起抚养儿子和操持家务的重担。无论生活多么困难,她依然能以一种从容不迫的积极态度感染着自己的儿子,帮助身边的人。在她去看望生病住院的母亲时,母亲跟她抱怨说“做人真是很难的”,贵姐却回答――“有多难”,这些足以让我们体味到贵姐身上强大的生命力量和女性的主体意识。

三、人道主义的叙事立场

许鞍华导演从探讨人性的角度来展开对于男女两性的塑造,她的作品并没有表现出传统激进的女权思想,而更多的是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叙事立场。在她的影片中,男女两性被放置在差异性平等的境地,女性形象真实自然,性别立场温和含蓄,更难能可贵的是导演能够多角度的去思索女性的命运,不仅表现隐匿的男权意识形态,而且能够反观女性自身的不足。

1.差异性的平等

相较于传统女性主义而言,新女性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将男女两性的平等放置在性别差异的前提之上。许鞍华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她的镜头浏览世间百态,最终还是定格在了自己同性身上。她中后期的作品《女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等影片,女性都以独立自主的主角身份出现,在她们眼中男性并不是男权社会的主体和领导者,而只是基于生理差异地位平等的另一个社会分工者。此观念在《女人四十》这部影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片中阿娥一家虽生活在社会底层,也曾“贫困夫妻百事衰”,但是好在夫妻二人都能够认清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差异,最终,阿娥主动放弃工作,回归家庭照顾一家老小,与在外工作的丈夫相持相携,生活也开始慢慢有了起色。

2.女性身体的规避

传统的女性主义或多或少都将女性的身体当作反抗男权社会的有力武器,而新女性主义对女性身体的关注却在慢慢减退,相反它更追求真实女性的自然流露。回到电影中去,与其说这种对女性身体过多的描述和关注是用来反抗男权,不如说恰好迎合了男性的窥心理。许鞍华中后期的影片一改女性作为被看客体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身体的展现进行了规避和抵制。《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斯琴高娃饰演的姨妈是一个体态丰腴的中年女性,虽穿着干净整洁,但是对于男性而言并不具备多少美感,尤其导演在片尾真实的展现了姨妈在街头“风餐露宿”的狼狈模样。《天水围的日与夜》中贵姐是一个不漂亮甚至有些衰老的单亲妈妈,片中的另外一位女性阿婆更是年老蹒跚……同时许鞍华还刻意将这些女性塑造的较为中性化,力求表现其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对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这大大改变了早前银幕上弱柳残风的女性花瓶形象。

3.男性叙事的温和

许鞍华导演在给其影片设置男性角色时,通常采取一种有别于二元对抗的较为温和的叙事立场。《女人四十》中,阿娥的丈夫虽然时常表现出胆小和懒惰的坏毛病,甚至偶尔还流露出大男子主义倾向,但是总体上仍能表现出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与担当,他与妻子也是一种平等、互敬互爱的良性关系。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潘之常是当仁不让的男配角,众所周知老潘骗姨妈的感情骗她的钱,非常可憎,但是导演却选择在骗局揭穿后设置老潘重新归来不辞辛苦的守在伤心欲绝的姨妈身边。影片中这些男性角色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他们也有善良温情的一面,可见许鞍华导演并不是想突出一种激进的男女两性的二元对抗,建立“女性帝国”将男性踩在脚下,相反她正是想要通过这种温和的叙事来实现男女两性的和谐共生。

4.女性命运的多维架构

传统的表现女性主义的电影往往都把女性命运的悲剧归因于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但实际上,女性不幸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历史的和男性的原因,也有女性自身的原因。[3]”许鞍华影片中女性命运的设置则遵循了这一原则。

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导演采用不同的视角来观看姨妈,从影片开始到宽宽告别姨妈离开上海,这27分钟的叙事主要通过宽宽的视角来展现姨妈,而这一期间姨妈的形象基本都是负面状态出现:姨妈的家里明明有冰箱,但却把需要冷藏的物品放在附近小卖部的冰箱里;当宽宽要求开空调时,姨妈以自己有风湿病一口回绝,而自己晚上却偷偷躺在房里吹冷风……这一系列事件无不表现了姨妈吝啬、自私的本性。影片在非宽宽视角的叙事里,姨妈则大多以正面形象出现,她有对素不相识的金永花的热情帮助,也有在看破金永花讹诈他人而把她辞退的是非分明。尽管影片的结尾以姨妈的不幸收场,但在讲到姨妈这个角色时,许鞍华曾说:“不能一刀切地说她的人生是悲哀的,或者说是很好笑的。[3]”可见许鞍华在面对这个角色时的复杂情感。姨妈的悲哀不能完全归咎于男权社会,正如前面所言,她自身也存在着种种负面缺点,而这些缺点则加剧了她命运的悲剧性。《女人四十》故事发展到最后,阿娥迫于照顾家庭和老人,自愿放弃工作,这样的结局设置也并不是要呈现女性对回归家庭宿命论的妥协,事实上导演则是想要表现一种人道主义和对女性牺牲精神的颂扬。

四、女性主义视域的拓展

女性主义思潮发展到今天,有一重大变化就是其关注视域的拓展,“当代女性主义者在争取女性自身解放的同时还确立起拯救人类整体文化的使命感。她们不仅看到男权社会存在着男女差异,还看到存在着贫富悬殊、种族歧视、强权政治、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等异化现象。[1]”许鞍华的作品在关注女性的同时,把故事的背景放置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社会底层人民和孤寡老人的生存以及全球化进程中人际关系的异化等等问题,这些都与新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不谋而合。

例如影片《女人四十》的故事空间发生在香港一个杂乱无章的小片居民区,阿娥一家的房子更是简陋不堪,“天水围”系列影片的空间主要是香港底层劳工居住的“悲情城市”,许导中后期的这一系列影片都表现了其对社会底层人民顽强抗争的一种讴歌;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导演对现代化进程中老年人生存问题的特殊关注,《女人四十》中阿娥和丈夫在都忙于工作的前提下如何照顾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丧夫失女的阿婆怎样面对孤独不能自理的生活等等;在《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全球化进程中人际关系疏离异化的问题。“贵姐、张家安和阿婆三人均系从香港腹地迁移而来的本地居民。然而,这种流动和重新定居的过程却加剧了他们与各自家庭之间的隔阂。贵姐母子虽然时常与生活在香港腹地的家人团聚,却往往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受到孤立。[4]”同样,阿婆由于女儿早逝,独自搬来天水围居住,她想要通过赠与黄金首饰来填补与女婿外孙之间的情感裂缝,但却受到女婿的婉言谢绝。她们在重建与之前的关系时都深受重创。

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引领旗帜的女性电影工作者,许鞍华导演用她独特的镜像语言审视着当下女性生存的历史情境,关照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方式传递着女性情怀。她的影片不仅为新时代女性提供了一种积极主动的生存范式,也为中国新女性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杨凤.新女性主义思潮的价值意义和理论困境[J].学术论坛,2009(4).

