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寂静的春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DDT是一种合成的有机杀虫剂,作为多种昆虫的接触性毒剂,有很高的毒效,尤其适用于扑灭传播疟疾的蚊子。DDT及其毒性的发现者、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因而获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DDT当初就因为灭蚊效果好,而被称为“神药”。
在这本被很多环保主义者奉为经典的书籍中,卡逊怀疑,DDT进入食物链,会在动物体内富集,导致一些鸟类生殖功能紊乱、蛋壳变薄,最终濒临灭绝。卡逊用她那优美的文笔将DDT的负面作用传达给公众,并很快地影响了政府的决策。1972年,美国国会率先通过立法禁止使用DDT。此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卡逊的支持者给了她最高级别的赞誉,《寂静的春天》发表8年之后,美国成立了环保署,颁布了多项旨在保护环境和珍惜野生动植物的法规。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绿色和平组织在内的多个国际环保组织相继成立,为宣传和推动环保理念立下汗马功劳。联合国也积极加入了环保大军,多次主持召开全球环境大会,颁布了多项环境公约,其中包括著名的《京都议定书》。
195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号召全世界使用DDT对抗疟疾,全世界疟疾死亡率迅速从原来的每10万人死亡192人,下降到每10万人死亡7人。疟疾基本上从西方发达国家消失,就连巴西和埃及也和疟疾说再见。在斯里兰卡,引入DDT之前,斯里兰卡每年新增280万疟疾患者,7300人因此死亡。使用DDT后,效果惊人,1963年全国只有17名新增病人,无人死亡。印度和南美的大部分国家也取得了类似成效。可惜好景不长,1969年,在反DDT思潮影响下,美国撤回了对斯里兰卡DDT防蚊项目的援助,结果该国疟疾患病人数在一年之内猛增至50万。印度的情况和斯里兰卡类似。在南美国家中,只有厄瓜多尔坚持使用DDT,结果该国成为唯一一个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的南美国家。非洲的情况更糟。从80年代中期开始,南非也在缺少美国资金资助和环保组织的压力下停止使用DDT。结果仅是南非一个省的疟疾患者数量便从8000人迅速上升至4.2万人,死亡340人。而与之相邻的一个省则经历了一次疟疾大爆发,至少造成了10万人死亡。2003年,南非重新使用DDT,结果同一地区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到50%以下。
目前全世界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地处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儿童。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天都有7架坐满儿童的波音747失事。2006年9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一份声明,公开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防止疟疾流行,但使用过程要遵循一定程序。
书 名:寂静的春天
作者:[美]蕾切尔・卡逊
This is a strange scene described by Rachel Carson, who is regarded as the mother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vement。 Silent Spring is her representative work which lighted the fir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merica and the whole world. Before 1960s, no books or magazines talked about things lik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Such a phenomenon means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d not come to people’s mind and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Indeed, the main opinion in human society from the very past about nature is to set war against or conquer it. In fact, many of human’s progresses are made on the base of such opinion. Rachel Carson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doubte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belief and brought the topic under focus.
In Silent Spring, Carson described a miserable village which was dying under the using of DDT. The village used to be prosperous and beautiful. In spring, white clouds of bloom drifted above the green fields. In autumn, oak and maple and birch set up a blaze of color that flamed and flickered across a backdrop of pines. Then foxed barked in the hills and deer silently crossed the fields, half hidden in the mists of the fall mornings. She thought that with the using of variety kinds of pesticide, especially DDTs, the village suffered enormous and irreversible damage and gradually withered and died. Soon it became just like the one described in the beginning. From her fine and smooth describing, I can even feel the groan of the town. Moreover Carson also sharply pointed out that the deep-seated cause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the human’s arrogance and ignorance. So she asked people to correct the attitude toward the nature and reconsidered the developing path of human being.
Carson thought that because of the antibody and differentiation, pesticides would never be completely useful. On the contrary, those more and more poisonous medicines, because of the enrichment effect, would accumulate in humans’ body. It’s quite sarcastic that we hurt ourselves much badly while hurting the others. Then she analyzed many poisonous components in pesticides. Those are all unfamiliar names except DDT, such as chlordane, chloronaphthalene, compound 497, etc.
Those things really make me feel scared. We are on the top of the food chain, and it is such a perfect and fragile system. We human beings are just part of it and we depend on all of the creatures who stay on the lower positions. It is so hard and ridiculous to try to match the nature. Only in the state does man have a rational existence. Every species have their value to be on this world. Then no one knows what would happened if we force them to disappear. For example, let’s imagine the food chain as a meticulously made castle built by billions of little blocks and we human beings are the top one. There might be several tiny blocks on the bottom which you think is useless and dispensable. But what would happen if we take them away? Perhaps nothing happened, and perhaps the whole castle ruined.
Destruction is always much easier than recovery, not counting those incurable ones. Humans always think that we are much cleverer than the other animals, so we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ceited and firmly believe that we are the king. We didn’t see that the nature is so magical and knows how to revenge. The pay back is much more violent and cruel. We need balance and order. The nature has its own rule. Our aim is to use it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it. The ecosystem is so delicate that even a tiny disturbance could lead an unexpected consequence, just like the butterfly effect.
At the last chapter, some scientists came up with other ways to solve the pest problem----biotic control. There is now a bly running tide of interest in chemical sterility. Those sterile insects are released and mate the normal ones so that they won’t have any larva and get extinct gradually. This solution seems to be reasonable and helpful, but thinking about it carefully, you’ll find that it is just another way to ruin the food chain castle. Not only spring, but also summer and autumn would be still and silent in the future.
It is lucky that Rachel still kept her mind clear. She didn’t agree with the way of conquering the nature. At the very end of the book, she wrote, The ‘control of nature’ is a phrase conceived in arrogance, born of the Neanderthal age of biology and philosophy, when it was supposed that nature exists for the convenience of man. This sentenc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ook’s theme topic which is widely quoted in all kinds of article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博弈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096-02
一、《寂静的春天》介绍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强烈地震撼了广大民众。今天,我们都已经对“环境保护”耳熟能详,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当时,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进程正是基于这种意识而获得的。蕾切尔・卡逊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向人类几千年的基本意识和社会传统发起了挑战!
《寂静的春天》一出版,立即激怒了农药生产商们,疾风暴雨般的诋毁甚至歇斯底里的谩骂很快就如同潮水般向作者蜂拥而至。事实上,当蕾切尔・卡逊准备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这是一个敏感和极易引发争论的话题。然而对自然所持有的丰富情感,以及她所具有的高度专业素养,使她无法保持沉默。卡逊迎战的决定性力量有两个:对事实的尊重和非凡的个人勇气。她的勇气、她的远见卓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她要动摇那些牢固的、获利颇丰的产业的意愿。
《寂静的春天》像黑暗中的一声呐喊,唤醒了广大民众。由于民众压力日增,最后政府介入了这场战争。196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调查书中结论。该委员会证实卡逊对农药潜在危害的警告是正确的。国会立即召开听证会,美国第一个民间环境组织由此应运而生。由于《寂静的春天》的影响,仅至1962年底,已有 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曾获诺贝尔奖的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终于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彻底清除。《寂静的春天》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而作者本人也获得极高的荣誉。美国著名刊物《时代》在2000年将卡逊评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物之一。《匹兹堡杂志》赞扬她对现代环境保护思想和观点的开创性贡献,认为她是现代环境运动之母。她对公众和政府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和爱护的呼吁,最终导致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建立和“世界地球日”的设立。
正如前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所说:“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
由《寂静的春天》引发的这场杀虫剂之争已过去多年,虽然DDT和其他剧毒农药己被禁产、禁用,但化学工业并未因此而,相反,新型的低毒高效农药迅速发展起来,让人不禁感溉: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破坏总是如影随行。如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推动了许多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正在上升为导引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矛盾。
那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对矛盾主体究竟是一种“零和”博弈还是会有“双赢”的可能?这个话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讲都非常重要,要是能够“鱼和熊掌兼得”,岂不美哉?但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这只是一种幻想。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发展,但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垦造成了生态的退化;人类又经历了20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愈发加剧:水土流失,沙漠蔓延,森林面积大规模锐减,大气、水、海洋污染严重等等。
从以往的经验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现在,在以消耗地球资源为条件建立了发达的经济结构后,这些发达国家回过头来高举“绿色和平”大旗,要求所有国家共同遵守环保条约来保护地球,希望所有国家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换取对环境破坏程度的降低。但这是否就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呢?没有,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是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实现环境保护。譬如德国,他们森林面积上升的原因是因为境内设置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护区,严禁砍伐。这实际上是牺牲了林木业的发展来维护环境。而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如日本,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日本从来不愿砍伐自己一颗树木,每年却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
在现在生活中,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总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资源的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笔者认为,我国应该走两者兼顾的道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我们还不能够放弃经济的发展以求得环境质量的改善,所以必须引入另外一种思维,即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使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变量,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三、对我国的启示
增长是必然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才能够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实际上,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追求可持续发展不可能排斥增长,非增长的社会是不符合人类的利益的。面对这样一种矛盾,我国应该如何面对?