[2] 蒋伟.许鞍华影片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分析[J].大众文艺,2011(24).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3篇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导演:许鞍华

主演:斯琴高娃、周润发、赵薇、卢燕

地区:中国

上映:2007年

影片简介:

年过60的“姨妈”在现代生活中寻找生活最终找到落脚点的故事。影片通过12岁的男孩子宽宽的眼睛,看到的姨妈表现出吝啬、落伍、喧闹和荒谬。姨妈的邻居水太太也很奇特。但是之后一系列的经历使他们彼此理解。无论如何, 这些仅仅是在迅速变化的都市中姨妈有趣诙谐的遭遇,姨妈的原型遍布中国现代化城市,那些不合时宜的,业余的文艺爱好者和那些失败的人们。

影片:《桃姐》

导演:许鞍华

主演:叶德娴 刘德华 秦海璐 秦沛 王馥荔

地区:中国

上映:2012年

影片简介:

《桃姐》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Roger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桃姐》的故事很简单,叶德娴扮演的老人,为刘德华的家族工作了整整60年,伺候过老少五代人,如今年逾古稀还患有中风,桃姐自知无法再伺候主人一家,于是请辞,并要求住进老人院,彼此间的关系从这时才开始真正展开……

许鞍华说:“我不擅长拍大场面大动作的电影,那种真的不适合我。但我很想探讨一下传统的人际关系跟现在有什么不同,那时候的人们是怎么对待老人的,人和人之间是怎么相处的,而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失去一些东西。”

影片:《飞越老人院》

导演:张扬

主演:许还山 吴天明 李滨 田华 斯琴高娃 王德顺 牛犇

地区:中国

上映:2012年

影片简介:

故事发生在一个民营的老人院里,老周和其他老人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无论谁踏进这里,都会闻到一股死亡的气息。正在这时,老周的老朋友老葛也加入到他们当中。为了使自杀未遂的老葛振作,同时也为了让其他老人不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组织大家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借助老人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唤醒大家沉睡的勇气和参与精神,组织大家一起排练节目去天津参加比赛。

老人们充满热情地集体排练、在排练中相互逗趣、设计逃离老人院,驾车“飞越”驰骋公路。人生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生命的层层意义也被逐步揭开……等到如愿以偿登上了梦想的舞台,但他们谁也不知道,外表健康、乐观幽默的老周已经到了生命的终点……

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

导演: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主演:摩根·弗里曼 杰西卡·坦迪

地区:美国

上映:1989年

影片简介:

戴茜小时候在贫民地方长大,丈夫生意的崛起才让他们家过上富足日子,所以戴茜非常节俭。现在她年时已高,不能自己开车了,儿子为她请来黑人司机霍克,但是戴茜却十分不喜欢。她起初逃避出行,因为不想让霍克当上司机,后来她才觉得,儿子付了钱却不用他干活,似乎太不划算,于是终于给了霍克第一次为自己开车的机会。

霍克是一个非常善良淳朴的男人,他知道自己不被接受,并没有把不快放在心里。相反地,他处处关心戴茜的生活,也慢慢了解戴茜坚守原则的执著性格。戴茜对霍克的排斥开始慢慢消融,直至几年间她终于发现,霍克是一个很值得信赖的朋友。

《为戴茜小姐开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故事,虽然这种“小”故事往往会被大银幕所无情地吞没,但其力量最终证明它无时不充满着银幕。情节不依赖超级英雄和巨资特技的战争片和大空片的时代,我们能欣慰地说长期以来令人满意的影片却是一部描述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平静、质朴的故事,一部呈现人生的短暂而又辉煌时刻的影片。

影片:《蝴蝶》

导演:菲利普·穆伊尔

主演:米歇尔·塞罗 柯莱儿·布翁尼许

地区:法国

上映:2002年

影片简介:

八岁的丽莎,单亲,喜欢提问,各样童稚的问题。邻居的爷爷,儿子去世,脾气古怪,有收集蝴蝶标本的癖好。一天,丽莎闯进了爷爷的密室,看见了五彩斑斓的蝴蝶标本。爷爷还说,他要到山上去采集叫“伊莎贝拉”的蝴蝶,丽莎大喜,要跟爷爷一起去探险,她多么希望跟着爷爷去看满天飞的蝴蝶。一路上,丽莎给爷爷添了不少麻烦,她有问不完的问题,还放走了爷爷采来的蝴蝶。丽莎掉进了山洞,爷爷着急,找来了救生人员。两人的友谊、亲情,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法国的电影总能具有特殊的文学气质——仿佛银幕的从来不会让文学从书本中脱离。《蝴蝶》是其中的代表。其实这部电影孩子们究竟能否真的看懂我表示怀疑,但却能让身为“大人”的你从另侧面看到孩子们的世界,也体会到那份老人与孩子之间的纯真感情。

影片:《金色池塘》

导演:马克·雷戴尔

主演:凯瑟琳·赫本 亨利·方达 简·方达

地区:美国

上映:1981年

影片简介: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4篇

开车环游五大洲、购置新款越野车、追看热门美剧《LietoMe》、搜罗心理书籍、随身携带乒乓球拍,当所有这些元素出自一人之时,猜猜这位主人公的年龄是多少?207 307 407全错,正确答案:60岁。

60岁的崔立克,头发有些泛白,被车队其他成员称做老崔,可老崔人老心不老,20多年的国际导游生涯让他永远处于坐如钟、站如松的最佳状态,“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从小就梦到开车,开汽车、摩托车,梦到出国,这次‘征服五大洲’之旅算是两个梦凑一块儿实现了。”

当然,这不是老崔第一次开车,已有4年驾龄的他早就开着他的起亚远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胡同里弄自由穿梭。当然,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出国,能说一口流利英语和韩语的老崔也已经带着旅行团不知多少次地周游于世界各地。而自驾行遍布大洲,却是绝对的第一次。

热爱生活的老崔特别享受在路上的感觉。在欧洲,一路观赏充满中世纪风情的老旧古堡和田园小屋;在美国,飞驰于似乎永远望不到尽头的苍茫大地;在南非,挑战反向驾驶的痛并快乐。8000多公里的驾驶里程让给老崔自豪不已,“有几个60岁的人能有这样的开车经历?爽!”他说。