(一)加强环境管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退化,出现大规模的洪水增多、土地沙化加剧的趋势,各大河流域污染也呈“面状”态势发展,这些环境问题不仅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还严重威胁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加大环境管制的力度,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缺乏、生态较脆弱的国家,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对环境资源基础进行保护。加强环境管制也有利于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强制手段,淘汰一批资源消耗大、污染重、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
(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
传统经济为生产而生产,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往往把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分隔开,眼光短浅,根本不考虑环境的效益,因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结果必然导致经济的衰退。要建立新的环境价值观,保护环境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每个公民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要有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环境匹夫有责的观念,改变人们对环境破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的不良风气。
(三)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的能源消耗速度与当年的GDP增长速度大体相当时,便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它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工业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对经济社会、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而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当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提高适度的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人的生命最终需要通过消费得到营养来维持,消费商品和服务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活动。消费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消费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大消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国的资源环境已经显露出明显的危机,不能支持庞大的人口达到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一方面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预防西方那种高消费模式,提倡合理的“适度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没过几个星期,“艺术节”过了,人也散了,牡丹花也随之凋谢了……寂静充满了这个寺院,赏花的人越来越少了……
“紫霞仙”没有以前那么美丽了,“洛阳红”的几朵残花也已枯萎了,“梨花雪”淡白奔放的花朵早已落地,只剩下一簇簇淡绿的茎叶……
此时,花几乎全部凋谢了,一阵轻风从寺院传到了附近的小巷,而且还带下了许多牡丹花瓣。残花点点,这白里透着红的精灵散发出的暗香也从寺院传到了小巷。寂静的残话无力地在晨风中轻舞,无奈地盘旋、下坠……
天空悲伤地痛哭,便成了雨;大地疼痛地抽搐,便成了地震;空气含着泪疾跑,便成了风。一株株可怜而又无奈的残花怎能不寂寞?
可是,我看到了,丛中还有一株即将凋谢的“似荷莲”,在格外寂静的花丛中尤其引人注目,哦!我释然了,她是在向春天告别,在绽放自己人生的最后光彩!
读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你会发现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在一个寂静的清晨倾听鸟儿歌唱。这个时候你会去看一棵树,你会发现往日灰暗的树冠上,枝叶已经葱茏得恰到好处。大团大团耀眼的新绿,在染亮了我们眼睛的同时,也吸引来一些自由的鸟儿。我喜欢的鸟儿是那种青乌儿,它们的到来往往能预知春天。燕子就属于青鸟一种。以前大家住平房时,经常发现燕子在屋檐下筑巢,长辈们把它称作吉祥鸟儿。
很久以前,我家的院子里也出现过燕子,它们在檐下飞来飞去,但终究没有把巢筑在上面,可能是人迹太多的原因吧,后来还是飞到别家去了,只有玩耍的时候才飞回来。因此我把它们当作串门的客人,在台阶上撒些小米之类的食物弥补它们未能筑巢的失意。
那时候,这种鸟儿的种类似乎还不是很多,树木的滥砍滥伐,致使许多鸟儿无家可归。听老人们说起花八哥、知更雀,胸火红的如同绅士的领巾,它们在草地上跳跃,在枝头上站着梳理自己的羽毛,而我却以为它们是出自哪个美丽的童话。我对鸟儿的认知是摆在笼子里的鸟儿,它们在里面踩踏跳跃,急躁躁的,是在向往自由的天空吧。
近些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森林得到有力保护,树木得到普遍栽种,越来越多的鸟儿投奔而去,开始了繁衍生息。在我居住的小区里,就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一次,我看见几只白头翁在树稍上飞来飞去,就知道它们一定是有窝建在树上了。不久我又发现在一棵大树上,有种灰背长尾的鸟儿住在上面。它们不但在校园里觅食、孵窝,还不停地扩大地盘。它们每孵一窝小鸟,都会衔来树枝将鸟巢加固一遍,数月之内,这个鸟巢就长大了一圈。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今天,静思的生活早已远去,古人诗句的美,在春节这几天闲暇的日子里,让人品出“诗与远方”的丝丝滋味。现在,重归繁忙,寒冬已过,春天将至,梦中的春天却仍萦绕心头。
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中,这样的春天景物,曾经像空气与水一样,四季轮回地来到,伴随我们走过千年。而在公众假期,在很多地方,想要一饱自然美景,都只能去如“盆景”般的旅游景点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该如何守护好大自然这个心灵家园?
“爱护自然环境并不是人类的天性,破坏环境才是。”一位评论家曾经在评论环保先驱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这部书时这样写道。不断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梦想。为了生存,人类会本能地利用资源,砍倒树木、捕尽鱼类、污染水源、排放废气。自工I革命以后,随着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得对自然的破坏力达到了空前程度。我们制造出大型工具,能够移山填海,使“愚公移山”变得易如反掌。我们从自然中开发出新能源,构建起庞大的现代工业,现代化生活让人类更加舒适便利。同时,我们用钢筋水泥,建造出现代都市,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其中,并逐渐远离自然,亲近自然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稀缺享受。
----题记
告别了前些日子的白雪皑皑,此时天气已经回暖。遥想春节时的那一阵阵喜气,那一场大雪,心中无限回味。瑞雪,想必今年一定会很好的。因为“瑞雪兆丰年”么。
现时,已经冬末春初了。可惜还是没有感觉春日的临近,有些时候,仿佛还会似真似幻的想起现在是否还是在年前,可是,确实不是,因为大年初一那张早已被我撕下,夹进了那崭新的日记本中,还说着,我要为这一年而奋斗,我要努力。
周末,和友一起漫步,看到路边那一块田野,兴致大发地说着闹着,说要去找寻春天。我说年过才没多久,哪里来的春天啊。只是古人说说而已。她说,她不信,她会来证明给我看的,她说她坚信。
不忍让她的坚信失落,也终是被她的固执打动。便携手走在了那乡间的小路上。那条路如此狭窄,只容得下我们一人前行。于是乎,前一人,后一人。说实在的,冬天的小路是那么寂静的,害怕踩上去,怕一踩就会踩破这一场寂静。
一路上,没有一丝春日的气息。可她仍旧不灰心。她说“心若在,梦就在。”我默默地点了头。跟随,跟随。不知疲倦地,终于在小路的拐脚处,看到了那一小块绿色,她却欣喜若狂地跳着,“你看,你看,那就是春天。”我不禁感动了,只是那一点点而已。原来是这样, 明白了她为什么比我乐观,活泼。只是因为她的执着,而不是固执。我感谢她,她让我明白了很多。终是野百合也有春天。希望就在前方。
正如雪莱说的一样,“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知道,不会的,真的。
窗外全是天涯的沙
默默地行进在喀什的街
才发现眼前的陌生是几度梦想的熟悉
失去了什么
东湖的水层层叠叠
春天的错
让我有了许诺
许诺今生今世老死此方
还要把梦葬身旁
失去了什么
东湖的水波光粼粼
寂静的月光被馕映成了满城的黄
梦里尽是故乡的伤
默默地行进在喀什的街
才发现手心里的温暖是期待已久的眷恋
失去了什么
东湖的水默默不语
春天的错
让我有了承诺
承诺此生此世相依到老
还要把你葬在身旁
失去了什么
东湖的水缠缠绵绵
春天的错