作为车队首席翻译,老崔最主要的任务是为队员们解决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在进入美国境内时,移民局官员似乎对他们的入关目的产生了些许怀疑,老崔的热情和标准美语不仅化解了别人的疑虑,“Explore the World”的意义还深深地打动了美国人。

今年,属虎的他为了“辟邪”穿上了红袜子、红秋衣,但豁达开朗的他却时刻做好了“合己为人”的准备。“不知道这一路会遇到什么,一些地区也可能会遇到劫匪,我早就想好了,万一真出现了,我就说,把我留下,放了他们。我已经老了,他们还年轻。你说劫匪是不是也会被我这个老头感动?”说完,老崔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2010年10月20日,老崔正式退休。没有一般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时的惆怅与不舍,老崔更多地是对可以拥有大把自由支配时间的兴奋与满足。

“开车的目的就是漫游,我现在可以开车带着家人到处转转了。”

“上小学时,我打乒乓球老是输,现在我每天都在看录像,一定要找机会赢回来。”

“我在国外开过车,还有国外带团经验,我以后可以带人在国外自驾游了。”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5篇

在赵薇眼中,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因为“不去拼命地挣钱,跑来跑去,全在和老师谈一些不切实际的艺术与电影,也不能当饭吃,天天聊得还挺开心”。至于为什么突然想去上学,赵薇说并非是对演员生活有所厌倦,而是因为压力太大,“感觉自己那时的生活就像开火车,透支对一个演员来说很致命,我不想年纪轻轻就被抽空了。”不过赵薇并不想当女博士,并俏皮地说怕成为“灭绝师太”后没人追!

狡猾赵薇 之感情保密

自和王励勤的绯闻传出以来,赵薇的感情问题总是被媒体追问不休,不过赵薇从不肯让步,她说:“这是私生活,一定得保密,感情这东西,如果被媒体拍了、写了,肯定没有好结果!”其实,赵薇对男朋友的要求很低,“要一个身心很健康的人,像阳光一样的男孩子……我对感情,要不就不进,一进去就毫无保留!”

说起感情,赵薇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前不久我妈来了。她是一个老师嘛,特喜欢给我讲人生道理,晚上她很严肃地跟我说:我要跟你聊一聊,你今后有什么计划?把我吓坏了,我赶忙给她端了一盆洗脚水,那种可以按摩的脚盆,她老人家好舒服啊,一陶醉,就把和我聊天的事情忘记了!”赵薇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狡猾的事,满脸得意。

谦虚赵薇 之演技不佳

虽然读着书,赵薇还是抽时间为新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夜。上海》做宣传。重提“票房毒药”的话题,赵薇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强烈的不满,这一次她平静而淡然。“很多事情的确是我又到北电念书后才想通的。这两天我在电视上又看了《玉观音》,发觉许鞍华确实是个很棒的导演,她的镜头感、调度能力以及想表达的意境都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有很多超前的意识。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么好的一个电影,被一个女演员演坏了。”记者笑说赵薇如此深刻是跟上了导演系有关,她爽朗地笑起来,“哈哈,念了导演系,才知道当导演多么不容易,导一部戏比拍一部戏难多了!”

淡然赵薇 之生命丰盈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6篇

重回校园

1996年赵薇以专业课全国第一的分数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6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电影学院导演系艺术硕士,中间恰好相隔十年。十年时间,赵薇已由当初的青涩少女,长成今天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明星演员。重新回到校园当中,一切还是那么新鲜、有趣,“表演系和导演系原来在一个楼里,我本科四年从来没去过导演系,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现在导演系从表导楼里搬出来了,我在导演系上学,就好像是换了所新学校。而且像电影史、电影理论这样的课程我都觉得很有意思。”

长期工作过的人再回去读书往往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一方面是年纪渐渐大了,另一方面是生活里诸事烦心,难得清静。可赵薇的感觉却恰好相反,因为影视是一门特别注重实践经验的学科,如果从大二拍《还珠格格》算起,赵薇从事演员这一行已有八年时间,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课堂上不仅技术方面的知识她一清二楚,电影理论由于有了实践相对照,赵薇学起来也是轻松自如、如鱼得水。她说自己惟一怵的是摄影,“可能女孩子天生就害怕机器”。

赵薇的研究生导师是著名导演郑洞天和田壮壮。第一学期课排的很紧,每天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几乎都满了,赵薇全勤,这也使得她完全没有时间接戏。不过马上要进入第二学期,课程就松了很多,她可以趁这个机会参加吴宇森新片《赤壁》的演出。

目前《赤壁》已确定由赵薇扮演孙权的妹妹孙尚香。

谈起这半年在学院里的感受,赵薇说:“感受其实特别老土,就是觉得想多学知识,多学文化,多了解一些自己的专业――就是这么平淡、简单。我对于现在新学的课程兴趣还是很大的。”赵薇和同学们相处的很好,有一天上谢飞老师的课,因为很快就要布置拍摄短片的作业了,谢飞在课堂上做指导,其中一点要求是希望同学们敢于用专业演员,“有的时候本子不错,想法也不错,结果找了些不会演戏的业余演员,最后全给弄毁了。”谢飞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的目光就齐刷刷对准了赵薇,她是这个班唯一的专业演员。赵薇告饶:“你们别看我了,到时我给你们一人俩小时。”

没文化的女大厨

赵薇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扮演一个女大厨,没什么文化,又性格暴躁,满嘴粗话。这其实是一个配角,戏份不多,赵薇愿意出演一方面是因为她和许鞍华导演在《玉观音》里合作过,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另一方面,这个角色也是赵薇表演的一次突破,她还没有演过这样一个来自底层的二百五和混不吝呢。

赵薇第一次亮相就不同凡响,但见她身穿一套劣质皮衣皮裤,扎一根粉红头绳,戴一副金色大耳环,说话粗声粗气。刚开始赵薇对自己的扮相还很难接受,后来看到周润发的那一身行头,穿件红毛衣抱个绿西瓜,她忍不住一阵狂笑,这才发现戏里每个人都怪里怪气的――不愧是“后现代生活”。

女大厨是姨妈的女儿,从小被丢在东北,母女关系十分恶劣。片中有一场母女吵架的戏,女儿要对母亲破口大骂,这场戏挺让赵薇为难,她是那种特别不会吵架的人。有一次在停车场被人故意碰瓷,明明是对方不对,但在对方的强词夺理胡搅蛮缠之下,赵薇居然气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更要命的是,现实生活里赵薇和妈妈的感情最深,当年赵薇从师范学校退学,报考上海谢晋恒通影视艺校,是妈妈第一个对她表示支持。妈妈歌唱得很好,赵薇今年出新唱片,还想着和妈妈对唱一首。让她对着饰演母亲的斯琴高娃发那么大的火,她确实很难开口。

然而剧情需要,她必须这么做。赵薇只有反复调动自己的经验,那些差点让她崩溃的时刻。终于她成功地把自己的情绪酝酿起来并发泄出去,拍摄顺利完成。事后赵薇一个劲儿向斯琴高娃道歉,虽然明明知道是在演戏,她仍然觉得于心不忍。赵薇还有一点儿后怕:“我居然能够那么歇斯底里,都不敢相信那是我。”

没人爱的女司机

《夜。上海》里赵薇走的还是底层路线,扮演一位夜班女出租车司机,“头发乱七八糟,乱的像鸡窝。穿得和男孩子一样,干净的裤子也要擦上好多灰,我在电影里是一个连修车的都看不上的女孩。要是打扮得很漂亮,第一人家不信你是开车的,第二人家不信没人喜欢你。所以要故意扮丑。”为了多见心上人几面,女司机故意制造一些小车祸好把汽车送去维修。拍摄撞车场面时,剧组特意请来了特技替身。《夜。上海》几乎全部是夜晚外景拍摄,没自己戏的时候,赵薇也只能坐在剧组的大巴里干等,无聊得很。看了几次替身的表演,车技颇高的她跃跃欲试。她把替身换下,亲自上场,居然完成的一点儿不差。这下可好,轮到替身不干了,嚷嚷着要罢工。

说起自己在片中的表现,赵薇毫不谦虚地表示,“突然开窍了”。原来《夜。上海》的情节比较轻松、简单,这对于赵薇来说反而利于发挥。通宵实景拍戏,赵薇有了近距离接触“夜上海”的机会,她说:“上海是一个很浪漫的城市,夜晚没有白天那么多人的喧嚣,静静的,很浪漫很有气质的感觉。”

在上海,赵薇度过了四十多个晨昏颠倒的日子,晚上拍戏虽然辛苦,但也给她带来意外的灵感,“晚上拍戏没有围观的群众,交通又比较安全,特别清静;要是白天的话,早就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其实演员是很需要有不被打扰的空间去完成创作的,这次我觉得演的不错和这个有一定关系。干扰真的少。没有那种50米以外就是黑压压的一群人的情况,真的可以很投入。”

刚进组的时候,赵薇有点儿偏胖,导演张一白把赵薇拉到监视器旁,让她看自己的形象,然后给了她一个特别悲哀的眼神。赵薇很不好意思,忙说知道了知道了,减肥嘛。说是这么说,可心里到底还是不服气。大家都知道,张一白是个胖子,却要人家减肥。赵薇刚把自己的不满表达出来,张一白就一边在自己满是络腮胡子的下巴上比划着,一边用他那口四川普通话可怜兮兮地说:“我已经瘦喽――”

赵薇不能休息,一休息就胖,一工作就瘦。《夜。上海》拍摄期间,赵薇眼看着瘦了下去,瘦到什么程度?前后的戏都快接不上了!后期剪辑时,制片人建议张一白干脆把赵薇前期拍的镜头都剪掉算了,张一白不肯,非得留几个,说是给她留个教训。

第一次拍戏

别看赵薇现在又是演戏又是唱歌,女人味儿十足,光彩照人,其实小时候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假小子。也有父母的同事或者亲戚朋友夸过她漂亮,可她从来没往心里去,以为这都是别人的客气话。赵薇上过五所小学,转学的原因一是搬家,二是实在待不下去。有一次为从某重点小学转出来,她不断央求妈妈。妈妈问为什么,她说老师管得太严自己无论如何都受不了了。

上了初中,同学们仍把她当作男孩子,打打闹闹无拘无束,可到了初三情况忽然发生了变化,赵薇察觉大家开始当她是个女的了。这种感觉是从别人的反应里得来的,以前和男孩子打架,没人让着她,她打了别人,别人是一定要打回来的。现在好了,她打了别人,那男孩子往往会慷慨地把手往后一背,“打吧”。赵薇补充解释:“也不一定是大家当我女的了,也可能是他们突然当自己是男的了。”

初三毕业,赵薇考入当地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清一色女生,除了老师见不到一个男的。这大概可以解释赵薇性格里那些大大咧咧部分的最初来源,没有男性,自然用不着假扮淑女了。

1992年黄蜀芹拍摄潘玉良的传记电影《画魂》,来到潘玉良的老家安徽芜湖取景。赵薇的老师带着一个班的学生去剧组当群众演员,没人告诉她们拍什么,也没人告诉她们怎么演,去了就让换衣服,接着做动作。这些孩子连开机关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听话地任由摆布。中午的时候只听副导演一声喊,休息了,才算结束。能见到大明星巩俐,赵薇很兴奋,不过最让她高兴的,还是剧组一天几十块钱的补助。对于每月只有三十元津贴的师范生来说,这不啻是一笔巨款。报酬到手,赵薇通通买了吃的。

《画魂》是赵薇第一次在镜头前亮相,镜头似乎也注意到了她,不仅给了她一个单人画面,还停留了一两秒的时间。后来赵薇离开师范学校,到上海谢晋恒通影视学校学习,她回忆做这个决定的过程,发现《画魂》的拍摄经历对她还是有影响的,“最起码让我知道了剧组怎么回事,不像一般人觉得拍戏离自己那么遥远。”

电影学院的小迷糊

第一次离家单独生活的赵薇第一次尝到了孤独的滋味,这滋味在她生日那天来得特别猛烈。以前在家里,生日这天早早就会有人把礼物和蛋糕奉上来,可是在这里,赵薇连一声问候都听不到。她越想越委屈,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终于有人注意到她的反常,过来关切地问她到底怎么啦。赵薇强忍悲痛,抽抽嗒嗒地说:“我……我今天生日。”

直到今天赵薇也是这样,没人的时候很少哭,倒是身旁有人时哭得更多些。这其实是一种缺少安全感的表现,在上海的时候,和同学们比起来,赵薇不是很有自信。那时,她还有点儿“婴儿肥”,长着一张粉嘟嘟的娃娃脸。一个制片主任曾经对她说,“赵薇啊,你将来恐怕永远都只能演小孩儿了。”

一年后赵薇从艺术学校毕业,她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成绩出来,她以专业课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被顺利录取。她的班主任老师崔新琴说,考试那天只觉得赵薇眼熟,但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入学以后,她无意中听见同学们在私底下议论,说这个赵薇是崔老师什么什么亲戚,更离谱的还有说是她私生女的。哭笑不得的崔新琴这才醒悟为什么第一次见赵薇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她俩长还真有点儿像,都是大大的眼睛、鲜明的五官。

电影学院学习期间,赵薇的专业成绩依然出类拔萃,从来没有掉出过前三名,不过她是出了名的小迷糊,老师从来不敢委她以重任,所以她也从来和班干部无缘。不过但凡有汇报演出,那就是赵薇大出风头的时候,一个班出五个节目,她一个人出演三个,其中两个还是主演。拍摄《夜。上海》期间,日本演员本木雅弘由衷地夸她:“赵薇,你这张脸简直是为银幕而生。”

赵薇银幕上的第一部正式作品,是她艺术学校的毕业作品,一部名为《女儿谷》的电影,她主演一名女囚犯,这让她在圈里有了一些小小的知名度,之后又接连主演了几部电影。应该说,即使没有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习,赵薇的演艺事业也算是起步了,可她还是执意参加高考,她说这可能多少也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那时谢晋恒通艺术学校还并非学历教育,赵薇还是觉得要拿着大学文凭,心里才踏实。多年以后,她基于同样的心理报考了研究生考试,不同的是,这次不再是为文凭,而是真的想学到一些东西。

刚进电影学院的赵薇特别单纯,用她自己的话说,“近乎幼稚”。入学之前,赵薇工作过一年。拿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她深刻反省自己:“我在社会上磨练过,工作过,还挣过钱,我不那么纯洁了。现在我要上大学了,必须把社会上的习气丢掉!”她给自己订了一条苛刻的标准:再也不许撒谎!

她下定决心,也是这么做的。有时她犯迷糊,上课迟到,老师问她什么原因,若是搁在以前赵薇肯定像其他同学那样,随便找个理由就对付过去了。现在她已经发誓不再撒谎,于是她只有老老实实地说:“老师,我在等汉堡包,它在微波炉里老是不熟。我要等它熟了以后才能拿出来,到教室就迟到了。”可惜的是,老师听了赵薇这番“赤诚相见”的坦白,非但不感觉欣慰,反而觉得这个学生的脑子可能有点儿问题。

“小燕子”一飞冲天

大二那年,赵薇因为主演《还珠格格》红遍全世界华人区。她扮演的小燕子真诚可爱,精灵古怪,一时成为许多影迷的偶像。但是谁能知道,琼瑶最早找赵薇演《还珠格格》,给她的角色是紫薇而不是小燕子。琼瑶是台湾出了名的“明星之母”,无数男女明星因为演了她的戏而名声大噪。她找赵薇演戏,赵薇岂有不满口答应之理?谁知赵薇的班主任崔新琴看过剧本后,不放赵薇走。赵薇一听就急了,崔新琴说要演可以,这里面只有一个角色适合你。赵薇忙问是谁,崔新琴说,小燕子。赵薇一个劲儿摇头,怎么可能呢,那个角色早就定了别人。崔新琴说,既然这样,你就别去演了,踏踏实实念书吧。

两三个月以后,《还珠格格》已经开拍,赵薇风风火火找到崔新琴,她说崔老师,你说话算不算数?崔新琴说,当然算数。赵薇说,你说如果让我演小燕子你就放我走。崔新琴说,是啊,现在还是这样的。赵薇大笑,他们找我去演小燕子。崔新琴一听也愣了,不过她还是很替赵薇高兴,兑现承诺痛快放人。

进组没多久,赵薇经历了一次“换人风波”。她和扮演紫薇的台湾演员林心如相处得很好,可是这天突然听说,剧组要把林心如换掉,因为她演得不够好。这个消息把赵薇吓得够呛,那时她和林心如已经拍了不少对手戏,林心如如果被换掉,那些戏就会统统作废。既然要全部重拍,剧组会不会干脆把两个人都换掉呢?

度过提心吊胆的几天,赵薇得到确切消息,她不会被换掉,长舒一口气的同时,她也为林心如感到惋惜。利用拍戏间歇,她带着林心如在北京城四处逛了逛,两人还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正当两人沉浸在无尽的离愁别绪之中伤感不已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林心如可以留下了,真是大悲大喜。原来琼瑶通过反复观看林心如的表演,觉得虽然和自己原来的想象不完全一样,但不是没有改进的可能,再者她考虑到要多给年轻人机会,所以最终作出不换人的决定。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许鞍华 逃离 命运

1996年第1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许鞍华执导的影片《女人四十》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五项重磅大奖,抒写了香港电影的一个不朽传奇;16年后,许导凭借电影《桃姐》在第31届金像奖中延续了这一神话,成为香港电影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得金像奖奖项大满贯的导演。自1979年处女作《疯劫》问世至今,许鞍华在拍摄电影的30多年时间里共执导了20余部电影,其作品类型丰富多样,影像风格不拘一格,因而很难给她的电影风格贴上一个所谓的统一标签;但细细品味她的作品便会发现,在她的大部分电影中都弥漫着一种或浓或淡、或隐或显的逃离情结,而潜藏在这种逃离情结背后的则是更深层的命运意识。

一、“投奔”“客途”——许鞍华电影中的逃离情结

在许鞍华导演的半自传体影片《客途秋恨》中,女主人公晓恩为远离与自己有隔阂的母亲和那个有着至亲但自己始终无法真正融入的家而选择留学英国,扮演的正是一个逃离者的角色。逃离,作为一种情节渗透在许鞍华的众多电影作品中,已然凝聚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许鞍华电影里的这种逃离情结根据其逃离行为动机的不同而可被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为躲避危险或摆脱困境而逃:避难型

电影中的人物或生命受到威胁(被仇敌追杀,被逼从事非常危险的工作……),或身陷困境(生活没有保障,受家人排挤,被亲人背叛,遭丈夫虐待……),他们不得不从一个地方逃到其它地方以躲避和摆脱自身的危险、困境。

《胡越的故事》的男主人公胡越因在香港目睹了室友被谋财的船工杀害,想方设法要逃去美国以使自己免于被杀人灭口的命运。办护照时结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沈青,两人相爱;为解救被骗到菲律宾从事“生意”的沈青,胡越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留在菲律宾的唐人街帮钟老板做事,沦为钟老板的杀人工具。在同是钟老板棋子的阿三的帮助下,胡越欲带沈青逃离菲律宾,只是计划还未实施便遭老谋深算的钟老板出卖。阿三惨死,沈青不幸中飞刀身亡,胡越在报仇之后继续流亡生涯。

《投奔怒海》的故事背景转移到解放后表面光明祥和实则暗无天日的越南,广大贫苦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祖明是被抓到新经济区做苦力的壮丁,他努力筹凑“买路钱”,为的是能和朋友阿成一起逃离那个随时可能被地雷炸死的鬼地方。琴娘跟母亲和两个弟弟相依为命,十四岁的她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当家人陆续死去,小弟沦为孤儿,自己要被送去新经济区,她不得不听从芥川的安排搭船远走他乡。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丈夫离婚七八年,一直留在娘家跟着哥哥过活,哥哥的咄咄逼人,嫂子的尖酸刻薄,令白流苏在家中陷入了非常尴尬与愁苦的境地。为逃离冷漠势利的家和家人,白流苏——这个范柳原口中“真正的中国女人”,出生于连跳舞都被视为一种学坏的表现的“诗礼人家”的中国传统女性——不顾禁忌,答应跟徐太太去香港。

此外,《玉观音》的女主人公安心是一名缉毒警察,遭毒贩毛杰兄弟疯狂复仇,不得不开始漫无止境的逃亡生涯;《阿金的故事》中童哥被黑社会老大陈邦武杀害,为躲避黑社会势力的追杀,阿金只得带童哥的儿子阿郎跑路去大陆;《半生缘》中曼桢遭姐姐背叛,不但被姐夫祝鸿才,还被软禁起来,她千方百计逃离祝家而不成,待孩子出生时才总算在他人帮助下逃出虎口;《天水围的夜与雾》中王晓玲被丈夫李森虐待,最初百般忍耐,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逃到妇女庇护中心寻求救助,并一度躲到在深圳工作的妹妹家。所有这些都是避难型逃离情结的体现。

2.为治疗心灵创伤而逃:疗伤型

感情道路的不顺,生活的种种不如意都可能给身处其中的人们造成内心无法言说的伤痛,这些伤痛可能是当下的,也可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于是原来生活的某个地方会变成伤心地,在这个地方待着让人感觉到仿佛就要窒息,于是需要换一个新的环境,去释放自己的情绪,解开自己的心结,抚平心灵的创伤。

《今夜星光灿烂》讲述一位女子同一对父子间隔十八年的两段师生恋。杜采薇大学时爱上英文老师张教授,爱情未果,心灰意冷之下选择“走”;十八年之后,杜采薇已是一名很优秀的社工,她与学生张天安相爱,结果却发现张天安正是自己曾经深爱的张教授的儿子,她再次选择离开。至于张教授,得知昔日恋人采薇跟自己儿子谈恋爱,在不知如何自处的羞愧感中割腕自杀。这同样是一种逃离。

电影《客途秋恨》中不仅晓恩是一个逃离者,连晓恩的母亲也是一位逃离者。当年母亲在战乱之际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原因竟然是失恋:母亲年轻时同女友正子同时爱上一个男人,但那个男人选择了正子。正是爱情上的失败直接促成了母亲的中国之行,只是母亲当时也未想到自己会永远离开日本。

逃离似乎是爱情失意者最好的选择。叔惠(《半生缘》)与翠芝互相喜欢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在一起,翠芝同世钧结婚后,叔惠去了美国,一走就是十年。阿东(《千言万语》)一直暗恋苏凤,苏凤喜欢的却是别人且后来还怀上了那人的孩子。在陪苏凤做完流产之后,阿东选择的也是“离开这里“,即使当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

也有并不是因为爱情失意而逃离的。影片《男人四十》中,四十岁男主人公林耀国面临一连串的中年危机:盛老师——妻子陈文静的初恋情人,大儿子安然的亲生父亲——忽然出现给家庭带来的动荡;昔日同班同学都早已飞黄腾达之时,曾经的中文系有名才子却还只是一名普通国文教师的失落;让他手足无措的是来自学生胡彩兰的炽烈爱慕……当被这一切压得喘不过气来,林耀国便只想逃,于是有了深圳那一夜的出轨。

3.为追求新生活而逃:进取型

不管是为躲避危险、摆脱困境还是为治疗心灵的创伤,某种意义上都是人物想要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一种更安全的、更自由自在的生活,一种可以抚平伤口、淡忘伤痛的生活。这里所讲的“追求新生活“是区别于前两种类型的,更突出其进取意义而不带避难和疗伤的意味。也就是说,更接近于追而不是逃,但人物采取的又确实是逃离的行动。

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为典型代表。“姨妈是革命时代的产物。她认为要有公理,人要上进、要注意干净等等。她年纪大了仍不服输,希望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也不落伍;但为了追上时代,她把自己弄得更狼狈。这是她的性格。”①姨妈出生于上海,“是个堂堂正正的大学生”,期间被下放到辽宁鞍山做知青,嫁给了当地一名工人,并生有一个女儿。然而,心气甚高的她不甘于在鞍山这么个落后的地方度过自己的一生,不甘于每天与轰隆隆的机器声和扫帚锅铲打交道,于是抛夫弃女逃离鞍山回到上海。客厅墙上挂上有品位的国画,书房里摆满各种各样的书籍,平时打扮得体体面面出门,闲时喂喂鸟养养鱼,晨间练练剑吊吊嗓子,凭正宗高雅的英式英语谋生,找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生伴侣——这是姨妈理想的生活。为了追求这种精致优雅的理想生活,姨妈头也不回地从鞍山逃离了,尽管那里有她的丈夫和孩子。

事实上,这三种类型的逃离情结并不能截然区分开来,它们有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玉观音》中安心从云南逃到北京主要是为了躲避毛杰兄弟的追杀,同时昔日情人反目成仇、丈夫为自己枉死的现实也给劫后余生的安心造成了无法抹灭的心理创伤,她没有听从潘队长的安排去北邱,而是去了更遥远的北京。“要走就干脆走得远远的”,安心的逃离同样是为了“忘记过去,忘记毛杰,忘记安心”,从而逐渐修复内心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四十岁林耀国的逃离是不堪中年心理危机的总爆发,但这些心理危机的诱因却是多方面的。造成林耀国逃离的除了精神上的痛苦,还有生活中的困境。

二、在“劫”难逃——逃离情结背后的命运意识

命运是什么?“被自由所遮蔽着的不可逃遁性本身,就是命运。”②在古希腊神话中,命运被冠以纳美西斯之名,意即“没人能逃脱它”。纵观许鞍华的电影,无论逃离者最初是出于怎样的动机,结局似乎都早已由一位看不见的命运之神统一写好。他们的行动归根结底都以失败告终,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漂泊,死亡,还是回归。

1.漂泊

人物在逃离某个地方后,流落异乡,生活甚至感情都陷入一种漂泊不定的状态。

胡越一心是要逃去美国的,但为解救沈青而羁留在了菲律宾。后来沈青没被救出来反而葬送了性命,杀掉钟老板可以报仇雪恨,却丝毫无益于改变胡越自己的命运。他要躲的已经不止是船工的杀人灭口,还有菲律宾警察的追捕。影片落幕,胡越再次踏上了逃亡之旅,但失去了身份的他犹如他驾船出海时聚拢在船周围的那一片浮萍一样,注定漂泊一生。

琴娘姐弟在芥川先生的帮助下逃离越南,于最后关头上了船。船在茫茫大海中驶向初升的太阳,仿佛喻示着琴娘姐弟被载着迎向了光明的未来。然而等待这个十四岁女孩和她幼弟的会是什么呢?异国他乡、举目无亲、漂泊……

采薇读大学时宁愿放弃大学学业也要跟张教授在一起;十八年后的她又为爱情放弃了名誉地位升职加薪。她大胆追求真爱,不顾一切,然而,到影片结尾她都没能获得一段完满的爱情。远走长城,去非洲看望Vivian,她的人连同她的爱情终究都处于漂泊不定中。

阿金和阿郎跑路去大陆,但黑社会势力不会轻易善罢甘休。故事结束的时候,漫漫征程才刚刚开始,在外要漂泊多久才能回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只是手牵着手,在漆黑的夜色中沿着海岸线往前方走去。

2.死亡

人物刚从一个魔窟中逃出来,又进入另一个由死神统治的魔窟。

祖明好不容易才凑够供自己和朋友阿成逃跑的买路钱,最后发现竟是一场阴谋。他拼尽全身力气地奔向那艘已经开动的船。登上船的那一刻,他以为自己从此得到了解救,却殊不知等待他的是更迅速更彻底的死亡,他死不瞑目。

王晓玲不堪丈夫虐待而几次离家出走,但不管她走到哪,丈夫的暴戾都如影随形。在妇女庇护中心的日子对王晓玲来讲是比较自由的,尽管仍时不时地会有丈夫的骚扰电话和短信。后来,丈夫以双胞胎女儿的性命相要挟,逼迫她回家。她担心女儿的安危,不得不匆匆忙忙赶回去,结果被已经灭绝人性的丈夫残忍杀害。

安心离开北京又一次躲起来,杨瑞为了找她走遍了她能去的每一个地方。当从潘队长那获知安心藏身处的杨瑞风尘仆仆地出现在高原上,安心终于答应跟杨瑞回北京。此时的安心算是真正摆脱了昔日的梦魇。临行前,他们一起到南德探望生病住院的潘队长,却不幸再次被毛杰兄弟盯上。儿子小雄死了,绝望的安心孤身跑去找毛杰,最终死在毛杰的枪下。

3.回归

人物历尽千辛万苦从一个地方逃离,最终却又回到那个地方。

白流苏是迫不及待要离开上海那个家的。在香港,她坚守着和范柳原之间的精神恋爱,非常认真地想要跟范柳原结婚,但一个多月下来发现范柳原根本无意娶她。她与范柳原的爱情更像一场较量,谁先妥协谁就输。在疲倦了这场艰难的较量之后,她选择回上海——那个她最初逃离的地方。

晓恩的母亲葵子当年因为受不了失恋的打击而离开日本来到中国。丈夫早逝,女儿晓恩与自己一直存在隔阂。在晓惠出嫁,移民去了新加坡,她同晓恩大吵了一架之后,葵子一气之下回去日本。虽然这趟日本之行最终只是一次短暂的省亲之旅,但毕竟完成了对葵子年轻时逃离的那个地方的一次回归。

姨妈在上海并没有真正过上她想要的生活,她自始至终都是生活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边缘人,她的纯正高雅的英式英语已不合时宜,那场枯木逢春的黄昏恋显示的也是回光返照般的幸福。梦想与抱负输得片甲不留的姨妈无奈之下只得回到鞍山,回到当年被自己抛弃的丈夫和女儿身边。

曼桢离开祝家后的几年时间里,母亲死了,姐姐曼璐死了,祝鸿才破产了,最终她也还是为了孩子回到了祝家。叔惠远走美国,结了婚又离婚,十年后终得回来面对自己曾经所爱的人。

阿东去青藏高原,去其它地方,在外游荡了三个月后也还是要回到香港,回到庙街践行她跟苏凤的约定。

林耀国在深圳待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就匆匆赶回香港。在家里,他仍做他的好丈夫、好父亲,在学校,他仍做他的好老师。

综上,无论人物是多么努力地逃离一个地方,他们的结局不管是在异国他乡漂泊一生,还是最终回到曾一心逃离的地方,还是以死亡告终,他们的逃离到底还是失败了。好像不管逃到哪,他们都不曾真正逃脱,而是始终身处命运这座无边无际的五指山中,一切努力都不过是徒劳。这种在劫难逃的命运意识是如此深沉悲怆地贯穿着许鞍华导演的逃离者们的故事。

三、结语

撇开逃离情结不谈,许鞍华电影的命运意识也体现在其它方面。命运,亦可诠释为某种偶然中的必然。电影《客途秋恨》中,母亲葵子在回首往事时有一段充满沧桑的感慨:“人生真是奇怪,当初要不是冲动我也不会到满洲去,日本要不是战败,我也不会遇见你爸爸,好像缺一样,人生就会不一样了。”的确,对于葵子而言,因失恋跑去满洲,日本战败,与晓恩父亲相遇,如此种种都带有偶然性;但当所有这些偶然因果相续,综合发生作用的时候,必然便由此产生,于是最终有了当下的人生。《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想嫁另一个却不想娶,到底却因为一场战争而走到一起,这里的战争同样是很偶然的因素,但使得范白二人的结合却成为了必然。《玉观音》中缉毒警察爱上毒贩是偶然事件,安心怀上毛杰的孩子更是出于偶然,可这种“香烟-火柴”式的恋情导致的玉石俱焚的结果却是一种必然。导演在解读安心的悲剧时说:“自己犯了一点小错误,然后引发了命运里不可抗拒的东西。”③说到底,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个人根本无力抗争命运,“我觉得如果跟命运抗争,个人太渺小了。”④这,正好又一次佐证了为什么在逃离者的故事中,他们的行动只能是一种在命运制定的秩序中辗转。

注释:

①许鞍华.后现代姨妈与真实许鞍华——许鞍华访谈[J].电影艺术,2007(3):71.

②赵林.西方宗教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32.

③郑叶.许鞍华:《玉观音》是我个人对原著的解读[N].北京青年报,2003-12-22.

④金燕.艺术和商业的双重失落—影片《玉观音》观后[J].当代电影,2004(2):105.

参考文献:

[1]许鞍华.后现代姨妈与真实许鞍华——许鞍华访谈[J].电影艺术,2007(3).

[2]金燕.艺术和商业的双重失落—影片《玉观音》观后[J].当代电影,2004(2).

[3]梅峰.理想的诗情与现实处境——许鞍华九十年代电影创作轨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1).

[4]冉璐璐.浅析导演许鞍华的创作心理定势[J].神州,2011(29).

[5]黄秀坤.许鞍华电影的悲剧意识[J].电影文学,2010(16).

[6]蒋伟.许鞍华影片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分析[J].大众文艺,2011(24).

[7]孙慰川.论许鞍华电影中的两性形象及其性别意识[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4).

[8]崔宜明.“命运”观念的起源和理性内涵[J].中国哲学史,1996(3).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8篇

1 怪女人

在人群里,有些人总是会显得很怪。

比如这位。

六十二岁了,还剪冬菇头,脚踏一对涂鸦的匡威布鞋,出来见人时为了体面一点,穿黑压压的一身川久保玲,这是她最喜欢的最贵的衣服,如果不是时装精,谁知道这种四四方方的装扮原来要价上万?在一个非常少女化的波波头下,有一张中年女人不再年轻的脸,这样的出场,每次都会不期然地产生一种荒谬感,然而事主却不慌不忙,眉目间更透着一股丝毫不加掩饰的坦然。这就是许鞍华。

人人提到她都感情复杂,一个江湖人称阿Ann的女人,身后战功彪柄,入行超过30年,出产过23部电影,名片无数――《倾城之恋》、《女人四十》、《半生缘》、《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及最近的《桃姐》,手下调教过的明星更不计其数――钟楚红、周润发、梅艳芳、李丽珍、张曼玉,三夺金像,二夺金马,堪称香港历史上最牛的电影导演。

可就是这位最牛的电影导演,有影迷无意在街上撞上她,以为是碰到大婶问路,后来认出,要求合影,被她当场拒绝:“不好意思,我赶着有事做。”

她总说自己穷,但叫她拍商业片她又不肯。她就是要让自己处在特别失败特别难堪的境地,她要整个香港都看到一个香港境内最好的女导演,只能靠偶尔在港大兼课或者拍广告维生。她就是这么怪的一个女人。

2 如日中天

1984年。许鞍华如日中天,比今日的王家卫更红。

也是,港大硕士,游学过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的女导演根正苗红。1975年游学归来,担任的还是大导演胡金铨的助手,三年后即拍出当时最赞的电视剧集《狮子山下》,四年的处女作《疯劫》,被认为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之一。

只是过了1984年,她突然跌进怪圈,水准参差不齐。十年后她状态恢复了一些,《女人四十》和《千言万语》都获奖无数,眼看状态回归,谁料此后她又进入沉寂,2004年的《玉观音》更是烂得让人不忍卒看。

就在许鞍华踏入六十,人人对她都不抱希望之际,她居然凭着一部120万元投资的小成本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击败投资超过3亿元的《赤壁(上)》的导演吴宇森,第三次捧得最佳导演奖,此后不过两年,一部讲述主仆情的小成本电影《桃姐》戛纳扬威,不但让久霉的老演员叶德娴咸鱼翻身,更让雄心勃勃的刘德华再得影帝。

影评人石琪说,许鞍华没有自己的风格。连她自己也对自己明白得很,头四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却“感觉不停地下降”,《倾城之恋》“当然失败啦”,《书剑恩仇录》“很愚蠢”,《客途秋恨》“拍得很粗”,《极道追踪》“没精打采”,连公认好的《女人四十》,她也觉得多处“不理想”……“有缺陷”、“不好”、“差”,是她评述自己作品常用的字眼。但许鞍华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她“拍戏的心态有点像一个赌徒,而且是一直不肯离台的那种”。

3 悲喜人生

许鞍华的电影里,有一种奇特的情怀,那就是在苍凉的人生里焦虑地寻找却总归无疾而终的感伤,这种感伤来源于她的童年――“没有母亲的童年”。

许鞍华出生于鞍山,两个月大时她跟随父母移居澳门,5岁到香港;直到15岁,许鞍华才知道母亲是流离的日本人,“每个人都说她是东北人,我一直以为她不会讲广东话,又没读过书,所以不太认得中国字。”1990年,许鞍华拍了半自传电影《客途秋恨》,讲的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女子葵子嫁给一名中国军官的故事。在女儿晓恩的眼里,母亲是个自私自利、只懂打牌的混蛋女人,但二十五年之后,晓恩因为妹妹移民,只能无奈地回来陪着母亲返乡,这才慢慢了解了母亲当年的处境。

这部片子票房惨淡,算得上是许鞍华中年境遇最难的时候的作品。唯一的好处,就是它化解了许鞍华与母亲之间不解的情结,从极度疏离变到慢慢亲密。到了现在,60多岁单身的许鞍华与80多岁的母亲同住,妈妈是个豁达的老妇,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我妈妈年纪愈来愈大,我也是。早几年有段时间很亲近,因为都是老女人。现在她反而返老还童,我变成照顾她的那个人。”母亲有次突然跟她说,你不适合结婚。许鞍华想了想,表示同意。

4 还喜欢20岁时喜欢的男孩“我的每一部片都找不到投资。”

“胎死腹中是常事,我的经验是,五套戏才有一套可以拍成。”

“我自小不喜欢做第一,做第二似乎好些。谁知做了导演,什么都要做到位。”

这个女人,冬菇头里杂夹白发,大笑,大口抽烟,粗糙的皮肤,有时害羞地笑,独居,不养宠物,闲时去逗邻居养的鹦鹉,得了金像奖还要独自一人拎着一大袋东西挤地铁,对自己处境最现实的设想是“白天在外面开戏,回家返老人院,好好笑!”

她不是没成功过,但是“一次成功,要比面对一次失败来得困难”,她是刻意在回避成功,“太舒服的生活要小心,不能沉迷。”许鞍华说这话的时候,非常酷,我突然明白了她这样的女人,原来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老女孩,我的朋友柏邦妮刚刚出了本书叫《老女孩》,在她的定位里,所谓的老女孩就是,“还喜欢二十岁时喜欢的香水,还戴着二十岁时的琥珀戒指,还穿二十岁时候的衣服,还喜欢二十岁的时候喜欢的那种男孩。她也许成熟,但绝不世故,她也许复杂,但并不浑浊。永葆好奇之心,永远赞叹,期待奇遇,梦想不是一个目标,是一种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